❶ 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信息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其對軍事的影響有哪些方面,側重軍事國防
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發展為動因的世界新軍事變革,正在深刻改變著傳統的戰爭形態和戰鬥力生成模式,推動著世界各國軍隊由鐵甲奔流的機械化向無網不勝的信息化疾進。) s; x; H5 q$ ~9 I$ o5 O
迄今為止,雖然沒有哪場戰爭可以稱為完全的信息化戰爭,沒有哪支軍隊可以稱為真正的信息化軍隊,但誰都不能否認,信息化將成為未來戰場的制勝之匙。戰爭的進程將始於信息、終於信息,戰爭的結局將成於信息、敗於信息。信息化戰爭的鼙鼓,正擂響在21世紀的星空。-
4 _# U/ g' w& R面對驚濤拍岸的信息化浪潮,**主席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明確提出了以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的重大戰略思想,為我們科學認識信息化條件下軍隊建設發展的客觀規律、實現我軍建設的歷史性轉型指明了方向。
; D. p7 m& q0 f3 @ T/ T航道業已開辟,共識已然形成。軍委領導風塵僕僕、調查研究,指導部隊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生動實踐;高中級幹部走進院校、走進課堂,研究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理論和對策;專家學者深入部隊、深入基層,開展信息化建設專題宣講活動。一個學信息化、鑽信息化、干信息化的熱潮正在全軍興起。
/ k9 K. _ b2 I這是人民軍隊面向未來、面對挑戰的一次重要趕考,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一次重大變革!/ p8 ]6 F( v* I- o
一3 w) Y' L" G" Y* n/ m5 A
人類與信息化的際會,軍隊與信息化的結緣,絕不是人為的設計,而是歷史的必然8 k( ]) |# h& [
信息化是一次由「鋼鐵文明」向「比特文明」的艱難跋涉,是一個動態的、技術的、社會的進程。軍隊信息化,則是在軍隊各個領域廣泛運用信息技術,發展改造武器裝備,開發利用信息資源,聚合重組軍隊要素,提高體系作戰能力,推進軍隊變革發展的過程。% d8 S, W, N+ c, P
人類與信息化的際會,軍隊與信息化的結緣,絕不是人為的設計,而是歷史的必然。
& }$ D; O" j# w% ?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問世,拉開了信息革命的大幕。此後每隔15年左右,世界便因計算模式的更新而發生一次變革:1965年前後出現了大型計算機,1980年前後普及了個人計算機,1995年前後發生了互聯網革命。進入20世紀後期,集成電路技術每18個月刷新一次,微處理速度每年提高近10倍,網路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目前正迅猛發展的信息柵格、雲計算、物聯網、移動寬頻、智慧地球等,不僅昭示著一個新15年周期的開啟,而且孕育著一場信息革命的風暴。, i$ I$ _1 ^( @1 @; Z( W7 C- h
更難想像的是,原本只是用於科學計算的計算機,居然會成為機械化戰爭的「掘墓者」、信息化戰爭的「催生婆」,並在微電子技術、精確制導技術等高新技術群的烘托下,經過半個世紀的大浪淘沙,在20世紀的余暉中導演出一幕幕驚天動地的戰爭大戲。
( Y7 E4 a6 i3 s. c+ u這是揭開信息化戰爭序幕的一頁:0 a7 m% r: F% J5 W: p
1991年海灣戰爭,當多國部隊復雜的作戰指令僅由一個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發出時——那一刻,信息如同「隱形的翅膀」,滲透穿梭於多維戰場空間,成為表達軍事意志、統籌軍事行動的「力量倍增器」,不僅改寫了戰場交戰的法則,而且改變了力量運用的規律。
; N; o1 g6 V( ^( M; Y7 W+ u這是戰爭史上令人扼腕的一幕:
2 {$ m, h/ e. f% z" `2 C1999年科索沃戰爭,當南聯盟空軍副司令親自駕機升空、但眨眼間就被北約空軍擊落時——那一刻,信息編織的「從感測器直達射手」的無縫鏈接體系,將機械化戰爭單打獨斗的個人英雄主義擊得粉碎,使機械化體系結構的致命短板暴露無遺。5 h1 \4 u+ ?+ e+ T. [' y7 G( o
這是虛擬中蘊含真實的一天:
2 ?6 Y+ J/ ~2 v6 ?2003年某公司進行了一次模擬演習,當某國的計算機網路被對手植入的病毒、「邏輯炸彈」和「寄生蟲」爆發時,電話全部失靈,證券市場股票狂瀉,交通系統全部癱瘓,軍隊指揮機構網路資料庫被徹底破壞,戰地指揮官甚至不知道通過無線電接到的命令是真是假——那一刻,信息將人類對戰爭的認知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使「網路疆土」「網路安全」「網聚能力」成為國之大事、存亡之道。) m# y( J/ G! V$ \5 i5 T k
信息化這雙魔幻之手,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戰爭的經驗積累和認識理解,引導著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從機械化戰爭中脫胎換骨、破繭而出。* s* T) I2 Q- I* s6 V+ _
二+ p( \6 V( w- j) C0 P+ S
一直致力於現代化建設的人民軍隊,始終緊跟世界軍事變革潮流,堅定地以信息化作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 Y8 J" M# l5 i7 \: R( ~3 }8 c. O, I坐觀風雲只能欣賞別人的精彩,瞻前顧後必將喪失發展的良機。一直致力於現代化建設的人民軍隊,始終緊跟世界軍事變革潮流,堅定地以信息化作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8 \+ ]. \4 ]; i6 d. Z+ Z; k. i20世紀70年代末,我軍以指揮自動化建設為突破口,開啟了信息化的破冰之旅。改革開放之初,中央軍委決定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走有中國特色精兵之路。1978年,為改變指揮手段落後的狀況,中央軍委果斷決策,啟動了我軍指揮自動化建設。當時,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們搞指揮系統現代化,從自己落後的方面去看看人家的,找一找差距,很有必要。打起仗來和過去一樣光靠電話行嗎?要逐步實現指揮系統的現代化,總不要拖得太久吧!」 80年代末,我軍指揮信息網路、資料庫和指揮所指揮控制系統建設初具規模。
7 i# O4 Y2 ^6 Y* F# A8 u' a/ r20世紀90年代初,我軍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確立,進一步指明了信息化建設的航向。**同志敏銳洞察世界軍事變革發展趨勢,主持制定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明確提出要把軍事斗爭准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1993年,軍委作出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實施科技強軍戰略等一系列重大部署。1995年,全軍指揮自動化建設委員會成立,進一步加強了對指揮自動化系統建設的組織領導,啟動了一批信息技術含量較高的武器裝備建設項目和軍民合建重點工程。20世紀90年代末,我軍的指揮控制、情報偵察、預警探測、通信、電子對抗和其他作戰信息保障系統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l; g. c( {- {, [, J' E5 S
進入21世紀,我軍建設戰略目標的提出,使信息化建設步入科學發展的快車道。面對世界新軍事變革呈現全面發展的態勢,胡主席明確指出,要推動我軍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主導的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的軍隊形態轉型,強調要把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作為軍事斗爭准備的根本著力點。軍委確立了「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提出走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的道路。之後,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管理機構,開展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建設,加快信息化武器裝備建設步伐,推進我軍信息化建設不斷向深層次發展。
0 k* ?2 T- E. |# B! p3 f% ~: _, p實踐證明,黨中央、中央軍委把握發展大勢的前瞻眼光、戰略膽識和正確決策,是推進我軍信息化建設、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根本保證。只有深刻領會和堅決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決策意圖,信息化建設才能始終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取得新突破、開創新局面、實現新發展。* Y; A( m. ^! F4 m3 S
三, ^* R5 Z- `! e. t: ~
我軍信息化建設在實踐中探索,在改革中創新,在開拓中前進,成效顯著
0 p# @3 V* t3 q: d+ B- V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 T8 ]+ F$ l% k! I% N2 Y30多年櫛風沐雨,30多年篳路藍縷,我軍信息化建設在實踐中探索,在改革中創新,在開拓中前進,取得了顯著成績。: U0 e' K% F2 t L p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國防通信光纖總里程大幅增長,以光纖通信為主,以衛星、短波通信為輔的新一代信息傳輸網路已經建成。$ T5 I& l: {0 H2 n5 _
——偵察情報、指揮控制和戰場環境信息系統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後勤和裝備保障業務信息系統得到推廣應用。$ q% ]* I- q' `( f4 j
——信息化建設的戰略籌劃和領導管理得到加強,法規標准和政策制度進一步完善。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信息技術專業人才、新裝備操作和維護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適應信息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群體逐步擴大。% [9 ~& s8 b. p' N
30多年的實踐波瀾壯闊,30多年的探索充滿艱辛,30多年的經驗彌足珍貴——. H4 N" V) L! Z" x; Y J
只有把握世界軍事變革大勢,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找准信息化建設的歷史方位,不斷增強技術儲備的超前意識、技術發展的優先意識和技術競爭的機遇意識,才能搶占技術制高點;9 K" l7 G4 w+ K' o+ l! l7 m& c' A
只有緊緊圍繞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深刻理解、努力滿足軍事斗爭需求,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才能增強信息化建設的自覺性、針對性和實用性;2 P* h+ g5 G, w8 w
只有加強集中領導,堅持統籌兼顧,採取科學的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才能使信息化建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 ^( Z, j( M+ E% Z( Q/ l0 J6 ?只有堅持寓軍於民,把軍隊信息化建設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體系,共建基礎設施,共用技術成果,共享信息資源,才能真正走出一條投入較少、發展較快、效益較高的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 c; B* a& V! J* `' g
四+ R( R2 m6 c1 Q) f1 f; B6 h" O
每一次軍事變革的發生,都意味著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每一次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都意味著軍隊建設的飛躍
V- P* Y( ~* m, B5 f人類以什麼方式生產,就以什麼方式打仗;用什麼技術製造工具,就用什麼技術製造武器。2 R, `3 |2 D% S- v4 C2 }- C
每一種先進技術的誕生,都意味著一場軍事變革的開始。從冷兵器、熱兵器、熱核兵器到當下的信息化武器,都詮釋了這一顛撲不破的發展規律。直面信息化戰爭的挑戰,世界軍事大國無不在加緊創新技術的同時,著力重塑聯合文化、作戰理論和社會心理,用軟硬兩手指導和推動軍事能力建設從應對危機向塑造未來轉變,從基於威脅向基於能力轉變,從關注過程向關注效果轉變。「用未來牽引現實」「靠思想引領發展」「依目標設計當下」,用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標尺掃除一切陳規陋習,可謂逐浪趕潮、隨風起舞。-
6 e; S) v. j0 ?5 X( V. X每一次軍事變革的發生,都意味著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從冷兵器時代孔武角力的捉對廝殺到信息化戰場「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人類歷史上先後產生了體力主導式、能量主導式以及信息主導式的戰鬥力生成模式。如果說在冷兵器、熱兵器及熱核兵器時代,物理能、化學能是主導因素,那麼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將超越一切,成為戰鬥力生成的「發動機」和「倍增器」。' H! c5 v* O* U$ q) {' K9 ^2 P
每一次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都意味著軍隊建設的飛躍。軍隊的發展目標,必須契合未來的戰鬥力生成模式;未來的戰鬥力生成模式,必定牽引軍隊的前進方向。面對方興未艾的新軍事變革,面對輪廓初現的信息化戰爭,任何一支軍隊,都不能偏離信息化去設定戰鬥力生成模式的目標,都不能游離信息化去確定戰鬥力生成模式的方向。哪支軍隊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起點高、速度快、質量好,哪支軍隊就能在未來戰場上贏得主動,更好地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
+ ~7 X1 b& ]7 @' s' W$ S五
! i0 Y7 _$ [* O面向未來,我們不能盲目地追隨別人的腳印,而應該清晰地標定自己的路徑,在「世界型」中創造「中國式」
5 e" B; ]7 R/ `& b3 W「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的這句名言,也可以用來描繪當下的世界。8 j, Z/ l4 L2 v! u9 \
當前,世界新軍事變革正醞釀著大裂變、大跨越、大轉型。信息技術的基礎理念、重要機理孕育著重大突破和質的飛躍,未來的世界戰略格局可能因掌握先進技術格局的改變而發生改變。信息技術先發國家早已敏感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正持續通過信息融合重塑戰爭機器的體系結構力,以武器裝備的代差達成戰場上的非對稱優勢,並藉助這種優勢達成信息威懾,以便牢牢掌握戰略博弈的主動權。信息化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落後者的頭上;時代差如一個可怕的「魔咒」,壓在追趕者的心上。
, V4 Z1 P, i' `* d" _- S5 C# G! F中國軍隊又一次站在了必須做出抉擇的十字路口。歷史和現實啟迪我們:錯過這一二十年,就可能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只有順應潮流,積極應變,大膽改革,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如果說,中華民族曾經錯失了幾次歷史性的機遇,那麼這次再也不容有任何閃失。如果說,命運不是宿命,那麼這次我們必須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
. ^& z0 P7 H5 L0 d' e& q. ^面向未來,我們不能盲目地追隨別人的腳印,而應該清晰地標定自己的路徑,在「世界型」中創造「中國式」。7 W o/ B( o% G& X! W
認清歷史方位才能把握發展方向,自我定位準確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我們必須正視這樣的現實:我軍機械化尚未完成,而信息化又刻不容緩,軍兵種部隊的信息化建設發展還不平衡,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還比較低。核心關鍵技術急需突破,聯合作戰體系建設亟待加強。尤其不容忽視的是,我軍信息化建設是在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我們在急行,別人也在前進。「我們隨時可能被進一步拉大差距,隨時可能被歷史潮流所拋棄」,這決不是危言聳聽、故弄玄虛。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推進信息化建設既不能落後時代,又不能脫離實際;既不能照搬照套外軍模式,又不能盲目排斥外軍經驗,必須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在遵循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發展共同規律的同時,努力探索符合國情軍情的特殊規律。0 Q% q3 F( a! V' `
胡主席深刻指出:我軍信息化建設將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這是對軍隊信息化建設歷史方位的戰略判斷,也是加速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偉大號召。我們要按照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目標的要求,加快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努力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信息化水平高、體系作戰能力強,能夠應付任何突發事件和在各種軍事行動中占據主動的信息化軍隊。
& K: F2 W3 a7 y% _2 U* w 六
# Y- I3 K( r; c: C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過程,就是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過程,就是人民軍隊實現歷史性轉型的過程
4 p$ `; K3 A5 Q! R c3 R8 Z) h, Z當偉大時代賦予人們偉大使命時,只有那些既勇於擔當又掌握方法的人,才能不負重託、不辱使命。
: P8 O5 q4 i5 ]8 v: d$ O以提高信息化水平為發展方向、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其實質是充分發揮信息能力在戰鬥力生成中的主導作用,使信息化成為軍隊戰鬥力的倍增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逐步構建我軍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體系。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過程,就是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過程,就是人民軍隊實現歷史性轉型的過程。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加速發展,思路決定出路,方法決定成敗。-
5 ?+ o. j; O7 x) y- F# _科學統籌是重要保證。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貫穿於軍事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枝動而百葉搖。只有改變過去那種各業務部門、各軍兵種、各部隊根據自己對信息化的理解分頭開發、分散建設的狀況,克服過去那種系統「煙囪林立」、體制「僵而不活」、投入「撒胡椒面」的現象,才能加速發展、快速發展。要堅持「有所趕有所不趕,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本原則,堅持「局部超越帶動全面趕超」的發展理念,避開別人走過的彎路,不交自己交過的學費;建立信息化綜合管理部門,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規體系,健全科學順暢的工作運行機制,防止盲目上馬、亂鋪攤子,防止出現新的「信息煙囪」和「信息孤島」。1 f, K6 t' C6 ^
更新觀念是基本前提。當今時代正在發生的軍事變革,比歷史上任何一次軍事變革都要深刻得多、復雜得多,而機械化戰爭留給我們的觀念、習慣和思維定勢卻又太深太牢。過時的觀念如同一道霧障,使部分同志吹的是變革的號角,邁的卻是徘徊的腳步;身子已進入信息化時代,腦子卻還停留在機械化時代。歷史一再證明:先進的觀念是軍事實踐的靈魂,沒有思想的革命,技術的革命必定功敗垂成。歷史的昭示、現實的挑戰,要求我們必須沖破機械化厚厚的繭和重重的殼,勇敢地從那些曾經帶給我們榮耀、但已經被證明落伍的觀念和思維中解放出來,確立與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相適應的新觀念和新思維。) n; g* u2 q, V. A& x
人才先行是根本之策。在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諸要素中,人是最活躍、最具決定性的因素。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大量應用於軍事領域,人的因素在戰鬥力生成中的作用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未來信息化戰場上,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信息素養的人才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推進信息化人才培養戰略工程,科學構建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院校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完善的軍事信息學科專業體系,打牢我軍信息人才培養的基礎;組織信息化條件下諸軍兵種聯合作戰演習,全面提高指揮技術人才的信息化水平,為形成體系作戰能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1 s" V F. ]9 _ w, p/ ~
自主創新是永恆動力。核心技術買不來,即使買來了也存在安全隱患;單純的技術模仿走不遠,最多隻能帶來短期的效益而不是超越的能力;單靠引進行不通,依賴於人必然受制於人。只有堅持以自主創新為主,我軍信息化建設才能降低風險,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要以國家創新體系為基本依託,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發揮後發優勢,把信息化建設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按照「學人而不受制於人」的思路,走出一條以自主創新為主的軍隊信息化建設道路。
8 t0 N" @! H& O' B. R1 ?* R. x軍民融合是必由之路。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是實現富國與強軍有機統一的戰略要求,也是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信息技術具有軍民通用性,信息基礎設施具有軍民共用性,特別是當前國家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不僅具備了相當的規模,而且在整體上優於軍隊的發展水平。要做到政策法規上融合、建設規劃上融合、重大項目上融合、人才培養上融合、資源共享上融合,從而提高信息化建設的起點,加快發展進程。
& Q" J! a {: ~& ~! F7 d七3 K& |8 E- Q/ B( q6 X' y
廣大官兵既是軍事變革的主體,又是實現變革的主力;既是信息化戰爭的主角,又是信息化建設的主人
& S( {1 o- \3 `# B一流的軍隊主動變,二流的軍隊跟著變,三流的軍隊懼怕變。9 t( n4 \8 R& r( L
早在1985年,剛被任命為國防科技委員會主任的聶榮臻元帥就充滿激情地說:「前進,並且要趕上和超過我們的對手,這就是中國人民的唯一的出路,否則,我們就將永遠被人家欺負。」在驚濤裂岸的信息化大潮中,如果今天我們不能主動求變,那麼明天就可能被動挨打;如果今天我們不能創造未來,那麼明天就可能重復過去。
1 e! s+ K) [+ P* q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預言:在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中,一些窮國有可能超越西方傳統的發展模式而與富國「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並斷言,「在信息技術方面,落後者只要花費領先者十分之一的努力就可以追上去」。我們堅信,不甘落後的中國軍隊一定能跨越機械化乃至信息化建設的某些發展階段,搶時間、爭速度,邁向信息化建設加速發展的新階段。/ h) O% l( E: M4 N
軍事變革沒有旁觀席,信息化建設沒有局外人。廣大官兵既是軍事變革的主體,又是實現變革的主力;既是信息化戰爭的主角,又是信息化建設的主人。只要我們堅持以「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為己任,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自覺把個人追求同建設信息化軍隊聯系起來,把本職工作同打贏信息化戰爭結合起來,想信息化、鑽信息化、干信息化,就一定能在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
8 ]" R, L0 l9 ?' S! s% U4 X「歷久遠而不衰,臨絕地而再造,逢機遇而勃發」。這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生動寫照,也是我軍優良傳統的鮮明體現。正在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人民軍隊,已把目光投向新軍事變革的下一個潮頭!
- m7 t3 I1 x1 o
❷ 韓加入北約網路防禦組織,這對亞洲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韓加入北約網路防禦組織,這對於亞洲國家來說意味著北約東擴的意圖極為明顯,亞洲國家要謹慎堤防。此外,這還意味著韓國的網路安全與北約的網路安全防禦系統息息相關,我們對韓國生產的電子信息產品要謹慎使用。
韓國竟然加入了北約網路安全防禦組織,這是許多人都始料不及的,北約不帶日本玩,但是卻帶一個比日本差很多的韓國玩。這其中的意義讓人值得深思,按照相關部門的說法,目前這就是北約想要進一步東擴,這種做法其實是極為危險的,同時也會對亞洲國家造成安全威脅;此外,韓國生產的一些電子信息產品我們要謹慎使用,畢竟韓國關於個人隱私的要求規定並沒有一些其他文明國家那麼完善。
❸ 開放性無線網安全不安全 怎樣判斷
方法步驟如下:
1、首先打開計算機,在計算機內打開電腦管家,然後在界面內找到工具箱選項圖標並使用滑鼠單擊。
(3)北約積極搶占網路安全性擴展閱讀:
連入WIFI時一定要注意:
1、盡可能使用正規大型商家提供的帶有密碼的WIFI網路。
2、不要用免費WiFi進網銀、支付寶、郵箱等程序,涉及個人重要隱私的時候最好關閉手機WIFI功能,使用手機的3G、4G數據流量進行操作。
3、不用WiFi時,最好關閉「WIFI自動連接」功能,以免手機自動進入不設密碼的WIFI網路,大大增加誤連釣魚WIFI的幾率。
4、使用手機登錄網銀或者支付寶等金融服務類網站時,可優先考慮使用銀行或者第三方支付公司推出的專用應用程序,切記不要安裝來歷不明的軟體,不要訪問未知網站。
5、定時更新升級瀏覽器,在手機、平板、筆記本上安裝必要的安防軟體也可以大幅減低風險。
❹ 韓國正式加入了北約網路防禦中心,這意味著什麼
韓國正式加入了北約網路防禦中心,這不僅意味著韓國的網路安全與北約網路防禦中心息息相關,同時也意味著我們與韓國進行網路交易必須謹慎再三。
韓國能夠加入北約網路防禦中心並不是一個奇怪的事情,因為韓國一直都是緊跟著美國的步伐走的,目前韓國加入北約網路防禦中心只不過是高調宣布自己再一次跟著美國而已,這沒什麼奇怪的。韓國也真的是一個奇怪的國家,明明韓國與日本是世仇,但是韓國卻能夠在美國的協調下與日本相處的極為和諧,現在韓國成為首個加入北約網路防禦中心的亞洲國家,這並不意味著韓國的科技實力就很強,這只意味著韓國再一次捆綁在了美國的車上而已。
❺ 北約組織建立的目的和影響是什麼美蘇對抗的實質是什麼
北約組織建立的目的是在集體防務和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繁榮。
北約組織建立的影響是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資本主義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歐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
美蘇對抗的實質是為了爭奪世界霸權。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斗爭。在這段時期,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不動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5)北約積極搶占網路安全性擴展閱讀:
影響
1、冷戰給美蘇雙方以及東西方之間帶來了長期的對峙和對抗阻礙了全球一體化發展,也造成了德國、朝鮮等的分裂,並引發局部戰爭
2、在冷戰大環境下,因美蘇雙方勢均力敵,所以兩方都在極力的避免戰爭,所以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大規模戰爭的爆發
3、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4、面對兩極格局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
5.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形成,同時也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
❻ 「新冷戰」真的來了嗎
馬航客機在烏克蘭上空被導彈擊中墜毀成為烏克蘭亂局帶給全世界的巨大陣痛。美國白宮隨後明確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京要為馬航客機被擊落負責,是俄羅斯向烏克蘭分裂組織運送了導彈等重型武器。隨後,歐盟和美國相繼宣布擴大對俄制裁,而俄羅斯則一如既往地強硬表態反擊。烏克蘭背後的大國對決似乎進入了新一季。
烏克蘭危機的總爆發在地緣政治上不是孤立的,這場亂局背後充斥著大國的角力和博弈。早在今年3月18日,普京閃電般簽署了克里米亞入俄協議,並發表了萬言演講,措辭嚴厲地批評西方。輿論甚至把這次演講與當年邱吉爾的富爾頓「鐵幕演說」相類比。「世界是否進入『新冷戰』時代了」的疑問縈繞在很多人心頭。
國際安全的「新冷戰」形態再顯
持續近50年的以美蘇為核心的全球冷戰是近代國際關系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冷戰有幾個基本特徵:一是以美蘇兩極為核心的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特徵顯著;二是極為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三是軍事聯盟的集團對抗及相關安全機制;四是貫穿始終的軍備競賽;五是對抗有一定的控制機制,盡管美蘇兩極時常遊走在戰爭邊緣,但始終沒有直接發生熱戰。
自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進入後冷戰時代以來,國際安全形勢並沒有隨著冷戰的終結而進入和諧狀態。在很多重大問題上,以美俄為代表的大國間的強力對抗頻發,而且在戰略觀念、手段運用等諸多方面都閃現著強烈的冷戰特點。在科索沃戰爭、美國推進東歐反導部署、俄格戰爭、敘利亞內戰等事件中,人們往往有冷戰還魂之感,「新冷戰」的概念也因此被頻頻提及。
「新冷戰」形態首先體現在西方戰略思想中出現新的「二元論」。這種二分法認為,國家性質類別的劃分標準是「政治和經濟的混合體」,按照這種標准,世界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一種是以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另一種是以俄羅斯和中國為代表的威權主義市場經濟國家。這兩種國家不是互補的,而是相互挑戰的。
西方理論界這種非友即敵、製造對立的二元論十分危險。要知道,早在1927年,斯大林就曾發表過「兩個中心」說:強調世界革命大勢,一個是把那些傾向於社會主義的國家集結在自己周圍的社會主義中心;一個是把那些傾向於資本主義的國家集結在一起的資本主義中心。1946年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中,論述了「鐵幕」把地球劃分為兩個勢不兩立的世界。這些論調恰恰是冷戰爆發的重要思想基礎。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多極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大趨勢下,這種二元分割法的流行是一種必須警惕的信號。
「新冷戰」形態再現還體現在地緣戰略優勢的爭奪熱度不減。美國最負盛名的地緣戰略學者布熱津斯基在冷戰結束數年後,出版了著作《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他在書中斷言,美國最重要的地緣戰略政治目標是歐亞大陸,在這副棋盤的角逐中,美國應支持蘇聯國家,避免俄羅斯成為一個新的歐亞帝國。而中國則是「遠東之錨」,一隻與西方「民主橋頭堡」競相匹敵的「遠東之錨」,除非美中能就地緣戰略達成共識,否則,美國在亞洲大陸將失去政治立足點。
現實與理論是如此相近,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美國以「小步快跑」和「見機躍進」相結合的方式,持續搶占蘇聯解體後留下的地緣真空,不斷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北約東擴經過三個重要節點後有十幾個蘇聯原加盟共和國加入北約,對俄羅斯形成嚴密圍堵之勢。西方的戰略攻勢壓得俄羅斯透不過氣來,實力不濟的俄羅斯只能絕地反擊。其中,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和2008年的俄格「五日戰爭」這兩場熱戰,以及最近烏克蘭的分裂,是美俄地緣戰略角逐曲線上的幾個顯著峰點。
在亞洲,中國這個「遠東之錨」成為美國防範和遏制的重點。特別是近年來奧巴馬推出的「重返亞太」戰略,更是充滿進攻性和擴張性。2012年11月,澳大利亞前國防部副部長休·懷特專門撰文提出了「奧巴馬主義」的概念,並與「杜魯門主義」相提並論,認為「杜魯門主義」的核心是遏制蘇聯,而「奧巴馬主義」則是要對中國進行遏制的新冷戰。
戰略上,美國不斷介入中國東海和南海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挑唆和支持周邊國家與中國對抗,對中國形成牽制之勢。軍事上,美國把60%的精銳軍事力量向亞太地區集中,並不斷在中國家門口軍演、偵察生事。美軍近來全力推進「空海一體戰」計劃,奧巴馬政府一位高級官員直言不諱地表示,「這種作戰構想是用新冷戰方式應對中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戰術上,美國在網路安全、太空科技等一系列問題上頻頻向中國發難。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禁止中國科學家參加太空探索學術研討會,就是典型案例。
此外,還有軍事聯盟機制單向強化。西線方面,美國在歐洲推動北約東擴,不斷加強北約的整體實力,在這個進程中,北約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質變,它由一個本來的集體防禦組織轉變為具有擴張性、侵略性的軍事集團。東線方面,美國不斷強化美日韓澳菲軍事同盟,夯實鞏固在亞洲的戰略據點和前進基地。
有數據統計,目前,美國通過軍事聯盟及其附帶機制,已經將全世界90%以上的先進工業國家緊緊地和它的安全利益綁在一起。美國的軍事滲透和控制已經深入全球,美國憑借軍事聯盟機制的單向強化來對它的所謂「對手」和「敵人」實施更有力的孤立和遏制。
。。。。。。。。。。
❼ 分別舉兩個例子說明網路安全與政治、經濟、社會穩定和軍事的聯系
1.銀行
2.交通
❽ 在線等:北約東擴對我國經濟,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急用
近年來的種種事實表明,北約是在有步驟地向亞洲進行滲透,而滲透的一個直接目的是打擊恐怖主義,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在這方面,亞洲國家和北約存在共同利益,雙方有理由維持相對融洽的合作關系。最近北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主席埃諾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指出,與中國建立雙邊關系也是不可避免的。同時指出,「北約到亞洲是為了反恐,為了阻止一個失敗國家向外輸出恐怖主義和毒品」,「我們在那兒不是為了對抗別的國家,或威脅別國」。中國一直受東突問題困擾,這為北約與亞洲大國的反恐合作提供了一個利益基礎。另一個目的,北約的軍事力量滲透亞洲,必然對亞洲既有的軍事平衡構成沖擊。北約與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的軍事合作升級,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我國的國家安全擔憂。
中國與北約的關系主要取決於美國因素。從本質上講,北約是美國實現全球戰略的「軍事工具」。蘇聯解體後,北約大舉東擴,是為了遏制俄羅斯東山再起,「蠶食」亞洲廣闊的領地。然而,在不同的時期美國的戰略重點不同。「9•11」事件後,美主要戰略任務從遏制中俄兩國轉為打擊國際恐怖活動。昔日的戰略「對手」成為有條件的策略「盟友」。但長期看,隨著中國在新世紀的崛起,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圍堵只會日益加強,北約對中國的戰略圍堵作用會日益明顯。
如今,北約主要戰略的變化及其對我國利益有直接影響。目前北約仍是一個軍事政治同盟,北約的戰略、任務與我國的利益相悖。雙方合作點不多。但如果未來北約能將「打擊國際恐怖活動」作為其主要戰略任務,那麼它與我國的合作點會明顯增多。
從現實看,北約東擴對我國的影響利少弊多,我國宜採取靈活的策略。北約東擴在當今形勢下,對我打擊國東突恐怖活動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北約是美國全球戰略的「軍事工具」,它向我邊界的靠近,對我國解決台海問題、東突問題帶來不可預測的影響,對我國家安全帶來負面影響。即使北約會解釋其「東擴不會構成威脅」,由於北約軍隊的實事性地存在,也會對我國家安全帶來長期的壓力。
北約東擴對我國的影響目前來看還是間接的,從短期看甚至是有利的,因此,我國應堅持原則上的反對和有條件的合作,才能避免長期的被動,爭取主動,更好地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❾ 韓國加入北約網路防禦中心,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北約擴張太過嚴重
北約是一個歐洲的軍事組織,在冷戰時期創立的用以對抗蘇聯的華約組織,由美國主導的組織,但是後來蘇聯冷戰後被迫解體,華約組織也就隨著瓦解了,但是北約組織卻並沒有就此解散,而是逐漸開始進行擴張,因為蘇聯雖然解體了,但是俄羅斯的軍事力量還是十分強大,依舊是最強的軍事強國之一,歐洲各國為了對抗俄羅斯,於是不但沒有解散北約組織,還對北約組織成員國進行不斷擴張,已經擴張到了俄羅斯的家門口,整個歐洲幾乎都已經被北約拿下。
❿ 求教目前世界范圍內網路安全方面的最新進展與研究熱點
【熱心相助】
國內外網路安全技術研究現狀
1.國外網路安全技術的現狀
(1)構建完善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針對未來網路信息戰和各種網路威脅、安全隱患越來越暴露的安全問題。新的安全需求、新的網路環境、新的威脅,促使美國和其他很多發達國家為具體的技術建立一個以深度防禦為特點的整體網路安全平台——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2)改進常用安全防護技術
美國等國家對入侵檢測、漏洞掃描、入侵防禦技術、防火牆技術、病毒防禦、訪問控制、身份認證等傳統的網路安全技術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改進其實現技術,為國防等重要機構研發了新型的智能入侵防禦系統、檢測系統、漏洞掃描系統、防火牆等多種安全產品。
另外,美國等發達國家還結合生物識別、PKI和智能卡技術研究訪問控制技術。美國軍隊將生物測量技術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重點。從美國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進一步意識到生物識別技術在信息安全領域的潛力。除利用指紋、聲音成功鑒別身份外,還發展了遠距人臉掃描和遠距虹膜掃描的技術,避免了傳統識別方法易丟失、易欺騙等許多缺陷。
(3)強化雲安全信息關聯分析
目前,針對各種更加復雜及頻繁的網路攻擊,加強對單個入侵監測系統數據和漏洞掃描分析等層次的雲安全技術的研究,及時地將不同安全設備、不同地區的信息進行關聯性分析,快速而深入地掌握攻擊者的攻擊策略等信息。美國在捕獲攻擊信息和掃描系統弱點等傳統技術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4)加強安全產品測評技術
系統安全評估技術包括安全產品評估和信息基礎設施安全性評估技校。
美國受恐怖襲擊「9.11」事件以來,進一步加強了安全產品測評技術,軍隊的網路安全產品逐步採用在網路安全技術上有競爭力的產品,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的安全測試和安全等級的劃分,作為選擇的重要依據。
(5)提高網路生存(抗毀)技術
美軍注重研究當網路系統受到攻擊或遭遇突發事件、面臨失效的威脅時,盡快使系統關鍵部分能夠繼續提供關鍵服務,並能盡快恢復所有或部分服務。結合系統安全技術,從系統整體考慮安全問題,是網路系統更具有韌性、抗毀性,從而達到提高系統安全性的目的。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進程的基本控制技術、容錯服務、失效檢測和失效分類、服務分布式技術、服務高可靠性控制、可靠性管理、服務再協商技術。
(6)優化應急響應技術
在美國「9.11」 襲擊事件五角大樓被炸的災難性事件中,應急響應技術在網路安全體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僅在遭受襲擊後幾小時就基本成功地恢復其網路系統的正常運作,主要是得益於事前在西海岸的數據備份和有效的遠程恢復技術。在技術上有所准備,是美軍五角大樓的信息系統得以避免致命破壞的重要原因。
(7)新密碼技術的研究
美國政府在進一步加強傳統密碼技術研究的同時,研究和應用改進新橢圓曲線和AES等對稱密碼,積極進行量子密碼新技術的研究。量子技術在密碼學上的應用分為兩類:一是利用量子計算機對傳統密碼體制進行分析;二是利用單光子的測不準原理在光纖一級實現密鑰管理和信息加密,即量子密碼學。
2. 我國網路安全技術方面的差距
雖然,我國對網路安全技術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些新成果,但是,與先進的發達國家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應用等方面相比還有差距,需要盡快趕上,否則「被動就要挨打」。
(1)安全意識差,忽視風險分析
目前,我國較多企事業機構在進行構建及實施網路信息系統前,經常忽略或簡化風險分析,導致無法全面地認識系統存在的威脅,很可能導致安全策略、防護方案脫離實際。
(2)急需自主研發的關鍵技術
現在,我國計算機軟硬體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等關鍵技術嚴重依賴國外,而且缺乏網路傳輸專用安全協議,這是最大的安全隱患、風險和缺陷,一旦發生信息戰時,非國產的晶元、操作系統都有可能成為敵方利用的工具。所以,急需進行操作系統等安全化研究,並加強專用協議的研究,增強內部信息傳輸的保密性。
對於已有的安全技術體系,包括訪問控制技術體系、認證授權技術體系、安全DNS體系、IA工具集合、公鑰基礎設施PKI技術體系等,應該制訂持續性發展研究計劃,不斷發展完善,為網路安全保障充分發揮更大的作用。
(3)安全檢測薄弱
網路安全檢測與防禦是網路信息有效保障的動態措施,通過入侵檢測與防禦、漏洞掃描等手段,定期對系統進行安全檢測和評估,及時發現安全問題,進行安全預警,對安全漏洞進行修補加固,防止發生重大網路安全事故。
我國在安全檢測與防禦方面比較薄弱,應研究將入侵檢測與防禦、漏洞掃描、路由等技術相結合,實現跨越多邊界的網路入侵攻擊事件的檢測、防禦、追蹤和取證。
(4)安全測試與評估不完善
如測試評估的標准還不完整,測試評估的自動化工具匱乏,測試評估的手段不全面,滲透性測試的技術方法貧乏,尤其在評估網路整體安全性方面幾乎空白。
(5)應急響應能力弱
應急響應就是對網路系統遭受的意外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其應急響應能力是衡量系統生存性的重要指標。網路系統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系統必須具備應急響應能力,使系統的損失降至最低,保證系統能夠維持最必需的服務,以便進行系統恢復。
我國應急處理的能力較弱,缺乏系統性,對系統存在的脆弱性、漏洞、入侵、安全突發事件等相關知識研究不夠深入。特別是在跟蹤定位、現場取證、攻擊隔離等方面的技術,缺乏研究和相應的產品。
(6)需要強化系統恢復技術
網路系統恢復指系統在遭受破壞後,能夠恢復為可用狀態或仍然維持最基本服務的能力。我國在網路系統恢復方面的工作,主要從系統可靠性角度進行考慮,以磁碟鏡像備份、數據備份為主,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然而,系統可恢復性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當系統遭受毀滅性破壞後的恢復能力,包括整個運行系統的恢復和數據信息的恢復等。在這方面的研究明顯存在差距,應注重相關遠程備份、異地備份與恢復技術的研究,包括研究遠程備份中數據一致性、完整性、訪問控制等關鍵技術。
參考資料主要網站
[ 1 ] IT專家網 http://security.ctocio.com.cn/
[ 2 ] 中國IT實驗室 http://download.chinaitlab.com/
[ 3 ] 安全中國 http://www.anqn.com/jiamijiemi/
[ 4 ] 中國計算機安全 http://www.infosec.org.cn/
[ 5 ] 51CTO技術論壇 http://www.51cto.com/html/
[ 6 ] 毒霸信息安全網 http://news.ba.net/secure/2006/06/07/84794.shtml
[ 7 ] 金山客戶服務中心 http://kefu.xoyo.com/index.php?game=ba
[ 8 ] 中國安全網 http://www.securitycn.net/
[ 9 ] IT安全世界 http://www.itc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