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舉一例說明網路安全的機密性
那我就說世界博覽會,上海的門票吧。因為採用特殊的加密方式。很難破解。數據在門票里,可以在任何博覽站里使用。很強的機密性。
B. 網路安全的五種屬性,並解釋其含義
1、可用性,指得到授權的實體在需要時可以使用所需要的網路資源和服務。用戶對信息和通信需求是隨機的多方面的,有的還對實時性有較高的要求。網路必須能夠保證所有用戶的通信需要,不能拒絕用戶要求。攻擊者常會採用一些手段來佔用或破壞系統的資源,以阻止合法用戶使用網路資源,這就是對網路可用性的攻擊。對於針對網路可用性的攻擊,一方面要採取物理加固技術,保障物理設備安全、可靠地工作;另一方面通過訪問控制機制,阻止非法訪問進入網路。
2、機密性,指網路中信息不被非授權實體(包括用戶和進程等)獲取與使用。包括國家機密、企業和社會團體的商業和工作秘密,個人秘密(如銀行賬號)和隱私(如郵件、瀏覽習慣)等。網路的廣泛使用,使對網路機密性的要求提高了。網路機密性主要是密碼技術,網路不同層次上有不同的機制來保障機密性。物理層主要是採取屏蔽技術、干擾及跳頻技術防止電磁輻射造成信息外泄:在網路層、傳輸層及應用層主要採用加密、路由控制、訪問控制、審計等方法
3、完整性,指網路信息的真實可信性,即網路少的信息不會被偶然或者蓄意地進行刪除、修改、偽造、插入等破壞,保證授權用戶得到的信息是真實的。只有具有修改許可權的實體才能修改信息,如果信息被未經授權的實體修改了或在傳輸過程中出現廠錯誤,信息的使用者應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判斷出信息是否真實可靠。
4、可靠性,是指系統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概率。可靠性是網路安全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目前對於網路可靠性的研究主要偏重於硬體可靠性的研究,主要採用硬體冗餘、提高研究質量和精確度等方法。實際上軟體的可靠性、人員的可靠性和環境的可靠性在保證系統可靠性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5、不可抵賴性,也稱為不可否認性;是指通信的雙方在通信過程中,對於自己所發送或接收的消息不可抵賴:即發送者不能抵賴他發送過消息的事實和消息內容,而接收者也不能抵賴其接收到消息的事實和內容
C. 網路安全的特點
保密性
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
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可用性
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可控性
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審查性
出現安全問題時提供依據與手段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在計算機上處理的業務也由基於單機的數學運算、文件處理,基於簡單連接的內部網路的內部業務處理、辦公自動化等發展到基於復雜的內部網(Intranet)、企業外部網(Extranet)、全球互聯網(Internet)的企業級計算機處理系統和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共享和業務處理。
在系統處理能力提高的同時,系統的連接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但在連接能力信息、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時,基於網路連接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整體的網路安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網路的物理安全、網路拓撲結構安全、網路系統安全、應用系統安全和網路管理的安全等。
因此計算機安全問題,應該像每家每戶的防火防盜問題一樣,做到防範於未然。甚至不會想到你自己也會成為目標的時候,威脅就已經出現了,一旦發生,常常措手不及,造成極大的損失。
D. 網路安全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基本要素
網路安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5方面:1)機密性 保證信息不泄露給未經授權的進程或實體,只供授權者使用。2)完整性 信息只能被得到允許的人修改,並且能夠被判別該信息是否已被篡改過。同時一個系統也應該按其原來規定的功能運行,不被非授權者操.
E. 網路安全有哪些基本特徵
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詳見 網路安全 互動網路http://www.ke.com/wiki/%E7%BD%91%E7%BB%9C%E5%AE%89%E5%85%A8&prd=so_1_doc
F. 1.什麼是網路安全網路安全的含義是什麼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
網路安全的目的是保障用戶業務的順利進行,滿足用戶的業務需求是網路安全的首要任務,離開這一主題,奢談安全技術和產品無異於南轅北轍。
網路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或對手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訪問和破壞。
G. 網路安全的特徵是什麼
網路安全五個屬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以及不可抵賴性。這五個屬性適用於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教育、娛樂、醫療、運輸、國家安全、電力供給及通信等領域。
第一、保密性
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者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保密性是指網路中的信息不被非授權實體獲取與使用。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國家機密,也包括企業和社會團體的商業機密或者工作機密,還包括個人信息。人們在應用網路時很自然地要求網路能夠提供保密性服務,而被保密的信息既包括在網路中傳輸的信息,也包括存儲在計算機系統中的信息。
第二、完整性
數據未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或丟失的特性。數據的完整性是指保證計算機系統上的數據和信息處於一種完整和未受損害的狀態,這就是說數據不會因為有意或者無意的事件而被改變或丟失。除了數據本身不能被破壞外,數據的完整性還要求數據的來源具有正確性和可信性,也就是說需要首先驗證數據是真實可信的,然後再驗證數據是否被破壞。
第三、可用性
可用性是指對信息或資源的期望使用能力,即可授權實體或用戶訪問並按要求使用信息的特性。簡單來說,就是保證信息在需要時能為授權者所用,防止由於主客觀因素造成的系統拒絕服務。比如網路環境下的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第四、可控性
可控性是人們對信息的傳播路徑、范圍及其內容所具有的控制能力,即不允許不良內容通過公共網路進行傳輸,使信息在合法用戶的有效掌控之中。
第五、不可抵賴性
也就是所謂的不可否認性。在信息交換過程中,確信參與方的真實統一性,即所有參與者都不能否認和抵賴曾經完成的操作或者承諾。簡單來說,就是發送信息方不能否認發送過信息,信息的接收方不能否認接收過信息。
H. 計算機網路安全的詳細解釋
計算機網路安全概述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互聯網路(Internet)起源於1969年的ARPANet,最初用於軍事目的,1993年開始用於商業應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到目前為止,互連網已經覆蓋了175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萬台計算機,用戶數量超過一億。隨著計算機網路的普及,計算機網路的應用向深度和廣度不斷發展。企業上網、政府上網、網上學校、網上購物......,一個網路化社會的雛形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在網路給人們帶來巨大的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網路信息的安全保密問題就是其中之一。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一.網路信息安全的涵義上海共享網
網路信息既有存儲於網路節點上信息資源,即靜態信息,又有傳播於網路節點間的信息,即動態信息。而這些靜態信息和動態信息中有些是開放的,如廣告、公共信息等,有些是保密的,如:私人間的通信、政府及軍事部門、商業機密等。網路信息安全一般是指網路信息的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及真實性(Authenticity)。網路信息的機密性是指網路信息的內容不會被未授權的第三方所知。網路信息的完整性是指信息在存儲或傳輸時不被修改、破壞,不出現信息包的丟失、亂序等,即不能為未授權的第三方修改。信息的完整性是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破壞信息的完整性是影響信息安全的常用手段。當前,運行於互聯網上的協議(如TCP/IP)等,能夠確保信息在數據包級別的完整性,即做到了傳輸過程中不丟信息包,不重復接收信息包,但卻無法制止未授權第三方對信息包內部的修改。網路信息的可用性包括對靜態信息的可得到和可操作性及對動態信息內容的可見性。網路信息的真實性是指信息的可信度,主要是指對信息所有者或發送者的身份的確認。上海共享網
前不久,美國計算機安全專家又提出了一種新的安全框架,包括: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真實性(Authenticity)、實用性(Utility)、佔有性(Possession),即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實用性、佔有性,認為這樣才能解釋各種網路安全問題:網路信息的實用性是指信息加密密鑰不可丟失(不是泄密),丟失了密鑰的信息也就丟失了信息的實用性,成為垃圾。網路信息的佔有性是指存儲信息的節點、磁碟等信息載體被盜用,導致對信息的佔用權的喪失。保護信息佔有性的方法有使用版權、專利、商業秘密性,提供物理和邏輯的存取限制方法;維護和檢查有關盜竊文件的審記記錄、使用標簽等。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二.攻擊互聯網路安全性的類型上海共享網
對互聯網路的攻擊包括對靜態數據的攻擊和對動態數據的攻擊。 對靜態數據的攻擊主要有:上海共享網
口令猜測:通過窮舉方式搜索口令空間,逐一測試,得到口令,進而非法入侵系統。上海共享網
IP地址欺騙:攻擊者偽裝成源自一台內部主機的一個外部地點傳送信息包,這些信息包中包含有內部系統的源IP地址,冒名他人,竊取信息。上海共享網
指定路由:發送方指定一信息包到達目的站點的路由,而這條路由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繞過設有安全控制的路由。上海共享網
根據對動態信息的攻擊形式不同,可以將攻擊分為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兩種。上海共享網
被動攻擊主要是指攻擊者監聽網路上傳遞的信息流,從而獲取信息的內容(interception),或僅僅希望得到信息流的長度、傳輸頻率等數據,稱為流量分析(traffic analysis)。被動攻擊和竊聽示意圖如圖1、圖2所示: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除了被動攻擊的方式外,攻擊者還可以採用主動攻擊的方式。主動攻擊是指攻擊者通過有選擇的修改、刪除、延遲、亂序、復制、插入數據流或數據流的一部分以達到其非法目的。主動攻擊可以歸納為中斷、篡改、偽造三種(見圖3)。中斷是指阻斷由發送方到接收方的信息流,使接收方無法得到該信息,這是針對信息可用性的攻擊(如圖4)。篡改是指攻擊者修改、破壞由發送方到接收方的信息流,使接收方得到錯誤的信息,從而破壞信息的完整性(如圖5)。偽造是針對信息的真實性的攻擊,攻擊者或者是首先記錄一段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信息流,然後在適當時間向接收方或發送方重放(playback)這段信息,或者是完全偽造一段信息流,冒充接收方可信任的第三方,向接收方發送。(如圖6)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三。網路安全機制應具有的功能上海共享網
由於上述威脅的存在,因此採取措施對網路信息加以保護,以使受到攻擊的威脅減到最小是必須的。一個網路安全系統應有如下的功能:上海共享網
1.身份識別:身份識別是安全系統應具備的最基本功能。這是驗證通信雙方身份的有效手段,用戶向其系統請求服務時,要出示自己的身份證明,例如輸入User ID和Password。而系統應具備查驗用戶的身份證明的能力,對於用戶的輸入,能夠明確判別該輸入是否來自合法用戶。上海共享網
2.存取許可權控制:其基本任務是防止非法用戶進入系統及防止合法用戶對系統資源的非法使用。在開放系統中,網上資源的使用應制訂一些規定:一是定義哪些用戶可以訪問哪些資源,二是定義可以訪問的用戶各自具備的讀、寫、操作等許可權。上海共享網
3.數字簽名:即通過一定的機制如RSA公鑰加密演算法等,使信息接收方能夠做出「該信息是來自某一數據源且只可能來自該數據源」的判斷。上海共享網
4.保護數據完整性:既通過一定的機制如加入消息摘要等,以發現信息是否被非法修改,避免用戶或主機被偽信息欺騙。上海共享網
5.審計追蹤:既通過記錄日誌、對一些有關信息統計等手段,使系統在出現安全問題時能夠追查原因。上海共享網
密鑰管理:信息加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徑,以密文方式在相對安全的信道上傳遞信息,可以讓用戶比較放心地使用網路,如果密鑰泄露或居心不良者通過積累大量密文而增加密文的破譯機會,都會對通信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對密鑰的產生、存儲、傳遞和定期更換進行有效地控制而引入密鑰管理機制,對增加網路的安全性和抗攻擊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四。網路信息安全常用技術上海共享網
通常保障網路信息安全的方法有兩大類:以「防火牆」技術為代表的被動防衛型和建立在數據加密、用戶授權確認機制上的開放型網路安全保障技術。上海共享網
1.防火牆技術:「防火牆」(Firewall)安全保障技術主要是為了保護與互聯網相連的企業內部網路或單獨節點。它具有簡單實用的特點,並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網路應用系統的情況下達到一定的安全要求。防火牆一方面通過檢查、分析、過濾從內部網流出的IP包,盡可能地對外部網路屏蔽被保護網路或節點的信息、結構,另一方面對內屏蔽外部某些危險地址,實現對內部網路的保護。上海共享網
2.數據加密與用戶授權訪問控制技術:與防火牆相比,數據加密與用戶授權訪問控制技術比較靈活,更加適用於開放網路。用戶授權訪問控制主要用於對靜態信息的保護,需要系統級別的支持,一般在操作系統中實現。數據加密主要用於對動態信息的保護。前面已經提到,對動態數據的攻擊分為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我們注意到,對於主動攻擊,雖無法避免,但卻可以有效的檢測;而對於被動攻擊,雖無法檢測,但卻可以避免,而實現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數據加密。數據加密實質上是對以符號為基礎的數據進行移位和置換的變換演算法。這種變換是受稱為密鑰的符號串控制的。在傳統的加密演算法中,加密密鑰與解密密鑰是相同的,或者可以由其中一個推知另一個,稱為對稱密鑰演算法。這樣的密鑰必須秘密保管,只能為授權用戶所知,授權用戶既可以用該密鑰加密信息,也可以用該密鑰解密信息。DES (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是對稱加密演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它是IBM公司W.tuchman 和C.meyer 在1971年到1972年研製成功的,在1977年5月由美國國家標准局頒部為數據加密標准。DES可以對任意長度的數據加密,密鑰長度64比特,實際可用密鑰長度56比特,加密時首先將數據分為64比特的數據塊,採用ECB(Electronic CodeBook)、CBC(Ciper Block Chaining)、CFB(Ciper Block Feedback)等模式之一,每次將輸入的64比特明文變換為64比特密文。最終,將所有輸出數據塊合並,實現數據加密。如果加密、解密過程各有不相乾的密鑰,構成加密、解密密鑰對,則稱這種加密演算法為非對稱加密演算法,或稱為公鑰加密演算法,相應的加密、解密密鑰分別稱為公鑰、私鑰。在公鑰加密演算法下,公鑰是公開的,任何人可以用公鑰加密信息,再將密文發送給私鑰擁有者;私鑰是保密的,用於解密其接收的公鑰加密過的信息。典型的公鑰加密演算法如RSA (Ronald L Rivest,Adi Shamir,Leonard Adleman),是目前使用比較廣泛的加密演算法。在互聯網上的數據安全傳輸,如Netscape Navigator 和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都使用了該演算法。RSA演算法建立在大數因子分解的復雜性上,簡單來說,先選取兩個素數p、q,一般要求兩數均大於10的100次冪,計算 n=p*q,z=(p - 1)*(q - 1),選擇一個與z互質的數d,找一個數e滿足d*e ≡1 (mod z),將(e,n)作為公鑰,將(d,z)作為密鑰。RSA的保密性在於n的分解難度上,如果n分解成功,則可推知(d,z),也就無保密性可言了。上海共享網
有了信息加密的手段,我們就可以對動態信息採取保護措施了。為了防止信息內容泄露,我們可以將被傳送的信息加密,使信息以密文的形式在網路上傳輸。這樣,攻擊者即使截獲了信息,也只是密文,而無法知道信息的內容。為了檢測出攻擊者篡改了消息內容,可以採用認證的方法,即或是對整個信息加密,或是由一些消息認證函數(MAC函數)生成消息認證碼(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再對消息認證碼加密,隨信息一同發送。攻擊者對信息的修改將導致信息與消息認證碼的不一致,從而達到檢測消息完整性的目的。為了檢測出攻擊者偽造信息,可以在信息中加入加密的消息認證碼和時間戳,這樣,若是攻擊者發送自己生成的信息,將無法生成對應的消息認證碼,若是攻擊者重放以前的合法信息,接收方可以通過檢驗時間戳的方式加以識別。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五。對網路信息安全的前景的展望上海共享網
隨著網路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網路安全面臨的挑戰也在增大。一方面,對網路的攻擊方式層出不窮:1996年以報道的攻擊方式有400種,1997年達到 1000種,1998年即達到4000種,兩年間增加了十倍,攻擊方式的增加意味著對網路威脅的增大;隨著硬體技術和並行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迅速提高,原來認為安全的加密方式有可能失效,如1994年4月26日,人們用計算機破譯了RSA發明人17年前提出的數學難題:一個129位數數字中包含的一條密語,而在問題提出時預測該問題用計算機需要850萬年才能分解成功;針對安全通信措施的攻擊也不斷取得進展,如1990年6月20日美國科學家找到了155位大數因子的分解方法,使「美國的加密體制受到威脅」。另一方面,網路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使人們對網路依賴的程度增大,對網路的破壞造成的損失和混亂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這些網路信息安全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網路信息安全學科的地位越顯得重要,網路信息安全必然隨著網路應用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上海共享網
I. 網路安全的特性
保密性 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 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可用性 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可控性 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審查性 出現安全問題時提供依據與手段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