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物聯網不需要考慮網路安全嗎
擴展閱讀
國家網路安全是什麼制度 2025-07-01 12:34:09
網路安全受害者時評 2025-07-01 12:31:22

物聯網不需要考慮網路安全嗎

發布時間: 2022-06-07 03:01:09

如何應對物聯網所面臨的安全威脅

1、找到您企業網路上的所有物聯網設備並關閉。這是最簡單的:您無法保護您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的東西。找到所有連接到您企業網路的設備,這不僅包括傳統的IT設備,而且還包括智能電視,恆溫器,員工的可穿戴設備,等等。
2、如果您企業沒有能力這樣做,有許多公司能夠提供這方面的服務。OpenDNS可以幫助您企業跟蹤網路活動及網路與這些網路活動相關的個人設備上。SysAid公司能夠提供網路發現工具,幫助您找到網路上的所有設備。Pwnie Express和Bastille還能夠幫助您發現在辦公室的所有有線和無線設備,以及這些設備是否連接到網路。
3、檢查網路身份驗證和訪問許可權。哪些規則控制怎樣的設備可以連接到您企業的網路,以及他們有什麼樣的訪問許可權?此前,在制定這些規則和訪問許可權時,並為考慮到物聯網設備的因素,那麼,現在是將眼光擴展到物聯網領域,針對這些規則進行審視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例如,員工的智能手錶是否被允許連接到企業網路,如果有,他們有什麼樣的訪問許可權?溫控器呢?電燈泡呢?暖通空調設備呢?
4、鎖定外部連接到您的網路。什麼樣的外部服務,網路和承包商能夠連接到您的網路?您企業的暖通空調承包商是否有許可權連接到您企業網路?您企業的設施部門與製造車間的連接狀況如何?他們有很多的設備可能會導致問題。思科安全解決方案的安全實踐經理馬克·哈蒙德說,「一套全面的安全計劃的一部分是對第三方風險和供應商風險的管理。了解企業所有的供應商,畢竟,您企業的相關數據是在這些企業之間傳輸,並且要讓您企業的安全控制到位。」 因此企業必須進行詳細的審查,加強網路安全連接,建立相關的規則,規定承包商是否可以訪問您企業的網路,以及如何訪問。
5、對所有物聯網設備制定安全標准。SANS研究所的約翰·佩斯卡托建議說,從采購周期開始,您企業就需要考慮網路安全了。這適用於任何連接到企業網路的設備,而並不僅僅意味著IT設備。現在,除了有智能恆溫器,已經有智能冰箱和智能燈泡了。因此,安全標准需要針對一切會進入企業的設備來設置。除非相關設備符合這些標准,否則就不應該被允許訪問企業網路。
6、重新反思IT在安全中的作用。專家認為,在物聯網世界中,企業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重新思考安全在整個企業的角色作用。一家企業通常都是按照職能所組織架構起來的,如設備部門負責采購和維護採暖和空調系統等設備;而生產部門則負責處理生產相關的設備,包括控制設備;而IT部門則負責電腦,BYOD設備以及網路。但在物聯網的世界中,這可能會導致問題。

❷ 什麼是物聯網安全

物聯網安全,永遠不會落伍,因為安全漏洞年年都有,新的入侵破壞手段總是層出不窮,所以,安全,是貫穿始終,不容忽視的。

❸ 物聯網如何加強安全問題!

物聯網如何加強安全問題?

由於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動,當前物聯網正在加速發展,物聯網的安全需求日益迫切。理順物聯網的體系結構、明確物聯網中的特殊安全需求,考慮怎麼樣用現有機制和技術手段來解決面物聯網臨的安全問題,是目前當務之急。

由於物聯網必須兼容和繼承現有的TCP/IP網路、無線移動網路等,因此現有網路安全體系中的大部分機制仍然可以適用於物聯網,並能夠提供一定的安全性,如認證機制、加密機制等。但是還需要根據物聯網的特徵對安全機制進行調整和補充。

可以認為,物聯網的安全問題同樣也要走「分而治之」、分層解決的路子。傳統TCP/IP網路針對網路中的不同層都有相應的安全措施和對應方法,這套比較完整的方法,不能原樣照搬到物聯網領域,而要根據物聯網的體系結構和特殊性進行調整。物聯網感知層、感知層與主幹網路介面以下的部分的安全防禦技術主要依賴於傳統的信息安全的知識。

1.物聯網中的加密機制

密碼編碼學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礎。在傳統IP網路中加密的應用通常有兩種形式:點到點加密和端到端加密。從目前學術界所公認的物聯網基礎架構來看,不論是點點加密還是端端加密,實現起來都有困難,因為在感知層的節點上要運行一個加密/解密程序不僅需要存儲開銷、高速的CPU,而且還要消耗節點的能量。因此,在物聯網中實現加密機制原則上有可能,但是技術實施上難度大。

2.節點的認證機制

認證機制是指通信的數據接收方能夠確認數據發送方的真實身份,以及數據在傳送過程中是否遭到篡改。從物聯網的體系結構來看,感知層的認證機制非常有必要。身份認證是確保節點的身份信息,加密機制通過對數據進行編碼來保證數據的機密性,以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竊取。

PKI是利用公鑰理論和技術建立的提供信息安全服務的基礎設施,是解決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機密性和不可否認性這一系列問題的技術基礎,是物聯網環境下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方案。

3.訪問控制技術

訪問控制在物聯網環境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從TCP/IP網路中主要給「人」進行訪問授權、變成了給機器進行訪問授權,有限制的分配、交互共享數據,在機器與機器之間將變得更加復雜。

4.態勢分析及其他

網路態勢感知與評估技術是對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網路運行狀態進行定量和定性的評價、實時監測和預警的一種新的網路安全監控技術。物聯網的網路態勢感知與評估的有關理論和技術還是一個正在開展的研究領域。

深入研究這一領域的科學問題,從理論到實踐意義上來講都非常值得期待,因為同傳統的TCP/IP網路相比,感測網路領域的態勢感知與評估被賦予了新的研究內涵,不僅僅是網路安全單一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到感測網路體系結構的本身問題,如感測智能節點的能量存儲問題、節點布局過程中的傳輸延遲問題、匯聚節點的數據流量問題等。這些網路本身的因素對於感測網路的正常運行都是致命的。所以,在感測網路領域中態勢感知與評估已經超越了IP網路中單純的網路安全的意義,已經從網路安全延伸到了網路正常運行狀態的監控;另外,感測網路結構更加復雜,網路數據是多源的、異構的,網路數據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冗餘性,具有很強的實時性。

物聯網在線認為在同時考慮外來入侵的前提下,需要對感測網路數據進行深入的數據挖掘分析、從數據中找出統計規律性。通過建立感測網路數據析取的各種數學模型,進行規則挖掘和融合、推理、歸納等,提出能客觀、全面地對大規模感測網路正常運行做態勢評估的指標,為感測網路的安全運行提供分析報警等措施。
(轉帖於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❹ 物聯網的信息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1)感測網路是一個存在嚴重不確定性因素的環境。

廣泛存在的感測智能節點本質上就是監測和控制網路上的各種設備,它們監測網路的不同內容、提供各種不同格式的事件數據來表徵網路系統當前的狀態。然而,這些感測智能節點又是一個外來入侵的最佳場所。從這個角度而言,物聯網感知層的數據非常復雜,數據間存在著頻繁的沖突與合作,具有很強的冗餘性和互補性,且是海量數據。它具有很強的實時性特徵,同時又是多源異構型數據。因此,相對於傳統的TCP/IP網路技術而言,所有的網路監控措施、防禦技術不網路安全和其他相關學科領域面前都將是一個新的課題、新的挑戰。

2)被感知的信息通過無線網路平台進行傳輸時,信息的安全性相當脆弱。

其次,當物聯網感知層主要採用RFID技術時,嵌入了RFID晶元的物品不僅能方便地被物品主人所感知,同時其他人也能進行感知。如何在感知、傳輸、應用過程中提供一套強大的安全體系作保障,是一個難題。

3)同樣,在物聯網的傳輸層和應用層也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隱患,亟待出現相對應的、高效的安全防範策略和技術。

只是在這兩層可以借鑒TCP/IP網路已有技術的地方比較多一些,與傳統的網路對抗相互交叉。綜上所述,物聯網除了面對傳統TCP/IP網路、無線網路和移動通信網路等傳統網路安全問題之外,還存在著大量自身的特殊安全問題,並且這些特殊性大多來自感知層。

❺ 物聯網安全措施有哪些

1、在設計階段納入安全性。物聯網開發人員應在任何基於消費者,企業或工業的設備開發之初包括安全性。默認情況下啟用安全性至關重要,同時提供最新的操作系統和使用安全硬體。
2、硬編碼憑證永遠不應成為設計過程的一部分。開發人員可以採取的另一項措施是在設備運行之前要求用戶更新憑據。如果設備附帶默認憑據,則用戶應使用強密碼或多因素身份驗證或生物識別技術更新它們。

3、PKI 和數字證書。公鑰基礎設施(PKI)和 509 數字證書在安全物聯網設備的開發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提供分發和識別公共加密密鑰,通過網路進行安全數據交換以及驗證身份所需的信任和控制。

4、API 安全性。應用程序性能指標(API)安全性對於保護從 IoT 設備發送到後端系統的數據的完整性至關重要,並確保只有授權設備,開發人員和應用程序才能與 API 通信。

5、身份管理。為每個設備提供唯一標識符對於了解設備是什麼,它的行為方式,與之交互的其他設備以及應該為該設備採取的適當安全措施至關重要。

❻ 物聯網技術的信息安全

物聯網的安全和互聯網的安全問題一樣,永遠都會是一個被廣泛關注的話題。由於物聯網連接和處理的對象主要是機器或物以及相關的數據,其「所有權」特性導致物聯網信息安全要求比以處理「文本」為主的互聯網要高,對「隱私權」(Privacy)保護的要求也更高(如ITU物聯網報告中指出的),此外還有可信度(Trust)問題,包括「防偽」和DoS(Denial of Services)(即用偽造的末端冒充替換(eavesdropping等手段)侵入系統,造成真正的末端無法使用等),由此有很多人呼籲要特別關注物聯網的安全問題。
物聯網系統的安全和一般IT系統的安全基本一樣,主要有8個尺度: 讀取控制,隱私保護,用戶認證,不可抵賴性,數據保密性,通訊層安全,數據完整性,隨時可用性。 前4項主要處在物聯網DCM三層架構的應用層,後4項主要位於傳輸層和感知層。其中「隱私權」和「可信度」(數據完整性和保密性)問題在物聯網體系中尤其受關注。如果我們從物聯網系統體系架構的各個層面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現有的安全體系基本上可以滿足物聯網應用的需求,尤其在其初級和中級發展階段。
物聯網應用的特有(比一般IT系統更易受侵擾)的安全問題有如下幾種:
1. Skimming:在末端設備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信息被讀取
2. Eavesdropping: 在一個通訊通道的中間,信息被中途截取
3. Spoofing:偽造復制設備數據,冒名輸入到系統中
4. Cloning: 克隆末端設備,冒名頂替
5. Killing:損壞或盜走末端設備
6. Jamming: 偽造數據造成設備阻塞不可用
7. Shielding: 用機械手段屏蔽電信號讓末端無法連接
主要針對上述問題,物聯網發展的中、高級階段面臨如下五大特有(在一般IT安全問題之上)的信息安全挑戰:
1. 4大類(有線長、短距離和無線長、短距離)網路相互連接組成的異構(heterogeneous)、多級(multi-hop)、分布式網路導致統一的安全體系難以實現「橋接」和過度
2. 設備大小不一,存儲和處理能力的不一致導致安全信息(如PKI Credentials等)的傳遞和處理難以統一
3. 設備可能無人值守,丟失,處於運動狀態,連接可能時斷時續,可信度差,種種這些因素增加了信息安全系統設計和實施的復雜度
4. 在保證一個智能物件要被數量龐大,甚至未知的其他設備識別和接受的同時,又要同時保證其信息傳遞的安全性和隱私權
5. 多租戶單一Instance伺服器SaaS模式對安全框架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於上述問題的研究和產品開發,國內外都還處於起步階段,在WSN和RFID領域有一些針對性的研發工作,統一標準的物聯網安全體系的問題還沒提上議事日程,比物聯網統一數據標準的問題更滯後。這兩個標准密切相關,甚至合並到一起統籌考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物聯網信息安全應對方式:
首先是調查。企業IT首先要現場調查,要理解當前物聯網有哪些網路連接,如何連接,為什麼連接,等等。
其次是評估。IT要判定這些物聯網設備會帶來哪些威脅,如果這些物聯網設備遭受攻擊,物聯網在遭到破壞時,會發生什麼,有哪些損失。
最後是增加物聯網網路安全。企業要依靠能夠理解物聯網的設備、協議、環境的工具,這些物聯網工具最好還要能夠確認和阻止攻擊,並且能夠幫助物聯網企業選擇加密和訪問控制(能夠對攻擊者隱藏設備和通信)的解決方案。

❼ 物聯網信息安全有保障嗎會不會被黑客攻擊從而被監控

當然完全有可能了,只要是利用網路的,就都有可能被黑客攻擊,甚至操控。

❽ 物聯網的安全性

1、過時的硬體和軟體

由於物聯網設備的用戶越來越多,這些設備的製造商正專注於增產而沒有對安全性給予足夠的重視。

這些設備中的大多數都沒有獲得足夠的更新,而其中一些設備從未獲得過一次更新。這意味著這些產品在購買時是安全的,但在黑客發現一些錯誤或安全問題時,就會容易受到攻擊。

如果不能定期發布硬體和軟體的更新,設備仍然容易受到攻擊。對於連接到Internet的任何產品,定期更新都是必備的,沒有更新可能會導致客戶和公司的數據泄露。

2、使用默認憑證的潛在威脅

許多物聯網公司在銷售設備的同時,向消費者提供默認憑證,比如管理員用戶名。黑客只需要用戶名和密碼就可以攻擊設備,當他們知道用戶名時,他們會進行暴力攻擊來入侵設備。

Mirai僵屍網路攻擊就是一個例子,被攻擊的設備使用的都是默認憑證。消費者應該在獲得設備後立即更改默認憑證,但大多數製造商都沒有在使用指南中進行說明。如果不對使用指南進行更新,所有設備都有可能受到攻擊。

3、惡意與勒索

物聯網產品的快速發展使網路攻擊變得防不勝防。如今,網路犯罪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禁止消費者使用自己的設備。

例如,當系統被黑客入侵時,聯網的攝像頭可以從家中或辦公室獲取私密信息。攻擊者將加密網路攝像頭系統,不允許消費者訪問任何信息。由於系統包含個人數據,他們會要求消費者支付大筆金額來恢復他們的數據。

4、預測和預防攻擊

網路犯罪分子正在積極尋找新的安全威脅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要找到漏洞並進行修復,還需要學習預測和預防新的威脅攻擊。

安全性的挑戰是對連接設備安全性的長期挑戰。現代雲服務利用威脅情報來預測安全問題,其他的此類技術包括:基於AI的監控和分析工具。但是,在物聯網中調整這些技術是很復雜的,因為連接的設備需要即時處理數據。

5、很難發現設備是否被入侵

雖然無法保證100%地免受安全威脅和破壞,但物聯網設備的問題在於大多數用戶無法知道他們的設備是否被黑客入侵。

當存在大規模的物聯網設備時,即使對於服務提供商來說也很難監視所有設備。這是因為物聯網設備需要用於通信的應用,服務和協議,隨著設備數量顯著增加,要管理的事物數量也在增加。

因此,許多設備繼續運行而用戶不知道他們已被黑客攻擊。

6、數據保護和安全挑戰

在這個相互關聯的世界中,數據保護變得非常困難,因為它在幾秒鍾內就可以在多個設備之間傳輸。這一刻,它存儲在移動設備中,下一分鍾存儲在網路上,然後存儲在雲端。

所有這些數據都是通過互聯網傳輸的,這可能導致數據泄露。並非所有傳輸或接收數據的設備都是安全的,一旦數據泄露,黑客就可以將其出售給其他侵犯數據隱私和安全權利的公司。

此外,即使數據沒有從消費者方面泄露,服務提供商也可能不遵守法規和法律,這也可能導致安全事故。

7、使用自治系統進行數據管理

從數據收集和網路的角度來看,連接的設備生成的數據量太大,無法處理。

毫無疑問,它需要使用AI工具和智能化。物聯網管理員和網路專家必須設置新規則,以便輕松檢測流量模式。

但是,使用這些工具會有一點風險,因為配置時即使出現一點點的錯誤也可能導致中斷。這對於醫療保健,金融服務,電力和運輸行業的大型企業至關重要。

8、家庭安全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和辦公室通過物聯網連接變得更加智能,大型建築商和開發商正在通過物聯網設備為公寓和整棟建築供電。雖然家庭智能化是一件好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面對物聯網安全應該採取的最佳措施。

即使IP地址暴露,也可能導致住宅地址和消費者的其他聯系方式暴露。攻擊者或相關方可以將此信息用於不良目的,這使智能家居面臨潛在風險。

9、自動駕駛車輛的安全性

就像家庭一樣,自動駕駛車輛或利用物聯網服務的車輛也處於危險之中。智能車輛可能被來自偏遠地區的熟練黑客劫持,一旦他們進入,他們就可以控制汽車,這對乘客來說非常危險。

目前物聯網面臨的安全問題有哪些?中景元物聯(www.zjyiot.com)溫馨提醒:毫無疑問,物聯網的出現是一種福音。然而,由於物聯網將一切事物連接在一起,很容易受到某種安全威脅。大公司和網路安全研究人員正在盡最大努力為消費者打造完美的產品,但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