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信加入群為什麼一定要實名驗證
1、為了推廣錢包功能,使用微信支付。
2、另一個為了實名驗證,微信這樣做算是自我審查,迎合網路實名制。群到了100人以上繼續加入的人必須綁定銀行卡以完成身份驗證,否則無法加入。
3、也使網路環境更加安全,避免有被騙的情況。
資料參考:網路:微信實名制
B. 別人拉我進群,可為什麼進不去還要實名驗證要綁定銀行卡
這是因為,微信有個限制是超過100人的群繼續加入就要實名驗證並綁定銀行卡,否則無法加入。
這樣做的原因是:
1、為了推廣微信錢包功能。
2、為了實名驗證。微信這樣做算是自我審查,迎合網路實名制。
3、這種限制條件並不是所有地區都一樣的,根據地區設置有差異,有些大陸以外的用戶使用微信加入百人以上群時,有的是需要綁定手機號,對大陸用戶來說就必須是綁定銀行卡了。
微信群聊認證實名制制度:群人數如果超過了100人那麼就必須要認證才能進群,而認證方式就是綁定銀行卡。如果加入的時候群人數不到1000人那麼就不需要認證就可進入。
有兩種實名認證方式,一種是綁定銀行卡認證,一種是驗證大陸身份證。不想綁定卡的話可以選擇「身份證認證」進行實名認證。你另一個朋友被邀請了不需要綁定銀行卡,是因為他用身份證實名認證的。
其實微信這樣做算是自我審查,迎合網路實名制。群到了100人以上繼續加入的人必須綁定銀行卡以完成身份驗證,否則無法加入。這樣也使網路環境更加安全,避免有被騙的情況。因為在群人數過多時,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微信實名制是必須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凈化網路環境,給我們更好的群聊天空間。
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規范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國務院關於授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提供、使用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應當遵守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互聯網群組,是指互聯網用戶通過互聯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等建立的,用於群體在線交流信息的網路空間。本規定所稱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是指提供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的平台。本規定所稱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使用者,包括群組建立者、管理者和成員。
C. 有人在抖音建了一個群。在裡面發紅包。領取紅包時要實名制。是否安全
抖音裡面相對來說還是很安全的,可以根據頁面提示操作的,只要不涉及不正當金錢交易其他信息泄露就可以。
D. 釘釘不能建群,顯示要實名
是因為沒有實名認證,實名認證一下就可以了。
實名認證方法:進入釘釘app,點擊我的,進入我的界面,點擊設置,進入設置,點擊安全中心,進入安全中心,點擊實名認證,根據步驟操作即可。
實名認證是對用戶資料真實性進行的一種驗證審核。有助於建立完善可靠的互聯網信用基礎。一般有銀行卡認證和身份證認證兩種方式,可以避免一部分網路詐騙。
E. 互聯網群組實名制之下,QQ需要綁定手機還是身份證才能建群嗎
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對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使用者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建立信用等級管理體系,合理設定群組規模,實施分級分類管理,並採取必要措施保護使用者個人信息安全。
手機號驗證是早就有了,下一步推行實名制全面覆蓋。
F. 為什麼微信百人群需要實名制認證和綁定銀行卡安全嗎安全嗎
這是微信的規定。至於安全,你只要保管好你的手機和支付密碼,就不會有事。另外你可以加強各種安全設置,在微信錢包中點擊右上角的3個點,選擇支付安全,裡面有很多設置
G. 強制微信群實名制違法嗎
法律分析:不違法。不算是侵犯個人隱私。
法律依據:《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
第五條 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落實信息內容安全管理主體責任,配備與服務規模相適應的專業人員和技術能力,建立健全用戶注冊、信息審核、應急處置、安全防護等管理制度。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制定並公開管理規則和平台公約,與使用者簽訂服務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
第六條 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後台實名、前台自願」的原則,對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使用者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不得為其提供信息發布服務。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採取必要措施保護使用者個人信息安全,不得泄露、篡改、毀損,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第七條 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根據互聯網群組的性質類別、成員規模、活躍程度等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制定具體管理制度並向國家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備案,依法規范群組信息傳播秩序。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建立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使用者信用等級管理體系,根據信用等級提供相應服務。
第八條 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根據自身服務規模和管理能力,合理設定群組成員人數和個人建立群數、參加群數上限。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設置和顯示唯一群組識別編碼,對成員達到一定規模的群組要設置群信息頁面,註明群組名稱、人數、類別等基本信息。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根據群組規模類別,分級審核群組建立者真實身份、信用等級等建群資質,完善建群、入群等審核驗證功能,並標注群組建立者、管理者及成員群內身份信息。
H. 國家網信辦誰建群誰負責有哪些看點
國家網信辦9月7日印發《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提出,互聯網群組建立者、管理者應履行群組管理責任,即「誰建群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依據法律法規、用戶協議和平台公約,規范群組網路行為和信息發布。以後無論是微信群、QQ群還是微博群、貼吧群,各位群主要注意了,對自己的群疏於監管,當心受罰哦!小編特意為廣大群主梳理了規定的四個主要內容。
看點五:群主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
民事責任:群主如及時制止群員發布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內容,則不會因存在過錯而與發布不當內容的群員承擔民事責任。否則,就有可能承擔連帶責任。
治安處罰:對群員發布的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內容,群主如果不履行監管職責,則有可能面臨共同的治安處罰。
刑事責任:對群員涉嫌犯罪的行為,如果不行使監管職責,放任群員違法犯罪,在主觀上,有可能構成間接故意,從而與涉罪群員構成共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