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模型
電網路模擬裝置,通常包括三部分:一是運算網路;二是給出定解條件的激發裝置;三是測量或顯示的反映裝置。對激發和反映裝置本書不予介紹,需要時可參考有關文獻。重點介紹的是運算網路。它常由顯示模型的網眼板和裝有固定或可調電阻、電容的電阻板和電容板等組成。各板之間用導線相連,並裝有開關,可以隨時切斷或接通電路。這樣組裝的運算網路可布置成電阻網路模型,也可結合需要,布置成R-R或R-C網路模型。對三維空間模型,更需要切成若干斷面,分別布置在網眼板平面的不同區域上。
1.模型區內部的電阻
如屬均質區,由於βk的任意性,只要酌情選定一種單元電阻R,就可以布置網路模型。但對分層或分片的非均質區,各層或各片的單元電阻,只允許任選一層或一片的單元電阻,其餘層、片的單元電阻要按相似條件計算。設已選定K1層的單元電阻為R1,如圖8—4(a)所示。按(8—14)式,R1應滿足等式
圖8—4非均質界線上電阻網布置圖
對分層或分片界線附近的電阻也要進行調整。如果分層界線和網路線重合,如圖8—4(a)所示,則這個界線即是R1區的邊界,又是R2區的邊界。界線兩側電阻代表的體積都比單元體積小一倍,所以阻值應為單元電阻的二倍,而界線上的總電阻應相當2R1和2R2兩個電阻並聯,可用一個等效電阻代替,即:
地下水動力學(第二版)
如果分片界線和網路線斜交,如圖8—4(b)所示,則根據交點和兩側結點的間距,按比例求出兩側阻值後再相加。
2.模型邊界附近的電阻
這里步長有變化,應按邊界線和網路線的交叉關系調整邊界電阻。同隔水邊界平行的邊界電阻,要根據它代表的體積(或面積)按反比確定(圖8—5)。例如,同隔水邊界重合的邊界電阻Ra代表的體積,比單元體積小一倍,故阻值應取單元電阻的二倍。同透水邊界或隔水邊界正交的邊界電阻,要根據它所代表的體積按正比確定。如R1代表的體積為單元體積的3/4,故取阻值R1=3/4R。為了簡化起見,也可近似地根據邊界電阻和邊界點到內結點的距離來確定。
圖8—5邊界附近電阻配置圖
(據Karplus)
3.井孔附近的電阻
通常,模擬井流是在相應結點處引入一個控制的電流。這樣做法,在離井足夠遠處測量的電位相當准確。但在井孔所在的結點上測量的電位則是錯誤的。這是由於單元電阻模擬的是平行流,而井孔附近存在徑向流,從而造成偏差。要使井孔所在結點的電位接近實際,必須改用模擬徑向流的電阻,如圖8—6所示。
圖8—6模擬徑向流
阻力的電阻R*
(據J.Bear)
例如,承壓水完整井的附近為徑向流,單元電阻可模擬徑向流阻力的1/4。按Dupuit公式有:
地下水動力學(第二版)
式中,Q為井流量;T為導水系數;△l為剖分步長;rw為井半徑;H為對應點的水頭;hw為井中水位。
根據
地下水動力學(第二版)
如用R*代替井孔附近的單元電阻R1,則在完整井所在結點上測量的電位將比較准確。
組裝R-C網路模型時,在所有結點上還要配置結點電容。對均質區,可任選一組相同的電容。對分片的非均質區,如圖8—7的a區和b區,若選定a區的結點電容為Ca,由此確定了比值βμ,則b區的結點電容應按
在模型邊界附近的結點電容,應和它代表的單元體積成正比。例如,當邊界線和網路線重合時,結點代表的體積比單元體積小一倍,這時應取單元結電容的一半。其他幾種邊界的結點電容值如圖8—7所示。
圖8—7結點電容配置圖
(據Karplus)
Ⅱ 強化學習的網路模型設計
每一個自主體是由兩個神經網路模塊組成,即行動網路和評估網路。行動網路是根據當前的狀態而決定下一個時刻施加到環境上去的最好動作。
對於行動網路,強化學習演算法允許它的輸出結點進行隨機搜索,有了來自評估網路的內部強化信號後,行動網路的輸出結點即可有效地完成隨機搜索並且選擇好的動作的可能性大大地提高,同時可以在線訓練整個行動網路。用一個輔助網路來為環境建模,評估網路根據當前的狀態和模擬環境用於預測標量值的外部強化信號,這樣它可單步和多步預報當前由行動網路施加到環境上的動作強化信號,可以提前向動作網路提供有關將候選動作的強化信號,以及更多的獎懲信息(內部強化信號),以減少不確定性並提高學習速度。
進化強化學習對評估網路使用時序差分預測方法TD和反向傳播BP演算法進行學習,而對行動網路進行遺傳操作,使用內部強化信號作為行動網路的適應度函數。
網路運算分成兩個部分,即前向信號計算和遺傳強化計算。在前向信號計算時,對評估網路採用時序差分預測方法,由評估網路對環境建模,可以進行外部強化信號的多步預測,評估網路提供更有效的內部強化信號給行動網路,使它產生更恰當的行動,內部強化信號使行動網路、評估網路在每一步都可以進行學習,而不必等待外部強化信號的到來,從而大大地加速了兩個網路的學習。

Ⅲ 如何在R語言中進行神經網路模型的建立
不能發鏈接,所以我復制過來了。
#載入程序和數據
library(RSNNS)
data(iris)
#將數據順序打亂
iris <- iris[sample(1:nrow(iris),length(1:nrow(iris))),1:ncol(iris)]
#定義網路輸入
irisValues <- iris[,1:4]
#定義網路輸出,並將數據進行格式轉換
irisTargets <- decodeClassLabels(iris[,5])
#從中劃分出訓練樣本和檢驗樣本
iris <- splitForTrainingAndTest(irisValues, irisTargets, ratio=0.15)
#數據標准化
iris <- normTrainingAndTestSet(iris)
#利用mlp命令執行前饋反向傳播神經網路演算法
model <- mlp(iris$inputsTrain, iris$targetsTrain, size=5, learnFunc="Quickprop", learnFuncParams=c(0.1, 2.0, 0.0001, 0.1),maxit=100, inputsTest=iris$inputsTest, targetsTest=iris$targetsTest)
#利用上面建立的模型進行預測
predictions <- predict(model,iris$inputsTest)
#生成混淆矩陣,觀察預測精度
confusionMatrix(iris$targetsTest,predictions)
#結果如下:
# predictions
#targets 1 2 3
# 1 8 0 0
# 2 0 4 0
# 3 0 1 10
Ⅳ 虛擬機網路設置
你用的是什麼虛擬機,一般是VM和VPC,VPC是微軟的,這里不作詳解,講一下VM的:VMware Workstation是VMware公司的專業虛擬機軟體,可以虛擬現有任何操作系統,而且使用簡單、容易上手。現如今有很多人都擁有電腦,但多數人都只有一兩台,想組建一個自己的區域網或者是做個小規模的實驗一台機器是不夠的,最少也要個兩三台,可為了這再買電腦就太不值了。好在有許多虛擬機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虛擬機可以在一台電腦上虛擬出很多的主機,只要真實主機的配置足夠就可以。
1.橋接模式
拓撲:
如果你的真實主機在一個乙太網中,這種方法是將你的虛擬機接入網路最簡單的方法。虛擬機就像一個新增加的、與真實主機有著同等物理地位的一台電腦,橋接模式可以享受所有可用的服務;包括文件服務、列印服務等等,並且在此模式下你將獲得最簡易的從真實主機獲取資源的方法。
2.hostonly模式
拓撲:
Host-only模式用來建立隔離的虛擬機環境,這這種模式下,虛擬機與真實主機通過虛擬私有網路進行連接,只有同為Host-only模式下的且在一個虛擬交換機的連接下才可以互相訪問,外界無法訪問。hostonly模式只能使用私有IP,IP,gateway,DNS都由VMnet 1來分配。
3.NAT模式
拓撲:
NA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模式其實可以理解成為是方便地使虛擬機連接到公網,代價是橋接模式下的其他功能都不能享用。凡是選用NAT結構的虛擬機,均由VMnet 8提供IP,gateway,DNS。下面講講具體操作。
橋接模式:
前面我已經提到,橋接模式是最簡單的,使用橋接模式後虛擬機和真實主機的關系就好像兩台接在一個hub上的電腦,想讓他們倆進行通訊,你需要為雙方配置IP地址和子網掩碼,從圖中可以看出,如果你不配置虛擬機,虛擬機也沒有辦法得到DHCP分到的IP地址,所以只能使用169.254.這個段。曾經有些朋友試圖改在真實主機中安裝VM後生成的VMnet1和VMnet8這兩塊網卡的IP,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作為連接底層硬體的驅動程序它們不需要、也不能作修改。
21.假設真實主機網卡上的IP地址被配置成192.168這個網段,則虛擬機的IP也要配成192.168這個網段,這樣虛擬機才能和真實主機進行通訊。如果想在橋接模式下連入internet,方法也很簡單,你可以直接在虛擬機上安裝一個撥號端,如圖所示:
22.撥號成功以後你就可以上internet了,別以為虛擬機是假的撥號就也是假的,這時候你就已經在花網費了!當然如果你想通過ICS、NAT或者是代理上網也可以,做法和在普通電腦上做沒區別。
Hostonly模式:
Hostonly模式和橋接模式的差別並不大,hostonly模式下會由VMnet 1的DHCPserver來提供IP,gateway,DNS。
23.如果你嘗試使用手動分配固定IP,你會發現即使你將IP地址配成和真實主機一個網段,你也無法和真實主機進行聯系,這是VMnet 1對你的限制,所以使用VMnet 1給你提供的IP是唯一的選擇。
24.如果想在hostonly模式下接入internet你只能使用ICS和代理,因為只有這兩種方式可以在使用DHCP的情況下上網。
NAT模式:
首先大家要清楚VMware下的NAT和windowsNT里routingandremoteaccess的那個NAT一點關系都沒有,它們之間沒有任何影響。在VMware下使用NAT模式主要的好處是可以隱藏虛擬機的拓撲和上internet時極為方便。NAT模式由VMnet 8的DHCPserver提供IP,gateway,DNS。
25.和在hostonly模式下一樣,如果你試圖使用手動分配固定IP,由於VMnet 8的限制,你仍然無法和真實主機進行通訊。不過在NAT模式下接入internet就非常簡單了,你不需要做任何配置,只需要真實主機連接到internet後虛擬機就也可以接入internet了。
26.VMware的NAT功能還不止這些,它竟然還能做埠映射和TCP、UDP阻斷!
不覺得還缺點兒什麼嗎?對,有一個重要功能還沒有說,之所以留到最後是因為這部分是最復雜的,那就是…
虛擬網路設置
這部分的功能我覺得一般的用戶已經用不到了,因為它的作用是使用VM的高度可擴展網路模型組建非常復雜的區域網,我相信這才是新的VMware的精華所在。
28.這是VMware的一個復雜拓撲的實例,它自定義了VMnet 2和VMnet 3這些都要用到定義每個VMnet的DHCP和NAT,總之是非常復雜了,而且這樣做只有在虛擬機群非常龐大的時候才用得到。
好了,對VMware的介紹就到這了,如果大家英文很好,那麼在它的幫助中你會發現遠深與本文的內容,事實上,作為一款虛擬機軟體,它帶給我們的已不僅是能夠虛擬出單一的系統,而是能夠虛擬出龐大而復雜的網路,本文只是觸及皮毛。大家可以留意IT認證考試資源網和原出處的及時更新。
Ⅳ 如何建立神經網路模型
人工神經網路有很多種,我只會最常用的BP神經網路。不同的網路有不同的結構和不同的學習演算法。
簡單點說,人工神經網路就是一個函數。只是這個函數有別於一般的函數。它比普通的函數多了一個學習的過程。
在學習的過程中,它根據正確結果不停地校正自己的網路結構,最後達到一個滿意的精度。這時,它才開始真正的工作階段。
學習人工神經網路最好先安裝MathWords公司出的MatLab軟體。利用該軟體,你可以在一周之內就學會建立你自己的人工神經網路解題模型。
如果你想自己編程實現人工神經網路,那就需要找一本有關的書籍,專門看神經網路學習演算法的那部分內容。因為「學習演算法」是人工神經網路的核心。最常用的BP人工神經網路,使用的就是BP學習演算法。
Ⅵ 網路七層模型類型及功能
第7層 應用層:OSI中的最高層。為特定類型的網路應用提供了訪問OSI環境的手段。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和遠程操作,而且還要作為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信息交換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傳送訪問和管理FTAM、虛擬終端VT、事務處理TP、遠程資料庫訪問RDA、製造報文規范MMS、目錄服務DS等協議;
第6層 表示層:主要用於處理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為上層用戶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問題。它包括數據格式交換、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恢復等功能;
第5層 會話層:—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連接。為端系統的應用程序之間提供了對話控制機制。此服務包括建立連接是以全雙工還是以半雙工的方式進行設置,盡管可以在層4中處理雙工方式 ;
第4層 傳輸層:—常規數據遞送-面向連接或無連接。為會話層用戶提供一個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優化的數據傳輸服務機制。包括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
第3層 網路層:—本層通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為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它包括通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數據 ;
第2層 數據鏈路層:—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層,為網路層提供一個數據鏈路的連接,在一條有可能出差錯的物理連接上,進行幾乎無差錯的數據傳輸。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
第1層 物理層:處於OSI參考模型的最底層。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便透明的傳送比特流。
數據發送時,從第七層傳到第一層,接收數據則相反。
上三層總稱應用層,用來控制軟體方面。下四層總稱數據流層,用來管理硬體。
Ⅶ 計算機網路OSI模型是怎樣工作的
O S I 模型的第三層,其主要功能是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並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網路層通過綜合考慮發送優先權、網路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路由的花費來決定從一個網路中節點A 到另一個網路中節點B 的最佳路徑。由於網路層處理,並智能指導數據傳送,路由器連接網路各段,所以路由器屬於網路層。在網路中,「路由」是基於編址方案、使用模式以及可達性來指引數據的發送。
網路層負責在源機器和目標機器之間建立它們所使用的路由。這一層本身沒有任何錯誤檢測和修正機制,因此,網路層必須依賴於端端之間的由D L L提供的可靠傳輸服務。
網路層用於本地L A N網段之上的計算機系統建立通信,它之所以可以這樣做,是因為它有自己的路由地址結構,這種結構與第二層機器地址是分開的、獨立的。這種協議稱為路由或可路由協議。路由協議包括I P、N o v e l l公司的I P X以及A p p l e Ta l k協議。
網路層是可選的,它只用於當兩個計算機系統處於不同的由路由器分割開的網段這種情況,或者當通信應用要求某種網路層或傳輸層提供的服務、特性或者能力時。例如,當兩台主機處於同一個L A N網段的直接相連這種情況,它們之間的通信只使用L A N的通信機制就可以了(即OSI 參考模型的一二層)。
Ⅷ 什麼是網路模型
【概念】
計算機網路是指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各個部件之間以何種規則進行通信,就是網路模型研究的問題。網路模型一般是指OSI七層參考模型和TCP/IP四層參考模型。這兩個模型在網路中應用最為廣泛。
【要素】
一是表徵系統組成元素的節點。
二是體現各組成元素之間關系的箭線(有時是邊)。
三是在網路中流動的流量,它一方面反映了元素間的量化關系,同時也決定著網路模型優化的目標與方向。
【分類】
1.以物質為流量的網路模型
2.以信息為流量的網路模型
3.以能量為流量的網路模型
4.以時間、費用、距離等為流量的網路模型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81423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