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網癮
「網癮」也稱互聯網成癮綜合症,網路成癮症(IAD),學名叫做病理性網路使用(PIU)。我們一般叫做「網路成癮綜合征」,目前已經把它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疾病納入到診斷體系當中去。最早是由葛爾·柏格(Ivan Goldberg, M.D)在1997年所定立的理論化病態並且正式承認其研究價值。可以說,它是對網路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網上操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網路依戀失控,對人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
網癮也像毒癮。人體內有一個「獎勵系統」,這個系統的物質基礎叫「腦啡肽」,又被稱為「腦內嗎啡」,是一種神經遞質,在短時間內令人高度興奮。毒品就是通過這個系統提高人體「腦啡肽」的分泌,破壞人體平衡系統。網路也是通過消耗「腦啡肽」,擾亂平衡系統,造成網迷不斷尋找提高體內「腦啡肽」的成分,以至成癮,形成迷戀網路的現象。網路成癮屬於一種精神障礙疾病。
[編輯本段]簡單分類:
● 網路游戲成癮
● 網路色情成癮
● 網路關系成癮
● 網路信息成癮
● 網路交易成癮
[1]
[編輯本段]病徵
什麼是「網癮」?
「網癮」可謂互聯網成癮綜合征(簡稱AID)。即對現實生活冷漠,而對虛擬的網路游戲、情愛、信息等沉溺、痴迷。它是一種行為過程,也是行為發展的終結。心理學認為「網癮」是一種精神病;而心理老師認為「網癮」是正常人出現的心理問題(特例除外)。「網癮」具體可分為網路交際癮、網路色情癮、網路游戲癮、網路信息癮和網路賭博癮等類型。2.如何識別「網癮」?
想要知道自己或者家人有沒有「網癮」有六大徵兆:
每天上網超過8小時以上。且越來越長,無法自控、特別是晚上,常至深夜;
行為反常,上網成癮的青少年不僅會有視力下降、生物鍾紊亂、神經衰弱等生理特徵,逃學、廢寢忘食、不與人交往,對人冷漠、暴躁、關機後急躁不安;
經常在網上與陌生人聊天、通電話、約會等;
電腦里常出現暴力、色情、賭博等圖片;
有說謊隱瞞上網的情況及程度等行為;
寧肯借錢上網或甘冒一定危險,如:去偷錢或者偷用別人賬號上網等。3.「網癮」的成因是什麼?
「網癮」問題的產生既有主觀也有客觀上的原因。性格內向、自製力差、無成就感、自卑、自閉、壓抑、好奇、缺少朋友的人易成癮,網路可以滿足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東西。如:發泄、張揚、友情、愛情、風光和成就感等。客觀原因包括家庭和學校教育:批評多、要求嚴、溝通少、受傷害、得不到尊重;計算機普及快,而教育、娛樂的正面軟體滯後;法制不健全,學校、社會、家庭對上網的制約等。
如何判斷上網成癮呢?主要表現為,因擔心電子郵件是否送達而睡不著覺;一到電腦前就廢寢忘食;常上網發泄痛苦、焦慮等。以上症狀是上網綜合征的初期表現。更有甚者表現為上網時身體會顫抖,手指頭經常出現不由自主敲打鍵盤的動作,再發展下去則會導致舌頭與兩頰僵硬甚至失去自製力,出現幻覺。專家建議,一旦出現網癮,必須立即與電腦階段性隔離。
網癮可怕,但可防患於未然。專家建議,一旦出現上網綜合征初期表現,必須立即與電腦分開,停止上網。防止網癮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嚴格控制上網時間,每天以不超過兩小時為宜。兒童青少年處於發育時期,更應嚴格節制。
網癮綜合症的自我療法
上網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方便和歡樂的同時,也給一些人帶來了一種時髦病——網癮綜合症(簡稱IAD)。
據統計,全球兩億多網民中,有114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網癮綜合症,占總人數的6%。進一步調查還發現,病人多集中在學生、無固定職業者(網蟲)及家庭主婦,這些人有充裕的時間痴迷電腦,因而是易感者。
網癮綜合症患者的最主要表現是:上網時精神興奮,心潮澎湃,欲罷不能,時間失控。沉溺於網上聊天或網上互動游戲,並由此而忽視與社會的交往、與家人的溝通,甚至對上網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心理依賴,以致不能分離。
專家發現,網癮綜合症患者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此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緊張性頭痛等病症。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了網癮綜合症呢?比照以下標准,便可自我診斷。
1、每天起床後情緒低落,頭昏眼花,疲乏無力,食慾不振,或神不守舍,而一旦上網便精神抖擻,百「病」全消。
2、上網時表現得神思敏捷,口若懸河,並感到格外開心,一旦離開網路便語言遲鈍,情緒低落,悵然若失。
3、只有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感到滿足,從而使得上網時間失控,經常比預定時間長。
4、無法控制去上網的沖動。
5、每看到一個新網址就會心跳加快或心率不齊。
6、只要長時間不上網操作就手癢難耐。有時剛剛離網就有又想上網的沖動。有時早晨一起床就有想上網這種慾望。甚至夜間趁小便的空也想打開電腦。
7、不能上網時便感到煩躁不安或情緒低落。
8、平常有不由自主地敲擊鍵盤的動作,或身體有顫抖的現象。
9、對家人或親友隱瞞迷戀網際網路的程度。
10、因迷戀網際網路而面臨失學、失業或失去朋友的危險。
如果有以上標准中4項或4項以上表現,且持續時間已經達1年以上,那麼就表明你已經患上了IAD。
㈡ 網癮的危害有哪些
網癮的危害:1、網癮可能會帶來軀體健康的損害。2、精神、行為方面的改變。3、社會職能的損害。
孩子有網癮是送到網癮學校關起來、甚至還有更難以想像的教育方式好,還是通過引導讓他明白游戲與現實的邊界,正確看待游戲,合理安排游戲時間好?
如果你家孩子也有網癮,請花2分鍾看完: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在玩的游戲,跟孩子分析游戲的利弊,引導孩子客觀地看待游戲;制訂一些規則,幫助孩子學會自控,比如每次不能超過半小時;多帶孩子參與一些健康活動,比如旅遊、打球、閱讀等,減少他對網路的依賴。」
退一步說,能不能把興趣變成職業?如果想從事電競行業或者成為職業選手,請花2分鍾看完下面幾個問題:
1、鑰浪電競學校適合哪些人報考呢?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但尚未達到職業選拔門檻的人。
2、鑰浪電競學校招收人員的要求:競技水平處於該電競項目的前20%-30%,不同項目具體要求不同。
3、鑰浪電競學校學習時間:專科三年,本科四年,特訓班學習需要時間:三個月至六個月。
4、來鑰浪你可以:短時間內提升自己的競技水平,用較少的時間了解自己的電競潛力,快速找到達成電競職業目標的路徑,進入職業俱樂部成為電競職業選手。
5、上海鑰浪電競學院:職業選手培訓基地,KPL俱樂部合作夥伴,專業訓練場館,職業戰隊退役教練教學,區域聯賽!
6、電競不等於游戲:鑰浪通過電競認知教育、家庭心理教育和專業的職業電競教育系列課程,致力於「讓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電競和游戲觀念,拒絕游戲網路沉迷」和「用科學的方法培養高素質的電競職業人才」。
在鑰浪電競學院,不同於網癮學校,鑰浪是通過科學引導,在為期三個月的學習之後,90%的孩子都能釐清游戲與現實的關系,合理安排游戲時間與學習時間,如果你的孩子也有網癮問題,那就快去咨詢一下鑰浪老師,咨詢免費的!
㈢ 網癮,真的是網路造成嗎
不是 雖然"網癮"中帶有"網"字 但實際上根本就與網路無關 而是跟游戲有關 所以與其叫"網癮" 不如叫"游戲癮"
㈣ 網癮的定義是什麼啊
網癮的定義如下:
網癮為網路成癮症的簡稱,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路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社會對於網癮的概念和認識以及對網癮的干預和處理方面存在很多的誤區,且概念並不統一。"網癮"的醫學定義一直未有公認,大部分學者認為應該把網癮稱之為網路的過度使用,或者網路的濫用,也有人把它稱為網路的病理性使用或過度的使用。

網癮的表現:
在表現上,正確的使用網路,是在有需求時使用,或者對自己生活有方便的的情況下使用。網路過度使用者主要表現為一種不自主的長期強迫性使用網路的行為。
當過度的使用網路對身體造成傷害、對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來了痛苦 ,甚至正常的生活交往和社會的都受到了影響 ,就是屬於過度使用,應該進行矯正。
㈤ 網癮屬於什麼行為
網路成癮名詞最初是美國的精神科醫生伊萬·戈登伯格想拿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開涮,因為酗酒、賭博成癮等"行為障礙"缺乏生理基礎而編造出的概念。
網癮屬於什麼行為網癮屬於成癮行為,網癮為網路成癮症的簡稱,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路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造成網路成癮的原因
一般分為外因和內因。外因即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包括網吧的出現,網路游戲的流行等等;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家長忙於工作沒時間管理孩子導致他們對網路產生依賴等。但是,這些外因只是被動因素,是形成網癮的誘因。真正的原因是內因,包括網癮患者的滿足感缺失、獨特的生理人格。舉個例子說明,大部分網癮患者的會出現學業失敗,從而導致心理空虛,缺乏自信,為滿足自己的內心,通常會選擇逃避,最容易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重新找到失去的自我和可以滿足的成就感,這就是典型的滿足感缺失。
㈥ 網癮的危害有哪些
浪費時間。網癮者沉迷網路世界不能自拔,也掉進了網路游戲開發商的陷阱裡面,不能自拔,浪費了大把大把的青春時光。
浪費金錢。目前國內網路世界都是付費使用,有的網路游戲也都是要付費的,有些商家更是設置陷阱,讓玩家免費去操作但到一定程度就要付費,致使這些意志力薄弱的網癮者不得不花上大筆的金錢。金錢上的耗費造成無數家庭沖突和悲劇發生。
危害身體健康。沉迷網路世界,網癮者就會缺乏人際交流,產生自閉。長期沉溺於網路游戲的人左前腦發育會受到傷害,更進一步影響右腦發育,使身體健康得到危害。長期電腦輻射也會給網癮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整天坐於電腦前,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電腦,吃飯都在電腦前完成,生活毫無規律。很多網吧條件設施比較落後,容易引發火災,很多人無法逃生。據報道全國每年都會有數十家網吧遭受火災,倖存者很少。網吧一般都在地下室,通風環境差,電腦高強度工作等等都是對上網者帶來身體危害的重要因素。
㈦ 網癮怎麼定義
1.網癮定義
網癮(即網路成癮),又稱網路過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長時間沉迷於網路,對之外的事情都沒有過多的興趣,從而影響身心健康的一種病症。網癮的高發人群多為12-18歲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為2:1,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本身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意識也比較弱化,理解判斷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較差。他們大多都處於青春期,反叛心理嚴重,對新鮮事物又充滿了好奇,尋求刺激、驚險和浪漫,以滿足這個階段的人生需求,而網路出現之後,網路游戲、色情和聊天,恰好對應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會網路成癮。所以很多人形象的稱之為「電子海洛因」。
2.如何界定網癮:
上網成癮者主要有以下特徵:
(1)耐受性增強,即上癮者要不斷增加上網的時間才能獲得和以往一樣的滿足;
(2)出現戒斷症狀,如果一段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不上網,就會變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網,時刻擔心自己錯過什麼;
(3)上網頻率總是比事先計劃的要高,上網時間總是比事先計劃的要長;
(4)企圖縮短上網時間的努力總是以失敗而告終;
(5)花費大量時間在與互聯網有關的活動上,比如安裝新軟體,整理和編輯下載大量的文件等;
(6)上網使其社交,學習,工作等社會功能受到嚴重影響;
(7)雖然能意識到上網帶來的嚴重問題,仍然繼續花大量時間上網.
上面滿足任意3個就是網癮。
比較方便的判別方法,網民滿足以下三個條件(補充條件)中的任何一個:
(1)總是想著去上網;
(2)每當網際網路的線路被掐斷或由於其他原因不能上網時會感到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或無所適從;
(3)覺得在網上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快樂或更能實現自我.即判定他屬於"網癮".
㈧ 什麼是網路成癮
病態網路使用。
㈨ 網癮怎麼定義
不僅我,很多醫學界的研究人員也初步認為,「網癮」的確存在。
沒錯,關於「網癮」是否是一種疾病,以及其診斷標准,在國內外學術界一直都有爭議。主要分成兩派意見。
· 一派認為根本不存在「網癮」這種精神疾病,所謂的「網癮」青少年只是迫於現實太多的壓力,逃到網路中尋求安慰,簡單來說只是行為問題。
· 另一派則認為,的確存在這種精神疾病。因為從精神科的診斷標准來看,部分「網癮」青少年的確達到了精神科相關症狀的診斷標准。我個人就比較傾向於這一派。

圖為《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
那診斷標准到底是什麼?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上網搜索陶然教授的學術論文。如果說得簡單一點,要診斷為網路成癮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首先,當事人的上網行為須出於非學習工作目的,而且這種行為令其社會功能即學習、工作和交往能力受損,其對上網充滿渴求和沖動感(有心理依賴),並且在強制不能進行該行為的時候有明顯的戒斷反應(焦躁、煩躁、發脾氣,想盡辦法上網)。
一直以來,國內外都有很多關於網路成癮機制的研究。研究人員通過功能磁共振(fMRI)發現,真正患有網癮的青少年在玩網路游戲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功能區發生的改變跟賭博成癮的患者的非常相似。這些研究發現也進一步證實了網癮是存在的。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表明,網癮可引起大腦神經細胞形態結構發生改變。(據《長江日報》)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網路成癮類似於賭博成癮,屬於行為成癮的范疇。目前國內外業界早就形成共識,行為成癮也是成癮疾病的一大類型,包括賭博,網路,購物,性方面的行為成癮等等。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其實網路成癮是潛意識層面存在的病理性條件反射。患者一心煩、無聊就想到上網,想到上網就有開心、興奮的感覺,並產生一種無法抑制的沖動。如果家長阻止,容易引發雙方的激烈沖突。患者其實清楚這樣的行為是有害的,會導致他們無法正常學習、社交,但他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沖動。
需要特別說明,我(v交流x:herihui2015)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但絕不是精神病。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醫學上,精神疾病的所指范疇非常廣,包括吸煙上癮,還包括抑鬱症,失眠症,焦慮症,多動症等。但精神病的所指范疇很狹隘,很多人把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混為一談,但實際上他們所理解的精神病往往指的只是重度精神分裂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