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網路安全的守護人
擴展閱讀
哪個網站分期手機靠譜 2025-08-02 20:22:41
昂達wifi無法連接網路 2025-08-02 20:22:40
沒有網路怎麼免費連wifi 2025-08-02 20:14:03

網路安全的守護人

發布時間: 2022-07-25 06:56:56

㈠ Windows系統又曝漏洞!網路安全該由誰守護

網路安全大家都有責任去守護,軟體開發商需要,使用者需要,或是其他人也需要,只要有能力就應該這樣去做

㈡ 談劍鋒曾叱吒網游世界,為何如今會選擇守護信息安全

逐漸觸碰電腦上是在討論劍鋒小學四年級的情況下。小學升初中前,它用資料庫查詢定編了一個通訊錄軟體,只需鍵入他的名字就可以尋找聯系電話...互聯網的來臨,刻骨銘心地危害到了談劍鋒的日常生活。二零零五年,他在網路游戲屠戮中發覺同伴常常失蹤。為了更好地阻攔這類個人行為,他踏入了互聯網網路安全的瀚海。二零零七年的夏季,在上海張江租的民居中,他領著5名游戲同伴,逐漸創業人生,投身網路安全身份驗證技術性的開發設計。

他出生於1976年,邏輯思維清楚,邏輯性嚴實,講話辦事認真細致傳統,是一個典型性的IT男。另一方面,他之前是網游全世界的頂級游戲玩家和攝影愛好者。如同他對自主創業的心態一樣,他在腥風血雨中爬取,擺脫了自身的全世界。加油!

㈢ 網路安全的一段話

1、加強防範意識,嚴守個人信息。

2、修網德,勤網思,明網安,善網行。

3、事事安全牢記人心,人人幸福灑滿校園。

4、爭做網路「達」人,修身兼「安」天下。

5、樹立網安意識,莫念無名之利。

6、網路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

7、共築網路安全,守護綠色家園。

8、網路服務各行各業,安全保障改革發展。

9、共建網路安全,共享網路文明。

10、打造健康網路環境,保障網民上網無憂。

11、保護網路安全,守護精神家園。

12、文明上網引領時尚,強化安全成就夢想。

13、共建網路安全,同享工大文明;守護信息家園,追逐工大夢想。

14、和諧校園,共創藍天,安全之責,盡在你我。

15、同創海經和諧秩序,共建海經安全校園。

16、網路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

17、編織安全網路,共築幸福生活。

㈣ 網路工程師,網路安全,動態網站,那個前景好~

網路空間安全專業是網路空間安全一級學科下的專業,學科代碼為「083900」,授予「工學」學位,涉及到以信息構建的各種空間領域,研究網路空間的組成、形態、安全、管理等。
網路空間安全專業,致力於培養「互聯網+」時代能夠支撐國家網路空間安全領域的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系統掌握網路空間安全的基本理論和關鍵技術,能夠在網路空間安全產業以及其他國民經濟部門,從事各類網路空間相關的軟硬體開發、系統設計與分析、網路空間安全規劃管理等工作,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寬廣的國際視野、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和行業高級工程人才。

網路空間安全畢業生能夠從事網路空間安全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運維、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就業方向有政府部分的安全規范和安全管理,包括法律的制定;安全企業的安全產品的研發;一般企業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護;國與國之間的空間安全的協調。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在2020年4月2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保密局、國家密碼管理局共12個部門聯合發布《網路安全審查辦法》,於2020年6月1日起實施。
網路安全,通常指計算機網路的安全,實際上也可以指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安全。計算機通信網路是將若乾颱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及傳輸媒體互連起來,在通信軟體的支持下,實現計算機間的信息傳輸與交換的系統。而計算機網路是指以共享資源為目的,利用通信手段把地域上相對分散的若干獨立的計算機系統、終端設備和數據設備連接起來,並在協議的控制下進行數據交換的系統。計算機網路的根本目的在於資源共享,通信網路是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途徑,因此,計算機網路是安全的,相應的計算機通信網路也必須是安全的,應該能為網路用戶實現信息交換與資源共享。下文中,網路安全既指計算機網路安全,又指計算機通信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的基本含義:客觀上不存在威脅,主觀上不存在恐懼。即客體不擔心其正常狀態受到影響。可以把網路安全定義為:一個網路系統不受任何威脅與侵害,能正常地實現資源共享功能。要使網路能正常地實現資源共享功能,首先要保證網路的硬體、軟體能正常運行,然後要保證數據信息交換的安全。從前面兩節可以看到,由於資源共享的濫用,導致了網路的安全問題。因此網路安全的技術途徑就是要實行有限制的共享。

什麼事護網行動

是一場網路安全攻防演練,是針對全國范圍的真實網路目標為對象的實戰攻防活動。各大企事業單位、部屬機關,大型企業(不限於互聯網),一般持續時間為三周。

在未來,護網行動將會進一步擴大,同樣網路安全人才的缺口會進一步擴大。

護網行動經驗分享

防扣分技巧:非所屬資產被扣分一定要上訴;若攻擊方提供的報告是內網資產,要求證明是我方資產;保持嚴謹態度,無確鑿證據絕不承認。

加分技巧:關注文件沙箱告警日誌,分析樣本;關注高危漏洞告警,例如反序列化,注入類漏洞,系統層獲取許可權類漏洞;對攻擊信息收集充分的可以聯系裁判組進行仲裁。

防護建議:善用IP封禁,境外IP一律封禁;加強內網防護;專職樣本分析人員;漏洞利用攻擊和木馬攻擊是避免失分;英文釣魚郵件不得分。

內外部溝通:報告上報內容:源IP事件類型,流量分析(全流量),有樣本需分析樣本並附上樣本,切忌只截設備告警圖;內部溝通以微信為主,避免流程限制時效。

紅隊攻擊方式

web攻擊、主機攻擊、已知漏洞、敏感文件、口令爆破。

由公安部組織包括國家信息安全隊伍、軍隊、科研機構、測評機構、 安全公司等共百餘支隊伍,數百人組成。

攻擊方式:在確保防守方靶心系統安全的前提下(如禁用DDoS類攻擊),不限制攻擊路徑,模擬可能使用的任意方法,以提權控制業務、獲取數據為最終目的!但攻擊過程受到監控。

藍隊防守方式

1、極端防守策略

全下線:非重要業務系統全部下線;目標系統階段性下線;

狂封IP:瘋狂封IP (C段)寧可錯殺1000,不能放過1個;

邊緣化:核心業務僅保留最核心的功能且僅上報邊緣系統。

2、積極防守策略

策略收緊常態化:聯系現有設備的廠商將現有的安全設備策略進行調整,將訪問控制策略收緊,資料庫、系統組件等進行加固。

減少攻擊暴露面:暴露在互聯網上的資產,並於能在互聯網中查到的現網信息進行清除。

各種口令復雜化:不論是操作系統、業務入口,還是資料庫、中間件,甚至於主機,凡是需要口令認證的都將口令復雜化設置。

核心業務白名單:將核心業務系統及重要業務系統做好初始化的工作,記錄業務正常產生的流量,實施白名單策略。

主機系統打補丁:對業務系統做基線核查,將不符合標準的項進行整改,並對業務系統做漏洞檢查,並對找出的脆弱想進行整改。

㈥ 為何說每個人都是網路安全的守衛者

據報道,2017年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將於9月16日至24日在全國31個省區市同步舉行,此次安全周旨在提升全社會網路安全意識和技能,絡安全靠人民,每個網民都是網路安全的守護者。

每個人都是網路時代的參與者也是守護者,希望大家一起攜手共築網路安全!

㈦ 我的「臉」我做主——互聯網時代,如何守護「臉安全」呢

“刷臉”成為當下最廣泛最便捷的證明身份的方式之一。近日,一條“面具可代替人臉解鎖手機”的報道,讓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性問題再次被關注。人臉識別技術真的不安全嗎?是什麼導致“你的臉你說了不算”?新技術應用推廣階段,如何兼顧效率與安全?

不同人臉識別系統可能被不同方式破解

《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在有關人臉識別的安全隱患中,受訪者最擔心“人臉信息泄露”,隨後是“個人行蹤被持續記錄”和“賬戶被盜刷,導致財產損失”;超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遭遇人臉信息泄露或濫用。人臉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等特點,一旦泄露就是終身泄露,當其與個人銀行賬號、個人身份信息進行關聯後,可能成為不法分子牟利新手段。

記者了解到,人臉識別系統的工作過程大致分為四步:預存人臉信息、人臉信息採集、人臉信息比對、輸出比對結果。比對環節通過演算法完成,比較的是當前識別的人臉信息與資料庫中預存的人臉信息是否匹配。

“有的廠商為降低硬體成本,簡化了臉部特徵提取點,造成了識別精度下降。”360城市安全集團視覺科技首席執行官邱召強說,人臉識別技術又被稱為特徵碼識別,即以瞳孔為基點,對瞳孔到鼻子、眉毛、耳朵、嘴的距離,進行特徵點提取。提取點數越多,構成的生理特徵越復雜,設備成本投入也隨之增加。

邱召強說,要確保人臉識別技術安全可靠,就要把照片、手機視頻、3D面具、3D頭部模型等情況全排除掉;對於手機來說,識別的安全性會更低,因為沒有專業識別設備。王峻舉例說,市場上許多手機都是二維攝像頭,且不帶紅外探測器,即便演算法已排除掉風險,但由於採集端、識別端的硬體缺陷,依然難以保證安全。

“單純依靠技術升級,無法完全避免人臉識別帶來的安全隱患。有新的防禦手段,就會有新的攻擊手段。”雷震認為,在現階段,可以通過系統性優化人臉識別系統來解決一部分的安全問題,但技術升級終究只是增加了破解的難度和成本,避免安全漏洞被大規模“鑽空子”。

專家呼籲構建技術應用標准體系

專家認為,人臉信息作為個人信息中最為敏感的一類“個人生物識別信息”,需進一步以立法立規、制定標准等方式,對其應用安全加以引導。

“雖然網路安全法明確將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納入個人信息范圍,但對於信息的使用、存儲、運輸、管理不夠細化。”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顏三忠建議,頂層設計應盡快建立從人體生物識別技術層面制定的各個行業應用的標准體系。

正在徵求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雖明確了安裝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但哪些情形屬於必需也應進一步明確,誰能安裝設備、如何審批也需細化。

網路安全法中規定的“告知—同意”規則也可能因為信息不對稱失去意義。“很多民眾對於人臉識別的認知不夠,技術提供方有義務充分告知風險,且不得以個人不同意採集信息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顏三忠認為,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讓被採用者享有應有的知情權,且有權撤回。

通過預防性制度來確保科技創新與應用的安全邊界是當務之急。受訪人士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也可作為初篩環節,綜合其他信息進行比對來降低誤判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