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說的六要素
小說的基本要素有:人物設定、故事背景和故事框架三個部分。想要成為一個網路作家需要做到的就是總結、堅持和創新,只要做到這三點,還是有很大幾率可以成功的。
由此可以看出,創作一部優秀的網路文學作品。要做到在人物設定、故事背景和故事框架三點因素當中,至少要有兩點與眾不同。比如異世界題材作品當中,主角大多都是天賦異稟的人物,在異世界打敗大魔王,迎娶白富美的套路。那我們在異世界的題材當中,可以將主角設定為一個資質平平或者是具有明顯弱點的人物,在異世界也不一定要拯救世界,可以是為了經營好庄園、牧場、或者是白手起家,自己創業的故事。將故事的重心放在怎樣生存下去。甚至到最後都不必是世界武力的巔峰,可以是成功將自己身上的先天不足補齊或者是重新回到原來的世界,都可以。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前輩的作品做出區分。只要在文筆上多下功夫,不要偏離最初的設定,應該很有機會獲得不錯的熱度。希望我不成熟的建議可以幫到您。
⑵ 如何寫好網路小說
我也是寫作萌新,在經常混的網站里勾搭了一位編輯大大,然後她手把手教我的
寫作分為
1、從外到里的寫作。2、從里到外的寫作。
從外到里的寫作就是:杜撰出一個想法,稍加醞釀,便直奔鍵盤,以一種大家都覺得合適的方式把自己喜歡的場景串聯起來。遇到問題時,死抱其心愛的場景,用新的講述方法將其扭結在一起。結果:有可能會作出一件精品,但水平忽高忽低,而且不能隨心所欲駕馭自己的天賦。
從里到外的寫作就是:
花掉大部分的時間創作故事的步驟大綱。
1)步驟大綱
即一步一步講故事。
①簡單說明每一個場景發生了什麼,如何構建和轉折
②在故事設計中這一場景應該屬於什麼位置(激勵事件?幕高潮?主情節、次情節?)
*他必須創造比他所能使用的多得多的素材,然後毀掉一切他認為不夠理想的東西,追求一個珠圓玉潤的故事。
*十分鍾內講述不對的任何東西在銀幕上會糟糕十倍。
*一件優秀的藝術品都具有令心靈的聒噪寧靜下來,並將我們提升到另外一處的力量。
這都是我的編輯教我的,希望對你有用哦!
⑶ 章節目錄 第77章 網路小說的爽點是什麼/網文創作技巧
你在開文的時候就要擬定好大綱,以便於你日後卡文也能有助於你如何正確穿插起伏和爆點高潮。有沒有大綱?
寫作最基本知識就是,三章一小高潮,五章一大高潮,這樣子讀者才會對你的文有足夠的興趣從而繼續追文。要學會如何正確卡章,讓讀者自願繼續看下去。
⑷ 我想寫網路小說 文筆不怎麼好 怎麼樣彌補
如果你是真正想寫網路小說的話,那首先應該相信自己。不能總是自己文筆不好就垂頭喪氣。文筆不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你要相信自己會進步。文筆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砌。只要你情感是發自內心的,用心去寫,文筆絕不會差,即便平實也是佳作。名人也有語言平實的呀!
⑸ 小說伏筆、懸念的設置與運用。
概念:鋪墊: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
伏筆: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里為後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網路小說中,伏筆和鋪墊都是為高潮准備的。怎麼說呢!一個吸引人的小說,高潮是相當重要的情節,足夠的高潮可以使得讀者產生極大的追讀興趣,可以使得小說品質得到提升。
通俗的說法,鋪墊是為了後面的高潮,一個好的鋪墊能使得一個本來不太具備高潮的情節變得高潮起來,例如,一個高潮只有2米高,但你的鋪墊好,挖的坑夠深,你能挖大概5米深,那麼從坑的深度算起,到高潮一共就有7米高。如果鋪墊得更深,那高潮就顯得更高。
這一個專題是專門對鋪墊和伏筆所做的介紹和簡單的運用,本人水平有限,請大家見諒!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寫手法之一。(1) 鋪墊的特點。鋪墊是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2) 鋪墊的作用。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在網路的小說中好的鋪墊作品不多,但畢竟還是有不少正面例子可以舉的。
例如在回到明朝當王爺這對於韓幼娘的人物鋪墊就非常好,在這一段,作者月關大概花了一卷的筆墨來描寫,渲染兩個人含辛茹苦的生活著,不但豐滿了整篇小說背景明朝的情況,還豐滿了人物之間,那種情感,到了後面主角出人頭地的一系列高潮就顯得非常的爽了。
當然,對於鋪墊來說,還是要求作者具有足夠的筆力,首先在鋪墊的情節中,因為它不是高潮,所以就要求作者描寫這一段鋪墊時,對情節進行張力的控制,如果鋪墊過大,就需要在鋪墊中,設置其他的小高潮,如果較短,那也要對以後要敘述的情節進行介紹,比如小說中,要對後面的校園比賽做高潮前的鋪墊,那麼在鋪墊中,就可以對將來成為對手的人進行強大的描寫,通過襯托,烘托,來提供後面主角戰勝他的高潮感,同時必要對校園內的朋友,老師,以後會出現的敵人做必要得介紹。
例如網路小說中常出現的裝B就是這個道理,主角裝B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和將來強大敵人戰斗而裝的。裝得越到位,到時候高潮來臨就越爽,讀者自然也看的痛快。
例如神墓中,就在開頭將全文的伏筆和懸念做了一個大鋪墊,
一隻蒼白的手掌從墳中伸了出來,緊接著是另一隻,兩只手掌用力扒住墳沿,一個一臉茫然之色的青年男子自墳中慢慢爬了上來,蓬亂的長發沾滿了泥土,破碎的衣衫緊緊粘在身上。青年除了臉色異常蒼白外,整個人看起來非常普通,是那種放在人群中絕對無法讓人注意到的角色。
「這是什麼地方?我怎麼會在這里?」青年男子喃喃自語,看著眼前成片的墳墓,他神色更加迷茫。
突然他被旁邊一座墳墓的碑文深深吸引住了,此時如果有人看到青年正在聚精會神的看那塊墓碑上的古老文字,一定會大吃一驚,因為這種遠古的文字連古文化研究聯盟的老學者都只能對之搖頭苦嘆。
在看完碑文的一剎那,青年神色劇變,驚呼道:「東方武神戰無極之墓,這……這是真的嗎?這真的是當年那位縱橫三界六道,叱吒風雲的傳奇人物戰無極?難道……神也難逃一死?」
旁邊另一座高大的神墓再次讓他感到了震撼,「西方戰神凱撒之墓,凱撒?難道是那位身披黃金戰甲,手持黃金聖劍的西方主神?」
他似乎想到了什麼,轉頭向四外望去,一座座高大的神魔墓矗立在夕陽之中顯得格外醒目。
「東方修仙者牡丹仙子之墓、西方智慧女神娜絲之墓、東方武仙李長風之墓、東方修魔者傲蒼天之墓、西方大魔王路西法之墓……」
「天啊!這個世界怎麼了?難道……昔日的神靈都已死去,都……都埋葬在了這里?」青年神色慘變,臉上露出不可思議的神色。
⑹ 小說的高潮部分一般占整篇小說的多大篇幅
3/10左右
⑺ 網游小說設定
所謂「九線」,是指以下九個東西:
1、主角智慧性格
2、配角炮灰
3、技能
4、夥伴
5、裝備
6、冒險
7、身世
8、勢力
9、後宮
這九線是無數前輩總結出來的,囊括了一本書網路小說全部內容,一本書所有情節,無論是主線分線,都是從這九線里邊出來的。
現在就一步一步,手把手教各位如何設定九線
主角智慧性格,這是一本書最重要的東西,可以說直接決定一本書的基調。
比如,冒牌大英雄里的胖子,性格是猥瑣,這就決定了這本書通篇都透出一股子猥瑣味道,他的主角可以耍陰招,怕死,好色,戰斗時使用猴子偷桃。
但決不能光明正大,英勇無畏,正人君子,戰斗時不屑偷襲敵人後背。
相反,斗破蒼穹里的主角,性格就是熱血,敢作敢為。
在斗破蒼穹里,你絕對看不到主角怕死,不要臉,或者使用猴子偷桃這些。
因此,思路確定後,第一步就是確定主角性格,因為能力跟性格息息相關。
比如你設定一個使暗器的主角,那必然就是陰險腹黑,絕對不能光明正大,誰見過站在敵人面前耍暗器的?那不是耍帥,那是N……!
同時,主角性格也決定故事情節的發展。
比如,同樣是遇到一個強敵,熱血的主角一般就是明知不敵還要硬撼,拼著重傷也要咬對方一口才舒服。
而猥瑣的主角,比如胖子,很可能就跪地求饒,然後趁對方不注意施展猴子偷桃神功,讓敵人含冤而死。
主角什麼性格,其實無所謂,但需要注意的是,
主角可以平凡,但不能窩囊
就算懦弱的主角,為了活命,也可以使陰招,用智慧來解決問題。
主角最終是要功成名就的,一個不能功成名就的主角,沒有讀者會喜歡,這是虐主了。
主角智慧性格,排在九線第一位。
2、配角炮灰
一本書,配角炮灰的數量遠遠超過夥伴,而且也是直接推動情節發展的東西,三萬字的情節里邊,恐怕不一定出現一個夥伴,但必然出現幾個甚至幾十個配角炮灰。
因此,排在第二位。而配角炮灰的設定,主要是性格,實力這些東西,
設定得最好的,就是無限恐怖。
你們可以看一下,無限恐怖里邊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色,都設定得有血有肉。
比如,趙纓空的變態,以及那句「小蘋果」;尼奧斯的冷漠,以及喜歡吃巧克力,這些都是讓讀者印象深刻的。
在角色設定的時候,一個最簡單的格式,
XXX:男,30歲,光頭,臉上有刀疤。實力九級劍聖,性格殘暴,喜歡嗜殺,XX帝國元帥,主角中期遇到的強敵。
這是一個基本的設定,將角色的特點都設定了出來,這樣就一目瞭然,輪到這個角色出現的時候,你就知道該如何寫。
在人物表現上,除了什麼性格做什麼事之外,還有兩個小技巧可以使用。
第一個,是設定口頭禪和習慣動作,這些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東西。
而這一點,無限恐怖已經用得非常好了,大家去看就是。
第二個,就是人物的故事和八卦。
比如寫一個殘暴的人物,你就可以寫一個關於他的傳說,多少年前,他曾經製造了什麼大屠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嬰兒聽到他名字都不敢哭出聲。
短短幾百字,就可以將他的殘暴表現出來,而且人都是喜歡聽八卦的,讀者看到這些也會有興趣。
3、技能
這就是力量體系的設定了,而技能設定又分為兩個部分,主角技能和常人技能。
以開始那個異界召喚熱武器的構思來說,
所謂主角技能,就是召喚熱武器
而常人技能,就是這個世界大多數人的能力,比如斗氣魔法
兩者獨成體系,卻又息息相關
主角雖然使用熱武器,但必須跟常人技能結合起來,必須有一個比對,比如手槍的破壞力,大致相當於幾級魔法,導彈又相當於幾級禁咒,這些都需要設定好,不然就容易出現BUG。
而在力量體系設定上
大致也就是職業等級這些,
比如你的書里,分為哪些職業,各自又有幾個不同等級,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
設定技能的時候,最好加入技能原理和來歷,這個東西可以展開很多背景故事
4、夥伴
這個其實不用多說了,設定方式也跟配角炮灰基本一致,因此不再贅述。
5、裝備
這個大家都熟悉,主角必然有一些神器法寶寵物。
不過,在設定的時候要注意,任何一件裝備,得到的過程必然有一個驚險的故事,驚險的故事好看,而且來自不易更能體現裝備的價值。主角隨便上街淘到一件極品,這個橋段已經用爛了,還是花一些心思好好構思比較好。
你花費幾千字來描述一件裝備的牛逼,讀者未必相信,
而相反,你不直接描寫,就說這裝備有什麼傳說,是哪個大師製造,有多少高手守護,主角廢了老大的勁才得到,讀者反而能看出這裝備的牛逼程度。
6、冒險
這個不用多解釋了。
7、身世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主角的背景設定。
身世這個東西,具有很強的伸展性,初期,是主角的保護傘,中期,可以牽扯出勢力矛盾,後期,也是大高潮的支撐點。
甚至,你直接挖一個身世坑,當做全書主線來寫。
比如,像冒牌大英雄,主角身世就牽扯出了星際戰爭最深層次的來歷。
8、勢力
也就是整個世界構架的設定了。比如,主角穿越到異界大陸,這個大陸有哪幾個帝國,哪幾個門派,哪幾個團體,他們實力如何,互相之間關系如何
這些,都是支撐一本書骨架的東西最簡單的格式,
XX門派:宗主是XXX法神,位於XX帝國境內,勢力獨霸一方,與XX帝國互相勾結,打壓XX門派XX門派,擁有上萬弟子,主角最初的敵人。
一本書的情節,其實就是矛盾,國家矛盾,門派矛盾,勢力矛盾。
你主角遇到一個敵人,這個敵人必然是有來歷的,踩街邊跑龍套的小混混,這是幾年前的寫法,早就過時了。
9、後宮
就是主角身邊的女人了,這個都懂。
整個框架體系就是這樣,設定好之後,一本書的主線分線也就很容易了.
如果說點子是種子,那麼框架體系就是生長的環境,沒有土壤,種子永遠不能發芽。
生長環境有了,就開始情節的設定。
首先,將一個點拉成一條線,這就涉及到大情節設定。
關於大情節,這個之前的講課也提到過了,最佳是拉後宮線。
斗破蒼穹,開局就是拉後宮線,從未婚妻悔婚開始,這個大線索直接決定了他前期整個情節走向。
但是上次也提到,後宮線最不好寫,新手很不容易寫好,因此也是最不建議新手寫的路線。
相對來說,最容易掌握的,是技能線和裝備線
⑻ 關於小說基本知識
小說,是文學的一種樣式,一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而對話是不是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說的話是不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準的一個重要標准。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的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按篇幅分類
微型小說
比短篇更短的小說完全符合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忙碌的人們的閱讀習慣。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人們為這類的小說賦予一個新名詞和新定義,例如極短篇、精短小說、超短篇小說、微信息小說、一分鍾小說、一袋煙小說、袖珍小說、焦點小說、瞳孔小說、拇指小說、迷你小說等,族繁不及備載,連專門的文學研究者也很難如數家珍分敘其定義,一般人更容易混淆,故總論之。
一般認為小小說的篇幅應在兩千字以下。因為題材常是生活經驗的片段,因此可以是有頭無尾、有尾無頭、甚至無頭無尾。高潮放在結尾,高潮一出馬上完結,營造餘音繞梁的意境。由於比短篇更短,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練,題材能見微知著者為佳。一個意外的結局雖然能吸引眼球,但文章短還是要有伏筆呼應,甚至比起給予讀者意外、應該更重視能否帶給讀者感動。
短篇小說
平均篇幅在萬言左右的小說會被劃歸短篇小說。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謂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時,也就是減少角色、縮小舞台、短化故事中流動的時間。另外,雖然它們時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認為短篇小說仍應符合小說的原始定義、也就是對細節有足夠的刻劃,絕非長篇故事的節略或綱要。
中篇小說
平均字數三至四萬字的小說,一般認為是較容易成功的小說。因為對初涉創作領域的人而言,寫作長篇易陷入多數的情節造成凌亂難收的困境,而寫作短篇不是轉折太少而單調、就是轉折太多卻顯得擁擠。這時考慮將原本的構想改成中篇是一個廣受推薦的建議。
長篇小說
字數在六萬字以上會被劃歸長篇小說。如果作者打算表現人生中常見的錯綜復雜關系,則必須使用這么大的篇幅。通常就算是筆調輕松的長篇小說,也會有一個內里的嚴肅主題,否則很容易陷入無組織或是零亂。初涉者在寫作長篇時最需注意全局對主題的呼應、結構的嚴密性、以及避免重復矛盾或缺漏。
按體裁分類
武俠小說
推理小說
歷史小說
言情小說
科幻小說
輕小說
手機小說
奇幻小說
玄幻小說
網路小說
恐怖小說
情色小說
色情小說
諷刺小說
架空歷史小說
第一人稱小說
第二人稱小說
按流派分類
現實主義小說
浪漫主義小說
現代主義小說
表現主義小說
存在主義小說
意識流小說
黑色幽默
新小說派
魔幻現實主義
按年代分類
[編輯]
古代小說
[編輯]
現代小說
一、小說的觀念
小說,是一種以相對完整的藝術形象體系,細致、逼真地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文學樣式。
和詩歌、戲劇、散文等其它品類的文學樣式相比,它的容量較大,既可以細致深人、多方位地刻畫人物思想性格,展示人物命運;又可以完整地表現錯綜復雜的社會與人生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具體形象地描繪人物生活的環境。因此,它在整體地、廣闊地、生動逼真地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方面具有的獨到長處,是上述其它幾種文學樣式所不及的。而報告文學、人物傳記、回憶錄之類的文章樣式,由於它們受真人真事的局限,不能如小說那樣可在不違背生活本質真實的基礎上編排虛構。進行深一層次的改造,因此也不如小說在創作上享有較大的藝術自由度。
小說具有三要素,即人物,情節,環境。它以這三要素的有機構成或所呈示出的藝術畫卷反映生活。現代小說打破傳統小說一統獨尊的格局,顯現出異彩紛呈。多元並列的局面,這是藝術創作繁榮的體現。但是,即使在現代小說中,三要素也是不可或缺的。所謂「三無」小說,事實上是不存在的,那隻不過是換一種手法、呈別一類樣式而已,一些人之所以提出這種說法,只在於對傳統小說僵硬呆板模式的一種反抗與挑戰。比如人物塑造,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那麼,什麼是短篇小說呢?
人們一般常以字數論定:三五千字,至多萬余言,即歸人短篇小說之列。這種裁判固然有其直接、簡明的優點,卻也含有片面性:因為它沒能涉及小說本質,只限於表象,有時就容易偏頗。比如莫泊桑的《羊脂球》,長達三萬字,按上述規定應為中篇小說,實際上卻是公認的短篇佳作;而魯迅的《阿Q正傳》比《羊脂球》的字數少五千之多,卻進人中篇行列而沒有異議。
那麼,正確劃分的根據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根據小說的具體容量與其把握生活的藝術方式。
就容量而論,短篇小說主要是反映生活中特定的某個「紐結」,一般不做客觀的全景式社會人生展現。魯迅論此道:「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也就是說,對生活中的一個局部、一個側面、一個場景、一件小事、一段心緒,甚至只是一個典型細節,經作者開掘,進而由此及彼、由小見大,從「片斷」、從「點』中使讀者產生聯想或深思,推知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規律,時代的某種精神風貌。
短篇小說這一規定性便決定了它以下特點:除了文字短小精悍外,第一,人物較少,人物關系不太復雜,對人物性格描寫不做多方面展開,一般不展示人物性格的動態變化,多呈靜態顯現。第二,情節簡明,多為單線索,有時甚至沒有什麼故事,只包含幾個、(或一個)場面。第三,環境描寫雖具體,但極簡略,社會背景一般不作展開描述,有的幾乎沒有明顯的背景,只有些抽象暗示。總之,短篇小說的特點是高度單純化:單純的背景,單純的人物,單純的情節,單純的氛圍。英國作家毛姆說:「短篇小說……只是敘述一個事件,或者物質事件,或者精神事件,凡是無助於說明這個事件的細節全部刪掉,這一來就能賦予作品以一種生動的一致性。」在這個認識基礎上再看《羊脂球》與《阿Q正傳》,就可以明白:《羊脂球》篇幅雖長,卻情節單純、環境集中,只寫了一個主要事件,並且這事件的具體背景高度濃縮在一輛逃難的馬車上。因此,它只能是個短篇小說;《阿 Q正傳》中人物雖不比《羊脂球》多,但它情節復雜,過程長久,背景廣闊,反映的社會生活較全面,因此,它當然只能歸人中篇小說行列。
短篇小說的理性觀念,經歷了三個認識階段,即:「縱剖面」說;「橫截面」說;「紐結」說。就中國而論,最早的短篇小說基本上是展現一段相對完整的「縱剖面」。例如《三言》、《二拍》中的篇章,基本上是對人生經歷、世事滄桑的縱向展示。到了「五四」時期,現代小說出現在文壇上,於是產生「橫截面」說。「短篇小說是用最經濟的文學手段,描寫事實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譬如把大樹的樹身鋸斷,懂植物學的人看了樹身的『橫斷面』,數了『年輪』,使可知道這樹的年紀。」胡適在這段話里,不過是用了個比喻,來說明短篇小說以小見大性質,而任何比喻嚴格說都是不確切的。但新中國成立後,許多研究者及一般教科書中,不顧及胡適的全文,偏面地、絕對地沿用「橫斷面」說,並將之現實化。這種觀念,雖指出現代小說打破傳統小說只縱述人生故事的模式而具有了片斷的橫向展示的特點,但畢竟太片面。因為,即使在出色的現代小說中也不乏採取「縱剖面」加以描述的作品,只不過這種縱向剖示是通過幾個重點斷面的邊綴顯示出來,而不同於流水帳式按部就班敘述而已。比如莫泊桑的《項鏈》,契河夫的《寶貝兒》,魯迅的《祝福》,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等等。如果按照「橫斷面」說的嚴格界定,則這些短篇精品便不能歸人短篇范圍,豈不荒唐!於是出現「紐結」說:「現實生活中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而且往往夾纏在一起。其中有大的矛盾,有小的矛盾,有這方面與那方面的矛盾,也有內部與外部的矛盾,然而仔細加以觀察,也往往自成為一個組結。而這個組結,也就是一個單位或個體。對作者來說,取用那大的紐結,就是一個長篇,取用那個小的紐結,就成為一個短篇。這里並沒有什麼橫斷面和整株樹乾等等的分別存在。」應該說,「紐結」說比較確切地反映了短篇小說的本質內容。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無處不有各種大大小小的「紐結」,這些「紐結」不受時間空間過於機械的限制,而是從「質」上體現生活現象的各個單元。所有這些單元,既含生活流程的橫向斷面,又不能脫開縱向糾纏。因此,一個「小組結」就較全面、確切地說明了短篇小說的內涵本質。比如何士光的《鄉場上》,反映的是外界社會壓力與自我內心抗爭的一個人生小組結,它以橫斷面(鄉場上小糾紛)為主,同時又穿插著縱向的時代歷史變遷、人事因果牽制。在這個組結中,縱橫兩方面展現恰到好處、缺一不可。再如高曉聲的《李順大的造屋》,以主人公造屋經歷中的奮斗與挫折為紐結,以縱向剖示為主,但又輔以幾個橫斷面的橫繪。在這一組結中,縱橫兩方面互相補充,缺一不可。
現代短篇小說就其內容側重來說,大體有以下幾種類型:
1、情節小說。
情節小說側重於故事的完整性、生動性及趣味性表現。作者既要用細針密線穿綴情節,使讀者獲得清晰的時間、空間感,又要注意將必然性放在偶然性中顯示,使讀者人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進而產生一種引人人勝的魅力。情節小說要求故事的首尾銜接照應,情節的節奏與密度的控制,矛盾沖突過程的懸念設置,巧合。誤會的運用等。以中國新時期小說為例,如《尋訪畫兒韓》、《白牙》、《沒有星光的夜》、《剩下的都屬於你》等,從內容側重上看,就都屬於情節小說之列。
2、性格小說。
指以人物性格塑造為主的小說。
由於人物形象是這類小說的表現中心,因此其它兩要素要完全服從於人物塑造的需要:情節不能以生動曲折的故事獨立出現,而必須作為人物性格的歷史來演進發展;背景環境必須緊緊配合人物活動,成為人物性格的表演舞台。
在寫法上,社會生活的縱向敘說不再是作者的致力所在,而重心一般移在了橫向的展開上以此來增加人物具體活動的清晰性。復雜性與深刻性。
在人物形象體現方面,除了寫人物做什麼、怎麼做之外,一般還真實確切地寫出人物為什麼這樣做,進而從外在行動與內心情態雙方面刻畫人物,甚至集中筆墨深人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塑造傳統小說中不曾有過但更能發揮小說特長的心理人物。這類小說名篇特多,如梅里美的《瑪特渥·法爾高納》,屠格涅夫的《本木》,傑克·倫敦的《在甲板的天篷下》,契河夫的《胖子和瘦子》,莫泊桑的《米隆老爹》,以及中國當代作品如《陳美生上城》,《轆轤把兒胡同九號》等等。
3、氛圍小說。
以特定氛圍的藝術意境感染讀者。這類小說中,又可分為三種:
第一,心理情緒型。這類小說不在於刻畫人物性格,而只是展示一種「情境」,一種「心態」。它們不是通過故事情節或人物行動,而是通過人物復雜、微妙的內心意識、情緒的活動來發揮藝術感染力,讓讀者去「感受」作品氛圍,去「體驗」生活對心靈的觸動。比如西方意識流小說及中國當代一些意識流型作品,均屬這種。
第二,外景意境型。這類作品表面沒有作者或作品人物的主觀介人,只「客觀」地描畫出某種社會場面、自然景觀或人物行止。由於其間氤氳著特定的藝術氛圍,故使人讀後產生一種悟性與美感。比如魯迅的《示眾》,何立偉的《白色鳥》等作品,就是此類優秀篇章。
第三,內外融合型。將客觀環境與主觀感受融為一體,造成一種物我相融的藝術氛圍。這類作品如萬之的《網中的夕陽》,何士光的《喜悅》,楊詠鳴的《甜的鐵,腥的鐵》等。
4、抽象小說。
抽象小說是指其藝術體現而言。若按其內質而論,可稱「哲理小說」或「象徵小說」。
這類小說的特點是:將現實社會生活的內涵抽象化,通過象徵符號式文學形象進行哲理演繹,進而表達某種既定觀念、思想或情感。這類小說大多提出並探討帶哲理性的問題,常在較大時空范圍內,對現實社會與人生作整體的思考。因此,抽象小說的人物並不是個人、個性的體現,常常是「人」、「人類」、「生命」、「自我」。「慾望」或某種社會勢力的抽象代表。情節也帶有象徵性,是現實生活與社會矛盾的抽象演繹。其內中環境也大都籠統、抽象,不是現實環境的確指。西方現代派的某些篇章,如卡夫卡的《變形記》、《城堡》,恰佩克的《萬能機器人》等,都屬這類小說。中國現代作品中,如魯迅的《過客》(一般人將它視為散文,因編在《野草》內,而從文學機制而論,則是小說),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甘鐵生的《灰蛾和白蛾》,蔡康的《空屋》等,亦可歸人抽象小說之列。
以上四類小說,同時並列於中國當代文壇中,各有優秀篇章,紛呈斑讕色彩,為豐富、繁榮小說創作均做出各自貢獻。
有評論者提出一種論調,似乎小說創作分為幾檔,由低向高:情節小說棗性格小說棗氛圍小說(或稱心理小說)。而且斷言,情節小說以至性格小說終將衰落、消亡,而為心理型「內向化」小說所取代。這未免偏頗而幼稚了。主要原因是他們根本不尊重當代小說的創作實際與廣大的各階層讀者的豐富多端的審美情趣。無論如何,百花齊放、多元競爭是小說天地不可否認的現實。
二、小說的發現
就短篇小說而論,「發現」比「表現」更重要。能不能「發現」小說,是衡量短篇小說作者藝術才具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標准。
如何才能發現?下面,我們分四步來談。
第一步,生活基礎:積累與感受。
要能「發現」小說,就必須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先要能感受生活,對生活有確切的、獨到的把握,才可能從中提煉出、「真金」來。
對於什麼是生活基礎?怎樣才算「有生活」?有人從寬度上理解,認為小說作者應該到盡可能廣泛的生活領域中去增加見識、擴充視野,於是便有「深人工農兵,深入三大革命斗爭實踐」的號召。有人從深度上理解,認為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深人到所處生活的具體內容中,便能寫出別有新意、發人深省的作品,於是便有「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口生活的深井」之說。我們以為恰當的提法應是:深人確切地感受、認識盡可能多的生活方面,進而獲得對社會、人生的深層次理解。西班牙作家德利維斯談道:「觀察人物的本質,在作品中抓住人物的本質,這是小說家的任務。生活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倫敦或者紐約,對小說家來說不會減去什麼,也不會增加什麼,經驗的取得不在於住地人口的密度,而在於睜著眼睛觀察生活。……世界性產生於對世界的一塊地方,哪怕是一塊小地方,進行尖銳、深刻的觀察,並通過它反映出整個世界、整個生活的面貌。……小說家最崇高的任務是寫好他有幸在那裡生活的那塊地方。」即是說,感受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是主要的。當然,這不是反對作家拓寬視野。德利維斯同時就談到他「周遊世界」的作用時認為,在走過了歐洲、非洲和美洲之後的最大收獲是:重新發現了他的故鄉,也是他小說所應深人表現的卡斯提亞!
對於小說的作者來說,生活的積累與感受不可或缺,但感受更為重要。用筆記本去搜集、記錄各種素材,自然不無壞處,但若不用心靈去真正地參與生活、體驗生活,則無論記錄多少材料也往往沒有用途:因為那隻是你聽來的材料,而不是你感受到的生活。阿·托爾斯泰曾說:「札記本,這是胡扯。只需記很少的東西。與其把生活記在小本子上,不如去參與生活!我提出的這一點作為對『觀察』的補充。」
第二步,觸發點契機
積累了大量的、深厚的生活感受後,在此基礎上,便容易產生創作沖動:因某種觸發點的碰撞引起靈感,形成寫作的契機。寫作契機出現於生活感受與藝術想像的結合之中。
只要具備一定生活積累與一定的藝術素質,觸發點隨處可以產生。王蒙說:「它可能是一個故事的梗概,它可能只是一個畫面,它可能只是一段抒情獨白或者是一句警語,它甚至只是一段風景描寫或一個物的肖象……。」其實,又何止這些?一個閃念,一段夢幻,一種情緒,一種感覺乃至一陣涼風、一場細雨、一棵老樹、一朵落花……均可能成為觸發點,引出創作契機。
觸發點引起強烈的創作沖動,使作者無暇它顧,伏案揮毫、縱情紙筆,似乎不由自主地,一篇小說便「神奇」地產生了。而且,有時竟可出現連作者也驚異不止的優秀篇章棗這確不乏見。但更多情況則是:乘興塗出後,靜心重讀時,往往大失所望。如劉趣所說:「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
因此,出現觸發點,產生了契機,還不能說已經「發現」了小說。它不過提供了開始寫作的一個「機遇」而已。必須進人小說發現過程的下一步。
第三步,構思意向。
構思意向指靈感經觸發之後,對小說未來內容所作的定向想像與聯想。
構思意向可有下列兩種類型:藝術感知型;觀念演繹型。
藝術感知型中,常見的方式有:
聯覺式。作者通過外界或內心某一現象的觸動,引出與之有關聯的別一現象或事物;再作第二重乃至第三、第四重的聯黨想像,進而形成一定范圍的聯想圖景。這種方式,作者並無事先的材料准備,而完全憑藉當時的形象思維,比如因環境的某種特殊性,使作者想到某種曾熟悉的氣氛;又因這氣氛聯及某些有關人、事,又因這些人、事,想到有關人生片斷……
生發式。作者因某種客觀場景。人事,感受到其中的深刻或奇特內涵,為深人探求,於是以這客觀場景、人事為中心,生發開去,將與之有關的各方面內容,縱橫交錯地調動,挖掘出來,進而確定某種寫作意向。
引爆式。作者心中蘊含著某種既定情感,壓抑胸中無由表達,而突然因外界觸發,找到了適當的憑藉物或發泄口,於是,含情乘勢,借題發揮。這外界觸發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可以是場景,也可以是某種情境……將這外在觸發物因內心情感的滲透、充實或引領,升華為藝術之噗,以供進一步定向開鑿。
觀念演繹型構思意向是指作者頭腦中預先有某種觀念、某種思維,當找到某個契機時,即將這種觀念、思維,充實進具體的生活真實內容中去,並通過確切、自然的生活進程,將這種觀念逐步地體現或演繹出來。只要不違背生活的真實,並在形象思維的參與下自然、藝術地展現,則觀念演繹型構思意向是不該、也不能否定的。
如魯迅寫《阿Q正傳》,便是在心中早就蘊積著一種對當時「國民性」的批判性觀念,「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直想通過小說反映出來,用先生自己的話說即是:「在我心目中似乎確已有了好幾年,但我一向毫無寫他出來的意思」。因為「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在中國實在第一件難事。」直到後來因某一「機遇」,才將這既定觀念通過「阿Q」這一形象體現出來。即使小說發表之後,魯迅還沒有把握是否已把這既定觀念充分表現出來了:「我雖然已經試做,但終於自己還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夠寫出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我們能說《阿Q正傳》不是優秀篇章么?
至於西方現代派的某些小說,如卡夫卡、格里耶、馬爾克斯的一些短篇,更明顯地是通過抽象的藝術品格對觀念進行演繹了。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它們的價值。
作為構思意向類型、方式,本無高下優劣之分。只一點要注意:對於缺乏藝術修養的作者來說,使用觀念演繹型構思方式確易產生圖解概念式的作品。
第四步,結構核。
結構核是小說結構的生發點、核心,是思想和形象初步結合的意象實體。
作者經過想像、聯想之後,最初的創作沖動已與具體、豐富的生活形象結合了起來,朝著小說創作的具體實現又邁進了一步。在其頭腦中,已經蘊積、活躍著與創作意圖有關的廣闊的生活畫面、人間景象或心理意象。它表明作者關於生活、社會與人生的某種思索與探求得到了初步的定向意念,並同時找到一個形象表達的對象群體。
但到此,尚不可急於下筆,倉促成文。因為,此時作者心境中的一切(包括意念與形象群)雖有初步囊括,卻還很不清晰,很不完整,尚缺乏有機的把握,有時還處於一種飄忽不定、稍縱即逝的狀態,仍具有很大的可變性。
於是,下一步工作就是在構思意向基礎上,對產生。想像出來的意念及物象群體作進一步的辯析、選擇,穩定、定型,即對小說的主體矛盾,小說的人物性格及人物關系,小說意旨取向及深度,應有基本設想。
到這里,結構核出現,小說才真正被「發現」了。
結構核不是抽象的主題思想,也不是一般的題材,而是蘊藏著巨大主題思想能量並對題材中所有內容具有高度吸引力和粘合力的主要事實,是將思想和形象初步結合的最富於啟示力與表現力的意象實體。因此,過於強調構思中感覺以至直覺成分,完全排除理性;或過於強調觀念,全不考慮形象及形象的真實性、自然性,均不可能形成好的構思,當然也就難以發現好的小說。美國當代作家喬伊斯·歐茨也說:「我認為,形象和觀念,這兩者以某種奇怪的方式一起逐步形成,創造出一個令人滿意的,兩全其美的結構來。」
例如,魯迅的《葯》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是:辛亥革命時期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但僅憑這樣一個抽象的主題還無法結構作品。實際上,《葯》的結構核是「革命者的血被愚昧的群眾當葯吃掉了」這樣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顯然,在這個事實中,正蘊藏著主題思想的巨大能量。
一般而言,短篇小說的結構核是一個有著深刻內涵的單純的事實(外在事實或內心事實)。即一個集中的矛盾沖突。如陸文夫的《圍牆》,其結構核是:面對亟待重修的圍牆,建築設計所的幾派專家各持己見,長時間扯皮;一旦圍牆被別人修好並受到表揚時,他們又一個個爭相表功,當事後諸葛亮。何士光的《種包穀的老人》的結構核則是:一個垂暮之年幸逢盛世的老農,本來享受「五保」,衣食不愁,偏揀一塊半荒的山坡地種包穀,為的是在去世前了卻一樁心願:用自己的汗水給困難時期出嫁的閨女補辦一份嫁妝。
http://..com/question/31034477.html?si=1
⑼ 用第一人稱寫小說有哪些技巧
第一人稱寫作技巧雜談:
1.情節的推動和懸念的設置。
在第一人稱的書里,我始終是推動故事的主力線索,所以我的出現必須要謹慎,出現的
時間,地點和人物還有發生的事件都需要有周密的安排,讓這些東西於情節的主線香關
聯,實際上,我們想想那些第一人稱的解迷游戲的劇情,就會明白,我到達一個新的場景,必然會發現推動情節的因素,比如發現一些秘密的文件,找到一個關鍵的道具,又或者見到一個關鍵的npc 得到必要的情報,沒有一個新的場景是無用的,小說的要求則更加高,不單是場景,我目睹的,經歷的東西都需要融入故事的發展。
喜歡玩這類游戲的朋友也知道,游戲進行一段就會出現一個很難纏的小boss,或者發現一個很難的問題無法解決,而必須要回到以前的場景尋找線索。這就是高潮的設置了,
這種手法,對第一人稱的寫作很有借鑒意義。在適當的時候給於我一個難以應付的敵人,或者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同樣能提起讀者的興趣。
在推動情節的發展方面,郭兼雨大大給出了兩個方法,我們可以借鑒。
一、親身經歷類
「衛斯理」,小說中的第一主角,大部分故事都是「我」的「親身」經歷。雖然「我「是無可爭議的主觀視角,但卻並非是單一視角。
當情節發展進入衛斯理視線的「死角」時,倪匡便會巧妙地切換鏡頭,插入其他人的視角。
在「衛斯理」身邊,扮演這個第二視角最多的便是「我」的妻子白素。象在《天外金球》中,前半部分是完全是白素的獨身冒險,至後半部分,「我」才珊珊來遲,正式切入第一人稱寫作。
除了白素,陳長青、溫寶裕、小郭(我嗎?)、紅綾等人在不少作品之中,都或多或少扮演過這類「輔助視角」。
輔助視角也不只限於一個,更可以是「多視角」,在《電王》之中,便曾插入過三個「輔助視角」。
這種「第二視角」或「多視角」的互補,雖不致將第一人稱寫作「主觀性」強「客觀性「弱(甚至無)的弊病完全化於無形,但相對於那種獨沽一味的第一人稱寫法,已高明許多。
許多網上第一人稱的作品,作者就是沒有倪匡這種膽量與能力,不敢混用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寫作,誤以為一切情節只能局限在「我」的左右,束手束腳之下,當然會有越寫越傷神之感。
二、轉述經歷類
在這部分故事中,「我」的參與程度並不多,徒有主角之名而無主角之實,只是以一個旁觀者或旁聽者的角度去記敘整件事情。最多,是對整個事件起到一些推動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小說便明顯有第一人稱之名而無第一人稱之實,說穿了,實際上是在以是第三人稱寫作。因為「我」的存在與否,並不影響情節的發生與發展。「我」如同話外音,又象是一些小說中的「注」,只是起到補充說明與解釋的作用,以及為故事劃上一個句號。
在《黃金故事》,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雖是交叉使用,但「我」並沒有在故事主幹中出現,張拾來與銀花兒的故事已可獨立成文,「我」之所以會出現,主要是根據所見與他人進行一些討論、猜測。
由「我」在引述、轉述他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時,就要多花一些心思了。最簡單的自然是「對話式」(如《木炭》),此外還可以摘錄日記(《沉船》)、節錄小說(《背叛》)、描寫錄像所見(《黃金故事》)、記錄錄音所聞(《尋夢》),等等。
第一人稱的懸念並不難設,因為我看不到,聽不見的地方都可以成為懸念,關於這個問題,魏文成大大更是介紹了一種第一人稱滯後的寫法,讓人拍案叫絕:
第一人稱滯後簡單的說,就是你對已經過去的事情是相對全知的,因此你可以選擇主人公(第一人稱)的推測,旁白視角來進行相對全面的描寫。就是當我進行「回憶」的時候,我是以我自己為第三人,講述我自己,必要的話,你可以改變這個回憶的久遠性,這個事情很可能就發生在上一秒鍾。
這種寫法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就是這個事情必須要已經發生的,但是我是否經過可以不論。第二:我的分析描寫應該是我對我自己說的,這只是一種對情況的推測,可以正確也可以錯誤,不能作為結論。
大家可以看出,這種寫法對設置懸念是很有幫助的,因為,我的猜測和接下來的行動,可以構成最強烈的轉折。舉個例子:
我輕輕的打開家門,想給也許正在書房上網的她一個驚喜,沒想到觸入我眼簾的竟然是一對棕色的皮鞋,它就這么歪歪扭扭躺倒在地板上,旁邊陪伴它的是滿地的雜物,而它們本應該放在客廳那張大理石桌子上,還有一些花瓶碎片和沙發上的抱枕,她那米黃色的套裙從一邊被扯開,正無奈的望著我。家裡遭賊了么?我略略抬頭,粉紅的顏色讓我觸目驚心,她最喜歡的那套內衣被撕成了碎塊,灰色的絲襪被拉成長條,隨便的拋在一旁,耳邊似乎響起了她痛苦的呻吟,眼前浮動出她掙扎的身影,她反抗著歹徒的暴行,從沙發滾到了地下,又被歹徒抱了起來,摔在桌子上,慌亂間掃掉了桌上的東西,歹徒淫笑著一把拉開了她的套裙,漂亮的內衣被撕的粉碎,她踢打的雙足打翻了桌邊的花瓶,劫材還要劫色!我怒火中燒,隨手操起一張凳子,朝絲襪指向的卧室,沖了過去!
(大家不要對號入座,這段只是肥肥隨手敲的)
這段算是的第一人稱滯後寫法,作者通過自己看到的東西進行推測和思考,最終得出結論,但是這個結論並未得到證實,只是我自說自話而已,我們在這里就可以一個大的轉折,也許是個劫材並還要劫色的盜賊,又或者我的妻子和她的老情人約會,兩人太過激動,而造成了客廳的景象,甚至我的妻子都不在其中,不過兩個誤入的小情人,不願意搞壞自己的衣服,穿著我妻子的衣服玩強奸游戲,真實懸念無限,轉機不斷啊。
在第一人稱的寫作中,為了嚴謹,其實也可以作為故事設置,而我的這個旁白可以有「偏見「。我的全知仍可以是假象。
⑽ 網路小說中如何製造爽點
所謂的爽點其實也只是怎麼樣吸引讀者的關注和追捧。
那得從人性的角度去考慮了,就跟時下流行的爆款文章一樣。
為啥有些人的文章可以刷屏,有些人的就不行,因為他們抓住了讀者的心裡和需求。
想製造爽點,去滿足讀者的這種心裡和需求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