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
未保法第68條:
新聞出版、教育、衛生健康、文化和旅遊、網信等部門應當定期開展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的宣傳教育,監督網路產品和服務提供者履行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的義務,指導家庭、學校、社會組織互相配合,採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對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進行預防和干預。
B. 什麼規定國家採取措施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禁止任何組織個人製作或者向未成年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國家採取措施,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禁止任何組織、個人製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淫穢、暴力、兇殺、恐怖、賭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電子出版物以及網路信息等。國家鼓勵研究開發有利於保護未成年人上網安全的網路工具,鼓勵提供適合未成年人的網路產品和服務。保護未成年人上網安全,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路環境。中國政府將積極推進「母親教育計劃」,幫助家長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互聯網。未成年人已成為中國網民的最大群體,截至2009年底,中國3.84億網民中,未成年人約佔1/3,互聯網對未成年人成長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網路淫穢色情等違法和有害信息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突出問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依法保護未成年人上網安全,始終把保護未成年人放在維護互聯網信息安全的優先地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六十四條 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網路素養宣傳教育,培養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網路素養,增強未成年人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路的意識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網路空間的合法權益。
第六十五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路內容的創作與傳播,鼓勵和支持專門以未成年人為服務對象、適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點的網路技術、產品、服務的研發、生產和使用。
第六十六條 網信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依法懲處利用網路從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動,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網路環境。
第六十七條 網信部門會同公安、文化和旅遊、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等部門根據保護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的需要,確定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網路信息的種類、范圍和判斷標准。
C. 怎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
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措施如下:學校、社區、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宮等場所為未成年人提供的互聯網上網服務設施,應當安裝未成年人網路保護軟體或者採取其他安全保護技術措施。智能終端產品的製造者、銷售者應當在產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路保護軟體,或者以顯著方式告知用戶未成年人網路保護軟體的安裝渠道和方法。
【法律依據】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六十九條
學校、社區、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宮等場所為未成年人提供的互聯網上網服務設施,應當安裝未成年人網路保護軟體或者採取其他安全保護技術措施。智能終端產品的製造者、銷售者應當在產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路保護軟體,或者以顯著方式告知用戶未成年人網路保護軟體的安裝渠道和方法。
第七十條
學校應當合理使用網路開展教學活動。未經學校允許,未成年學生不得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應當統一管理。
D. 未成年人保護法新增網路保護,網路保護中有什麼亮點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10月17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給孩子們一個更安全、更溫馨的成長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心願。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有哪些亮點?將如何進一步織密法治之網、築牢法律基石,提升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化水平?來看以下梳理。
此外,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還要求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招聘工作人員時,應當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查詢應聘者是否具有性侵害、虐待、拐賣、暴力傷害等違法犯罪記錄;發現其具有前述行為記錄的,不得錄用。
「從世界各國的相關數據和經驗來看,性侵未成年人等犯罪的再犯率是比較高的。」中國政法大學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寧寧說,對於有過這些犯罪記錄的人員,應限制他們從事相關職業。
在防治校園欺凌問題上,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學校對學生欺凌行為應當立即制止,通知實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參與欺凌行為的認定和處理。
E. 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游戲
對如今未成年人來說,網路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們從小就會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會在上面使用各種各樣的軟體,發現不一樣的世界。尤其游戲世界中的精美畫面、情節設計以及豐富的技能,可以讓人獲得在現實世界無法得到的各種體驗,對於未成年人來說有著莫大的吸引力。如果不進行相應的管理和控制,未成年人自製力相對缺乏,可能更容易陷入自由、功能豐富、情節精彩的游戲體驗而無法自拔,佔用孩子過多時間而影響學習,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對於防止未成年人過度使用游戲,游戲企業應盡到應盡的社會責任,同時,相信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指引作用的父母應該為孩子把好第一道關,擔負起責任,對孩子玩游戲的時間和設備進行管理和控制,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其過度使用游戲的原因並對症下葯。
(一)家長應學會為孩子選擇適合的游戲產品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引導至關重要,如何為孩子選擇適當的游戲,家長應該學會相應的技能。這份指引提供了兩種方式讓家長更好地了解游戲產品,以判斷其是否是適合自己小孩:1。檢查評級:在ESRB官網或者在評級搜索軟體中查詢游戲評級說明,許多網上和手機店面,比如GooglePlay等,都會展示ESRB評級,在這些店面內尋找相關年齡分級和內容描述的內容,以此作為選擇的依據,判斷是否適合自己孩子使用或者是否是自己想要選擇的游戲類型;2。在購買或下載之前,查看關於特定游戲的其他評論信息,包括截圖、視頻和用戶評論,以便對游戲內容有更全面的了解後再做出判斷。
(二)設置家長控制,有效管理孩子的游戲使用
為游戲機、移動設備、手持游戲設備、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設置家長控制。家長控制設置可以幫助父母管理孩子的視頻、游戲使用,即使他們不在孩子身邊。所有現有的游戲機、掌上電腦、智能手機和電腦都可以通過年齡等級來控制游戲,某些設備設置甚至允許父母限制小孩上網、禁止游戲內購買,限制孩子玩的時間等等,指引中還提供了如何激活7款游戲設備游戲系統家長控制的指南,對如何設置家長控制操作提供了步驟指引,可謂詳細又實用。通過此種技術設置將為家長對未成年人游戲使用提供有效的管理方式。
(三)與孩子多溝通,參與孩子的游戲過程
與孩子們建立基本規則,了解哪些游戲是可以的,是否有任何時間限制,以及孩子可以花多少錢在應用程序或者游戲內容上,誰將為此付費;討論是否可以玩在線多人游戲,如果可以的話,和誰一起玩。家長的任務不是禁止,而是疏導;不是懲罰,而是和孩子們講清楚玩游戲的規則和條件,讓孩子明白游戲對身心健康和行為的影響,以此來引導孩子。指引同時還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玩游戲,這不僅會加深家長對孩子喜歡的游戲的理解,而且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來度過一些有質量的家庭時光,家長放平心態和孩子一起參與游戲中的冒險,就好像和孩子一起去旅行一樣。家長和孩子一起玩游戲,不是為了體現自己任何方面的優越性,而是為了以平等的身份理解孩子的游戲動機,進而通過孩子的游戲行為理解孩子,同時也能促進親子關系的良性發展。永遠記住,保持參與是最好的方式。
(四)教導孩子學會抵制網路中的不當行為
在虛擬世界中,匿名性和隱蔽性使人們感覺不受約束,在具有社交功能的游戲中,可能會遭遇到一些無禮的謾罵,這對於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是非常不利的,面對這樣的情形時,家長應當教導孩子如何抵制網路中的不當行為以及網路暴力。比如,當其他在線玩家行為不當時,讓孩子要說出來,並且可以通知游戲的出版商或在線服務商關於玩家的不當行為,同時確保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和證據。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小孩的行為注意到孩子是否可能遭受到網路欺凌,比如電腦使用的變化,焦慮或抑鬱,不願去上學或社交,若是出現類似警示信號時,應及時與小孩溝通並進行開導,促進問題的解決。
從上面的指南我們可以看出,其對父母如何預防未成年人游戲過度使用提出了比較詳細的建議,父母可以從中借鑒一定的經驗。
首先,家長應當意識到網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學習網路安全相關知識。對於實踐中出現的未成年人動輒花父母上萬人民幣進行網路游戲充值的事例,父母是否應該反思孩子如何輕易拿到網上支付的賬號和密碼的?如何在網路環境中保護個人財產安全,父母應當提高安全意識,學會如何保護個人賬戶安全。
其次,家長應對孩子上網的內容和時間進行控制和管理。從內容的管理上來看,雖然國內目前還未建立游戲分級制度,家長無法從分級標准來判斷游戲是否適合未成年人,但是可以通過網路途徑了解到相關游戲畫面和用戶評論來進行判斷,對於採取游戲分級管理國家的游戲便可以通過查詢分級標示來准確了解游戲年齡分級和內容描述特徵。同時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溝通,向其說明過度使用游戲會產生的不良影響,並與孩子協調設立規則,規定每天花在網路游戲上的時間,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游戲中的道具作為獎勵鼓勵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優秀表現。
再次,與孩子一起玩游戲當然是非常好的了解孩子的方式,加深對孩子喜歡游戲的理解的同時還能創造有趣的家庭時光。家長和孩子一起玩,絕不應該在玩的過程中全程以教育者的身份喋喋不休,也不要急著去指導孩子,世界上的玩家,在玩的那一刻都是平等的,這也是游戲的魅力所在。孩子玩游戲,部分來說,為的正是這種現實中常常難以取得的平等感。在游戲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看到孩子在游戲中表現出的現實中可能見不到的部分,也能看到孩子內心中最大的渴望,會對自己和孩子的關系產生新的認識。
最後,發展孩子豐富的生活議題,引領孩子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一個人的接觸范圍,就是他的世界。父母的生活環境,是孩子最初的世界;父母帶孩子出趟遠門,拓寬孩子的視野,他會知道這個小小的地球之外,還有廣闊無垠的天地;父母給孩子一本書,孩子便能從書本文字之中結識無數的朋友,他會知道荊軻並非女兒身,其實是易水河畔頂天立地的男兒,也會知道李白一生最好的朋友是詩和酒,根本做不了刀尖上舔血的刺客。在孩子的網路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陪伴和引導是不可缺失的,引導孩子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發現更多好玩的事情,孩子還會迷戀游戲的快樂嗎?而且如果通過多帶孩子去體驗有趣、健康的戶外活動,以此替代虛擬世界的游戲,不僅能滿足孩子們尋求挑戰和取得成就的心理,還能提升孩子們與他人、與社會的交往能力。
F. 青少年上網人數日益增多,如何防範網路對未成年人不良影響
可以讓家長控制青少年接觸網路的途徑。比如說控制他們對於手機電腦的使用。在手機上安裝綠色防護設施,對於有害的網站進行一定的攔截和屏蔽。從另一方面各種游戲公司也出一些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讓這些孩子在游戲當中不能長時間的玩耍。
所以這也是導致孩子沉迷於網路游戲的重要原因,從小就缺少親子陪伴,導致很多未成年人不得不把自己的精力轉向電子產品轉向網路游戲,陪他們打發時間。甚至現在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不粘著自己,主動把電視給他們看,主動給他們看動畫片兒,主動給他們玩手機等新型電子產品。
雖然網路上我們可以研發防沉迷手段,但是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作為孩子最好的老師,應該讓父母的陪伴成為孩子童年最重要的玩具,依靠親情的力量減掉孩子對於游戲的依賴。
G. 全球首部未成年人數據保護法規落地,其中的具體內容到底是什麼
互聯網不僅影響著成年人,互聯網還影響著未成年人。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智能設備完成上網的過程,未成年人的自我判斷能力特別差,很有可能導致未成年人受網路環境的影響。為了保護未成年人上網足夠安全以及信息隱私,全球首部未成年人出去保護法成功出現。
具體的主要內容包括未成年人賬號發布的內容不會公開,個性化推薦取消,避免未成年人受環境和網路影響。相關法律通過之後,各大網路平台紛紛發布了重要通告,並且開展一定時期的試用期和穩定期。
總的來說,每一個人都應該把控好上網的頻率和時間,過度沉溺於網路環境中,只會讓自己與現實脫節。與此同時,各大平台應該做好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各大平台應該對未成年人賬號進行數據保護和內容篩選,從而確保未成年人獲得的信息真實有效。與此同時,各大平台也應該加大對發布內容的審查,保證內容特別合理。
H. 兒童個人信息網路保護規定
兒童個人信息網路保護規定年齡為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的身心發育尚未成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思想體系正在形成,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個人信息如若遭不法者利用,可能導致嚴重後果,需要立法給予保護。
從全球兒童個人信息保護總體形勢來看,兒童逐步成為隱私泄露和身份盜竊的高危人群。在美國,每年有130萬兒童信息被盜用,是成年人的51倍,近年來,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也紛紛出台兒童個人信息保護專門規定,美國也曾討論修訂《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強化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總體來看,各國兒童數據保護呈加嚴趨勢。從我國實踐情況來看,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7%,不滿18周歲網民數量高達1.69億,但普遍缺乏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其中11歲以下的兒童對隱私設置的了解較少,11至16歲兒童中僅26%的兒童採取網上隱私保護措施。
兒童作為特殊主體,一方面由於其心智尚不成熟,對其個人信息的價值及被違法收集、使用的後果缺乏清晰的認知,另一方面,由於兒童本身的自我保護能力不足,難以主動核對其信息的准確性、安全性,一旦信息泄露後也更加容易成為非法侵害的重災區。因此需要網路運營者採取更加具體、更加有力的措施對其進行專門保護。
拓展資料:
兒童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的。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正式發布兒童個人信息網路保護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製作、發布、傳播侵害兒童個人信息安全的信息,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轉移、披露兒童個人信息的,應徵得兒童監護人的同意。規定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
《兒童個人信息網路保護規定》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需由監護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已滿八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除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須經監護人同意、追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