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根據網路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

根據網路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

發布時間: 2022-08-17 00:52:35

『壹』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規定

第一條 為了保障網路安全,維護網路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建設、運營、維護和使用網路,以及網路安全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法。

第三條 國家堅持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並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鼓勵網路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持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

第四條 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網路安全戰略,明確保障網路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提出重點領域的網路安全政策、工作任務和措施。

第五條 國家採取措施,監測、防禦、處置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網路安全風險和威脅,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依法懲治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路空間安全和秩序。

第六條 國家倡導誠實守信、健康文明的網路行為,推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採取措施提高全社會的網路安全意識和水平,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促進網路安全的良好環境。

第七條 國家積極開展網路空間治理、網路技術研發和標准制定、打擊網路違法犯罪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路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網路治理體系。

第八條 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網路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電信主管部門、公安部門和其他有關機關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網路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網路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職責,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

第九條 網路運營者開展經營和服務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遵守商業道德,誠實信用,履行網路安全保護義務,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第十條 建設、運營網路或者通過網路提供服務,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網路安全、穩定運行,有效應對網路安全事件,防範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路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第十一條 網路相關行業組織按照章程,加強行業自律,制定網路安全行為規范,指導會員加強網路安全保護,提高網路安全保護水平,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第十二條 國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使用網路的權利,促進網路接入普及,提升網路服務水平,為社會提供安全、便利的網路服務,保障網路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動。

『貳』 違反《網路安全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第四十一條至第四十三條規定,侵害個人

1、違反網路安全法第23條第3款第41條至第43條規定,侵害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100倍以下罰款。
2、沒有違法所得的處10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負責人處100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責令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關閉網站、吊銷相關業務許可證或者吊銷營業執照。
拓展資料
一、網路安全法的意義
網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是國家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網路安全就需要充分發揮法律的強制性規范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網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滯後,突出表現在我們甚至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網路安全法。全國人大通過網路安全法的重要意義在於,從此我國網路安全工作有了基礎性的法律框架,有了網路安全的「基本法」。
二、作為「」基本法」其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
1、明確了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規定了國家網路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重大指導思想、理念。將成熟的政策規定和措施上升為法律,為政府部門都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體現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國要求。
2、建立了國家網路安全的一系列基本制度,這些基本制度具有全局性,基礎性特點是推動工作,夯實能力,防範重大風險所必需。
3、違反網路安全法的處罰是根據案情的輕重進行處罰的,首先有關部門會對其進行警告,之後如果沒有改正甚至變本加厲地危害網路的公共安全,那麼為處以5萬以上15萬以下的罰款。如果情節惡劣的會追究其他責任。

『叄』 網路運營者應當對收集用戶信息建立什麼制度

我國網路領域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將於6月1日起施行。法律規定,網路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 根據網路安全法,網路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

『肆』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中的網路運營者指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中所指的的網路運營者是網路的所有者、管理者和網路服務提供者。即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網路服務商,就屬於運營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九條網路運營者開展經營和服務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遵守商業道德,誠實信用,履行網路安全保護義務,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4)根據網路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四十一條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網路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並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與用戶的約定,處理其保存的個人信息。

『伍』 微信用戶違反網路安全法會怎麼

經歷兩年時間的立法過程後,《網路安全法》終於正式生效。
兩年前我讀過發布的第一版草案,和草案相比,現在的正式版在細節上精確了不少,比如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范圍、個人信息保護的范圍和不同場景、違反的處罰金額等等。但它仍然是一部不完整的法律,因為有許多沒有定義、含糊的地方。
網信辦網路安全協調局負責人在昨天答記者問說,《網路安全法》的配套法規制度標准還在抓緊制定中,包括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辦法、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網路關鍵設備、網路安全專用產品目錄和個人信息安全規范等等。
目前來看,已生效的《網路安全法》會帶來什麼變化呢?第一個變化可能是實名,中國互聯網上的每一個可發布信息的角落,只有驗證了你是誰後才能提供服務。
幾乎所有網站都需要你提供身份信息
網路運營者為用戶辦理網路接入、域名注冊服務,辦理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等入網手續,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即時通訊等服務,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網路運營者不得為其提供相關服務。
「真實身份信息」,一般指姓名+身份證號,目前有一些網站用手機號作為身份信息,不確定這樣的做法是否行得通,雖然按相關規定手機號確實是實名的。
《網路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了企業不得收集與提供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但按上面這條的意思,真實身份信息是任何一家國內經營企業可以且有必要收集的。
我對自己身份證號的隱私已經不抱任何希望。
你需要時刻關注網上的個人身份信息
個人發現網路運營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要求網路運營者刪除其個人信息;發現網路運營者收集、存儲的其個人信息有錯誤的,有權要求網路運營者予以更正。網路運營者應當採取措施予以刪除或者更正。

『陸』 網路隱私權包括的范圍

范圍包括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活動領域與個人信息。網路隱私權是指自然人在網上享有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活動領域與個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隨意轉載、下載、傳播所知曉他人的隱私,惡意誹謗他人等。
一、怎麼在網路上保護自己的隱私
(1)在網上注冊時盡量不要填寫個人的私密信息。隨著互聯網用戶數量的增加,一些企業希望盡快獲得用戶群體的信息,從而投放各式各樣的問卷。這一現象也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以騙取他人隱私為目的而設置各種獎勵問卷,誘導人們為了獎勵而去填寫問卷。對於我們普通用戶而言,無法干預到企業的採取數據安全保護措施,只能從己方著手,盡可能少地暴露自己的用戶信息。
(2)安裝殺毒防護軟體。現如今,不管是計算機還是智能手機,都已經成為信息泄露的高發地帶,往往由於用戶間一個不小心點擊一個鏈接、下載一個文件,就有可能成功被不法分子攻破手機的安全防護系統,因此安裝防病毒軟體進行病毒防護和病毒查殺成為設備使用時的必要手段。
二、起訴隱私侵權需要什麼材料
根據我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在起訴隱私侵權時需要准備以下材料:
1、起訴書,並按對方當事人人數提交相應份數的副本;
2、原告主體資格的材料。如居民身份證、戶口本、護照、港澳同胞回鄉證、結婚證等證據的原件和復印件;企業單位作為原告的應提交營業執照、商業登記證明等材料的復印件;
3、證明原告訴訟主張的證據。如對方侵權行為的書證、物證、音頻資料等;
4、准備好訴訟陳詞,等待開庭。
法律依據:《網路安全法》第四十條規定,網路運營者應當對其收集的用戶信息嚴格保密,並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
第四十一條規定,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柒』 川渝兩地17款APP侵害用戶權益,其行為違反了哪些法律規定

川渝地區的多款APP軟體涉嫌侵害了消費者權益被調查,這些類型的APP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未公開收集使用規則,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等方面。已經觸犯了《網路安全法》和《民法典》的相關規定,需要進行整改。情節嚴重的就涉及到了《刑法》會進行相關的處罰。

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的規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該事件中川渝兩地的17款APP都存在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並收集用戶的瀏覽記錄,使用習慣等信息,而且收集的行為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違反了《網路安全法》和《民法典》。APP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向用戶強制推送廣告並進行營銷。部分的APP還存在未經用戶同意隱私政策,私自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以上的這些行為並沒有造成用戶的損失,但是並不排除風險。所以相關部門要求對其進行整改。

『捌』 該應用未上架,未經小米安全審核怎麼解決

暗開敏感許可權 小米華為「代用戶審核」?
記者下載多款APP測試,不同手機隱私許可權不同,華為、小米應用商店下載時默認開啟多個敏感許可權
新京報記者此前調查測試各類APP發現,安卓系統下,多個常用APP存在未經明示提醒就收集敏感信息的行為。近日,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同一款APP在不同品牌手機的安卓系統下,讀取敏感信息的行為也不同。
1月24日至2月8日,新京報記者在華為、小米、OPPO、vivo四款市面上常見手機的內置應用商店下載APP時發現,天貓、攜程、58同城、優酷、今日頭條、愛奇藝、趕集網七款APP在華為和小米應用商店下載時未經明示提醒就默認開啟了定位或其他敏感許可權,而在OPPO和vivo應用商店下載時則基本都對其許可權進行了明示提醒。
「正常的APP下載時都會有授予許可權的操作,個別APP沒有隻能說明和手機內置的應用市場有關系。」從事安卓系統開發的李宇(化名)告訴記者,「事實上,當APP處於手機廠商的白名單列表中時,應用商店就有可能替用戶省略掉提示許可權的操作。」
北京郵電大學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安全聯合實驗室主任馬兆豐博士曾表示,一些APP產品廠商和軟體商店有合作,以白名單模式放行本該提示用戶知情的選擇權,從而沒有進行「明示同意」的提示,這並不符合個人信息安全使用規范和要求。
華為小米商店多款APP隱私提示不全
根據《網路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中國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下稱《規范》)對個人敏感信息做出了定義,也明確了收集信息的原則。其中重要的一條是「選擇同意原則」,即APP方需要向個人信息主體明示信息處理目的、方式、范圍等,徵求其授權同意。規范自2018年5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
《規范》指出,收集個人敏感信息時,應取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明示同意則指個人信息主體通過書面聲明或主動做出肯定性動作,對其個人信息進行特定處理做出明確授權的行為。
「APP使用過程中,用戶在看到許可權要求彈窗時點擊了同意,這就是肯定性動作。」李宇稱,「具體來說,肯定性動作包括用戶主動做出聲明(電子或紙質形式)、主動勾選、主動點擊同意、注冊、發送、撥打等。」
但目前市面上並非所有APP都按規定對所要求的許可權進行了明示提醒。此前江蘇省消保委就曾以手機應用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兩次約談無整改為由,向網路公司提起民事訴訟。手機網路高級經理田彪此前回應稱,有的系統會授予它認為安全的APP一些許可權,安卓系統的許可權授予非常復雜,許可權授予完全取決於手機系統本身,並非由APP自身判斷和決定的。
為驗證許可權授予究竟是否會因手機系統的差異產生變化,1月24日至2月8日,新京報記者分別在華為、小米、OPPO、vivo四部安卓系統手機上安裝了相同的十一款APP。這十一款APP分別是天貓、攜程旅行、網路地圖、騰訊視頻、網路、京東、58同城、今日頭條、優酷、愛奇藝和趕集網。
測試結果顯示,同一款APP,在不同品牌手機應用市場下載時,所進行的明示提醒也不相同。其中,部分APP在vivo、OPPO手機安裝後對敏感許可權進行了明示提醒,在華為、小米手機安裝後則並未對敏感許可權索取進行明示提醒。
其中,網路、網路地圖、京東、騰訊視頻四款APP在上述4個品牌手機下載並首次打開時,都會對用戶進行明示提醒,而其餘七款APP所明示提醒的許可權則根據手機品牌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以天貓為例,當記者通過華為、小米、OPPO手機的內置應用商店下載該APP時發現,首次安裝使用時其並未出現任何明示提醒,而通過後台的許可權設置則發現,天貓在小米手機安裝後,默認開啟了定位、相機、錄音許可權;在華為手機安裝後,默認開啟了定位、相機、讀取通話記錄許可權;OPPO手機安裝後,未開啟任何許可權;vivo手機安裝後,明示提醒並開啟了定位許可權。
記者測試發現,天貓、攜程、58同城、優酷、愛奇藝、今日頭條、趕集網七款APP在華為和小米手機內置應用商店下載時均在沒有明示提醒的條件下默認開啟了定位等敏感許可權,而在vivo和OPPO手機內置應用商店下載時,除優酷在OPPO安裝時默認開啟了攝像頭和錄音外,其餘APP均做到了明示提醒。
從上述實例來看,11款APP中,網路、京東等4款APP在小米和華為做到了所有敏感許可權的明示提醒,10款APP在OPPO上做到了所有敏感許可權的明示提醒,11款APP都在vivo上做到了所有敏感許可權的明示提醒。
手機應用商店「代」用戶「審核」APP許可權
「造成不同手機品牌上APP許可權索取情況不一樣的原因,是每家手機品牌應用市場上線APP的審核策略不同導致的。」李宇稱,「作為APP方,肯定要老老實實的申請許可權,再根據應用市場商家審核的要求有所改變。」
2月6日,新京報記者以開發者身份聯系華為應用市場負責審核的相關人士,想要了解自身APP能否以默認開啟通訊錄許可權的方式上架華為應用市場。得到的答復是,「許可權是否選擇默認開啟,開發者可以在自己的SDK(軟體開發工具包)中『自行實現』。」但該人士同時表示,若應用索取許可權過高,可能存在讀取用戶通話記錄、讀取用戶通訊錄、讀取用戶簡訊記錄、獲取用戶手機號碼、通知欄推送廣告等情況,就不符合華為應用市場審核標准。
「應用市場一般執行最低許可權策略,除非許可權是剛需,比如讀取通訊錄是為了實現加通訊錄好友。」李宇解釋稱,「至於APP具體能夠開啟哪些許可權,要看應用商店的審核要求。如果應用商店覺得你索取的許可權出於正當目的,就可以上架,至於默認開啟許可權的功能,只能是與應用商店有關。」
需要注意的是,應用商店本身就具備審核功能,如《小米應用商店應用審核規范》明確規定應用未提示用戶或未經用戶授權情況下不得搜集、傳輸或者使用用戶的位置信息。而《OPPO應用市場審核規則》也規定未經用戶授權,不得搜集、傳輸或者使用用戶的位置信息。
根據華為發布的《華為應用市場2017年度安全報告》,華為應用市場2017年全年接納了64.7萬次應用上架申請,其中20.2萬沒有通過審核,通過率為68.8%。在沒有通過審核的APP中,有15.4%的未通過原因是被華為判斷「存在惡意行為」。
「從應用商店下載APP本身必須要經過安全監測,對用戶的隱私保護是一則利好,但手機廠商賦予了內置應用市場一個更高的許可權,從而繞過了原版安卓系統的許可權提示,這本身也違反了《規范》中的選擇同意原則,不符合相關規定。」李宇表示。
2月5日,記者在華為手機上使用瀏覽器下載了天貓APP安裝包後發現,在安裝過程中確實對索取的許可權進行了明示。但當使用應用商店下載時,明示提醒就不見了。
「通過瀏覽器下載時,上面就列出了所有的許可權提示。你如果在應用商店裡邊裝的話,它就把這個過程給你省略掉了。因為應用商店本身是內置在這個系統里的,它的許可權是叫廠商許可權,基本上和root的許可權差不多高,所以它有能力做這些事情。」梆梆安全研發中心副總裁方寧解釋稱。
在方寧看來,原版系統和應用市場上下載到的APP所採用的都是同一個程序,但當用戶通過手機內置應用商店下載APP時,應用商店佔主導地位,有話語權,APP方必須要通過應用商店的審核才能上架自己的應用。「這一點蘋果和其他手機廠商都不一樣,由於蘋果的操作系統無法像安卓一樣定製,所以就不會出現廠商許可權的問題。」
不同品牌手機隱私許可權判斷不同
新京報記者測試發現,不同手機品牌對隱私許可權的判定也不相同。
例如從小米和華為內置應用商店下載愛奇藝時,雖然沒有任何明示提醒,但從後台許可權系統觀察,可以發現小米手機關閉了愛奇藝撥打電話許可權,但開啟了定位和錄音許可權;華為則相反,關閉了定位錄音許可權,卻恰恰對撥打電話許可權「網開一面」。
騰訊視頻在四款品牌手機上都明示了隱私協議,這也意味著在法理上騰訊視頻可以開啟隱私許可權。但記者查閱後台許可權系統發現,騰訊視頻在華為和小米手機上沒有開啟任何隱私許可權,但在OPPO手機上則開啟了攝像頭和錄音許可權。
對此,一家APP負責開發定製的技術人員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雖然手機都是安卓的,但並非谷歌的純原版系統,由於不同手機廠家對用戶體驗以及產品設計上的理念有區別,所以每個手機廠商都會對自己的系統做出些自己的優化。如OPPO可能會對一些許可權沒有設定默認使用,而另一些品牌手機可能就默認通過了。另一方面,開發者按照原型和產品需求,在軟體設計中也可以設定不進行彈窗提示,但在上架不同應用商店時,也會有不同的規則要求,這個規則可能也會影響APP最終許可權的表現方式。
不過,在獵豹安全專家李鐵軍看來,廠商對安卓系統進行的「優化」,從成本角度,一般不會改太多。因為「改動越大,之後的版本升級代價也就越大。」
實際上,手機廠商和APP對用戶隱私數據的博弈,早就已經開始。
2017年8月,華為和騰訊曾就用戶數據使用一事發生爭執。事情的起因是華為榮耀Magic手機主打的高度識別用戶場景,比如在聊天過程中提及「看電影」這樣的文字時,手機會自動給出當前熱門的電影推薦,並進一步推薦附近的影院甚至是選座買票。
但這一技術的實現需要進行相應的數據分析,騰訊因此指責華為「獲取騰訊的數據,侵犯了微信用戶的隱私。」
對此,騰訊副總裁丁珂曾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微信的價值導向是從來不會涉及用戶相互聊天,華為的AI技術可以更高效,但兩家公司理念確實不一樣。
在北京工作的任女士使用的是華為mate 10手機,她發現,該手機的「智能生活」提醒頁面可以顯示她的火車票預訂信息、快遞物流信息,有一天甚至精準顯示了她的停車信息。「我很驚訝,為什麼手機可以知道我有車,還知道我車停到哪。」
對此,獵豹安全專家李鐵軍表示,手機廠商為實現相關功能,可以專門設置自帶的官方應用,再向這些官方應用開放許可權訪問介面。這樣,訂票信息、快遞信息等就可以通過相應廠商的數據查詢介面,得以查詢用戶生活相關的服務。
新京報記者 羅亦丹
(編輯:倪萍)

『玖』 《網路安全法》對存儲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有什麼特殊規定

《網路安全法》第四十條規定:網路運營者應當對其收集的用戶信息嚴格保密,並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

《網路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名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網路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

《網路安全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網路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網路安全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

希望可以幫到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