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網路安全熱點事件及分析
擴展閱讀
網站首頁如何設計 2025-07-22 22:04:36
華碩如何關閉網路共享 2025-07-22 21:54:03

網路安全熱點事件及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8-24 21:27:32

㈠ 2021年的輿論熱點事件有哪些

2021年整個3月發生的熱點事件,其涉及的面較廣,有政務、教育、企業、社會民生等。那麼,到底2021年3月輿情熱點有哪些呢?蟻坊軟體有為大家進行了盤點,接下來就來我們一起來回顧下吧!
新疆棉花事件、3.15晚會、黑龍江14歲女生弒母藏屍、導游威脅遊客不消費影響徵信、山東拉麵哥走紅、高顏值毒文具、網紅艾比被扒變性造假、甘孜文旅局長走紅等等。這里有為大家挑選了其中網路熱議度高的事件進行了分析,匯總成了一份2021年3月輿情事件案例分析報告
輿情案例一:彩禮貸

事件簡述:2021年3月16日,一張江西九江銀行的彩禮貸宣傳海報在網上流傳。九江銀行一名客戶經理表示,彩禮貸實際上就是「零花錢」。「貸了款,你可以用它買車,也能夠用來做彩禮。」 據悉,申請該彩禮貸必須滿足三項條件,其中一項是情侶一方需為行政事業單位正式員工。此事在網上也引起了廣大網友以及媒體的關注,並就此進行了相關話題的討論。
2021年3月16日上午,有網友發出了江西九江銀行彩禮貸的宣傳海報。藉助蟻坊軟體的互聯網輿情監測系統對相關事件傳播熱度進行分析發現,該事件發生後隨後博主@潘益兵 @迷惑行為大賞 @創意江西 等博主也對彩禮貸的相關信息進行轉發評論,彩禮貸的網路傳播熱度開始形成。隨後各大自媒體大V們紛紛加入了傳播彩禮貸相關信息的行列,如@虎撲的步行街 @老闆聯播 等繼續擴散彩禮貸並發起了對彩禮貸的相關討論;與此同時新聞媒體也開始介入彩禮貸信息的傳播,如財經網、每日經濟新聞、澎湃新聞等媒體接連報道此事件,並對九江銀行客戶經理進行了采訪,回應稱「確有其事」。

輿情案例二:河北「瘦肉精羊」流向多地

事件簡述:據央視報道,青縣是河北省一個重要的養羊基地,每年大約出欄70萬只羊。為了增加出肉率,多賣錢,養殖戶在飼料中違規加入「瘦肉精」。在銷售過程中,為了逃避監管,商販會用少量沒有添加瘦肉精的「綠色羊」來應付檢查。知情人士稱,青縣加瘦肉精可能已有十年之久,羊肉流向多地。

㈡ 有誰知道是因為計算機病毒引起的造成嚴重後果的事件案例

「MSN性感雞」,網路提前遭遇「禽流感」

2005年,禽流感席捲全球,讓人聞雞色變。而網路上的「禽流感」更是早於現實,從2月3日開始,席捲全球互聯網。

2月3日上午,金山、瑞星、江民等國內多家安全軟體廠家,接到大量MSN用戶中毒信息,一個名為「MSN性感雞」的病毒迅速在互聯網上瘋狂傳播。msn用戶感染後會向所有好友發送病毒文件。MSN性感雞除了利用MSN向外界發送病毒文件、消耗系統資源外,還會在中毒電腦里放置後門程序,使黑客可以遠程式控制制該電腦,從而使用戶面臨極大的安全威脅。

在相對平靜的2005年網路環境中,「MSN性感雞」造成危害最嚴重的一個病毒。隨著各大門戶網站的即時通訊工具的推出,以及金山加加、盛大圈圈等的加入,病毒製造者利用IM(即時通訊工具)做為傳播,已經成為了病毒傳播的首選方式。金山毒霸反病毒服務中心整個2005年接到的感染報告中,通過IM工具傳播的病毒高達270萬次,排在所有病毒之首。這也使的國內IM廠家高度重視,騰訊推出的QQ2005,就在業界率先與殺毒廠商合作,與金山公司合作推出了國際首創的「QQ安全中心」。

金融機構成為網路釣魚最青睞對象

2005年,美國超過300萬的信用卡用戶資料外斜,導致用戶財產損失,同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先後成為黑客們模仿的對象,設計了類似的網頁,通過網路釣魚的形式獲取利益。這一現象在2005年以平均每個月73%的數字增長,使很多用戶對於網路交易的信心大減。導致年底各家銀行對於網路交易安全提高重視。

針這些對愈演愈烈的網上銀行詐騙事件,中國人民銀行於10月30日向社會公布《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對銀行從事電子支付活動提出了指導性要求,對銀行針對不同客戶在電子支付類型、單筆支付金額和每日累計支付金額等方面作出合理限制。

各殺毒廠家紛紛披露主動防禦計劃反病毒欲改被動劣勢

5月,業界一條以「網路安全驚曝黑幕」為題的報道,在原本還算平靜的網路安全行業攪起千層巨浪。這篇報道毫不客氣地將殺毒軟體比做「過期葯」,更將信息安全廠商們斥之為販賣「過期葯」的販子。隨後,國內著名信息安全廠商金山公司對外宣布,其殺毒軟體「主動防禦(ADP)」業已完成第二層(網路自防禦)計劃,並且證實該計劃已經應用到當天發布的金山毒霸2005中小企業版當中。至此,包括金山、瑞星在內的國內主流信息安全廠商均做出高調反應,表明中國的信息安全廠商正試圖扭轉在與病毒競爭中長期被動的局面。

「主動防禦」更像是一個貼身的保鏢,勤勤懇懇、認認真真的監視著周圍的可疑人物,讓危險總能在最後一刻之前化解。「主動防禦」以事實為依據,掌握用戶計算機真實的安全狀況,在用戶還沒有意識到之前,能給予用戶更多的提示與建議,幫助用戶構築專家級水準的計算機安全防線。它是傳統殺毒軟體的超集,雖然它也需要傳統方法的補充,但它的理念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殺毒,而是全面保護用戶計算機的安全。它是安全軟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流氓軟體引起公憤,人人喊打

6月21日,北京市網路行業協會聯合新浪、搜狐、金山、瑞星等16家網路和軟體企業聯合起草了《軟體產品行為安全自律公約》,聯合承諾共同防範「流氓軟體」帶給網民的麻煩。隨後,在北京市網路行業協會的網站上,接受網民的投訴,引起眾多網民的關注與投訴。7月11日,網路行業協會根據網民的投訴,點名公布了10家流氓軟體名單,包括了3721、淘寶、e趣、DUDU等家加知名軟體。

2005年,間諜軟體已經大面積闖入了我們的網路生活中。間諜軟體從以前單一的收集用戶信息和盜取有價賬號等方式擴展到惡意廣告。惡意廣告的典型特徵為:悄悄安裝;不易卸載;保護自己使用低層技術與多種軟體沖突;隨時隨地彈出騷擾廣告。而目前在國內用戶被侵擾最多的間諜軟體就是惡意廣告和盜號木馬。90%以上的網民都直間或間接的受到此類間諜軟體的侵擾。

狙擊波,與時間賽跑的病毒

8月15日,金山公司率先截獲了被稱為歷史上最快利用微軟漏洞攻擊電腦的病毒「狙擊波」,危害程度直指當年的震盪波。在隨後的24小時內,變種迅速,出現多個變種,給相對平靜的2005年網路環境,帶來陣陣漣漪。該病毒源自歐洲芬蘭,之後在歐洲迅速流傳。其中在美國蔓延,美國國會、美國有線電視台(CNN)、美國廣播公司(ABC)、紐約時報等重要企業和政府機構遭受此次蠕蟲狂潮的襲擊,並造成部分網路癱瘓。在國內,華南地區尤其是廣州地區的個人及企業用戶中毒的較多。

名人、熱點新聞成為病毒載體

2005年8月30日,被全國關注的「超級女聲」總決賽進行之際,一個借著「超級女聲」的名氣傳播的QQ病毒現身網路,盜竊用戶的信息。「超級女聲」也成為了2005年帶毒的明星、熱點事件最為突出的事件,其前後,包括:拉登、羽泉、周傑倫、禽流感、倫敦地鐵爆炸等等,也成為了一個特別的現象。每當網上出現熱點新聞或者熱點人物的時候,各病毒監測中心的精神也都高度集中,不知道下一個遭毒手的會是哪一個?

1月10日,國內計算機反病毒廠商江民科技反病毒中心對2006年網路安全事件進行了回顧,根據事件影響力和媒體關注度,排出了2006年十大互聯網計算機病毒事件。

一、微軟WMF漏洞被黑客廣泛利用,多家網站被掛馬

2006年春節前後,早在去年12月份就被曝光的WMF漏洞成2006年電腦安全第一場噩夢。 2006年12月28日,江民反病毒中心監測到,Windows在處理特殊WMF文件(也就是圖元文件)時存在問題,可以導致遠程代碼執行,如果用戶使用Windows圖片傳真查看程序打開惡意WMF文件,甚至在資源管理器中預覽惡意WMF時,也都存在代碼執行漏洞。雖然1月6日微軟發布了安全補丁,然而,在1月底,針對該漏洞的木馬病毒已經在我國互聯網上呈蔓延之勢。1月26日,江民反病毒研究中心已發現數家網站被種植此類木馬病毒,與此同時,網上眾多網站都在公開售賣WMF木馬生成器,沒有安裝殺毒軟體的電腦用戶點擊其中任意鏈接即中毒。2月初,WMF木馬傳播變本加勵,發展到通過搜索引擎貼吧、MSN瘋狂傳播,後來在反病毒廠商的圍剿下,WMF木馬才漸漸郾旗息鼓。

二、敲詐者

2006年6月11日,國內首例旨在敲詐被感染用戶錢財的木馬病毒被江民公司反病毒中心率先截獲。該病毒名為「敲詐者」(Trojan/Agent.bq),病毒可惡意隱藏用戶文檔,並借修復數據之名向用戶索取錢財。「敲詐者」在被截獲後短短10天內,導致全國數千人中招,許多個人和單位受到重大損失。一名為大叔的網民由於中了敲詐者,合同文本被病毒隱藏,使得本來到手的訂單丟失,該網民出於憤怒地在網上發帖稱在懸賞十萬元網上通輯一名為「俊曦」的病毒作者。雖然病毒作者聲稱編寫病毒只是為了「混口飯吃」,但由於他觸犯了法律,最終也未能逃脫法律的懲罰,7月24日,廣州警方宣布破案這一國內首例敲詐病毒案,作者被警方刑事拘留,等待他將是法律的嚴懲。

三、病毒假冒工行電子銀行升級

2006年6月27日,網友舉報,他在登陸工行網上個人銀行時,系統突然彈出電子銀行系統正在升級並要求修改密碼的提示,於是他按要求再次輸入登陸和支付密碼,然而當點擊「確定」後,電腦中的「江民密保」突然發出「不明程序向外發送密碼」的警示,於是他緊急與工行聯系,才發現工行根本就沒有升級電子銀行系統,他懷疑是感染了電腦病毒,並慶幸自己發現的及時,要不賬戶中的存款就易手他人了。

江民反病毒工程師分析後認為,這是病毒假冒工行電子銀行升級通知,目的在於盜取工行用戶的帳號密碼,聯想到今年工行網銀用戶集體維權事件,不禁令人對網上銀行的安全性再生疑惑。

四、魔鬼波病毒爆發

2006年8月13日,江民公司反病毒中心發布緊急病毒警報,一利用微軟5天前剛剛發布的MS06-040漏洞傳播的「魔鬼波」(Backdoor/Mocbot.b)蠕蟲現身互聯網,感染該蠕蟲的計算機將被黑客遠程完全控制。微軟在8月8日例行發布的MS06-040安全公告中稱,其操作系統Server服務漏洞可能允許遠程執行代碼,並建議電腦用戶立即升級。

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規律,每年都會出現一個攻擊微軟新漏洞的「某某波」,03年的「沖擊波」,04年的「震盪波」,05年的「極速波」,今年的「魔鬼波」,真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五、光大證券網站多款軟體被捆綁木馬

2006年8月25日,江民科技反病毒中心監測到,光大證券陽光網(http://www.ebscn.com)站點上提供的「光大證券新版網上交易系統」、「光大證券專業分析版2003」、「光大證券金典2005」等多款軟體的安裝程序捆綁了木馬。用戶運行這些安裝程序的同時,會下載網銀木馬,威脅用戶工商銀行網上銀行的帳號密碼安全。江民反病毒專家分析, 根據光大證券HTTP伺服器返回的信息,這些惡意安裝程序是2006年8月18日上線的,至今已經帶毒運行了一周左右,估計已經有不少網上證券系統的用戶感染了該病毒。專家分析,很有可能是光大證券的伺服器遭受了黑客入侵導致。

按理說,銀行、證券網站的安全性應該是很有保障的,而且網站伺服器還裝了一款所謂國際品牌的殺毒軟體,怎麼就會輕易被黑客攻陷並還種了木馬呢?是網管員太無能還是國外殺毒軟體太弱智?

六、威金病毒大鬧互聯網

10月中上旬,江民反病毒中心監測到,「威金」病毒(Worm/Viking)的多個新變種在互聯網上活動較為頻繁,已有多家企業用戶報告感染了該病毒並導致整個區域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據江民全國病毒疫情監控系統數據顯示,該病毒從2005年5月19日首次出現至今,保守估計感染電腦數近50萬台,變種數量突破了500種,實在可以稱為是2006年病毒之王。

七、建行雲南網站遭假冒

2006年11月2日,江民公司反病毒中心監測到,一個惡意網站假冒中國建設銀行雲南分行網站,傳播「QQ大盜」和武林外傳游戲木馬。

假網站調用多個惡意腳本,下載並自動運行「QQ大盜」木馬和「武林外傳」兩個木馬,這兩個木馬會對用戶的QQ號和武林外傳游戲帳號構成很大威脅,並會嘗試關閉多款國內外知名殺毒軟體。

一般來說病毒盜個QQ號什麼的不算大事,可你要是看了這條新聞就不會這么認為了。12月15日,深圳晶報報道,一夥平均年齡僅21歲的「網路大盜」一年內盜取QQ號、Q幣數百萬個,通過網路交易平台售賣,非法牟利70餘萬元,涉案人員竟有44名。原來小小的QQ號也存在這么大的利潤可圖,犯罪份子就是抓住網民這種認為QQ號價值不大不值得追究的心理,最終造成了一個大案。

八、銀聯網站被黑成懸案

11月22日,反病毒廠商稱某金融官方網站首頁被黑客嵌入惡意程序,用戶點擊網站首頁後,系統即可自動下載一後門程序,中毒用戶電腦存在被黑客偷窺的風險。反病毒工程師介紹,該後門程序名為黑洞2005,是一個江民一年前就已經截獲並大范圍發布預警的老病毒。該病毒具有強大的穿透防火牆能力,可以禁止防火牆並開啟染毒電腦的攝像頭,進行遠程監控、遠程攝像等操作。病毒還會將自身添加為「服務」,達到開機自動啟動的目的,隱蔽性很強。

但這條消息被某金融網站否定,究竟誰是誰非,由於時過境遷,事實無法重現,唯有提醒電腦用戶以後上網時一定要穿好防毒衣(打開殺毒軟體網頁監控),防患於未然。

九、「瑞波」危害超過「魔鬼波」?

8月24日,江民科技反病毒中心發布緊急病毒警報,自上周「魔鬼波」病毒肆虐互聯網以來,江民公司反病毒中心監測到,「瑞波」(Backdoor/RBot)蠕蟲新變種正在利用微軟的MS06-040等多種系統漏洞大肆傳播,目前已發現國內大量用戶被病毒感染,中毒用戶的系統可被黑客遠程完全控制。僅8月23日一天,有3個「瑞波」新變種的泛濫程度都超過了「魔鬼波」(Backdoor/Mocbot)蠕蟲。

十、天涯虛擬社區網站首頁帶毒

2006年11月22日,江民公司反病毒公司監測到,天涯虛擬社區網站首頁帶毒。如果用戶沒有安裝過微軟的MS06-014安全補丁,在使用IE瀏覽器訪問該網頁時,就會感染木馬程序Trojan/Hitpop。該木馬會在後台點擊某些網頁,製造虛假流量,並會關閉多款殺毒軟體和防火牆。

23日,天涯首頁上的惡意代碼已經被刪除。江民公司提醒廣大網民,特別是天涯社區用戶,請立即更新殺毒軟體的病毒庫,對您的系統進行全面掃描

㈢ 當前網路安全技術的熱點與難點是什麼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網路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有很多是敏感信息,甚至是國家機密。所以難免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人為攻擊(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竊取、數據篡改、數據刪添、計算機病毒等)。同時,網路實體還要經受諸如水災、火災、地震、電磁輻射等方面的考驗。

計算機犯罪案件也急劇上升,計算機犯罪已經成為普遍的國際性問題。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報告,計算機犯罪是商業犯罪中最大的犯罪類型之一,每筆犯罪的平均金額為45000美元,每年計算機犯罪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0億美元。

㈣ 網路輿情的熱點問題

當前網路輿情的熱點問題有:
1、個別政府官員的違法亂紀行為
2、涉及司法系統法制建設等 3、涉及部分政府部門公共政策、公共產品、城管隊伍等 4、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衣食住行等系列民生問題 5、涉及社會收入分配等 6、涉及國家利益、國家安全、民族自豪感 7、重要或敏感國家地區的突發性事件 8、影響力較大的熱點明星的火爆事件 9、企業輿情熱點事件

㈤ 2006年10大網路熱門事件回顧

1、胡戈惡搞《無極》

事件分量:

時間:2006年2月

回放:著名導演、三國明星及大手筆投資所組合出來的大片《無極》不僅引來罵聲一片同時也為胡戈走紅提供了平台.自《無極》上映後,名不見經傳的胡戈將其改編為具有搞笑元素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事後不僅與陳凱歌幾乎對簿公堂,也引起包括娛樂,文化等行業的參與討論.

事件影響:胡戈不是惡搞影視作品第一人,《饅頭血案》也不是最成功的惡搞作品,但這確實最能吸引眼球的惡搞事件,此後,「大片們」幾乎無一倖免,胡戈可謂開惡搞大片的潮流先風.

熱門推薦

: 數據安全 小小U盤腦瓜子里有機密 IE7官方簡體中文正式版下載(圖 1

2、巴士阿叔

事件分量:

時間:2006年5月

回放:事件發源香港其後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話題,其過程是一位大叔在搭乘巴士時說話太大聲遭制止,引發他和同車青年爭執的一部網路短片.目前,該短片的點擊率超過五百萬次,不少網友更把片段配上字幕,又自製了多個不同版本放上網供人瀏覽,當中不少更配上音樂;其中阿叔的「我有壓力,你有壓力」、「未解決」更已成為香港最新最熱流行語錄!

事件影響:事件最大收益者莫過於視頻播放網站YouTube,其後,國內多個類似視頻分享網站相繼登台亮相.但巴士阿叔事件本身所反映的社會壓力問題也引起了極大的社會關注.

3、虐貓視頻事件

事件分量:

時間:2006年3月

回放:某女郎殘忍虐殺一隻小貓並以次為樂的視頻短片在網上迅速流傳並引起網友極度憤怒.隨後,網友發揮人肉搜索能力及發出追殺令,並在短短十數天時間內將該虐殺小貓的主角身份查出.

事件影響:這是網友發揮正面力量的一次「代表作」,這件事情最終引起全社會關注.

4、魔獸銅須事件

事件分量:

時間:2006年4月

回放:一名《魔獸世界》的玩家發現妻子有偷情行為,對方竟然是自己在《魔獸世界》中加入的公會會長.該玩家在某論壇將此事公布,然後引發了互聯網上的輿情地震.盡管所有人物都用網名,偷情的男主角還是被網民挖出了各種資料,在互聯網上被扒得精光,各種討論鋪天蓋地,最後升級至道德討論.

事件影響:網路追殺令出現的標志,同時也是人肉搜索引擎的強大能力表現.

5、趙麗華詩歌事件

事件分量:

時間:2006年9月

回放:「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網上出現這樣風格的口語詩使詩人趙麗華陷入了網路口水戰漩渦中,追捧者與批評者兩相對立.最終形成追捧一派的梨花教,並跟風寫詩,大量梨花教詩歌一夜綻放.

事件影響:趙麗華事件不僅引起網友跟風寫梨花體詩歌,更重要的是趙麗華事件成為新舊文化交戰的一大例證.

熱門推薦

: 數據安全 小小U盤腦瓜子里有機密 IE7官方簡體中文正式版下載(圖 2

6、流氓外教事件

事件分量:

時間:2006年9月

回放:一外教在個人博客上細述玩弄中國女學生過程、貶低中國男人性能力激起公憤,上海一名教授對其發出「網路追殺令」,該外教毫不示弱,進行反擊.事後外教承認這只是一場有策劃的鬧劇,其實一切都是莫須有的惡搞之作.

事件影響:流氓老外事件引發大學教授參與論戰,最後揭穿竟然是有策劃的鬧劇,爭論也就到此為止.

7、抱抱團受熱捧

事件分量:時間:2006年11月

回放:「免費擁抱喚醒真誠」,自長沙少數網友參照國外模式在國內組建抱抱團以來引起全國各地號召,就連超女也趕趟一起「抱抱」.

事件影響:這是一次經典的網路與現實相結合的活動案例,通過博客這一形式使抱抱運動得以推廣.

8、秘書門事件

事件分量:

時間:2006年4月

回放:某跨國IT公司高層與秘書之間的充滿火葯味的郵件在互聯網上迅速傳播,幾乎國內大部分知名外企員工都轉收到此封郵件,該女秘書因此得到「史上最牛女秘書」之稱號,此後不久,秘書門事件間接使得兩位當事人都以不同理由離開了原公司.

事件影響:本是企業內部的小摩擦,經郵件門事件後卻引發出「老外和中國員工的文化障礙」的敏感話題.

㈥ 求教目前世界范圍內網路安全方面的最新進展與研究熱點

【熱心相助】
國內外網路安全技術研究現狀
1.國外網路安全技術的現狀
(1)構建完善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針對未來網路信息戰和各種網路威脅、安全隱患越來越暴露的安全問題。新的安全需求、新的網路環境、新的威脅,促使美國和其他很多發達國家為具體的技術建立一個以深度防禦為特點的整體網路安全平台——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2)改進常用安全防護技術
美國等國家對入侵檢測、漏洞掃描、入侵防禦技術、防火牆技術、病毒防禦、訪問控制、身份認證等傳統的網路安全技術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改進其實現技術,為國防等重要機構研發了新型的智能入侵防禦系統、檢測系統、漏洞掃描系統、防火牆等多種安全產品。
另外,美國等發達國家還結合生物識別、PKI和智能卡技術研究訪問控制技術。美國軍隊將生物測量技術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重點。從美國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進一步意識到生物識別技術在信息安全領域的潛力。除利用指紋、聲音成功鑒別身份外,還發展了遠距人臉掃描和遠距虹膜掃描的技術,避免了傳統識別方法易丟失、易欺騙等許多缺陷。
(3)強化雲安全信息關聯分析
目前,針對各種更加復雜及頻繁的網路攻擊,加強對單個入侵監測系統數據和漏洞掃描分析等層次的雲安全技術的研究,及時地將不同安全設備、不同地區的信息進行關聯性分析,快速而深入地掌握攻擊者的攻擊策略等信息。美國在捕獲攻擊信息和掃描系統弱點等傳統技術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4)加強安全產品測評技術
系統安全評估技術包括安全產品評估和信息基礎設施安全性評估技校。
美國受恐怖襲擊「9.11」事件以來,進一步加強了安全產品測評技術,軍隊的網路安全產品逐步採用在網路安全技術上有競爭力的產品,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的安全測試和安全等級的劃分,作為選擇的重要依據。
(5)提高網路生存(抗毀)技術
美軍注重研究當網路系統受到攻擊或遭遇突發事件、面臨失效的威脅時,盡快使系統關鍵部分能夠繼續提供關鍵服務,並能盡快恢復所有或部分服務。結合系統安全技術,從系統整體考慮安全問題,是網路系統更具有韌性、抗毀性,從而達到提高系統安全性的目的。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進程的基本控制技術、容錯服務、失效檢測和失效分類、服務分布式技術、服務高可靠性控制、可靠性管理、服務再協商技術。
(6)優化應急響應技術
在美國「9.11」 襲擊事件五角大樓被炸的災難性事件中,應急響應技術在網路安全體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僅在遭受襲擊後幾小時就基本成功地恢復其網路系統的正常運作,主要是得益於事前在西海岸的數據備份和有效的遠程恢復技術。在技術上有所准備,是美軍五角大樓的信息系統得以避免致命破壞的重要原因。
(7)新密碼技術的研究
美國政府在進一步加強傳統密碼技術研究的同時,研究和應用改進新橢圓曲線和AES等對稱密碼,積極進行量子密碼新技術的研究。量子技術在密碼學上的應用分為兩類:一是利用量子計算機對傳統密碼體制進行分析;二是利用單光子的測不準原理在光纖一級實現密鑰管理和信息加密,即量子密碼學。
2. 我國網路安全技術方面的差距
雖然,我國對網路安全技術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些新成果,但是,與先進的發達國家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應用等方面相比還有差距,需要盡快趕上,否則「被動就要挨打」。
(1)安全意識差,忽視風險分析
目前,我國較多企事業機構在進行構建及實施網路信息系統前,經常忽略或簡化風險分析,導致無法全面地認識系統存在的威脅,很可能導致安全策略、防護方案脫離實際。
(2)急需自主研發的關鍵技術
現在,我國計算機軟硬體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等關鍵技術嚴重依賴國外,而且缺乏網路傳輸專用安全協議,這是最大的安全隱患、風險和缺陷,一旦發生信息戰時,非國產的晶元、操作系統都有可能成為敵方利用的工具。所以,急需進行操作系統等安全化研究,並加強專用協議的研究,增強內部信息傳輸的保密性。
對於已有的安全技術體系,包括訪問控制技術體系、認證授權技術體系、安全DNS體系、IA工具集合、公鑰基礎設施PKI技術體系等,應該制訂持續性發展研究計劃,不斷發展完善,為網路安全保障充分發揮更大的作用。
(3)安全檢測薄弱
網路安全檢測與防禦是網路信息有效保障的動態措施,通過入侵檢測與防禦、漏洞掃描等手段,定期對系統進行安全檢測和評估,及時發現安全問題,進行安全預警,對安全漏洞進行修補加固,防止發生重大網路安全事故。
我國在安全檢測與防禦方面比較薄弱,應研究將入侵檢測與防禦、漏洞掃描、路由等技術相結合,實現跨越多邊界的網路入侵攻擊事件的檢測、防禦、追蹤和取證。
(4)安全測試與評估不完善
如測試評估的標准還不完整,測試評估的自動化工具匱乏,測試評估的手段不全面,滲透性測試的技術方法貧乏,尤其在評估網路整體安全性方面幾乎空白。
(5)應急響應能力弱
應急響應就是對網路系統遭受的意外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其應急響應能力是衡量系統生存性的重要指標。網路系統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系統必須具備應急響應能力,使系統的損失降至最低,保證系統能夠維持最必需的服務,以便進行系統恢復。
我國應急處理的能力較弱,缺乏系統性,對系統存在的脆弱性、漏洞、入侵、安全突發事件等相關知識研究不夠深入。特別是在跟蹤定位、現場取證、攻擊隔離等方面的技術,缺乏研究和相應的產品。
(6)需要強化系統恢復技術
網路系統恢復指系統在遭受破壞後,能夠恢復為可用狀態或仍然維持最基本服務的能力。我國在網路系統恢復方面的工作,主要從系統可靠性角度進行考慮,以磁碟鏡像備份、數據備份為主,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然而,系統可恢復性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當系統遭受毀滅性破壞後的恢復能力,包括整個運行系統的恢復和數據信息的恢復等。在這方面的研究明顯存在差距,應注重相關遠程備份、異地備份與恢復技術的研究,包括研究遠程備份中數據一致性、完整性、訪問控制等關鍵技術。
參考資料主要網站
[ 1 ] IT專家網 http://security.ctocio.com.cn/
[ 2 ] 中國IT實驗室 http://download.chinaitlab.com/
[ 3 ] 安全中國 http://www.anqn.com/jiamijiemi/
[ 4 ] 中國計算機安全 http://www.infosec.org.cn/
[ 5 ] 51CTO技術論壇 http://www.51cto.com/html/
[ 6 ] 毒霸信息安全網 http://news.ba.net/secure/2006/06/07/84794.shtml
[ 7 ] 金山客戶服務中心 http://kefu.xoyo.com/index.php?game=ba
[ 8 ] 中國安全網 http://www.securitycn.net/
[ 9 ] IT安全世界 http://www.itcso.com/

㈦ 勒索病毒蔓延全球,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網路安全

這段時間比特幣病毒席捲全球,被它勒索的幾乎是存有重要文件的場所的電腦。這不難看出數據文件對我們的重要性。信息革命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主體,雲計算則是信息革命的神經中樞和核心推動力。雲的出現推動了「互聯網+」時代,它將信息變成了這個時代的基本屬性。接下來我就和大家分享儲存大量數據的雲的安全問題。



雲的出現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雲計算所帶來的危險我們也不可忽略。雲計算IASS基礎架構未有強隔離,使傳輸數據的途徑就不安全。有人說,可以把雲的數據集中加密來保證雲端數據的安全,但它的安全依舊就建立在基礎設施,一旦一個網關宕掉或加密軟體即服務(SaaS)不可用時,將不能發送新的加密數據到雲中。此外,你在雲中的加密數據將無法訪問。那麼我們該如何去規避這些風險呢?這也意味著雲只有從本質上做出該變,才有可能根治或更好的防範黑客的攻擊。

1、改變IP結構

現在的互聯網是IP協議簇的網路,連接到網路的PC終端,首先得亮出自己的身份信息(IP地址)給防護系統檢測,但網路卻無法保證這個身份信息是真的。這個便是現在互聯網第一個無法克服的安全漏洞。若網路終端的地址具有唯一性、可定位性、可定性的功能,就像現在我們所持的身份證一樣,包含該用戶的地理位置、設備性質、服務許可權等信息特徵。交換機根據這些特性重新制定新的規則,實現不同性質的數據分流。

2、構建量子化通信網路

現在的電腦依舊是約翰·馮·諾依曼理論下的電腦模式,即程序指令和操作數據是放在同一個地方的,也就是說黑客編寫一段程序放入電腦便可以修改機器中的其他程序和數據。這一特性給木馬、病毒、後門等留下了可乘之機。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病毒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而殺毒軟體和漏洞補丁總是慢一步,總是處於被動狀態。TCP/IP協議技術的產生就像人類有了語言一樣,它們可以使計算機的終端做交流。其核心能力是存儲轉發、檢錯重發。為它們提供可行性的伺服器和路由器,具有解析終端之間傳遞的數據包的能力,這就為黑客病毒留了後路。

2016年8月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那它有什麼神奇之處呢?量子保密通信,能夠從三個方面保障信息安全。第一,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信息交互是安全的,不會被竊聽或盜取。第二,「主僕」身份能夠自動確認,只有主人才能夠使喚「僕人」,而其他人無法指揮「僕人」。第三,一旦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傳遞口令被惡意篡改,使用者會立刻知曉,從而重新發送和接收指令。若可把這項技術應用在網路通信服務,這就可以斬斷網路中的「污染」。這樣就從結構上阻斷了黑客的攻擊途徑,構建本質上的安全網路。

3、移動網路安全的加護

近年來DDoS攻擊成為針對雲服務商的最多的攻擊之一。隨著移動辦公、城市公共網路服務的普及,黑客通過移動設備進行網路攻擊也越來也多。若我們可以建立虛擬的類似於射頻識別技術(電子標簽)的無線網路的驗證,保證移動網路的安全。

4、防生傳輸系統的構建

安全性是未來網路的發展的重中之重,人們常在口中提到的信息安全和網路安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信息安全只需要保證傳送信息不被他人所知,自己人能讀懂就行,不需要在意網路是否安全。網路安全應在最底層構建,若網路安全有保障,那麼信息的加密便是多餘的,反正除了接收雙方不會有人可以獲得這條信息。

我們可以在離傳輸線路最近處構建一個類似於生物細胞進出的識別通信系統,是網路數據信息的保護屏障。使網路基礎設備不能接觸任意用戶的數據信息,只有傳送數據雙方的包可以通過,其他東西一切阻擋在外面。

雖然雲安全只是網路安全中的一小部分,從中不難看出網路安全問題迫在眉睫。那麼我們該如何從自身的網路安全做起呢?要養成不明鏈接不要點擊,不明文件不要下載,不明郵件不要打開的好習慣。定期備份自己的重要文件。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共創網路安全的大時代!

㈧ 如何解決企業遠程辦公網路安全問題

企業遠程辦公的網路安全常見問題及建議

  • 發表時間:2020-03-06 11:46:28

  • 作者:寧宣鳳、吳涵等

  • 來源:金杜研究院

  • 分享到:微信新浪微博QQ空間

  • 當前是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的關鍵期,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為增強防控,自二月初以來,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各大城市政府公開表態或發布通告,企業通過信息技術開展遠程協作辦公、居家辦公[1]。2月19日,工信部發布《關於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面對疫情對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的嚴重影響,支持運用雲計算大力推動企業上雲,重點推行遠程辦公、居家辦公、視頻會議、網上培訓、協同研發和電子商務等在線工作方式[2]。

    面對國家和各地政府的呼籲,全國企業積極響應號召。南方都市報在2月中旬發起的網路調查顯示,有47.55%的受訪者在家辦公或在線上課[3]。面對特殊時期龐大的遠程辦公需求,遠程協作平台也積極承擔社會擔當,早在1月底,即有17家企業的21款產品宣布對全社會用戶或特定機構免費開放其遠程寫作平台軟體[4]。

    通過信息技術實現遠程辦公,無論是網路層、系統層,還是業務數據,都將面臨更加復雜的網路安全環境,為平穩有效地實現安全復工復產,降低疫情對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影響,企業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建立或者適當調整相適應的網路與信息安全策略。

    一、遠程辦公系統的類型

    隨著互聯網、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入發展,各類企業,尤其是互聯網公司、律所等專業服務公司,一直在推動實現企業內部的遠程協作辦公,尤其是遠程會議、文檔管理等基礎功能應用。從功能類型來看,遠程辦公系統可分為以下幾類:[5]

    綜合協作工具,即提供一套綜合性辦公解決方案,功能包括即時通信和多方通信會議、文檔協作、任務管理、設計管理等,代表軟體企包括企業微信、釘釘、飛書等。

    即時通信(即InstantMessaging或IM)和多方通信會議,允許兩人或以上通過網路實時傳遞文字、文件並進行語音、視頻通信的工具,代表軟體包括Webex、Zoom、Slack、Skype等。

    文檔協作,可為多人提供文檔的雲存儲和在線共享、修改或審閱功能,代表軟體包括騰訊文檔、金山文檔、印象筆記等。

    任務管理,可實現任務流程、考勤管理、人事管理、項目管理、合同管理等企業辦公自動化(即OfficeAutomation或OA)功能,代表軟體包括Trello、Tower、泛微等。

    設計管理,可根據使用者要求,系統地進行設計方面的研究與開發管理活動,如素材、工具、圖庫的管理,代表軟體包括創客貼、Canvas等。

    二、遠程辦公不同模式下的網路安全責任主體

    《網路安全法》(「《網安法》」)的主要規制對象是網路運營者,即網路的所有者、管理者和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運營者應當承擔《網安法》及其配套法規下的網路運行安全和網路信息安全的責任。

    對於遠程辦公系統而言,不同的系統運營方式下,網路安全責任主體(即網路運營者)存在較大的差異。按照遠程辦公系統的運營方式劃分,企業遠程辦公系統大致可以分為自有系統、雲辦公系統和綜合型系統三大類。企業應明確區分其與平台運營方的責任界限,以明確判斷自身應採取的網路安全措施。

    (1)自有系統

    此類模式下,企業的遠程辦公系統部署在自有伺服器上,系統由企業自主研發、外包研發或使用第三方企業級軟體架構。此類系統開發成本相對較高,但因不存在數據流向第三方伺服器,安全風險則較低,常見的企業類型包括國企、銀行業等重要行業企業與機構,以及經濟能力較強且對安全與隱私有較高要求的大型企業。

    無論是否為企業自研系統,由於系統架構完畢後由企業單獨所有並自主管理,因此企業構成相關辦公系統的網路運營者,承擔相應的網路安全責任。

    (2)雲辦公系統

    此類辦公系統通常為SaaS系統或APP,由平台運營方直接在其控制的伺服器上向企業提供注冊即用的系統遠程協作軟體平台或APP服務,供企業用戶與個人(員工)用戶使用。此類系統構建成本相對經濟,但往往只能解決企業的特定類型需求,企業通常沒有許可權對系統進行開發或修改,而且企業數據存儲在第三方伺服器。該模式的常見企業類型為相對靈活的中小企業。

    由於雲辦公系統(SaaS或APP)的網路、資料庫、應用伺服器都由平台運營方運營和管理,因此,雲辦公系統的運營方構成網路運營者,通常對SaaS和APP的網路運行安全和信息安全負有責任。

    實踐中,平台運營方會通過用戶協議等法律文本,將部分網路安全監管義務以合同約定方式轉移給企業用戶,如要求企業用戶嚴格遵守賬號使用規則,要求企業用戶對其及其員工上傳到平台的信息內容負責。

    (3)綜合型系統

    此類系統部署在企業自有伺服器和第三方伺服器上,綜合了自有系統和雲辦公,系統的運營不完全由企業控制,多用於有多地架設本地伺服器需求的跨國企業。

    雲辦公系統的供應商和企業本身都可能構成網路運營者,應當以各自運營、管理的網路系統為邊界,對各自運營的網路承擔相應的網路安全責任。

    對於企業而言,為明確其與平台運營方的責任邊界,企業應當首先確認哪些「網路」是企業單獨所有或管理的。在遠程辦公場景下,企業應當考慮多類因素綜合認定,分析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辦公系統的伺服器、終端、網路設備是否都由企業及企業員工所有或管理;

    企業對企業使用的辦公系統是否具有最高管理員許可權;

    辦公系統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數據是否存儲於企業所有或管理的伺服器;

    企業與平台運營方是否就辦公系統或相關數據的權益、管理權有明確的協議約定等。

    當然,考慮到系統構建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平台運營方和企業在遠程協作辦公的綜合系統中,可能不免共同管理同一網路系統,雙方均就該網路承擔作為網路運營者的安全責任。但企業仍應通過合同約定,盡可能固定網路系統中雙方各自的管理職責以及網路系統的歸屬。因此,對於共同管理、運營遠程協作辦公服務平台的情況下,企業和平台運營方應在用戶協議中明確雙方就該系統各自管理運營的系統模塊、各自對其管理的系統模塊的網路安全責任以及該平台的所有權歸屬。

    三、遠程辦公涉及的網路安全問題及應對建議

    下文中,我們將回顧近期遠程辦公相關的一些網路安全熱點事件,就涉及的網路安全問題進行簡要的風險評估,並為企業提出初步的應對建議。

    1.用戶流量激增導致遠程辦公平台「短時間奔潰」,平台運營方是否需要承擔網路運行安全責任?

    事件回顧:

    2020年2月3日,作為春節假期之後的首個工作日,大部分的企業都要求員工在家辦公。盡管各遠程辦公系統的平台運營方均已經提前做好了應對預案,但是巨量的並發響應需求還是超出了各平台運營商的預期,多類在線辦公軟體均出現了短時間的「信息發送延遲」、「視頻卡頓」、「系統奔潰退出」等故障[6]。在出現故障後,平台運營方迅速採取了網路限流、伺服器擴容等措施,提高了平台的運載支撐能力和穩定性,同時故障的出現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分流。最終,盡管各遠程辦公平台都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了平台的正常運營,但還是遭到了不少用戶的吐槽。

    風險評估:

    依據《網路安全法》(以下簡稱《網安法》)第22條的規定,網路產品、服務應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網路產品、服務的提供者不得設置惡意程序;發現其網路產品、服務存在安全缺陷、漏洞等風險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及時告知用戶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網路產品、服務的提供者應當為其產品、服務持續提供安全維護;在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期限內,不得終止提供安全維護。

    遠程辦公平台的運營方,作為平台及相關網路的運營者,應當對網路的運行安全負責。對於短時間的系統故障,平台運營方是否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或違約責任,需要結合故障產生的原因、故障產生的危害結果、用戶協議中的責任約定等因素來綜合判斷。

    對於上述事件而言,基於我們從公開渠道了解的信息,盡管多個雲辦公平台出現了響應故障問題,給用戶遠程辦公帶來了不便,但平台本身並未暴露出明顯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風險,也沒有出現網路數據泄露等實質的危害結果,因此,各平台很可能並不會因此而承擔網路安全的法律責任。

    應對建議:

    在疫情的特殊期間,主流的遠程辦公平台產品均免費開放,因此,各平台都會有大量的新增客戶。對於平台運營方而言,良好的應急預案和更好的用戶體驗,肯定更有利於平台在疫情結束之後留住這些新增的用戶群體。

    為進一步降低平台運營方的風險,提高用戶體驗,我們建議平台運營方可以:

    將用戶流量激增作為平台應急事件處理,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例如,在應急預案中明確流量激增事件的觸發條件、伺服器擴容的條件、部署臨時備用伺服器等;

    對用戶流量實現實時的監測,及時調配平台資源;

    建立用戶通知機制和話術模板,及時告知用戶系統響應延遲的原因及預計恢復的時間等;

    在用戶協議或與客戶簽署的其他法律文本中,嘗試明確該等系統延遲或奔潰事件的責任安排。

    2.在遠程辦公環境下,以疫情為主題的釣魚攻擊頻發,企業如何降低外部網路攻擊風險?

    事件回顧:

    疫情期間,某網路安全公司發現部分境外的黑客組織使用冠狀病毒為主題的電子郵件進行惡意軟體發送,網路釣魚和欺詐活動。比如,黑客組織偽裝身份(如國家衛健委),以「疫情防控」相關信息為誘餌,發起釣魚攻擊。這些釣魚郵件攻擊冒充可信來源,郵件內容與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事件密切相關,極具欺騙性。一旦用戶點擊,可能導致主機被控,重要信息、系統被竊取和破壞[7]。

    風險評估:

    依據《網安法》第21、25條的規定,網路運營者應當按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路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1)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確定網路安全負責人,落實網路安全保護責任;(2)採取防範計算機病毒和網路攻擊、網路侵入等危害網路安全行為的技術措施;(3)採取監測、記錄網路運行狀態、網路安全事件的技術措施,並按照規定留存相關的網路日誌不少於六個月;(4)採取數據分類、重要數據備份和加密等措施;(5)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同時,網路運營者還應當制定網路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及時處置系統漏洞、計算機病毒、網路攻擊、網路侵入等安全風險;在發生危害網路安全的事件時,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並按照規定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遠程辦公的實現,意味著企業內網需要響應員工移動終端的外網接入請求。員工所處的網路安全環境不一,無論是接入網路還是移動終端本身,都更容易成為網路攻擊的對象。一方面,公用WiFi、網路熱點等不可信的網路都可能作為員工的網路接入點,這些網路可能毫無安全防護,存在很多常見的容易被攻擊的網路漏洞,容易成為網路犯罪組織侵入企業內網的中轉站;另一方面,部分員工的移動終端設備可能會安裝設置惡意程序的APP或網路插件,員工在疏忽的情況下也可能點擊偽裝的釣魚攻擊郵件或勒索郵件,嚴重威脅企業內部網路的安全。

    在計算機病毒或外部網路攻擊等網路安全事件下,被攻擊的企業盡管也是受害者,但如果企業沒有按照《網安法》及相關法律規定的要求提前採取必要的技術防範措施和應急響應預案,導致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給企業的用戶造成損失的,很可能依舊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應對建議:

    對於企業而言,為遵守《網安法》及相關法律規定的網路安全義務,我們建議,企業可以從網路安全事件管理機制、移動終端設備安全、數據傳輸安全等層面審查和提升辦公網路的安全:

    (1)企業應當根據其運營網路或平台的實際情況、員工整體的網路安全意識,制定相適應的網路安全事件管理機制,包括但不限於:

    制定包括數據泄露在內的網路安全事件的應急預案;

    建立應對網路安全事件的組織機構和技術措施;

    實時監測最新的釣魚網站、勒索郵件事件;

    建立有效的與全體員工的通知機制,包括但不限於郵件、企業微信等通告方式;

    制定與員工情況相適應的信息安全培訓計劃;

    設置適當的獎懲措施,要求員工嚴格遵守公司的信息安全策略。

    (2)企業應當根據現有的信息資產情況,採取以下措施,進一步保障移動終端設備安全:

    根據員工的許可權等級,制定不同的移動終端設備安全管理方案,例如,高級管理人員或具有較高資料庫許可權的人員僅能使用公司配置的辦公專用移動終端設備;

    制定針對移動終端設備辦公的管理制度,對員工使用自帶設備進行辦公提出明確的管理要求;

    定期對辦公專用的移動終端設備的系統進行更新、漏洞掃描;

    在終端設備上,對終端進行身份准入認證和安全防護;

    重點監測遠程接入入口,採用更積極的安全分析策略,發現疑似的網路安全攻擊或病毒時,應當及時採取防範措施,並及時聯系企業的信息安全團隊;

    就移動辦公的信息安全風險,對員工進行專項培訓。

    (3)保障數據傳輸安全,企業可以採取的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於:

    使用HTTPS等加密傳輸方式,保障數據傳輸安全。無論是移動終端與內網之間的數據交互,還是移動終端之間的數據交互,都宜對數據通信鏈路採取HTTPS等加密方式,防止數據在傳輸中出現泄漏。

    部署虛擬專用網路(VPN),員工通過VPN實現內網連接。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VPN服務(尤其是跨境的VPN)是受到電信監管的,僅有具有VPN服務資質的企業才可以提供VPN服務。外貿企業、跨國企業因辦公自用等原因,需要通過專線等方式跨境聯網時,應當向持有相應電信業務許可證的基礎運營商租用。

    3.內部員工通過VPN進入公司內網,破壞資料庫。企業應當如何預防「內鬼」,保障數據安全?

    事件回顧:

    2月23日晚間,微信頭部服務提供商微盟集團旗下SaaS業務服務突發故障,系統崩潰,生產環境和數據遭受嚴重破壞,導致上百萬的商戶的業務無法順利開展,遭受重大損失。根據微盟25日中午發出的聲明,此次事故系人為造成,微盟研發中心運維部核心運維人員賀某,於2月23日晚18點56分通過個人VPN登入公司內網跳板機,因個人精神、生活等原因對微盟線上生產環境進行惡意破壞。目前,賀某被上海市寶山區公安局刑事拘留,並承認了犯罪事實[8]。由於資料庫遭到嚴重破壞,微盟長時間無法向合作商家提供電商支持服務,此處事故必然給合作商戶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作為港股上市的企業,微盟的股價也在事故發生之後大幅下跌。

    從微盟的公告可以看出,微盟員工刪庫事件的一個促成條件是「該員工作為運維部核心運維人員,通過個人VPN登錄到了公司內網跳板機,並具有刪庫的許可權」。該事件無論是對SaaS服務商而言,還是對普通的企業用戶而言,都值得反思和自省。

    風險評估:

    依據《網安法》第21、25條的規定,網路運營者應當按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路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1)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確定網路安全負責人,落實網路安全保護責任;(2)採取防範計算機病毒和網路攻擊、網路侵入等危害網路安全行為的技術措施;(3)採取監測、記錄網路運行狀態、網路安全事件的技術措施,並按照規定留存相關的網路日誌不少於六個月;(4)採取數據分類、重要數據備份和加密等措施;(5)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同時,網路運營者還應當制定網路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及時處置系統漏洞、計算機病毒、網路攻擊、網路侵入等安全風險;在發生危害網路安全的事件時,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並按照規定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內部員工泄密一直是企業數據泄露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當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典型行為模式。遠程辦公環境下,企業需要為大部分的員工提供連接內網及相關資料庫的訪問許可權,進一步增大數據泄露甚至被破壞的風險。

    與用戶流量激增導致的系統「短時間崩潰」不同,「微盟刪庫」事件的發生可能與企業內部信息安全管理有直接的關系。如果平台內合作商戶產生直接經濟損失,不排除平台運營者可能需要承擔網路安全相關的法律責任。

    應對建議:

    為有效預防員工惡意破壞、泄露公司數據,保障企業的數據安全,我們建議企業可以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制定遠程辦公或移動辦公的管理制度,區分辦公專用移動設備和員工自有移動設備,進行分類管理,包括但不限於嚴格管理辦公專用移動設備的讀寫許可權、員工自有移動設備的系統許可權,尤其是企業資料庫的管理許可權;

    建立數據分級管理制度,例如,應當根據數據敏感程度,制定相適應的訪問、改寫許可權,對於核心資料庫的數據,應當禁止員工通過遠程登錄方式進行操作或處理;

    根據員工工作需求,依據必要性原則,評估、審核與限制員工的數據訪問和處理許可權,例如,禁止員工下載數據到任何用戶自有的移動終端設備;

    建立數據泄露的應急管理方案,包括安全事件的監測和上報機制,安全事件的響應預案;

    制定遠程辦公的操作規范,使用文件和材料的管理規范、應用軟體安裝的審批流程等;

    組建具備遠程安全服務能力的團隊,負責實時監控員工對核心資料庫或敏感數據的操作行為、資料庫的安全情況;

    加強對員工遠程辦公安全意識教育。

    4.疫情期間,為了公共利益,企業通過系統在線收集員工疫情相關的信息,是否需要取得員工授權?疫情結束之後,應當如何處理收集的員工健康信息?

    場景示例:

    在遠程辦公期間,為加強用工管理,確保企業辦公場所的健康安全和制定相關疫情防控措施,企業會持續地向員工收集各類疫情相關的信息,包括個人及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近期所在地區、當前住址、所乘航班或火車班次等信息。收集方式包括郵件、OA系統上報、問卷調查等方式。企業會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統計和監測,在必要時,向監管部門報告企業員工的整體情況。如發現疑似病例,企業也會及時向相關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

    風險評估:

    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被國家衛健委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

    2月9日,中央網信辦發布了《關於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各地方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個人信息保護工作,除國務院衛生健康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授權的機構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疫情防控、疾病防治為由,未經被收集者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按其規定執行。

    各地也陸續出台了針對防疫的規范性文件,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依法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定》,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應當依法做好本單位的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防控工作責任制和管理制度,配備必要的防護物品、設施,加強對本單位人員的健康監測,督促從疫情嚴重地區回京人員按照政府有關規定進行醫學觀察或者居家觀察,發現異常情況按照要求及時報告並採取相應的防控措施。按照屬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積極組織人員參加疫情防控工作。

    依據《通知》及上述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規定,我們理解,在疫情期間,如果企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獲得了國務院衛生健康部門的授權,企業在授權范圍內,應當可以收集本單位人員疫情相關的健康信息,而無需取得員工的授權同意。如果不能滿足上述例外情形,企業還是應當依照《網安法》的規定,在收集前獲得用戶的授權同意。

    《通知》明確規定,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個人信息,不得用於其他用途。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開姓名、年齡、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但因聯防聯控工作需要,且經過脫敏處理的除外。收集或掌握個人信息的機構要對個人信息的安全保護負責,採取嚴格的管理和技術防護措施,防止被竊取、被泄露。具體可參考我們近期的文章《解讀網信辦<關於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防疫聯控工作的通知>》

    應對建議:

    在遠程期間,如果企業希望通過遠程辦公系統收集員工疫情相關的個人信息,我們建議各企業應當:

    制定隱私聲明或用戶授權告知文本,在員工初次提交相關信息前,獲得員工的授權同意;

    遵循最小必要原則,制定信息收集的策略,包括收集的信息類型、頻率和顆粒度;

    遵循目的限制原則,對收集的疫情防控相關的個人信息進行區分管理,避免與企業此前收集的員工信息進行融合;

    在對外展示企業整體的健康情況時或者披露疑似病例時,對員工的相關信息進行脫敏處理;

    制定信息刪除管理機制,在滿足防控目的之後,及時刪除相關的員工信息;

    制定針對性的信息管理和保護機制,將收集的員工疫情相關的個人信息,作為個人敏感信息進行保護,嚴格控制員工的訪問許可權,防止數據泄露。

    5.遠程辦公期間,為有效監督和管理員工,企業希望對員工進行適當的監測,如何才能做到合法合規?

    場景示例:

    遠程辦公期間,為了有效監督和管理員工,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了定時匯報、簽到打卡、視頻監控工作狀態等措施,要求員工主動配合達到遠程辦公的監測目的。員工通過系統完成匯報、簽到打卡時,很可能會反復提交自己的姓名、電話號碼、郵箱、所在城市等個人基本信息用於驗證員工的身份。

    同時,在使用遠程OA系統或App時,辦公系統也會自動記錄員工的登錄日誌,記錄如IP地址、登錄地理位置、用戶基本信息、日常溝通信息等數據。此外,如果員工使用企業分配的辦公終端設備或遠程終端虛擬機軟體開展工作,終端設備和虛擬機軟體中可能預裝了監測插件或軟體,在滿足特定條件的情況下,會記錄員工在終端設備的操作行為記錄、上網記錄等。

    風險評估:

    上述場景示例中,企業會通過1)員工主動提供和2)辦公軟體自動或觸發式收集兩種方式收集員工的個人信息,構成《網安法》下的個人信息收集行為。企業應當根據《網安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獲取員工的同意。

    對於視頻監控以及系統監測軟體或插件的使用,如果操作不當,並且沒有事先取得員工的授權同意,很可能還會侵犯到員工的隱私,企業應當尤其注意。

    應對建議:

    遠程辦公期間,尤其在當前員工還在適應該等工作模式的情形下,企業根據自身情況採取適當的監督和管理措施,具有正當性。我們建議企業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以確保管理和監測行為的合法合規:

    評估公司原有的員工合同或員工個人信息收集授權書,是否能夠滿足遠程辦公的監測要求,如果授權存在瑕疵,應當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設計獲取補充授權的方式,包括授權告知文本的彈窗、郵件通告等;

    根據收集場景,逐項評估收集員工個人信息的必要性。例如,是否存在重復收集信息的情況,是否有必要通過視頻監控工作狀態,監控的頻率是否恰當;

    針對系統監測軟體和插件,設計單獨的信息收集策略,做好員工隱私保護與公司數據安全的平衡;

    遵守目的限制原則,未經員工授權,不得將收集的員工數據用於工作監測以外的其他目的。

    四、總結

    此次疫情,以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進一步推動了遠程辦公、線上運營等業務模式的發展。這既是疫情倒逼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結果,也代表了未來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9]。此次「突發性的全民遠程辦公熱潮」之後,遠程辦公、線上運營將愈發普及,線下辦公和線上辦公也將形成更好的統一,真正達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加快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強調要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共享,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10]。

    為平穩加速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契合政府現代化治理的理念,企業務必需要全面梳理並完善現有的網路安全與數據合規策略,為迎接新的智能化管理時代做好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