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改進的sdn網路安全認證
擴展閱讀
蘋果手機顫音去水印軟體 2025-07-30 15:26:30
讓有線網路信號更好 2025-07-30 14:54:27

改進的sdn網路安全認證

發布時間: 2022-09-06 21:23:48

網路安全的關鍵技術有哪些

一.虛擬網技術

虛擬網技術主要基於近年發展的區域網交換技術(ATM和乙太網交換)。交換技術將傳統的基於廣播的區域網技術發展為面向連接的技術。因此,網管系統有能力限制區域網通訊的范圍而無需通過開銷很大的路由器
由以上運行機制帶來的網路安全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信息只到達應該到達的地點。因此、防止了大部分基於網路監聽的入侵手段。通過虛擬網設置的訪問控制,使在虛擬網外的網路節點不能直接訪問虛擬網內節點。但是,虛擬網技術也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
執行虛擬網交換的設備越來越復雜,從而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基於網路廣播原理的入侵監控技術在高速交換網路內需要特殊的設置。
基於MAC的VLAN不能防止MAC欺騙攻擊。
乙太網從本質上基於廣播機制,但應用了交換器和VLAN技術後,實際上轉變為點到點通訊,除非設置了監聽口,信息交換也不會存在監聽和插入(改變)問題。
但是,採用基於MAC的VLAN劃分將面臨假冒MAC地址的攻擊。因此,VLAN的劃分最好基於交換機埠。但這要求整個網路桌面使用交換埠或每個交換埠所在的網段機器均屬於相同的VLAN。
網路層通訊可以跨越路由器,因此攻擊可以從遠方發起。IP協議族各廠家實現的不完善,因此,在網路層發現的安全漏洞相對更多,如IP sweep, teardrop, sync-flood, IP spoofing攻擊等。

二.防火牆枝術

網路防火牆技術是一種用來加強網路之間訪問控制,防止外部網路用戶以非法手段通過外部網路進入內部網路,訪問內部網路資源,保護內部網路操作環境的特殊網路互聯設備.它對兩個或多個網路之間傳輸的數據包如鏈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來實施檢查,以決定網路之間的通信是否被允許,並監視網路運行狀態.
防火牆產品主要有堡壘主機,包過濾路由器,應用層網關(代理伺服器)以及電路層網關,屏蔽主機防火牆,雙宿主機等類型.
雖然防火牆是保護網路免遭黑客襲擊的有效手段,但也有明顯不足:無法防範通過防火牆以外的其它途徑的攻擊,不能防止來自內部變節者和不經心的用戶們帶來的威脅,也不能完全防止傳送已感染病毒的軟體或文件,以及無法防範數據驅動型的攻擊.
自從1986年美國Digital公司在Internet上安裝了全球第一個商用防火牆系統,提出了防火牆概念後,防火牆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國內外已有數十家公司推出了功能各不相同的防火牆產品系列.
防火牆處於5層網路安全體系中的最底層,屬於網路層安全技術范疇.在這一層上,企業對安全系統提出的問題是:所有的IP是否都能訪問到企業的內部網路系統如果答案是"是",則說明企業內部網還沒有在網路層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
作為內部網路與外部公共網路之間的第一道屏障,防火牆是最先受到人們重視的網路安全產品之一.雖然從理論上看,防火牆處於網路安全的最底層,負責網路間的安全認證與傳輸,但隨著網路安全技術的整體發展和網路應用的不斷變化,現代防火牆技術已經逐步走向網路層之外的其他安全層次,不僅要完成傳統防火牆的過濾任務,同時還能為各種網路應用提供相應的安全服務.另外還有多種防火牆產品正朝著數據安全與用戶認證,防止病毒與黑客侵入等方向發展.
1、使用Firewall的益處
保護脆弱的服務
通過過濾不安全的服務,Firewall可以極大地提高網路安全和減少子網中主機的風險。
例如,Firewall可以禁止NIS、NFS服務通過,Firewall同時可以拒絕源路由和ICMP重定向封包。
控制對系統的訪問
Firewall可以提供對系統的訪問控制。如允許從外部訪問某些主機,同時禁止訪問另外的主機。例如,Firewall允許外部訪問特定的Mail Server和Web Server。
集中的安全管理
Firewall對企業內部網實現集中的安全管理,在Firewall定義的安全規則可以運用於整個內部網路系統,而無須在內部網每台機器上分別設立安全策略。如在Firewall可以定義不同的認證方法,而不需在每台機器上分別安裝特定的認證軟體。外部用戶也只需要經過—次認證即可訪問內部網。
增強的保密性
使用Firewall可以阻止攻擊者獲取攻擊網路系統的有用信息,如Finger和DNS。
記錄和統計網路利用數據以及非法使用數據
Firewall可以記錄和統計通過Firewall的網路通訊,提供關於網路使用的統計數據,並且,Firewall可以提供統計數據,來判斷可能的攻擊和探測。
策略執行
Firewall提供了制定和執行網路安全策略的手段。未設置Firewall時,網路安全取決於每台主機的用戶。
2、 設置Firewall的要素
網路策略
影響Firewall系統設計、安裝和使用的網路策略可分為兩級,高級的網路策略定義允許和禁止的服務以及如何使用服務,低級的網路策略描述Firewall如何限制和過濾在高級策略中定義的服務。
服務訪問策略
服務訪問策略集中在Internet訪問服務以及外部網路訪問(如撥入策略、SLIP/PPP連接等)。
服務訪問策略必須是可行的和合理的。可行的策略必須在阻止己知的網路風險和提供用戶服務之間獲得平衡。典型的服務訪問策略是:允許通過增強認證的用戶在必要的情況下從Internet訪問某些內部主機和服務;允許內部用戶訪問指定的Internet主機和服務。
Firewall設計策略
Firewall設計策略基於特定的firewall,定義完成服務訪問策略的規則。通常有兩種基本的設計策略:
允許任何服務除非被明確禁止;
禁止任何服務除非被明確允許。
通常採用第二種類型的設計策略。
3、 Firewall的基本分類
包過濾型
包過濾型產品是防火牆的初級產品,其技術依據是網路中的分包傳輸技術.網路上的數據都是以"包"為單位進行傳輸的,數據被分割成為一定大小的數據包,每一個數據包中都會包含一些特定信息,如數據的源地址,目標地址,TCP/UDP源埠和目標埠等.防火牆通過讀取數據包中的地址信息來判斷這些"包"是否來自可信任的安全站點 ,一旦發現來自危險站點的數據包,防火牆便會將這些數據拒之門外.系統管理員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制訂判斷規則.
包過濾技術的優點是簡單實用,實現成本較低,在應用環境比較簡單的情況下,能夠以較小的代價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系統的安全.
但包過濾技術的缺陷也是明顯的.包過濾技術是一種完全基於網路層的安全技術,只能根據數據包的來源,目標和埠等網路信息進行判斷,無法識別基於應用層的惡意侵入,如惡意的Java小程序以及電子郵件中附帶的病毒.有經驗的黑客很容易偽造IP地址,騙過包過濾型防火牆.
網路地址轉換(NAT)
是一種用於把IP地址轉換成臨時的,外部的,注冊的IP地址標准.它允許具有私有IP地址的內部網路訪問網際網路.它還意味著用戶不許要為其網路中每一台機器取得注冊的IP地址.
在內部網路通過安全網卡訪問外部網路時,將產生一個映射記錄.系統將外出的源地址和源埠映射為一個偽裝的地址和埠,讓這個偽裝的地址和埠通過非安全網卡與外部網路連接,這樣對外就隱藏了真實的內部網路地址.在外部網路通過非安全網卡訪問內部網路時,它並不知道內部網路的連接情況,而只是通過一個開放的IP地址和埠來請求訪問.OLM防火牆根據預先定義好的映射規則來判斷這個訪問是否安全.當符合規則時,防火牆認為訪問是安全的,可以接受訪問請求,也可以將連接請求映射到不同的內部計算機中.當不符合規則時,防火牆認為該訪問是不安全的,不能被接受,防火牆將屏蔽外部的連接請求.網路地址轉換的過程對於用戶來說是透明的,不需要用戶進行設置,用戶只要進行常規操作即可.
代理型
代理型防火牆也可以被稱為代理伺服器,它的安全性要高於包過濾型產品,並已經開始向應用層發展.代理伺服器位於客戶機與伺服器之間,完全阻擋了二者間的數據交流.從客戶機來看,代理伺服器相當於一台真正的伺服器;而從伺服器來看,代理伺服器又是一台真正的客戶機.當客戶機需要使用伺服器上的數據時,首先將數據請求發給代理伺服器,代理伺服器再根據這一請求向伺服器索取數據,然後再由代理伺服器將數據傳輸給客戶機.由於外部系統與內部伺服器之間沒有直接的數據通道,外部的惡意侵害也就很難傷害到企業內部網路系統.
代理型防火牆的優點是安全性較高,可以針對應用層進行偵測和掃描,對付基於應用層的侵入和病毒都十分有效.其缺點是對系統的整體性能有較大的影響,而且代理伺服器必須針對客戶機可能產生的所有應用類型逐一進行設置,大大增加了系統管理的復雜性。
監測型監測型
防火牆是新一代的產品,這一技術實際已經超越了最初的防火牆定義.監測型防火牆能夠對各層的數據進行主動的,實時的監測,在對這些數據加以分析的基礎上,監測型防火牆能夠有效地判斷出各層中的非法侵入.同時,這種檢測型防火牆產品一般還帶有分布式探測器,這些探測器安置在各種應用伺服器和其他網路的節點之中,不僅能夠檢測來自網路外部的攻擊,同時對來自內部的惡意破壞也有極強的防範作用.據權威機構統計,在針對網路系統的攻擊中,有相當比例的攻擊來自網路內部.因此,監測型防火牆不僅超越了傳統防火牆的定義,而且在安全性上也超越了前兩代產品
雖然監測型防火牆安全性上已超越了包過濾型和代理伺服器型防火牆,但由於監測型防火牆技術的實現成本較高,也不易管理,所以在實用中的防火牆產品仍然以第二代代理型產品為主,但在某些方面也已經開始使用監測型防火牆.基於對系統成本與安全技術成本的綜合考慮,用戶可以選擇性地使用某些監測型技術.這樣既能夠保證網路系統的安全性需求,同時也能有效地控制安全系統的總擁有成本.
實際上,作為當前防火牆產品的主流趨勢,大多數代理伺服器(也稱應用網關)也集成了包過濾技術,這兩種技術的混合應用顯然比單獨使用具有更大的優勢.由於這種產品是基於應用的,應用網關能提供對協議的過濾.例如,它可以過濾掉FTP連接中的PUT命令,而且通過代理應用,應用網關能夠有效地避免內部網路的信息外泄.正是由於應用網關的這些特點,使得應用過程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對多種網路應用協議的有效支持和對網路整體性能的影響上。
4、 建設Firewall的原則
分析安全和服務需求
以下問題有助於分析安全和服務需求:
√ 計劃使用哪些Internet服務(如http,ftp,gopher),從何處使用Internet服務(本地網,撥號,遠程辦公室)。
√ 增加的需要,如加密或拔號接入支持。
√ 提供以上服務和訪問的風險。
√ 提供網路安全控制的同時,對系統應用服務犧牲的代價。
策略的靈活性
Internet相關的網路安全策略總的來說,應該保持一定的靈活性,主要有以下原因:
√ Internet自身發展非常快,機構可能需要不斷使用Internet提供的新服務開展業務。新的協議和服務大量涌現帶來新的安全問題,安全策略必須能反應和處理這些問題。
√ 機構面臨的風險並非是靜態的,機構職能轉變、網路設置改變都有可能改變風險。
遠程用戶認證策略
√ 遠程用戶不能通過放置於Firewall後的未經認證的Modem訪問系統。
√ PPP/SLIP連接必須通過Firewall認證。
√ 對遠程用戶進行認證方法培訓。
撥入/撥出策略
√ 撥入/撥出能力必須在設計Firewall時進行考慮和集成。
√ 外部撥入用戶必須通過Firewall的認證。
Information Server策略
√ 公共信息伺服器的安全必須集成到Firewall中。
√ 必須對公共信息伺服器進行嚴格的安全控制,否則將成為系統安全的缺口。
√ 為Information server定義折中的安全策略允許提供公共服務。
√ 對公共信息服務和商業信息(如email)講行安全策略區分。
Firewall系統的基本特徵
√ Firewall必須支持.「禁止任何服務除非被明確允許」的設計策略。
√ Firewall必須支持實際的安全政策,而非改變安全策略適應Firewall。
√ Firewall必須是靈活的,以適應新的服務和機構智能改變帶來的安全策略的改變。
√ Firewall必須支持增強的認證機制。
√ Firewall應該使用過濾技術以允許或拒絕對特定主機的訪問。
√ IP過濾描述語言應該靈活,界面友好,並支持源IP和目的IP,協議類型,源和目的TCP/UDP口,以及到達和離開界面。
√ Firewall應該為FTP、TELNET提供代理服務,以提供增強和集中的認證管理機制。如果提供其它的服務(如NNTP,http等)也必須通過代理伺服器。
√ Firewall應該支持集中的SMTP處理,減少內部網和遠程系統的直接連接。
√ Firewall應該支持對公共Information server的訪問,支持對公共Information server的保護,並且將Information server同內部網隔離。
√ Firewall可支持對撥號接入的集中管理和過濾。
√ Firewall應支持對交通、可疑活動的日誌記錄。
√ 如果Firewall需要通用的操作系統,必須保證使用的操作系統安裝了所有己知的安全漏洞Patch。
√ Firewall的設計應該是可理解和管理的。
√ Firewall依賴的操作系統應及時地升級以彌補安全漏洞。
5、選擇防火牆的要點
(1) 安全性:即是否通過了嚴格的入侵測試。
(2) 抗攻擊能力:對典型攻擊的防禦能力
(3) 性能: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網路吞吐能力
(4) 自我完備能力:自身的安全性,Fail-close
(5) 可管理能力:是否支持SNMP網管
(6) VPN支持
(7) 認證和加密特性
(8) 服務的類型和原理
(9)網路地址轉換能力

三.病毒防護技術

病毒歷來是信息系統安全的主要問題之一。由於網路的廣泛互聯,病毒的傳播途徑和速度大大加快。
我們將病毒的途徑分為:
(1 ) 通過FTP,電子郵件傳播。
(2) 通過軟盤、光碟、磁帶傳播。
(3) 通過Web游覽傳播,主要是惡意的Java控制項網站。
(4) 通過群件系統傳播。
病毒防護的主要技術如下:
(1) 阻止病毒的傳播。
在防火牆、代理伺服器、SMTP伺服器、網路伺服器、群件伺服器上安裝病毒過濾軟體。在桌面PC安裝病毒監控軟體。
(2) 檢查和清除病毒。
使用防病毒軟體檢查和清除病毒。
(3) 病毒資料庫的升級。
病毒資料庫應不斷更新,並下發到桌面系統。
(4) 在防火牆、代理伺服器及PC上安裝Java及ActiveX控制掃描軟體,禁止未經許可的控制項下載和安裝。

四.入侵檢測技術

利用防火牆技術,經過仔細的配置,通常能夠在內外網之間提供安全的網路保護,降低了網路安全風險。但是,僅僅使用防火牆、網路安全還遠遠不夠:
(1) 入侵者可尋找防火牆背後可能敞開的後門。
(2) 入侵者可能就在防火牆內。
(3) 由於性能的限制,防火焰通常不能提供實時的入侵檢測能力。
入侵檢測系統是近年出現的新型網路安全技術,目的是提供實時的入侵檢測及採取相應的防護手段,如記錄證據用於跟蹤和恢復、斷開網路連接等。
實時入侵檢測能力之所以重要首先它能夠對付來自內部網路的攻擊,其次它能夠縮短hacker入侵的時間。
入侵檢測系統可分為兩類:
√ 基於主機
√ 基於網路
基於主機的入侵檢測系統用於保護關鍵應用的伺服器,實時監視可疑的連接、系統日誌檢查,非法訪問的闖入等,並且提供對典型應用的監視如Web伺服器應用。
基於網路的入侵檢測系統用於實時監控網路關鍵路徑的信息,其基本模型如右圖示:
上述模型由四個部分組成:
(1) Passive protocol Analyzer網路數據包的協議分析器、將結果送給模式匹配部分並根據需要保存。
(2) Pattern-Matching Signature Analysis根據協議分析器的結果匹配入侵特徵,結果傳送給Countermeasure部分。
(3) countermeasure執行規定的動作。
(4) Storage保存分析結果及相關數據。
基於主機的安全監控系統具備如下特點:
(1) 精確,可以精確地判斷入侵事件。
(2) 高級,可以判斷應用層的入侵事件。
(3) 對入侵時間立即進行反應。
(4) 針對不同操作系統特點。
(5) 佔用主機寶貴資源。
基於網路的安全監控系統具備如下特點:
(1) 能夠監視經過本網段的任何活動。
(2) 實時網路監視。
(3) 監視粒度更細致。
(4) 精確度較差。
(5) 防入侵欺騙的能力較差。
(6) 交換網路環境難於配置。
基於主機及網路的入侵監控系統通常均可配置為分布式模式:
(1) 在需要監視的伺服器上安裝監視模塊(agent),分別向管理伺服器報告及上傳證據,提供跨平台的入侵監視解決方案。
(2) 在需要監視的網路路徑上,放置監視模塊(sensor),分別向管理伺服器報告及上傳證據,提供跨網路的入侵監視解決方案。
選擇入侵監視系統的要點是:
(1) 協議分析及檢測能力。
(2) 解碼效率(速度)。
(3) 自身安全的完備性。
(4) 精確度及完整度,防欺騙能力。
(5) 模式更新速度。

五.安全掃描技術

網路安全技術中,另一類重要技術為安全掃描技術。安全掃描技術與防火牆、安全監控系統互相配合能夠提供很高安全性的網路。
安全掃描工具源於Hacker在入侵網路系統時採用的工具。商品化的安全掃描工具為網路安全漏洞的發現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安全掃描工具通常也分為基於伺服器和基於網路的掃描器。
基於伺服器的掃描器主要掃描伺服器相關的安全漏洞,如password文件,目錄和文件許可權,共享文件系統,敏感服務,軟體,系統漏洞等,並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建議。通常與相應的伺服器操作系統緊密相關。
基於網路的安全掃描主要掃描設定網路內的伺服器、路由器、網橋、變換機、訪問伺服器、防火牆等設備的安全漏洞,並可設定模擬攻擊,以測試系統的防禦能力。通常該類掃描器限制使用范圍(IP地址或路由器跳數)。網路安全掃描的主要性能應該考慮以下方面:
(1) 速度。在網路內進行安全掃描非常耗時。
(2) 網路拓撲。通過GUI的圖形界面,可迭擇一步或某些區域的設備。
(3) 能夠發現的漏洞數量。
(4) 是否支持可定製的攻擊方法。通常提供強大的工具構造特定的攻擊方法。因為網路內伺服器及其它設備對相同協議的實現存在差別,所以預制的掃描方法肯定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5) 報告,掃描器應該能夠給出清楚的安全漏洞報告。
(6) 更新周期。提供該項產品的廠商應盡快給出新發現的安生漏洞掃描特性升級,並給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安全掃描器不能實時監視網路上的入侵,但是能夠測試和評價系統的安全性,並及時發現安全漏洞。

六. 認證和數宇簽名技術

認證技術主要解決網路通訊過程中通訊雙方的身份認可,數字簽名作為身份認證技術中的一種具體技術,同時數字簽名還可用於通信過程中的不可抵賴要求的實現。
認證技術將應用到企業網路中的以下方面:
(1) 路由器認證,路由器和交換機之間的認證。
(2) 操作系統認證。操作系統對用戶的認證。
(3) 網管系統對網管設備之間的認證。
(4) VPN網關設備之間的認證。
(5) 撥號訪問伺服器與客戶間的認證。
(6) 應用伺服器(如Web Server)與客戶的認證。
(7) 電子郵件通訊雙方的認證。
數字簽名技術主要用於:
(1) 基於PKI認證體系的認證過程。
(2) 基於PKI的電子郵件及交易(通過Web進行的交易)的不可抵賴記錄。
認證過程通常涉及到加密和密鑰交換。通常,加密可使用對稱加密、不對稱加密及兩種加密方法的混合。
UserName/Password認證
該種認證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種認證方式,用於操作系統登錄、telnet、rlogin等,但由於此種認證方式過程不加密,即password容易被監聽和解密。
使用摘要演算法的認證
Radius(撥號認證協議)、路由協議(OSPF)、SNMP Security Protocol等均使用共享的Security Key,加上摘要演算法(MD5)進行認證,由於摘要演算法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因此,在認證過程中,由摘要信息不能計算出共享的security key,敏感信息不在網路上傳輸。市場上主要採用的摘要演算法有MD5和SHA-1。
基於PKI的認證
使用公開密鑰體系進行認證和加密。該種方法安全程度較高,綜合採用了摘要演算法、不對稱加密、對稱加密、數字簽名等技術,很好地將安全性和高效率結合起來。後面描述了基於PKI認證的基本原理。這種認證方法目前應用在電子郵件、應用伺服器訪問、客戶認證、防火牆驗證等領域。
該種認證方法安全程度很高,但是涉及到比較繁重的證書管理任務。

② SDN技術的應用場景

SDN技術的應用場景

SDN網路能力開放化的特點,使得網路可編程,易快捷提供的應用服務,網路不再僅僅是基礎設施,更是一種服務,SDN的應用范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下面是我帶來的SDN的五大應用場景,希望對你有幫助!

針對網路的主要參與實體進行梳理後,SDN的應用場景基本聚焦到電信運營商、政府及企業客戶、數據中心服務商以及互聯網公司。關注的SDN應用場景主要聚焦在:數據中心網路、數據中心間的互聯、政企網路、電信運營商網路、互聯網公司業務部署。

場景1:SDN在數據中心網路的應用

數據中心網路SDN化的需求主要表現在海量的虛擬租戶、多路徑轉發、VM(虛擬機)的智能部署和遷移、網路集中自動化管理、綠色節能、數據中心能力開放等幾個方面。

SDN控制邏輯集中的特點可充分滿足網路集中自動化管理、多路徑轉發、綠色節能等方面的要求;SDN網路能力開放化和虛擬化可充分滿足數據中心能力開放、VM的智能部署和遷移、海量虛擬租戶的需求。

數據中心的建設和維護一般統一由數據中心運營商或ICP/ISP維護,具有相對的封閉性,可統一規劃、部署和升級改造,SDN在其中部署的可行性高。數據中心網路是SDN目前最為明確的應用場景之一,也是最有前景的應用場景之一。

場景2:SDN在數據中心互聯的應用

數據中心之間互聯網的網路具有流量大、突發性強、周期性強等特點,需要網路具備多路徑轉發與負載均衡、網路帶寬按需提供、綠色節能、集中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如下圖所示的SDN技術在多數據中心互聯場景下的應用架構圖所示,引入SDN的網路可通過部署統一的控制器來收集各數據中心之間的流量需求,進而進行統一的計算和調度、實施帶寬的靈活按需分配、最大程度優化網路、提升資源利用率。

目前Google已經在其數據中心之間應用了SDN技術,將數據中心之間的鏈路利用率提升至接近100%,成效顯著。

場景3:SDN在政企網路中的應用

政府及企業網路的業務類型多,網路設備功能復雜、類型多,對網路的安全性要求高,需要集中的管理和控制,需要網路的靈活性高,且能滿足定製化需求。

SDN轉發與控制分離的架構,可使得網路設備通用化、簡單化。SDN將復雜的業務功能剝離,由上層應用伺服器實現,不僅可以降低設備硬體成本,更可使得企業網路更加簡化,層次更加清晰。同時,SDN控制的邏輯集中,可以實現企業網路的集中管理與控制,企業的安全策略集中部署和管理,更可以在控制器或上層應用靈活定製網路功能,更好滿足企業網路的需求。

由於企業網路一般由企業自己的信息化部門復雜建設、管理和維護,具有封閉性,可統一規劃、部署和升級改造,SDN部署的可行性高。

場景4:SDN在電信運營商網路的應用

電信運營商網路包括了寬頻接入層、城域層、骨幹層等層面。具體的網路還可分為有線網路和無線網路,網路存在多種方式,如傳輸網、數據網、交換網等。總的來說,電信運營商網路具有覆蓋范圍大、網路復雜、網路安全可靠性要求高、涉及的網路制式多、多廠商共存等特點。

SDN的轉發與控制分離特點可有效實現設備的逐步融合,降低設備硬體成本。SDN的控制邏輯集中特點可逐步實現網路的集中化管理和全局優化,有效提升運營效率,提供端到端的`網路服務;SDN的網路能力虛擬化和開放化,也有利於電信運營商網路向智能化,開放化發展,發展更豐富的網路服務,增加收入。

例如NTT和德國電信都開始試驗部署SDN,其中NTT搭建了很快日本和美國的試驗環境,實現網戀過虛擬化,並故那裡跨數據中心的WAN網路;而德國電信在雲數據中心、無線、固定等接入環境使用SDN。

但是,SDN技術目前尚不夠成熟,標准化程度也不夠高。大范圍、大量網路設備的管理問題,超大規模SDN控制器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問題,多廠商的協同和互通問題,不同網路層次/制式的協同和對接問題等均需要盡快得到解決。目前SDN技術在電信運營商網路大規模應用還難以實現,但可在局部網路或特定應用場景逐步使用,如移動回傳網路場景、分組與光網路的協同場景等。

場景5:SDN在互聯網公司業務部署中的應用

SDN即軟體定義網路,然而筆者認為SDN的研究重點不應放在軟體如何定義網路,而應在於如何開放網路能力。網路的終極意義在於為上層應用提供網路服務,承載上層應用。NaaS是網路的最終歸宿。互聯網公司業務基於SDN架構部署,將是SDN的重要應用場景。

SDN具有網路能力開放的特點,通過SDN控制器的北向介面,向上層應用提供標准化、規范化的網路能力介面,為上層應用提供網路能力服務。ICP/ISP可根據需要獲得相應的網路服務,有效提升最終用戶的業務體驗。

國內企業如騰訊、網路等都在加快SDN的實驗室部署,例如騰訊,利用SDN實現差異化的路徑計算、流量控制和服務,為用戶提供更好體驗。

;

③ 在「下一代網路」熱潮中,中國SDN(軟體定義網路)會怎麼

SDN,即Software-Defined Network(軟體定義網路),由於傳統的網路設備(交換機、路由器)的固件是由設備製造商鎖定和控制,所以SDN希望將網路控制與物理網路拓撲分離,從而擺脫硬體對網路架構的限制。這樣企業便可以像升級、安裝軟體一樣對網路架構進行修改,滿足企業對整個網站架構進行調整、擴容或升級。而底層的交換機、路由器等硬體則無需替換,節省大量的成本的同時,網路架構迭代周期將大大縮短。舉個不恰當的例子,SDN技術就相當於把每人家裡路由器的的管理設置系統和路由器剝離開。以前我們每台路由器都有自己的管理系統,而有了SDN之後,一個管理系統可用在所有品牌的路由器上。如果說現在的 網路系統是功能機,系統和硬體出廠時就被捆綁在一起,那麼SDN就是 Android系統,可以在很多智能手機上安裝、升級,同時還能安裝更多更強大的手機App(SDN應用層部署)。昨天,中國第一屆開放網路峰會在北京召開,參會商除了有網路、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還包括如NEC、NTT Communications等國內外一些運營商、軟硬體公司。既然如此,就讓我們從這次大會來看看,中國的SDN普及之路會怎麼走?現狀 在國內,SDN技術仍處在實驗的階段。作為從斯坦福出來的新興網路技術,高校自然會更早的接觸和研究這類技術。目前國內一些院校已經開始對SDN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測試,比如清華研究院博士生亓亞烜介紹了清華SDN團隊在架構、安全性、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進程,到目前為止已經運行一年之久。而亓亞烜也和另外兩位Founder成立了SDN相關服務公司,開始進入SDN技術商業應用之路。北郵院長張傑則稱:到2016年,思科預測全球每年的IP流量將達到Zettabyte級別(1ZB=1024EB,1EB=1024PB)。所以他們也在利用SDN技術在嘗試一種可大大減少網路流量的交換損耗的靈活光聯網。另外上海交大的金耀輝教授在會上也介紹了他們在OpenStack中的SDN技術的使用情況,以及OpenStack中網路模塊的實現效果等。對於SDN對現有網路的革命性改變,誰也不會否認。世紀互聯顧問厲建宇稱企業SDN網路部署能夠提高網路利用率、簡化網路交換設備、簡化傳統的CDN流量工程等,另外在成本、能耗等方面也都有較大的提高。國外包括Google、微軟、Facebook等很多廠商都已經進入了部署階段。NEC中國研究院院長杜軍也介紹說他們已經開始了SDN相關的研發工作,其SDN相關產品在日本、美國都有了一些的客戶。而作為 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開放網路基金會)8位董事會成員之一NTT Communications,其SDN負責人Ito 則認為中國是全球業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由於其本身和電信、聯通、移動以及華為、中興等SDN相關廠商一直有合作,所以他們很願意在國內的SDN發展上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盡管上面的NTT、NEC都有了一些SDN產品,但不得不承認,這些產品和技術都還沒有進入中國。限於中國的特殊環境和大企業的保守,中國在普及SDN技術上還有一定的困難,包括運營商、網路服務商等都處在一種觀望的狀態,所以SDN普及還需時日。使用者態度 下午,騰訊、阿里巴巴、新浪、網路等國內互聯網巨頭也談到了SDN對他們的意義。作為SDN技術的直接使用者,他們看到了SDN對硬體和網路設施的巨大影響,但毫不例外的是,大家也都談到了現有的SDN技術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這四家公司都已經開始對SDN進行了相關研究,但發現目前使用SDN來構建IDC還是會遇到一些瓶頸,比如阿里提到的運營數據挖掘、故障診斷和及時修復、以及一次性購買成本等問題。當然,除了懷疑,國內互聯網公司也在努力做相關的開發工作。其中網路就已有了幾塊成型的SDN產品,他們的Traffic Engineering系統就是基於SDN網路架構的產品,未來還會做出更多地嘗試和SDN應用的產品。阻礙 美國ONF(開放網路基金會)去年才剛剛成立,SDN對於很多人來說還相當陌生。限於國內技術水平、國家政策和環境特殊性以及運營商的壟斷地位,國內的SDN發展還沒法和美國等國家相比。另外,由於SDN切斷了網路硬體設備和網路系統的捆綁,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講,這對華為、中興這些硬體製造商並不利。雖然他們不會阻止這種趨勢,但目前國內還很難依靠他們來推動SDN的發展。而且由於國內的技術型創業公司極少,目前還很難有 Nicira、 Contrail Systems、 Xsigo這樣優秀的SDN創業公司的出現。未來 就像銳捷網路產品研發總監劉茗說的那樣:「參加了這次峰會之後,我仍然看不清楚未來。」SDN目前在國內仍然沒有成功的應用案例,持懷疑態度的還是大有人在。所以要想讓SDN快速發展起來,這仍然是一個很不輕松的過程。

④ 簡述如何利用SDN技術解決網路安全問題

SDN的三個特徵:

1、控制平面與數據平面的分離: 此處的分離是指控制平面與數據平面的解耦合。控制平面和數據平面之間不再相互依賴, 兩者可以獨立完成體系結構的演進, 雙方只需要遵循統一的開放介面進行通信即可。 控制平面與數據平面的分離是 SDN 架構區別於傳統網路體系結構的重要標志,是網路獲得更多可編程能力的架構基礎。

2、網路開放可編程: SDN 建立了新的網路抽象模型,為用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通用 API,使用戶可以在控制器上編程實現對網路的配置、 控制和管理, 從而加快網路業務部署的進程。

3、邏輯上的集中控制: 主要是指對分布式網路狀態的集中統一管理。 在 SDN 架構中,控制器會擔負起收集和管理所有網路狀態信息的重任。 邏輯集中控制為軟體編程定義網路功能提供了架構基礎,也為網路自動化管理提供了可能。

在這三個特徵中,控制平面和數據平面分離為邏輯集中控制創造了條件,邏輯集中控制為開放可編程式控制制提供了架構基礎,而網路開放可編程才是 SDN 的核心特徵。

網路可視性將確保更好的網路監控。以安全為中心的SDN的範式包含五個基本屬性,從數據平面解耦安全、監控和交換元件,這將允許企業更好地控制流經網路的流量。網路可視性將確保更好 的網路監控。簡化的安全基礎設施將提高網路的靈活性,從而更好地整合多種安全設備和解決方案。這種靈活性使企業能夠將多個最佳安全解決方案編排為統一的優 化的防禦層。另外,自動化配置不僅能夠減少網路復雜性,還能夠支持更好的訪問管理。總而言之,這五個屬性能夠大大提高網路的安全性。

這種網路中的每個現有安全組件隨後都可以分配為解決特定的風險和漏洞問題。這種網路作為一個整體,能夠根據所檢測到的威脅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轉移可疑流 量、改變安全設備的響應,或者阻止數據包,所有這些操作幾乎不需要人為干預。這種以安全為中心的SDN還能夠承擔多個安全工具的職責,抵禦攻擊

⑤ 在金融行業內網中,SDN/SD-WAN實現怎樣的應用

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金融業SDN應用策略

金融行業網路面對金融科技發展浪潮,必須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應對業務快速發展和變化的需要。SDN為未來金融業網路發展插上了智能和開放的翅膀,成為重構金融業數據中心網路和數據中心互聯網路的重要技術。

一是主動適應傳統數據中心向雲數據中心、虛擬化數據中心發展趨勢,積極引入SDN技術和思想,採用VXLAN等大二層技術,結合SDN控制器,實現多租戶的雲化、自動化運維的數據中心虛擬網路,大幅提升網路運維效率,支持更靈活和更便捷的業務發展需求。

二是基於金融業普遍「兩地三中心」甚至多中心的格局,積極在數據中心間互聯的廣域網部分引入SDN技術,實現更加高效、便捷的廣域網流量調度和運維管理,進一步提升廣域網帶寬價值。

三是盡量採用公有、標准化的SDN技術和產品,實現最廣泛軟硬體兼容,提升投資價值。

四是利用SDN全局視角特點,進一步採集各種流量、告警、狀態等數據,結合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技術,分析應用流量和安全流量,逐步實現真正智能的SDN網路。

⑥ 華為認證分哪些

為匹配華為公司未來長期戰略,緊隨ICT技術演進趨勢,華為於2019年1月2日起正式啟動華為認證體系升級及相關更新工作。3月1日,華為發布華為認證全新體系,並執行新的進階和重認證規則。

華為認證級別名稱由原「HCNA、HCNP、HCIE」等9個升級為「HCIA、HCIP、HCIE」3個,其中新名稱中「I」統一表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信息通信技術)」

上面為最新的華為認證體系,華為認證會不斷更新和升級,可以到智匯雲校華為授權培訓中心了解最新的華為認證。

⑦ SDN與NFV

VNF Descriptor (VNFD): 屬於TOSCA標準的YMAL格式配置模板,主要描述了實例化一個VNF所需要的資源信息以及操作行為,主要用於VNF實例化以及生命周期管理。

NFV即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網路功能虛擬化),就是將傳統的CT業務部署到雲平台上(雲平台是指將物理硬體虛擬化所形成的虛擬機平台,能夠承載CT和IT應用),從而實現軟硬體解耦合。

NFV的本質: 絡設備的IT化和雲化

在NFV架構下,以下哪些是IMS切新平台及虛擬化的價值? abc

A 推動TTM大幅下降(Time To Market)
B 降低CAPEX/OPEX
C 提升網路靈活性和開放性
D 增加IMS系統新特性XXXXXXXXX

cordless telephone CT

VXLAN隧道支持跨數據中心建立
SDN雲數據中心場景使用VXLAN作為轉發隧道,對於BUM報文設備不會向所有的VXLAN隧道泛洪。
VXLAN集中式網關不適合大型的數據中心。
VXLAN隧道支持跨數據中心建立
在SDN雲數據中心場景中,AC控制器通過什麼協議向underlay網路中的設備下發配置? Netconf
在SDN雲網一體化場景中,AC控制器通過什麼協議和OpenStack的Neutron實現對接? Restful
BUM(Broadcast 廣播,unknown unicast, multicast)報文

01 SDN概述與發展趨勢

8.SDN網路與傳統IP網路的區別?
SDN利用控制轉發相互分離從架構上解決根本問題:讓網路敏捷起來,更快的部署新業務與快速定位故障點。採用資源集中和統一調度、能力開放的策略;讓軟體來干硬體的活;

02 DCI: Data Center interconnect, 用於數據中心的互聯網路
1什麼是DCI?

未來超過80%的業務將部署在雲上 我們雲數據中心需要基於用戶體驗進行層次化布局,而網路則需要以數據中心為中心組網進行重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DCI網路孕育而生。

DCI:Data center interconnect 指的是用於數據中心之間互聯的網路,實現以數據中心為中心組網的基礎承載網。

2為什麼需要新建DCI網路?

高擴展性、低成本 資源豐富 溫度適宜等條件使得雲數據中心建設位置要求

某運營商新建大型雲數據中心與傳統骨幹網位置不重合

雲業務對網路要求

1雲計算對時延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如跨DC同步計算、虛擬機熱遷移等業務要求都在10ms以下

2 DC間流量具有突發性和不均衡性,需採用SDN計數進行實時智能調控,而現有網路復雜。新技術難部署。

------很難重用現有骨幹網,需要新建DCI網路。

3給予SDN的DCI方案總覽
頂層端到端協同,實現包含DC雲與DC承載網的雲網資源的一站式提供和端到端業務自動化協同發放。總的來說在多地區 多運營商部署多個數據中心的方式 目前已經成為了互聯網行業普遍認可的最有效的解決用戶覆蓋提高用戶業務體驗的方案,建設並運營一張安全可靠、可靈活調度的多數據中心互聯網路(DCI網路),也成為了各大互聯網公司在基礎架構方面的工作之重,DCI建成後 可以為寬頻 4/3G用戶提供更好的訪問體驗外另一方面可以為互聯網公司政府企業客戶的雲提供給更好的承載服務。
現在DCI面臨的實際問題:網路不靈活難以跟住業務快速迭代的步伐、鏈路利用率較低 以及居高不下的OPEX壓力等。華為SDN DCI 整體解決方案可以支撐雲數據中心業務的端到端的運營,整體架構包括承載層和控制層,需要在網路基礎承載層上引入部署SDN的控制層,

控制層是網路的業務發放管理平台和網路智能控制中心,該層主要功能部件為:
業務發放平台:提供業務自動化入口實現租戶業務自助發放以及網路資源狀態的可視個運維管理入口
業務協同平台:DCI業務需求分解和DC和IDC的協同實現端到端的跨控制器資源的協同分解
雲平台:接受業務發放平台的業務分解,進行DC運業務分解和協同,實現DC的內存儲 計算和網路的協同
DC控制器:接受OpenStack業務分解同一控制DC的NVE和VxLAN GW 實現DC內網路自動部署和控制
DCI控制器:接受業務協同平台資源的分解,實現Underlay網路部署的自動化和網路流量的智能優化
流量採集工具、調優策略的輸入、流量採集組件可以基於埠TE隧道進行流量採集和分析並提供網路流量可視化界面

DCI骨幹網解決方案承載層是租戶業務的承載實體負責跨DC網路的連接以及業務寬頻和SLA保證,骨幹網支持VxLAN技術提供了大二層組網的能力,能夠跨越廣域網和多個物理DC構建Vdc網路,實現跨區域的資源節點的互備和虛機動態遷移,有效提升了DC雲資源的利用效率,骨幹網部署業界廣泛使用的MPLS TE流量工程技術為租戶業務提供端到端的寬頻保證,提升了網路資源的利用效率,特別是提供了基於租戶和業務的差異化的服務能力,網路承載支持採用Overlay技術,Overlay業務網路基於雲業務驅動支持快速的業務開通 Underlay物理網路按需提供網路資源,實現端到端的SLA保障和智能流量的優化,目前IP Core網路中存在如下一些流量調整需求:實現IGW出口、DC出口的流量均衡 降低不同ISP網間費用的結算 提升VIP用戶體驗 針對這些需求 當前主要依賴於手工調整BGP路由策略 :
1監控鏈路帶寬利用率
2識別出需要調整的流
3基於流製作BGP策略下發給設別
4循環操作,直到流量符合期望目標的要求

4 智能流量調優方案:RR+方案
手工方法不能實時調整,耗時長、配置和維護復雜問題,RR+方案用於解決這問題。
RR+方案在IP core現網中加入SDN Controller,實現集中控制,智能化調優
RR+可以帶來什麼?
1最大化IGW帶寬利用率均衡鏈路間流量的分布,降低網間結算費用,不同客戶提供不同SLA服務
2自動調整流量,取代復雜的手工操作
3基於標准BGP通訊,可以和現網設備平滑兼容。

5什麼時PCE+方案 Path Computation Element
路由轉發用最短路徑演算法不考慮帶寬,存在利用率低的問題 PCE+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PCE+通過在網路中部署PCE server(就是SDN Controller),使用StatefulPCE技術,為 MPLS TE LSP集中算路。
使網路帶寬資源使用盡量達..到最優。該架構方案中需要新部署的網元是PCE Server,轉發設備為 PCE Client。PCE Client需要計算LSP時會向PCE Server發出計算請求,server計算後結果反饋給client,client然後進行LSP隧道建立。

思考:什麼是DCI?
DCI即Data center interconnect 指的是用於數據中心之間互聯的網路 DCI網路正是實現「以數據為中心的中心組網」的基礎承載網。

03 文檔 SDN網路解決方案
NFV (Network Function Virtulization)採用虛擬化技術,將傳統電信設備的軟體和硬體解耦,基於通用計算、存儲、網路設備實現電信網路功能,提升管理和維護效率,增強系統靈活性
SDN關鍵特徵:集中控制、優化全局效率;開放介面、加快業務上線;網路抽象,屏蔽底層差異
NFV關鍵特徵:上層業務雲化, 底層硬體標准化,分層運營,加快業務上線與創新
nfv —> 4-7層
sdn —> 1-3層 物理、數據、網路

SDN主要技術流派:ONF (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 IETF, 大T

PCEP(Path Computation Element Protocol)協議
ONOS --> Open-Source SDN Stack --> ONF
OpenDaylight --> IETF --> Cisco, 基於XML Schema實現SDN

華為是NFV擔任職位、貢獻文稿最多的Vendor

RAN:無線接入網(Radio Access Network)
可以利用華為私有MSCP(類似OPENFLOW)進行南向設備的控制

基於MBH虛擬接入解決方案,簡化運維

01NFV技術概述與發展趨勢

1CT當前面臨的結構性挑戰

增收方面:用戶飽和,傳統業務下滑

節流方面:CT投入成本下降,IT部分的投入從2002年6%增加到2013年13%,

創新方面:CT界一年5個創新 IT界32000倍

商用速度:CT每個月6個上市 IT每小時12個

什麼是NFV?

NFV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網路功能虛擬化,ETSI組織下組建的。

希望通過採用通用伺服器 交換機和存儲設備實現傳統電信網路的功能。通過IT的虛擬化技術,許多類型的網路設備可以合並到工業界標准中,servers switchs storages 需要用軟體實現網路功能並能在一系列工業標准伺服器硬體上運行,可以根據需要遷移,實例化部署在網路的不同位置而不需要部署新設備,需要大容量Server存儲和大容量乙太網 不同應用以軟體形式遠程自動部署在統一的基礎設施上。

三個關鍵點:軟硬體解耦 開放 自動化

2NFV將IP基因融入電信網路

傳統電信網軟硬體綁定,更新困難,管理維護困難。採用虛擬化技術和雲計算的網路,硬體採用標準的伺服器 存儲設備和交換機,虛擬化之後 上層業務通過軟體形式運行在統一的標準的硬體基礎之上 。

虛擬化後的網路好處:易於更新、硬體通用化支持異構,資源歸一 簡化管理與運維

3NFV正走向成熟

2015~2016年穩步爬升 趨於成熟

1.NNFV生態系統:
ETSI在2012年成立了 NFV ISG來研究網路功能虛擬化
隨後,涌現了一批NFV的開源組織,比如OPNFV,OpenStack
NFV產業聯盟,秉承開發、創新、協同、落地的宗旨,集多長家和合作夥伴進行聯合創新,成為開放聯盟的引領者。

2.NFV框架
NFV框架主要包括3大組件:NFVI、VNF、和MANO解釋:
框架中最底層的是硬體,包括計算、存儲、和網路資源
往上的雲操作系統,完成虛擬化和雲化的相關的功能,硬體和雲操作系統成為NFVI。
I指的是instruction,設施的意思,這些設都是有VIM來管理。
在往上是虛擬網路功能,比如vIMS提供IMS的語音業務,vEPC提供4G的數據網路功能。
虛擬網路功能由VNFM來管理,提供VNF的聲明周期管理。
在往上是網路管理層及網管,網管我們可以配套NFVO進行網路業務生命周期的管理

3.NFV三大組件的關鍵要求
【1】組件MANO:包括NFVO(網路業務生命周期管理)、VNFM和VIM,
要求VNFM適配不同廠商NFVO和VIM;並且MANO系統(NFVO+VNFM+VIM)應該盡量減少對現有的OSS/BSS的沖擊。比如要求MANO支持和現有傳統平台(如U2000)的對接
【2】組件VNF(虛擬化網路功能):要求它可以運行在不同廠商的NFVI;
對應傳統的電信業務網路,每個物理網元映射為一個虛擬網元VNF。
【3】組件NFVI-雲操作系統要求優選基於OpenStack的雲操作系統
將物理計算/存儲/交換網路資源通過虛擬化計算轉換為虛擬的計算/存儲/交換網路資源
【4】組件NFVI-硬體
要求它優選具有虛擬化輔助功能的晶元的COTS
同時具備高IOPS與高可靠性的磁陣
低RAID等級的磁陣建議冗餘組網

03 FV關鍵能力

4.高可靠性
應用層、雲操作系統層、硬體層都有相應的冗餘機制。
應用層高可靠性可以通過主備和負荷分擔方式實現主備VM之間的冗餘。確保應用層會話0中斷,99.999%的可用性。
雲操作系統的可靠性可以通過虛擬機快速重建冗餘機制來實現。
硬體層高可靠性主要通過族化以及物料冗餘機制來實現計算、存儲、網路等硬體設備的冗餘
硬體層、VM層、業務層各層可靠性各自獨立,高度互補確保整體可用性。

5.高性能
NFV業界最權威的評估公司SPECvirt。華為的FusionSphere性能得分為4.6,排第一。
呼叫處理方面華為的FusionSphere比第二名的Vmware高17%。
高性能技術的關鍵技術:NUMA親和性、CPU綁定、DPDK、透明巨頁、虛擬中斷優化等

6.NFV存在的問題
(1)標准不成熟,技術架構實現上有分歧;
(2)多供應商、集成復雜。
(3)部件兼容性風險大。
(4)NFV工程難度大。
(5)網路功能虛擬化技術滯後
(6)虛擬化可靠性不足。傳統電信要求99.999%可靠性

⑧ 網路安全都需要考什麼證書呢

一、CISP(Certified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證書
中文叫注冊信息安全專業人員,由中國信息安全產品測評認證中心實施的國家認證。可以說,這是目前國內對於個人來說認可度最高的信息安全人員資質,堪稱最權威、最專業、最系統。根據實際崗位的不同,CISP又分為CISE(注冊信息安全工程師)、CISO(注冊信息安全管理人員)、CISP-A(注冊信息安全審核員)以及CISD(注冊信息安全開發者)。CISP的關注點是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業務流程。中國信息安全產品測評認證中心的主管部門是中國國家Security部門。總體來說,CISP偏重於信息安全管理。
CISP為強制培訓認證,也就是說,要取得這個證書,首先要參加中國信息安全產品測評認證中心授權機構進行的培訓(自學或者無授權的機構培訓的都不算數,無論你學的多牛掰,一般是交錢進行五天的培訓),然後參加考試取證。(談錢不傷感情)這個CISP的他們的培訓及考試費用大概是人民幣一萬兩三千的樣子。由於是強制交費培訓,想必你肯定跟培訓機構一樣嗨到翻。。。只不過,他們嗨的是專(sheng)心(yuan)培(o)訓(o),你嗨的收(xin)獲(teng)滿(yin)滿(zi)。
二、CISSP(Certified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Professional)證書
中文叫信息系統安全認證專業人員,由國際信息系統安全認證機構(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Certification Consortiurm,ISC2)組織和管理。ISC21992年開始推廣CISSP的認證考試,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認可。ISC2在全球各地舉辦CISSP考試,符合考試資格的人員通過考試後授予CISSP認證證書。CISSP也是偏重於信息安全管理。個人經驗,這個認證在國內遠不如CISP好使。
CISSP認證其實是一個系列認證,包括注冊信息系統安全師(CISSP)、注冊軟體生命周期安全師(CSSLP)、注冊網路取證師(CCFPSM)、注冊信息安全許可師(CAP)、注冊系統安全員(SSCP、醫療信息與隱私安全員 (HCISPPSM),此外還有CISSP 專項加強認證:CISSP-ISSAP (信息系統安全架構專家)、CISSP-ISSEP(信息系統安全工程專家)、CISSP-ISSMP(信息系統安全管理專家)等。
CISSP被吐槽的主要有兩點,一是全英文考題,二是要考6個小時。題目共有250道,平均你得一分半鍾搞定一道。很坑的是,250道題目中,有50道是不計分的。更坑的是,還不告訴你是哪50道。當然,你可以選擇中文試題,但據說中文翻譯的實在不咋地,還不如直接上英文題,畢竟咱考CISSP玩的就是國際范兒。
CISSP培訓不強制,未經過培訓也可直接考試,只要你夠牛。考試費大概是600美元。
三、C-CCSK(China-Ceritificate of Cloud Security Knowledge)證書
本來吧,人家這個認證是CCSK(雲安全知識認證),是由著名的國際雲安全聯盟(Cloud Security Alliance,CSA),CSA總部在美國,聯盟成員中雲大廠雲集,比如谷歌、微軟、惠普、阿里、Ctrix、MCafee等。2015年起,CSA看中了中國市場這塊肥肉,推出專門服務咱泱泱中華的C-CCSK認證,即中國版雲安全知識認證。C-CCSK認證的效力同國際版CCSK等同。泱泱中華的范圍是大中華區!!!
C-CCSK認證特別有助於構建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安全基線(Baseline),范圍涵蓋雲治理到技術安全控制配置等諸多方面,堪稱中國雲安全人才領域最權威的認證之一。
四、CISA(Certified 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or)證書
這是注冊信息系統審計師證書,自1978年起,由國際信息系統審計和控制協會(ISACA)開始實施注冊,目前,CISA認證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標准。這個證主要是用於信息系統審計的。在國外,信息系統審計非常吃香,不過,國內目前並不太重視。但是在中國的國際大廠都需要進行信息系統審計。
拿了這個證,你在信息系統審計、控制與安全、鑒證等領域就是專業大拿了。你的用武之地是,按照全球公認標准和指南對某機構的信息系統開展各項審查工作,確保該機構的信息技術與業務系統得到充分的控制、監控和評價。
五、CompTIA Security+
這個證書名字挺牛掰,叫國際信息安全技術專家,同CISP、CISSP偏重於信息安全管理不同,Security+起的是技術范兒, 更偏重信息安全技術和操作。

⑨ 三級架構「雲-邊-端」中的客戶端算是SDN的網路架構嗎

SDN網路是基於SDN(軟體定義網路)技術、區塊鏈技術、雲計算、邊緣計算打造的「雲-邊-端」結合的去中心化網路,能夠為各種類型的應用提供關鍵性的數據、網路、計算支撐能力。SDN網路的出現標志著新式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人們從單一的數據傳遞自由轉向到數據價值傳遞自由。

跨越全球的SDN技術
SDN網路的強大,其中很大程度是有強大的SDN技術給與支持。

SDN即軟體定義虛擬網路,是在物理網路(互聯網和區域網)基礎之上,採用Multi code packet encryption技術、Multi layered技術、Network Slicing技術、DLT技術、Next-Hops技術等技術,快速實現基於internet的點對點、點對網、網對網的安全私有虛擬網路搭建,完成人與物的可靠、高速、安全、互利連接,保證數據能夠快速、准確、安全的從生產者抵達指定的消費者。

SDN雲-邊-端」三級架構
雲:雲管理平台
為整套系統提供賬號認證、策略管理、網路中轉、存儲、應用、雲計算、雲雲對接等基礎服務,保證了用戶、軟硬體應用、開發者的一致性使用體驗。

邊:邊緣伺服器(Eege Server)
邊緣伺服器作為數據和網路中心,通過其上承載的各種應用,為用戶提供數據存儲等NAS功能、智能路由、邊緣計算、遠程辦公等服務,提供「一站式」的數據解決方案。

端:終端
適配全平台的客戶端程序,為手機、PC、Mac等個人終端提供數據的存取、分享。

什麼是SDN網路?解讀SDN網路技術架構

促進數據的高速流動
數據是萬物互聯時代最重要的價值載體,SDN網路讓數據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分享,讓價值在數據的自由分享流動中提升。

在SDVN構建的高速網路之中,每個用戶都可以作為數據的生產者和所有者為有需要的個人或組織提供服務,而消費者則可以經由承載數據的各類應用來獲取自己需要的內容。

什麼是SDN網路?解讀SDN網路技術架構

安全的分布式邊緣存儲
SDN全球節點可以將自己的空閑存儲空間通過分享的方式,提供給其他用戶存儲文件使用,以實現分布式、邊緣化、分片、安全存儲,減少雲端建設成本,即使某個節點的硬碟損壞、遺失,也可從分片存儲在SDN網路的其他節點中恢復。有了分布式邊緣存儲技術的賦能,SDN網路中的數據將獲得加密保護,用戶不再需要擔心自己存儲在雲平台的數據被泄露曝光。

開放式的網路平台
SDN網路支持全球節點之間實現異地網路之間的「專線」級連接,無論身處何地,均可以隨時訪問其他邊緣伺服器節點所在的網路資源,解決跨地域/運營商組網問題。建立在SDN網路上的應用能夠輕而易舉的傳遞數據信息,數據處理不再孤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