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平面設計和環境設計區別有哪些
兩種都屬於設計的范疇,知識分類不同,現將解析如下
環境藝術(Environment ART)有著寬廣的內涵,除了包括為美化環境而設計的「藝術品」外,還應包括「偶發藝術(Happening ART)」、「地景藝術(Land ART)」以及建築界所稱的「景觀藝術(Landscape)」等。也就是說人們所耳聞目睹的一切事物都是環境構成的要素。如:自然界的山、水、草、木,人工創造的建築、市政設施、招貼廣告,甚至人們自身的日常行為,如服飾、購物、休閑、運動等都是環境中的景緻。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的定義泛指具有藝術性和專業性,以「視覺」作為溝通和表現的方式。透過多種方式來創造和結合符號、圖片和文字,藉此作出用來傳達想法或訊息的視覺表現。平面設計師可能會利用字體排印、視覺藝術、版面(page layout)等方面的專業技巧。
㈡ 蘋果手機王者榮耀怎麼改榮耀戰區
你好
安卓手機修改王者戰區的教程後,不少小夥伴跑來問什麼時候出蘋果iOS 版的教程,本來打算過幾天出的,但看到你們那麼想要的話,所以就加急今晚出了。
好了,廢話不多說,開始進入正文。
首先蘋果手機想要修改王者戰區只要兩個方法,一個是手機越獄,另一個是通過電腦修改。考慮到蘋果手機越獄難度較大,而通過電腦修改比較容易,所以接下來只講蘋果手機如何通過電腦來修改王者戰區。下面教程是我用iPad演示的,蘋果手機也通用。
蘋果IOS改王者戰區教程
第一步:打開電腦上的瀏覽器,搜索愛思助手,然後進入愛思助手官網,下載愛思助手PC版
第二步:打開下載並安裝好的愛思助手,用數據線將手機與愛思助手連接,連接成功後點擊上方的工具箱
第三步:點擊常用工具里的虛擬定位
第四步:搜索你想要定位戰區的地區
第五步:選擇地圖上具體的地點後點擊修改虛擬定位
第六步:修改虛擬定位成功後,打開王者榮耀
第七步:在王者榮耀里點擊排位,打開左下角的榮耀記錄,再點榮耀戰區
第八步:點擊榮耀戰區右上方的齒輪圖標,點擊使用該位置即可,這時戰區就變成了我們當初在愛思助手上選擇的定位
注意事項
1、因為iOS設備帶有GPS校準功能,所以虛擬定位不是永久的
2、如果在愛思助手上選擇的定位想更換,可以通過重啟手機,重新選擇定位
3、只有周一才能修改戰區,每周只能修改一次戰區,戰區在「排位賽」界面的「榮耀記錄」那裡
4、修改戰區後還可以修改嗎?
這周修改以後下周才會生效,以後不能關閉榮耀戰區的定位了,但可以修改戰區定位的地點,基礎設置里可以選擇顯示或不顯示定位地區!
5、這樣修改戰區會不會被封號
絕無封號風險,但戰區只能選擇國內的,如果你作死非要定位到像非洲這樣沒人玩王者的地方那就說不一定了!
6、定位到哪裡比較容易獲得王者稱號?
在昨天的推文里小北推薦定位到香港、澳門、台灣、西藏、新疆、青海、內蒙古等人口比較少的地方,今天再寫詳細一點
一.冷門省份下的冷門市區
山西:運城市(鹽湖區)、晉城市(城區)、長治市(潞州區、上黨區、屯留區、潞城區)、陽泉市(礦區、郊區)等。
陝西:商洛市(商州區)、安康市(漢濱區)、漢中市(漢台區、南鄭區)、渭南市(臨渭區、華州區)、銅川市(王益區、印台區、耀州區)
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干沖區、新英灣區、三都區)
二.熱門省份下比較少見的縣區
福建:三明市(三元區)、寧德市(蕉城區)
廣東:雲浮市(雲城區、雲安區)、陽江市(江城區、陽東區)等
三.海南省三沙市
三沙市是一個成立不久的市,也是我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市,僅有1800人
望採納祝你好運
㈢ 漢中哪裡有看皮膚病的好大夫
皇後酒店旁邊的呂東紅診所李大夫皮膚病看真好。
㈣ 漢中供電局怎樣
不錯,漢中供電局始建於1972年3月,位於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天漢東路,是陝西省電力公司直屬的國家大型二類電力企業。全局現有職工1537人,設職能管理部室(科)14個、生產部門6個(含漢台區勉縣、略陽等3個直屬縣電力局),多經總公司及下屬公司(廠)13個,固定資產達到14.44億元。
漢中供電局主要承擔漢中市境內輸、變電設備的管理維護和修試任務,經營漢中市境內工農業生產、工商企業、市政生活、電氣化鐵路的供電和用電營業服務業務,供電營業區域覆蓋全市11個縣(區)。
全局管轄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47座、主變70台總容量2158.4兆伏安;35千伏及以上輸變電線路79條總長1881公里;10千伏配變2359台總容量177.49兆伏安,配電線路2359公里。形成了以330、220千伏為網架、110千伏為骨幹、35、10千伏為網路,聯接千家萬戶的漢中電網,漢中電網目前有各級電壓用電客戶27.84萬戶,2006年售電量36.41億千瓦時。
漢中供電局主辦的漢中電力開發實業總公司下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多經實體13個,對外主要開展110千伏及下輸變電工程設計、施工、電氣安裝,電氣設備的檢修、試驗、各類電氣設備、材料的供銷, 小水電開發、管理、咨詢、土木建築、室內外裝璜,賓館、旅遊服務等業務。
近年來,漢中供電局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和技術進步為動力,以安全文明生產為基礎,以優質服務為宗旨,全面開展創建一流供電企業的活動,加大電網建設和技術改造力度,使電網的供電能力和安全可靠性不斷增強,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很快,不斷滿足漢中市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為創建綠色漢中做出貢獻。
㈤ 中國最輝煌的朝代是哪一個請註明理由。
漢朝
漢朝按年代和建都分西漢和東漢。
西漢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國第一個統一強盛的帝國。在西漢統治的近四百年的歷史中,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
秦末年,項羽、劉邦擁立楚懷王與秦朝抗爭。經過幾年的征戰,劉項軍奪取天下,項羽廢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於王侯數十人,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但劉邦並不甘心居於項羽之下,在謀士張良、蕭何,大將軍韓信等人的幫助下,於公元前二零二年擊敗項羽,登臨帝位,國號漢,定都長安,是為漢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間,為了削弱異姓王侯的勢力,先後剝奪韓信、英布、彭越等大將的兵權與封號,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同時制定一系列的「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為強大的漢朝盛世奠定基礎。前一五九年,高祖薨,傳位惠帝劉盈,但此時政權實際已掌握在漢高皇後呂雉的手中。 呂後前後共掌權十六年,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統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劉恆即位,是為文帝,他與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劉啟都繼續執行高祖所制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方針,減輕人民賦稅,使漢帝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大大增強,史家稱這一階段為「文景之治」。
通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劉徹即位。劉徹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曾使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擴大了西漢王朝的統治范圍,保障了漢朝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多年的征戰使國力下降,於是武帝於晚年停止征戰,轉而大力發展農業,使西漢的經濟繼續向前發展。 武帝之子昭帝繼承其父的方針,繼續實行無為政治,發展經濟,使西漢極盛時期達到了頂點。
經過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兩代三十八年的「與民休息」的政策的執行,西漢王朝的國力增強,但與此同時地方勢力也隨之增強,嚴重的影響了漢帝國的統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間,皇帝對政權的統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劉嬰即位,朝權已盡落於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新,至此西漢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發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武帝採納之,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後中國歷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以紡織為例,西漢已有接近成型的綉花機器,足以見得當時生產已有一部分脫離了單純的手工勞作,使得生產率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辟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
在漢朝的人文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太史令之職,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這部著作被後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漢朝的藝術水平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並不亞於今日。如四川廣漢出土的執鋤陶俑及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西漢自高祖劉邦創建以來,歷經十四代二百三十餘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國一度成為強盛、富饒的大帝國。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中興。
東漢
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故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實施的舊政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許可權;廢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
公元89年,漢章帝薨,由年僅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因和帝年幼,統治權利完全落於章帝皇後竇氏與其兄竇憲之手。竇氏的專權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滿,和帝於公元92年與宦官鄭眾等人合力誅滅竇氏, 鄭眾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來越甚地參與東漢的政治統治,加之自和帝劉肇以來歷代漢帝都寵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靈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間,宦官的權利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形成東漢王朝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後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後,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事實上獻帝即位後並無任何權利,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面,統一的王朝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後,獻帝又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張衡為代表的東漢學術界,有著很高的成就;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製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製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盡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生,他創造的「五禽戲」是我國第一套體操性質的健身活動。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東漢王朝前後歷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漢朝
漢朝(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包括西漢和東漢.其軍制繼承秦朝而有 發展。漢初,實施「與民休息」政策,百姓兵得負擔相對減輕;軍事體 制保持了秦朝高度集中和統一的特點。武帝時期,以「中朝」馭「外 朝」,削弱王國諸侯,加強對軍權控制;在頻繁用兵過程中,軍隊結 構、兵員徵集等不斷變化,騎兵上升為重要兵種.募兵制逐漸施行。 東漢初,裁撤郡國軍隊,取消都試制度.以募兵制漸代徵兵制,使國 家軍力遭到削弱。至後期,地方牧守權力增大,在鎮壓農民起義過 程中產生大大小小武裝集團乘亂崛起,致使國家重踏分裂。
軍事領導體制 漢初,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丞相輔佐皇帝 處理天下大事;太尉為最高武職,掌武事,備阜帝顧問,但不行軍令 之權,御史大夫佐丞相統理天下。九卿中,光祿勛(郎中令)統領諸 即,衛尉統轄衛士,中尉(執金吾)統率中尉卒,共同負責皇宮和京 師治安。地位顯要的軍事長官還有大將軍、膘騎將軍、車騎將軍、衛 將軍及各種名號的將軍,皆掌征伐。武帝時,削弱丞相為首的「外 朝」權力,罷太尉官;加重「中胡」地位,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大 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參與宮中機密,平時參與決策、處理 軍國要務,戰時統率大軍出征。後期,改設三公為最高行政首腦.大司馬主掌軍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 東漢相沿,大司馬復稱太尉,名為軍事和行政首領,實際上總理國 家軍政要務、直接掌握軍隊的中樞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尚書台。中葉 以後.外戚任大將軍者操縱國政.把持兵權,成為朝廷最高軍政長 官,與三公合稱「四府」。此外,漢朝沿用古代監軍制度,多遣中朗官 和近侍(如太中大夫、X者>監軍。 凡有大的戰爭,則由皇帝頒沼,以虎符或「符」、「節」為憑,征調 各地軍隊出征;擇選全軍主帥和各路統帥,以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充任;將軍開府置幕僚,組成指揮機構。武帝以 後,大將軍及其幕府長期設置,戰時指揮作戰,平時參須朝政,實權 甚大。
在地方,漢朝郡、國並行。郡置太守.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以都尉輔佐掌管兵員徵集、訓練、考核校閱、維持治安、率軍出征,以 及武器裝備的製造、管理等。郡下設縣,縣令(長)兼理軍、民兩政. 置縣尉助理軍事和掌管治安。與郡平行的諸侯王國,以相為行政長 官,兼掌軍事:臣王國中尉、郎中令、衛尉等統領軍隊,負責王宮宿 衛和維持王國治安。縣下還有鄉、亭等基層組織,各置官吏,兼掌組 織本地正卒訓練和治安、郵繹、戶籍、兵役等軍政事務。東漢時,裁 罷都尉,其職並入太守。原來作為監察區劃的州(部),逐漸演化為 郡之上的行政單位,州刺史內掌民政,外統兵馬,地方官權力膨脹。 黃巾起義後,戰爭頻仍,刺史、郡守不僅有領兵權,還有徵兵、募兵 權,從而埋下了分裂割據的種子。
兵役制度 兩漢兵役制度有一個明顯的演變過程。漢初,承秦 制.實行徵兵制。文帝時,正常征發不能適應戍邊需要,晁錯建議莫 民實邊,使邊郡常駐之民與常駐之兵合而為一。武帝時,土地兼並 日趨嚴重,大批小農破產流亡,豪宮之家多有免除兵役的特權,又 戰事頻繁,兵員需要量大,過去行之有效的徵兵制度不能正常進 行,也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於是,兼行募兵制。此外,如謫兵、奴 兵、少數民族兵也被廣泛使用。東漢劉,劉秀改革軍制,取消郡縣正 卒輪流上制度,兵員以招募為主。
漢初,民17歲博籍(登記),成為具有兵役義務的待役人員,稱 為「正」。「正」20或23歲起役.輪流應征,服現役兩年。 一 年在本郡 為材官或騎士、樓船了;一年赴京師當衛士,或到邊郡充戍卒(一說在 本郡為材官、騎士、樓船,是正卒;衛士、戊卒為同樣性質的服役,均 不是正卒。前者系兵役,後者系搖役)。「正」不服役時,為預備役兵 員,遇有戰事,須隨時應征,到60或56歲止。應役年限內的免役, 分為復身(本人免役)、夏家(全家免役)兩種。凡有一定軍功、資歷、 爵位者,飼養、捐獻軍馬或糧食、錢幣達到一定數量者,朝廷禮遇的 功臣子孫、學者、高齡者,男子身高不足規定尺寸(6.2尺以亡)者, 均可免役。
武帝開始,兼行募兵制。初募熟悉胡、越的漢族及少數民族人 當兵,不再按期更代。其後,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備征伐。用募對象 多數是農民、流民,少量是犯罪而持許免罪(弛刑)的官吏或百姓, 以及被放免的奴隸。又有選募,即擇取身體好、膽量大、技能優的 「勇敢士」從軍。有時徵募不足,則發刑徒為兵(謫兵),井實行「七科 謫「,即謫發有罪之吏、無籍之人、嗸婿、商人(含曾作過商人或父 母、祖父母作過商人者)為兵。西漢末年,為防匈奴,還曾招募奴隸為兵。
東漢時期,募兵成為主要集兵方式,徵兵制亦末廢止。募兵制 盛行的結果是,國家以錢徵集兵員,加重財政負擔;一批農民長期 離開土地,影響農業生產發展;應募者對將領的人身依附關系加 員,演變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勢力膨脹,為軍閥的形成提供了 方便。
東漢時期,募兵成為主要集兵方式,徵兵制亦末廢止。募兵制 盛行的結果是,國家以錢徵集兵員,加重財政負擔;一批農民長期 離開土地,影響農業生產發展;應募者對將領的人身依附關系加 員,演變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勢力膨脹,為軍閥的形成提供了方便。
軍訓制度 西漢強調「非教士不得從征」(《漢書「武五子 憐》),不僅注重平時因地制宜、因兵種而異的訓練,還堅持定期校 閱、考核,次行都試(大檢閱)制度。即每年秋季,在京師,舉行隆重 祭祀儀式,武官和士兵一起演練陣法。在郡國,太守、都尉及縣令、 縣尉組織材官、騎士、樓船,進行射箭、乘馬、行船等項軍事技能比 賽和考核,評定優劣,罰的還以狩獵形式進行軍事演習。在邊境,由太守率領萬騎巡察防務情況,並實行邊塞秋射制度,對候長、士史 進行射箭考核,合格者有賞,不足吉受罰。訓練內容以張弩發矢為 主,也綜角抵(角力、摔躍)、手博(拳技)、蹴鞠(古代足球運動)等武 術、技巧項目。東漢廢都試制度。中葉以後,各種訓練制度廢弛,地 方兵、京師兵皆無訓練,戰鬥力明顯下降。
武器裝備是戰爭的工具,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漢代的武器種類在先秦弓矢、殳、矛、戈、戟「五兵」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軍士使用的武器已是多種多樣。長兵器有殳、戈、矛、戟;短兵器有刀、劍;遠射兵器有弩、弓;防護兵器有盔甲、盾牌;攻守的兵器有鉤鑲。此外還有錘、撾、杖、鉞、斧等劈砍、錘砸兵器。在各種兵器之中,鐵兵器所佔比例越來越大,漢初晁錯所列的弓彎、短兵、長戟、劍盾、矛鋌等多是質量精良的鐵制兵器。近年來考古發掘的長安武器庫所出兵器,除少量仍為青銅製造外,絕大多數均為鐵兵器,刀、劍、戟、矛、斧、骸、盔甲一應俱全,僅鐵鏃就達1000餘件。
漢代軍中的武器不僅品種多,而且質量高,遠遠優於匈奴的兵器。正如晃錯所言,漢軍的精兵良器用於戰斗,「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匈奴之兵弗能當也」,「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此中國之長技也」。
漢軍的精良武器是由多系統、多部門製造的。考工令是西漢中央兵器製造的主要部門之一。「考工,少府之屬官也,主作器械」。「考工令一人,六百石。主作兵器弓、弩、刀、鎧之屬。成則傳執金吾入武庫」 ; 考工之外,西漢的尚方令也製造兵器,史載尚方今:「掌上手工,作御刀劍諸好器物」。《漢書·韓延壽傳》載:「延壽又取官銅物,候月蝕,鑄作刀劍鉤鐔,放(仿)效尚方事」。另,《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載:「絳侯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循五百被,可以葬者。」司馬貞《素隱》曰:「工官即尚方之工,所作物屬尚方,放雲工官尚方。」
漢代地方上製造兵器的部門是工官。「《地理志》:河南、南陽、濟南、太山、潁川、河內、蜀、廣漢等郡,皆有工官。徐天麟按:工官雖在外郡,而所作器械,實輸京師。故武帝邊兵不足,乃發武庫工官兵以贍之也。」《漢唐事箋》卷六亦載:「漢自郡國至京師,皆有武備,在郡皆有庫兵,或置工官,庫兵以算賦為之,而工官與鐵官,同置產鐵之郡。」可見,漢代產鐵之郡皆設製造兵器的機構。
西漢的武庫不僅負責兵器的貯藏,也具有武器生產的功能。執金吾屆官有武庫令,「主兵器」。這里的主兵器,也應包括武器的製造。 雖然西漢武器的製造機構有的在京師,有的在地方,但所造兵器皆藏之武庫。從這一點看,西漢的武器生產權是由國家直接控制的。對於武器生產的規格、質量、數量都應有統一的計劃。
武庫是西漢武器裝備的主要貯藏部門,為了使武器裝備能夠及時地配給軍士使用,西漢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多層次的武庫網路。中央級的武庫有京師長安的武庫,地方郡級武庫見於記載者有洛陽、河南、上郡、潁川、廣漢、山陽、北海、玄莬武庫,張掖、酒泉、漁陽、上黨等地也建有武庫。縣級武庫見於記載者有陽陵、居延、商縣和武牢等武庫。漢武帝以後全國武庫大增,邊防軍及大將軍幕府多沒有武庫。
漢代武庫規模巨大,位於長安長樂、末央二宮之間的長安武庫,四周有高大的圍牆,考古證實東西長710米,南北寬332米,牆厚1.5米,總佔地23萬平方米。武庫內共發現七處庫房遺址,各庫所存放的武器種類不一,有的存放鎧甲,有的專貯弓箭、簇矢。該武庫自漢初興建,終西漢一代始終沿用。地方上的武庫也有相當的規模。遇有戰事,這些武庫網路便可以及時地為數以萬計甚至十幾、幾十萬的軍隊提供裝備。
西漢王朝十分重視對武器裝備的管理。武庫令(長)和武庫亟等經營武庫之官吏,一般由皇帝親信為之。武庫有嚴格的籍簿登記制度。從居延漢簡可以看出,當時庫藏武器裝備的品種、數量及出入情況都有詳盡的登記,其登記簿冊名為「器物簿」。為了保證武庫的安全,武庫有「庫卒」晝夜巡邏值班,名為「直符」。西漢中期燕刺王劉旦曾對群臣詭稱:「寡人賴先帝休德,
獲奉北藩,親受明沼,職吏事,領庫兵,任重職大。」漢武帝太子為江充陷害被迫起兵時,曾「橋(矯)制赦長安中都官囚徒,發武庫兵」,皆說明動用武庫兵器必須有皇帝制沼才可行,武庫兵器的發放十分嚴格。武庫控制在皇帝手中,既反映西漢對武器裝備的嚴格管理和使用,也體現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下軍事權力的高度集中。
武器管理 兩漢武器以鋼鐵兵器為主。中央由少府所屬的考 工主管全國兵器製作。冶鐵業比較發達的郡,設工官、鐵官,主管兵 器製造並輸送京師。長安、洛陽及各郡設武庫,由武庫今負責兵器 儲存和發放。
軍隊構成 漢朝軍隊包括京師兵、郡國兵、邊防兵三個部分。 三者結合,構成軍隊的整體。
京師兵即中央軍。歷來不少學者認為,漢初京師兵主要指南北軍,因駐地分別位於長安城內南北而得名。南軍的主要任務星負責 保衛宮廷,成員有衛士、郎官之別(南軍組成,常見的還有二說:一 是南軍即刀尉所領之衛士,—是南軍僅指郎中令所領之郎官)。衛 士是郡國輪流服役的正卒,由衛尉統領;郎官由高官子弟和品學出 眾之士組成,屬郎中令統領。北軍主要任務是警備長安及京畿地 區,士兵多征調三輔正卒,一年一更換,初由中尉統率。非常時期, 南北軍由皇帝指定重臣統領。武帝時,南軍增設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北軍增設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憤八校 尉兵,分駐京城內外。南北軍由此擴展成為皇帝親自學握的一文重 要軍事力量。東漢時期,形式上沿襲南北軍制度,但已無南軍之稱 呼,光祿勛(郎中令改稱)統轄七署朗官,衛尉統領各宮衛士。北軍 分作兩部:一部內執金吾(中尉改稱)統領;一部(主力)由五校尉 (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分領,置北軍中候一人監軍。靈帝時 增置西園八校兵。 企考兩漢文掐,漢朝京師兵是其軍隊的精銳,主要負責宿衛皇 宮韌保衛京師,按任務可分為三個系統:①省殿衛軍。漢初由郎中令統領的郎官充任。郎官分議郎、中郎、侍郎、郎中,新入仕途而 非服兵役的高官子弟、品學出眾之士和有某種特長之人組成。主要 侍從護衛皇帝,警衛省殿門戶,又備皇帝顧問和差遣,待遇優厚。漢 武帝時改郎中令為光祿勛,為加強宿衛與侍從,先後置期門(後改 體虎賁郎)、羽林(初稱建章營騎)和羽杯孤兒,充任省殿宿衛和執 兵送從的主力。期門、羽林選自西北六郡能騎善射的良家子弟,羽 林孤兒由作戰死亡將士遺孤組成,皆長期服役,地位較高。②宮城 衛士。由衛尉統領,職掌宿衛殿外宮門和巡邏警備宮內,保衛皇帝、 皇後、太後、太子所後宮殿及中央宮府的安全。衛士由各郡回輪番赴京師宿衛的正卒充當,每期一年,期滿回籍。⑶京師屯兵。任務 是屯戌京師,保衛京師及近畿治安。大體包括三支部隊:一是南北 軍。漢初京師屯兵的主力,通常由將軍、衛將軍或賈臣統領。如呂 後以呂祿為上將軍,領北軍;以呂產為相國,領南軍;丈帝元年(公 元前179)「拜宋呂為衛將軍,居南北軍」(《漢書·文帝紀》)。文帝 二年即罷衛將軍之軍。至此,南北軍並存的建制不夏存在。武帝初, 恢復北軍組織.並擴大北軍為北軍八校兵,即中壘、屯騎、步兵、越 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兵。日常事務由中壘校尉兼掌,另 派監軍使者監領。東漢裁並八校為五營(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 聲),置北軍中候一人監軍,屯戍和出戰任務加重。二是中尉卒。由中尉(後改稱執金吾)統領。主要負責京師,維持治安;曳帝出 巡時,則隨行護駕,侍從左右。三是城門屯兵。武帝時始設,置城門 校尉統領,以外戚、近臣充任。下有司馬和十二城門候,領兵分守長 安十二城門。東漢相沿,洛陽十二城門亦設城門屯兵警守,兵員略 有減少。東漢末年,外威、宦官擁兵割據。外戚大將軍何進旱北軍 五營及期門、羽林後,宦官集團逐募京畿丁壯,創設西園八校尉軍。 各置校尉一人統領,總領於上軍校尉,從而形成外成、宦官分 掌京師兵的局面。
郡國兵即地方兵。漢初,高祖令各郡國選擇勇武有力者,因地 勢所宜,置材官、騎上、輕車、樓船,各有員額。平時參加軍事訓練.
開放分類:
中國、歷史、東漢、西漢、朝代
㈥ 大河坎中學好不好
大河坎中學簡介
南鄭縣大河坎中學是1988年新建的一所縣直中學,學校位於漢中經濟開發區南區的中心地帶,學校現佔地59畝,建築面積32000平方米.現有教職工193人,設有42個高中教學班,學生2610人,專任教師中研究生學歷17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市、縣級教學能手22人,高級職稱教師15人,中級職稱教師42人。學校建有高標准多媒體學術報告廳、微機室,學校還擁有全新的標准化理、化、生實驗室10個,建有標准化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乒乓球訓練場、"教工之家"和校園文化長廊,辦有文學交流陣地《校園》報,圖書室藏書5萬余冊。
學校名稱 大河坎中學
所在地區 陝西漢中
學校地址 陝西省漢中市南鄭縣大河坎迎賓路
學校電話
大河坎中學發展
始終堅持"師生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提出"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辦學目標,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校園,搶抓機遇,團結奮進,開拓創新。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日益改善,學校先後修建了學生公寓樓、教學樓、綜合實驗樓,目前正在修建標准化師生食堂,學校高考上線人數連年攀升,2005年高考本科上線187人,2006年本科上線299人,學校連續多年被縣政府授予"提高教育質量先進單位",學校先後獲得漢中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漢中市"教育系統安全穩定工作先進"單位。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校園"稱號,被省教育廳評為"陝西省基礎教育信息化先進單位",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校園"稱號。2006年11月被省愛衛會授予省級"衛生先進單位"稱號。2007年被評為省級標准化高中!
大河坎中學教育
堅持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學校管理新思路,形成了以學校管理為主導、年級組管理為主幹、班級管理為主體的管理模式,採用制度管理和目標管理相結合,過程管理與終端管理相結合。建立了強有力的德育工作隊伍,加強對周邊環境治理,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網路,開展了一月一中心的德育教育系列活動,經常舉辦主題班會、文體活動、學生特長展示,以及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討論"三小活動,將學生禮儀教育、行為規范教育、愛國愛校教育、時政教育融入各類活動中,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大河坎中學質量
始終堅持以"質量立校"為本、以教學活動為中心、以教研教改為先導,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研究和改進入手,加強和完善教學思想、教學評估等方面的配套建設,從整體上優化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使教學管理進一步制度化、科學化,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學校現有14名教師研究生在讀,省級教學能手2名,市縣級教學能手22名。2004年高考成績優異,高考本科上線174人。學校連續五年被南鄭縣評為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先進單位,獲省級基礎教育信息化先進單位、市級衛生標兵單位、綜合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2004年2月獲陝西省「文明校園」單位,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和好評。
㈦ 西安理工大學 有哪些校長並有什麼資料
黨委書記 周孝德
校黨委書記
主持學校黨委全面工作,分管黨委辦公室、黨委統戰部、機關黨委。
周孝德,男,漢族,1960年8月出生,江西省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7月在江西工學院土木系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1982年9月至1989年9月在陝西機械學院水利系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獲水文學及水資源學科博士學位。1990年12月任副教授,1993年3月任教授,曾在美國密執根大學、日本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進修,從事水污染控制和環境水力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專著3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廳局級獎5項。曾獲機械工業部青年科學家、陝西省「三五」人才、陝西省優秀科技青年、水利部優秀科技青年等榮譽稱號。1996年6月任西安理工大學研究生部副主任,1998年1月任水利水電學院院長,1999年9月任副校長,2002年10月起任西安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兼任陝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中國水利學會理事、陝西省水利學會副理事長、陝西省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等。
校 長 劉 丁
校黨委副書記、校長
主持學校行政全面工作,負責學科建設、人事管理、監察審計、校友工作;分管人事處、監察處、審計處、校友工作處。
劉丁,男,1957年出生,山東省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安理工大學校長。
1982年和1987年畢業於陝西機械學院(現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1年10月至1992年12月在日本福井大學從事人工智慧與智能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1997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1987年至今,在西安理工大學歷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副院長)、院長、副校長;1993年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7年獲得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
1995年獲國家機械工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97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999年被評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西安市勞動模範。兼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
近年來,先後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十餘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教學成果獎五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及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EI檢索收錄50餘篇。
黨委副書記 傅有明
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主持學校紀委工作,負責黨建、組織工作;分管黨委組織部、紀委辦公室。
傅有明,男,漢族,1954年5月出生,陝西乾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本校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專業畢業,研究員。
1977年在本校畢業留校工作,先後任機械繫教師,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部長,校人事處處長,校長助理。1999年9月任副校長,2006年4月起任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 楊萍
校黨委副書記
負責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共青團、政治保衛、國防教育與人民武裝工作;分管黨委宣傳部(黨校)、黨委學生工作部、校團委、人民武裝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楊萍,女,漢族,1956年3月出生,陝西南鄭縣人,中共黨員,原西安冶金建築學院選礦專業畢業,研究員。
1978年從原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畢業後在陝西略陽鋼鐵廠工作,先後任略鋼選礦車間主任,略陽縣副縣長,陝西理工學校校長,陝西省教育工委、教育廳幹部人事處處長,西安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
副 校 長 張淼豐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
負責曲江校區、基本建設、安全保衛、綜合治理等方面工作;分管校長辦公室(檔案館、網路中心、法律顧問室)、曲江校區管理處、基建處、保衛處、發展計劃處、子校、培訓安置中心。
張淼豐,男,漢族,1957年10月生,陝西省乾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原西安礦業學院采礦工程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研究員。
1978年至1982年在原西安礦業學院采礦工程系學習。1982年至1991年在原西安礦業學院任教。1991年11月至1995年12月在原西安礦業學院任院辦副主任、院長助理等職。1995年底至2000年6月在原西安礦業學院任副院長,2000年6月至今任西安理工大學副校長。
副 校 長 劉凱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
負責研究生教育、財務管理、學生管理與就業、外事、離退休等方面工作;分管研究生學院、財務處、學生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離退休辦公室。
劉凱,男,漢族,1957年11月生,陝西西安市人,中共黨員,日本國近畿大學工學博士,教授。
1978年3月至1982年元月在陝西機械學院機械繫學習,獲學士學位。1986年9月至1989年3月在陝西機械學院機械工程專業學習,獲碩士學位。1996年至1997年在日本國近畿大學理工學部合作科研並攻讀博士學位,2003年獲日本國近畿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8年6月任西安理工大學教授,2003年10月任博士生導師,機械工程學科學術帶頭人。
1991年10月任西安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助理,1992年9月任副處長,1998年元月任處長,校黨委委員。2004年9月任西安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副 校 長 高勇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
負責教學管理與招生、實驗室管理、體育教學、高等教育研究等方面工作;分管教務處、實驗室管理處、工程訓練中心、體育教學部。
高勇,男,漢族,1956年7月生,山東寧津人, 中共黨員, 九三學社成員, 西安交通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畢業,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1978至1982年在原陝西機械學院應用物理專業學習, 獲學士學位。1985年至1988年在西安交通大學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學習,獲碩士學位。1991年至1995年在西安交通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學習,獲博士學位。1996年至1997年任西安理工大學電子系主任,教授。1997年至1999年任研究生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1999年至2004年任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 博士生導師。
全國電力電子學會理事、陝西省電子學會理事。國家集成電路設計西安產業化基地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IEEE會員。西安理工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博士點學科帶頭人。
陝西省政協第十屆委員會常委;九三學社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副 校 長 郭立宏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
負責圖書資料、科技產業、高職教育、繼續教育等方面工作;分管圖書館、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高等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郭立宏,男,漢族,1962年3月出生,陝西華縣人,中共黨員。1981年~1985年在西北大學經濟系經濟管理專業學習,獲管理學學士學位,1985 年~1988年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8年留校任教,1995 年~1997年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5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2001年晉升為教授。1998年~2000年任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系系主任,2000年~2002年任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2002年~2004年任西北大學教育發展基金委員會辦公室主任,2004年~2006年任西安理工大學校長助理。2006年4月任西安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現擔任西安理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西北大學國民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副 校 長 羅興錡
副校長
負責科研、資產管理、後勤管理、醫療衛生等方面工作;分管科技處、資產管理處、後勤處、校醫院、馨園物業管理公司。
羅興錡,男,漢族,1962年12月出生,江西省人,無黨派人士,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河海大學水電學院學習,獲學士學位。1983年9月至1986年4月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習,獲碩士學位。1992年2月至1995年6月在清華大學水利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96年12月被西安理工大學特評為教授。1998年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1998年10月任水電學院副院長,1999年10月任水電學院院長。2006年4月任西安理工大學副校長。水利水電工程學科、流體機械及工程學科學科帶頭人。
多年來一直從事水力機械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各類省部級科研項目及相關企業的科研項目10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及國內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兼任中國水力發電學會水機磨蝕專委會委員,中國動力工程學會水輪機專委會委員,西安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教育水利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陝西水利學會常務理事,陝西水力發電學會常務理事,《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