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網路安全資產管理體系
擴展閱讀
騰訊動漫怎麼設置網路 2025-05-12 15:22:15

網路安全資產管理體系

發布時間: 2022-09-21 15:22:22

㈠ 企業有必要做資產管理體系認證嗎

一、資產管理提升契機

目前我國正進行著人工智慧、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等為主要內容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和以創新驅動提升國家製造能力的高質量發展模式。而智能製造的基礎是在新的信息和網路技術(ICT)的支撐下,實現製造裝備(設備資產)的智能化。進而達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提升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這表明裝備資產的管理對於企業的重要性日趨明顯,同時對設備資產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2014年1月15日,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已發布ISO55000資產管理系列標准,轉化為我國國家標準的中文版徵求意見稿也於2015年12月公布,於2016年10月份轉化為中國資產管理國家標准。這對我國設備資產管理將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為我國提升設備資產管理整體水平帶來契機。

二、我國資產管理體系現狀與問題

目前,我國資產管理體系尚處於起步階段。2016年,我國等同採用ISO 55000系列的三項國家標准正式發布,分別是GB/T 33172-2016《資產管理 綜述、原則和術語》、GBT 33173-2016《資產管理 管理體系 要求》、GBT 33174-2016《資產管理 管理體系 應用指南》。2019年,全國資產管理標准化技術委員會(SAC/TC 583)成立,對內負責資產管理術語、管理體系要求、資產管理信息與數據、資產管理業務與方法、資產管理技術服務等資產管理領域的國家標准制修訂工作,對外則負責與ISO資產管理技術委員會(ISO/TC 251)的介面工作。目前,SAC/TC 583已發布的國家標准共10項,正在制定中國家標准共2項,其中包括與資產分類及代碼、電子商務活動中數據資產的評價,以及組織資產管理成熟度評價等有關的標准。

三、設備資產管理的再定義

在當前我國製造業升級轉型的、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背景下,我國目前的設備資產管理理念、實踐都亟需改進,因此,根據上面的討論,以及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中國製造2025」戰略等對設備資產管理的要求,我們有必要對設備資產管理進行再定義。

1. 核心理念、戰略定位

企業(特別是資產密集型企業)設備資產管理應上升到企業戰略層面:

(1)在企業的整體戰略中,須有資產體系戰略;

(2)資產密集型企業應制定單獨的資產管理戰略(SAMP);

(3)資產管理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而服務;

(4)明確企業應建立的資產管理體系,以承接企業戰略,支撐企業戰略,實現戰略落地;

(5)明確資產管理者是企業戰略制定和執行的主動必要參與者(而不僅僅是被動的執行者);

(6)明確資產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價值創造;

(7)將設備資產管理的理念,從 「全壽命周期費用(LCC,Life CycleCosting)最優」,轉變為 「全壽命周期價值創造(LCV—Life Cycle Value)最大化」。

2.流程再造與組織變革

建立與戰略相適應的資產管理組織結構:

(1)企業設置設備資產管理專職管理負責人;對企業資產管理體系行使管理權,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2) 按資產管理流程成立跨職能的資產管理部門;

(3)資產管理體系/部門定位為價值創造中心/利潤中心,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設備管理部門是成本中心;

(4)變資產管理「為生產提供保障」,為「為企業戰略的實施,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基礎保障、對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提高提供有力支撐」;

(5)資產管理者應具有國際視野,具備戰略高度,具有系統思維的素質和價值創造的知識能力等。、EVA等等;

3.讓資產數據成為戰略性資產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性資源的重要地位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與重視。而企業的數據資產則是指那些能夠為企業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然而現實中,眾多企業對數據資產的管理和應用還處於摸索階段,數據資產管理面臨諸多挑戰。

設備資產、智能維護/預測性維護,乃至整個產業鏈、價值鏈是依靠數據去驅動、整合和協同,進而創造價值。即智能製造是由數據驅動的,數據是創造價值的「原材料」,數據成為設備資產體系戰略性資產。

四、ISO 55000 資產管理體系適用范圍

ISO 55000資產管理系列標准,既適用於實物資產(如設備、庫存、廠房等)的管理,也適用於無形資產(如知識產權、數字資產、使用權、品牌、執照、租約、聲譽等)管理。任何組織,只要其資產是實現組織業務目標的重要關鍵因素,都適用於該系列標准。ISO 55000系列標准遵守了ISO管理體系標準的高級結構,因此其更易與其他管理體系標准融合,如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 31000《風險管理體系》、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OHSAS 18000《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體系》等。

五、實施ISO 55000資產管理認證的好處

ISO55000通過資產的全壽命周期的動態管理和多學科協作,利用風險管理手段和基於風險的決策,有效地管理好企業資產,以實現企業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知識產權、品牌和企業聲譽等)的價值最大化,力求達到保持資產價值,提升資產效率,進而提升資產價值,放大資產效應的最佳資產管理狀態。企業通過ISO55000資產管理體系,實現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全面提升企業的領導力、企業內部協商、溝通、企業能力開發和信息管理等各個方面的水平。正如與會專家在主題演講中所言,ISO55000不是簡單的標准化,是涉及到企業管理多方面的一個常態化的組織管理體系,是資產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

一是能實現組織的資產價值,改進資產管理。通過建立和實施資產管理體系,組織能建立較完善的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降低資產管理風險,持續改善績效,更好實現其經營目標,並被相關方(如投資方,監管者,外部機構等)所認可。這對於各類組織,尤其是資產密集型組織尤為重要。2018年,在吸取三十多個國家經驗的基礎上,ISO 55002標准經修訂後發布,為組織實施資產管理體系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南。2018年,ISO發布了ISO 55010《資產管理 財務和非財務職能在資產管理活動的一致性指南》,用於指導組織如何理解財務和非財務職能之間實現一致性是十分重要,以及如何實現這種一致性。另外,ISO正在制定ISO 55011標准,這是一份用於指導政府制定資產管理政策的指南性規范。

二是「令資產最大化創造價值」。也就是說,按照ISO55000系列標准來管理資產(含設備、建築、土地等)時,我們不僅要關注資產本身的價值,而且更要關注資產為組織(含企業與相關方)所創造的價值。相對只關注資產本身價值的傳統管理思維,「令資產最大化創造價值」顯然更體現了資產管理的本質。

考慮到在不同企業、不同行業、不同國情里的普遍適應性,ISO55000系列標准採用了高度凝練的表述,顯得有些晦澀難懂。故在實施該系列標准時,力求舉一綱而萬目張,精準抓住其核心理念(令資產最大化創造價值);然後破除「就資產論資產(就設備論設備)」的藩籬、消融組織(含企業)營運中的「孤島管理」現象(職能部門未能充分從整體利益出發,而是分割式各自為政);再基於組織(含企業)自身的戰略目標與運行特點、其所擁有資產的特點,可從上述三個層次進行分解(例如John Woodhouse展示TWPL公司的歸類為:法規符合性、風險承擔、資本價值、功能價值、內外形象),建立定量或定性的衡量指標或准則,並通過LCC、資產全壽命周期價值創造核算表、資產投入產出比核算表等方式,予以收集、分析並持續改進。

ISO55000資產管理體系在中國落地,企業通過ISO55000資產管理體系認證,是用標准化助力科技創新與高質量發展,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持續高效地讓企業資產保值、增值和放大,締造中國創造的金字品牌與跨越式發展。

網路安全管理平台一般包含什麼功能,哪家的產品比較完善

網路安全管理平台簡稱為SOC,每個安全廠商的叫法不一樣。
功能:資產、事件處理、規則、威脅分析等,基本功能都差不多。
沒有哪家產品比較完善,每家都有優點跟缺點,看您的需求更關注在哪裡,然後來選擇產品,現在基本產品都可以根據甲方需求進行開發的。

㈢ 企業內網安全的保障如何做到呢

1、注意內網安全與網路邊界安全的不同
內網安全的威脅不同於網路邊界的威脅。網路邊界安全技術防範來自Internet上的攻擊,主要是防範來自公共的網路伺服器如HTTP或SMTP的攻 擊。網路邊界防範(如邊界防火牆系統等)減小了資深黑客僅僅只需接入互聯網、寫程序就可訪問企業網的幾率。內網安全威脅主要源於企業內部。惡性的黑客攻擊 事件一般都會先控制區域網絡內部的一台Server,然後以此為基地,對Internet上其他主機發起惡性攻擊。因此,應在邊界展開黑客防護措施,同時 建立並加強內網防範策略。
2、限制VPN的訪問
虛擬專用網(VPN)用戶的 訪問對內網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為它們將弱化的桌面操作系統置於企業防火牆的防護之外。很明顯VPN用戶是可以訪問企業內網的。因此要避免給每一位 VPN用戶訪問內網的全部許可權。這樣可以利用登錄控制許可權列表來限制VPN用戶的登錄許可權的級別,即只需賦予他們所需要的訪問許可權級別即可,如訪問郵件服 務器或其他可選擇的網路資源的許可權。
3、為合作企業網建立內網型的邊界防護
合作企業網也是造成內網安全問題的一大原因。例如安全管理員雖然知道怎樣利用實際技術來完固防火牆,保護MS-SQL,但是Slammer蠕蟲仍能侵入 內網,這就是因為企業給了他們的合作夥伴進入內部資源的訪問許可權。由此,既然不能控制合作者的網路安全策略和活動,那麼就應該為每一個合作企業創建一個 DMZ,並將他們所需要訪問的資源放置在相應的DMZ中,不允許他們對內網其他資源的訪問。
4、自動跟蹤的安全策略
智能的自動執行實時跟蹤的安全策略是有效地實現網路安全實踐的關鍵。它帶來了商業活動中一大改革,極大的超過了手動安全策略的功效。商業活動的現狀需要 企業利用一種自動檢測方法來探測商業活動中的各種變更,因此,安全策略也必須與相適應。例如實時跟蹤企業員工的僱傭和解僱、實時跟蹤網路利用情況並記錄與 該計算機對話的文件伺服器。總之,要做到確保每天的所有的活動都遵循安全策略。
5、關掉無用的網路伺服器
大型企業網可能同時支持四到五個伺服器傳送e-mail,有的企業網還會出現幾十個其他伺服器監視SMTP埠的情況。這些主機中很可能有潛在的郵件服 務器的攻擊點。因此要逐個中斷網路伺服器來進行審查。若一個程序(或程序中的邏輯單元)作為一個window文件伺服器在運行但是又不具有文件伺服器作用 的,關掉該文件的共享協議。
6、首先保護重要資源
若一個內網上連了千萬台 (例如30000台)機子,那麼要期望保持每一台主機都處於鎖定狀態和補丁狀態是非常不現實的。大型企業網的安全考慮一般都有擇優問題。這樣,首先要對服 務器做效益分析評估,然後對內網的每一台網路伺服器進行檢查、分類、修補和強化工作。必定找出重要的網路伺服器(例如實時跟蹤客戶的伺服器)並對他們進行 限制管理。這樣就能迅速准確地確定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並做好在內網的定位和許可權限制工作。
7、建立可靠的無線訪問
審查網路,為實現無線訪問建立基礎。排除無意義的無線訪問點,確保無線網路訪問的強制性和可利用性,並提供安全的無線訪問介面。將訪問點置於邊界防火牆之外,並允許用戶通過VPN技術進行訪問。
8、建立安全過客訪問
對於過客不必給予其公開訪問內網的許可權。許多安全技術人員執行的「內部無Internet訪問」的策略,使得員工給客戶一些非法的訪問許可權,導致了內網實時跟蹤的困難。因此,須在邊界防火牆之外建立過客訪問網路塊。
9、創建虛擬邊界防護
主機是被攻擊的主要對象。與其努力使所有主機不遭攻擊(這是不可能的),還不如在如何使攻擊者無法通過受攻擊的主機來攻擊內網方面努力。於是必須解決企 業網路的使用和在企業經營范圍建立虛擬邊界防護這個問題。這樣,如果一個市場用戶的客戶機被侵入了,攻擊者也不會由此而進入到公司的R&D。因此 要實現公司R&D與市場之間的訪問許可權控制。大家都知道怎樣建立互聯網與內網之間的邊界防火牆防護,現在也應該意識到建立網上不同商業用戶群之間 的邊界防護。
10、可靠的安全決策
網路用戶也存在著安全隱患。有的用戶或 許對網路安全知識非常欠缺,例如不知道RADIUS和TACACS之間的不同,或不知道代理網關和分組過濾防火牆之間的不同等等,但是他們作為公司的合作 者,也是網路的使用者。因此企業網就要讓這些用戶也容易使用,這樣才能引導他們自動的響應網路安全策略。
另外,在技術上,採用安全交換機、重要數據的備份、使用代理網關、確保操作系統的安全、使用主機防護系統和入侵檢測系統等等措施也不可缺少。

㈣ 內網終端安全管理都包括哪些方面

內網終端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重點基礎知識、使用現有安全設備構建安全網路、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與維護等幾方面。終端安全管理推薦使用聯軟科技的UniAccess 終端安全管理系統。

UniAccess 終端安全管理系統幫助企業搭建集中管控平台,提供資產管理、補丁管理、企業軟體管理、用戶操作許可權管控、安全狀態評估、主機監控審計、行為管理、移動存儲介質管理、桌面安全管控等主要功能模塊,解決終端的各種安全管理問題和滿足各種合規需求,是強大的終端安全管理軟體。

想要了解更多有關數據防泄漏的相關信息,推薦咨詢聯軟科技。聯軟科技研發出全新一代企業級安全保護平台 ESPP,是一個集網路准入控制、終端安全管理、殺毒管理、數據防泄密、威脅檢測等功能於一體的智能化、自動化的大平台,可覆蓋 PC、移動設備、雲主機、工控設備、IoT 設備的安全管控平台,滿足各行業用戶的各種場景,從網路到終端和伺服器、從桌面PC到移動終端、從系統和設備層面的管理到敏感業務數據的防泄露保護等各項需求,通過事前防禦、事中監控、事後修復,幫助企業用戶建立完整的網路與信息安全的防護體系。

㈤ 保監會關於網路安全的規定

以下解答摘自谷安天下咨詢顧問發表的相關文章!
一、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已解決的保險公司信息安全問題
保險行業通過信息安全技術的實施,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實施,解決了大量具有普遍性的信息安全問題,並形成了行業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特色和管理優勢。概要如下:
建立了比較詳盡的在安全策略,並且總公司的各項IT制度會直接下放到各級分支機構。
在安全組織方面,結合保監會建立「網路安全工作小組」的要求,成立的信息安全組織,由公司的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及副組長,組員由主要業務部門、人力資源部門、稽核部門及信息技術部門等部門組成。
在物理環境方面,機房建設按國家A類機房標准建設,符合國家的有關標准;機房實現授權出入管理,出入計算機機房有嚴格的審批程序和出入記錄,物理環境的防火、防水、空調、電力等基本達到安全要求。
建立了較合理的總公司與分支機構的網路基礎架構,網路核心交換機與路由器雙機容錯;公司重要的廣域網接入專用線路都有冗餘。
對網站採用了網頁防篡改技術並定期進行檢查,員工訪問互聯網進行了分級限制,外來人員訪問互聯網有專用網段。
對員工PC集中防病毒管理、集中補丁管理,定期對重要主機與網路設備進行安全檢查。
在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管理與應用上有相對比較清晰和明確的職責分工的要求,在核心業務系統的設計、開發、測試環境基本能做到主機環境的分離,軟體源代碼通過版本控制器集中進行管理。
重要業務系統和數據均有良好的備份措施,特別是進行了數據異地存放等工作。
IT人員責任心強,工作勤勉,在超負荷的工作狀態下能基本維持系統正常運行。
二、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正在解決的保險公司信息安全問題
當前保險行業信息安全現狀還有許多待改進與提高的地方,與國際標准和最佳信息安全實踐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分支機構在資產管理、物理與環境安全、人力資源管理、通信與操作管理、訪問控制、軟體開發等方面還需付出較大的努力。
以下對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正在解決的保險行業信息安全方面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安全投入
IT規劃
資產管理
人力資源安全
物理與環境安全
通信與操作管理
訪問控制
信息系統獲得、開發與維護
信息安全事件管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㈥ soc的安全管理

SOC(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是一個外來詞。而在國外,SOC這個詞則來自於NOC(NetworkOperation Center,即網路運行中心)。NOC強調對客戶網路進行集中化、全方位的監控、分析與響應,實現體系化的網路運行維護。
隨著信息安全問題的日益突出,安全管理理論與技術的不斷發展,需要從安全的角度去管理整個網路和系統,而傳統的NOC在這方面缺少技術支撐,於是,出現了SOC的概念。不過,至今國外都沒有形成統一的SOC的定義。維基網路也只有基本的介紹:SOC(SecurityOperationsCenter)是組織中的一個集中單元,在整個組織和技術的高度處理各類安全問題。SOC具有一個集中化的辦公地點,有固定的運維管理人員。國外各個安全廠商和服務提供商對SOC的理解也差異明顯。 為了不斷應對新的安全挑戰,企業和組織先後部署了防火牆、UTM、入侵檢測和防護系統、漏洞掃描系統、防病毒系統、終端管理系統,等等,構建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線。然而,這些安全防線都僅僅抵禦來自某個方面的安全威脅,形成了一個個「安全防禦孤島」,無法產生協同效應。更為嚴重地,這些復雜的IT資源及其安全防禦設施在運行過程中不斷產生大量的安全日誌和事件,形成了大量「信息孤島」,有限的安全管理人員面對這些數量巨大、彼此割裂的安全信息,操作著各種產品自身的控制台界面和告警窗口,顯得束手無策,工作效率極低,難以發現真正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企業和組織日益迫切的信息系統審計和內控要求、等級保護要求,以及不斷增強的業務持續性需求,也對客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針對上述不斷突出的客戶需求,從2000年開始,國內外陸續推出了SOC(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產品。目前國內的SOC產品也稱為安全管理平台,由於受到國內安全需求的影響,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 一般地,SOC被定義為:以資產為核心,,特指以資產為核心,以安全事件管理為關鍵流程,採用安全域劃分的思想,建立一套實時的資產風險模型,協助管理員進行事件及風險分析,預警管理,應急響應的集中安全管理系統。
SOC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他既有產品,又有服務,還有運維(運營),SOC是技術、流程和人的有機結合。SOC產品是SOC系統的技術支撐平台,這是SOC產品的價值所在,我們既不能誇大SOC產品的作用,也不能低估他的意義。這就好比一把好的掃帚並不意味著你就天然擁有干凈的屋子,還需要有人用它去打掃房間。
信息安全產業的地位
如果我們把信息安全產業分為產品和服務兩個部分,那麼SOC產品位於信息安全產品市場金字塔的頂端。
SOC產品是所有安全產品的集大成者。SOC產品不是取代原有的安全產品,而是在這些安全產品之上,面向客戶,從業務的角度構建了一個一體化的安全管理運行的技術集成平台。
信息安全產業是一個極速發展變化的產業,SOC的內涵和外延也會不斷的更新,但是SOC產品在整個信息安全產品結構中的頂層地位始終不會改變。 如前所述,國外的SOC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其發展軌跡可以從產品和服務兩個維度來看。
(1)SOC產品
國外鮮見以SOC命名的產品, SOC更多地是與服務掛鉤的。國外產品廠商使用了SIEM(Security Information and Event Management,安全信息與事件管理)這個詞來代表SOC產品,以示產品與服務的區隔。
必須指出的是,SIEM產品與我們理解的SOC產品是有區別的,SIEM產品是SOC的核心產品,但不是全部。
根據Gartner2008年關於信息安全的Hype Cycle曲線分析顯示,全球安全管理平台市場趨於成熟,還有不到兩年(從2009年開始計算)就將成為業界主流產品。Gartner公司2009年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幻方圖顯示,全球SIEM市場在2008年增長了30%,整體收入達到了約10億美元。
(2)SOC服務
SOC服務是指MSSP(Managed Security Service Provider,可管理安全服務提供商)以SOC為技術支撐為客戶提供安全服務。這里,客戶感受到的只是安全服務,而非SOC本身。
從SOC發展至今,國外更多地將SOC與服務聯系在了一起,這與國外(主要是歐美)信息安全發展的水平和客戶對安全的認知水平有密切關系。
根據Gartner公司《2008年下半年北美MSSP幻方圖》顯示, 北美市場2007年的營收大約是5.7億美元,預計在2008年全年會有15%的增長。 SOC這個概念,自傳入中國起,就深深的烙下了中國特色。由於信息安全產業和需求的特殊性使然,由於中國網路與安全管理理念、制度、體系、機制的落後使然。
中國SOC的引入和發展與國外的情況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國內在提出SOC的時候,除了電信、移動、民航、金融等高度信息化的單位,大部分企業和組織連NOC都沒有建立起來。於是,國內SOC的發展依據行業的不同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電信、移動、民航、金融等單位較早的建立了NOC,對SOC的認識過程與國外基本保持一致。其他企業和組織則對SOC認識模糊,從而更加講求實效。這兩類客戶對於SOC的需求和期望是截然不同的,後者在需求的廣度上超過了前者,因而用電信、移動、金融領域的SOC反而難以滿足政府等企事業單位客戶的需求。
SOC在國內也有兩個發展維度,產品和服務。
(1)SOC產品
在國內,一般把SOC產品稱為安全管理平台,但是,公安部的《安全管理平台產品檢測規范》並沒有真正涵蓋SOC的全部內容。國內的安全管理平台具有狹義和廣義兩個定義。
狹義上,安全管理平台重點是指對安全設備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的運行狀態監控、事件採集分析、安全策略下發。
而廣義的安全管理平台則不僅針對安全設備進行管理,還要針對所有IT資源,甚至是業務系統進行集中的安全管理,包括對IT資源的運行監控、事件採集分析,還包括風險管理與運維等內容。這也是SOC的一般定義。
賽迪顧問(CCID Consulting)於2007年開始首次在其信息安全產品市場分析報告中對SOC產品進行分析。
(2)SOC服務
在國內,SOC服務始終處於萌芽狀態,與國外的如火如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國內信息安全產業發展整體所處的階段所致。
最後,無論SOC如何在國內發展,這個概念已經漸漸為業界所認同,也得到了客戶的認可。隨著國內信息安全水平的提升,信息安全產、學、研都紛紛加大了對它的關注度。
發展新階段SOC2.0
隨著客戶業務的深化和行業需求的清晰,傳統SOC理念和技術的局限性逐漸凸現出來,主要體現於三個方面:首先,在體系設計方面,傳統SOC圍繞資產進行功能設計,缺乏對業務的分析。其次,在技術支持方面,傳統SOC缺少全面的業務安全信息收集。最後,在實施過程方面,傳統SOC實施只考慮安全本身,沒有關注客戶業務。以資產為核心、缺乏業務視角的軟肋使得傳統SOC不能真正滿足客戶更深層次的需求。
對於用戶而言,真正的安全不是簡單的設備安全,而是指業務系統安全。IT資源本身的安全管理不是目標,核心需求是要保障IT資源所承載的業務的可用性、連續性、以及安全性,因為業務才是企業和組織的生命線。要保障業務安全,就要求為用戶建立一套以業務為核心的管理體系,從業務的角度去看待IT資源的運行和安全。如果把傳統的SOC稱為SOC1.0,那麼面向業務的SOC就可以稱作SOC2.0。
SOC2.0的定義:SOC2.0是一個以業務為核心的、一體化的安全管理系統。SOC2.0從業務出發,通過業務需求分析、業務建模、面向業務的安全域和資產管理、業務連續性監控、業務價值分析、業務風險和影響性分析、業務可視化等各個環節,採用主動、被動相結合的方法採集來自企業和組織中構成業務系統的各種IT資源的安全信息,從業務的角度進行歸一化、監控、分析、審計、報警、響應、存儲和報告。SOC2.0以業務為核心,貫穿了信息安全管理系統建設生命周期從調研、部署、實施到運維的各個階段。
SOC2.0的價值就在於確保IT可靠、安全地與客戶業務戰略一致,促使客戶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降低運營風險。 整體看來,SOC經歷了一個從分散到集中,從以資產為核心到以業務核心的發展軌跡。隨著中國安全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安全管理的業務導向程度會越來越明顯。
在信息安全建設的早期,更多地是部署各類安全設備和系統,逐漸形成了「安全防禦孤島」,導致了安全管理的成本急劇上升,而安全保障效率迅速下降。為此,出現了最早的安全管理系統,主要是實現對網路中分散的防火牆/VPN等設備的集中監控與策略下發,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邊界安全統一防護體系。
隨著對信息安全認識的不斷深入,安全管理體系化思想逐漸成熟,出現了以信息系統資產為核心的全面安全監控、分析、響應系統——SOC1.0。SOC1.0以資產為主線,實現了較為全面的事件管理與處理流程,以及風險管理與運維流程。
SOC1.0的出現,提升了用戶信息安全管理的水平,從而也對信息安全管理有了更高的期望,要求從客戶業務的角度來進行安全管理的呼聲日益增長,於是出現了面向業務的SOC2.0。SOC2.0繼承和發展的傳統SOC1.0的集中管理思想,將安全與業務融合,真正從客戶業務價值的角度去進行一體化安全體系的建設。 展望未來,SOC的發展始終會沿著兩個路徑前進:產品和服務。
從產品的角度來看,從SOC1.0到SOC2.0,實現了業務與安全的融合,符合整個IT管理需求、技術的發展大勢。下一步,將會不斷涌現面向業務的SOC2.0產品。隨著客戶需求的日益突出、業務系統的日益復雜,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會部署SOC系統。
從服務的角度看,SOC將成為MSSP(可管理安全服務提供商)的服務支撐平台,成為SaaS(軟體即服務,安全即服務)的技術支撐平台,成為雲計算、雲安全的安全管理後台。所有用戶體驗到的安全服務都會由SOC來進行總體支撐。
一方面,SOC產品的業務理念和思路會滲透到SOC服務之中;另一方面,SOC服務水平與客戶認知的提升也會促進SOC產品的發展與成熟。

㈦ 網路安全體系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內網安全,伺服器及內部的網路安全防範。

㈧ 網路安全管理包括什麼內容

網路安全管理是一個體系的東西,內容很多
網路安全管理大體上分為管理策略和具體的管理內容,管理內容又包括邊界安全管理,內網安全管理等,這里給你一個參考的內容,金牌網管員之網路信息安全管理,你可以了解下:
http://www.ean-info.com/2009/0908/100.html
同時具體的內容涉及:
一、信息安全重點基礎知識
1、企業內部信息保護
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
信息安全三元組,標識、認證、責任、授權和隱私的概念,人員角色
安全控制的主要目標:
安全威脅和系統脆弱性的概念、信息系統的風險管理
2、企業內部信息泄露的途徑
偶然損失
不適當的活動
非法的計算機操作
黑客攻擊:
黑客簡史、黑客攻擊分類、黑客攻擊的一般過程、常見黑客攻擊手段
3、避免內部信息泄露的方法
結構性安全(PDR模型)
風險評估:
資產評估、風險分析、選擇安全措施、審計系統
安全意識的培養
二、使用現有安全設備構建安全網路
1、內網安全管理
內網安全管理面臨的問題
內網安全管理實現的主要功能:
軟硬體資產管理、行為管理、網路訪問管理、安全漏洞管理、補丁管理、對各類違規行為的審計
2、常見安全技術與設備
防病毒:
防病毒系統的主要技術、防病毒系統的部署、防病毒技術的發展趨勢
防火牆:
防火牆技術介紹、防火牆的典型應用、防火牆的技術指標、防火牆發展趨勢
VPN技術和密碼學:
密碼學簡介、常見加密技術簡介、VPN的概念、VPN的分類、常見VPN技術、構建VPN系統
IPS和IDS技術:
入侵檢測技術概述、入侵檢測系統分類及特點、IDS結構和關鍵技術、IDS應用指南、IDS發展趨勢、入侵防禦系統的概念、IPS的應用
漏洞掃描:
漏洞掃描概述、漏洞掃描的應用
訪問控制:
訪問控制模型、標識和認證、口令、生物學測定、認證協議、訪問控制方法
存儲和備份:
數據存儲和備份技術、數據備份計劃、災難恢復計劃
3、安全設備的功能和適用范圍
各類安全設備的不足
構建全面的防禦體系
三、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與維護
1、安全策略的實現
安全策略包含的內容
制定安全策略
人員管理
2、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的重要性
對物理安全的威脅
對物理安全的控制
3、安全信息系統的維護
安全管理維護
監控內外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