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證券網路安全審計

證券網路安全審計

發布時間: 2022-10-05 02:39:22

網路安全審計產品是什麼

網路安全審計產品一般是之公司電腦或者網路審計軟體。

對公司電腦網路進行有效管理,我們公司用的是域之盾軟體

功能比如

行為監控
監控即時通訊.電子郵件、文件操作等行為。
移動儲存安全
移動設備許可權管控, U盤加密,設備管理。
可視化報表
數據可視化,智能、直觀、簡潔。
文檔安全管控
管控文檔安全,防止數據泄密。
資產管理
軟、硬體資產統計,變更告警。
運維工具
軟體分發、遠程協助、文檔備份、補丁管理等。

② 安全審計的包含內容

安全審計涉及四個基本要素:控制目標、安全漏洞、控制措施和控制測試。其中,控制目標是指企業根據具體的計算機應用,結合單位實際制定出的安全控制要求。安全漏洞是指系統的安全薄弱環節,容易被干擾或破壞的地方。控制措施是指企業為實現其安全控制目標所制定的安全控制技術、配置方法及各種規范制度。控制測試是將企業的各種安全控制措施與預定的安全標准進行一致性比較,確定各項控制措施是否存在、是否得到執行、對漏洞的防範是否有效,評價企業安全措施的可依賴程度。顯然,安全審計作為一個專門的審計項目,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知識與技能。
安全審計是審計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計算機網路環境的安全將不僅涉及國家安危,更涉及到企業的經濟利益。因此,我們認為必須迅速建立起國家、社會、企業三位一體的安全審計體系。其中,國家安全審計機關應依據國家法律,特別是針對計算機網路本身的各種安全技術要求,對廣域網上企業的信息安全實施年審制。另外,應該發展社會中介機構,對計算機網路環境的安全提供審計服務,它與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一樣,是社會對企業的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安全作出評價的機構。當企業管理當局權衡網路系統所帶來的潛在損失時,他們需要通過中介機構對安全性作出檢查和評價。此外財政、財務審計也離不開網路安全專家,他們對網路的安全控製作出評價,幫助注冊會計師對相應的信息處理系統所披露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作出正確判斷。
根據互聯網安全顧問團主席Ira Winkler,安全審計、易損性評估以及滲透性測試是安全診斷的三種主要方式。這三個分別採用不同的方法,分別適於特定的目標。安全審計測量信息系統對於一系列標準的性能。而易損性評估涉及整個信息系統的綜合考察以及搜索潛在的安全漏洞。滲透性測試是一種隱蔽的操作,安全專家進行大量的攻擊來探查系統是否能夠經受來自惡意黑客的同類攻擊。在滲透性測試中,偽造的攻擊可能可能包括社會工程等真正黑客可能嘗試的任何攻擊。這些方法各有其固有的能力,聯合使用兩個或者多個可能是最有效的。

③ 參與網路安全審查的相關機構

參與網路安全審查的相關機構有當地的公安網路審查辦公室,當地的網路宣傳辦公室,國家網路監管局,各個平台的審查

④ 審計和統計有什麼區別,什麼是網路安全審計

會計學與審計學都是傳統專業,會計學與審計學相互聯系又互相區別。
第一,組織部門角度。每個單位或企業都有財務部門,都有出納會計,財務部門負責一個組織或企業單位賬務資金管理。而審計學一般來說,有國家審計、內部審計,社會審計,相應的有公務員審計單位,企業內部審計等,審計學是用於核對上市公司財政報表,審查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審查有關文件、資料、檢查現金實務、有價證券等,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 提到審計學,筆者最早知道有審計學是有一個小學同學的爸爸媽媽在審計局和地稅局上班。後來考大學的時候,有些同學報考審計專業,對審計學有大致了解。
第二,從學科特點角度比較。會計學專業一般會學到的課程主要有: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在大學里,會計學和審計學專業基礎課程基本上是一樣的,比如都有數學、英語、計算機基礎,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信息系統、統計學、初中高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等。區別是,審計學多了政府審計、內部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審計學基礎幾門課程。
第三,從方法程序角度比較。會計學主要包括了記賬、算賬、報賬、用賬、查賬等內容,比如設置賬戶、填制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會計報表等。審計學是方法是確定審計事項、收集審計證據、對照標准評價、提出審計報告、審計調與分析,抽樣法等。
第四,側重不同。兩個學科總體框架上基本相同,但各有側重,會計學側重記賬、登帳、會計憑證、會計報表。財務管理側重財務分析。審計學側重審計,但是必須有財務基礎知識。簡單的說,查賬只反映審計一個內容,審計不等於查賬,審計還包括比如實地考察、調查、分析、抽樣檢驗等。審計只能由專門審計機構或部門進行,審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不是會計的分支。
審計學離不開會計學基礎內容基本知識,而會計學又是審計學的基本內容之一,審計學與會計學與相同之處但又有所不同,相互聯系又有不同。

國際互聯網路安全審計(網路備案),是為了加強和規范互聯網安全技術防範工作,保障互聯網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促進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我國於2005年制定了《互聯網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規定》,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⑤ 安全審計產品的介紹

安全審計產品是對網路或指定系統的使用狀態進行跟蹤記錄和綜合梳理的工具, 主要分為用戶自主保護 、系統審計保護兩種 。網路安全審計能夠對網路進行動態實時監控,可通過尋找入侵和違規行為,記錄網路上發生的一切,為用戶提供取證手段。網路安全審計不但能夠監視和控制來自外部的入侵,還能夠監視來自內部人員的違規和破壞行動,如UniAccess的審計技術就是基於此之上,它是評判一個系統是否安全的重要尺度。

⑥ 信息安全專項審計項目,有哪家可以做的

信息安全審計適用於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組織,特別是對IT依賴度高的組織,如金融、電力、航空航天、軍工、物流、電子商務、政府部門等。各個行業和部門可以單獨實施信息安全審計,也可以將信息安全審計作為其它審計與信息安全相關工作的一部分內容聯合實施。如IT審計、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建設、信息安全風險評估、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等,都可以選擇谷安天下,經驗豐富,專業能力強,成功案例多,業界口碑好。

⑦ 網路安全審計的概念

計算機網路安全審計(Audit)是指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利用記錄、系統活動和用戶活動等信息,檢查、審查和檢驗操作事件的環境及活動,從而發現系統漏洞、入侵行為或改善系統性能的過程。也是審查評估系統安全風險並採取相應措施的一個過程。在不至於混淆情況下,簡稱為安全審計,實際是記錄與審查用戶操作計算機及網路系統活動的過程,是提高系統安全性的重要舉措。系統活動包括操作系統活動和應用程序進程的活動。用戶活動包括用戶在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中的活動,如用戶所使用的資源、使用時間、執行的操作等。安全審計對系統記錄和行為進行獨立的審查和估計,其主要作用和目的包括5個方面:
(1)對可能存在的潛在攻擊者起到威懾和警示作用,核心是風險評估。
(2)測試系統的控制情況,及時進行調整,保證與安全策略和操作規程協調一致。
(3)對已出現的破壞事件,做出評估並提供有效的災難恢復和追究責任的依據。
(4)對系統控制、安全策略與規程中的變更進行評價和反饋,以便修訂決策和部署。
(5)協助系統管理員及時發現網路系統入侵或潛在的系統漏洞及隱患。 網路安全審計從審計級別上可分為3種類型:系統級審計、應用級審計和用戶級審計。
1)系統級審計
系統級審計主要針對系統的登入情況、用戶識別號、登入嘗試的日期和具體時間、退出的日期和時間、所使用的設備、登入後運行程序等事件信息進行審查。典型的系統級審計日誌還包括部分與安全無關的信息,如系統操作、費用記賬和網路性能。這類審計卻無法跟蹤和記錄應用事件,也無法提供足夠的細節信息。
2)應用級審計
應用級審計主要針對的是應用程序的活動信息,如打開和關閉數據文件,讀取、編輯、刪除記錄或欄位的等特定操作,以及列印報告等。
3)用戶級審計
用戶級審計主要是審計用戶的操作活動信息,如用戶直接啟動的所有命令,用戶所有的鑒別和認證操作,用戶所訪問的文件和資源等信息。

⑧ 安全審計的功能

有三種網路安全機制。 概述: 隨著TCP/IP協議群在互聯網上的廣泛採用,信息技術與網路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安全風險問題的急劇增加。為了保護國家公眾信息網以及企業內聯網和外聯網信息和數據的安全,要大力發展基於信息網路的安全技術。 信息與網路安全技術的目標 由於互聯網的開放性、連通性和自由性,用戶在享受各類共有信息資源的同事,也存在著自己的秘密信息可能被侵犯或被惡意破壞的危險。信息安全的目標就是保護有可能被侵犯或破壞的機密信息不被外界非法操作者的控制。具體要達到: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目標。 網路安全體系結構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的基礎上,於1989年制定了在OSI環境下解決網路安全的規則:安全體系結構。它擴充了基本參考模型,加入了安全問題的各個方面,為開放系統的安全通信提供了一種概念性、功能性及一致性的途徑。OSI安全體系包含七個層次: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在各層次間進行的安全機制有: 1、加密機制 衡量一個加密技術的可靠性,主要取決於解密過程的難度,而這取決於密鑰的長度和演算法。 1)對稱密鑰加密體制對稱密鑰加密技術使用相同的密鑰對數據進行加密和解密,發送者和接收者用相同的密鑰。對稱密鑰加密技術的典型演算法是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數據加密標准)。DES的密鑰長度為56bit,其加密演算法是公開的,其保密性僅取決於對密鑰的保密。優點是:加密處理簡單,加密解密速度快。缺點是:密鑰管理困難。 2)非對稱密鑰加密體制非對稱密鑰加密系統,又稱公鑰和私鑰系統。其特點是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鑰。 (1)非對稱加密系統的關鍵是尋找對應的公鑰和私鑰,並運用某種數學方法使得加密過程成為一個不可逆過程,即用公鑰加密的信息只能用與該公鑰配對的私鑰才能解密;反之亦然。 (2)非對稱密鑰加密的典型演算法是RSA。RSA演算法的理論基礎是數論的歐拉定律,其安全性是基於大數分解的困難性。 優點:(1)解決了密鑰管理問題,通過特有的密鑰發放體制,使得當用戶數大幅度增加時,密鑰也不會向外擴散;(2)由於密鑰已事先分配,不需要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密鑰,安全性大大提高;(3)具有很高的加密強度。 缺點:加密、解密的速度較慢。 2、安全認證機制 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為保證商務、交易及支付活動的真實可靠,需要有一種機制來驗證活動中各方的真實身份。安全認證是維持電子商務活動正常進行的保證,它涉及到安全管理、加密處理、PKI及認證管理等重要問題。目前已經有一套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可以應用。採用國際通用的PKI技術、X.509證書標准和X.500信息發布標准等技術標准可以安全發放證書,進行安全認證。當然,認證機制還需要法律法規支持。安全認證需要的法律問題包括信用立法、電子簽名法、電子交易法、認證管理法律等。 1)數字摘要 數字摘要採用單向Hash函數對信息進行某種變換運算得到固定長度的摘要,並在傳輸信息時將之加入文件一同送給接收方;接收方收到文件後,用相同的方法進行變換運算得到另一個摘要;然後將自己運算得到的摘要與發送過來的摘要進行比較。這種方法可以驗證數據的完整性。 2)數字信封 數字信封用加密技術來保證只有特定的收信人才能閱讀信的內容。具體方法是:信息發送方採用對稱密鑰來加密信息,然後再用接收方的公鑰來加密此對稱密鑰(這部分稱為數字信封),再將它和信息一起發送給接收方;接收方先用相應的私鑰打開數字信封,得到對稱密鑰,然後使用對稱密鑰再解開信息。 3)數字簽名 數字簽名是指發送方以電子形式簽名一個消息或文件,表示簽名人對該消息或文件的內容負有責任。數字簽名綜合使用了數字摘要和非對稱加密技術,可以在保證數據完整性的同時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4)數字時間戳 數字時間戳服務(DTS)是提供電子文件發表時間認證的網路安全服務。它由專門的機構(DTS)提供。 5)數字證書 數字證書(Digital ID)含有證書持有者的有關信息,是在網路上證明證書持有者身份的數字標識,它由權威的認證中心(CA)頒發。CA是一個專門驗證交易各方身份的權威機構,它向涉及交易的實體頒發數字證書。數字證書由CA做了數字簽名,任何第三方都無法修改證書內容。交易各方通過出示自己的數字證書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在電子商務中,數字證書主要有客戶證書、商家證書兩種。客戶證書用於證明電子商務活動中客戶端的身份,一般安裝在客戶瀏覽器上。商家證書簽發給向客戶提供服務的商家,一般安裝在商家的伺服器中,用於向客戶證明商家的合法身份。 3、訪問控制策略 訪問控制是網路安全防範和保護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網路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訪問。它也是維護網路系統安全、保護網路資源的重要手段。各種安全策略必須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護作用。下面我們分述幾種常見的訪問控制策略。 1)入網訪問控制 入網訪問控制為網路訪問提供了第一層訪問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戶能夠登錄到伺服器並獲取網路資源,以及用戶入網時間和入網地點。 用戶的入網訪問控制可分為三個步驟:用戶名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口令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帳號的預設限制檢查。只有通過各道關卡,該用戶才能順利入網。 對用戶名和口令進行驗證是防止非法訪問的首道防線。用戶登錄時,首先輸入用戶名和口令,伺服器將驗證所輸入的用戶名是否合法。如果驗證合法,才繼續驗證輸入的口令,否則,用戶將被拒之網路之外。用戶口令是用戶入網的關鍵所在。為保證口令的安全性,口令不能顯示在顯示屏上,口令長度應不少於6個字元,口令字元最好是數字、字母和其他字元的混合,用戶口令必須經過加密,加密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方法有:基於單向函數的口令加密,基於測試模式的口令加密,基於公鑰加密方案的口令加密,基於平方剩餘的口令加密,基於多項式共享的口令加密,基於數字簽名方案的口令加密等。用戶還可採用一次性用戶口令,也可用攜帶型驗證器(如智能卡)來驗證用戶的身份。 2)網路的許可權控制 網路的許可權控制是針對網路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種安全保護措施。用戶和用戶組被賦予一定的許可權。網路控制用戶和用戶組可以訪問哪些目錄、子目錄、文件和其他資源。可以指定用戶對這些文件、目錄、設備能夠執行哪些操作。我們可以根據訪問許可權將用戶分為以下幾類:(1)特殊用戶(即系統管理員);(2)一般用戶,系統管理員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為他們分配操作許可權;(3)審計用戶,負責網路的安全控制與資源使用情況的審計。用戶對網路資源的訪問許可權可以用一個訪問控製表來描述。 3)目錄級安全控制 網路應允許控制用戶對目錄、文件、設備的訪問。用戶在月錄一級指定的許可權對所有文件和子目錄有效,用戶還可進一步指定對目錄下的子目錄和文件的許可權。對目錄和文件的訪問許可權一般有八種:系統管理員許可權(Supervisor)、讀許可權(Read)、寫許可權(Write)、創建許可權(Create)、刪除許可權(Erase)、修改許可權(MOdify)、文件查找許可權(FileScan)、存取控制許可權(AccessControl)。用戶對文件或目標的有效許可權取決於以下二個因素:用戶的受託者指派、用戶所在組的受託者指派、繼承許可權屏蔽取消的用戶許可權。一個網路系統管理員應當為用戶指定適當的訪問許可權,這些訪問許可權控制著用戶對伺服器的訪問。八種訪問許可權的有效組合可以讓用戶有效地完成工作,同時又能有效地控制用戶對伺服器資源的訪問,從而加強了網路和伺服器的安全性。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將日益成為工業、農業和國防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交換手段,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認清網路的脆弱性和潛在威脅,採取強有力的安全策略,對於保障網路信息傳輸的安全性將變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