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復旦大學網路教育學院的領導介紹
男,1945年4月生於貴州,漢族,教授,中共黨員。
1969年畢業於原上海第一醫學院衛生系,1978年10月至1981年元月在上海第一醫學院攻讀流行病學碩士,1983年元月至1984年元月在澳大利亞國立衛生及醫學研究院進修腫瘤流行病學,1994年4月至1994年8月在美國西雅圖弗雷德、赫金森癌症中心合作研究。
曾任原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校教務處處長、上海醫科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常委。2000年4月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長期從事流行病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特別是腫瘤、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參加過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研究」的工作,主持過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成人高血壓的一級預防」課題的研究。在教育研究方面,主持過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的課程體系改革項目「重點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等課題的研究。發表過論文三十餘篇。擔任過上海預防醫學會理事,全國醫學教育學會醫葯教材建設研究會副理事長,日本流行病學雜志 (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的編委,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曾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參加第三、四次國際心臟病預防大會,亞洲東部地區腦卒、冠心病協作隊列研究學術會議等。
曾獲得過「上海醫科大學先進工作者」、「上海醫科大學優秀共產黨員」、「中華國際醫學基金會林宗楊教育獎」等表彰。 男,1945年生,漢族,教授,中共黨員。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留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曾開設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國文學期刊副刊史等課程。獲得復旦大學教學優秀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有專著和合作撰寫著作7種,輯錄著作4種,發表論文74篇,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二、三等獎各1項,著作三等獎1項。
1993年起任復旦大學教務處副處長,主管教學組織工作,包括教學思想研究,教學計劃修訂,教學質量監控和評估,學風和考風規范,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語言文字規范化等。曾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2000年8月調任復旦大學網路教育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和日常運行工作。
丁石藤,男,1949年8月出生於上海,漢族,高級工程師。1968年畢業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1978年至1982年在南京郵電學院廣播電視專業學習。1969年到吉林省梨樹縣插隊,1972年至1978年在長春火車站工作。1982年作為技術員被分配到南京東方無線電廠,先後任設計科副科長、科長、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1996年調入上海醫科大學,任網路中心副主任、電教中心副主任。2000年任復旦大學網路教育學院副院長。
❷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系所簡介
電子工程系始建於1960 年,重建於1982 年,現屬於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具有較強的科研、教學師資力量,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10名(博士生導師7名),副教授與高級工程師12名。
學科研究富有特色,電路與系統、生物醫學工程分別為國家重點學科和上海市重點學科,都具有碩士點、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現設有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和數字技術研究中心及電子學教學實驗中心。電子工程系學科研究方向廣泛,其中醫學超聲工程等研究方向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有一定國際影響;圖像與智能信息處理、數字系統理論與通信技術、人工智慧和神經網路、心臟起搏與電生理、醫學信號處理、復雜網路理論與應用等研究方向有較大國內影響。多年來,承擔了大量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委省市級科研項目,均取得優秀成果。
電子工程系特別注重培養研究生、本科生堅實數理基礎、開拓進取創新意識、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電工系歷屆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均連續獲得優異成績。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年年獲獎,2004 年一舉奪冠,捧INTEL 杯。本科生、研究生畢業去向主要為赴國外深造,或在高校、重要科研單位以及電子行業國內外大型企業、公司研究部門承擔教學或研究、開發等工作。 復旦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光學與激光科學技術的高校之一。光科學與工程系的前身是1952年由我國著名光學專家周同慶教授創辦的固體發光與光譜實驗室,在此基礎上,1953年正式成立了光學教研組。1953年成功研製了第一隻國產X光管,1963年研製成功國內高校第一台氦氖激光器。1970年成立光學系和光學工廠,此後更名為激光物理研究室。1984年設立「光學」博士點,1988年起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1992年,光學博士點接受國家教委評估,位列全國高校第一名。2000年激光物理研究室並入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光科學與工程系。2003年設立光學工程碩士點,2011年設立光學工程博士點。研究基地還有「復旦大學上海超精密光學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復旦大學光學與光學工程學科的發展緊跟國際科學前沿並積極面向國家產業和國防發展的需求,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四個研究方向:光學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新型光伏器件與材料和光生物醫學。 通信科學與工程系成立於2000年5月。現有教授4人(其中校特聘教授1人、博導2人)、副教授6人,年輕教師佔50%以上。
通信科學與工程系設有復旦-朗訊貝爾信息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復旦-Intel多媒體通信技術中心、復旦-TI DSPS實驗室、復旦-上海郵電 C&C聯合實驗室(與計算機系合作)、遙感與散射研究中心及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上海)等設備先進的研究基地,近年還將建設移動通信研究室、IP網路實時通信技術研究室、網路和網路安全技術研究室、光纖通信研究室、DSPS開放實驗室等。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簡稱學院)成立於2013年4月,是由原「微電子研究院」、「信息學院微電子學系」和「985微納電子科技創新平台」合並而成,也是復旦大學積極響應「國家急需,世界一流」號召,發展工科「先行先試」的首個改革試點單位,是直屬於學校領導的教學科研實體單位。
學院擁有的「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學科,其前身是1958年由謝希德教授創辦的半導體物理專業,1984年設立博士點,1988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學院擁有「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1992年),具備國際一流的軟硬體設計環境。學院承擔著推動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技術創新「抓住不放、實現跨越」的發展重任,以科學前沿和重大需求來驅動基礎研究、先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有機銜接,著眼於培養國際一流的集成電路高級技術人才,解決集成電路領域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前沿問題,努力建設成為國際先進水平的集成電路人才培養與科研相結合的平台。 復旦大學微電子研究院是在國家教育部、國家計委、上海市政府的關懷下,經上海市計委批准於2002年成立,是我國特別是上海地區微電子人才培養和微電子技術研發的重要基地之一。
研究院依託復旦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學科幾十年的積累,有雄厚的技術和學術優勢,是國家重點學科、「211工程」建設學科、復旦大學「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設學科,擁有全國唯一的「專用集成電路和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其所在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與國際知名公司建立了聯合實驗室,擁有先進的公共實驗平台和各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設計軟、硬體系統。 復旦大學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實驗室(ASIC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於1992年由國家計委批准建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籌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唯一的專門從事集成電路設計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1995年9月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2002年和2007年,分別通過了科技部的評估。實驗室依託復旦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兩個國家重點學科,所屬一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也被列入全國重點學科,設有博士點、碩士點,以及博士後流動站。
實驗室的總體定位是:以微電子、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和電路系統理論方法為基礎,發揮多學科綜合和交叉優勢,面向微納電子領域國際發展主流及國家戰略需求,圍繞集成電路這一關繫到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重大關鍵問題,開展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方法與系統集成技術的創新研究。目標是解決電路、系統集成以及與設計相關的器件工藝中的前沿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用於先進電子系統的晶元技術;培養一大批適應新世紀集成電路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人才;面向國際國內、堅持開放,為提升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總體水平作出應有貢獻,成為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研究、產業發展以及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最重要基地之一。
實驗室根據國家戰略目標和國際集成電路SOC技術的發展趨勢,針對超深亞微米、納米、超高速、超低功耗、數模混合集成電路的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前沿問題,將研究方向凝練為:集成電路系統級晶元(SoC)設計、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超深亞微米/納米器件與製造、微電子機械繫統。 研究方向:復雜介質中電磁波散射傳播與輻射傳輸(Electromagnetic Wave Scattering and Proragetion, Radiative Transfer in Complex Media),星載微波遙感信息理論方法與應用技術(Satellite-Born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Theory ,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復雜系統中計算電磁學(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in Complex Systems)。
❸ 復旦大學網路教育學院簡介
復旦大學網路教育學院是復旦大學專門設置的從事現代遠程教育的二級學院,成立於2000年7月。 網院依託復旦的優質教學資源和學科綜合優勢,設置了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社會緊缺專業。自成立以來,陸續開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法學、經濟學、會計學、新聞學、旅遊管理、行政管理、社會工作、英語(商務)、日語(商務)、心理學、廣告學等專業。
學院概況
學院簡介
復旦大學網路教育學院,是復旦大學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於高級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專門設置的從事現代遠程教育的二級學院,成立於2000年7月。復旦大學是國家教育部批準的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學校之一。
開設課程
網院依託復旦的優質教學資源和學科綜合優勢,設置了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社會緊缺專業。自成立以來,陸續開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旅遊管理、行政管理、社會工作、法學、新聞學、漢語言文學、英語(商務)和日語(商務)、經濟學(工商管理)等專業。其教學計劃是以我校已設專業教學計劃為藍本進行相應的修訂或重新制定的。
招生就業
2000—2006六年間,累計招收學生12000多名,已有三屆六批學生畢業,計4000名左右,按期畢業率為93%,平均就業率截止2006年2月為93.2%。目前在讀生8500多名。復旦大學(網路教育)畢業證書,國家承認,並經教育部統一電子注冊。成績優良並符合學位申請條件的網院本科畢業生,授予復旦大學學士學位。
網院不定期開辦非學歷教育的各類輔導班、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班,以及由泰復學習中心經辦的工商管理核心課程高級經理研修班、企業管理中層經理培訓班、電視傳媒復合型高級經營人才研修班、酒店管理專業證書課程班等。2004年始,還開設面向在讀大學生的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等輔修專業。
教學模式
網院的教學有學習中心網路教學和在線教學兩種模式。
選擇學習中心網路教學模式學習的學生,主要在網院直接管理的學習中心和校外學習中心(教學點)集中上課。各學習中心之間通過區域網聯接,教師在主教室面授,其他教室學生則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實時共享。在上海市,現有網院直接管理的國權路、逸仙路、邯鄲路、東安路、上川路、天寶路6個學習中心和上海遠程教育集團、震旦學院2個合建的學習中心。另有16個校外學習中心,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地區。
選擇在線教學模式學習的學生,則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在網上點播課件學習,輔以定期組織的面授輔導。同時,網院通過網上答疑係統和網上監控系統來加強在線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的管理,並建立每門課程配置一名助教的制度。
技術資源
網院建有先進的支撐網路教育的多元化通信技術平台,即基於IP雙向視頻會議的實時教學系統,基於Web的教學與管理一體化系統和門戶網站等。現有多媒體教室33間,面授教室9間,計算機房PC機320台,語音室2間(共60座)。
師資力量
現任網院院長為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黨總支書記姜良斌副教授,副院長是應建雄副教授、丁石藤教授。各專業設有專業主任,系由該校相關院系分管教學的副院長或副系主任兼任。該校教師受聘網院任課的有李潔明、庄起善、謝為安、黃關福、黃勇民、劉海貴、洪劍峭、項杏林、龐志春、胡雨春、沈祖祥、朱文華、許道明、申小龍、張世信、黃芝曉等200多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佔50%以上。
為鑄造網路教育的品牌,復旦大學網路教育學院將堅持“復旦水準,優選師資,規范管理,確保質量”的辦學理念,進一步發掘潛力,勇於創新,在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新潮中繼續前進。
設備介紹
學院資源
網院成立至今,已投資了2400萬人民幣,建設教育網站、網路教育平台和面授教室。現有教學基地(教學點)本市4個,外地5個。有36間多媒體主分教室,10間面授教室,計算機房PC機320台,語音室(60座)一間。同時網院還與校圖書館合作,實現校數字化圖書館與網路教育學院的資源共享,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好的支持服務。
學院教育平台
網院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教育平台共分為三個部分
(1)基於IP雙向視頻會議的實時教學系統。實現了跨地域的實時交互授課,教師在基地和教學點主教室面授,分教室通過衛星或專線實時接收授課內容,必要時通過主、分教室互動功能,教師與學生可即時互動交流。
(2)基於Web的教學與管理一體化系統。主要利用基於Web的B/S技術與流媒體點播技術來實現,學生、教師、管理員能通過Internet/Intranet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輔導及管理。此外還准備利用電信的Internet的`寬頻入口(ADSL)或廣電的有線電視(CABLE)網路作傳輸手段,推行廣播式(非實時)授課,並輔以網上和集中式答疑的教學方式,進一步豐富教學手段。
(3)門戶網站。主要功能包括發布學院教務、教學、招生等信息,進行學生網上注冊、學籍管理,提供視頻流課件點播,提供E-mail服務和數字化圖書館服務等。
領導介紹
徐忠
男,1945年4月生於貴州,漢族,教授,中共黨員。
1969年畢業於原上海第一醫學院衛生系,1978年10月至1981年元月在上海第一醫學院攻讀流行病學碩士,1983年元月至1984年元月在澳大利亞國立衛生及醫學研究院進修腫瘤流行病學,1994年4月至1994年8月在美國西雅圖弗雷德、赫金森癌症中心合作研究。
曾任原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校教務處處長、上海醫科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常委。2000年4月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長期從事流行病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特別是腫瘤、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參加過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研究”的工作,主持過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成人高血壓的一級預防”課題的研究。在教育研究方面,主持過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的課程體系改革項目“重點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等課題的研究。發表過論文三十餘篇。擔任過上海預防醫學會理事,全國醫學教育學會醫葯教材建設研究會副理事長,日本流行病學雜志 (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的編委,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曾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參加第三、四次國際心臟病預防大會,亞洲東部地區腦卒、冠心病協作隊列研究學術會議等。
曾獲得過“上海醫科大學先進工作者”、“上海醫科大學優秀共產黨員”、“中華國際醫學基金會林宗楊教育獎”等表彰。
沈永寶
男,1945年生,漢族,教授,中共黨員。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留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曾開設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國文學期刊副刊史等課程。獲得復旦大學教學優秀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有專著和合作撰寫著作7種,輯錄著作4種,發表論文74篇,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二、三等獎各1項,著作三等獎1項。
1993年起任復旦大學教務處副處長,主管教學組織工作,包括教學思想研究,教學計劃修訂,教學質量監控和評估,學風和考風規范,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語言文字規范化等。曾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2000年8月調任復旦大學網路教育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和日常運行工作。
丁石藤,男,1949年8月出生於上海,漢族,高級工程師。1968年畢業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1978年至1982年在南京郵電學院廣播電視專業學習。1969年到吉林省梨樹縣插隊,1972年至1978年在長春火車站工作。1982年作為技術員被分配到南京東方無線電廠,先後任設計科副科長、科長、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1996年調入上海醫科大學,任網路中心副主任、電教中心副主任。2000年任復旦大學網路教育學院副院長。
學院地址
學院辦公室和招生部在復旦大學文科大學11樓辦公,其餘部門在國權路基地(即國權路325號)辦公。
❹ 沈逸是壞人嗎
不是的。
沈逸(1976年-),上海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研究員,復旦大學網路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沈逸從事信息技術與國際安全、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研究,代表著作有《美國國家網路安全戰略》《邁向新時期的中美關系》等,曾獲得上海市五四青年獎章。
研究方向:信息技術與國際安全、信息技術、傳媒與外交、國家信息安全戰略、大國關系、國家網路安全戰略、全球網路空間治理、網路外交等。
❺ 之前快手號登不回來怎麼注銷
拼多多「不能注銷」,快手需證明「手機是你的」,微博注銷需要滿足7個條件...記者測試35款APP發現,其中21款沒有注銷選項。
全文5122字,閱讀約需10分鍾
▲圖/視覺中國
「馬上要畢業了打算換手機號,卻發現很多APP都綁定了手機號,想換換不了。」應屆畢業生小蔡告訴記者。
近日,新京報記者對微信、微博、支付寶等35款APP進行了能否注銷賬戶的測試,發現摩拜、餓了么等21款APP應用內沒有注銷選項;快手、花椒直播等APP的注銷需用戶提供手持身份證照片等多種證明;拼多多、QQ的用戶賬號無法主動注銷,餓了么客服雖承諾「5日內進行注銷操作」,但5日後只是解綁了手機號,本應注銷的賬戶依然存在。
「根據《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APP方有提供賬號注銷服務的義務,目前來看,只要提供了注銷渠道,APP方就不存在違規,但也有平台對注銷設置過多要求,這實質上阻礙了用戶注銷賬號。」6月5日,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對此表示。
網路安全專家劉海(化名)認為,APP難注銷背後,有著企業的「小算盤」。一方面,用戶數量是代表APP競爭力的硬性指標之一,對投資有著重要的參考依據,只要不注銷,APP的用戶規模就不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大數據時代用戶數據非常珍貴,掌握足夠數量的用戶數據對企業未來制定發展戰略,吸引新用戶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因此APP方有維持用戶數量的利益訴求。
━━━━━
ofo注銷項深藏,微博注銷7項要求難達到
「當你刪除某些APP後,他們還會不定時向你發送簡訊,希望『喚醒』你。」有用戶表示,「比如我一個月接了十幾條ofo的優惠簡訊,不勝其煩,但之前查了好幾次不知道從哪裡注銷,最後給客服打電話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客服表示之前的號碼注銷後,3個月內不能再注冊ofo。」
新京報記者近日在測試35款APP時發現,幾乎所有APP都將注冊放在了最顯著的位置之一,而注銷選項方面,用戶可以在ofo、抖音、網路等14款APP中找到賬號「注銷」選項,只是這些選項往往會被APP藏在「隱秘」的位置。
如ofo,注銷要通過「我-個人信息-設置-賬戶安全-申請注銷賬號-閱讀注銷須知-聯系客服熱線-客服登記-等待其他部門回電」來實現。抖音在首次登錄時,只要點擊右下角的「我」就能進入賬號注冊界面,注銷要通過「我-右上角-設置-反饋與幫助-注銷賬號」實現。
記者實測發現,即便用戶「捉迷藏」成功找到了注銷選項,真正想要注銷一個賬戶也需要通過層層限制。
6月3日,新京報記者在測試注銷微博賬號時發現,只有符合「在常用手機上提交注銷申請」、「賬號處於安全狀態」、「微博支付財產已結清」、「與其他APP,網站賬號已解綁」、「站外授權關系已清空」等7個條件才可以注銷賬號。當記者點擊注銷時被告知,由於「存在於其他APP、網站的授權或綁定關系」以及「未在常用手機操作」的原因,注銷無法完成。而當記者更換另一個賬號進行測試時,則因「近期進行過敏感操作」及「未在常用手機操作」的原因被告知注銷無法完成。
「要同時符合這7項條件也太難了吧,光是站外授權就很難清空。」有網友吐槽稱,「有時我自己都忘記使用微博授權過哪些APP,而且我明明就是使用了常用手機申請注銷,不知道為何微博會認為我『未在常用手機操作』。」
━━━━━
快手花椒摩拜注銷要身份證
還有不少APP直接「隱藏」了注銷選項。在新京報記者測試的35款APP中,摩拜等21款APP沒有設置注銷選項,只能通過客服進行注銷問題的咨詢。
記者撥打客服電話時,一些APP在簡單核實身份後,很快就給予了注銷,如愛奇藝在核實登錄時間,美團在提供購買信息後客服均可直接為用戶進行注銷操作,當當客服可以立即注銷,脈脈客服表示需要等待三個工作日後注銷。
6月4日,新京報記者撥打快手電筒話向客服咨詢注銷方式時,客服稱,需要「說明注銷原因、提供快手ID號、身份證正反面照片、手持身份證正反面照片、去手機營業廳開具手機號歸屬證明」並將上述信息發送到快手的郵箱,快手在進行核實後會「盡快回復郵件」。當被問及為何還要去移動營業廳開具「手機號歸屬證明」時,快手客服回答說這是為了證明「你的手機是你的」,並強調如果注銷,這個手機號將無法再次注冊快手。
6月5日,新京報記者在花椒直播客服咨詢一欄的常見問題中發現了「賬戶注銷」選項,但在點擊該選項後其並未立刻回復如何注銷,而是表示「不要離開小椒嘛」,當轉接人工客服時,其表示可以對賬號進行「封禁」處理,「封禁」與注銷效果一樣。當記者堅持詢問是否能注銷時,其最終表示需要發送「個人主頁截圖」、「身份證照片和手持身份證照片」以及「注冊兩個月內的賬號注冊初期充值憑證」到指定郵箱。
▲花椒回復的注銷要求需提供證件信息。
記者實測發現,除快手和花椒外,摩拜注銷也需要提供身份證明信息,趕集網和58同城注銷必須要去網頁版,並且經過申訴才可能實現。
「注冊的時候都沒要身份證,為什麼注銷的時候要提供身份證?」用戶小陳表示不解。
「實際上,對於注銷賬戶需要履行哪些手續,法律上並沒有細致的規定。目前來看,只要提供了渠道,就不存在違規。」6月5日,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告訴記者,「不過,從實務操作中來看,既要避免第三人擅自刪除他人賬戶,又要避免平台以此為由,設置過多的要求,實質上阻礙用戶注銷賬戶。例如需要用戶去營業廳開具證明的這種情況,我認為就屬於實質上阻礙了用戶注銷。」
「相比顯眼的『一鍵式』的注冊,大多數平台的注銷選項隱藏很深,條件苛刻,且注銷方式較為復雜。部分平台要求將繁瑣的身份證明材料提交到指定客服或郵箱,在平台規定的處理時限內靜待處理結果,且這一方式也無法保障能夠成功注銷,這種單方面、非透明的處理方式和注銷流程客觀上增加了注銷成本。」6月13日,網路安全專家劉海表示。
在方超強看來,要判斷注銷程序的操作者是否是賬戶實際用戶,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沒必要用這種蓋章證明的「土辦法」。「很多人都有過忘記密碼,進行賬號密碼找回的經歷,或者QQ、淘寶賬號被盜找回的經歷,回答一下找回問題,選擇一下聯系好友,近期購買商品等等,就可以判定是否是實際使用者。」
━━━━━
QQ賬號不能主動注銷,拼多多隻能退出登錄
相比上述可以找到注銷途徑的APP,記者測試發現,目前QQ、拼多多兩款APP無法主動注銷。
6月2日,新京報記者登錄QQ應用時發現,QQ官方指出的注銷方法是「QQ號碼回收」並且QQ號根據不同的使用頻率,劃分為注冊後3天未登錄、注冊後24小時內登錄但45天未登錄和3個月未登錄三種情況將有可能被回收,以及存在安全風險和違規操作的會對QQ賬號進行凍結。在官方指南中還指出,賬號一經回收,關於賬號裡面所有的資料都會進行清空,包括但不限於Q點Q幣等虛擬財產。
值得注意的是,其強調「賬號『可能被回收』,並特別標注『目前QQ號注銷功能還在優化中』。」
5月22日,網站「投訴直通車」中出現了網友對拼多多無法注銷的投訴信。
6月13日,新京報記者使用拼多多APP時發現,該平台無注銷賬戶入口,咨詢官方客服,其自動回復稱:拼多多平台暫不支持取消綁定,點擊退出登錄即可。在線人工客服則回應:退出可以,手機號注冊之後不能注銷,理由是拼多多沒有「單獨賬號」。拼多多客服電話回應稱:拼多多不需要注銷,日後會完善這一功能。
▲拼多多官方客服稱注冊後就不能注銷。
對於拼多多「沒有單獨賬號」的說法,新京報記者發現,該APP有手機號注冊和微信登錄兩種方式,而手機號注冊時還默認同意了「拼多多隱私政策」,該政策內容顯示,拼多多「可能會附加收集和使用用戶信息」。
「既然可以通過手機號注冊,而且也會收集用戶信息,就很難認為拼多多『沒有單獨賬號』。」劉海稱。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APP雖然可以通過客服提交注銷請求,但是否能夠成功注銷並不一定。
6月5日,記者撥打餓了么客服要求注銷賬號,客服回復稱「會將問題反饋給技術部處理,並在5個工作日內操作,但只操作不回訪,需要用戶5個工作日後查看。」6月13日,記者再次登錄餓了么賬戶發現,用戶名和送餐地址信息還在,手機號已解綁。趕集網和58同城的賬戶注銷則需要在網頁版遞交申訴或留言,但遞交完成後至今,賬戶也依然存在。
「目前APP注銷用戶賬號是有比較明確的依據的。」6月5日,方超強表示,根據《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工業和信息化部令第24號)中的規定:「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在用戶終止使用電信服務或者互聯網信息服務後,應當停止對用戶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並為用戶提供注銷號碼或賬號的服務。」
━━━━━
探探、人人賬號可「復活」
實際上,對於APP賬號是否可以注銷這一問題,工信部早有回復。
中國政府網「我向總理說句話」欄目曾有網友留言稱「現在商家為了推廣自己的手機APP,各種大力宣傳,很多用戶注冊後發現不是自己所需,幾乎用不到或者是不想用,想把自己的賬戶注銷,清除某些注冊信息,卻發現不能注銷。賬戶永久保存在不需要的APP里,十分擔心以後個人用戶資料遭泄露。」
1月4日,工信部回復中稱,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在用戶終止使用服務後,為用戶提供注銷賬號的服務。用戶也可以依法要求網路平台、手機APP注銷不再使用的賬號,以防範個人用戶資料被泄露的風險。
有的APP在用戶賬號注銷後為用戶的信息做了「凍結」處理,而不是真正刪除用戶信息,這意味著用戶信息仍然留存在APP後台。
6月3日,記者注銷了探探賬號後發現,再次輸入賬號名稱後依然可以使用此前的密碼進行再次登錄,此時頁面會顯示「該賬號已失效。是否重新激活該賬號」,而激活後的賬號內信息(如頭像、昵稱等)與注銷前是一致的。
6月5日,有用戶向記者反映人人網也存在無法注銷賬號的情況。記者實測發現,其可以通過「賬號停用」的方式進行注銷,但當注銷完成後,人人網顯示「可以在任何時候復活這個賬號,復活後信息全部存在」。
━━━━━
無注銷選項的APP
攜程(客服核對賬戶相關信息後可注銷)
蘇寧易購(需要登錄網頁版)
京東(咨詢客服後可以)
一號店(咨詢客服後注銷)
摩拜(咨詢客服後可以,需提交身份證等)
UC瀏覽器(登錄UC官網自助申訴平台選擇原因,且需要系統審核)
悅跑圈(需要聯系人工客服進行注銷)
脈脈(需聯系人工客服,注銷等待三個工作日)
趣店(需要還清所有賬單並發送手機身份證和姓名到人工客服)
當當(咨詢客服可以立即操作完畢)
美團(咨詢客服並提供信息可以)
愛奇藝(核實登錄時間後即可注銷)
趕集網(需在官網申請注銷,但需要等待回復)
58同城(APP內沒有注銷選項,撥打客服電話顯示坐席全忙)
人人網(有停用賬號選項,但可在任何時候復活賬號)
餓了么
(客服表示會反饋到技術部處理,5個工作日內操作,用戶5日後自己查看)
知乎(小管家官方賬號表示可以申請注銷)
快手(需要提供身份證等信息)
花椒直播
(人工客服說需要提供多種身份證明,如身份證和手持身份證照片)
拼多多(暫未上線該功能)
QQ(賬號採取自動回收)
(羅亦丹、王健楠通過咨詢客服等方式整理,以實際為准)
━━━━━
延展
「APP方有維持用戶數量的利益訴求」
網路安全專家劉海(化名)認為,一方面,用戶數量是代表APP競爭力的硬性指標之一,對投資有著重要的參考依據,只要不注銷,APP的用戶規模就不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大數據時代用戶數據非常珍貴,掌握足夠數量的用戶數據對企業未來制定發展戰略,吸引新用戶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因此APP方有維持用戶數量的利益訴求。
APP「增粉」壓力與用戶信息價值
蓋小慧在一家新媒體APP從事運營工作,並經歷了活動部、運營部、直播部三個部門,她表示,這三個部門「本質上任務都是拉用戶注冊」。「我們KPI考核的就是APP的新增下載量與用戶注冊量,不管是線下活動推廣還是線上優惠推廣,都是為了拉客戶。」
有業內人士認為,部分APP用設置繁瑣的注銷程序,消除用戶注銷的慾望,讓很多人不得不放棄注銷。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凌力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根本上看,網路平台是不願意提供注銷服務的,因為這會讓平台失去用戶,損失已積累的數據信息,無論是現階段運營還是未來發展,平台都很需要這些信息。
6月5日,從事APP技術服務的孫銘(化名)表示,用戶數據和信息對企業很有用,在用戶注冊的那一刻,其居住地、電話以及其他填寫的注冊信息都會被企業留存待日後使用,決策層也可以根據用戶數據的分布來生成用戶畫像,從而決定接下來企業的發展戰略。「實際上現在很少有APP真正注銷用戶的信息,不只是企業不想失去這條信息的價值,還有就是從技術和運營層面上『真正』注銷這些信息的成本非常大,且手續繁復。」
「去年由於手頭不寬裕,我注冊了一些網貸APP,後來漸漸還清欠款後我怕徵信受到影響,就注銷了一些APP,但是時至今日我依然可以收到網貸簡訊。」6月5日,有用戶向記者反映。
「實際上,已注銷用戶的信息仍然有價值,可以成為營銷的對象、潛在的客戶,對分析用戶使用習慣,產品推廣也有借鑒意義,一般而言小型的APP廠商都不會主動拋棄掉這些價值。」孫銘表示。
孫銘舉例稱,一些企業有定期向會員進行產品推廣或策劃活動的安排,這時運營或策劃部門會拿到一份用戶信息的表單,並按照上述信息進行電話或簡訊邀約。如果用戶未來選擇了注銷自己的信息,對於一些小公司來說,可能技術部會刪除用戶數據,但已經給出的信息表單是無法刪除的。「你可以認為在用戶注冊的那一刻,他的信息就已經被使用了,難以不留痕跡完全注銷。」
不能注銷增加信息泄露風險
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邱寶昌指出,賬號不能注銷等同於用戶在互聯網上的「痕跡」無法被消除,由此也就增加了用戶隱私和個人信息被泄露的風險,侵害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賬號注冊容易注銷難還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
目前許多APP賬戶是用手機注冊,如果不能注銷,那麼手機號如果被原主人廢棄,再被移動運營商「二次更新」,該手機號的新主人就有可能通過手機驗證碼登錄原主人的賬號,可能產生信息泄露。
在天津上學的何同學說,2016年9月入學時辦理了一張校園手機卡,當用該號碼注冊滴滴出行時發現已被注冊,且還有未支付行程,導致其無法正常使用該應用。
西安郵電大學副教授任方對記者表示,用戶登錄本來是一個雙向認證,APP把用戶這邊的單項認證撤銷就可以達到注銷的效果。這樣可以保證用戶沒辦法再使用APP,在用戶看來就是注銷成功了,但這並不能保證APP撤銷用戶的信息,到底注銷之後,APP有沒有刪除用戶的個人信息,只有APP方才知道。
5月29日,小米首席安全官陳洋在2018碼號服務推進組年會表示,不少用戶都會選擇用手機號碼注冊,用戶在更換手機號碼時,容易忽視把該號碼跟各個平台解除綁定。使用二次號碼的新用戶,雖然無法完成新用戶的注冊,但是可以通過簡訊找回部分賬號的密碼,從而登錄前任用戶的賬號。
這對於原用戶來說,則面臨隱私數據泄露的風險。
新京報記者 羅亦丹 實習生 王健楠
值班編輯 胡爾康 吾彥祖
個稅起征點擬調至每月5000元,月薪萬元能省多少錢?
重磅新政!外地車「進京證」每年限辦12次
全國8套卷高考作文題匯總出爐,你覺得哪家最難?
本文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❻ 張世永的介紹
張世永教授,復旦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包括數據通信,電子商務,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網路測試,寬頻網路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的應用和安全等。主編及編寫出版著作8部。他先後共獲得國家及部、市科技進步獎9項(其中5項為第一完成人)。
❼ 當今面臨哪些網路攻擊威脅,分析入侵可能方式,特徵,留下哪些痕跡
去年9月17日下午,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上海地區重點活動之一的網路安全高峰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辦。復旦大學副教授沈逸指出,數據顯示,從IP溯源,美國遭遇的網路攻擊往往源自於美國,中國遭遇的攻擊來源主要來自於美國,印度遭遇的網路攻擊經常來源於加拿大,全球網路安全面臨新威脅。
全球網路安全面臨哪些新型威脅?
首要威脅是國家級網路武器及其技術與能力的擴散與預防。
2017年5月,全球網路爆發WannaCry病毒,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0萬台電腦遭到了勒索病毒攻擊、感染。該病毒是一種「蠕蟲式」的勒索病毒軟體,大小3.3MB,由不法分子抓住漏洞利用工具「EternalBlue」(永恆之藍)進行傳播。第二個新威脅是先進的跨國有組織犯罪。
2016年,由於孟加拉國央行——孟加拉銀行沒有部署防火牆,黑客攻破了該銀行的系統,並試圖將9.51億美元資金從紐約聯儲銀行的帳戶中轉走,雖然大部分的支付申請被攔截,但仍有8100萬美元被轉走。第三大新威脅是供應鏈污染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有效防禦不足。
全球化環境下,任何一項關鍵基礎設施,從生產、引進、製造到部署都具備全球化成分。「在此過程中,除非我們具備一條可信供應鏈,否則我們將無法保障各個國家關鍵安全利益得到有效保障。」此外,信息操控能力擴散與新型政治戰以及戰略數據資源的識別與競爭性管控,都是全球網路空間面臨的新威脅。
❽ 沈逸為什麼是大佬
因為沈逸是復旦大學教授。
沈逸是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復旦大學網路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美國問題專家。
沈逸教授2016年獲邀成為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高級別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長助理;2018年獲聘出任中國外交部網路外交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
(8)復旦大學網路安全教授擴展閱讀
2018年,沈逸教授研究團隊在復旦大學支持下成為教育部與中央網信辦評選的全國十家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之一。
2015年,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共計20餘項,涉及項目金額總計近400萬,2017年作為首席專家成功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下的網路空間治理體系研究》,並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參與網路空間國際規則制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