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違反《網路安全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第四十一條至第四十三條規定,侵害個人
1、違反網路安全法第23條第3款第41條至第43條規定,侵害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100倍以下罰款。
2、沒有違法所得的處10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負責人處100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責令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關閉網站、吊銷相關業務許可證或者吊銷營業執照。
拓展資料
一、網路安全法的意義
網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是國家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網路安全就需要充分發揮法律的強制性規范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網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滯後,突出表現在我們甚至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網路安全法。全國人大通過網路安全法的重要意義在於,從此我國網路安全工作有了基礎性的法律框架,有了網路安全的「基本法」。
二、作為「」基本法」其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
1、明確了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規定了國家網路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重大指導思想、理念。將成熟的政策規定和措施上升為法律,為政府部門都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體現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國要求。
2、建立了國家網路安全的一系列基本制度,這些基本制度具有全局性,基礎性特點是推動工作,夯實能力,防範重大風險所必需。
3、違反網路安全法的處罰是根據案情的輕重進行處罰的,首先有關部門會對其進行警告,之後如果沒有改正甚至變本加厲地危害網路的公共安全,那麼為處以5萬以上15萬以下的罰款。如果情節惡劣的會追究其他責任。
② 為什麼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我幫你分析下我國現在網路安全方面的情況哈!
1.中國現在是網路大國,信息產業佔GDP6.24%,產品出口占我國外貿35.3%,手機、計算機等產量佔全球一半以上,但中國操作系統市場為國外巨頭壟斷,核心晶元、雲計算核心設備依賴進口,網路安全受制於人,難以做到安全可控。
2.另外,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中國都大量使用美國操作系統。中國在PC時代被微軟壟斷的局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又被另一家美國巨頭谷歌復制。由於操作系統掌握最底層、最核心的許可權,如果美國意圖利用在操作系統上的優勢竊取中國信息,猶如探囊取物。
國家都成立網路安全小組了,重視度擺在那,所以國家不僅要做到安外,也要扶持國內信息安全企業的發展,讓好的信息安全防護技術能落實到各企業、金融、醫療等地方去。不過據調查大部分企業的信息安全意識還是非常強烈的。像部署UniBDP、DLP等數據防泄露、網路准入控制等網路安全管理設備。用此類網路安全管理監控設備,保障企業內外網的安全。
③ 對於網路安全有什麼看法
網路的安全是指通過採用各種技術和管理措施,使網路系統正常運行,從而確保網路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網路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
網路安全應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徵: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可控性: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審查性:出現的安全問題時提供依據與手段
網路安全的結構層次
1、物理安全
自然災害(如雷電、地震、火災等),物理損壞(如硬碟損壞、設備使用壽命到期等),設備故障(如停電、電磁干擾等),意外事故。解決方案是:防護措施,安全制度,數據備份等。 電磁泄漏,信息泄漏,干擾他人,受他人干擾,乘機而入(如進入安全進程後半途離開),痕跡泄露(如口令密鑰等保管不善)。解決方案是:輻射防護,屏幕口令,隱藏銷毀等。 操作失誤(如刪除文件,格式化硬碟,線路拆除等),意外疏漏。解決方案是:狀態檢測,報警確認,應急恢復等。 計算機系統機房環境的安全。特點是:可控性強,損失也大。解決方案:加強機房管理,運行管理,安全組織和人事管理。
2 、安全控制
操作系統的安全控制:如用戶開機鍵入的口令(某些微機主板有「 萬能口令」 ),對文件的讀寫存取的控制(如Unix系統的文件屬性控制機制)。 網路介面模塊的安全控制。在網路環境下對來自其他機器的網路通信進程進行安全控制。主要包括:身份認證,客戶許可權設置與判別,審計日誌等。 網路互聯設備的安全控制。對整個子網內的所有主機的傳輸信息和運行狀態進行安全監測和控制。主要通過網管軟體或路由器配置實現。
3 、安全服務
對等實體認證服務 訪問控制服務 數據保密服務 數據完整性服務 數據源點認證服務 禁止否認服務
4、 安全機制
加密機制 數字簽名機制 訪問控制機制 數據完整性機制 認證機制 信息流填充機制 路由控制機制 公證機制
④ 公共安全與公共管理
公共安全與公共管理密切相關 ,公共安全管理應該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 ,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環境因素。強化公共安全管理 ,需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科學的公共安全觀 ,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統自身的完善和公共管理體系的完善。
一、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別關注的十分重要的社會問題。
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 ,都需要公共安全。公共安全 ,對全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 ,這個社會的存在與發展 ,人們的生存與生活就不可想像。因而維護公共安全 ,是關系國計民生、社會安定和發展的大事;是國家實施法律、治國安邦的重要職能;是加強公共管理、建設強大國家的一項系統工程。對於公共安全的含義 ,我們可以從法學和管理學兩個方面來考察。
從法學理論分析 ,對公共安全的含義 ,專家學者的認識不盡相同。什麼是公共安全 ? 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分則第二章對其含義沒有做出法條性法定限定 ,也沒有專門的司法解釋 ,但在我國刑法教科書及有關論文中對其限定進行了探討。法學理論界對公共安全的含義主要有四種不同見解:第一種觀點限定為 ,所謂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實施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產的安全 。第二種觀點限定為 ,所謂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危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行為 。第三種觀點限定為 ,所謂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實施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財產以及公共生產、工作和生活的安全 。第四種觀點認為 ,所謂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實施危害或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重大財產安全 ,重大公共財產安全和法定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 。
從管理理論分析 ,對公共安全的含義 ,有的專家認為 ,公共安全問題由自然因素、生態環境、公共衛生、經濟、社會、技術、信息等多重側面所組成。現代國家安全觀已經超出傳統的軍事和國防範疇 ,而囊括了人民身體健康、生態環境、互聯網路安全、生物物種安全、科學技術保密、礦產資源保護、國際貿易暢通、貨幣金融穩定、公眾心理穩定等方面。目前 ,按門類劃分 ,影響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自然因素。包括地質災害 ,如地震、滑坡、崩岸、塌陷、泥石流等;氣象災害 ,如暴雨、洪澇、旱災、風災、雹災、雪災、霜凍、雷擊、霧凇、雨凇、寒潮、沙塵暴潮、海浪、海嘯、海灘等。二是衛生因素。包括人體衛生安全 ,如各類傳染病 ,流行病、職業病、突發病、中毒等;動物防疫安全 ,如各類傳染病、流行病、突發病、中毒等;水生物防疫安全、如魚、蝦、蟹、貝等。三是社會因素。包括刑事安全 ,如打、砸、搶、盜、殺、燒、炸、綁架、毒x等;社會動亂 ,如動亂、非法集會遊行、非法宗教活動等;社會災難 ,如火災等。四是生態因素。包括海洋生態安全 ,如赤潮、海岸帶侵蝕、
海水入侵、海水污染、漁業生態失衡、海岸工程毀壞等;自然生態安全 ,如動植物群及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農作物與樹林病蟲災、森林火災、水土流失等。五是環境因素。包括廢氣、廢水、廢渣、雜訊、毒氣、腐蝕性物質、光化學霧、放射性危害等。六是經濟因素。包括生產安全 ,如爆炸、各類事故等;金融安全 ,如信貸、外匯、股市等;交通運輸安全 ,如鐵路 ,公路、航空、海運、管道、索道、重要橋梁等;能源安全 ,如煤、油、電、氣、水、火、熱等。七是信息因素。包括國家機密、計算機信息、網路信息、核心技術、商業秘密等。八是技術因素。包括重要公共技術設施保護 ,如電視台、電台、通訊等重要信息樞紐等;高新技術的負面危害 ,如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等。九是文化因素。包括民族矛盾、文化沖突等。十是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動亂、國家分裂、政治斗爭等。還有國防因素 ,包括外敵入侵、主權危害等 。
上述兩個方面對公共安全內含的考察分析 ,前者是力求從法學理論角度對公共安全的概念含義給予科學的界定;後者試圖從管理實踐對影響公共安全的因素給予科學的歸類。我認為 ,無論是從法學理論還是從管理理論來考察分析公共安全的含義 ,從總體方向和基本觀點上都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是互為補充的。從多側面、多層次來分析理解公共安全的含義 ,有利於我們從多角度、全方位來完整准確地理解和把握公共安全的科學含義。是否可以這樣認為 ,現代公共安全的含義 ,是一個可以從多角度、多側面進行分析研究的復雜的系統和體系。
二、近幾年來 ,國內外各界對公共安全越來越關注 ,這主要是因為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中 ,感到公共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要。
《 望新周刊》2004 年第 8 期指出 ,剛剛從「非典」中緩過神兒來的人們 ,現在正不安地關注「禽流感」的蔓延 ,耳邊還不時傳來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開縣特大井噴事故導致數百人死亡;元宵節密雲縣在看花燈時有37 人被踩死;吉林市中百商廈和浙江海寧在同一天發生火災 ,死亡分別為53 人和40 人。我們似乎在進入一個越發不安全的社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洪大用對《 望新聞周刊》說 ,這些現象似乎是孤立的 ,但它們共同預示了高風險社會的來臨 ,尤其是我國的公共安全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民革中央副主席、監察部副部長陳昌智指出 ,2003 年特大事故上升的勢頭未能得到遏止 ,全國發生一次死亡10 人至29 人特大事故115 起 ,死亡1 732 人;一次死亡 30 人以上特別重大事故 14 起 ,死亡830 人。公共安全領域重特大事故出現上升態勢。僅2004 年1 月1 日到2 月15 日 ,全國就發生27起一次死亡10 人以上的特大安全事故 ,其中26 起發生在公共安全領域。
上述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和事件的發生 ,有其國際社會的共性原因 ,也有我國轉型期的特殊原因。從根本上說 ,社會是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們的總體 ,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在現代 ,社會的這種基本特徵越來越鮮明 ,在各個領域的反映越來越突出。一方面 ,從「人」來看 ,人口數量猛增 ,密度加大。社會的發展進步 ,城鄉人員流動、交往的廣度與頻率大大增加 ,社會關系已成為無數的、更趨錯綜復雜的網路。另一方面 ,從「物」來看 ,社會的共同物質生產活動內容大大擴展 ,其設施設備及運輸工具不僅大量增多 ,而且不斷更新換代 ,科學技術迅速普及、顯著提高 ,創造出大量的財富。在生產與經濟活動社會化、現代化步伐突飛猛進、形勢日新月異的情況下 ,各種人為的、意外的、物質的、自然的因素極易誘發與導致危害公共安全案件的發生 ,而且其後果也日趨嚴重。在現今條件下發生的火災、水患、車禍、空難、沉船、爆炸、中毒等危害公共安全案件大大超過以往的危害程度 ,極易給人們帶來深重的災難和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 ,是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一場革命 ,其核心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改革必然把我國社會導入良性發展軌道之中 ,極大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但是 ,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 ,由於舊的觀念、規范和制度被打破 ,而新的觀念、規范和制度。
尚未完全建立 ,或者雖然已經建立但尚不完善 ,致使人們的社會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處於失衡和無序的狀態 ,體現在社會領域 ,就是犯罪的增長和越軌行為的增加。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手段 ,與犯罪之間並無必然聯系 ,但是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 ,市場經濟本身的固有屬性 ,在一定程度上對犯罪的增長起刺激作用。到2020 年我國人均 GDP將從1 000 美元提高到3 000 美元~4 000 美元。根據國際經驗 ,在這期間利益將重新分配 ,新舊觀念相互碰撞 ,社會結構將發生劇烈變動 ,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 ,對人民生命安全將構成極大的隱患。近年來 ,我國犯罪形勢向動態化、組織化、職業化和智能化的趨勢發展 ,全國公安機關所立刑事案件年均上升幅度為24.7 %,刑事案件的總量每年均達300 萬起以上 ,各類刑事案件死亡年均近七萬人 ,直接經濟損失 400 億元;經濟型犯罪涉案金額平均每年都在 800 億元以上 ,違法犯罪形式趨向多樣化、復雜化 ,而且走向國際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 ,由於高新技術的發展 ,生物技術特別是基因技術的廣泛使用 ,核工業的發展 ,給犯罪分子、跨國犯罪分子和極端分子提供了最現代的作案手段 ,公共安全的威脅不再局限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境內。「九·一一」事件的爆發 ,引起了全世界對恐怖事件的警覺。有關專家指出 ,防範外來有毒、有害物質和生物入侵、恐怖事件的發生 ,應成為我國公共安全戰略的組成部分。影響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紛繁復雜 ,危害程度各有差異 ,但這些事件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有的研究者對此做了考察和分析 。綜合專家的研究成果 ,可作如下概括:
1.發生的突然性。這些事件會突然發生。在何時何地或何種情況下發生、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這對我們防止公共安全事件的發生和選擇採取應對措施的時機和地點 ,增加了難度。因此 ,制定公共安全應急措施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應急體制具有特殊意義。
2.危害的災難性。這些事件會帶來突然性的損害。對社會大眾的財產和生命有時會帶來災難和毀滅 ,而且這種損害是剛性的、不可逆轉的。一旦發生 ,必須動員必要的力量和資源進行緊急救援 ,力爭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3.范圍的廣泛性。不少突發事件涉及范圍廣。2002 年底至2003 年的「非典」疫情擴散到全國 20 多個省市區 ,並波及歐美。為此 ,有必要建立區域性或全國性的應急機制 ,並與其他國家或有關國際組織建立聯系 ,共同抗擊突發事件。
4.影響的關聯性。這些事件發生後會影響和波及經濟社會的多個部門、方方面面 ,公共安全事件一旦發生 ,往往會造成連鎖反映。如大洪水不僅影響農業 ,而且影響教育、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商業流通等。洪水退後還可能造成大面積的流行病疫情爆發 ,房屋和基礎設施損毀影響建築業等。為此 ,必 須採取一系列應對措施 ,統籌全局。
5.原因的復雜性。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它由多種原因、多種因素、多種條件構成 ,而且這些原因、因素和條件往往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甚至相互轉化。因此 ,既要進行科學分類管理、又要加強相互協調和溝通 ,採取科學、系統、綜合的措施應對。
6.演變的隱蔽性。如1998 年的特大洪水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於長期以來對森林的過度採伐和對植被的破壞 ,導致區域自然生態失衡。這有一個量變過程 ,具有隱蔽性。所以 ,應當極其重視這一階段 ,加強科學研究 ,進行提前預防 ,防止量的擴張和質的突破。因此我們要倡導預防為主的方針。
三、強化公共安全管理 ,維護社會公共安全是個系統工程 ,需要從公共安全體系和公共管理系統多方面尋求對策。其中首要問題就是科學發展觀和正確安全觀的確立。
目前 ,人們對科學發展觀問題的認識正逐步深化。這里想到的是 ,應把公共安全問題與科學發展觀聯系起來思考。確立和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應該是以人為本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堅持和實踐「五個統籌」。中國工程院士、公共安全科技問題研究負責人范維唐認為 ,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和社會的轉型期 ,公共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越來越凸現出來 ,引起了決策層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經過半年多的研究 ,專家組100 多位成員達成了非常寶貴的共識:在謀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中 ,人的生命始終是最寶貴的 ,應當像對待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一樣 ,把重視公共安全問題作為一個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來認真對待。據《 望新聞周刊》報道 ,我國每年由於公共安全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 6 500億元人民幣 ,約占 GDP總量的6 %。其中 ,安全生產事故引發的損失2 500億元;社會治安事件造成的損失1 500 億元;自然災害造成的2 000 億元損失;生物侵害導致的損失為500 億元。近年來 ,安全事故總量居高不下 ,屢屢發生的重特大事故更具突發性、災難性和社會危害性。1990年至2002 年 ,我國安全事故總量年均增長 6.28 %,最高時增長達 22 %。統計資料顯示 ,2002 年全國共發生107 萬余起道路交通事故 ,奪去了 11 萬人的生命。2003 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 50 萬 ,其中 ,中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10.4 萬 ,居世界第一 。在所有的工礦企業中 ,煤礦行業的安全生產形勢最為嚴峻 ,2002年因瓦斯爆炸、礦井坍塌等惡性事故死亡近7 000 人。全國平均每天發生 7.2 起一次死亡3 人~9 人的重大事故 ,每周發生2.5 起一次死亡10 人以上的特大事故 ,每月發生1.2起一次死亡 3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有關專家指出 ,如果不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我國的生產安全形勢在未來相當長8 (P17)的時間內仍將十分嚴峻 ,事故發生率仍將在高位徘徊 。
食品安全也成了一個大問題。據了解 ,污染與中毒是我國目前最主要的食品安全隱患 ,人們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受到嚴重威脅。2001 年衛生部收到706 起食物中毒報告 ,中毒病例 22 193 人 ,死亡 184 人 ,但專家估計實際中毒人數可能是統計數量的 10 倍以上。除有害微生物外 ,農葯、獸葯、生物毒素、亞硝酸鹽等15 類物質成為食品安全隱患;看不見的慢性污染更是防不勝防。據統計 ,我國有 8 億人體內殘留有早期使用的農葯「六六六」和滴滴涕。動物產品中所含的生長消毒引發的健康問題和獸葯殘留引起的抗葯性 ,困擾著全球科學家。2001 年 ,有關部門在「殘留物質監控計劃」中 ,對規模化養殖加工企業的動物和動物產品監測結果表明 ,多數食用動物及其產品的農葯、獸葯殘留和重金屬含量狀況不容樂觀 。2004 年涉及10 個地區40 家企業 ,因食用劣質奶粉造成營養不良嬰兒 229 人 ,其中輕中度營養不良的189 人 ,共造成12 名嬰兒死亡的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 ,震驚全國 。2004 年 5 月 19 日長春大學部分學生在食堂用早餐中的炒飯後 ,139 人出現惡心、嘔吐、頭暈、胸悶、指甲發黑等症狀 ,經化驗為亞硝酸鹽引起食物中毒 。自然災害損失嚴重。在短短30 秒中 ,24.2萬人死亡、16 萬人受重傷 ,這就是 1976 年 7 月唐山大地震的殺傷力 ———來自大自然的「不測風雲」,常常使人們的生命面臨猝不及防的威脅。我國是受地震災害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20 世紀發生的破壞性地震佔全球1/3 ,奪去了60 萬人的生命 ,死亡人數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1/2。我國22 個省會城市和 2/3 的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均位於地震高危險區。實際上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重大突發性災害頻發 ,70 %以上人口 ,80 %以上工農業和城市 ,受到各種災害嚴重威脅。一次重大的自然 災害可造成數萬、甚至數十萬人死亡 ,千百萬人受到沖擊。近10 年來 ,在台風、暴雨和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中喪生的每年都有上萬人 。一些地區盲目追求經濟發展 ,對資源和環境「掠奪式開發」,嚴重忽視了防災減災的戰略任務 ,人為地加重了自然災害 ,使社會承受災害的能力愈加脆弱。人禍也直接威脅著生命安全。火災是危害最持久、最劇烈的災害之一。我國每年因火災而死傷的人數都在幾千人。據公安部統計 ,2003年共發生火災254 811起 ,殘廢2 497 人 ,傷3 098 人。近年來 ,火災現象呈現出復雜和多樣化的趨勢 ,現代城市人口、建築、生產、物資集中的特點使火災發生更為集中;各種新型材料的使用使可燃物種類增多 ,燃燒形式和物種更加復雜 ,火災有毒氣體危害問題突出;各種新能源和電器產品的使用導致火災起因更為復雜、多樣和隱蔽;高層、復雜、超高建築的增多使火災撲救和人員疏散條件惡化等等。
目前社會治安形勢嚴峻 ,如果說火災的發生還有一定的偶然性 ,而人與人之間的流血的沖突、社會治安事件遞增是某些社會領域長期非良性運行的必然結果。正如有關專家指出 ,多年來我們用非常低的勞動成本和非常高的資源環境代價換來了 GDP的高速增長 ,而忽略了社會的均衡發展。從 SARS引起的社會性恐慌和一些重大社會安全問題可以看出 ,我國的
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尚未建立健全 ,應對公共安全問題和社會風險的能力還遠遠不夠。應當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把社會發展和公共安全問題提上議事日程。長期以來 ,民政、農業、衛生、教育、環保等幾大社會發展部門受到了忽視 ,應該增加投資 ,使整個社會的發展建立在可持續的基礎上。
四、理論和事實表明 ,建立和健全我國的公共安全體系已經十分迫切、十分必要、十分重要。這既包括公共安全管理體系自身的健全和完善 ,也需要公共管理的健全和完善。
公共安全與公共管理密切相關 ,公共安全管理應該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 ,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目前 ,在我國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實踐中 ,已將公共安全管理納入視野。但遺憾的是 ,在公共管理學的教材中 ,雖然也列舉了具體的管理內容 ,如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法治管理、公共財政管理、公共科技文化教育管理等等 ,但卻缺少公共安全管理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這是一個很大的缺憾。隨著理論和實踐的推進 ,應該在公共管理學教科書上補上這一章。與公共管理密切相關 ,在建立健全和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和強化公共安全管理方面 ,有這樣一些方面需要創新完善。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要從戰略高度對公共安全保障體系進行制度設計。有的專家做出了具體策劃 ,包括 ①建立預警機制。貫徹預防為主 ,常備不懈的基本指導方針 ,改變重治輕防的實際 ,切實加強預防預警的人力、物力、財力、裝備、科研的投入 ,化解各種危機和風險 ,盡可能把潛在的威脅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 ,或阻止或減緩突發事件的發生 ,降低激烈程度和減少覆蓋范圍。②建立分級制度。在總結自己經驗教訓和廣泛借鑒國外成功做法基礎上 ,依據對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的范圍、影響程度進行科學分級 ,制定分級預案 ,進行分級預防和應急處理 ,依法規范和宣布突發事件的級別 ,科學應對。③建立和完善應急制度。包括信息採集和自動匯總機制、網路應急指揮機制、聯席協調、信息溝通和反饋、資源動員機制、交通運輸保障機制、社會治安保障機制等。包括經濟安全應急體制;學習、生產和工作場所安全應急體制;環境安全應急體制;公共衛生安全體制等。④建立和完善非程序化決策機制。通常 ,影響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具有緊急性和災難後果的迅速蔓延性 ,解決和控制的最佳時機稍縱即逝。必須給最先接觸的一線人員臨機決斷權力。⑤建立公共安全基金制度及民間援助制度。建立涉及不同公共安全類型的基金 ,同時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企業和個人捐資捐贈。⑥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和農民特點的各種組織和制度。農村和農民 ,是我國公共安全保障的重點之一 ,必須特別重視 ,採取有效措施和有專項經費給予保證 。
二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體系。公共安全在公共管理中的強化 ,需落實到以政府為主體的行政管理體系中。要強化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識、責任和體制。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應把公共安全當作大事 ,統籌全局 ,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負起責任。應該把公共安全管理當作重要工作 ,既有日常安排 ,又有應急措施。很多措施的落實並不需要建立新的機構 ,而是需要落實到政府的相關部門。
三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法規體系。發達國家擁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安排 ,形成了嚴密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仍未出台「緊急狀態法」和相應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整個社會僅僅熟悉常態運行下的規則 ,遇有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時 ,社會和職能部門不可避免地陷入忙亂甚至恐慌狀態中。制定公共安全應急法。依法規范政府行為 ,明確社會各類機構、組織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建立健全保障公共安全的應急體制和機制 ,規范各種制度 ,為公共安全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機構。國內外經驗教訓告訴我們 ,建立健全有關科研機構 ,可以為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撐。長期以來 ,公共安全是一個備受忽視的冷門領域 ,但隨著近年來一系列問題的暴露 ,相關領域的研究才逐漸開展起來 ,清華大學於 2003 年底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在這方面 ,需要國家組織力量進行重大科研項目攻關。科學
技術的研究在諸多方面為公共安全提供支撐 ,比如風險的評估 ,災害、事故的發生機理研究 ,針對可能導致事故的關鍵環節的控制技術 ,生命安全的保障 ,災害中人群的心理、行為特徵的分析及研究等。
五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人才保障體系。公共安全也是一門科學 ,而且是一個重要的科學體系 ,需要多方面、多層次的人才;不同層次的管理和決策人才;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不同崗位的基層和一線人員。這就需要公安大學培養和培訓相關人才。有關部門應該重視那些有實踐經驗 ,敬業精神強的人才 ,發揮他們的作用。
六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物質和財政保障體系。預防為主和應對不同類型的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 ,需要不同的物資儲備。需要把公共安全保障所需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全國財政預算中用於應對突發事件的准備金約有50 億元 ,一遇重大突發性事故常常顯得捉襟見肘 ,需要增加各省市、自治區對突發事件的准備金 ,列入財政預算 ,同時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捐贈為公共安全提供強勁的物質保障。
七是建立健全社區治安和公共安全體系。面對社會轉型和社區興起。社區治安日益成為社會公共安全體系工作的微觀基礎和主要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把社區治安作為社會公共安全體系的基礎 ,並且與社區的公共安全體系工作中突出了社區居民和當地社會組織參與和合作。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 ,結合我國的實際 ,創造出一條公共服務體系與公共安全體系統一的社區治安體系和公共安全工作方式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社區公共安全服務 ,維護社區治安 ,維護公共安全。
八是建立健全安全的教育、宣傳、培訓體系。教育部門應在大中小學開設公共安全知識課程;社會媒體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 ,如電視、廣播、互聯網等手段對不同類型的公共安全預警預防制度和應急措施進行廣泛宣傳和普及。各類公共安全指揮系統定期進行不同范圍、不同級別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演。在高度重視專家和專業隊伍建設的同時 ,建設公共安全志願者隊伍 ,充分發揮產業工人、在校大學生、民兵預備役人員等的重要作用 ,進行注冊管理和定期培訓 ,與專業化隊伍相互補充 ,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識、知識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⑤ 網路安全屬於公共安全嗎
公共安全是指社會和人民從事和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交往所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和秩序;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正常兩者是沒有關聯的,但如果網路受到攻擊,可能會影響社會生活、人民利益,所以兩者不存在屬於關系,屬於兩者相互關聯。
⑥ 什麼是社會公共安全
社會公共安全:指的是恐怖事件、城市火災、瘟疫傳染病(如SARS等)、群體性暴力事件、政治性騷亂、經濟危機及風暴、商品安全、糧食安全、水安全、金融安全、網路安全、重大交通事故……等等社會公共安全問題,這些人味災害的殺傷力給生存者難以磨滅的痛苦記憶和心理壓迫。公共安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遭受到殘酷的考驗和嚴峻的挑戰,人們對公共安全的現在和未來充滿沉沉的顧慮和重重的憂患。
在老百姓既要秩序井然和安全保障又要方便快捷的公共社會生活活動中,公共場所的安全力和防範力受到老百姓的高度重視和普遍質疑,系統措施的完善和先進設備的採用呼聲日高。
當今世界,許多公共場所根本沒有採用身份的安全認證來防範人為災害,機場、邊境海關採用的也僅僅是單一的身份安全認證,例如生物特徵護照和身份證等。單一的身份安全認證已經凸現不安全的嚴重隱患,恐怖分子何以順利進入美國製造滅絕人寰的911災難?完全拜假證件如假護照、假身份證以及非己有或借用的證件所賜,假證件在單一的安全認證系統中很容易矇混過關,假冒身份是犯罪分子的慣用伎倆,是罪魁禍首。
⑦ 公共安全與國家安全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嗎
公共安全與國家安全是不相容的概念,不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的概念。
公共安全是指社會和公民個人從事和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交往所需要的穩定的外部環境和秩序,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公眾出行規律安全、避難者行為安全,人員疏散的場地安全、建築安全、城市生命線安全,人身安全等。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當代國家安全包括16個方面的基本內容: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極地安全、深海安全。
⑧ 網路安全未來發展怎麼樣
首先,從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在工業互聯網的推動下,網路安全未來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一方面工業互聯網進一步推動了互聯網與實體領域的結合,這明顯拓展了傳統的網路應用邊界,也使得網路安全對於產業場景的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在新基建計劃的推動下,未來大量的社會資源和產業資源都將全面數據化,這必然會對網路安全提出更多的要求。
從當前的人才培養體系來看,網路安全人才的培養既有本科教育和專科教育,同時也有研究生教育,所以要想成為網路安全人才,途徑還是比較多的,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對於當前的職場人來說,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讀研來進入網路安全領域是不錯的選擇,近些年網路安全方向研究生的就業情況還是不錯的。
相對於消費互聯網時代來說,在產業互聯網時代,網路安全的技術體系將全面拓展到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而這些新興領域的技術還處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所以這些領域對於安全的要求也比較迫切。以大數據為例,大數據會全面推動數據的價值化進程,大數據自身也會基於數據價值化,來打造一個龐大的價值空間,但是如果沒有安全作為保障,大數據必定走不遠。
由於網路安全與諸多技術體系都有聯系,所以涉及到的內容也比較多,比如物聯網的設備層、網路層、平台層、數據層和應用層都有相應的安全要求,所以學習網路安全往往需要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學習難度也相對比較高。由於物聯網領域在5G時代的發展潛力非常大,而且物聯網作為一個重要的載體,能夠承載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一眾技術,所以向物聯網安全方向發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學習網路安全需要具有一個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網路基礎知識,如果未來要從事網路安全領域的研發崗位,還需要具有一個扎實的數學基礎。由於整體的知識量非常大,所以學習網路安全首先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學習切入點,對於動手能力比較強的人來說,可以從網路基礎知識開始學起,然後逐漸了解各種網路安全設備的相關知識。
從物聯網領域的安全人才需求情況來看,在行業應用領域有大量的人才需求,這些崗位的從業門檻並不高,重點的工作內容在於網路安全方案的設計、部署和維護,比如各種防火牆設備的安全和調試等等,這些內容經過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通常都能夠順利掌握,重點在於一定要多做實驗。
最後,在學習網路安全的過程中,並不建議在脫離實踐場景的情況下學習,一方面網路安全本身對於實驗環境有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知識會有非常強的場景屬性。通常情況下,在掌握了基本的安全技術知識之後,應該找一個實習崗位繼續提升,在選擇實習崗位的時候,可以重點關注一下新興領域,比如大數據、物聯網等等。
⑨ 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網路安全」英語怎麼說
請看相關報道:
The top legislature released a draft cyber security law and began soliciting public opinion this week.
全國人大本周公布了網路安全法草案,並開始徵求公眾意見。
2015年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初次審議了「網路安全法」(cyber security
law)草案,旨在維護網路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safeguard cyberspace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security),懲治網路違法犯罪,使網路空間清朗起來。Cyber一詞指「網路的」,如,cyber pal(網友)、cyber
environment(網路環境)等。
⑩ 如果沒有了網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會疏遠還是增進
不知你是否發現,如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似乎越來越疏遠了。
有時,我們分明想要聯系一個人,但在打開通訊錄找到那個人的名字時,卻遲遲不肯按下通話鍵,最終還是選擇放棄。有時,我們分明想要問候一個人,但當編輯了長長的一段話後,卻再三顧慮,還是一字字地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