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滴滴遭網路安全審查,停止新用戶注冊,對公司會產生哪些影響
本來人們認為滴滴公司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完成上市,卻萬萬沒想到滴滴公司因為網路安全審查卻面臨著軟體下架以及停止新用戶的注冊。這件事情發生之後,許多網友在媒體平台上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有些網友選擇卸載滴滴以及注銷滴滴用戶。
無論事情的結果怎樣,這件事情總會對公司產生一定的非正面影響。比如公司用戶為了信息安全考慮,也許他們會停止使用滴滴APP,公司的營業額隨著用戶數量的下降也會呈現出下滑趨勢。最終影響滴滴正常上市。
總的來說,我覺得滴滴公司發生的這一系列的事情,導致滴滴公司的忠實用戶數量有所下降,並且會造成公司的各方面遇到平靜以及營業額下降。更何況市場上充滿著大量的相同的打車軟體,雖然這些軟體的打車價格不盡相同,但是總會滿足消費者打車的想法和要求。既然滴滴公司出現了比較重大的問題,那麼用戶完全可以選擇其他打車軟體完成出行,這就會造成滴滴公司的用戶數量有所下降啊。
㈡ 滴滴會倒閉嗎 知乎
滴滴違規了,但不會倒閉。
2021年7月2日晚,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文宣布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出行安全審查。之後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㈢ 滴滴出行為什麼被審查
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通告,宣布對滴滴出行進行網路安全審查。受此消息影響,滴滴出行股價大跌,滴滴出行還因此遭到外界質疑。
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表示,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為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至於詳細的調查原因,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並沒有公布,滴滴出行也只是說「積極配合調查」。
有傳言稱,滴滴出行為了成功在美國上市,所以給美國提供了用戶數據和道路數據。對此,滴滴出行副總裁、滴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李敏在其個人微博表示,滴滴國內用戶的數據都存放在國內伺服器,絕無可能把數據交給美國。
而本就在國內市場口碑不好的滴滴才低調的在美國上市,畢竟如果在國內上市,市值沒有在美國的市值高,在美國市值超800億美元。而在這次審查事件後市值跌落10%左右,這消息肯定會有部分網友叫好,特別在網路司機內心多少有些喜悅。
畢竟在滴滴的司機都知道滴滴出行抽佣高的離譜高達20%至40%的抽佣,而且滴滴對司機的態度極度冷淡,對司機的安全和權益沒有一定的保障。
㈣ 滴滴被審查,暫停新用戶注冊,究竟是怎麼回事
滴滴為什麼被審查了?還停止了注冊?
國家網信辦通報:根據舉報,經檢測核實,“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可以說滴滴,這波完全就是自作自受,為了能夠在美國上市,就這樣出賣自己國家的人民的信息,還有自己國家的道路信息,這完全就是叛徒行為。不少網友也對滴滴的行為感到非常的憤怒,希望能夠徹查滴滴或者是讓國有企業接管滴滴。
㈤ 滴滴被審查,暫停新用戶注冊,究竟是怎麼回事
滴滴被審查原因如下:
7月2日晚間,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在官網發文,宣布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出行安全審查
公告稱,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按照《網路安全審查辦法》,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
滴滴回應安全審查:
1、滴滴將積極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我們將在相關部門的監督指導下,全面梳理和排查網路安全風險,持續完善網路安全體系和技術能力。
2、2021年7月4日,滴滴出行在其官方微博就被網信辦下架一事發表回應稱,滴滴堅決落實國家有關部門的相關要求,已於7月3日暫停新用戶注冊,滴滴出行App將嚴格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下架整改。已下載滴滴App的用戶可正常使用,乘客的出行和司機師傅的接單不受影響。
3、滴滴表示,真誠感謝主管部門指導滴滴排查風險,將認真整改,不斷提升風險防範意識和技術能力,持續保護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防範網路安全風險,持續為用戶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務。
4、2021年7月16日,國家網信辦會同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進駐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網路安全審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滴滴
㈥ 為什麼滴滴前腳上市就被網路安全審查
前不久,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網路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 社會 公開徵求意見。《辦法》新增第六條: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申報網路安全審查。審查的重點評估對象新增了數據處理活動以及國外上市可能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如核心數據、重要數據或大量個人信息被竊取、泄露、毀損、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風險以及被國外政府影響、控制、惡意利用的風險等。
到底什麼是網路安全?網路安全是以網路為主要的安全體系的立場,主要涉及網路安全域、防火牆、網路訪問控制、抗DDOS等場景,更多是指向整個網路空間的環境。網路資訊及資料均可存在於網路空間內或網路外。「資料可視為資料的主要載體,資料是對資料進行有意義分析的價值資產,常見的資料安全事件有網路入侵、資料泄露、資料篡改等。而數據安全則是以數據為中心,主要關注數據安全周期的安全和合規性,以此來保護數據的安全。常見的數據安全事件有數據泄露、數據篡改等。
我們的《網路安全法》要求網路運營商在處理個人信息方面設置各種鐵籠,從收集個人信息到使用個人信息,建立個人信息保護系統。在法律的層面,明確了網路運營者不能瞎收集、亂使用個人信息,並且設立了嚴苛的法律責任來針對瞎收集、亂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從法律上杜絕出現你剛打完某APP的網路電話說想吃火鍋,打開某APP就給你推送火鍋點的優惠卷等等這種荒唐的現象。讓我們每個人的個人信息更加安全,不容易被泄露。
7月2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了關於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的公告。此後半個月里,「滴滴」網路安全審查事件一直在持續。從最開始「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到7月9日「滴滴企業版」等25款App被曝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集體下架,再到近日七部門進駐,規格甚至超過了當初特斯拉的「五部門約談」。
為什麼滴滴前腳上市就被網路安全審查?因為滴滴「偷偷」上市的行為很容易讓人懷疑一點——在美國紐交所IPO的過程中,滴滴是否泄露了中國境內收集到的個人信息和其他數據。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也可能有所擔心,便根據《網路安全法》第三十七條:「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按照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辦法進行安全評估;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法》等相關規定對滴滴進行網路安全審查。
信息泄露可能涉嫌犯罪,也就是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罪。這個罪指的是:網路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致使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後果的;或致使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經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行為。
所以,信息泄露不僅僅是個人的隱私問題,而且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社會 問題。這是一個信息時代,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掌握了金錢和權力。個人認為,大范圍的信息泄露的嚴重程度不亞於一場傳染病的流行。
㈦ 近日,七部門進駐滴滴開展網路安全審查,滴滴以後還能重新上架嗎
進行安全審查是為了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機制,堵住滴滴在運行期間信息外流的漏洞,因此在審查結束以後,滴滴重新上架運營的可能性還是相對較大的,只不過短期內很難結束這一輪的審查,尤其是審查結果的嚴重程度不得而知。
由此可見,即便滴滴目前已經處於被審查的狀態,綜合各方面信息來看也並沒有採取一棒子打死的處置措施,這就說明依然存在重新上架的可能,至於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和存在的問題,只要能夠及時整改並不會成為企業無法上架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滴滴重新上架運營還是應該持樂觀態度,至於此次的網路安全審查,究竟何時結束以及會審查出什麼樣的內容,則只有時間給出答案,從這個角度來說,滴滴重新上架的時間節點依然無法明確。
㈧ 4個月無新用戶,日訂單銳減500萬,滴滴拖到最後還能存在嗎
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一個企業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要認為自己是行業老大,就我行我素,上國外上市,泄露了國家的安全信息,嚴重泄露了全國那麼多搭過滴滴人群的信息,國家能放過你嗎?在維護國家安全,和你企業利益面前你要做一道選擇題!你出賣了個人公民信息,國家決不允許,況且現在網約車群雄逐鹿,要把你擠出市場也不是難事,現在軟體應用市場已經找不到滴滴車主端了,就憑你僅存的那點存量車,維持生存會越來越困難,關門,破產,是早晚的事!
在政策沒有根本性變動,技術沒有革新的情況下,即使4個月無新增,日訂單銳減的情況下,滴滴依然會存在,而且依然是行業內頭部企業。
滴滴目前的處境6月30日滴滴低調赴美上市,有多低調呢?沒有大肆的路演和宣傳報道,說是悄咪咪的都不為過,這跟以往互聯網公司張揚的風格大相徑庭。我們國內網友甚至是看到了,監管部門要求應用商店下架滴滴APP,才恍然知曉:哦,原來滴滴已經上市了!
所謂事出無常必有妖,那麼滴滴為何如此低調呢?
我們先梳理下「滴滴事件」的時間線:
6月11日,滴滴正式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IPO招股書;6月30日,在美國紐交所正式掛牌上市;7月2日,國家監管部門對滴滴實施網路安全審查,目的是「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7月4日,監管部門以「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的原因,要求滴滴APP從各大應用商店下架。
下架之後,暫停新用戶注冊,已下載滴滴App的用戶可正常使用。
後來親測驗證,微信等第三方APP入口導流也可使用。
其實近期被監管部門要求展開網路安全審查的不止滴滴,還有BOSS直聘、運滿滿和貨車幫等幾家公司,而同樣在美股上市的知乎則沒有受到波及。
那麼造成這種差異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大家仔細看這幾家公司的名稱,或多或少就能明白些事情來。
至於知乎……被網友戲稱為「逼乎」,「開頭一句話:飛機剛落地,內容純靠想,過程純靠編」,簡直跟戰忽局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會怕美帝拿到什麼數據嗎?
回到滴滴。
7月4日被監管部門重罰之後,國內輿論一片嘩然,眾多網友紛紛猜測:為了順利在美股上市,滴滴向美帝繳納了「投名狀」,包括但不限於「中國的道路信息和用戶數據」,其中包含眾多敏感路段信息。從這些數據里又可以分析出,中國的人口分布,消費大數據情況,甚至一些保密單位具體位置,人員構成和上班作息情況,等等不一而足。
對於網友的推測,滴滴當然是矢口否認,稱「和眾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一樣,滴滴國內用戶的數據都存放在國內伺服器,絕無可能把數據交給美國」。
但是,熟悉美國資本市場監管規則的朋友可能會知道,今年3月份SEC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加強了對美股上市的外國公司監管,必然會要求滴滴提供相關數據信息。至於滴滴提供了什麼數據,有沒有觸及底線,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相關部門也在進一步的審查中,我們也可以保持持續關注,靜等最終結果。
相信不論結如何,都會對滴滴公司造成深遠的影響,也對其他互聯網公司敲響了警鍾。
無疑,滴滴仍舊處於風雨飄搖中,而且沒有看到滴滴公司提出更有力的解決方案,也看不到塵埃落定的跡象。
滴滴是如何發展起來的2012年6月6日,29歲的程維在中關村成立北京小桔 科技 有限公司,經過3個月的准備與司機端的推廣,9月9日正式在北京上線。
據說程維因為遭遇了打車困難,才萌生了做打車應用的想法(此為網傳,不做參考依據)。
同年12月,小桔 科技 獲得了A輪融資,由知名投資機構金沙江創投投資300萬美元,此後公司便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2014年5月,產品正式更名為「滴滴打車」,據說寓意為「滴滴之恩,湧泉相報」。至於實際有沒有做到,大家心裡都有桿秤。
此時滴滴已完成三輪融資,成長為國內第一互聯網打車平台,用戶數超過1億,司機數超過100萬,日均訂單達到521.83萬單。
2015年2月4日,公司首席運營官柳青正式出任公司總裁。這是一個很關鍵的信息,老柳的女兒將幫助滴滴在金融之路上的狂奔。
2月14日,在背後資本主導下,滴滴和快的合並,9月9日,新公司更名為「滴滴出行」。相信每個用戶對滴滴和快的大戰都記憶猶新,對用戶來說這是中國互聯網打車最好的時段。充分說明了競爭對消費者是有利的。
2016年8月1日,滴滴收購優步中國,自此一統網約車市場,放眼望去國內再無對手。
這其中還有很多時間節點,以及2016年至今的發展歷程,都不在多做贅述。
一路走來,滴滴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一開始的好奇,到感受到方便時的贊賞,再到負面消息層出不窮時的萬人唾罵,滴滴不覺間就成為了司機乘客、上下兩端都厭惡的公司。
另一朵奇葩是美團,能同時得罪商家、騎手、食客三端,這操作才是真的魔幻,不多言。
曾經的屠龍少年已變成惡龍!
滴滴存在的必然性提起滴滴你能想到的是什麼?
是打車方便?
是一種工作方式,多少可賴以謀生?
還是一個又一個的惡性事件,乘客遇害,司機被捅……
所有的內容里,有沒有水滴的身影?它本來就是用來表達水的啊,但是在我們的瞬間印象里已經沒有了這個概念,是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經過這么多年的洗腦,滴滴已經在人的腦海中重塑的印象,一提起這兩個字就會跟打車相連。而提起網約車,我們更容易想到的同樣是滴滴。
我這么說並不是為了給滴滴洗白,更不是說滴滴已經到了「大而不能到」,而是說滴滴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一個概念,一種出行方式。
在逐漸達到這樣的地位的過程中,滴滴公司本身做了什麼呢?
茫然四顧,沒對手的時候它迷失了自己,忘記了方便出行的初心,也把「滴水、湧泉」的願望拋諸腦後,深陷進資本的泥潭裡不可自拔。
但這會將滴滴置於死地嗎?
答案是不會,遠遠不會。
滴滴真正的危險來自於缺乏敬畏心。
缺乏對消費者的敬畏,對市場的敬畏,對人性的敬畏,對律法的敬畏,對國家安全的敬畏!
四個多月多去了,沸沸揚揚的「滴滴事件」還沒有最終結果,也沒有更進一步的嚴厲措施,你能說滴滴真的就完了嗎?
很顯然不能。
路上的司機為了生活,依然在為滴滴拚命掙著錢;車內的乘客為了出行,依然在為滴滴提供著收入以及漂亮的數據。於無關痛癢的人而言,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所以,滴滴還是會存在。
但是還有一個來自根腳的前提:認清自己的位置,拾起敬畏心!
最後我要說的是,人民利益不容侵犯,國家安全更不容挑戰。
中國不是韓國也不是美帝,沒有財閥生存的土壤,也容不下為所欲為的資本,任何與人民為敵的事業,都將被 歷史 所唾棄!
現代的生活越來越便利,慢慢就養成了現代人越來越懶散的性格,出行距離超過500米就基本就沒人願意走著過去。於是便捷出行成為了一個商業風口,滴滴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立、發展以及壯大。在頂峰時期,滴滴成功在美國上市,並立下市值超千億美元的豪言壯語,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滴滴不僅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遠的距離,甚至是越來越遠。根據滴滴官方數據來看,近四個月來,滴滴都沒有迎來新用戶,日訂單相較以前也縮減了超過500萬單次,在經歷了各種事故頻發、APP下架風波後的滴滴能否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保住自己行業龍頭的位置呢?
「後滴滴時代」到來
時間往前推5年左右,城市內人們主要的出行方式除了公交地鐵以外,就是計程車了,但是那個時候打計程車基本都集中在人比較多的地方,稍微偏遠一點的地區要打車的話就得靠運氣。那麼為了解決城市主幹道之外的出行需求,掃清人們在出發地與公交站、地鐵站之間的出行盲區,滴滴應運而生。剛剛成立時,滴滴通過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吸引用戶,很快,滴滴成為了出行行業的龍頭。
但是好景不長,滴滴作為一款藉助互聯網而做大做強的企業,同樣也 必須承受一些互聯網所帶來的隱患。由於前期滴滴安全意識不足,沒有架構起一個完善的防範系統以保證乘客的安全,在出了幾次事故以後,滴滴的口碑急轉直下。雖然在經過整改後重新上線,卻沒想到緊接著第二輪危機再次找上門來。這一次滴滴面對的,是國家網信對滴滴的全面網路安全審查,在審查期間,滴滴APP被強制下架。
限制新用戶發展,日訂單銳減
自從7月份滴滴被網信辦實施網路安全審查以來,APP被強制下架,新用戶注冊渠道也被完全封鎖 。所以最近幾個月以來,滴滴沒有任何新用戶加入。但是限制歸限制,除了下載與新用戶注冊以外,滴滴其餘的功能還是可以正常使用的。只不過被國家點名的企業讓老百姓對其失去了信任,並且目前滴滴的價格也很貴,基本上和計程車價格相差無幾。所以從數據來看,滴滴目前的日訂單量比起巔峰時期,要少了500萬單不止。
很多人不明白,滴滴作為劃時代性的出行行業龍頭企業,有著那麼龐大的用戶群體,怎麼會說停就停,其實原因還是出在其互聯網本質上。在互聯網大數據面前,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是透明的,毫無隱私可言。但是這種透明其實是有著相對性的,也就是說,我們只在某個特定的資料庫前透明,這些資料庫有著為我們嚴格保密的義務,但是滴滴沒有做到。
滴滴能否滿血歸來
滴滴事件目前還在審查當中,在沒有官方通報之前,滴滴是重新回歸大眾視野還是就此一蹶不振誰都沒有辦法給出肯定的答案。我們在前面雖然以國家給出的「非法收集用戶信息」原因進行了淺析,但是背後的深層原因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企業的發展好壞是於國家緊密相關的,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想要求發展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一旦觸碰到了某條警戒線那麼別說經營,一竿子打死也是很簡單的事情。滴滴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一邊是資本對大量投入而不得回報的懊惱,一邊是國家對自身安全的重視,孰輕孰重高下立判。而滴滴想要再次滿血歸來,恐怕沒那麼簡單。
請給我點個關注謝謝!!!
㈨ 孫勇:如何看待這一次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
7月2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公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按照《網路安全審查辦法》,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
7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通報稱,「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對於這件事,這兩天一些媒體有不同的解讀。在此,我也想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從《公告》和《通報》來看,盡管文字不長,但還是透露出了許多重要信息:
一、「滴滴出行」在收集個人信息方面存在嚴重違法違規的行為。 雖然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它收集了哪些不應該收集的信息,但是我們使用過滴滴的人都知道,滴滴收集的信息至少應該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下載APP登錄時填寫的信息,另一個是使用滴滴網約車時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收集中,應該存在或者沒有徵得個人的同意,或者收集的信息超出了許可范圍的行為。
二、「滴滴出行」在使用個人信息時存在嚴重違法違規的行為。 對於它在使用個人信息時,究竟做了哪些違法違規的事情,目前還有待調查結果的公布,但其至少應該包括對個人信息的數據化不當分析,或者商業化不當使用。舉一個小例子,比如本人在經常使用滴滴專車時,總感覺有被「殺熟」的嫌疑。平常經常走的5公里多30元左右的路程,9:00後有時會漲到47元左右。但究竟這種情況是「殺熟」,還是因為時段漲價,還有待調查結果公布後判斷。
總而言之,「滴滴出行」這次被調查主要原因是不合規、不合法,而有些媒體對此做了更多的揣測,更有人說這一次是專門針對滴滴出行」而來,這都遠離了事情的本質。(7月5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又啟動了對「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的網路安全審查)
不過, 這件事向正在向「新四化「轉型的 汽車 企業提了個醒。 目前,隨著智能電動 汽車 的快速發展,許多 汽車 企業也讓用戶下載APP,24小時監控 汽車 運行狀態,同時還收集用戶在車內的各種信息,從而形成自己掌控的大數據,並逐步將大數據打造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用戶的個人信息哪些是能收集的,哪些是不能收集的?收集後的信息,哪些是能使用的,哪些是不能使用的?哪些信息是可以商業化使用的,哪些是不能被商業化使用的?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進行甄別。
希望 汽車 企業能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要求,並結合這次「滴滴出行」等企業在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中違法違規的案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對「滴滴出行」等公司的審查,我認為並不會限制 汽車 智能化的發展。我相信,在排除這些風險後,在保障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反而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只有真正排除風險,合法合規, 汽車 企業轉型發展之路才能走得更穩、更快、更好、更遠。
㈩ 滴滴被實施網路安全審查,新用戶注冊叫停,此事給滴滴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
滴滴被網路安全審查。從7月4號開始停止下載造成的負面影響那是決定性的,這個負面影響大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說後來還能不能有這個東西,那就看運氣了,這個東西都不是我們能評價得了的,那已經不是單純企業經營的問題了。
這個事情的負面影響它已經不是我們能評價的了,因為就像自己在開頭所說的國家安全法根據這些法律叫停整改,那你覺得這還是小事嗎?網上傳的那麼多東西,真的假的咱們也不清楚,所以也只能是說你做好更換軟體的准備。畢竟我們只是消費者,你打車在哪個平台打車他重要嗎?不重要你要的只是結果,我出門之後能有車坐,我想花錢能約到這就行了,別的你就不要關心那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