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l虛擬機網路設置

l虛擬機網路設置

發布時間: 2022-12-08 13:00:44

Ⅰ 網路虛擬化技術

數據包從虛擬機到物理機過程:

半虛擬化技術使數據包跳過QEMU虛擬網卡,從虛擬機直接到虛擬化層,
虛擬網卡性能排序:

簡化虛擬化環境中的交換網路,代替傳統的Linux TAP設備加Bridge設備組合
MacVTap設備有3中不同的工作模式:

創建MacVTap埠過程

KVM虛擬機使用MacVTap網路
在xml文件配置如下

虛擬機開啟後,宿主系統會自動創建一台MacVTap設備給虛擬機使用,這台MacVTap設備附屬於母設備eth0,工作模式為Bridge

xml文件配置

1.物理網卡的中斷與多隊列

查看網卡是否支持RSS:
ls /sys/class/net/eth0/queues/

2.綁定中斷

3.多隊列Virtio網卡
查看是否支持:
grep IFF_MULTL_QUEUE /usr/include/Linux/if_tun.h
多隊列Virtio網卡配置:

N 1-8最多支持8個隊列,在虛擬機上執行以下命令開啟多隊列網卡:
ethtool -L eth0 combined M
M 1-N,M小於等於N

PCI Passthrough配置
1.查看網卡設備信息:
lspci 或者 virsh nodedev-list --tree

2.得到pci_0000_02_00_0的配置信息
virsh nodedev-mpxml pci_0000_02_00_0

3.編輯虛擬機xml文件,加入PCI設備信息

SR-IOV 上有兩個功能類型。

SR- IOV 標准允許高效共享PCI-E 設備, 有以下優點:

2.網卡S R-IO V 的配置
SR-IOV 的配置需要先配置宿主機 PF , 然後將子網卡通過網卡獨占的方式供虛擬機使用。
(1) 載入SR-IOV 內核模塊
通過modprobe 命令載入igb 模塊。
modprobe igb
實際載入的時候,需要激活虛擬功能(VF)。
modprobe igb max_vfs=7

如果需要重新設置VF, 可以刪除模塊再重新載入。
modprobe -r igb
將配置永久寫入配置文件。
echo "options igb max_vfs=7" >> /etc/modprobe.d/igb.c onf
通過 lspci 命令可以看多主網卡和子網卡。

(2) 子網卡的使用
虛擬機可以通過網卡獨占的方式使用子網卡。
virsh nodedev-list |grep 0b
虛擬機網卡xml 配置文件如下:

虛擬機需要安裝網卡驅動才能 使用子網卡,高版本的Linux系統可以自動識別子網卡,
Windows系統只能是2008 Sevrer 以上版本,並且要安裝最新的 Intel網卡驅動。

Ⅱ proxmox安裝kvm虛擬機網路怎樣配置

一、 伺服器配置過程說明

首先需要現在伺服器上找一個節點裝window server,然後開始配置存儲陣列為RAID 5;然後創建Proxmox集群以及KVM(也就是虛擬節點),在每個節點上安裝centos系統並下載Teamviewer;最後簡單講講Proxmox中節點備份與恢復。

二、 配置RAID:

1) 基本概念:

其實首先要知道RAID是什麼,它相當於是一個存儲模式,其實就是平常說起來很高大上的存儲陣列,是在window server上面做的,也就是機房的伺服器。一般機房默認是RAID 0,其實基本沒什麼改變,就是該有幾塊硬碟就用幾塊,不需要做額外的設置;但是這樣一來缺點也很明顯,因為一旦壞了那就只能自己和自己去哭了,沒有備份或者恢復機制。所以現在一般都做RAID 5,就是相當於會騰出一塊硬碟來做恢復與備份,用空間來換取整個集群的安全,還是很劃算的。步驟如下:

2)操作流程:

按照順序傻瓜操作向後點:硬體配置,配置向導——第一步,下一步——第1a步,清除外部配置,下一步——第2步,RAID0,下一步(這是為了清除最開始的時候默認RAID0配置)——第3步,協議:SAS,介質類型:HDD,加密功能:非加密,將磁碟全部選中,下一步——第4步,自動生成的參數,我的是:6517.00,1MB,自適應預讀;回寫,下一步——第5步,此步中要注意所有的物理磁碟都顯示出來了,否則就要返回關機重配,完成——成功!

三、 開始創建Proxmox集群

1)基本概念:

這一步是為了能在上一步的基礎上(window server操作系統和RAID 5的存儲陣列)進一步安裝集群,在集群上分配節點,然後每個節點都可以分別分給不同的人來操作,這樣就是我們日常中操作的節點。步驟如下:

2) 操作流程:

a. 此時為無界面階段

方法一: 進入黑屏界面之後,先按F11,進入界面選擇UEFI,再選擇有DVD那一步的選項;再按F1,進入簡潔界面;BIOS-BOOT,進入界面;選擇DVD;選擇F2(此處有空白,3min);reboot;等待等待等待,之後的就是安裝好之後的步驟···F1~~~

方法二: F12,然後PXE boot然後選擇DVD或者SLOT選項

b. 接著是有安裝界面的操作

同樣是傻瓜式操作向後點: 下一步—— country:China,TimeZone:Asia/Chongqing,KeyBoard Layout:US,English,下一步—— 此處參數由自己定,下一步——下一步—— 成功!

c. 傻瓜操作結束,開始命令行操作進行集群搭建。 但是集群搭建之前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1、vi編輯器過於不好用,下載vim: apt-get update; apt-get installvim;(然後在用vim編輯的時候看不到最上面就用shift+pageup向上調)

2、修改/etc/hosts與/etc/hostname中參數: 將二者中的PVE都改成每個ip對應的名字,eg:pve14之類的,這樣節點才能加進去。

d.開始集群命令行操作:

1、創建集群名字aciecluster:pvecm create aciecluster

2、登陸每個slave 節點,執行:pvecm add 192.168.2.104(主節點IP)

3、在主節點查看狀態:pvecm nodes

4、登錄:http://192.168.2.104(主節點IP):8006

e。出現問題:250節點加不進去

1、添加節點後面添加–force(是兩個橫線),命令變成:pvecm add 192.168.2.250;

2、再重啟集群:重啟物理機;之後在客戶端命令重啟reboot

四、 創建KVM

1) 基本概念

其實KVM就是一個一個的虛擬節點,和虛擬機差不多,只不過這是安裝在伺服器端的虛擬機,安裝步驟如下。

2)安裝步驟

點擊數據中心下想要創建節點的伺服器,然後在右上角有「創建VM」標志——一般:點擊之後給節點命名,給定VM ID,此處還可以改在其他的伺服器上創建節點——OS:點選右側Linux3.x/2.6kernel——CD/DVD:選第一個,導入鏡像——硬碟:自己設置參數——CPU:自己設置參數——內存:自己設置參數——網路:自己設置參數——確認

五、 節點上CentOS 6.4系統安裝:

1) 注意事項:

a)ALT+F5是把屏幕縮小,大致能看到下一步的位置;之後的界面就看不到了,在看不到tab之後連按兩下就到了下一步

b) 第一個選skip;安裝系統,一路正常配置,直到界面:

2)安裝步驟:

use all space,review and modify partition layout,點擊「next」——刪除所有分區後,創建兩個分區,其中一個為/boot(大小為200),另一個為/(點選「fill to maximum allowable size」,大小不用填寫,意為自動分配所有剩餘空間給它)—— Yes——next——Format——write changes to disk——next——點選minimal,next—— 完成後配置用戶信息,歐了!

六、 配置IP並下載Teamviewer

上面的步驟基本上節點已經差不多了,就差IP了,配好IP後為了方便操作節點,每個節點上最好下載一個Teamviewer。步驟如下:

1、虛擬機聯網(保證ip不變):

1)首先改成NAT模式(虛擬機——可移動設備——網路適配器——設置)

2)然後在IPv4裡面把ip設置成手動的,更改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以及DNS,應用

3)最後點擊右上角小電腦的logo,勾選enable notification就行了

2、 右上角小電腦變成disconnect的了,也就是說網路不能連接,而且ifconfig也找不到ip地址:

1)首先就是按照「1、」的步驟重新試一遍,其中要多注意一點就是他的物理地址要改成本機物理地址,就是ifconfig命令之後出來的那個本機地址(不是ip)

2)如果沒有ifconfig信息,那麼就需要先設置網路為橋接模式,然後再將網路改回來NAT模式。

3、開始下載Teamviewer:

1)wget download.teamviewer.com/download/linux_teamviewer.rpm

2)yum install linux_teamviewer.rpm3)這里就不用解壓了,直接就可以運行了,此時已經能用了,在Application-Internet中找到teamviewer,可以右鍵把它加到桌面上

4、設置開機自啟

1)在system-preference-startup Application 中設置

2)點擊add,將Teamviewer的屬性(從Teamviewer屬性中復制出來黏貼進去就行了)添加進去,歐了

七、 Proxmox節點恢復與備份

自此為止,節點已經全部搞定了,然後之後就涉及到節點備份與恢復的問題,這里會簡略講一下。

1) 備份:

選中【數據中心】,選擇【存儲】標簽,選中要添加支持的存儲,點擊【編輯】,在【內容】的下拉菜單中選上Backups。這里的【最大備份數】必須大於等於1,其含義為當某個虛擬機的備份文件超過最大備份數時,再進行備份將會刪除時間最早的備份。這對後面要提到的自動備份計劃而言非常有用,可以省去我們人工刪除過時備份的麻煩。

PVE的備份文件存在./mp文件夾中,根據備份時選擇的數據壓縮方式的不同,生成.vma.lo或者.vma.gz.為後綴的文件,同時伴隨一個相關的.log日誌文件。【Path/Target】為PVE備份文件夾所在的路徑,在本例中備份文件將存儲在/var/lib/vz/mp文件夾中。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開始備份了。先選中【數據中心】,切換到【備份】標簽頁,點擊【添加】,將出現【創建:備份計劃】對話框,可以選擇需要備份的節點,設定備份計劃於每周周幾的幾點開始,然後選擇需要進行備份的虛擬機,設置數據壓縮方式與備份模式後即可。數據備份將於設定時間自動啟動。

當然了,我們也可以對單個虛擬機進行立即備份,選中需要備份的虛擬機,切換到【備份】標簽,設置備份模式與數據壓縮方式,點擊【備份】即可開始備份。

2) 掛載磁碟將文件拷貝出來:

步驟很簡單,就是先把硬碟插到你所在的伺服器物理機上,然後

1)下載ntfs驅動: apt-get update apt-get install ntfs-3g

2)創建掛載點文件夾: mkdir /mnt/windows

3)進入/dev/查看移動硬碟信息 fdisk -l

4)插入移動硬碟,再次在/dev目錄下執行查看移動硬碟信息 fdisk -l

5)比較兩次信息,發現多出一個/dev/sda1,將sda1掛載到文件夾中: mount -t ntfs-3g /dev/sda1 /mnt/windows

6)進入目標文件夾(promox備份的文件都在/var/lib/vz中) cd /var/lib/vz

7)將文件拷貝到掛載硬碟中 cp -r(整個文件夾復制) mp /mnt/windows

8)解除掛載(相當於安全退出) umont /mnt/windowsd)

3)數據恢復:

同樣的上述掛載步驟,將所移出來的文件放在/var/lib/vz/mp中,可以看到備份文件以.vma.lzo為後綴。選中需要使用的備份文件,點擊【恢復】,將彈出【Restore VM】對話框,可以設置存儲位置與VM ID,點擊【恢復】即可開始恢復。有意思的是,這里的VM ID除了可以設置成原有的虛擬機ID,將備份文件恢復並覆蓋該虛擬機外,還可以設置成新的ID,將備份文件生成其他的與備份虛擬機一模一樣的虛擬機。至此,伺服器雜七雜八的配置完畢,如果有需要還會再進行補充的。

問題解決:1、節點關不掉以及開不了(命令查詢去官網查看)

1)204節點開不了:索性就不開了,將pve、pve14、pve15全部關掉,這樣就剩下那個關不掉的節點了。

2)205節點關不掉:關閉的時候會報錯,報錯信息是節點因為克隆被鎖住了,用命令行將節點斷開連接,然後再關掉。 qm unlink 205 -force qm unlock 205 qm destory 205 -skiplock

Ⅲ vmware中linux怎麼設置網路

建議虛擬機的網路設置為橋接上網,但是需要配置linux系統的IP,具體步驟如下:
1,在命令行模式下或者桌面上進入終端模式,找到/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ifcfg-eth0文件;
2,使用vi打開文件
vi
ifcfg-eth0,注意,有的linux系統這個文件可能不帶ifcfg前綴。
3,需要改動的:
BOOTPROTO=static
#默認是dhcp,自動獲取,自動獲取需要將網路模式改橋接模式
需要增加的:
IPADDR=192.168.1.10
#地址是自己設置的
NETMASK=255.255.255.0
修改好之後保存退出。
這樣linux可以上網了。
4,如果想要使電腦和linux在同一區域網下,方面2台機器之間互連的話。還需要配置電腦的ip,
打開網路和共享中心->打開適配器設置->可以看到有1個vmware的網路(有的可能是2個),右鍵第一個屬性,打開TCP/IPv4的屬性設置,將ip地址設置成192.168.1.20。

如何將linux虛擬機和主機之間連接 詳細�0�3

將Linux虛擬機連接到主機的方法如下:

1、打開計算機中的虛擬機軟體,然後打開Linux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