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美國國家網路安全戰略的作者是
擴展閱讀
網站rec是什麼 2025-09-12 17:45:30
中國平安手機交易軟體 2025-09-12 17:39:43

美國國家網路安全戰略的作者是

發布時間: 2022-12-30 02:11:57

① 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給中國提出三個大的定位和判斷是什麼

競爭者。挑戰美國權威、與美國爭奪全球利益的競爭者。這是此前柯林頓、小布希、奧巴馬政府都從沒有表述過的。

美國當地時間18日,北京時間今天凌晨,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布了他上台後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特朗普在演講中將中國和俄羅斯定位美國的對手國家(rival powers)。

而在報告的文本中,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戰略上的競爭對手」,還談到了台灣問題,但並沒有完全排除同中國合作的可能性,特別是在朝鮮核問題上,美國需要中國,也將同中國繼續開展合作。

(1)美國國家網路安全戰略的作者是擴展閱讀: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軍隊致力於同各國軍隊加強軍事交流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提供更多公共安全產品。

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國際社會有目共睹。任何國家、任何一個報告想歪曲事實、惡意詆毀都是徒勞的。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

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反觀個別國家,動輒將本國利益凌駕於他國和國際社會共同利益之上,腦子里滿是「零和」博弈的陳舊思維,一會兒給這個國家貼標簽,一會兒給那個國家下定義,處處凸顯利己主義,國際社會對此自有公論。

② 美國總統奧巴馬於哪一年任命了第一個白宮網路安全協調官

2009年5月,奧巴馬就宣布在白宮設立網路安全辦公室,並任命一名網路安全協調主管,負責制定今後的國家網路安全戰略。然而,直到2009年12月22日,白宮才在一長串外界推測的候選名單中公布了最終人選,這位前eBay和微軟公司的高管,從此多了一個稱呼—「網路沙皇」。

③ 美國總統奧巴馬於哪一年任命了第一個白宮網路安全協調官

2009年5月,奧巴馬在白宮設立網路安全辦公室任命一名網路安全協調主管,負責制定今後的國家網路安全戰略。2009年12月22日,白宮公布了最終人選,前eBay和微軟公司的高管。

④ 《形勢與政策》論文1000字左右關於互聯網家

一、當前網路安全形勢的主要特點和趨勢

(一)主要大國加緊制定和完善網路安全戰略

美國首次將網路安全置於恐怖主義之前,列為美戰略安全最突出問題。美國雖網路實力超強,但對網路的依賴也最大,面臨來自其他國家和非國家實體的網路攻擊多重威脅,因此在以網路為抓手全面鞏固其政治、軍事、經濟霸權的同時,也對包括我國在內主要國家網路能力發展日益焦慮。奧巴馬上任不到4個月,就將網路戰爭視為「最嚴重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挑戰之一」,承認網路戰爭「從理論走向實戰」[1]。美國相繼發表《網路空間國際戰略》、《網路空間行動戰略》、《網路空間政策報告》、《國家網路作戰軍事戰略》等政策文件,將網路空間治理重點「從國內擴展到國際」、「從被動防禦轉向武力報復」以構建全球網路霸權。美國又啟動「大數據研發計劃」
將其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視數據主權為繼邊防、海防、空防後的又一大國博弈空間。英、法、德也分別出台了《新版英國網路安全戰略》、《信息系統防禦和安全戰略白皮書》、《國家網路安全戰略》等報告,明確將把網路空間威脅列為國家生存發展所面臨的「第一層級」威脅和「核心挑戰」網路安全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並視網路攻防建設與陸、海、空三軍建設同等重要。在美國的背後支持下,北約網路防務中心也發布了《網路戰適用國際法手冊》,該手冊是國際上首個就網路戰適用國際法問題做出規范的文件,標志著網路戰日益從「概念」走向「現實」,反映出網路安全正逐步上升為西方核心安全關切。

(二)網路空間軍事化進程明顯加快

美、英、德、俄、日、韓、印、澳等國相繼組建網路部隊,紛紛成立「網路司令部」或「網軍」,加強信息戰研究和投入,研究信息戰戰法和戰略,研發的高破壞性「網路武器」已達千種之多,信息戰已經成為美國等西方大國對我牽制遏制的重要手段和選擇,我國面臨的信息戰威脅趨於上升。美國是網路戰的先行者,在網路空間謀求壓倒性軍事優勢,實現制網謀霸。美軍網路司令部人數為8.87萬人,通過啟動「國家網路靶場」項目多次舉行網路戰演習,並注意在常規聯合軍演中注入網路戰元素。美國還定期邀請英、法、韓等國參與「網路風暴」演習,加強多國間信息共享和危機聯合處置能力。韓國組建200人組成的國防情報本部網路司令部。印度國防部擬在2017年前組建7個信息戰旅和19個信息戰營。日本提出建立以應對網路攻擊為核心的組織機構並培養相關人才。此外,各國網路戰策略也正發生由守轉攻的變化,出現將網路攻擊視為武裝攻擊的趨向。北約出台的《網路戰適用國際法手冊》明確提出網路戰在現實中可能產生與實戰相似的效果,並不因為發生在互聯網上就不是戰爭,國際法同樣適用於網路戰。美日等國已明確表示將推進攻擊型網路部隊建設,必要時發動網路戰爭。值得關注的是,美、俄己開始發展「先發制人」的網路刺探與反制能力,強化網路戰攻擊手段,以實現「以攻代防」、「以攻促防」網路空間的攻防對抗更趨復雜嚴峻。

(三)圍繞網路規則的國際斗爭加劇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出於政治需要,把網路變成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人為地誇大網路空間的整體性和開放性,引入「基本人權」概念,鼓吹「網路自由」、「人權」高於「主權」,藉此否定國家「網路主權」。他們宣稱現有國際法原則可適用網路空間,沒有必要制定新准則,反對設立全球互聯網治理機制,大力阻止由聯合國等政府間國際組織介入互聯網治理,聲稱監管網路有損言論自由,將削弱和抹殺技術創新,不利於保護知識產權。堅持網路規則應以由政府、私營部門、民間社會、消費者等組成的「多利益攸關方」模式共同制定,強調行業自律,真正實現互聯網自由、開放、無界和安全。美國公布的《網路空間國際戰略》就強調要力推美國網路「法治」觀,互聯網使用應顧及「法治、人權、基本自由和保護知識產權」,美國首先要同「立場相近國家」進行協調,確立輿論主導權,然後由點到面,逐步擴大國際合作,最終確立新的規則,以爭奪「網路治理」的主導權和絕對控制權。為此,他們竭力推動各方加入歐盟的《網路犯罪公約》和「倫敦進程」等機制,企圖在聯合國框架外建立網路空間國際規則體系,來削弱甚至取代聯合國主導的互聯網治理論壇。廣大發展中國家不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對互聯網資源的壟斷和控制,擔憂網路監管不力可能破壞本國社會安定甚至危及國家安全。堅持政府對網路空間擁有管轄權,關注濫用言論自由特別是網路言論自由損害他人權力和尊嚴。呼籲建立多邊、透明和民主的網路國際治理機制,強調發揮聯合國等政府間國際組織在互聯網治理方面的主導作用。中、俄及非洲、阿拉伯國家成功推動2012年國際電聯國際電信世界大會將互聯網發展、接入權及網路安全等問題納入新修訂的《國際電信規則》及有關決議,盡管美國及一些歐盟國家拒絕簽署,但該規則對今後的互聯網治理必將產生積極影響。總之,互聯網日益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安全、經濟、社會利益相互交織,已成為各國的必爭之地。圍繞網路安全問題,各主要大國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必將長期存在。網路國際治理領域的斗爭,也勢將成為繼氣候變化之後以一個各國利益激烈博弈的新戰場,其斗爭的尖銳性、復雜性將更加突出。同時也要看到,網路安全面臨的挑戰和威脅具有全球性質,各國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國際社會對於網路空間國際合作的必要性也有普遍認識。圍繞網路安全問題,近年來聯合國、歐盟、20國集團、上合組織、金磚5國等多邊合作及美與中俄印、中英等雙邊「基層」對話趨於活躍,反映了各國攜手共同有效應對具有合作的巨大空間。

二、維護我國網路安全之對策

網路安全問題日益升溫使我國信息網路管理與運用面臨嚴峻挑戰。我國互聯網普及率近40%,博客用戶超過2.94億,微博用戶超過3億,2011年就有5.13億網民和8.59億手機用戶,是全球互聯網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預計2014年我國即時通訊用戶規模將達到6.3億人。網民中年輕人佔比高,20歲以下超過35%。但網路監管手段相對滯後,網路立法尚處起步階段,有關法規條文不夠明確。網路監管機制缺乏統籌協調,相關監管部門多是「分兵把守、各自為戰」的信息安全防控思路已不適應網路空間安全威脅的新變化。硬體上我國自主研發的網路監管技術有限,專職從事網路輿論引導和監管的力量也嚴重不足,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平台和切實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還未形成,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工作亟待加強,我國信息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受到國外遏制與滲透,華為與思科、摩托羅拉之間的殘酷競爭就是明證。摩托羅拉曾在2010年7月突然在美國控告中國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盜竊其商業秘密,半年後華為反擊,起訴摩托羅拉,理由同樣是知識產權遭侵害,旨在阻止摩托羅拉非法向諾基亞西門子網路轉移華為自主研發的知識產權。最後雙方已達成和解,也證明之前所有有關華為侵權的指控毫無根據。華為經過與思科、摩托羅拉多年的斗爭,終於學會了維護自身知識產權。網路安全問題已成為涉及我國戰略安全和綜合安全的重大課題,網路空間已成為大國博弈的新戰場,利益沖突愈加激烈。我們既要充分認識網路安全形勢的嚴峻性、復雜性和緊迫性,也要看到網路安全問題存在轉「危」為「機」的空間,化挑戰為機遇,加強戰略謀劃,內外兼顧,趨利避害,維護我國網路安全。

⑤ 美國是在哪一年正式公布《網路空間國家安全戰略》草案的

根據中新浙江網的消息: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曾公布載人登陸火星計劃的詳情,預計2031年初將派出一支宇航員隊伍乘坐宇宙飛船登陸火星,估計這次載人登陸火星任務耗資將達200億至450億美元。據此間媒體報道,NASA計劃派出「最低數量」的宇航員,在2031年乘坐重達400噸的「火星船」為期30個月的往返火星之旅。科研人員將利用3枚至4枚新一代重型貨物運載火箭「大力神5號」把「火星船」運送到地球低軌道組裝。組裝完成後,由先進低溫燃料推進系統提供動力,「火星船」開始向火星飛行,預計6個月至7個月後抵達火星。屆時,宇航員會在火星表面逗留長達550天,進行各項科學研究。「火星船」載人上火星前,NASA分別會在2028年和2029年先行發射火箭將物資和器材送到火星。當宇航員到達後將採用核能供電,宇航員生活將做到自給自足,包括在太空船上種植蔬果作為食物。而太空船亦配備了循環系統,以使空氣和飲水可循環利用。到2033年,NASA將派出第二支宇航員隊伍出發上火星,他們同年12月到達後,將接替首批宇航員工作,首批宇航員則會重返地球。

⑥ 美國工業互聯網戰略是哪一年

美國互聯網戰略是指美國從國家戰略全局上謀劃網路的正常運行並確保國家和社會生活安全與穩定的、於2003年2月14日正式將網路安全提升至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而公布的《國家網路安全戰略》。

⑦ 正式提出國家發展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的是

親親您好,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問題。以實現中國夢為目標的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的大幕已經拉開。本書著眼於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中國的安全需求,從實際運用的角度出發,對新時期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具體內容進行操作層面的探索,力求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及其認識論和方法論為指導,著重研究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戰略思想、重大戰略舉措和戰略實踐,以尋求與當前國家安全戰略的兼容處和對接點。
一)國家安全戰略概念的提出。「國家安全戰略」是一個西方概念,1929年,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出生版了《歷史上的決定性戰爭》一書,首次提出「國家安全戰略」概念,他認為軍事戰略是國家安全戰略在較低一級的運用[1](p16)。1947年,美國通過《國家安全法》,規定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向總統提出有關國家安全的內政、外交和軍事政策的意見,事實上就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戈德華特——尼科爾斯國防部改組法》,規定總統每年向國會提交一份正式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家安全戰略作為一個概念正式出現的官方文件中。1997年美國《軍語及相關術語》正式對國家安全戰略進行了界定[1](p16-17)。

我國對國家安全戰略研究起步比較晚,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首次使用「國家安全」一詞,開啟了我國以公開文本討論「國家安全」的先河[2](p90-94)。而以「國家安全戰略」的提法出現的黨的文件中則是在2004年,當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同年,國防部發表《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明確闡述國家安全戰略及其基本內涵。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健全國家安全體制」,「國家安全戰略」概念首次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國家安全戰略」概念逐漸成為官方常用術語。國家安全戰略學科的定位。當前,對國家安全戰略學科定位有兩種觀點,有人認為國家安全戰略屬於軍事戰略分支,是軍事戰略學的二級學科,也有人認為國家安全戰備屬於政治學分支,是政治學的二級學科。目前,第一種觀點佔主導地位,我國學科建設也是以此為依據。由於「戰略」概念產生於軍事領域,長期以來國家安全實際上就是指軍事安全,所以把國家安全戰略學置於軍事戰略學之下也在情理之中。但對這一定位,學術界也存在很大爭議,很多學者進行了積極探索,劉躍進就是其中一個代表。2004年劉躍進在《國家安全學》中從學科建設角度對國家安全問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國家安全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是與國際政治學具有某些交叉但同時又與其並列的獨立的政治學科[3](p26-29),因為無論是「國際關系學」還是「國際政治學」,都無法容納完整意義上的「國家安全」,所以應該將有關國家安全的研究統合到一起,作為政治學下的二級學科來建設,但目前這種觀點尚未獲得學術界廣泛認同。

⑧ 沈逸是壞人嗎

不是的。
沈逸(1976年-),上海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研究員,復旦大學網路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沈逸從事信息技術與國際安全、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研究,代表著作有《美國國家網路安全戰略》《邁向新時期的中美關系》等,曾獲得上海市五四青年獎章。
研究方向:信息技術與國際安全、信息技術、傳媒與外交、國家信息安全戰略、大國關系、國家網路安全戰略、全球網路空間治理、網路外交等。

⑨ 第一個提出網路戰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其用於實戰的國家是

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網路戰概念的國家,不僅率先成立網路作戰部隊,組建網路司令部,擴展網路武器庫,編撰網路戰手冊,全面打造網路空間戰略威懾能力,而且也是第一個將網路戰應用於實戰的國家。

美國不僅利用其獨有的網路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採取網路竊密、網路監聽、網路攻擊等手段,監聽監控各國公民及國家領導人的電子郵件、社交網路和手機定位信息,而且採取強劃勢力范圍和敵對國的辦法,長期監控收集有關國家的軍事、經濟、科技等情報信息。

(9)美國國家網路安全戰略的作者是擴展閱讀

現在的國際互聯網,實際上是美國互聯網。由於美國獨霸網路核心資源的控制權和分配權,壟斷著全球信息技術產品硬體和軟體核心部分的研發和生產,特別是其在許多關鍵設備和基礎設施中留有後手等,都造成了國際社會對建設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心存忌憚。

這就需要各國著眼擺脫現有網際網路技術體系的束縛,採用新的技術體制和架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一網、互聯互通」的新平台。比如,可以採用全新的網路互聯協議模型、全新的命名與定址、全新的路由和交換等要素構成的新型網路體系結構,為構建安全可信的網路空間提供基礎平台支撐。

⑩ 跪求大神發美國2002年之後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迄今為止,共有5位總統、8屆政府向國會提交了16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其中包括羅納德·里根政府的2份(1987年、1988年),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老布希)政府的3份(1990年、1991年、1993年),柯林頓政府的7份(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喬治·沃克·布希(小布希)政府的2份(2002年、2006年)和奧巴馬政府的2份(2010年、2015年)。

【立足美國核心安全利益】

該報告提法時有不同,比如柯林頓政府稱為「國家參與和擴展安全戰略」、「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等。30年來美國安全戰略變化很大,但根本目標始終是維持美國在全球的核心安全利益。比如里根政府強調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發揮的全球領導作用」,並表示未來仍然會發揮這種作用;1998年柯林頓政府報告中詳述的「實現美國的目的和目標所必需的外交政策、國防實力和全球承諾」。2002年小布希政府的報告正式提出向恐怖分子和敵對國家發動主動進攻的「先發制人」戰略,這是「9·11」恐怖襲擊事件後美國做出的重大戰略調整。奧巴馬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出現變化,放棄把「先發制人」作為基石,在維持美國軍事優勢地位的同時,強調外交、情報、執法等非軍事力量在應對國家安全挑戰中的作用,還擴大了「國家安全」概念的外延,把本土恐怖主義、網路安全隱患、財政赤字、氣候問題等納入國家安全威脅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