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網路安全的國界
擴展閱讀
中國移動網路裂變營銷 2025-09-13 04:04:39
新建網路連接導致 2025-09-13 03:47:19

網路安全的國界

發布時間: 2022-12-31 03:19:43

❶ 怎樣解決網路邊界安全問題

網路隔離最初的形式是網段的隔離,因為不同的網段之間的通訊是通過路由器連通的,要限制某些網段之間不互通,或有條件地互通,就出現了訪問控制技術,也就出現了防火牆,防火牆是不同網路互聯時最初的安全網關。

防火牆的安全設計原理來自於包過濾與應用代理技術,兩邊是連接不同網路的介面,中間是訪問控制列表ACL,數據流要經過ACL的過濾才能通過。ACL有些象海關的身份證檢查,檢查的是你是哪個國家的人,但你是間諜還是遊客就無法區分了,因為ACL控制的是網路的三層與四層,對於應用層是無法識別的。後來的防火牆增加了NAT/PAT技術,可以隱藏內網設備的IP地址,給內部網路蒙上面紗,成為外部「看不到」的灰盒子,給入侵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是木馬技術可以讓內網的機器主動與外界建立聯系,從而「穿透」了NAT的「防護」,很多P2P應用也採用這種方式「攻破」了防火牆。

防火牆的作用就是建起了網路的「城門」,把住了進入網路的必經通道,所以在網路的邊界安全設計中,防火牆成為不可缺的一部分。

防火牆的缺點是:不能對應用層識別,面對隱藏在應用中的病毒、木馬都好無辦法。所以作為安全級別差異較大的網路互聯,防火牆的安全性就遠遠不夠了。

❷ 等級保護中的安全區域邊界

等級保護安全區域邊界是對定級系統的安全計算環境邊界,以及安全計算環境與安全通信網路之間實現連接並實施安全策略的相關部件。安全區域邊界secreareabondary,按照保護能力劃分為第一級安全區域邊界、第二級安全區域邊界、第三級安全區域邊界、第四級安全區域邊界和第五級安全區域邊界。
第一級安全區域邊界從以下方面進行安全設計:
a)區域邊界包過濾
可根據區域邊界安全控制策略,通過檢查數據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傳輸層協議和請求的服務等,確定是否允許該數據包通過該區域邊界。
b)區域邊界惡意代碼防範
可在安全區域邊界設置防惡意代碼軟體,並定期進行升級和更新,以防止惡意代碼入侵。
第二級安全區域邊界從以下方面進行安全設計:
a)區域邊界包過濾
應根據區域邊界安全控制策略,通過檢查數據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傳輸層協議和
請求的服務等,確定是否允許該數據包通過該區域邊界。
b)區域邊界安全審計
應在安全區域邊界設置審計機制,並由安全管理中心統一管理。
c)區域邊界惡意代碼防範
應在安全區域邊界設置防惡意代碼網關,由安全管理中心管理。
d)區域邊界完整性保護
應在區域邊界設置探測器,探測非法外聯等行為,並及時報告安全管理中心。
第三級安全區域邊界從以下方面進行安全設計:
a)區域邊界訪問控制
應在安全區域邊界設置自主和強制訪問控制機制,實施相應的訪問控制策略,對進出安全區域邊界的數據信息進行控制,阻止非授權訪問。
b)區域邊界包過濾
應根據區域邊界安全控制策略,通過檢查數據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傳輸層協議、請求的服務等,確定是否允許該數據包進出該區域邊界。
c)區域邊界安全審計
應在安全區域邊界設置審計機制,由安全管理中心集中管理,並對確認的違規行為及時報警。
d)區域邊界完整性保護
應在區域邊界設置探測器,例如外接探測軟體,探測非法外聯和入侵行為,並及時報告安全管理中心。
第四級安全區域邊界從以下方面進行安全設計:
a)區域邊界訪問控制
應在安全區域邊界設置自主和強制訪問控制機制,實施相應的訪問控制策略,對進出安全區域邊界的數據信息進行控制,阻止非授權訪問。
b)區域邊界包過濾
應根據區域邊界安全控制策略,通過檢查數據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傳輸層協議、請求的服務等,確定是否允許該數據包進出受保護的區域邊界。
c)區域邊界安全審計
應在安全區域邊界設置審計機制,通過安全管理中心集中管理,對確認的違規行為及時報警並做出相應處置。
d)區域邊界完整性保護
應在區域邊界設置探測器,例如外接探測軟體,探測非法外聯和入侵行為,並及時報告安全管理中心。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二十一條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路運營者應當按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路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一)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確定網路安全負責人,落實網路安全保護責任;(二)採取防範計算機病毒和網路攻擊、網路侵入等危害網路安全行為的技術措施;(三)採取監測、記錄網路運行狀態、網路安全事件的技術措施,並按照規定留存相關的網路日誌不少於六個月;(四)採取數據分類、重要數據備份和加密等措施;(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❸ 為什麼說域是具有安全邊界的

說域是具有安全邊界的的原因:記得2001年考MCSE認證培訓的時候,老師就曾這樣講過。知道了這樣的概念,並知道跨域訪問需要建立信任關系,所以域是一個安全的邊界,這就是當時的理解。今天,在搭建MOSS虛擬環境的過程中。

一件小事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虛擬機加入到域之前,可以方便的使用管理共享在宿主的機器上隨意拷貝安裝過程所需要的任何程序,但是,一旦加入了虛擬環境中的一個域,就無法再與域以外的任何一台機器進行這種方式的通訊了。安全的邊界,真是精確的定義。

提到網路安全,一般人們將它看作是信息安全的一個分支,信息安全是更加廣義的一個概念:防止對知識、事實、數據或能力非授權使用、誤用、篡改或拒絕使用所採取的措施.說白了,信息安全就是保護敏感重要的信息不被非法訪問獲取。

以及用來進—步做非法的事情。網路安全具體表現在多台計算機實現自主互聯的環境下的信息安全問題,主要表現為:自主計算機安全、互聯的安全,實現互聯的設備、通信鏈路、網路軟體、網路協議)以及各種網路應用和服務的安全。

這里提到了一些典型的網路安全問題,可以來梳理一下。

1.IP安全:主要的攻擊方式有被動攻擊的網路竊聽,主動攻擊的IP欺騙(報文偽造、篡改)和路由攻擊(中間人攻擊)。

2.DNS安全:這個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修改DNS的映射表,誤導用戶的訪問流量。

3.DoS攻擊:單一攻擊源發起的拒絕服務攻擊,主要是佔用網路資源,強迫目標崩潰,現在更為流行的其實是DDoS,多個攻擊源發起的分布式拒絕攻擊。

❹ 怎樣解決網路邊界安全問題

邊界防護技術

從網路的誕生,就產生了網路的互聯,Cisco公司就是靠此而興起的。從沒有什麼安全功能的早期路由器,到防火牆的出現,網路邊界一直在重復著攻擊者與防護者的博弈,這么多年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好象防護技術總跟在攻擊技術的後邊,不停地打補丁。其實邊界的防護技術也在博弈中逐漸成熟:

1、防火牆技術

網路隔離最初的形式是網段的隔離,因為不同的網段之間的通訊是通過路由器連通的,要限制某些網段之間不互通,或有條件地互通,就出現了訪問控制技術,也就出現了防火牆,防火牆是不同網路互聯時最初的安全網關。


防火牆的安全設計原理來自於包過濾與應用代理技術,兩邊是連接不同網路的介面,中間是訪問控制列表ACL,數據流要經過ACL的過濾才能通過。ACL有些象海關的身份證檢查,檢查的是你是哪個國家的人,但你是間諜還是遊客就無法區分了,因為ACL控制的是網路的三層與四層,對於應用層是無法識別的。後來的防火牆增加了NAT/PAT技術,可以隱藏內網設備的IP地址,給內部網路蒙上面紗,成為外部「看不到」的灰盒子,給入侵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是木馬技術可以讓內網的機器主動與外界建立聯系,從而「穿透」了NAT的「防護」,很多P2P應用也採用這種方式「攻破」了防火牆。

防火牆的作用就是建起了網路的「城門」,把住了進入網路的必經通道,所以在網路的邊界安全設計中,防火牆成為不可缺的一部分。

防火牆的缺點是:不能對應用層識別,面對隱藏在應用中的病毒、木馬都好無辦法。所以作為安全級別差異較大的網路互聯,防火牆的安全性就遠遠不夠了。

2、多重安全網關技術

既然一道防火牆不能解決各個層面的安全防護,就多上幾道安全網關,如用於應用層入侵的IPS、用於對付病毒的AV、用於對付DDOS攻擊的…此時UTM設備就誕生了,設計在一起是UTM,分開就是各種不同類型的安全網關。

多重安全網關就是在城門上多設幾個關卡,有了職能的分工,有驗證件的、有檢查行李的、有查毒品的、有查間諜的……

多重安全網關的安全性顯然比防火牆要好些,起碼對各種常見的入侵與病毒都可以抵禦。但是大多的多重安全網關都是通過特徵識別來確認入侵的,這種方式速度快,不會帶來明顯的網路延遲,但也有它本身的固有缺陷,首先,應用特徵的更新一般較快,目前最長也以周計算,所以網關要及時地「特徵庫升級」;其次,很多黑客的攻擊利用「正常」的通訊,分散迂迴進入,沒有明顯的特徵,安全網關對於這類攻擊能力很有限;最後,安全網關再多,也只是若干個檢查站,一旦「混入」,進入到大門內部,網關就沒有作用了。這也安全專家們對多重安全網關「信任不足」的原因吧。

3、網閘技術

網閘的安全思路來自於「不同時連接」。不同時連接兩個網路,通過一個中間緩沖區來「擺渡」業務數據,業務實現了互通,「不連接」原則上入侵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網閘只是單純地擺渡數據,近似於人工的「U盤擺渡」方式。網閘的安全性來自於它擺渡的是「純數據」還是「灰數據」,通過的內容清晰可見,「水至清則無魚」,入侵與病毒沒有了藏身之地,網路就相對安全了。也就是說,城門只讓一種人通過,比如送菜的,間諜可混入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但是,網閘作為網路的互聯邊界,必然要支持各種業務的連通,也就是某些通訊協議的通過,所以網閘上大多開通了協議的代理服務,就象城牆上開了一些特殊的通道,網閘的安全性就打了折扣,在對這些通道的安全檢查方面,網閘比多重安全網關的檢查功效不見得高明。

網閘的思想是先堵上,根據「城內」的需要再開一些小門,防火牆是先打開大門,對不希望的人再逐個禁止,兩個思路剛好相反。在入侵的識別技術上差不多,所以採用多重網關增加對應用層的識別與防護對兩者都是很好的補充。

後來網閘設計中出現了存儲通道技術、單向通道技術等等,但都不能保證數據的「單純性」,檢查技術由於沒有新的突破,所以網閘的安全性受到了專家們的質疑。

但是網閘給我們帶來了兩點啟示:

1、建立業務互通的緩沖區,既然連接有不安全的可能,單獨開辟一塊地區,縮小不安全的范圍也是好辦法。

2、協議代理,其實防火牆也有應用代理是思想,不讓來人進入到成內,你要什麼服務我安排自己的人給你提供服務,網路訪問的最終目的是業務的申請,我替你完成了,不也達到目的了嗎?黑客在網路的大門外邊,不進來,威脅就小多啦。

4、數據交換網技術

火牆到網閘,都是採用的關卡方式,「檢查」的技術各有不同,但對黑客的最新攻擊技術都不太好用,也沒有監控的手段,對付「人」的攻擊行為來說,只有人才是最好的對手。

數據交換網技術是基於緩沖區隔離的思想,把城門處修建了一個「數據交易市場」,形成兩個緩沖區的隔離,同時引進銀行系統對數據完整性保護的Clark-Wilson模型,在防止內部網路數據泄密的同時,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即沒有授權的人不能修改數據,防止授權用戶錯誤的修改,以及內外數據的一致性。

數據交換網技術給出了邊界防護的一種新思路,用網路的方式實現數據交換,也是一種用「土地換安全」的策略。在兩個網路間建立一個緩沖地,讓「貿易往來」處於可控的范圍之內。

數據交換網技術比其他邊界安全技術有顯著的優勢:

1、綜合了使用多重安全網關與網閘,採用多層次的安全「關卡」。

2、有了緩沖空間,可以增加安全監控與審計,用專家來對付黑客的入侵,邊界處於可控制的范圍內,任何蛛絲馬跡、風吹草動都逃不過監控者的眼睛。

3、業務的代理保證數據的完整性,業務代理也讓外來的訪問者止步於網路的交換區,所有的需求由服務人員提供,就象是來訪的人只能在固定的接待區洽談業務,不能進入到內部的辦公區。

數據交換網技術針對的是大數據互通的網路互聯,一般來說適合於下面的場合:

1、頻繁業務互通的要求:

要互通的業務數據量大,或有一定的實時性要求,人工方式肯定不夠用,網關方式的保護性又顯不足,比如銀行的銀聯系統、海關的報關系統、社保的管理系統、公安的出入境管理系統、大型企業的內部網路(運行ERP)與Internet之間、公眾圖書館系統等等。這些系統的突出特點都是其數據中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但又與廣大百姓與企業息息相關,業務要求提供互聯網的訪問,在安全性與業務適應性的要求下,業務互聯需要用完整的安全技術來保障,選擇數據交換網方式是適合的。

2、高密級網路的對外互聯:

高密級網路一般涉及國家機密,信息不能泄密是第一要素,也就是絕對不允許非授權人員的入侵。然而出於對公眾信息的需求,或對大眾網路與信息的監管,必須與非安全網路互聯,若是監管之類的業務,業務流量也很大,並且實時性要求也高,在網路互聯上選擇數據交換網技術是適合的。

四、總結「魔高道高,道高魔高」。網路邊界是兩者長期博弈的「戰場」,然而安全技術在「不斷打補丁」的同時,也逐漸在向「主動防禦、立體防護」的思想上邁進,邊界防護的技術也在逐漸成熟,數據交換網技術就已經不再只是一個防護網關,而是一種邊界安全網路,綜合性的安全防護思路。也許安全的話題是永恆的,但未來的網路邊界一定是越來越安全的,網路的優勢就在於連通。

❺ 等級保護中的安全區域邊界包括哪一項

法律分析:安全要求部分包括安全通用要求和安全擴展要求, 安全擴展要求包括雲計算安全擴展要求、移動互聯安全擴展要求、物聯網安全擴展要求以及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擴展要求。其中,安全通用要求是不管等級保護對象形態如何必須滿足的要求,而針對雲計算、移動互聯、物聯網、工業控制系統和大數據提出的特殊要求稱為安全擴展要求。

法律依據:《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術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2.0安全區域邊界通用要求基本條款如下:

邊界防護

a) 應保證跨越邊界的訪問和數據流通過邊界設備提供的受控介面進行通信;

b) 應能夠對非授權設備私自聯到內部網路的行為進行檢查或限制;

c) 應能夠對內部用戶非授權聯到外部網路的行為進行檢查或限制;

d) 應限制無線網路的使用,保證無線網路通過受控的邊界設備接入內部網路。

❻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如何理解國家安全中的網路安全

1、要始終樹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國家安全涉及的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國家、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首要保障。科學技術是沒有國界的,但知識分子不能沒有自己的祖國。所以,把國家安全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是國家利益的需要,又是個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國的一致要求。
2、要努力熟悉有關國家安全的活動、法規。應該有所了解,弄清什麼是合法,什麼是違法,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其中,特別應當熟悉以下一些法律、法規:憲法、國家安全法、保密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科學技術保密規定、出國留學人員守則等等,對遇到的法律界線不清的問題.要肯學、勤問、慎行。
3、要善於識別各種偽裝。在對外交往中,既要熱情友好,又要內外有別、不卑不亢;既要珍惜個人友誼,又要牢記國家利益;既可爭取各種幫助、資助,又不失國格、人格。識別偽裝既難又易,關鍵就在淡泊名利,對發現的別有用心者.依法及時舉報,進行斗爭,決不準其恣意妄行。

❼ 網路邊界的網路邊界上需要什麼

把不同安全級別的網路相連接,就產生了網路邊界。防止來自網路外界的入侵就要在網路邊界上建立可靠的安全防禦措施。下面我們來看看網路邊界上的安全問題都有哪些
非安全網路互聯帶來的安全問題與網路內部的安全問題是截然不同的,主要的原因是攻擊者不可控,攻擊是不可溯源的,也沒有辦法去「封殺」,一般來說網路邊界上的安全問題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網路上的資源是可以共享的,但沒有授權的人得到了他不該得到的資源,信息就泄露了。一般信息泄密有兩種方式:
◆攻擊者(非授權人員)進入了網路,獲取了信息,這是從網路內部的泄密
◆合法使用者在進行正常業務往來時,信息被外人獲得,這是從網路外部的泄密 木馬的發展是一種新型的攻擊行為,他在傳播時象病毒一樣自由擴散,沒有主動的跡象,但進入你的網路後,便主動與他的「主子」聯絡,從而讓主子來控制你的機器,既可以盜用你的網路信息,也可以利用你的系統資源為他工作,比較典型的就是「僵屍網路」。
來自網路外部的安全問題,重點是防護與監控。來自網路內部的安全,人員是可控的,可以通過認證、授權、審計的方式追蹤用戶的行為軌跡,也就是我們說的行為審計與合軌性審計。
由於有這些安全隱患的存在,在網路邊界上,最容易受到的攻擊方式有下面幾種: 網路攻擊是針對網路邊界設備或系統伺服器的,主要的目的是中斷網路與外界的連接,比如DOS攻擊,雖然不破壞網路內部的數據,但阻塞了應用的帶寬,可以說是一種公開的攻擊,攻擊的目的一般是造成你服務的中斷。

❽ 為保障網路安全,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作出哪些修改

服務國家網路安全戰略和網路強國建設。網路信息化是建設網路強國的必然要求,網路強國宏偉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堅實有效的制度保障。網路信息跨越國界流動。信息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信息資源日益成為生產和社會財富的重要因素。掌握的信息量已經成為一個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網路運營者開展經營和服務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恪守商業道德,誠實守信,履行網路安全保護義務。接受政府和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建設、運營網路或者通過網路提供服務時,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網路安全穩定運行,有效應對網路安全事件,防止網路違規。犯罪活動,維護網路數據的完整性、機密性和可用性。

❾ 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在什麼管轄上實現了

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在境外管轄上實現了突破


1、《數據安全法》對「數據」概念進行補充和延伸。


已生效的《網路安全法》並沒有對「數據」進行定義,而採用「網路數據」(通過網路收集、存儲、傳輸、處理和產生的各種電子數據)和「個人信息」(以電子或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兩個概念,兩個概念事實上已涵蓋了公民參與網路活動中使用各類電子數據和涉及個人信息的部分線下數據。


由於立法角度差異,《數據安全法》直接簡明扼要地將「數據」定義為「任何以電子或非電子形式對信息的記錄」,其保護范圍較《網路安全法》大大擴展,這一改變將電子化記錄與其他方式記錄的信息統一納入數據范疇,既符合數字化時代的信息安全要求,又適應了數字經濟時代整體信息保護和整體信息安全的新要求。


2、《數據安全法》已具備一定「域外效力」,為反制國外相關法律的「長臂管轄」提供了法理依據。


與《網路安全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建設、運營、維護和使用網路,以及網路安全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法」相比,《數據安全法》更進一步,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組織、個人開展數據活動,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組織合法權益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當今,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數據的收集和存儲早已突破了國界的限制,如歐盟的GDPR已極大擴展了其域外數據安全管轄權范圍。GDPR更注重效果原則,只要在客觀效果上構成對本國或本地區自然人個人數據的處理,就受GDPR管轄。《數據安全法》引入「域外效力」對保護我國國家主權和公民個人權利意義十分重大。


3、兩部法律均提到了「重要數據」這一概念,但受限於實踐中掌握尺度問題,均未明確界定其范圍。


《網路安全法》對重要數據的分類保護以及出境做了規定。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了網路運營者應「採取數據分類、重要數據備份和加密等措施」。《數據安全法》第二十五條對重要數據的處理者應當設立數據安全負責人和管理機構也做出了規定。雖然兩部法律均未對重要數據范圍進行界定,但可通過相關其他法律及規則定義進行識別和借鑒,比如:2019年5月28日,國家互聯網信息化辦公室公布了《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其對「重要數據」明確界定為:「重要數據,是指一旦泄露可能直接影響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社會穩定、公共健康和安全的數據,如未公開的政府信息,大面積人口、基因健康、地理、礦產資源等。重要數據一般不包括企業生產經營和內部管理信息、個人信息等」。


4、《數據安全法》確立了全新的「數據安全評估制度」,評估范圍更廣。


在《網路安全法》及《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徵求意見稿)》、《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均規定了數據出境的安全評估制度,但上述制度僅限於數據或重要數據出境過程中的評估。如《網路安全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按照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辦法進行安全評估。而《數據安全法》所規定的數據安全評估,范圍更廣,針對重要數據處理者的全部數據活動。《數據安全法》第二十八條規定:「重要數據的處理者應當按照規定對其數據活動定期開展風險評估,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送風險評估報告。風險評估報告應當包括本組織掌握的重要數據的種類、數量,收集、存儲、加工、使用數據的情況,面臨的數據安全風險及其應對措施等」。


從執法案例分析


縱觀《網路安全法》2018年1年的執法案例,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的合規風險主要集中在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網路信息內容審核、網路產品和服務等五個方面。由於《數據安全法》尚未正式執行,我們也可以參考網路安全法執法重點和處罰措施,對於企業合規具有借鑒意義,對於網路安全從業者,有助於避開企業網路、信息安全雷區,完善企業自身網路安全防禦體系。


1、《網路安全法》主要責任主體為網路運營者。


對於企業而言,根據《網路安全法》第76條第3款的規定,網路運營者是指網路的所有者、管理者和網路服務提供者。結合執法案例具體而言,責任主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類:具有信息發布功能的網站及平台(比如新浪微博、微信公眾平台、網路、今日頭條)的運營者;網路科技/技術公司;學校、學院及其他事業單位。


《數據安全法》的主要責任主體是重要數據的處理者。在「第四章 數據安全保護義務,第二十七條 重要數據的處理者應當明確數據安全負責人和管理機構,落實數據安全保護責任。」有說明。


2、《網路安全法》主要執法機構: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


盡管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規定或指引告知各個執法部門的主要執法范圍,但根據2018網路執法案例來看,各部門大致執法點如下圖所示。



《數據安全法》第一章 總則 第六條 規定了主管部門和行業監管,工業、電信、交通、金融、自然資源、衛生健康、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門承擔數據安全監管職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承擔數據安全監管職責;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網路數據安全和相關監管工作,具體各部門的執法關注點要等一年後的執法案例分析。




















❿ 安全的邊界

遠離,距離,隔離。電力安全邊界

遠離:無工作時的遠離;

距離:有工作時的距離;

隔離:限定范圍的隔離。

跨出安全邊界,你就進入了危險區域。

安全裕度。安全邊界的厚度。安全邊界的動態變化。安全邊界的演化。安全防護的邊界變化。安全圍欄的有形邊界。無形的網路安全邊界。

跨過邊界,就是危險!

危險源可以在內,也可以在外,跨過邊界,面臨未知,存在危險。舉例:鴨綠江邊界線,中印邊界線。邊界可以是線,也可以是帶;可以是有形,也可以是無形。安全邊界一直處在發展演化中,根據危險源的時空變化而變化發展。

安全的重心。不規則幾何體中,有不同的安全域,在不同的條件下,安全管理的重心對應發生變化。例如,農網工程時,基建工程時,交通會戰電力遷改時,應急搶險時,登高作業時,動火作業時,其安全管理重心對應發生遷移,防護措施發生改變。

安全的邊界,安全的重心,安全的裕度。

未危:未知即是危險!

樹雷:樹障和雷擊是跳閘主要原因。其次是鳥害和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