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滴滴網路安全調查
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四元素 2025-09-14 22:07:38

滴滴網路安全調查

發布時間: 2023-01-04 13:12:41

① 孫勇:如何看待這一次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


7月2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公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按照《網路安全審查辦法》,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


7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通報稱,「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對於這件事,這兩天一些媒體有不同的解讀。在此,我也想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從《公告》和《通報》來看,盡管文字不長,但還是透露出了許多重要信息:


一、「滴滴出行」在收集個人信息方面存在嚴重違法違規的行為。 雖然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它收集了哪些不應該收集的信息,但是我們使用過滴滴的人都知道,滴滴收集的信息至少應該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下載APP登錄時填寫的信息,另一個是使用滴滴網約車時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收集中,應該存在或者沒有徵得個人的同意,或者收集的信息超出了許可范圍的行為。


二、「滴滴出行」在使用個人信息時存在嚴重違法違規的行為。 對於它在使用個人信息時,究竟做了哪些違法違規的事情,目前還有待調查結果的公布,但其至少應該包括對個人信息的數據化不當分析,或者商業化不當使用。舉一個小例子,比如本人在經常使用滴滴專車時,總感覺有被「殺熟」的嫌疑。平常經常走的5公里多30元左右的路程,9:00後有時會漲到47元左右。但究竟這種情況是「殺熟」,還是因為時段漲價,還有待調查結果公布後判斷。


總而言之,「滴滴出行」這次被調查主要原因是不合規、不合法,而有些媒體對此做了更多的揣測,更有人說這一次是專門針對滴滴出行」而來,這都遠離了事情的本質。(7月5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又啟動了對「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的網路安全審查)


不過, 這件事向正在向「新四化「轉型的 汽車 企業提了個醒。 目前,隨著智能電動 汽車 的快速發展,許多 汽車 企業也讓用戶下載APP,24小時監控 汽車 運行狀態,同時還收集用戶在車內的各種信息,從而形成自己掌控的大數據,並逐步將大數據打造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用戶的個人信息哪些是能收集的,哪些是不能收集的?收集後的信息,哪些是能使用的,哪些是不能使用的?哪些信息是可以商業化使用的,哪些是不能被商業化使用的?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進行甄別。


希望 汽車 企業能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要求,並結合這次「滴滴出行」等企業在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中違法違規的案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對「滴滴出行」等公司的審查,我認為並不會限制 汽車 智能化的發展。我相信,在排除這些風險後,在保障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反而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只有真正排除風險,合法合規, 汽車 企業轉型發展之路才能走得更穩、更快、更好、更遠。

② 滴滴出行為什麼被審查

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通告,宣布對滴滴出行進行網路安全審查。受此消息影響,滴滴出行股價大跌,滴滴出行還因此遭到外界質疑。

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表示,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為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至於詳細的調查原因,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並沒有公布,滴滴出行也只是說「積極配合調查」。

有傳言稱,滴滴出行為了成功在美國上市,所以給美國提供了用戶數據和道路數據。對此,滴滴出行副總裁、滴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李敏在其個人微博表示,滴滴國內用戶的數據都存放在國內伺服器,絕無可能把數據交給美國。

而本就在國內市場口碑不好的滴滴才低調的在美國上市,畢竟如果在國內上市,市值沒有在美國的市值高,在美國市值超800億美元。而在這次審查事件後市值跌落10%左右,這消息肯定會有部分網友叫好,特別在網路司機內心多少有些喜悅。

畢竟在滴滴的司機都知道滴滴出行抽佣高的離譜高達20%至40%的抽佣,而且滴滴對司機的態度極度冷淡,對司機的安全和權益沒有一定的保障。

③ 為什麼滴滴前腳上市就被網路安全審查

前不久,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網路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 社會 公開徵求意見。《辦法》新增第六條: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申報網路安全審查。審查的重點評估對象新增了數據處理活動以及國外上市可能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如核心數據、重要數據或大量個人信息被竊取、泄露、毀損、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風險以及被國外政府影響、控制、惡意利用的風險等。

到底什麼是網路安全?網路安全是以網路為主要的安全體系的立場,主要涉及網路安全域、防火牆、網路訪問控制、抗DDOS等場景,更多是指向整個網路空間的環境。網路資訊及資料均可存在於網路空間內或網路外。「資料可視為資料的主要載體,資料是對資料進行有意義分析的價值資產,常見的資料安全事件有網路入侵、資料泄露、資料篡改等。而數據安全則是以數據為中心,主要關注數據安全周期的安全和合規性,以此來保護數據的安全。常見的數據安全事件有數據泄露、數據篡改等。

我們的《網路安全法》要求網路運營商在處理個人信息方面設置各種鐵籠,從收集個人信息到使用個人信息,建立個人信息保護系統。在法律的層面,明確了網路運營者不能瞎收集、亂使用個人信息,並且設立了嚴苛的法律責任來針對瞎收集、亂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從法律上杜絕出現你剛打完某APP的網路電話說想吃火鍋,打開某APP就給你推送火鍋點的優惠卷等等這種荒唐的現象。讓我們每個人的個人信息更加安全,不容易被泄露。

7月2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了關於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的公告。此後半個月里,「滴滴」網路安全審查事件一直在持續。從最開始「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到7月9日「滴滴企業版」等25款App被曝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集體下架,再到近日七部門進駐,規格甚至超過了當初特斯拉的「五部門約談」。

為什麼滴滴前腳上市就被網路安全審查?因為滴滴「偷偷」上市的行為很容易讓人懷疑一點——在美國紐交所IPO的過程中,滴滴是否泄露了中國境內收集到的個人信息和其他數據。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也可能有所擔心,便根據《網路安全法》第三十七條:「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按照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辦法進行安全評估;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法》等相關規定對滴滴進行網路安全審查。

信息泄露可能涉嫌犯罪,也就是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罪。這個罪指的是:網路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致使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後果的;或致使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經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行為。

所以,信息泄露不僅僅是個人的隱私問題,而且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社會 問題。這是一個信息時代,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掌握了金錢和權力。個人認為,大范圍的信息泄露的嚴重程度不亞於一場傳染病的流行。

④ 滴滴事件為何直接上升到國家安全

滴滴公司被罰款80.26億,侵犯用戶的隱私信息,嚴重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在2015年滴滴就通過打車信息推演出國家各部委的工作情況,由此推測國家重要部門的關鍵數據,這對於我們國家的安全來說,可謂是致命的背刺!

⑤ 滴滴出行被下架了,這些信息是可以確定的

滴滴出行App下架了。

7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出《關於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報》,通知「 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

這一消息頃刻間引爆了中文互聯網,成為了諸多社交媒體中的熱門話題。

與以往每一次熱點並無太大不同,大量網友對此展開了推測、想像、高談闊論、引經據典,一時間眾聲喧嘩,好不熱鬧。

有人說,滴滴被要求整改是因為地圖測繪方面的問題,它通過對用戶乘車路線的記錄和分析,掌握了太多交通道路信息;

有人說,滴滴在海外上市後,泄露了國內用戶的敏感信息,因而被調查;

也有人說,在上市過程中,有競爭對手從中作祟,利用用戶隱私問題攻擊滴滴,滴滴純粹是倒霉。

無論是哪種說法,在足夠充分的信息被公布前,都只能是捕風捉影的一種猜測,供人在茶餘飯後閑談的消遣而已。

不過,閑談消遣之餘,有一些信息是可以確定的。

它們隱藏在已發布行政文件當中的「 黑話 」里——表面上看起來四平八穩的文字中實際上存有暗示的細節。

這些細節不是廁所消息,而是真實存在的。



目前已有的兩份相關材料——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於7月2日發布的《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關於對「 滴滴出行 」啟動網路安全審查的公告》及7月4日發布的《關於下架「 滴滴出行 」App的通報》中,便有一些信息。

7月2日的文件中,重點有兩個——「 審查 」和「 風險 」。

審查滴滴的目的是「 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其中最直接的目的是「 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 」,後兩個目的是連帶的。

然而,與一般審查是為了確定「 有或沒有 」不同的是,在這份文件中,網信部門已經告訴大眾,對滴滴的審查不是「 有沒有風險 」的問題,而是「 風險有多大 」的問題。

其中明確說了「 為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 」。「 擴大 」一詞意味著風險已經存在,後續審查要做的並非定性,而是定量——即確定風險到底有多大。

於是,到了7月4日,網信部門在調查後,發布了新的通告,說明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 根據舉報 」說明了事件的起因——確實有人舉報,但舉報者是權益被侵犯的個人,還是其他競爭公司,尚且不得而知。

「 經檢測核實 」,就是7月2日至7月4日之間網信部門在做的事情,對風險大小進行核准,然後給出了結論「 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 」。

即調查後的程度是「 嚴重 」,但嚴重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究竟有多嚴重要根據處罰意見來體現。

處罰意見是「 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 」。

「 整改 」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風險仍是可控的,用網路用語形容大概是「 犯了錯誤,但還有機會;風險很大,但又沒有那麼大 」。

不過,在滴滴被點名之後,7月5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又發布公告,「 運滿滿 」「 貨車幫 」「 BOSS直聘 」也將被審查。

公告中的行文內容與7月2日的文件完全相同。

這絕非偶然,這是一個信號

然而,對民眾而言,這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

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一情況?



網路董事長李彥宏在2018年曾說:

這話在當時引來了極大爭議,反對者居多,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李彥宏說的有一定道理。

但在本次「 滴滴事件 」當中,國內大眾對「 個人隱私 」的看法幾近一邊倒,幾乎看不到「 隱私換取便利是合理的 」這種觀點的支持者。不少人都在控訴曾經遭受過的滴滴和其他App對個人隱私的侵犯。

隱私意識的覺醒與態度轉變無比重要,它們是捍衛個人正當權益的出發點。

不過,經由議論後,另一個疑問又產生了——

個人隱私與信息安全應該如何被妥善管理?

或者說,應該交由誰來進行監管?

是交由收集用戶信息的公司,還是政府?

這是一個必須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被某些公司侵害過隱私信息的個人可能會對前者咬牙切齒,可 歷史 上的一些曾發生的事情又在告訴我們,對後者的選擇也必須慎重。

蘇聯時期,克格勃便對民眾有著長期監聽、侵犯隱私的行為。

一個更加鮮明的案例是《竊聽風暴》,一部以80年代民主德國( 東德 )的秘密警察為原型拍攝的高度寫實影片。

電影講述了1984年,一位冷酷無情又忠心的東德秘密警察維斯勒對劇作家德瑞曼的長期監視——在沒有任何直接證據的情況下,憑借著經驗與直覺,他便對有不忠誠嫌疑、意圖逃到西德的德瑞曼展開了監聽工作。

維斯勒與另一名秘密警察輪流值班,全天候地監聽德瑞曼夫婦的生活。

但在此過程中,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維斯勒逐漸被德瑞曼夫婦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文藝的熱愛所感染,他也開始閱讀布萊希特的詩集,聆聽鋼琴曲,甚至對德瑞曼女士有所傾慕。在德瑞曼夫妻有叛離行為時,他選擇犧牲自己的未來,保護他們。

他的人性復甦了,可也因此被降職到地下室做收發員。哪怕兩德統一後,也只能做一個底層的郵遞員。

觀看這部電影時,觀眾會感到巨大的壓抑感。

這種壓抑與劇中東德人民的感受是相同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政府掌握,沒有一絲一毫隱私可言。

在政府全方位監視下,做事必須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個不慎就可能被秘密警察抓走,接受審訊,乃至命懸一線。

然而,即便悲慘至此,這部電影依舊是一個童話。因為前東德監獄博物館館長在觀影後表示:

是的,一個都沒有。

在政府權力膨脹,秘密警察肆無忌憚監視民眾的時代,想要依靠人性覺醒來戰勝權力壓制是不現實的,人民只能逆來順受,被動接受侵犯。

而與80年代相比,如今想要通過互聯網侵犯一個人的隱私更加容易。

美國於2013年被曝光的「 棱鏡計劃 」就在提醒我們,互聯網時代,政府權力會通過新的方式對民眾自由與個人隱私造成巨大危害。

然而,互聯網早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每分每秒都有大量信息生成,快捷支付、在線視頻、網路 游戲 ......難以想像失去了互聯網的生活是怎樣的,現代人類不可能拋棄便利的信息化工程回到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

那麼,唯一的辦法便是從根源上對權力進行限制,以防政府將手伸到個人隱私的領域,越伸越遠,直到無法遏制的地步。

事實上,站在隱私和監管背後的,是人們的自由與安全。

為了安全,人們願意讓渡多大的自由出去?

而當自由讓渡到一定程度時,人們還能說自己安全嗎?

正如富蘭克林在《1755年賓夕法尼亞州議會對總督的回復》中曾說過的名言:

如果人們選擇讓政府監管,那就相當於讓渡了自由。就像疫情期間,為了安全,可以把出行記錄等隱私讓渡出去。

到了今天,全球各個商業公司或多或少都有信息安全問題。那麼,為了保障信息安全,是否要再次讓渡自由,選擇讓政府監管呢?

監管權無論交給哪一方,都不會讓人完全放心。

權力只能用權力來制衡。

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單一的政府或公司,而是第三條路——

由政府、 社會 組織和企業共同協作,建立相互監督的機制,來確保信息的自由和安全盡可能得到兼顧。

人類 社會 從未經歷過像今天這樣的大數據時代,也從未像今天這樣能如此輕易地獲取各類信息。

人類不能為了安全而用自由交換,但是可以為了安全而互相協作,以保障自由。

⑥ 重罰!滴滴被處80.26億元罰款,滴滴存在哪些違法事實

根據國家網信辦所發布的消息,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存在違法收集用戶手機相冊的截圖信息;過度收集用戶的剪切板信息和過度收集乘客人臉識別信息等16條犯罪事實。
根據國家網路安全辦公室所調查出來的結果,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法對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涉嫌違法行為進行了相關調查。經過相關部門的查實,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因未違反網路安全法、數據安全閥、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關規定,而且相關部門還提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等這些嚴厲的措辭,足以見得滴滴全球服務有限公司本次遭受的打擊力度非常之大,所犯下的罪名也比較多,這也是為什麼國家網信辦要嚴厲查處這家公司。

⑦ 滴滴被查,市值瞬間蒸發500億!網友:帥不過三秒

「帥不過三天」來形容剛低調赴美上市的滴滴,再恰當不過。上市首日,滴滴市值達5000億,截至目前, 受消息影響,滴滴在美股盤前突然跳水閃崩,股價跌去10%。市值瞬間「消失」500億人民幣。


在滴滴本次IPO中,滴滴發行價定為14美元,位於13-14美元/ADS的發行區間上限。最終發行3.17億股ADS,比原計劃的2.88億股多10%。以14美元的發行價計算,滴滴此次至少募資44億美元。

各路資本大鱷擔任承銷商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華興資本等。除了這些「 大佬」財團外,滴滴這次IPO的承銷商名單中還有多家中資機構。比如中金公司、中銀國際、交銀國際、建銀國際、招銀國際、工銀國際和國泰君安國際等。 國內外「大佬」雲集,助力滴滴成功赴美上市。

北京時間6月30日晚,滴滴在紐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DIDI」。2021年7月2日中國網信網對滴滴進行調查。從上市被查,不到三天時間。 為何滴滴「帥不過三天」?

從中國網信網了解到,滴滴存在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為了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才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反觀這消息一出,外圍市場,應聲直下,以至於滴滴瞬間蒸發500億人民幣。

滴滴平台不論是用戶還是司機都是實名制認證,並且需要綁定銀行卡或者其他支付APP,這類信息無論哪種數據出現「被盜」,就會直接造成我們自身的數據損失。

一旦資料庫被「拖庫」之後,相關信息被公開售賣是存在可能的。 比如說信息里有一些車主信息,如果我是保險公司,我把這個信息買下來之後,我可以看 看他的 汽車 保險狀況。如果信息里還存在用戶信用卡賬號、有效期限等信息,一旦信息被黑,不法分子就能用這些信息做黑卡,進行盜刷等等,這些都是數據安全問題。

目前來看,滴滴很配合網查,並且 為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主動停止新用戶注冊。

至於,最後調查結果,不要妄加猜測,可以耐心地等待調查結果。

滴滴在招股書中披露,「 計劃將約30%的募資金額用於擴大中國以外的國際市場的業務;另外約30%的募資金額用於提升包括 共享出行、電動 汽車 和自動駕駛 在內的技術能力;約20%的募資用於推出新產品和拓展現有產品品類以持續提升用戶體驗;剩餘部分可能用於營運資金需求和潛在的戰略投資等 」。

目前,國內外市場都已經趨近飽和狀態,並且滴滴自從2018年以來一直保持市佔有率第一的霸主地位,想進一步擴大市場業務,國內市場機會沒有什麼空間。只能試足國外。


從滴滴另一個願景來看,提升共享出行、電動 汽車 以及自動駕駛技術是很有必要。目前這個市場還處於白熱化競爭階段,這一步弟弟或許可以用其30%甚至更高的比例資金去提升。

滴滴出行,行在路上,安全第一!只要控制了安全,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