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網路安全產品的上市公司構成的指數
Ⅱ 2020網路安全管理指標按多少個維度進行評估
三個維度。網路安全管理指標是所有網路信息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目標。2020網路安全管理指標主要從個人、企業、政府三個維度12項指標進行綜合考核。其中,個人網路安全指數主要來自個人用戶在PC端和移動端上遭遇各種主要網路攻擊的情況,企業網路安全指數和政府網路安全指數主要分析全省重要企業及政府機構所在IP地址遭遇網路攻擊或漏洞的情況。
Ⅲ 電腦安全等級怎麼修改
電腦安全等級的修改方法是在網上鄰居屬性,更改WIDOWS防火牆設置。一般選擇默認就可以了。
桔皮書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國家電腦安全中心(NCSC)頒布的官方標准,其正式的名稱為「受信任電腦系統評價標准」(TCSEC: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 目前,桔皮書是權威性的電腦系統安全標准之一,它將一個電腦系統可接受的信任程度給予分級,依照安全性從高到低劃分為 A,B,C,D四個等級,其中這些安全等級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級上升的。
1、D1 級
這是計算機安全的最低一級。整個計算機系統是不可信任的,硬
件和操作系統很容易被侵襲。D1級計算機系統標准規定對用戶沒有驗
證,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該計算機系統而不會有任何障礙。系統
不要求用戶進行登記(要求用戶提供用戶名)或口令保護(要求用戶
提供唯一字元串來進行訪問)。任何人都可以坐在計算機前並開始使
用它。
D1級的計算機系統包括:
MS-Dos
MS-Windows3.xe及Windows95(不在工作組方式中)
Apple的System7.x
2、C1 級
C1級系統要求硬體有一定的安全機制(如硬體帶鎖裝置和需要鑰
匙才能使用計算機等),用戶在使用前必須登錄到系統。C1級系統還
要求具有完全訪問控制的能力,經應當允許系統管理員為一些程序或
數據設立訪問許可許可權。C1級防護不足之處在於用戶直接訪問操作系
統的根。C1級不能控制進入系統的用戶的訪問級別,所以用戶可以將
系統的數據任意移走。
常見的C1級兼容計算機系統如下所列:
UNIX 系統
XENIX
Novell3.x或更高版本
Windows NT
3、C2 級
C2級在C1級的某些不足之處加強了幾個特性,C2級引進了受控訪
問環境(用戶許可權級別)的增強特性。這一特性不僅以用戶許可權為基
礎,還進一步限制了用戶執行某些系統指令。授權分級使系統管理員
能夠分用戶分組,授予他們訪問某些程序的許可權或訪問分級目錄。
另一方面,用戶許可權以個人為單位授權用戶對某一程序所在目錄的訪
問。如果其他程序和數據也在同一目錄下,那麼用戶也將自動得到訪
問這些信息的許可權。C2級系統還採用了系統審計。審計特性跟蹤所有
的「安全事件」,如登錄(成功和失敗的),以及系統管理員的工作,
如改變用戶訪問和口令。
常見的C2級操作系統有:
UNIX 系統
XENIX
Novell3.x或更高版本
Windows NT
4、B1 級
B1級系統支持多級安全,多級是指這一安全保護安裝在不同級別
的系統中(網路、應用程序、工作站等),它對敏感信息提供更高級
的保護。例如安全級別可以分為解密、保密和絕密級別。
5、B2 級
這一級別稱為結構化的保護(Structured Protection)。B2 級安
全要求計算機系統中所有對象加標簽,而且給設備(如工作站、終端
和磁碟驅動器)分配安全級別。如用戶可以訪問一台工作站,但可能
不允許訪問裝有人員工資資料的磁碟子系統。
6、B3 級
B3級要求用戶工作站或終端通過可信任途徑連接網路系統,這一
級必須採用硬體來保護安全系統的存儲區。
7、A 級
這是橙皮書中的最高安全級別,這一級有時也稱為驗證設計(ve-
rified design)。與前面提到各級級別一樣,這一級包括了它下面各
級的所有特性。A級還附加一個安全系統受監視的設計要求,合格的
安全個體必須分析並通過這一設計。另外,必須採用嚴格的形式化方
法來證明該系統的安全性。而且在A級,所有構成系統的部件的來源
必須安全保證,這些安全措施還必須擔保在銷售過程中這些部件不受
損害。例如,在A級設置中,一個磁帶驅動器從生產廠房直至計算機
房都被嚴密跟蹤。
Ⅳ 網路安全 簡述RSA演算法的原理和特點
1978年就出現了這種演算法,它是第一個既能用於數據加密也能用於數字簽名的演算法。
它易於理解和操作,也很流行。演算法的名字以發明者的名字命名:Ron Rivest, Adi
Shamir 和Leonard Adleman。但RSA的安全性一直未能得到理論上的證明。
RSA的安全性依賴於大數分解。公鑰和私鑰都是兩個大素數( 大於 100
個十進制位)的函數。據猜測,從一個密鑰和密文推斷出明文的難度等同於分解兩個
大素數的積。
密鑰對的產生。選擇兩個大素數,p 和q 。計算:
n = p * q
然後隨機選擇加密密鑰e,要求 e 和 ( p - 1 ) * ( q - 1 ) 互質。最後,利用
Euclid 演算法計算解密密鑰d, 滿足
e * d = 1 ( mod ( p - 1 ) * ( q - 1 ) )
其中n和d也要互質。數e和
n是公鑰,d是私鑰。兩個素數p和q不再需要,應該丟棄,不要讓任何人知道。
加密信息 m(二進製表示)時,首先把m分成等長數據塊 m1 ,m2,..., mi ,塊長s
,其中 2^s <= n, s 盡可能的大。對應的密文是:
ci = mi^e ( mod n ) ( a )
解密時作如下計算:
mi = ci^d ( mod n ) ( b )
RSA 可用於數字簽名,方案是用 ( a ) 式簽名, ( b )
式驗證。具體操作時考慮到安全性和 m信息量較大等因素,一般是先作 HASH 運算。
RSA 的安全性。
RSA的安全性依賴於大數分解,但是否等同於大數分解一直未能得到理論上的證明,因
為沒有證明破解
RSA就一定需要作大數分解。假設存在一種無須分解大數的演算法,那它肯定可以修改成
為大數分解演算法。目前, RSA
的一些變種演算法已被證明等價於大數分解。不管怎樣,分解n是最顯然的攻擊方法。現
在,人們已能分解140多個十進制位的大素數。因此,模數n
必須選大一些,因具體適用情況而定。
RSA的速度。
由於進行的都是大數計算,使得RSA最快的情況也比DES慢上100倍,無論是軟體還是硬
件實現。速度一直是RSA的缺陷。一般來說只用於少量數據加密。
RSA的選擇密文攻擊。
RSA在選擇密文攻擊面前很脆弱。一般攻擊者是將某一信息作一下偽裝(
Blind),讓擁有私鑰的實體簽署。然後,經過計算就可得到它所想要的信息。實際上
,攻擊利用的都是同一個弱點,即存在這樣一個事實:乘冪保留了輸入的乘法結構:
( XM )^d = X^d *M^d mod n
前面已經提到,這個固有的問題來自於公鑰密碼系統的最有用的特徵--每個人都能使
用公鑰。但從演算法上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措施有兩條:一條是採用好的公鑰協議
,保證工作過程中實體不對其他實體任意產生的信息解密,不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信息
簽名;另一條是決不對陌生人送來的隨機文檔簽名,簽名時首先使用One-Way Hash
Function
對文檔作HASH處理,或同時使用不同的簽名演算法。在中提到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攻擊方
法。
RSA的公共模數攻擊。
若系統中共有一個模數,只是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e和d,系統將是危險的。最普遍的
情況是同一信息用不同的公鑰加密,這些公鑰共模而且互質,那末該信息無需私鑰就
可得到恢復。設P為信息明文,兩個加密密鑰為e1和e2,公共模數是n,則:
C1 = P^e1 mod n
C2 = P^e2 mod n
密碼分析者知道n、e1、e2、C1和C2,就能得到P。
因為e1和e2互質,故用Euclidean演算法能找到r和s,滿足:
r * e1 + s * e2 = 1
假設r為負數,需再用Euclidean演算法計算C1^(-1),則
( C1^(-1) )^(-r) * C2^s = P mod n
另外,還有其它幾種利用公共模數攻擊的方法。總之,如果知道給定模數的一對e和d
,一是有利於攻擊者分解模數,一是有利於攻擊者計算出其它成對的e』和d』,而無
需分解模數。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要共享模數n。
RSA的小指數攻擊。 有一種提高
RSA速度的建議是使公鑰e取較小的值,這樣會使加密變得易於實現,速度有所提高。
但這樣作是不安全的,對付辦法就是e和d都取較大的值。
RSA演算法是第一個能同時用於加密和數字簽名的演算法,也易於理解和操作。RSA是被研
究得最廣泛的公鑰演算法,從提出到現在已近二十年,經歷了各種攻擊的考驗,逐漸為
人們接受,普遍認為是目前最優秀的公鑰方案之一。RSA
的安全性依賴於大數的因子分解,但並沒有從理論上證明破譯RSA的難度與大數分解難
度等價。即RSA的重大缺陷是無法從理論上把握它的保密性能如何,而且密碼學界多數
人士傾向於因子分解不是NPC問題。
RSA的缺點主要有:A)產生密鑰很麻煩,受到素數產生技術的限制,因而難以做到一次
一密。B)分組長度太大,為保證安全性,n 至少也要 600 bits
以上,使運算代價很高,尤其是速度較慢,較對稱密碼演算法慢幾個數量級;且隨著大
數分解技術的發展,這個長度還在增加,不利於數據格式的標准化。目前,SET(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協議中要求CA採用2048比特長的密鑰,其他實體使用1024比特的密鑰。
DSS/DSA演算法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
(DSA)是Schnorr和ElGamal簽名演算法的變種,被美國NIST作為DSS(Digital Signature
Standard)。演算法中應用了下述參數:
p:L bits長的素數。L是64的倍數,范圍是512到1024;
q:p - 1的160bits的素因子;
g:g = h^((p-1)/q) mod p,h滿足h < p - 1, h^((p-1)/q) mod p > 1;
x:x < q,x為私鑰 ;
y:y = g^x mod p ,( p, q, g, y )為公鑰;
H( x ):One-Way Hash函數。DSS中選用SHA( Secure Hash Algorithm )。
p, q,
g可由一組用戶共享,但在實際應用中,使用公共模數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威脅。簽名及
驗證協議如下:
1. P產生隨機數k,k < q;
2. P計算 r = ( g^k mod p ) mod q
s = ( k^(-1) (H(m) + xr)) mod q
簽名結果是( m, r, s )。
3. 驗證時計算 w = s^(-1)mod q
u1 = ( H( m ) * w ) mod q
u2 = ( r * w ) mod q
v = (( g^u1 * y^u2 ) mod p ) mod q
若v = r,則認為簽名有效。
DSA是基於整數有限域離散對數難題的,其安全性與RSA相比差不多。DSA的一個重要特
點是兩個素數公開,這樣,當使用別人的p和q時,即使不知道私鑰,你也能確認它們
是否是隨機產生的,還是作了手腳。RSA演算法卻作不到。
本文來自CSDN博客,
Ⅳ 2020數字政府網路安全指數評估有多少一類指標
親,2020數字政府網路安全指數評估有安全管理、安全建設、安全運營、安全效果4個一級指標,
Ⅵ 計算機網路安全的概念是什麼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在計算機上處理的業務也由基於單機的數學運算、文件處理,基於簡單連接的內部網路的內部業務處理、辦公自動化等發展到基於復雜的內部網(Intranet)、企業外部網(Extranet)、全球互連網(Internet)的企業級計算機處理系統和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共享和業務處理。在系統處理能力提高的同時,系統的連接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但在連接能力信息、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時,基於網路連接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整體的網路安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網路的物理安全、網路拓撲結構安全、網路系統安全、應用系統安全和網路管理的安全等。
因此計算機安全問題,應該象每家每戶的防火防盜問題一樣,做到防範於未然。甚至不會想到你自己也會成為目標的時候,威脅就已經出現了,一旦發生,常常措手不及,造成極大的損失。
Ⅶ 社會安全的概念與內容
社會安全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構成社會安全四個基本方面的綜合性指數。包括社會治安(用每萬人刑事犯罪率衡量)、交通安全(用每百萬人交通事故死亡率衡量)、生活安全(用每百萬人火災事故死亡率衡量)和生產安全(用每百萬人工傷事故死亡率衡量
社會安全是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的公共安全教育六個模塊之一。
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 公共衛生、意外傷害、網路、信息安全、自然災害以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個模塊。
社會安全是針對社會事件的安全措施、對策、知識等。社會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襲擊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經濟安全事件,涉外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等。
計算公式: 社會安全指數=(基期每萬人刑事犯罪率/報告期每萬人刑事犯罪率)×40 +(基期每百萬人交通事故死亡率/報告期每百萬人交通事故死亡率)×20 +(基期每百萬人火災事故死亡率/報告期每百萬人火災事故死亡率)×20 +(基期每百萬人工傷事故死亡率/報告期每百萬人工傷事故死亡率)×20 統計方法:全面調查
Ⅷ 電腦安全指數多少為正常
據了解,電腦安全體檢指數為360安全中心在其4.2beta版中率先提出,在以後的版本中將不斷完善和加強。自該版本推出以來,「體檢功能」和「體檢指數」受到大多數網民的認可和依賴。
安全看不見
一直以來,用戶在使用電腦的過程中,往往無法確定自己的電腦到底安不安全,有多不安全。用戶普遍認為,只要系統中沒有病毒、沒有木馬,即可認為電腦是安全的。360安全專家指出,這種電腦安全的觀念略顯片面。當前,國內互聯網上木馬泛濫,這些木馬通過包括flash player插件漏洞在內的第三方軟體漏洞和微軟系統漏洞進行擴散和傳播,大肆入侵個人用戶,伺機竊取賬號密碼。
事實上,正是由於這些第三方軟體漏洞和系統漏洞的存在,才給木馬的入侵打開了大門。因此,只要系統中有任何一個漏洞,個人電腦就暴露在木馬環境當中,隨時有可能遭到木馬的侵略。
如何讓安全能看見?
盡管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人們的安全意識並未有所提高。據360安全中心數據顯示,有數萬起木馬入侵事件是由於用戶未能及時修復flash player插件漏洞所致。安全專家稱,用戶不及時修復漏洞、不定期查殺木馬病毒的原因,是「看不到」潛在的危機。
為此,360安全衛士增加體檢功能,通過體檢指數對電腦安全進行評分。最安全的電腦體檢指數為五星,完全可以在網路世界中暢游;當體檢指數為一星時需要格外注意,這說明電腦已經被木馬感染,或存在嚴重的安全漏洞。
Ⅸ 無線區域網802.11標准
※有線網路里可以通過提高帶寬或者改善編碼方案來提高數據發送速率。但是在無線網里無法提高帶寬,只能通過改變編碼方案來提高。因為無線信號發出去以後,編碼方案是公開的,所以大家都能收到信息並且知道信息的內容,這時候就有安全隱患問題,因此無線網路的編碼還要有加密機制。即使收到信號,但是無法解析信號的意思
調頻擴頻FHSS
直接序列擴頻DSSS
紅外線IR
☆使用802.11b無線通信,在遵循這些安全制約的前提下,這時就是Wifi介面了
無線區域網不能簡單地搬用CSMA/CD協議,原因為:
CSMA/CD協議要求一個站點在發送本站數據的同時還必須不間斷地檢測信道,但在無線區域網的設備中要實現這種功能就花費過大;即使能夠實現沖突檢測的功能,並且當我們在發送數據時檢測到信道是空閑的,在接收端仍然有可能發生沖突
這種未能檢測出媒體上已存在的信號的問題叫做隱蔽站問題
當A和C檢測不到無線信號時,都以為B是空閑的,因而都向B發送數據,結果發生碰撞
而在有線網路里,任何一個站點發送的信號,在共享介質的節點上都能看到發送端發送的信號。只是由於廣播延遲的影響,有的節點看到得早,有的節點看到得晚,但是不存在看不到信號的情況。而↑圖就會看不到
B向A發送數據並不影響C向D發送數據,這就是暴露站問題
B向A發送數據,而C又想和D通信。C檢測到媒體上有信號,於是就不敢向D發送數據
因為隱蔽站和暴露站這樣的問題存在,使得沖突情況變得復雜。無線區域網不能使用CSMA/CD,而只能使用改進的CSMA協議。改進的辦法是將CSMA增加一個沖突避免功能。802.11就使用CSMA/CA協議。而在使用CSMA/CA的同時還增加使用確認機制
是不是可靠性傳輸和傳輸介質沒有關系。網數據傳輸由於可靠性傳輸只是加了一個可靠性保障機制。無線局域它的通信環境惡劣,本身信道的傳輸誤碼率高,差錯率也高,導致傳輸效果比較差。這種服務如果直接被上層使用那麼這個無線通信質量就會很差。但是通過可靠性保障,在無線通信層或者在MAC層向上層提供的是可靠性的數據傳輸的話,就屏蔽了無線通信的不穩定性對上層的影響,使得上層應用基於無線通信的效果變得更好一些
MAC層通過協調功能來確定在基本服務集BSS中的移動站在什麼時間能發送數據或接收數據
• 點協調功能(無爭用服務):PCF子層使用集中控制的接入演算法將發送數據權輪流交給各個站從而避免了碰撞的產生
• 分布協調功能(爭用服務):DCF子層在每一個節點使用CSMA機制的分布式接入演算法,讓每個站通過爭用信道來獲取發送權。因此DCF向上提供爭用服務。各個站點是平等的,可以隨時發送數據,會容易發生沖突
站在完成發送後,必須再等待一段很短的時間(繼續監聽)才能發送下一幀。這段時間的通稱是幀間間隔IFS。這是為了競爭信道使用權
幀間間隔長度取決於該站欲發送的幀的類型,高優先順序幀需要等待的時間較短。低優先順序幀還沒來得及發送而其他站的高優先順序幀已發送到媒體,則低優先順序幀只能再推遲發送,減少發生沖突的機會
三種IFS類型:
• SIFS 短幀間間隔,長度為28微秒
• PIFS 點協調功能幀間間距,長度為78微秒
• DIFS,分布協調功能幀間間距,長度為128微秒
待發送數據的站先檢測信道。在802.11標准中規定了在物理層的空中介面進行物理層的載波監聽。發送數據通過收到的相對信號強度是否超過一定的門限數值就可判定是否有其他的移動站在信道上。當源站發送它的第一個MAC數據幀時,若檢測到信道空閑,則在等待一段時間DIFS後就可發送(目的:讓可能存在的高優先順序幀先發送)。源站發送了自己的數據幀,目的站若正確收到此幀,則經過時間間隔SIFS後,向源站發送確認幀ACK。若源站在規定時間內沒有收到確認幀ACK(由重傳計時器控制這段時間),就必須重傳此幀,直到收到確認為止,或者經過若干次的重傳失敗後放棄發送。是一種可靠性傳輸(可靠或不可靠傳輸並不是數據會不會傳成功或者失敗,而是不管成功還是失敗發送方會知道結果,這就是可靠性傳輸)
源站在MAC幀首部中的第二個欄位將它要佔用信道的時間(包括目的站發回確認幀所需的時間)通知給所有其他站,以便使其他所有站在這一段時間都停止發送數據,大大減少沖突機會
「虛擬載波監聽」表示其他站並沒有真正地物理監聽信道,而是由於其他站收到了「源站的通知」才不發送數據
當一個站檢測到正在信道中傳送的MAC幀首部的「持續時間」欄位時,就調整自己的網路分配向量NAV(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V指出了必須經過多少時間對方站才能完成數據幀的這次傳輸,才能使信道轉入到空閑狀態
信道從忙態變為空閑時,任何一個站要發送數據幀時,不僅都必須等待一個DIFS的間隔,而且還要進入爭用窗口,並計算隨機退避時間以便再次重新試圖接入到信道。在信道從忙態轉為空閑時,各站就要執行退避演算法,這樣就減少了發生碰撞的概率
802.11使用二進制指數退避演算法:
第i次退避就在2 2 + i 個時隙中隨機地選擇一個
第1次退避是在8個時隙(而不是2個)中隨機選擇一個
第2次退避是在16個時隙(而不是4個)中隨機選擇一個
源站A在發送數據幀之前先發送一個短的控制幀,叫做請求發送RTS(Request To Send),它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和這次通信(包括相應的確認幀)所需的持續時間
若媒體空閑,則目的站B就發送一個相應控制幀,叫做允許發送CTS(Clear To Send)。A收到CTS幀後就可發送其數據幀
同一個數據會話期間的內部幀間隔就是個短幀間隔(SIFS)
源站在等待DIFS時間以後,應該還要等一個爭用窗口,這里假設爭用窗口為0
覆蓋城市的部分區域,網路跨度較大。對於基站的功率、網路安全性都有較高的要求
每個單元的用戶數量比IEEE 802.11多。需要更高的帶寬,稱為寬頻無線網路標准
IEEE802.16工作環境通常在室外,容易受到天氣等因素的干擾
設計目標能夠支持實時流應用的服務質量要求。IEEE 802.11隻是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
802.11 窄帶無線網路 主要應用於室內,也稱為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