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網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是誰提出的
擴展閱讀
360攝影機連接不上網路 2025-10-04 10:37:46

網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是誰提出的

發布時間: 2023-01-26 14:59:16

1. 議程設置名詞解釋

議程設置名詞解釋: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社會的重要方式。

議程設置,學術概念名詞,是1972年提出的理論。1968年,唐納德·肖(Donald Shaw)和麥克斯威爾·麥克姆斯(Maxwell McCombs)對總統大選進行了調查,看媒介議程對公眾議程有多大的影響。

1972年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大眾傳播可能無法決定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麼

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紀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麥克姆斯和肖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中重要問題的認識和判斷與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對應的關系。

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

根據這種高度對應的相關關系,麥克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形成社會「議事日程」的功能,傳播媒介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

後來也有一些研究對報紙,廣播電視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的特點進行了探討。議程設置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

特點介紹

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的著眼是完整意義上的效果形成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上的效果。

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這里著眼的是傳播媒介的日常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所產生的影響。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議程設置

2. 「擬態環境」和「議程設置」

「擬態環境」或稱「似而非環境」,是指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並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後向人們所提示的環境。此觀點最早由美國政論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

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議題設置理論是由美國傳播學者麥克姆斯、唐納德.肖最早提出。這種理論認為名詞解釋:大眾傳播只要對某些問題予以重視,為公眾安排議事日程,那麼就能影響公眾輿論。議程設臵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

3. 傳播效果理論

一、子彈理論

子彈理論又稱魔彈論、皮下注射論等。

核心觀點: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它們所傳遞的信息作用於受傳者身上就像子彈擊中軀體或葯劑注入皮膚一樣,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應;它們能夠左右人們的態度和意見,甚至直接支配它們的行為。

「子彈理論」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宣傳心理戰的效果、歐洲國家的廣告客戶、內戰時期的獨裁國家以及俄國新革命制度對媒介的利用等的研究,似乎都證實了媒介是萬能的,可以隨心所欲地影響受眾,從而產生巨大的傳播效果。

二、議程設置理論

議程設置理論是指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社會的重要方式,其觀點主要來自政治學,李普曼的《輿論》最早提出該思想,被認為是傳播學領域的奠基之作。

「議程設置功能」作為一種理論假說,最早見於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於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的一篇題目是《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的論文。

「議程設置功能」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去想什麼。

主要包括四個觀點:

1) 大眾媒介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是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某些事實和意見,以及他們對議論的先後順序,新聞媒介提供給公眾的是他們的議程。

2) 大眾傳媒對事物和意見的強調程度與受眾的重視程度成正比,該理論強調:受眾會因媒介提供議題而改變對事物重要性的認識,對媒介認為重要的事件首先採取行動。

3) 媒介議程與公眾議程對問題重要性的認識不是簡單的吻合,這與其接觸傳媒的多少有關,常接觸大眾傳媒的人的個人議程和大眾媒介的議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 不僅關注媒介強調哪些議題,而且關注這些議題是如何表達的,對受眾的影響因素除了媒介所強調的議題外,還包括其他因素,這些影響包括對態度和行為的兩種影響。

三、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論基本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理論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關鍵概念

(1)「害怕孤立」:從心理學看來,引發人類社會行為的最強烈的動力之一就是"不被孤立",個人會因為害怕孤立而改變自己的行動;

(2)「意見氣候」:自己所處的環境中的意見分布狀況,包括現有意見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意見;

(3)「准感官統計」:每個人都具有"准感官統計"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判斷"意見氣候"的狀況,判斷什麼樣的行為和觀點被他們所處的環境認同或不被認同,什麼樣的意見和行為正在得以強化或弱化。

四、培養理論

「培養理論」也稱培養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傳播學者格伯納等人開始進行一系列有關電視暴力內容的研究,對電視暴力進行內容分析以外,還測量電視對受眾態度的影響,最終創建了"培養理論"。

培養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大眾傳播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受眾的世界觀。

例如,接觸大量電視暴力節目的受眾,對遭受暴力攻擊可能性的估計,遠高於實際,也高於少接觸或不接觸同類節目者。

這就用實證的方法證實了媒介的長期效果,就對受眾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來說,媒介具有正反兩方面的效果。

一方面,如果媒介對客觀世界進行客觀的、真實的、全面的反映,提供受眾正確的信息,就可以對培養受眾健康全面的世界觀價值觀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對客觀世界進行了偏頗的描述,就會歪曲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從而形成不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五、第三人效果理論

「第三人效果理論」又稱「第三人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於 1983 年發表的一篇題為《傳播中第三人效應的作用》中提出的。他認為第三人假設似乎是一種普遍觀點的變體,這種觀點認為一些事件在社會層面(對其他人)上的影響與個人層面(對我)上的影響大相徑庭,前者的影響要比後者大。

「第三人效果理論」中的三個概念:

第一人效果:人們認為傳播媒介對自己的影響

第二人效果:人們認為傳播媒介對他人的影響

第三人效果認知:第三人效果與第一人效果的認知差距

六、知溝理論

「知溝理論」是關於大眾傳播與信息社會中的階層分化理論。

1970年,美國傳播學家蒂奇諾等人在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這樣一種理論假說:「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知溝理論的研究正式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小組的工作,他們對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不同層次的受眾對於相同信息接受程度存在的差異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綜合前人做過的類似的工作,他們於7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知溝假設"的理論。除了接觸媒介和學習知識的經濟條件外,蒂奇納認為,還有五個因素是造成"知溝"擴大的原因:

(1)傳播技能上的差異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較大的閱讀量,這有助於他們對公共事務或科學知識的獲取。

(2)知識信息儲備上的差異

從先前的大眾傳媒和正規教育渠道得來的知識越多,這些見多識廣的人,對新事物、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就越快。

(3)社會交往方面的差異

"教育通常意味著日常行動圈子較大,參與更多的社會團體,人際交往更多,由此擴大了與他人討論公共事務話題的機會。"社交活動越活躍,交往的范圍越廣,獲得知識信息就越快、越多。

(4)接觸、接受、理解和記憶方面的差異

對信息的選擇性接受和記憶,可能是態度與受教育程度綜合作用的結果。大眾媒介的研究始終發現,人們往往以符號(既有信仰又有價值觀)的方式解釋記憶信息。也就是說,個人生活的水準、層次與大眾傳媒的內容越接近,對媒介的接觸和利用程度就越高。

(5)發布信息的大眾媒介系統性質上的差異

傳播有一定深度的關於公共事務和科學知識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眾主要集中於高學歷階層。這與廣告不同,科學知識、公共事務和新聞一般重復較少,而重復有利於社會地位低的人群對話題的學習與熟悉。"知溝理論"認為,在操作上,"知溝"假設至少可以用以下兩種方式表達:

第一,經過一段時間,文化程度高的人,對媒介大量報道的話題知識的獲取速度,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快。

第二,在特定的時間里,經媒介大量報道的話題知識獲取與教育程度的相關性,比未經大量報道的話題高。

七、有限效果理論

有限效果論是美國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一種理論。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末,是對早期"大眾傳播威力論"或"子彈論"的否定。

主要觀點是: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是有限的。傳播不是單方面的行為,受眾也非被動、孤立的個體,每個人都與社會網路中的其他人發生聯系,並相互影響。受眾個人間存在著諸如種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收入、性別等差異,他們會依據自己的需要、態度和價值觀對媒介內容進行選擇和解釋。

"有限效果"論的代表學者是拉扎斯菲爾德、卡茲、羅傑斯和克拉帕。

八、傳播流

傳播流指的是大眾傳播媒介發出的信息和影響,經過各種中間環節"流"向傳播對象的社會過程。

「傳播流」可以區分為「信息流」和「影響流」,前者可以是一級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達一般受眾;後者是多級的,即媒介的影響需要經過各種意見領袖的中介才能對一般受眾發生作用。

「傳播流」的觀點認為,大眾傳播並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眾,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間環節,即"大眾傳播→意見領袖→一般受眾"。

"意見領袖"是"傳播流"理論的核心概念。

傳播流"研究強調人際傳播在大眾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過程中的眾多制約因素環節,對否定早期"魔彈論"的傳播觀起了重要作用。

代表學者是拉扎斯菲爾德,卡茲和羅傑斯等。

九、媒介霸權理論

媒介霸權理論是葛蘭西在其著名的《獄中札記》中提出的一個理論,葛蘭西認為,一個社會制度的真正力量並不是統治階級的暴力或其國家機器的強制性權力,而是被統治者對於統治者世界觀的接受。霸權的產生、再生產以及轉換是市民社會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作用的結果,這與國家暴力機器的強制性不同。對大眾文化和媒介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霸權理論"對於傳播學者在進行媒介分析和批判時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啟發:第一,必須弄清統治階級對媒介的控制方式及程度;第二,必須了解大眾傳媒生產的基本功效;第三,必須認識媒介意識形態的社會功效。

4. 請問在新媒體背景下議程設置的表現是什麼是不是那些新聞網站的標題或者是論壇的標題以及微博的熱點話題

議程設置最早見於美國傳播學家麥庫姆斯和肖的論文《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中,他們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程度的判斷。隨著新興媒體平台的不斷出現,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發布議題的主體,這導致傳統的以大眾傳媒為主體的議程設置發生了重組性的改變。接下來將以熱搜排行榜為例論述新媒體時代下議程設置的改變。

一.議程設置主體的泛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議程設置的傳播主體是大眾傳媒,是「傳媒精英」,他們通過設置議題來影響受眾,受眾往往處於被動接受狀態,不能自由選擇議題,也不能自己設置議題。但是在現在的新媒體時代,賦予了每個人公開發表自己言論,評論他人言論的機會,在這個話語平機,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議程設置的主體。例如,網紅papi醬就是通過在微博發布視頻而走紅的,她的視頻就可以看做是設置的議題。

二.議程設置內容的泛娛樂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代表的是黨、政府、人民的利益,發布的也是與之有關的議題。但是在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內容的出現了泛娛樂化。花邊新聞、八卦新聞經常霸佔微博熱搜排行榜前幾名,鹿晗等流量明星出現在飛機場之類的消息動輒成為榜首,而一些真正利於人民的問題熱度卻遠不如此。

三.議程設置渠道的多元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傳媒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對公眾進行議程設置,渠道種類少,傳播范圍也比較小。在新媒體時代,由於各種各樣新媒介新技術的普及,議程設置的渠道和方式變得多元化。微博熱搜排行榜就是一種議程設置的渠道,排名靠前的議題更容易影響更多受眾,因此出現了很多明星或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買熱搜」的情況

四.用戶屬性的多樣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由於傳播技術的不發達,傳播的信息能保存的時間不夠長,傳播的距離也不夠遠。然而在新媒體時代各種媒介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信息傳播的及時性也有很大的提高,使越來越多的受眾可以接受到傳播內容,參與到其中。之前的滴滴事件,各行各業的人都發聲了,這是傳統的議程設置達不到的效果。

五.影響效果的不確定性

在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傳媒對議題具有主導作用,議題的選擇、傳播等環節都是按照傳播主體的意願進行的。而在新媒體時代,傳播渠道、傳播人群、傳播主體都變得多樣化,大眾傳媒無法控制議題所產生的影響。不確定性體現在受眾擁有了輿論監督的權利,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同的人對事件的不同解讀都可能影響到其他人對該事件的看法,之前對於王鳳雅事件的錯誤解讀就他們一家形成了傷害。

5. 議程設置是誰提出的

「議程設置功能」作為一種理論假說,最早見於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於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題目是《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這篇論文是他們在1968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就傳播媒介的選舉報道對選民的影響所作的一項調查研究的總結。 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社會的重要方式,其觀點主要來自政治學,李普曼的《輿論》最早提出該思想,被認為是傳播學領域的奠基之作。

6. 關於「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小問題

經典新聞傳播理論對推動人類傳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新聞傳播理論受到了挑戰。網路媒體的普及使傳播環境發生了裂變,一些適用於傳統媒體的理論在網路時代依然適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論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本文探討議程設置理論在新的媒體環境下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概述議程設置理論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紀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的活動。「擬態環境」是指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關於世界的看法,與現實相比,這種看法總是不完整的,並且通常是不準確的。①這種「擬態環境」是由媒體設置而形成的。他認為,我們的行為是對這個「擬態環境」的反應,而並非對真實環境的反應,我們只能看見媒體所反映的現實,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思想發端。1972年和1976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在總統競選研究中,通過定量研究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說,他們的研究標志著議程設置理論的誕生,為傳播效果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隨後,有眾多傳播學者對此作了進一步研究,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學者郭慶光在其《傳播學教程》中對議程設置理論這樣表述: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②如今,在網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時代已經到來。網路中多元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權的泛化,使受眾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大大增強,使傳統媒體中議程設置理論的基礎被打破,新的傳播模式中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改變。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變化隨著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的,「議程設置功能」的有關概念也不斷趨於細致化和明確化。議程設置理論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廣受關注的話題。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變化或得到了修正。1.受眾的地位改變,議題設置主體發生變化傳統傳播過程中的受眾總是被動地接收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無法同媒體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他們只能在媒體為之設置的議題中挑選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網路傳播釋放了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來挑選新聞信息,或發表自己的看法。互聯網因其網路分布式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體的控制權,能實現傳者與受者的互動雙向交流,公眾和媒體成為議程設置的共同主體。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主體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首先,議程設置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其次,議程設置主體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議程設置主體間呈現互動交叉性。③這就是新聞傳播領域出現的「二重議程設置」現象,即在傳統的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之外又出現了「網民議程設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數」不僅不再沉默,而且積極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2.公眾的自我議程設置出現,個人議題更易轉化為公共議題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議題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設置形成的。公眾議題形成的過程或方式也變得很簡單,那就是「互動」,公眾在互動中選擇哪些事情或議題是重要的。網路時代公眾自我議程設置功能的實現,是對「議程設置」理論內涵的補充和延伸。如果公眾自我設置議程引發社會普遍關注,那麼這一議程就會進入傳統媒體的議程范圍,在網路傳播中,某一網民自我設置議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網民關注,也就會很快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④傳統媒體關注後又會很快轉化為公共議題。總之,個人議題更加容易轉化為公共議題,網民成為許多議題的第一設置者,經過網民的激烈討論互動以及各大媒體的轉載和重新設計,最後上升為人人皆知的熱門議題。3.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弱化,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網路媒體改變了網民的思維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實現了從下向上的傳播,不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聞的影響力,也會弱化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有些議題可能是傳統媒體比較關注的問題,但如果網路媒體不予重視,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力就會弱化。另一方面,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根據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人們在接受外部信息時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聽到的情況。網路媒體的快捷性等優勢,使它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隨時隨地發布消息。比如,在溫州動車事故等突發事件發生後,微博等自媒體就同步直播事件的進展,在第一時間為公眾設置議題。因此,新聞時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對公眾議程的設置能力。4.媒體間的議程設置進一步發展議程設置不僅存在於媒體與公眾、媒體與政府之間,同時,不同的媒體之間也存在著議程設置。在網路媒體出現以前,傳統媒體一直是公共議題的設置者,並且引導著公共輿論。然而,由於互聯網的低門檻、信息發布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強等特點,每一位網民都可以成為議程設置者。一旦網民設置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該議題的重要性和顯著性就會大大提升,很快傳統媒體就會將這一網路議題引用過來,進行深入討論。凡是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議題,都存在著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積極互動的現象。比如在2012年的寧波PX事件中,由於網民對這一問題的爭議以及意見領袖在微博上的助力,使該議題在網路上被迅速擴散和傳播,隨後傳統媒體相繼跟進報道,最終促成了事件的解決。另一方面,一些強勢媒體的報道也會對一些小媒體的報道產生影響,比如人民日報及中央電視台側重於報道哪些方面的新聞,各省、市媒體就會以此為導向來組織相關新聞報道。結語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和影響,也因此為議程設置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媒體的出現也促使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變化。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沒有終結,但的確在弱化,而社會生活並未因此就失去了議程的設置,各種議題仍然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播著。正如麥庫姆斯所言:「不可否認,網際網路的確會帶來新聞媒介議程設置效果上的一些變化,但在目前看來,這些變化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的變化,細節上的變化,而不是議程設置本質上的變化。」⑤注釋:①【美】麥庫姆斯著,郭鎮之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24頁②劉德傑:《網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探析》,《新聞窗》,2009年第4期,第88頁③徐春霞:《新媒體時代的議程設置「主體」分析》,《新聞窗》,2009年第6期,第77頁④谷頻:《網路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軍事記者》,2004年第11期,第48頁⑤董文娜:《網路時代議程設置理論的新變化》,《青年記者》,2010年2月下,第37頁

7. 議程設置功能的概述

最早提出有關議程設置理論的是美國著名的新聞工作者沃爾特·李普曼。李普曼認為大眾不是對外界實實在在的事件作出反映,而是對被他稱作「虛幻外界」的「我們頭腦中的圖畫」作出反映。
伯納德·科恩於1963年提出議程設置理論後,議程設置理論作為大眾傳播的宏觀社會效果研究的熱點課題一直得到發展和豐富。議程設置理論就是媒體議程影響公眾議程,公眾議程影響政策議程。一般而言,議程設置功能是一個分成三部分的線性過程:首先,必須設定媒體中將要被討論的問題的輕重緩急,即媒體議程;其次,媒體議程在某些方面影響公眾觀念或者與之發生相互作用,即公眾議程;最後,公眾議程在某些方面影響政策制定者所重視的事物,或者與之發生相互作用,即政策議程。輿論導向正確的重要性也可由此證明。
議程設置論是美國傳播學者麥康於己於人1972年首先提出的一種直接探討媒介如何引導公共形成輿論或轉變已有輿論的理論假設。其中心思想是:公眾通過媒介知曉事件或問題,依媒介提示的角度思考,按照媒介對各種問題的重視程度來調整自己對這些問題重要性的看法,或者說媒介對某一事物的強調程度同公眾對同一事物的重視程度構成正比關系。大約在議程設置論提出的同一時期,英國和美國和傳播學者分別依據自己的實證研究提出了「社會現實建構理論」,事實上這一觀點可追溯到1922年李普曼的《輿論學》。這兩種從不同角度略有不同的假設具有「神似之處」。

8. 與傳統媒體比較,在網路傳播中進行議程設置有哪些不同

議程設置: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是通過大眾媒介形成或影響輿論的理論假設.
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 麥康(McCombs,M)和肖(Shaw.D)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中重要問題的認識和判斷與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對應德關系,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
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根據這種高度對應的相關關系,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形成社會」議事日程」的功能,傳播媒介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後來也有一些研究對報紙,廣播電視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的特點進行了探討.
議程設置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
特點: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的階段.
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
有關議程設置的直接表述最先見於1958年諾頓·朗(Norton Long)的一篇文章中:
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是什麼這些問題上,它起著很大的作用.
「新聞時效性」是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而網路,的時效性,當屬現在最快.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網路是不可比擬的.
網路和議程設置理論出現的時間是接近的.議程設置理論是在傳統的大眾媒介的基礎上提出的,可以說這個理論的提出者沒有考慮到網路這個新一代媒體.所以議程設置理論在針對網路討論時是有所變化的.
並且根據,議程設置理論中的特點分析.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顯然網路,是具有議程設置這個功能點的.
其次,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網路,雖然是現代化的一個虛擬平台,但是他也具備,設置議題的原動力.也再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然電視、廣播等的現場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和加強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方式與功能,但由於出版製作的時間、空間限制,由於內容甄別和把關的需要,通常不可能做到新聞信息的實時傳播.
網路媒體完全可以做到實時更新、實時報道.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的存在,使得網路媒體擺脫了只是轉載傳統大眾傳媒新聞內容的狀況.實時互動性這個特點,使得網路媒體得以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價值判斷、加工手法等對傳統平面傳媒的媒體議程設置產生實質性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在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實現形式中,現場直播也是廣播和電視能夠採用的手段,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傳統大眾媒體的快速實時性特點.但是,廣播電視的直播一般適用於偶然性和突發性的新聞事件,而現實生活中,實時性互動傳播在傳統電子媒體的日常新聞傳播過程中並不是報道的主要形式.
而從網路中,這樣一個新媒介,立即衍生出一個,多元互動性的影響 .
多元互動性是網路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另一個重要屬性.網路媒體的多元互動性可以幫助受眾形成公眾議程.網路媒體作為一個被多元要素影響的媒體,一部分傳播權力分散到廣大網民手中,傳統新聞發布的單向度信息傳播變成了互動性多向度信息傳播.傳統媒體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聞來源,多元化的傳播者、復合式的傳播形態、多樣的傳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網民為代表的公眾可以自行選擇、加工信息,並通過網路傳播形成網上輿情.一些重大事件,如SARS事件、農民工工資問題等,網上輿情對於媒體的議程設置起了很大作用,進而影響到政府議程.

9. 網路時代議程設置功能失效了嗎

議程設置功能最早見於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於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題目是《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該理論認為大眾媒介雖然不能直接決定人們怎麼想,但可以左右人們想什麼。大眾媒介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議題來影響人們去關注某些事實或意見,並通過設置議題不同顯著度的方式來影響人們討論議題的順序。

有人說,在網路時代,網民自主選擇的權利提高了,不再是被動地局限媒體為我們設置的議程圈層里,我們有自己的價值選擇標准並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議程選擇思維模式,因此在網路時代,議程設置功能已經失效了?

答案是否定的。

(1)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長期作用

大眾媒體對於受眾的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這些層面同時也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效果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議程設置功能」假說的著眼點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上的效果。認知是態度的基礎和前提,而態度又是行動的先要條件,因此對受眾認知方面的影響是最深刻的。而這種認知效果的紮根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大眾媒體「長期洗禮」的過程,要想一下子擺脫大眾媒體對於議程設置框架的束縛是痴人說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是創造就是模仿,嬰兒牙牙學語,不也是模仿,人一生下來就自然而然身處在媒體為我們構築的信息環境,我們只能模仿媒體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對於這種認知模式也已經習以為常。因此大眾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的作用已經根深蒂固。

(2)議程的話語分析

傳統的議程設置中的議題是經民意調查出的公開話題,而網路上的所謂的公眾議程只是少數網友討論的話題,而大多數網友並不是以網路為直接信息來源,所以網路上的公眾議程對於議程設置理論並沒有直接影響。

網路上的很多的輿論中心一開始只是被少數網友所關注,而只有經大眾媒體轉發,才使得該輿論中心成為大眾關注的話題。因此大眾媒體的中介作用不容小覷。大眾媒體的「引發輿論」功能就是通過議程設置所實現的,這是這個時代所賦予的特徵,也是這個時代受眾所賦予的權利。

(3)網路對議程設置的影響

在一個民主的國家,媒體議程一般來自於部分公眾的議程,網路只是部分群體議程的表達渠道,它並沒有改變整個制度結構,所以目前還不能說,議程設置功能在網路上失效了。

但是網路確實給大眾媒體議程設置造成了沖擊,它的表現不是設置方向發生逆轉(公眾議程反過來影響大眾媒體議程),而是大眾媒體設置普遍性議程的能力下降。

10. 議程設置功能的議程設置理論

議程設置,《新聞學大辭典》對其解釋是:「由馬爾科姆·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於1972年提出,核心觀點是:大眾傳播媒介在一定階段內對某個事件和社會問題的突出報道,會引起公眾的普遍關心和重視,進而成為社會輿論討論的中心議題。」議程設置理論源於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發表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份實證報告《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該報告分析了196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情形後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媒介所強化和報道的題材、事件,會引起人們的重視,並且報道所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與上述理論相近的是伯納德·科恩1963年就報業威力所講的一段話:在多數時間,報界告訴人們該怎樣想時可能並不成功,但它告訴讀者想些什麼時,卻是驚人的成功。
這以後,議程設置理論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如今,人們對議程設置理論有了一個較為理性的認識:「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就是媒介具有這樣一種功能: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人們開始越來越依靠大眾傳媒對信息的篩選和傳播,大眾傳媒對輿論的影響力也更大了。大眾傳媒的這種主導作用的表現之一就是新聞媒體常常把受眾的注意力導向某些特定的問題或現象,這也就是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理論。研究議程設置,對我們深入理解媒介的輿論導向,進而做好對「熱點問題」的報道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世博報道的議程設置
</strong>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是此次上海世博會的核心主題,這是首次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上海世博另有五個副主題,分別是「城市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城市新經濟的繁榮」、「城市科技的創新」、「城市社區的重塑」和「城市與鄉村的互動」。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將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文化交流作為報道的重中之重。從這個角度上講,媒體關於世博會的報道也是對中國民眾的一次關於「未來城市」的科技普及和啟蒙。
(一)低碳——引領時代生活方式
</strong>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們進入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美好。城市化,無論對於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備受關注的一個話題。以這樣一個跨時空的概念為主題,在世博歷史上尚屬首次。那麼什麼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讓城市更和諧?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更適合於人類自身?這就是此次世博會希望帶給人們思考並試圖提供解決之道的「議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世博會本身就是一個媒介。
上海世博會是全世界共同探討、展示城市未來發展和生活的重要平台。主辦方從籌備之初就將「低碳世博」作為成功舉辦本屆世博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努力使之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上海世博是第一個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會。世博園區內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5兆瓦,這是中國國內面積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示範區;整個園區80%以上夜景照明採用節能的LED光源;區內公共交通系統採用電動汽車、超級電容汽車和氫能源汽車等,使園區內公共交通實現「零排放」;生態節能建築、江水源熱能採集等新技術也將在世博園內廣泛應用。據測算,這些環保措施能夠抵消世博會60%~90%的碳排放。
媒體對於「低碳世博」的集中報道,使中國民眾的生活提前進入了「低碳時代」。「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等環保節能話題也提上了中國民眾的議事日程,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滲入到中國民眾的生活方式當中。
(二)創新——集世界智慧共解人類難題
</strong>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思想的革新,世博會的初衷也從一開始的產品展示、誇耀自我變為綜合展示、創新合作。歷時半年之久的世博展,通過媒介的各種宣傳,使公眾對「城市時代」中各種挑戰的憂患意識有所提高,一些凝聚人類智慧的發明創造更是為破解城市發展難題提供了思路。
回顧歷史,每一屆世界博覽會,無論規模大小,都使人類文明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城市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但城市同時也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污染、噪音等「城市病」也時時困擾著都市裡的人們,環境、人口、糧食、能源等各種關系人類自身生存的根本問題需要我們破解。怎樣充分展示城市文明進步的成果,交流城市發展中積累的經驗,相互學習城市建設的先進理念,揚長補短,為新世紀人類的居住、生活、工作探索嶄新的模式,也正是上海世博會提出並試圖求解的問題。從節能、環保、可循環利用的志願者制服,到英國館的低碳餐廳;從未來的家庭菜園、「滬上生態家」,到來自德國漢堡的「被動式房屋」;從荷蘭鹿特丹的「水廣場」到法國阿爾薩斯的「水幕太陽能牆」,從日本館外牆表面的「發電膜」技術到世博軸「陽光谷」的新穎通透建築……低碳、環保、綠色,成為引領未來生活的旗幟,人類智慧、理性之光在上海世博會上交匯、交融,形成共同破解難題的強大動力,並通過新聞媒體預設的「議程」被集中傳播。
(三)展示——塑造和傳播國家(城市)形象
</strong>
長期以來,中國文化在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世界體系中處於失語狀態,通過上海世博這次機會中國可以重塑或者修正一個新的別人接受的國際形象。如果說北京奧運會展示了中國歷史文化,上海世博則是展示了上海都市的金融、時尚的開放性,給對中國或者說對上海還不了解的西方國家一種視野來看中國國家的多元性。
西方媒體在上海世博的報道上傾注了空前的熱情,其相關報道總體趨於客觀正面。考察全球媒體有關上海世博的報道,會發現他們的視角較為多元化,一般不會只停留在對世博會本身,而是以世博為由頭,切入上海整個城市乃至整個中國。世博開幕至今,歐美媒體則對上海世博的綠色理念與科技暢想進行了較多報道,而且對於「生態世博」「科技世博」也給予了積極的肯定。西方網路媒體的報道以及超過500萬外國遊客的親身體驗肯定也會影響海外民眾對上海世博的認知,其所展現的各種綠色理念,也會成為西方民眾理解上海世博的一個重要窗口,甚至某種程度上會改變對中國的形象認知。反觀世博會的歷史,法國巴黎正是通過多次世博會的舉辦,成為世界文化傳播的中心和時尚之都。法國全國人口不過6000萬,但每年到法國游覽的人次卻有7000萬,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國每天都在舉辦世博會,巴黎成為世界城市新潮文化、科技文明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