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網路安全配置ia是啥意思
擴展閱讀
什麼網站更新電影好 2025-10-04 07:23:12
電腦有廣告但為什麼黑屏 2025-10-04 07:14:58

網路安全配置ia是啥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1-28 19:29:34

❶ 計算機方面的簡寫「IT」和「IA」是什麼意思啊

IT是信息技術的簡稱,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與信息相關的技術。
http://ke..com/view/30.htm?fr=ala0

IA是Information Appliance的縮寫。什麼是信息家電呢?簡單來說,信息家電是指各種具有連接國際網路及信息存取的裝置,主要特色是容易學習使用,就好像日常使用的家電一樣。
http://ke..com/view/188679.htm?fr=ala0

❷ IA 和FBI的全稱是什麼啊

IA 國家情報保險機構
責任 國際安全機構的方向a.在政策允許下,重新改造和使用IA系統一達到另人預期滿意的效果.b.美國政府機構給IA的勸告和助手C.重新改造使用國際安全計劃中心的優秀技術.這樣可以卸載美國或外國的空間系統以向美國先進技術證明他們的實力.12.美國政府機構前景:a.IA系統應允美國太空總署,對下載,操作等,IA可以選擇,發送,推遲國際安全信息的傳送.也可以緩和別的安全系統聯系.條件包括1計劃准備資金給IA產品,服務技術2允許IA產品,服務活動組成美國空間系統的一部分.b.確定和約關系.政策計劃只不過加強了外國系統 中的美國機構在美國太空總署中的下載,操作和維修.c.在他們的控制下,決定這些計劃是否用到各種太空機構中,認識直接和操作,維修的美國系統.
你想知道得是不是CIA?
CIA: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簡稱中情局,英文簡稱CIA)是美國最大的情報機構,主要任務是公開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關於國外政府、公司和個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他國內情報機構的活動,並把這些情報報告到美國政府各個部門的工作。它也負責維持大量軍事設備,這些設備在冷戰期間用於推翻外國政府,例如前蘇聯,和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反對者,例如瓜地馬拉的雅克布•阿本斯(Arbenz)和智利的阿耶蘭德(Allende)。總部設在蘭雷。中央情報局也經常搞一些暗殺活動,暗殺敵國領導人,但很少成功。
FBI:美國聯邦調查局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簡稱FBI),是美國司法部的主要調查手段,根據美國法典第28條533款,授權司法部長「委任官員偵測反美國的罪行」,另外其它聯邦的法令給予FBI權力和職責調查特定的罪行。FBI現有的調查司法權已經超過200種聯邦罪行。十大通緝要犯清單從1930年起公布於眾。
FBI的任務是調查違反聯邦犯罪法,支持法律。保護美國調查來自於外國的情報和恐怖活動,在領導階層和法律執行方面對聯邦、州、當地和國際機構提供幫助,同時在響應公眾需要和忠實於美國憲法前提下履行職責。
在FBI每次調查的情報資料後,遞交適當的美國律師或者美國司法部官員,由他們決定是否批准起訴或其它行動。其中五大影響社會的方面享有最高優先權:反暴行、毒品/組織犯罪、外國反間諜活動、暴力犯罪和白領階層犯罪。

❸ 網路伺服器的基本概念

伺服器是一種高性能計算機,作為網路的節點,存儲、處理網路上80%的數據、信息,因此也被稱為網路的靈魂。做一個形象的比喻:伺服器就像是郵局的交換機,而微機、筆記本、PDA、手機等固定或移動的網路終端,就如散落在家庭、各種辦公場所、公共場所等處的電話機。我們與外界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的電話交流、溝通,必須經過交換機,才能到達目標電話;同樣如此,網路終端設備如家庭、企業中的微機上網,獲取資訊,與外界溝通、娛樂等,也必須經過伺服器,因此也可以說是伺服器在「組織」和「領導」這些設備。

它是網路上一種為客戶端計算機提供各種服務的高性能的計算機,它在網路操作系統的控制下,將與其相連的硬碟、磁帶、列印機、Modem及各種專用通訊設備提供給網路上的客戶站點共享,也能為網路用戶提供集中計算、信息發表及數據管理等服務。它的高性能主要體現在高速度的運算能力、長時間的可靠運行、強大的外部數據吞吐能力等方面。

伺服器的構成與微機基本相似,有處理器、硬碟、內存、系統匯流排等,它們是針對具體的網路應用特別制定的,因而伺服器與微機在處理能力、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擴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存在差異很大。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網路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對自己信息系統的數據處理能力、安全性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您在進行電子商務的過程中被黑客竊走密碼、損失關鍵商業數據;如果您在自動取款機上不能正常的存取,您應該考慮在這些設備系統的幕後指揮者————伺服器,而不是埋怨工作人員的素質和其他客觀條件的限制。

目前,按照體系架構來區分,伺服器主要分為兩類:ISC(精簡指令集)架構伺服器:這是使用RISC晶元並且主要採用UNIX操作系統的伺服器,如Sun公司的SPARC、HP公司的PA-RISC、DEC的Alpha晶元、SGI公司的MIPS等。

IA架構伺服器:又稱CISC(復雜指令集)架構伺服器,即通常所講的PC伺服器,它是基於PC機體系結構,使用Intel或與其兼容的處理器晶元的伺服器,如聯想的萬全系列、HP的Netserver系列伺服器等。

從當前的網路發展狀況看,以「小、巧、穩」為特點的IA架構的PC伺服器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

❹ 求問網路安全配置和網路管理配置是什麼

網路安全配置是:配置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中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破壞、更改、泄露,保證系統連續可靠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的措施。
網路管理配置是:監測、控制和記錄電信網路資源的性能和使用情況,以使網路有效運行,為用戶提供一定質量水平的電信業務。包括對硬體、軟體和人力的使用、綜合與協調,以便對網路資源進行監視、測試、配置、分析、評價和控制,這樣就能以合理的價格滿足網路的一些需求,如實時運行性能、服務質量等。

❺ 信息與安全

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應用的不斷普及,基於網路的業務活動的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在享受信息所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同時,也面臨著信息安全的嚴峻考驗。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和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聯合發布的《2009年中國網民網路信息安全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71.9%的網民發現瀏覽器配置被修改,50.1%的網民發現網路系統無法使用,45.0%的網民發現數據文件被損壞,41.5%的網民發現操作系統崩潰,而發現QQ、MSN密碼、郵箱賬號曾經被盜的網民佔32.3%。2009年,網民處理安全事件所支出的服務費用共計153億元人民幣;在實際產生費用的人群中,人均費用約588.90元。

因此,如何有效地保護信息的安全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是國家現在與未來安全保障的迫切需求。隨著人們對信息安全意識的提升,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因此如何構築信息和網路安全體系已成為信息化建設所要解決的一個迫切問題。計算機網路化、規模化成為趨勢,然而計算機信息系統卻面臨更多新的問題和挑戰。

信息系統由網路系統、主機系統和應用系統等要素組成,其中每個要素都存在著各種可被攻擊的漏洞、網路線路有被竊聽的危險;網路連接設備、操作系統和應用系統所依賴的各種軟體在系統設計、協議設計、系統實現以及配置等各個環節都存在著安全弱點和漏洞,有被利用和攻擊的危險。面對一個日益復雜的信息安全環境,我們需要動態地、發展地認識信息安全並採取相應的保障措施。

7.1.1信息與信息安全

「安全」在《高級漢語大詞典》中的意思是「不受威脅,沒有危險、危害、損失」。安全的定義是:遠離危險的狀態或特性,為防範間諜活動或蓄意破壞、犯罪、攻擊或逃跑而採取的措施。在涉及「安全」詞彙時,通常會與網路、計算機、信息和數據相聯系,而且具有不同的側重和含義。其基本含義為「遠離危險的狀態或特性」或「主觀上不存在威脅,主觀上不存在恐懼」。在各個領域都存在安全問題,安全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信息和數據安全的范圍要比網路安全和計算機安全更為廣泛。它包括了信息系統中從信息的產生直至信息的應用這一全部過程。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數據比比皆是,考試的分數、銀行的存款、人員的年齡、商品的庫存量等,按照某種需要或一定的規則進行收集,經過不同的分類、運算和加工整理,形成對管理決策有指導價值和傾向性說明的信息。

按字面意思,可以將信息安全理解為「信息安全就是使得信息不受威脅、損失」。但要全面完整地定義信息安全,則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定義的信息安全是「在技術上和管理上為數據處理系統建立的安全保護,保護計算機硬體、軟體和數據不因偶然和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和泄露」。此概念偏重採取的措施。

歐盟在1991年《信息安全評估標准(Version 1.2)》中將信息安全定義為:「在既定的密級條件下,網路與信息系統抵禦意外事件,對危及所存儲或傳輸的數據以及經由這些網路和系統所提供的服務的可用性、真實性、完整性和機密性的行為進行防禦的能力。」

我國信息安全專家沈昌祥院士將信息安全定義為:保護信息和信息系統不被未經授權的訪問、使用、泄露、修改和破壞,為信息和信息系統提供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認性。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網路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信息服務不中斷。信息安全的實質就是要保護信息系統或信息網路中的信息資源免受各種類型的威脅、干擾和破壞,即保證信息的安全性。但信息安全是相對的。可見安全界對信息安全的概念並未達成一致,對於信息安全的理解也隨著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擴展而加深。1996年美國國防部在國防部對信息保障(IA)做了如下定義:保護和防禦信息及信息系統,確保其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可認證性、不可否認性等特性。這包括在信息系統中融入保護、檢測、反應功能,並提供信息系統的恢復功能。

該定義將信息安全的定義拓展到了信息保障,突出了信息安全保障系統的多種安全能力及其對組織業務職能的支撐作用。用「保障」一詞代替安全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使用這一質量領域的用詞反映高度信息化社會的安全內涵,即把可靠性、服務品質等概念納入其中;二是從管理需要出發,將安全防範的內容從防外部擴大到內外兼防,表明其看待信息安全問題的視角已經不再局限於單個維度,而是將信息安全問題抽象為一個由信息系統、信息內容、信息系統的所有者和運營者、信息安全規則等多個因素構成的一個多維問題空間。這些變化均反映了人們對信息安全的意義、內容、實現方法等一直在不斷地思索和實踐。

世界著名黑客米特尼克(Kevin Mitnick)在接受美國參議院一個安全專家組的咨詢時曾說過:只要一個人有時間、金錢和動機,他就可以進入世界任何一台電腦。米特尼克的話並非危言聳聽。15歲的他就入侵了北美空中防護指揮系統,並先後入侵了美國五角大樓、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以及幾乎全美國所有計算機公司的電腦系統。

米特尼克的話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網路世界沒有絕對的安全。從屢屢傳出的美國五角大樓遭受黑客入侵的消息中,我們也可以得到這一結論:戒備森嚴的五角大樓都難免被黑客攻入,其他的計算機系統又如何確保安全?事實上,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技術上,要想提供100%的安全保證都是不現實的。

因此,信息安全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要完整地理解信息安全,需要從信息安全的屬性和內容兩方面入手。

在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的相關文獻中,給出了安全的五個屬性: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控性(Controllability)和不可否認性(Non repudiation)。其中可用性、機密性、完整性是人們在不斷實踐和探索過程中,總結了信息安全的三個基本屬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可控性和不可否認性作為信息安全的屬性也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信息的機密性是指確保只有那些被授予特定許可權的人才能夠訪問到信息。它是信息安全一誕生就具有的特性,也是信息安全主要的研究內容之一。更通俗地講,就是說未授權的用戶不能夠獲取敏感信息。信息的機密性依據信息被允許訪問對象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可以根據信息的重要程度和保密要求將信息分為不同密級,如所有人員都可以訪問的信息為公開信息,需要限制訪問的信息為敏感信息或秘密信息,根據信息的重要程度和保密要求將信息分為不同密級。例如,軍隊內部文件一般分為秘密、機密和絕密三個等級,已授權用戶根據所授予的操作許可權可以對保密信息進行操作。有的用戶只可以讀取信息,有的用戶既可以進行讀操作又可以進行寫操作。

信息的完整性是指要保證信息和處理方法的正確性和完整性,即網路中的信息不會被偶然或者蓄意地進行刪除、修改、偽造、插入等破壞,保證授權用戶得到的信息是真實的。信息的完整性包括兩個方面含義:一方面是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使用、傳輸、存儲信息的過程中不發生篡改信息、丟失信息、錯誤信息等現象;另一方面是指確保信息處理的方法的正確性,使得處理後的信息是系統所需的、獲得正確的、適用的信息,執行不正當的操作,有可能造成重要文件的丟失,甚至整個系統的癱瘓。

信息的可用性是指授權主體在需要信息時能及時得到服務的能力。指確保那些已被授權的用戶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確實可以訪問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即信息及相關的信息資產在授權人需要的時候,可以立即獲得。例如,通信線路中斷故障、網路的擁堵會造成信息在一段時間內不可用,影響正常的業務運營,這是信息可用性的破壞由於伺服器負荷過大而使得授權用戶的正常操作不能及時得到響應,或者由於網路通訊線路的斷開使得信息無法獲取等,這些都是屬於對信息的可用性的破壞。提供信息的系統必須能適當地承受攻擊並在失敗時恢復。

信息的可控性是指對信息和信息系統實施安全監控管理,防止非法利用信息和信息系統。對於信息系統中的敏感信息資源的主體,如果任何主體都能訪問、對信息進行篡改、竊取以及惡意散播的話,安全系統顯然會失去了效用。對訪問信息資源的人或主體的使用方式進行有效控制,是信息安全的必然要求,從國家層面看,信息安全的可控性不但涉及信息的可控性,還與安全產品、安全市場、安全廠商、安全研發人員的可控性緊密相關。嚴格控制和規范獲得信息的主體對信息進行修改、更新、刪除、拷貝、傳輸等操作的許可權是提高信息可控性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信息的不可否認性也稱抗抵賴性、不可抵賴性,是指在網路環境中,信息交換的雙方不能否認其在交換過程中發送信息或接收信息的行為。它是傳統的不可否認需求在信息社會的延伸。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紙介質上的印章或簽名來解決信息的不可否認性問題。但在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應用系統中,傳統的印章或簽名已不能使用,當前只有依靠數字簽名技術來解決信息的不可否認性問題。人類社會的各種商務和政務行為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傳統的公章、印戳、簽名等手段便是實現不可否認性的主要機制,信息的不可否認性與此相同,也是防止實體否認其已經發生的行為。信息的不可否認性分為原發不可否認(也稱原發抗抵賴)和接收不可否認(也稱接收抗抵賴),前者用於防止發送者否認自己已發送的數據和數據內容;後者防止接收者否認已接收過的數據和數據內容,實現不可否認性的技術手段一般有數字證書和數字簽名。

7.1.2信息安全的主要研究內容

信息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數學、數論、資訊理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信息本身的安全,主要是保障個人數據或企業的信息在存儲、傳輸過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不可抵賴性,防止信息的泄露和破壞,防止信息資源的非授權訪問;另一方面是信息系統或網路系統的安全,主要是保障合法用戶正常使用網路資源,避免病毒、拒絕服務、遠程式控制制和非授權訪問等安全威脅,及時發現安全漏洞,制止攻擊行為等。

關於信息安全的內容,美國國家電信與信息系統安全委員會(NTISSC)主席、美國C3I負責人、前國防部副部長 Latham認為,信息安全應包括以下六個方面內容:通信安全(COMSEC)、計算機安全(COMPUSEC)、符合瞬時電磁脈沖輻射標准(TEMPEST)、傳輸安全(TRANSEC)、物理安全(Physical Security)、人員安全(Personnel Security)。在我國,學者們較為公認的信息安全一般包括實體安全、運行安全、數據安全和管理安全四個方面的內容。

現代信息系統中的信息安全其核心問題是密碼理論及其應用,其基礎是可信信息系統的構作與評估。總的來說,目前在信息安全領域人們所關注的焦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密碼理論與技術。密碼理論與技術主要包括兩部分,即基於數學的密碼理論與技術(包括公鑰密碼、分組密碼、序列密碼、認證碼、數字簽名、Hash函數、身份識別、密鑰管理、PKI技術等)和非數學的密碼理論與技術(包括信息隱形、量子密碼、基於生物特徵的識別理論與技術)。密碼技術特別是加密技術是信息安全技術中的核心技術,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中不可能引進或採用別人的加密技術,只能自主開發。目前我國在密碼技術的應用水平方面與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

(2)安全協議理論與技術。安全協議的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即安全協議的安全性分析方法研究和各種實用安全協議的設計與分析研究。安全協議的安全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攻擊檢驗方法,一類是形式化分析方法,其中安全協議的形式化分析方法是安全協議研究中最關鍵的研究問題之一,它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目前正處於百花齊放、充滿活力的階段。許多一流大學和公司的介入,使這一領域成為研究熱點。隨著各種有效方法及思想的不斷涌現,這一領域在理論上正在走向成熟。在安全協議的研究中,除理論研究外,實用安全協議研究的總趨勢是走向標准化。我國學者雖然在理論研究方面和國際上已有協議的分析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在實際應用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

(3)安全體系結構理論與技術。安全體系結構理論與技術主要包括:安全體系模型的建立及其形式化描述與分析,安全策略和機制的研究,檢驗和評估系統安全性的科學方法和准則的建立,符合這些模型、策略和准則的系統的研製(比如安全操作系統、安全資料庫系統等)。我國在系統安全的研究與應用方面與先進國家和地區存在很大差距。近幾年來,我國進行了安全操作系統、安全資料庫、多級安全機制的研究,但由於自主安全內核受控於人,難以保證沒有漏洞。

(4)信息對抗理論與技術。信息對抗理論與技術主要包括:黑客防範體系,信息偽裝理論與技術,信息分析與監控,入侵檢測原理與技術,反擊方法,應急響應系統,計算機病毒,人工免疫系統在反病毒和抗入侵系統中的應用等。該領域正在發展階段,理論和技術都很不成熟,也比較零散。但它的確是一個研究熱點。目前看到的成果主要是一些產品(比如IDS、防範軟體、殺病毒軟體等),攻擊程序和黑客攻擊成功的事件。當前在該領域最引人注目的問題是網路攻擊,美國在網路攻擊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有多個官方和民間組織在做攻擊方法的研究。

(5)網路安全與安全產品。網路安全是信息安全中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也是當前信息安全領域中的研究熱點。研究內容包括:網路安全整體解決方案的設計與分析,網路安全產品的研發等。網路安全包括物理安全和邏輯安全。物理安全指網路系統中各通信、計算機設備及相關設施的物理保護,免於破壞、丟失等。邏輯安全包含信息完整性、保密性、非否認性和可用性。它是一個涉及網路、操作系統、資料庫、應用系統、人員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必須綜合考慮。

7.1.3信息安全的產生與發展

在信息社會中,一方面,信息已成為人類的重要資產,對計算機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信息技術幾乎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由於信息具有易傳播、易擴散、易毀損的特點,信息資產比傳統的實物資產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損害,因此隨著人們對信息系統依賴程度的增加,信息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

信息安全發展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通信安全發展階段、計算機安全發展階段和信息保障發展階段。

7.1.3.1通信安全發展階段

通信安全發展階段開始於20世紀40年代,其時代標志是1949年香農發表的《保密系統的信息理論》,該理論首次將密碼學的研究納入到科學的軌道。在這個階段所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是搭線竊聽和密碼分析,其主要保護措施是數據加密。

20世紀40年代以前,通信安全也叫通信保密,是戰爭的需要。40年代還增加了電子安全,實際上就是電子通信安全。50年代歐美國家把通信安全和電子安全合稱為信號安全,包括了調制和加密,密碼學是這個階段的重要技術,變成了軍方擁有的技術,就像武器一樣,被控制起來。在這一階段,雖然計算機已經出現,但是非常脆弱,加之由於當時計算機速度和性能比較落後,使用范圍有限,因此該階段重點是通過密碼技術解決通信保密問題。

7.1.3.2計算機安全發展階段

進入到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使用日漸普及,計算機安全提到日程上來。此時對計算機安全的威脅主要是非法訪問、脆弱的口令、惡意代碼(病毒)等,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確保信息系統中硬體、軟體及應用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在這個時期,密碼學也得到了很快發展,最有影響的兩個大事件是:一件是Diffiee和Hellman於1976年發表的論文《密碼編碼學新方向》,該文導致了密碼學上的一場革命,他們首次證明了在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無密鑰傳輸的保密通信是可能的,從而開創了公鑰密碼學的新紀元;另一件是美國於1977年制定的數據加密標准 DES。這兩個事件標志著現代密碼學的誕生,是信息安全中的一個重大事件。1985年美國國防部的可信計算機系統安全評價標准(TCSEC)的公布意味著信息安全問題的研究和應用跨入了一個新的高度。

由於軍方的參與和推動,計算機安全在密碼演算法及其應用、信息系統安全模型及評價兩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主要開發的密碼演算法有1977年美國國家標准局採納的分組加密演算法 DES(數據加密標准);雙密鑰的公開密鑰體制 RSA,該體制由 Rivest、Shamir、Adleman根據1976年Diffie與 Hellman在《密碼編碼學新方向》開創性論文中提出的思想創造的;1985年N.Koblitz和V.Miller提出了橢圓曲線離散對數密碼體制(ECC),該體制的優點是可以利用更小規模的軟體、硬體實現有限域上同類體制的相同的安全性。

從美國的TCSEC開始,包括英、法、德、荷等四國發布了信息技術的安全評估准則,加拿大在1993年也發布了可信計算機產品評價准則,美國1993年也制定了聯邦標准,最後由六國七方,在20世紀90年代中,提出了一個信息技術安全性評估通用准則(Common Criteria)。經過近10年的發展,該准則到現在已經基本成熟。

7.1.3.3信息保障發展階段

信息保障(Information Assurance,IA)是「通過保障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驗證、保密以及非拒認來保護信息和信息系統的措施,包括通過保護、檢測、響應等功能恢復信息系統。」

資料來源:美國國防部2002年10月24日發表的《信息保障》國防部令。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路迅速發展,對安全的需求不斷地向社會各個領域擴展。此時的安全威脅主要表現在網路環境中黑客入侵、病毒破壞、計算機犯罪、情報竊取等。人們需要保護信息在存儲、處理、傳輸、利用過程中不被非法訪問或修改,確保合法用戶得到服務和拒絕非授權用戶服務。但是人們很快就發現,單靠計算機安全或是通信安全無法在存儲、處理與系統轉換階段保障信息安全。信息系統安全就此應運而生,並賦予信息保障更廣泛的含義。針對這一需求,人們開發了信息保障(IA)技術,用於在復雜或分布式通信網路中保障信息傳遞、處理和存儲安全,使得接收的信息與原來發送的一致。這一階段,由於對信息系統攻擊日趨頻繁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信息的安全不再局限於信息的保護,人們需要對整個信息和信息系統的保護和防禦,包括保護、檢測、反應和恢復能力。

❻ ia證書是什麼

ia是華為的一個證書。
華為的認證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你要結合自己的情況。
華為把網路工程師分成了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部分
所以不同級別的認證證書,對於不同背景的朋友來說,認證的含金量是不相同的
舉一個例子,有的朋友想知道初級網路工程師對自己有沒有用,那麼一般來說,如果你不是做網路工程師這個行業,也就是你做的是非計算機類的行業,那麼這個時候你拿一個華為認證證書,比如hcia這種初級網路工程師,這對你的幫助就比較大,因為他可以讓你在你所在的那個行業中成為懂網路的一個人。
這樣你不就是一個復合型技術人才了,所以你根據自己的背景來定這個證書對你有沒有用,如果是網路工程師專業,最好還是中級或者高級網路工程師幫助
如果你本身是做網路工程,也就是你做的就是網路工程師這個職業,那麼你拿一個初級網路工程師證書就絕對不可以了,因為你本身就是這個專業的,自然要拿華為高級網路工程師出去,才能夠讓客戶和你的企業老闆信服你。

❼ 網路安全專業對人才的要求

密碼學

密碼學意味著學習和實踐安全通信技術,這是保護計算機系統中存儲數據的重要方法。

加密是密碼技術的重點,涉及到用演算法編碼通信,有效擾亂數據,讓通信只能被知曉演算法或手握密鑰的人解讀。

Telegram、Tor Messenger和WhatsApp等應用中都採用了通信加密。

但更廣義上來講,密碼學還包含有分析和構造協議來防止第三方解讀私密消息的意思。

由於要用到演算法,對數學的良好認知便必不可少。密碼學專業人士需要對密碼系統內部運作有所了解,知道該怎樣在真實世界情形中正確使用這些系統。

歐盟委員會認證的加密專家項目可將學生和從業人士引入密碼學領域。一些大學也提供密碼技術的學位教育,比如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密碼與通信數學專業。

信息保障

信息保障(IA)是指保證信息並管理信息在使用、處理、傳輸和存儲過程中的風險。

IA從業人士懂得通過各種物理的、技術的和管理層面的控制來保護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數據泄露未必都來自於外部,內部員工或仍具有數據訪問權的前雇員也對數據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這意味著需要制定一個總體架構,讓IT部門能夠監視到非正常活動或可疑數據訪問是否發生。

此架構設計的時候就需要具備計算機網路設計和基礎設施的知識。公司要求的網路類型需要被考慮進去,有些網路是本地的,且只在公司內部使用,而其他則是供分布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客戶使用的。

IT部門的主要責任,就是建立符合公司目標有能有效保護數據的網路。

信息安全方面頗負盛名的資質認證包括:注冊信息系統安全專家(CISSP)、 注冊信息安全員(CISM)、信息安全管理體系主任審核師(ISO 27001 LA)和注冊信息系統審計師(CISA),以及偏向網路安全技術認證的新銳Security+。

雲安全

隨著很多公司企業漸漸將核心業務放到雲端,以安全的方式控制雲訪問許可權的能力就成為了一個關鍵要求。

雲安全面臨幾個主要挑戰,其中ID和訪問許可權管理是重中之重。這意味著要能夠確認可能從任何地點任何設備訪問雲資源的用戶身份。

對架構和基礎設施的認知也是從業人士必備的,包括補丁和配置管理、虛擬化和應用安全、變更管理等。

要想在全球層面上嚴格管控數據,雲安全從業人士必須具備合規和法律事務的深度理解。

雲安全還包括雲環境下的入侵檢測和事件響應。

這方面的認證有國際信息系統安全認證協會((ISC)²)和雲安全聯盟的雲安全專業認證(CCSP)。

業務持續性

業務持續性意味著,遭遇嚴重事件或災難,或者被有意攻擊時,要有能避免主要業務功能停滯的各種計劃和准備性行動。

今天這種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能夠相對容易地逼停公司網站和關鍵基礎設施的態勢下,在服務不可用時保護好數據和基礎設施的能力就成為了一項越來越重要的網路安全技術。

業務持續性從業人員需要懂得系統設計、部署、支持和維護,要能夠保證公司業務不停歇。這就要求針對所有可能情況制定標准、方案和策略。

❽ IA伺服器的IA與PC的不同之處

雖然IA構架伺服器始於PC,但經過不斷的發展,IA架構伺服器已經遠遠超出了PC的概念,它在如下幾個方面不同於PC。 由於伺服器是網路中的核心設備,因此它必須具備高可靠性、安全性。伺服器採用專用的ECC內存、RAID技術、熱插拔技術、冗餘電源(如下圖所示)、冗餘風扇等方法使伺服器具備容錯能力、安全保護能力。
伺服器需保證長時間連續運行。多長的時間算長時間呢?不同的伺服器有不同的標准。一般來說,對工作組級伺服器的要求是在工作時間(每天8小時,每周5天)內沒有故障;對部門級伺服器的要求是每天24小時、每周5天內沒有故障;而對企業級伺服器的要求是最高的,要求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要保證沒有故障,也就是說,伺服器隨時可用。而PC是針對個人用戶而設計的,因此在安全、可靠性方面PC要遠遠低於伺服器。如果用PC作為伺服器,那麼在日常應用中出現停機或發生數據丟失的現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從軟、硬體的設計上,伺服器具備較完善的管理能力。多數伺服器在主板上集成了各種感測器,用於檢測伺服器上的各種硬體設備,同時配合相應管理軟體,可以遠程監測伺服器,從而使網路管理員對伺服器系統進行及時有效的管理。有的管理軟體可以遠程檢測伺服器主板上的感測器記錄的信號,對伺服器進行遠程的監測和資源分配。而PC由於其應用場合較為簡單,所以沒有較完善的硬體管理系統。對於缺乏專業技術人員來說,選用可管理性強的伺服器可以免去許多煩惱。

❾ 網路安全就業都需要掌握什麼技術

密碼學

密碼學意味著學習和實踐安全通信技術,這是保護計算機系統中存儲數據的重要方法。

加密是密碼技術的重點,涉及到用演算法編碼通信,有效擾亂數據,讓通信只能被知曉演算法或手握密鑰的人解讀。

Telegram、Tor Messenger和WhatsApp等應用中都採用了通信加密。

但更廣義上來講,密碼學還包含有分析和構造協議來防止第三方解讀私密消息的意思。

由於要用到演算法,對數學的良好認知便必不可少。密碼學專業人士需要對密碼系統內部運作有所了解,知道該怎樣在真實世界情形中正確使用這些系統。

歐盟委員會認證的加密專家項目可將學生和從業人士引入密碼學領域。一些大學也提供密碼技術的學位教育,比如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密碼與通信數學專業。

信息保障

信息保障(IA)是指保證信息並管理信息在使用、處理、傳輸和存儲過程中的風險。

IA從業人士懂得通過各種物理的、技術的和管理層面的控制來保護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數據泄露未必都來自於外部,內部員工或仍具有數據訪問權的前雇員也對數據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這意味著需要制定一個總體架構,讓IT部門能夠監視到非正常活動或可疑數據訪問是否發生。

此架構設計的時候就需要具備計算機網路設計和基礎設施的知識。公司要求的網路類型需要被考慮進去,有些網路是本地的,且只在公司內部使用,而其他則是供分布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客戶使用的。

IT部門的主要責任,就是建立符合公司目標有能有效保護數據的網路。

信息安全方面頗負盛名的資質認證包括:注冊信息系統安全專家(CISSP)、 注冊信息安全員(CISM)、信息安全管理體系主任審核師(ISO 27001 LA)和注冊信息系統審計師(CISA),以及偏向網路安全技術認證的新銳Security+。

雲安全

隨著很多公司企業漸漸將核心業務放到雲端,以安全的方式控制雲訪問許可權的能力就成為了一個關鍵要求。

雲安全面臨幾個主要挑戰,其中ID和訪問許可權管理是重中之重。這意味著要能夠確認可能從任何地點任何設備訪問雲資源的用戶身份。

對架構和基礎設施的認知也是從業人士必備的,包括補丁和配置管理、虛擬化和應用安全、變更管理等。

要想在全球層面上嚴格管控數據,雲安全從業人士必須具備合規和法律事務的深度理解。

雲安全還包括雲環境下的入侵檢測和事件響應。

這方面的認證有國際信息系統安全認證協會((ISC)²)和雲安全聯盟的雲安全專業認證(CCSP)。

業務持續性

業務持續性意味著,遭遇嚴重事件或災難,或者被有意攻擊時,要有能避免主要業務功能停滯的各種計劃和准備性行動。

今天這種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能夠相對容易地逼停公司網站和關鍵基礎設施的態勢下,在服務不可用時保護好數據和基礎設施的能力就成為了一項越來越重要的網路安全技術。

業務持續性從業人員需要懂得系統設計、部署、支持和維護,要能夠保證公司業務不停歇。這就要求針對所有可能情況制定標准、方案和策略。

❿ 無線網的網路配置是什麼意思

無線網的網路配置就是指通過電腦訪問無線路由器,設置無線網路整體參數,包括無線網的賬號和密碼、傳輸功率等等,從而達到可以使用無線網路上網的目的。
具體配置步驟如下:
1、連好無線路由器後,在瀏覽器輸入192.168.1.1,默認用戶名和密碼一般都是admin,登陸無線路由器設置界面;
2、進入設置界面,然後點擊設置向導,根據提示輸入寬頻賬號和WiFi賬號密碼,直至設置完成;
3、設置完成後,無線網的網路配置也就配置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