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滴滴下架背後:中企赴美上市需披露何種信息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 謝九
7月4日,滴滴被監管部門要求從應用商店下架,原因是「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滴滴被下架之後,暫停新用戶注冊,已下載滴滴App的用戶可正常使用。
早在7月2日,滴滴就已經被監管部門要求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審查的目的是「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國內的互聯網公司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在業內早就司空見慣,但上升到國家安全的層面,仍然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
圖 視覺中國
6月30日,滴滴低調赴美上市,上市交易剛剛才3天,就收到了監管部門的重罰。滴滴到底違規收集了什麼信息,現在還沒有公開。之前有網友猜測,滴滴為了去美國上市,把中國的道路信息和用戶數據泄露給美國,滴滴方面的回應是「惡意造謠。」滴滴的副總裁表示,「和眾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一樣,滴滴國內用戶的數據都存放在國內伺服器,絕無可能把數據交給美國」。
那麼,滴滴到底有沒有可能泄露數據呢? 熟悉一些美國資本市場的監管規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了解中國赴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問題。
圖丨視覺中國
今年3月份,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表示,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最終修正案,該消息引發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集體大跌。中國外交部也表示堅決反對,「我們敦促美方停止將證券管理政治化、停止針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做法,為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在美國上市提供公平公正和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那麼,這份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為什麼會引發這么大的反應呢?
2001年,美國爆發了著名的安然公司造假丑聞,為了解決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問題,美國推出了嚴厲的薩班斯法案,創建了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工作進行全面監管。
美國本土的會計師事務所基本上都能夠接受PCAOB的監管,但是涉及到美國之外的公司,PCAOB的監管就遇到了一定的阻力。2019年,PCAOB曾經公布了一份名單,在過去2年內,有241家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拒絕接受檢查,其中137家來自中國大陸,93家來自中國香港。
當地時間2020年3月9日,美國紐約,紐約證券交易所內景。(圖 視覺中國)
主要原因在於,美國監管機構無法從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獲得在美上市公司的會計底稿,因為這和中國的相關法規形成了抵觸。 2009年,中國證監會、國家保密局和國家檔案局曾經出台一份文件,叫做《關於加強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要求「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過程中,提供相關證券服務的證券公司、證券服務機構在境內形成的工作底稿等檔案應當存放在境內。」這和美方的監管就形成了沖突。後來中美雙方的監管機構幾經溝通,但最終中方也無法完全滿足美方的要求。
2020年4月份,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曝光之後,美國有了足夠的理由對中國公司加強監管。 去年6月份,美國參議院提出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對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提出了更多的信息披露要求,核心內容主要有兩點,第一,如果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要求,禁止其證券在美國交易;第二,上市公司需要提交文件,證明沒有被外國政府擁有或控制,披露董事會里共產黨官員姓名、共產黨黨章是否寫入公司章程等。
在美國參議院首次提出該方案之後,去年年底,美國眾議院也通過了該法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通過。今年3月份,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表示,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最終修正案。
圖 視覺中國
在《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正式生效之後,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想要保留上市資格,就必須滿足信息披露要求,否則就有可能被取消上市地位。 對於滴滴而言,作為國內出行領域的龍頭老大,原本早就應該實現上市夢想,但是由於過去幾年的幾起惡性事件,讓滴滴的上市之路變得無比坎坷。這一次滴滴終於來到了美國資本市場,應該也是無比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市機會,對於美國方面的信息披露要求,自然也是會盡量滿足。當然,這種信息披露的底線是否會觸犯國內的相關保密規定,這也只有監管部門來做出認定。
近期迎來監管風暴的不只是滴滴,還有BOSS直聘、運滿滿和貨車幫等幾家公司,這家公司也都被要求展開網路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暫停新用戶注冊。 無獨有偶,這幾家公司都是在今年6月份在美國上市, BOSS直聘的上市日期是6月11日,運滿滿和貨車幫的實際控制人滿幫集團,上市日期是今年6月22日,滴滴上市日期是6月30日。
目前中國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大概有200多家,還有更多計劃赴美上市的公司, 對於這些已經在美國上市,或者計劃將來去美國上市的公司而言,未來將不得不在中美雙方的雙重監管中生存, 一方面要滿足美國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否則就將失去美國的上市地位,同時更要滿足國內的監管要求,否則可能連日常經營都無法進行。 但想要同時滿足中美雙方的監管需求,難度之大也是不難想像。
圖 視覺中國
對於那些既想在海外資本市場融資,同時又不觸犯國內監管要求的高 科技 公司而言,將來還有一條可以選擇的道路,就是去香港上市。 一方面,香港資本市場具有足夠的深度和廣度,可以滿足很多高 科技 公司的融資需求,同時,也沒有美國資本市場的強制性信息披露要求。和去美國上市遭遇的雙重壓力相比,香港資本市場無疑要友好很多。
如果將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高 科技 公司放棄在美國上市,轉而投奔香港資本市場,這對於維護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乃至提升香港經濟無疑也是大有裨益。 在滴滴、BOSS直聘等幾家赴美上市的公司被強力監管之後,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的公司考慮將香港作為上市首選之地。
㈡ 網路安全審查的目的是什麼
維護國家安全。網路安全審查是網路安全領域的重要法律制度,為了確保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供應鏈安全,維護國家安全。
㈢ 滴滴APP遭下架,為何深得人心
手機以及網路的全方位運用的時代已經到來了,為了給到用戶最好的體驗,滴滴軟體的誕生也就意味著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在之前大家的出行方式選擇是比較少的,其一就是開自己的車輛進行外出,但是又要尋找恰當的停車位擺放車輛,甚至還要支付一定數額的停車費用,這其中已經是一大筆不少的支出了,第二種出行方式就是搭乘各種公共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可是這樣就使得我們在路程上的耗費時間相當大了,有時候公共交通工具不是直接抵達目的地,反而是要走一段路才可以,而滴滴軟體的出現也就讓大家的出行有了第三種選擇了。
㈣ 如何看待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
相信很多朋友在生活中都會用到滴滴出行這個app,因為他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面改變了,或者影響到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是現在一家比較著名的互聯網企業巨頭。最近國家相關機構宣布稱,將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那怎麼樣去看待這件事情呢
一、有利於保護消費者很多人都說現在是一個大數據時代,確實我們因為這個時代也享受了很多紅利。很多企業也充分利用了現在這個時代的特點,在他們的經營過程中充分利用了數據這個大寶藏。可以說,如果誰可以在數據上面獲得更多的價值,挖掘到更多有意義的價值,將會很大程度到影響到這家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大家都認識到了數據的價值,所以很多企業都會去收集用戶的數據信息,但是同樣也暴露出一個問題,很多時候他們收集的信息並不是他們所必需,如果任由這些企業無限制,無底線的去收集用戶的信息,可能會對用戶的財產和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損害
㈤ 為什麼滴滴前腳上市就被網路安全審查
前不久,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網路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 社會 公開徵求意見。《辦法》新增第六條: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申報網路安全審查。審查的重點評估對象新增了數據處理活動以及國外上市可能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如核心數據、重要數據或大量個人信息被竊取、泄露、毀損、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風險以及被國外政府影響、控制、惡意利用的風險等。
到底什麼是網路安全?網路安全是以網路為主要的安全體系的立場,主要涉及網路安全域、防火牆、網路訪問控制、抗DDOS等場景,更多是指向整個網路空間的環境。網路資訊及資料均可存在於網路空間內或網路外。「資料可視為資料的主要載體,資料是對資料進行有意義分析的價值資產,常見的資料安全事件有網路入侵、資料泄露、資料篡改等。而數據安全則是以數據為中心,主要關注數據安全周期的安全和合規性,以此來保護數據的安全。常見的數據安全事件有數據泄露、數據篡改等。
我們的《網路安全法》要求網路運營商在處理個人信息方面設置各種鐵籠,從收集個人信息到使用個人信息,建立個人信息保護系統。在法律的層面,明確了網路運營者不能瞎收集、亂使用個人信息,並且設立了嚴苛的法律責任來針對瞎收集、亂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從法律上杜絕出現你剛打完某APP的網路電話說想吃火鍋,打開某APP就給你推送火鍋點的優惠卷等等這種荒唐的現象。讓我們每個人的個人信息更加安全,不容易被泄露。
7月2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了關於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的公告。此後半個月里,「滴滴」網路安全審查事件一直在持續。從最開始「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到7月9日「滴滴企業版」等25款App被曝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集體下架,再到近日七部門進駐,規格甚至超過了當初特斯拉的「五部門約談」。
為什麼滴滴前腳上市就被網路安全審查?因為滴滴「偷偷」上市的行為很容易讓人懷疑一點——在美國紐交所IPO的過程中,滴滴是否泄露了中國境內收集到的個人信息和其他數據。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也可能有所擔心,便根據《網路安全法》第三十七條:「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按照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辦法進行安全評估;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法》等相關規定對滴滴進行網路安全審查。
信息泄露可能涉嫌犯罪,也就是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罪。這個罪指的是:網路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致使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後果的;或致使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經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行為。
所以,信息泄露不僅僅是個人的隱私問題,而且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社會 問題。這是一個信息時代,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掌握了金錢和權力。個人認為,大范圍的信息泄露的嚴重程度不亞於一場傳染病的流行。
㈥ 近日,七部門進駐滴滴開展網路安全審查,滴滴以後還能重新上架嗎
進行安全審查是為了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機制,堵住滴滴在運行期間信息外流的漏洞,因此在審查結束以後,滴滴重新上架運營的可能性還是相對較大的,只不過短期內很難結束這一輪的審查,尤其是審查結果的嚴重程度不得而知。
由此可見,即便滴滴目前已經處於被審查的狀態,綜合各方面信息來看也並沒有採取一棒子打死的處置措施,這就說明依然存在重新上架的可能,至於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和存在的問題,只要能夠及時整改並不會成為企業無法上架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滴滴重新上架運營還是應該持樂觀態度,至於此次的網路安全審查,究竟何時結束以及會審查出什麼樣的內容,則只有時間給出答案,從這個角度來說,滴滴重新上架的時間節點依然無法明確。
㈦ 滴滴被審查,暫停新用戶注冊,究竟是怎麼回事
滴滴為什麼被審查了?還停止了注冊?
國家網信辦通報:根據舉報,經檢測核實,“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可以說滴滴,這波完全就是自作自受,為了能夠在美國上市,就這樣出賣自己國家的人民的信息,還有自己國家的道路信息,這完全就是叛徒行為。不少網友也對滴滴的行為感到非常的憤怒,希望能夠徹查滴滴或者是讓國有企業接管滴滴。
㈧ 我國已對滴滴、BOSS直聘等啟動網路安全審查,這意味著什麼
我們都知道,其實現在人們出行一般都會選擇乘坐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而且現在人們也越來越注重個人的安全問題了,因此現在國家為了能夠保障人們的安全,就對各種各樣的車子進行了相關的審查,那麼當我們在網上看到我國已對滴滴boss直聘到啟動網路安全審查的這件事情的時候,很多人就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就是這意味著什麼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在我個人的了解中,一般這就會讓人們的出行變得更加安全,同時也有利於減少危險事故發生,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該要更多的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對每個人而言,了解這方面的問題,對我們都是有一定的好處的,當然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該要考慮自身的安全問題,每當我們選擇一種交通工具的時候,先要考慮一下他是否安全。
㈨ 我國已對滴滴和BOSS直聘等啟動網路安全審查,國家這么做的原因是什麼
網路安全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互聯網時代機遇和風險並存,國家這么做的原因是為了維護人民群眾在網路空間的合法權利,為全社會築造一道網路安全防線。
㈩ 孫勇:如何看待這一次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
7月2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公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按照《網路安全審查辦法》,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
7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通報稱,「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對於這件事,這兩天一些媒體有不同的解讀。在此,我也想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從《公告》和《通報》來看,盡管文字不長,但還是透露出了許多重要信息:
一、「滴滴出行」在收集個人信息方面存在嚴重違法違規的行為。 雖然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它收集了哪些不應該收集的信息,但是我們使用過滴滴的人都知道,滴滴收集的信息至少應該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下載APP登錄時填寫的信息,另一個是使用滴滴網約車時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收集中,應該存在或者沒有徵得個人的同意,或者收集的信息超出了許可范圍的行為。
二、「滴滴出行」在使用個人信息時存在嚴重違法違規的行為。 對於它在使用個人信息時,究竟做了哪些違法違規的事情,目前還有待調查結果的公布,但其至少應該包括對個人信息的數據化不當分析,或者商業化不當使用。舉一個小例子,比如本人在經常使用滴滴專車時,總感覺有被「殺熟」的嫌疑。平常經常走的5公里多30元左右的路程,9:00後有時會漲到47元左右。但究竟這種情況是「殺熟」,還是因為時段漲價,還有待調查結果公布後判斷。
總而言之,「滴滴出行」這次被調查主要原因是不合規、不合法,而有些媒體對此做了更多的揣測,更有人說這一次是專門針對滴滴出行」而來,這都遠離了事情的本質。(7月5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又啟動了對「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的網路安全審查)
不過, 這件事向正在向「新四化「轉型的 汽車 企業提了個醒。 目前,隨著智能電動 汽車 的快速發展,許多 汽車 企業也讓用戶下載APP,24小時監控 汽車 運行狀態,同時還收集用戶在車內的各種信息,從而形成自己掌控的大數據,並逐步將大數據打造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用戶的個人信息哪些是能收集的,哪些是不能收集的?收集後的信息,哪些是能使用的,哪些是不能使用的?哪些信息是可以商業化使用的,哪些是不能被商業化使用的?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進行甄別。
希望 汽車 企業能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要求,並結合這次「滴滴出行」等企業在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中違法違規的案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對「滴滴出行」等公司的審查,我認為並不會限制 汽車 智能化的發展。我相信,在排除這些風險後,在保障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反而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只有真正排除風險,合法合規, 汽車 企業轉型發展之路才能走得更穩、更快、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