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網路層安全
支持網路層訪問控制
應能支持URL級別訪問控制
支持IP級別黑、白名單
❷ 網路安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網路安全只有加密程度,並沒有完全百分百安全的網路環境,只能加密到一定程度的
❸ 什麼是網路安全,為何要注重網路安全
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要樹立正確的網路安全觀,加強信息基礎設施網路安全防護,加強網路安全信息統籌機制、手段、平台建設,加強網路安全事件應急指揮能力建設,積極發展網路安全產業,做到關口前移,防患於未然。
01 網路安全是什麼?
網路安全,是指通過採取必要措施,防範對網路的攻擊、侵入、干擾、破壞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網路處於穩定可靠運行的狀態,以及保障網路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
2020年4月《 第45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突破9億
新華社發 勾建山 作
02 網路安全為何重要?
當今時代,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對一個國家很多領域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網路安全已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從世界范圍看,網路安全威脅和風險日益突出,並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國防等領域傳導滲透。網路安全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最復雜、最現實、最嚴峻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之一。
03 當前我國網路安全總體形勢如何?
隨著網路信息技術與應用的不斷演進,互聯網已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升級的重要驅動,同時帶來的風險挑戰也不斷增大,網路空間威脅日益增多。通過依法開展網路空間治理,我國網路空間日漸清朗,網路安全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網路安全綜合治理能力水平不斷提升。當前,我國各類網路違法犯罪時有發生,數據安全和侵犯個人隱私問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問題日益凸顯,高強度網路攻擊愈加明顯。
《2019年我國互聯網網路安全態勢綜述》顯示,2019年我國網路安全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高發頻發且攻擊組織性與目的性更加凸顯;高級持續性威脅攻擊逐步向各重要行業領域滲透;信息系統面臨的漏洞威脅形勢更加嚴峻;數據安全防護意識依然薄弱;「灰色」應用程序針對重要行業安全威脅更加明顯;網路黑產活動專業化、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新技術的應用給工業控制系統帶來安全新隱患。
5G 「新基建」 新華社 漫畫
04 如何認識安全與發展的關系?
安全與發展有機統一。發展利益與安全利益是國家核心利益的重要內容。一方面,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不可能離開發展談安全;另一方面,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不能為了發展罔顧安全,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古往今來,很多技術都是「雙刃劍」,既可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也可以被一些人用來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民眾利益,因而要正確處理安全和發展的關系。網路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的,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
05 如何樹立正確的網路安全觀?
正確樹立網路安全觀,認識當今的網路安全有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網路安全是整體的而不是割裂的。在信息時代,網路安全對國家安全牽一發而動全身,同許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著密切關系。
二是網路安全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網路變得高度關聯、相互依賴,網路安全的威脅來源和攻擊手段不斷變化,需要樹立動態、綜合的防護理念。
三是網路安全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只有立足開放環境,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互動、博弈,吸收先進技術,網路安全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四是網路安全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沒有絕對安全,要立足基本國情保安全,避免不計成本追求絕對安全。
五是網路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維護網路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築網路安全防線。
❹ 從層次上,網路安全可以分成哪幾層,每層有什麼特點
從層次體繫上,可以將網路安全分成四個層次上的安全:
1、物理安全;
2、邏輯安全;
3、操作系統安全;
4、聯網安全。
❺ 網路安全的級別包括什麼
分為以下七個級別:
1、D1 級
這是計算機安全的最低一級。整個計算機系統是不可信任的,硬體和操作系統很容易被侵襲。D1級計算機系統標准規定對用戶沒有驗證,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該計算機系統而不會有任何障礙。
2、C1 級
C1級系統要求硬體有一定的安全機制(如硬體帶鎖裝置和需要鑰匙才能使用計算機等),用戶在使用前必須登錄到系統。C1級還要求具有完全訪問控制的能力,經應當允許系統管理員為一些程序或數據設立訪問許可許可權。
3、C2 級
C2級在C1級的某些不足之處加強了幾個特性,C2級引進了受控訪問環境(用戶許可權級別)的增強特性。這一特性不僅以用戶許可權為基礎,還進一步限制了用戶執行某些系統指令。授權分級使系統管理員能夠分用戶分組,授予他們訪問某些程序的許可權或訪問分級目錄。
4、B1 級
B1級支持多級安全,多級是指這一安全保護安裝在不同級別的系統中(網路、應用程序、工作站等),它對敏感信息提供更高級的保護。例如安全級別可以分為解密、保密和絕密級別。
5、B2 級
這一級別稱為結構化的保護(Structured Protection)。B2 級安全要求計算機系統中所有對象加標簽,而且給設備(如工作站、終端和磁碟驅動器)分配安全級別。如用戶可以訪問一台工作站,但可能不允許訪問裝有人員工資資料的磁碟子系統。
6、B3 級
B3級要求用戶工作站或終端通過可信任途徑連接網路系統,這一級必須採用硬體來保護安全系統的存儲區。
7、A 級
這是橙皮書中的最高安全級別,這一級有時也稱為驗證設計(verified design)。與前面提到各級級別一樣,這一級包括了它下面各級的所有特性。A級還附加一個安全系統受監視的設計要求,合格的安全個體必須分析並通過這一設計。至計算機房都被嚴密跟蹤。
❻ 為什麼需要從信息系統的頂層功能考慮信息安全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路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路和信息安全。
美國長期對全球互聯網進行系統化的暗中監視,「棱鏡門」事件再一次敲響了我國信息網路安全保障的警鍾。它只是揭開了信息網路安全的冰山之一角,而在美國龐大的「棱鏡」「主幹道」「碼頭」「核子」「巧言」等計劃背後,究竟還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面對復雜的國際安全形勢和嚴峻的網路安全挑戰,我國迫切需要將信息網路安全提升到國家戰略地位,做好國家信息網路安全頂層規劃和設計;總結現行互聯網體系架構的優勢和不足,結合未來發展趨勢,立足自主創新,創建新一代安全可控的互聯網路;面對網路安全新挑戰,全面排查安全風險,總結分析重點安全問題,集中力量盡快從技術、管理和法律等方面解決。
信息網路安全應提升為國家戰略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爾文·托夫勒斷言:「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路,誰就擁有整個世界。」目前,美國實際上已經擁有了對整個世界互聯網的控制權、核心技術的壟斷權、資源的分配權、網路空間行為管理的話語權和數據的掌控權等。
在國內,互聯網違法犯罪現象層出不窮,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犯罪類型和形式趨於多樣化、隱蔽化、復雜化。幾乎每一次社會不穩現象的出現,都伴隨著謠言的鼓動,網路謠言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傳播速度與影響范圍呈幾何級數增長,容易成為社會震盪、危害公共安全的引發因素,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警惕。
造成當前我國錯綜復雜的網路安全局勢的因素很多,但就國內來講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一,多頭管理,部門之間協調不暢。當前我國的互聯網管理體制存在政府主導,多頭管理,政出多門,難以形成拳頭,缺乏統籌規劃的問題。我國雖然設有國家網路與信息安全協調小組,但該小組的統籌協調存在一定困難,信息網路安全領域統一協調難度大,難以發揮集中優勢。
第二,對我國的信息網路安全缺乏持續有效的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隨著社會對網路依賴度越來越高,網路空間安全問題超越了專業技術層面,構成對國家安全的直接影響。因此,我國信息網路安全防護,迫切需要走出技術維護和配合的低層次運行水平,上升到由國家統一籌劃、綜合防護的戰略高度。
第三,互聯網的信息網路安全核心技術沒有掌控。涉及信息網路安全核心技術的晶元、板卡、操作系統、中間件和大型應用軟體等基礎產品的自主可控能力較低,關鍵晶元、核心軟體和部件嚴重依賴進口。在密碼破譯、戰略預警、態勢感知、輿情掌控等信息網路安全核心技術產品上,與歐美還有很大的差距。
第四,網路社會法律層位不高,不完善。我國還沒有形成使用新的網路社會的法理原則,網路法律還仍然沿用或套用物理世界的法理邏輯。在信息安全立法上,缺乏統一的立法規劃,現有立法層次較低,以部門規章為主,立法之間協調性和相通性不夠,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
第五,網民的網路安全防範意識和自律意識薄弱。目前,網民雖有一定的認知網路安全知識,但卻沒能將其有效轉化為安全防範意識,更少落實在網路行為上。當今網民的網路道德及網路行為自律存在缺失,錯誤認為在網上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一些網民不講網路社會公德和道德。
重建網路結構,創建新一代互聯網
源自20世紀60年代的互聯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完善,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成為支撐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互聯網最初的設計者怎麼也不會想到,互聯網會發展到今天這種狀況,現行互聯網在網路結構、運行、應用、數據存儲、管理、信息數據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僅靠修修補補是無法有效解決的,應認真總結現行互聯網的優勢和不足,重新規劃創建新的互聯網結構體系。新一代的互聯網規劃中,重點要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信息網路軟、硬體新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解決互聯網的信息安全和其他負面問題,不能依賴國外技術,唯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取得主動、主導和自主權。在新一代網路研究上,我們應當抓住機遇,樹立信心,加強對未來網路技術發展的原創性研究,爭取在網路基礎理論、高速傳輸技術、安全體系及監控、服務模型和管理等新一代網路核心技術領域競爭中,掌握更多核心技術及話語權。
第二,注重信息網路海量數據的應用處置技術及能力。互聯網路具有大數據、復雜性、異構性、開放性等特點,數據的處置能力體現了一國對數據的佔有和控制的能力。我國需要大力研發和突破,以提高收集、儲存、應用、保留、管理、分析和共享海量數據的處置等所需核心的先進技術。
第三,注重網路的運營管理技術和能力。目前的互聯網技術架構,其中一個不足便是缺乏一套內建的網路管理技術。新一代網路需要支持多樣化的服務,具備支持用戶業務類型劃分、優先順序處理和服務質量保障的網路資源分配和使用管理能力。需要能適應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的網路系統自動化管理和監控控制,具備錯誤預警和故障快速發現及定位、服務質量監測等能力。
第四,注重信息網路海量數據的存儲技術和能力。互聯網就是一個巨型復雜的數據生產、存儲和消費系統。受限於當前技術,我國作為互聯網網民第一大國,真正存儲下來的數據僅僅是北美的7%、日本的60%。下一代網路規劃中,應特別關注海量數據存儲的並行存儲體系架構、高性能對象存儲技術、並行I/O訪問技術、海量存儲系統高可用技術、數據保護與安全體系、綠色存儲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第五,注重移動網路與有線網路的有機融合技術和能力。移動性是新一代網路的關鍵特徵,用戶需要提供任意時間、任意地點、任意形式的綜合服務。新一代網路需要注重通信終端在異構網路之間的無縫快速移動,支持豐富多樣的終端接入,支持大規模的分布式泛在服務的能力研究,使網路就在用戶身邊。
第六,注重信息網路安全技術及能力。當前的安全技術是伴生技術,信息技術出現在前,安全技術通常伴隨著安全問題的出現而產生。在規劃設計新一代互聯網時,一定要把「建設、應用、安全」三位一體進行頂層規劃設計。新一代網路需要同步構建安全性框架,在各種網路組件中架構安全性平台,保證網路的完整性、高可靠性和可用性。
需要解決的六個現實問題
現階段需要重點解決的現實問題:
第一,研發網路受到攻擊時及時主動發現技術,增強主動發現能力。要加大科研能力投入,提高應對網路安全新風險的技術能力,加強協同聯動的網路安全主動防禦體系的技術能力研究,形成網路空間威脅實時檢測、全局感知、預警防控技術能力,實現對我國互聯網安全態勢的整體把握。
第二,加快研發主動處置技術和方法。當前信息網路安全的被動防守姿態,導致長期以來網路風險的數量和復雜性始終保持著高增長態勢。要改變這種現狀,需採用積極主動的安全策略和研發安全風險主動處置技術與方法。發展使用黑客技術主動發現漏洞並及時加以解決,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採用主動戰術增加網路犯罪風險,使網路犯罪面臨高風險、低收益的窘境,進而從整體上減少網路犯罪。
第三,強化密碼技術在信息網路安全保密中的支撐作用。目前依靠前端和後台的安全防範技術,難以保證數據信息的安全。應大力推動新型安全密碼演算法、高速密碼演算法,實現數據加密、密鑰安全管理等密碼技術在重要信息系統安全保密中的應用,保證信息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強化密碼在保障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支撐作用。
第四,抓緊制定國家信息網路安全法。迫切需要加強網路社會法學研究,切實提高立法質量和水平,需盡快研究制定《信息網路安全法》,確定信息網路法制的總體框架。確立信息網路法制模式和實現方式,明確政府、企業、用戶及個人等各自應負的法律責任。
第五,逐步實現依法建網,依法管網,依法用網目標。進一步加強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對網路安全的領導和協調職責,建立運轉順暢、協調有力、分工合理、責任明確的信息網路安全管理體制。堅持政府主導,行業自律的原則,明確運營商、服務商等企業在信息網路安全方面應負的社會和法律責任。
第六,加強全民信息網路安全的法治意識教育及養成。要切實增強廣大網民的法治意識,普及信息網路安全法律知識。完善信息網路公約機制,積極引導信息網路商戶和網民加強網路自律,創建良好的網路社會法治環境。
❼ 網路安全分為幾個級別
網路安全分為四個級別,詳情如下: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
2、網路的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大雲自由傳翰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
(7)網路安全頂層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網路安全的影響因素:
自然災害、意外事故;計算機犯罪; 人為行為,比如使用不當,安全意識差等;黑客」 行為:由於黑客的入侵或侵擾,比如非法訪問、拒絕服務計算機病毒、非法連接等;內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丟失;電子諜報,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竊取等。
網路協議中的缺陷,例如TCP/IP協議的安全問題等等。網路安全威脅主要包括兩類:滲入威脅和植入威脅。滲入威脅主要有:假冒、旁路控制、授權侵犯。
❽ 在osi層次基礎上 可以將網路安全體系分為四個級別 分別是
四個級別:網路級安全、系統級安全、應用級安全及企業級的安全。
網路安全需求應該是全方位的、整體的。在0SI七個層次的基礎上,將安全體系劃分為四個級別:網路級安全、系統級安全、應用級安全及企業級的安全管理。針對網路系統受到的威脅,安全體系結構提出了以下幾類安全服務:
1、身份認證:這種服務是在兩個開放系統同等層中的實體建立連接和數據傳送期間,為提供連接實體身份的鑒別而規定的一種服務。這種服務防止冒充或重傳以前的連接。這種鑒別服務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雙向的。
2、訪問控制:訪問控制服務可以防止未經授權的用戶非法使用系統資源。這種服務不僅可以提供給單個用戶,也可以提供給封閉的用戶組中的所有用戶。
3、數據保密:數據保密服務的目的是保護網路中各系統之間交換的數據,防止因數據被截獲而造成的泄密。
4、數據完整性:這種服務用來防止非法實體對用戶的主動攻擊(對正在交換數據進行修改、插入、使數據延時以及丟失數據等),以保證數據接受方收到的信息與發送方發送的信息完全一致。
(8)網路安全頂層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信息的安全性涉及到機密信息泄露、未經授權的訪問、破壞信息完整性、假冒、破壞系統的可用性等。在某些網路系統中,涉及到很多機密信息,如果一些重要信息遭到竊取或破壞,它的經濟、社會影響和政治影響將是很嚴重的。
因此,對用戶使用計算機必須進行身份認證,對於重要信息的通訊必須授權,傳輸必須加密。採用多層次的訪問控制與許可權控制手段,實現對數據的安全保護;採用加密技術,保證網上傳輸的信息(包括管理員口令與賬戶、上傳信息等)的機密性與完整性。
❾ UDP是什麼它有什麼用
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簡稱,中文名是用戶數據報協議,是OSI參考模型中的傳輸層協議,它是一種無連接的傳輸層協議,提供面向事務的簡單不可靠信息傳送服務。
UDP的正式規范是IETF RFC768。UDP在IP報文的協議號是17。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在OSI模型中,UDP在第四層——傳輸層,處於IP協議的上一層。UDP有不提供數據包分組、組裝和不能對數據包進行排序的缺點,也就是說,當報文發送之後,是無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達的。UDP用來支持那些需要在計算機之間傳輸數據的網路應用。包括網路視頻會議系統在內的眾多的客戶/伺服器模式的網路應用都需要使用UDP協議。UDP協議從問世至今已經被使用了很多年,雖然其最初的光彩已經被一些類似協議所掩蓋,但是即使是在今天UDP仍然不失為一項非常實用和可行的網路傳輸層協議。
與所熟知的 TCP(傳輸控制協議)協議一樣,UDP 協議直接位於 IP(網際協議)協議
的頂層。根據 OSI(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UDP 和 TCP 都屬於傳輸層協議。 UDP 協議
的主要作用是將網路數據流量壓縮成數據包的形式。一個典型的數據包就是一個二進制數據
的傳輸單位。每一個數據包的前 8 個位元組用來包含報頭信息,剩餘位元組則用來包含具體的傳
輸數據。
UDP報頭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UDP報頭包括4個欄位,每個欄位佔用2個位元組(即16個二進制位)。
在IP4v中,「來源連接埠」和「校驗和」是可選欄位(粉色背景標出)。
在IPv6中,只有來源連接埠是可選欄位。
UDP數據報格式有首部和數據兩個部分。首部很簡單,共8位元組。包括:
源埠(Source Port):2位元組,源埠號。
目的埠(Destination Port):2位元組,目的埠號。
長度(Length):2位元組,用於校驗UDP數據報的數據欄位和包含UDP數據報首部的「偽首部」。其校驗方法用IP分組首部中的首部校驗和。
偽首部,又稱為偽包頭(Pseudo Header):是指在TCP的分段或UDP的數據報格式中,在數據報首部前面增加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IP分組和協議欄位、TCP或UDP數據報的總長度等共12位元組,所構成的擴展首部結構。此偽首部是一個臨時的結構,它既不向上也不向下傳遞,僅僅只是為了保證可以校驗套接字的正確性。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TCP和UDP區別
特徵點 TCP UDP
傳輸可靠性 面向連接 面向非連接
應用場景 傳輸數據量大 傳輸量小
速度 慢 快
TCP(傳輸控制協議)提供的是面向連接、可靠的位元組流服務。當客戶端和伺服器彼此交換數據前,必須先在雙方之間建立一個TCP連接,之後才能傳輸數據。TCP提供超時重發,丟棄重復數據,檢驗數據,流量控制等功能,保證數據能從一端傳到另一端。
UDP(用戶數據協議)是一個簡單的面向數據報的運輸層協議。UDP不提供可靠性,它只是把應用程序傳給IP層的數據報發送出去,但是並不能保證它們能到達目的地。由於UDP咋傳輸數據前不用在客戶和伺服器之間建立一個連接,且沒有超時重發等機制,故而傳輸速度很快。
由於UDP缺乏擁塞控制(congestion control),需要基於網路的機制來減少因失控和高速UDP流量負荷而導致的擁塞崩潰效應。換句話說,因為UDP發送者不能夠檢測擁塞,所以像使用包隊列和丟棄技術的路由器這樣的網路基本設備往往就成為降低UDP過大通信量的有效工具。數據報擁塞控制協議(DCCP)設計成通過在諸如流媒體類型的高速率UDP流中,增加主機擁塞控制,來減小這個潛在的問題。
UDP方式傳輸數據
發送時:先把數據放到報文,寫到緩沖區位元組數組再傳送。
接收時:從緩沖器數組讀取,打包到報文。
UDP的應用場景
在選擇使用協議的時候,選擇UDP必須要謹慎。由於缺乏可靠性且屬於非連接導向協議,UDP一般必須允許一定量的數據包丟失、出錯和復制粘貼。但有些應用,比如TFTP,需要可靠性保證,則必須在應用層增加根本的可靠機制。但是絕大多數UDP應用都不需要可靠機制,甚至可能因為引入可靠機制而降低性能。流媒體、即時多媒體游戲和IP電話(VoIP)就是典型的UDP應用。如果某個應用需要很高的可靠性,那麼可以用傳輸控制協議(及TCP協議)來代替U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