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軍事網路的安全保護適用網路安全法嗎
適用
軍事網路的安全保護適用網路安全法。
因為網路安全法的適用范圍不僅僅包括社會網路,軍隊內部使用的網路同樣適用,基本上涵蓋了所有從事IT類的單位、用戶、主管單位以及個人。
因為網路安全法就是通過各項技術和管理措施,才能使網路系統正常的運行,從而確保網路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所以軍事網路的安全保護適用網路安全法。
(一)網路,是指由計算機或者其他信息終端及相關設備組成的按照一定的規則和程序對信息進行收集、存儲、傳輸、交換、處理的系統。
(二)網路安全,是指通過採取必要措施,防範對網路的攻擊、侵入、干擾、破壞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網路處於穩定可靠運行的狀態,以及保障網路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
(三)網路運營者,是指網路的所有者、管理者和網路服務提供者。
(四)網路數據,是指通過網路收集、存儲、傳輸、處理和產生的各種電子數據。
(五)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等。
第七十七條 存儲、處理涉及國家秘密信息的網路的運行安全保護,除應當遵守本法外,還應當遵守保密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七十八條 軍事網路的安全保護,由中央軍事委員會另行規定。
『貳』 部隊不以軍人身份上互聯網十條禁令,是什麼
1、嚴禁涉密計算機聯接互聯網。
2、嚴禁私人計算機聯接涉密網。
3、嚴禁涉密移動載體存儲私人信息。
4、嚴禁私人移動載體存儲涉密信息。
5、嚴禁存儲或曾經存儲過涉密信息的移動載體聯接互聯網。
6、嚴禁在聯接互聯網的計算機上存儲、處理或傳遞涉密信息。
7、嚴禁計算機在涉密網和互聯網之間交叉聯接。
8、嚴禁移動載體在涉密計算機和聯接互聯網計算機之間交叉使用。
9、嚴禁私人手機、數碼相機、播放器等電子設備聯接涉密計算機。
10、嚴禁以軍人身份在互聯網上開設博客、聊天交友、應聘求職。
(2)軍隊網路安全資質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使用管理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對計算機及軟體安裝情況進行登記備案,定期核查;
2、設置開機口令,長度不得少於8個字元,並定期更換,防止口令被盜;
3、安裝防病毒等安全防護軟體,並及時進行升級;及時更新操作系統補丁程序;
4、不得安裝、運行、使用與工作無關的軟體;
5、嚴禁同一計算機既上互聯網又處理涉密信息;
6、嚴禁使用含有無線網卡、無線滑鼠、無線鍵盤等具有無線互聯功能的設備處理涉密信息;
7、嚴禁將涉密計算機帶到與工作無關的場所。
移動存儲設備的使用管理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實行登記管理;
2、移動存儲設備不得在涉密信息系統和非涉密信息系統間交叉使用,涉密移動存儲設備不得在非涉密信息系統中使用;
3、移動存儲設備在接入本單位計算機信息系統之前,應當查殺病毒、木馬等惡意代碼;
4、鼓勵採用密碼技術等對移動存儲設備中的信息進行保護;
5、嚴禁將涉密存儲設備帶到與工作無關的場所。
數據復制操作管理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將互聯網上的信息復制到處理內部信息的系統時,應當採取嚴格的技術防護措施,查殺病毒、木馬等惡意代碼,嚴防病毒等傳播;
2、嚴格限制從互聯網向涉密信息系統復制數據。確需復制的,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有關保密標准執行;
3、不得使用移動存儲設備從涉密計算機向非涉密計算機復制數據。確需復制的,應當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防止泄密;
4、復制和傳遞涉密電子文檔,應當嚴格按照復制和傳遞同等密級紙質文件的有關規定辦理。
『叄』 等保保護分為幾級企業如何定級
等保測評分為五個級別,從一到五級別逐漸升高。等級越高,說明信息系統重要性越高。一般企業項目多為等保二級、三級。對網路安全有特定高要求的軍工、電力、金融等單位應符合等保三級或等保四級;等保一級和等保五級(涉密)由於安全性太低或太高,單位或組織少有涉及。
等保2.0時代,等保測評中的定級對象級別必須經過專家評審和主管部門審核。定級流程為:確定定級對象→初步確定等級→主管部門審核→專家評審→公安機關備案審查(最終確定等級)。
建議運營使用單位或者其主管部門應當選擇符合資質要求的第三方測評機構,比如國家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推薦測評機構-時代新威(推薦理由:1、一站式等級保護服務專家,省時省心2、做過大量各行業等保測評案例。3、從事網路安全18年),依據《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要求》等技術標准,定期對等級保護對象開展等級測評。第三級定級對象應當每年進行一次等級測評工作,第四級定級對象應當每半年進行一次等級測評工作,第五級定級對象應當依據特殊安全需求進行等級測評。
『肆』 什麼是信息安全技術部隊招收此類專業的士官從事什麼工作
信息安全技術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學生的一門專業課。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信息安全問題越來越受關注。學生掌握必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和安全防範技術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對本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可掌握計算機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和當今流行的信息安全設置、安全漏洞、防火牆的策略與實現、黑客原理與防範,以便能夠使學生勝任信息系統的實現、運行、管理與維護等相關的工作。
信息安全技術專業
寬頻網已深入生活,對社會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網路安全隨之也越發顯得重要。各行業迫切需要從事計算機系統信息安全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本專業培養熟練掌握網路設備的安裝、管理和維護,能分析企業網路和信息系統安全漏洞、及時解決網路安全問題,並能夠根據企事業單位業務特點設計製作安全的電子商務/政務網站的專業人員。從事信息安全產品銷售與推廣、信息系統和電子商務/政務安全設計、網路和信息系統安全測試等工作。
主要專業課程: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TCP/IP協議、信息安全技術基礎、密碼學基礎、信息安全產品及應用技術、匯編語言程序設計、SQL資料庫安全設計、ASP.NET程序設計(Web安全)、計算機系統安全、Web編程技術等。
和電腦有關的工作塞
『伍』 軍事網路的安全保護適用網路安全法嗎
軍事網路的安全保護是適用網路安全法的,網路安全法就是通過各項技術和管理措施,才能使網路系統正常的運行,從而確保網路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所以軍事網路的安全保護適用網路安全法。網路安全法的適用范圍不僅僅是包括社會網路,軍隊內部使用的網路同樣適用,但軍事網路安全保護具體要求由中央軍事委員會另行規定。由於肯定是涉及國家安全和機密的,因此軍事網路的特別保護方式、職責、要求我們是了解不到的,肯定會比民用網路保護要求高很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是為保障網路安全,維護網路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而制定的法律。《網路安全法》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網路空間安全管理方面問題的基礎性法律,是我國網路空間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是依法治網、化解網路風險的法律重器,是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網路安全法》將近年來一些成熟的好做法制度化,並為將來可能的制度創新做了原則性規定,為網路安全工作提供切實法律保障。
法律依據:
根據《網路安全法》第七十八條,軍事網路的安全保護,中央軍事委員會另行規定。
『陸』 軍事網路安全防護與互聯網網路安全防護的區別在哪裡
區別在於內部和公共。
就是相互隔離(物理隔離)的網路,內部網僅內部使用,其他人無法訪問,internet中的電腦隨便你有多大本事也訪問不了。
軍事網路的安全保護適用網路安全法。
因為網路安全法的適用范圍不僅僅包括社會網路,軍隊內部使用的網路同樣適用,基本上涵蓋了所有從事IT類的單位、用戶、主管單位以及個人。
網路安全法就是通過各項技術和管理措施,才能使網路系統正常的運行,從而確保網路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所以軍事網路的安全保護適用網路安全法。
『柒』 信息安全認證的認證資質
1、華依防火牆認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銷售許可證>>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安全測評認證中心
<<軍用信息安全產品認證證書>>
中國國家信息安全測評認證中心
<<國家信息安全認證>>
國家保密局
<<科學技術成果鑒定>>
上海市信息化辦公室
<<軟體企業認定證書>><<軟體產品登記證書>>
2、網路安全物理隔離產品認證
國家保密局監制
公安部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認證
3、軍隊密碼和安全產品認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銷售許可證>>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安全測評認證中心
<<軍用信息安全產品認證證書>>
4、涉密網路的系統集成認證
國家保密局
<<涉密網路的系統集成認證>> 組織應建立符合BS7799-2標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在申請認證之前應完成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並保證體系的有效、充分運行三個月以上;
組織應向認證機構提供信息安全管理體系運行的充分信息,對於多現場應說明各現場的認證范圍、地址及人員分布等情況,認證機構將以抽樣的方式對多現場進行審核;
組織如要求,可向認證機構提出預審核的申請;
認證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文件審核,文件審核可在組織現場或非現場進行;第二階段現場審核;
獲得認證後每年進行一次監督;
當組織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出現變化,或出現影響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符合性的重大變動時,應及時通知認證中心;認證中心將視情況進行監督審核、換證審核或復審以保持證書的有效性; 依據國家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認證認可條例》及實施規則,在指定的業務范圍內,對信息安全產品實施認證,並開展信息安全有關的管理體系認證和人員培訓、技術研發等工作。具體包括:
1、在信息安全領域開展產品、管理體系等認證工作;
2、對認證及與認證有關的檢測、檢查、評價人員進行認證標准、程序及相關要求的培訓;
3、對提供信息安全服務的機構、人員進行資質培訓、注冊;
4、開展信息安全認證、檢測技術研究工作;
5、依據法律、法規及授權從事其他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