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為的失誤威脅:人為誤操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系統信息丟失、設備被盜、發生火災、水災,安全設置不當而留下的安全漏洞,用戶口令不慎暴露,信息資源共享設置不當而被非法用戶訪問等。
2、自然災害威脅:如地震、風暴、泥石流、洪水、閃電雷擊、蟲鼠害及高溫、各種污染等構成的威脅。
3、故意威脅:由於網路本身存在脆弱性,因此總有某些人或某些組織想方設法利用網路系統達到某種目的,如從事工業、商業或軍事情報搜集工作的「間諜」。
(1)大安全時代網路安全面臨的挑戰擴展閱讀
影響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因素:
1、用戶因素:
企業建造自己的內部網是為了加快信息交流,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建立之後,用戶的范圍必將從企業員工擴大到客戶和想了解企業情況的人。用戶的增加,也給網路的安全性帶來了隱患。
2、主機因素:
建立內部網時,使原來的各區域網、單機互聯,增加了主機的種類,如工作站、伺服器,甚至小型機、大中型機。由於它們所使用的操作系統和網路操作系統不盡相同,某個操作系統出現漏洞就可能造成整個網路的大隱患。
3、單位安全政策:
實踐證明,80%的安全問題是由網路內部引起的,因此,單位對自己內部網的安全性要有高度的重視,必須制訂出一套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網路安全
⑵ 我國網路安全面臨哪些挑戰
我國網路安全面臨著外國技術破壞以及國內違法破壞干預的挑戰。
⑶ 如何應對網路安全挑戰
網路安全挑戰主要有以下幾種:
黑客攻擊。通過使用各種技術手段,黑客會試圖破壞網路安全,例如通過惡意軟體、社工攻擊等方式,竊取敏感信息或破壞網路系統。
網路犯罪。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網路犯罪分子會通過網路實施各種犯罪活動,例如詐騙、色情活動、恐怖主義活動等,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
網路安全法規不健全。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現有的網路安全法規可能不能滿足當前網路安全的需求,導致網路安全漏洞較多,容易受到外部攻擊。
應對網路安全挑戰,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加強網路安全意識。應該提高公眾的網路安全意識,讓大家了解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並採取適當的防範措施,避免受到網路安全威脅的影響。
完善網路安全法律法規。應該完善現有的網路安全法律法規,加強對網路安全的監管,規范網路行為,使網路環境更加安全健康。
提高網路安全技術水平。應該加強對網路安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網路安全防護能力,構建安全的網路環境。
建立網路安全應急機制。應該建立網路安全應急機制,在網路安全事件發生時能夠及時應對和處理,防止網路安全威脅擴大。
加強網路安全管理。應該加強網路安全的日常管理,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及時發現安全隱患,處理安全事件,有效預防網路安全威脅的發生。
建立網路安全防護機制。應該建立完善的網路安全防護機制,包括安全審計、安全報警等,以有效預防網路安全威脅的發生。
推廣網路安全技術。應該推廣網路安全相關的技術,比如加密技術、身份驗證技術等,以提高網路安全的水平。
⑷ 中國網路安全與信息化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全球信息化的條件下,保障信息 安全已經成為對敵斗爭的重要領域、反分裂斗爭的重要戰場之一。境內外"三股勢力":
1、針對中國信息網路安全的情報攻擊越來越猖獗;
2、針對中國政治安全發動的信息網路輿論攻擊越來越瘋狂;
3、針對中國社會生活領域的信息網路違法犯罪活動日趨增多;
4、針對中國青少年群體的信息網路"毒害"日趨嚴重;
5、針對中國政治安全的IT企業商業糾紛政治化傾向日趨明顯,給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及社會和諧穩定造成極大威脅甚至嚴重危害。
健全信息化法治,堅持依法打擊和防範是國際上通行的策略。為此,中國必須加快信息法治建設,依法保障信息網路安全,堅持把依法保障信息安全納入維護國家安全之中,依法遏制"三股勢力"向信息化領域的蔓延,堅 持從保障信息安全的國際法治建設方面謀劃國際合作,不斷提高依法應對信息化條件下反分裂斗爭的法治能力。
⑸ 網路安全面臨的威脅主要有哪些
病毒 木馬 攻擊 漏洞 加密
1 竊聽 攻擊者通過監視網路數據獲得敏感信息,從而導致信息泄密。主要表現為網路上的信息被竊聽,這種僅竊聽而不破壞網路中傳輸信息的網路侵犯者被稱為消極侵犯者。惡意攻擊者往往以此為基礎,再利用其它工具進行更具破壞性的攻擊。
2 重傳 攻擊者事先獲得部分或全部信息,以後將此信息發送給接收者。
3 篡改 攻擊者對合法用戶之間的通訊信息進行修改、刪除、插入,再將偽造的信息發送給接收者,這就是純粹的信息破壞,這樣的網路侵犯者被稱為積極侵犯者。積極侵犯者截取網上的信息包,並對之進行更改使之失效,或者故意添加一些有利於自己的信息,起到信息誤導的作用。積極侵犯者的破壞作用最大。
4 拒絕服務攻擊 攻擊者通過某種方法使系統響應減慢甚至癱瘓,阻止合法用戶獲得服務。
5 行為否認 通訊實體否認已經發生的行為。
6 電子欺騙 通過假冒合法用戶的身份來進行網路攻擊,從而達到掩蓋攻擊者真實身份,嫁禍他人的目的.
7 非授權訪問 沒有預先經過同意,就使用網路或計算機資源被看作非授權訪問。它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假冒、身份攻擊、非法用戶進入網路系統進行違法操作、合法用戶以未授權方式進行操作等。
8 傳播病毒 通過網路傳播計算機病毒,其破壞性非常高,而且用戶很難防範。如眾所周知的CIH病毒、愛蟲病毒、紅色代碼、尼姆達病毒、求職信、歡樂時光病毒等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嚴重的可使整個網路陷入癱瘓。
⑹ 大數據安全的六大挑戰
大數據安全的六大挑戰_數據分析師考試
大數據的價值為大家公認。業界通常以4個「V」來概括大數據的基本特徵——Volume(數據體量巨大)、Variety(數據類型繁多)、Value(價值密度低)、Velocity(處理速度快)。當你准備對大數據所帶來的各種光鮮機遇大加利用的同時,請別忘記大數據也會引入新的安全威脅,存在於大數據時代「潘多拉魔盒」中的魔鬼可能會隨時出現。
挑戰一:大數據的巨大體量使得信息管理成本顯著增加
4個「V」中的第一個「V」(Volume),描述了大數據之大,這些巨大、海量數據的管理問題是對每一個大數據運營者的最大挑戰。在網路空間,大數據是更容易被「發現」的顯著目標,大數據成為網路攻擊的第一演兵場所。一方面,大量數據的集中存儲增加了泄露風險,黑客的一次成功攻擊能獲得比以往更多的數據量,無形中降低了黑客的進攻成本,增加了「攻擊收益」;另一方面,大數據意味著海量數據的匯集,這裡面蘊藏著更復雜、更敏感、價值巨大的數據,這些數據會引來更多的潛在攻擊者。
在大數據的消費者方面,公司在未來幾年將處理更多的內部生成的數據。然而在許多組織中,不同的部門像財務、工程、生產、市場、IT等之間的信息仍然是孤立的,各部門之間相互設防,造成信息無法共享。那些能夠在不破壞壁壘和部門現實優勢的前提下更透明地溝通的公司將更具競爭優勢。
【解決方案】 首先要找到有安全管理經驗並受過大數據管理所需要技能培訓的人員,尤其是在今天人力成本和培訓成本不斷上升的節奏中,這一定足以讓許多CEO肝顫,但這些針對大數據管理人員的巨額教育和培訓成本,是一種非常必要的開銷。
與此同時,在流程的設計上,一定要將數據分散存儲,任何一個存儲單元被「黑客」攻破,都不可能拿到全集,同時對於不同安全域要進行准確的評估,像關鍵信息索引的保護一定要加強,「好鋼用在刀刃上」,作為數據保全,能夠應對部分設施的災難性損毀。
挑戰二:大數據的繁多類型使得信息有效性驗證工作大大增加
4個「V」中的第二個「V」(Variety),描述了數據類型之多,大數據時代,由於不再拘泥於特定的數據收集模式,使得數據來自於多維空間,各種非結構化的數據與結構化的數據混雜在一起。
未來面臨的挑戰將會是從數據中提取需要的數據,很多組織將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是,太多無用的信息造成的信息不足或信息不匹配。我們可以考慮這樣的邏輯:依託於大數據進行演算法處理得出預測,但是如果這些收集上來的數據本身有問題又該如何呢?也許大數據的數據規模可以使得我們無視一些偶然非人為的錯誤,但是如果有個敵手故意放出干擾數據呢?現在非常需要研究相關的演算法來確保數據來源的有效性,尤其是比較強調數據有效性的大數據領域。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對於正在收集和儲存大量客戶數據的公司來說,最顯而易見的威脅就是在過去的幾年裡,存放於企業資料庫中數以TB計,不斷增加的客戶數據是否真實可靠,依然有效。
眾所周知,海量數據本身就蘊藏著價值,但是如何將有用的數據與沒有價值的數據進行區分看起來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甚至引發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
【解決方案】 嘗試盡可能使數據類型具體化,增加對數據更細粒度的了解,使數據本身更加細化,縮小數據的聚焦范圍,定義數據的相關參數,數據的篩選要做得更加精緻。與此同時,進一步健全特徵庫,加強數據的交叉驗證,通過邏輯沖突去偽存真。
挑戰三:大數據的低密度價值分布使得安全防禦邊界有所擴展
4個「V」中的第三個「V」(Value),描述了大數據單位數據的低價值。這種廣種薄收似的價值量度,使得信息效能被攤薄了,大數據的安全預防與攻擊事件的分析過程更加復雜,相當於安全管理范圍被放大了。
大數據時代的安全與傳統信息安全相比,變得更加復雜,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方面,大量的數據匯集,包括大量的企業運營數據、客戶信息、個人的隱私和各種行為的細節記錄,這些數據的集中存儲增加了數據泄露風險;另一方面,因為一些敏感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並沒有被明確界定,很多基於大數據的分析都未考慮到其中涉及的個體隱私問題;再一方面,大數據對數據完整性、可用性和秘密性帶來挑戰,在防止數據丟失、被盜取、被濫用和被破壞上存在一定的技術難度,傳統的安全工具不再像以前那麼有用。
【解決方案】 確立有限管理邊界,依據保護要求,加強重點保護,構建一體化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遵循網路防護和數據自主預防並重的原則,並不是實施了全面的網路安全護理就能徹底解決大數據的安全問題,數據不丟失只是傳統的邊界網路安全的一個必要補充,我們還需要對大數據安全管理的盲區進行監控,只有將二者結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全面的一體化安全管理的解決方案
挑戰四:大數據的快速處理要求使得獨立決策的比例顯著降低
「4個「V」中最後一個「V」(Velocity),決定了利用海量數據快速得出有用信息的屬性。
大數據時代,對事物因果關系的關注,轉變為對事物相關關系的關注。如果大數據系統只是一種輔助決策系統,這還不是最可怕的。事實上,今天大數據分析日益成為一項重要的業務決策流程,越來越多的決策結果來自於大數據的分析建議,對於領導者最艱難的事情之一,是讓我的邏輯思考來做決定,還是由機器的數據分析做決定,可怕的是,今天看來,機器往往是正確的,這不得不讓我們產生依賴。試想一下,如果收集的數據已經被修正過,或是系統邏輯已經被控制了呢!但是面對海量的數據收集、存儲、管理、分析和共享,傳統意義上的對錯分析和奇偶較驗已失去作用。
【解決方案】 在依靠大數據進行分析、決策的同時,還應輔助其他的傳統決策支持系統,盡可能明智地使用數據所告訴我們的結果,讓大數據為我們所用。但絕對不要片面地依賴於大數據系統。
挑戰五:大數據獨特的導入方式使得攻防雙方地位的不對等性大大降低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加工和存儲鏈條上的時空先後順序已被模糊,可擴展的數據聯系使得隱私的保護更加困難。過去傳統的安全防護工作,是先紮好籬笆、築好牆,等待「黑客」的攻擊,我們雖然不知道下一個「黑客」是誰,但我們一定知道,它是通過尋求新的漏洞,從前面逐層進入。守方在明處,但相比攻方有明顯的壓倒性優勢。而在大數據時代,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和維護者,這種由先天的結構性導入設計所帶來的變化,你很難知道「它」從哪裡進來,「哪裡」才是前沿。這種變化,使得攻、防雙方的力量對比的不對等性大大下降。
同時,由於這種不對等性的降低,在我們用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等大數據技術獲取有價值信息的同時,「黑客」也可以利用這些大數據技術發起新的攻擊。「黑客」會最大限度地收集更多有用信息,比如社交網路、郵件、微博、電子商務、電話和家庭住址等信息,大數據分析使「黑客」的攻擊更加精準。此外,「黑客」可能會同時控制上百萬台傀儡機,利用大數據發起僵屍網路攻擊。
【解決方案】 面對大數據所帶來新的安全問題,有針對性地更新安全防護手段,增加新型防護手段,混合生產數據和經營數據,多種業務流並行,增加特徵標識建設內容,增強對數據資源的管理和控制。
挑戰六:大數據網路的相對開放性使得安全加固策略的復雜性有所降低
在大數據環境下,數據的使用者同時也是數據的創造者和供給者,數據間的聯系是可持續擴展的,數據集是可以無限延伸的,上述原因就決定了關於大數據的應用策略要有新的變化,並要求大數據網路更加開放。大數據要對復雜多樣的數據存儲內容做出快速處理,這就要求很多時候,安全管理的敏感度和復雜度不能定得太高。此外,大數據強調廣泛的參與性,這將倒逼系統管理者調低許多策略的安全級別。
當然,大數據的大小也影響到安全控制措施能否正確地執行,升級速度無法跟上數據量非線性增長的步伐,就會暴露大數據安全防護的漏洞。
【解決方案】 使用更加開放的分布式部署方式,採用更加靈活、更易於擴充的信息基礎設施,基於威脅特徵建立實時匹配檢測,基於統一的時間源消除高級可持續攻擊(APT)的可能性,精確控制大數據設計規模,削弱「黑客」可以利用的空間。
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大數據已經產生出巨大影響力,並對我們的社會經濟活動帶來深刻影響。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挖掘信息的巨大價值,從而實現並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必將是一種趨勢。面對大數據時代的六種安全挑戰,如果我們能夠予以足夠重視,採取相應措施,將可以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安全的六大挑戰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⑺ 大數據時代給信息安全帶來的挑戰
大數據時代給信息安全帶來的挑戰
在大數據時代,商業生態環境在不經意間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處不在的智能終端、隨時在線的網路傳輸、互動頻繁的社交網路,讓以往只是網頁瀏覽者的網民的面孔從模糊變得清晰,企業也有機會進行大規模的精準化的消費者行為研究。大數據藍海將成為未來競爭的制高點。
大數據在成為競爭新焦點的同時,不僅帶來了更多安全風險,同時也帶來了新機遇。
一、大數據成為網路攻擊的顯著目標。
在網路空間,大數據是更容易被「發現」的大目標。一方面,大數據意味著海量的數據,也意味著更復雜、更敏感的數據,這些數據會吸引更多的潛在攻擊者。另一方面,數據的大量匯集,使得黑客成功攻擊一次就能獲得更多數據,無形中降低了黑客的進攻成本,增加了「收益率」。
二、大數據加大隱私泄露風險。
大量數據的匯集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用戶隱私泄露的風險。一方面,數據集中存儲增加了泄露風險,而這些數據不被濫用,也成為人身安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一些敏感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並沒有明確界定,很多基於大數據的分析都未考慮到其中涉及的個體隱私問題。
三、大數據威脅現有的存儲和安防措施。
大數據存儲帶來新的安全問題。數據大集中的後果是復雜多樣的數據存儲在一起,很可能會出現將某些生產數據放在經營數據存儲位置的情況,致使企業安全管理不合規。大數據的大小也影響到安全控制措施能否正確運行。安全防護手段的更新升級速度無法跟上數據量非線性增長的步伐,就會暴露大數據安全防護的漏洞。
四、大數據技術成為黑客的攻擊手段。
在企業用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等大數據技術獲取商業價值的同時,黑客也在利用這些大數據技術向企業發起攻擊。黑客會最大限度地收集更多有用信息,比如社交網路、郵件、微博、電子商務、電話和家庭住址等信息,大數據分析使黑客的攻擊更加精準。此外,大數據也為黑客發起攻擊提供了更多機會。黑客利用大數據發起僵屍網路攻擊,可能會同時控制上百萬台傀儡機並發起攻擊。
五、大數據成為高級可持續攻擊的載體。
傳統的檢測是基於單個時間點進行的基於威脅特徵的實時匹配檢測,而高級可持續攻擊(APT)是一個實施過程,無法被實時檢測。此外,由於大數據的價值低密度特性,使得安全分析工具很難聚焦在價值點上,黑客可以將攻擊隱藏在大數據中,給安全服務提供商的分析製造很大困難。黑客設置的任何一個會誤導安全廠商目標信息提取和檢索的攻擊,都會導致安全監測偏離應有方向。
六、大數據技術為信息安全提供新支撐。
當然,大數據也為信息安全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大數據正在為安全分析提供新的可能性,對於海量數據的分析有助於信息安全服務提供商更好地刻畫網路異常行為,從而找出數據中的風險點。對實時安全和商務數據結合在一起的數據進行預防性分析,可識別釣魚攻擊,防止詐騙和阻止黑客入侵。網路攻擊行為總會留下蛛絲馬跡,這些痕跡都以數據的形式隱藏在大數據中,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計算和處理資源有助於更有針對性地應對信息安全威脅,有助於找到攻擊的源頭。
⑻ 我國網路空間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有哪些
(一)網路系統存在漏洞,軟硬體設備不健全
(二)法律法規不完善,安全監管不力
(三)網路空間技術有待提升,創新能力不足
(四)網路空間安全治理話語體系不完善
⑼ 信息安全面臨的外部挑戰有哪些
轉載以下資料,僅供參考:中國的信息化進程與發達國家的信息化進程幾乎同步。按照2003年日內瓦、2005年突尼西亞和2013年日內瓦三次「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的《宣言》、《行動規劃》和目標願景,以及我國《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要求,在達到「小康社會」目標之時,中國將進入信息化社會,成為一個網路化國家,信息網路安全將是今後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大挑戰,集中表現在:第一,盡管我國在某些尖端技術領域擁有優勢,但在信息網路領域的核心技術、關鍵設備和操作系統上整體性的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目前在民用、商用和產業領域仍大量引進和使用外國先進的晶元產品、系統設備和程序軟體,可控能力相對較差。二,中國的國情不同於發達國家,在信息傳播機制、手段和方法以及管理機制上相對落後、被動,仍停留在傳統的新聞輿論理念上,尚未形成以信息輿論為主的內外傳播機制,國家「軟實力」還不夠強大,信息輿論話語權較弱。另一方面,未來網路社交將日趨發達,微群體會更加多樣,對網路空間社會治理方式仍顯單一、經驗不足。三,信息網路安全規劃、管理和協調體制、機制仍主要沿用現實空間中的體制和管理方式,離依照信息化發展、應用方式和網路空間的規律特性形成的信息網路安全體制、機制還有較大差距,面對已經到來的雲計算、大數據時代,亟需加快進行調整革新、綜合集成。四,信息網路領域的管理、協調主要是依據行政手段、規章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缺乏完整統一、相互銜接並且細化的法律法規,如信息網路安全法、公民信息保護法以及信息保密法律等,法制化治理和管理模式尚未形成。五,信息網路應用的特性決定了國家信息網路安全保障,若沒有企業和全民的充分參與就不可能是強大的和持久的。目前中國企業網路安全整體防護能力和水平較低,網民的安全意識和責任也很薄弱,民間機構、團體尚未參與到保障能力建設的進程中來,還主要是靠政府、靠行政手段來推行、實施和監督。信息安全是信息化社會的基石。信息網路安全問題將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重大問題。對於正在邁入信息化社會的我國來說,加快信息網路安全保障建設、增強保障能力的任務十分緊迫。中國信息化建設必須在發展中保安全、在保障中促發展。發展與安全,要相互兼顧,兩者都要硬。為應對來自內外日益復雜多樣的網路安全挑戰,應從信息化發展趨勢和中國信息化與全球信息化之間關系的角度,對中國網路信息安全與國家安全進行戰略性思考、持續性研究、整體性謀劃,以及在體制、機制上協調、整合。關鍵核心技術與設備研發的自主、創新、可控,是當務之急。保障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的安全與穩定運行,是重中之重。增強監控、防禦各種形式網路攻擊的應急響應能力;加強防禦反制網路戰爭能力建設;大力扶持信息網路安全產業和應用服務;完善信息安全產品與服務的國家審查、安全測評認證及風險評估機制;有力打擊黑客攻擊與各種網路犯罪行為;依法有效監管網路信息傳播輿論,掌握網路時代信息輿論的主動權,確保社會穩定等,都是網路安全保障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