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形勢異常嚴峻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形勢異常嚴峻。這主要由於國內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是詳細描述:
其次,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需求多元化、文化沖突加劇等問題,導致一些社會矛盾不斷升級。同時,執法安全和治安環境的壓力也在逐漸加大。特別是當前疫情影響全球,加重了一些國家內外矛盾,各類極端和激進事件和利益爭端進一步加劇。
第三,網路和信息安全面臨挑戰。網緩大州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網路等新興技術給犯罪分子帶來了新的創造性空間。網路攻擊、網路搶劫、網路詐騙等犯罪行為屢屢仿則發生,已成為威脅我國網路和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擾蔽時,消息讓傳播在網路上變得更加簡單和快速,社會輿論具有更大影響力,使得輿論安全、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同等重要的領域。
總之,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極端意識的持續增加,因而使得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與日俱增。應對這種情況要注重協作、持續加大對國家安全的投入和管理,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加強國家戰略安全能力建設,強化對重要領域和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控制機制建設,著力提高國家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增強國家實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
B. 網路安全涌現新風險新需求,雲化智能化成趨勢
4月25日到29日,第九屆「4.29首都網路安全日」在京舉行,與會的網路安全行業專家提出,當今國內國際網路安全風險格局加速演變,使得我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防護增加了難度。與此同時,疫情反復下混合辦公成為新趨勢,企業虛擬邊界不斷擴展,網路攻擊自動化、攻擊技術更新迭代持續加速、黑客黑產日漸形成完善的上下游黑色產業鏈,對政企的數據安全、供應鏈安全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面對網路安全領域不斷出現的新需求、新風險,微步在線創始人、CEO薛鋒表示,面對困難,迎難而上就是對產業的最佳支持。薛鋒認為,近年來或鬧網路安全風險格局加速演變,迫切需要凝聚全 社會 力量,政企共同構築網路安全的行業向心力。
薛鋒說,應以威脅情報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發揮威脅情報的前瞻性、准確性、指導性,通過提供前置化、全流程的發現檢測、響應與處置能力,實現守護網路安全的「最先一公里」。
他提出,大數據、人工智慧和雲計算等新技術應當在網路安全中充分發揮作用,網路弊渣安全要走向雲化、智能化、自動化。依託長期累積的技術能力,微步在線已經在雲端利用大量的計算資源和資料庫建立起能力完善的微步安全雲,具備對病毒、木馬、惡意文件、新型網路威脅的租團悄雲端即時分析能力和每日海量的威脅情報生產和生命周期管理能力。
據悉,在2020年春節疫情初起時,微步在線推出的公益版OneDNS產品曾入選「中關村首批抗擊疫情的新技術新產品服務清單」,助力各單位在SaaS雲端輕量化解決安全問題。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數十次參加國家重要活動的安全保障,參與保障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兩會」、進博會、達沃斯論壇等活動的順利開展,為上百家重點保障單位建立了威脅監控體系。
C. 網路安全面臨的威脅主要有哪些
病毒 木馬 攻擊 漏洞 加密
1 竊聽 攻擊者通過監視網路數據獲得敏感信息,從而導致信息泄密。主要表現為網路上的信息被竊聽,這種僅竊聽而不破壞網路中傳輸信息的網路侵犯者被稱為消極侵犯者。惡意攻擊者往往以此為基礎,再利用其它工具進行更具破壞性的攻擊。
2 重傳 攻擊者事先獲得部分或全部信息,以後將此信息發送給接收者。
3 篡改 攻擊者對合法用戶之間的通訊信息進行修改、刪除、插入,再將偽造的信息發送給接收者,這就是純粹的信息破壞,這樣的網路侵犯者被稱為積極侵犯者。積極侵犯者截取網上的信息包,並對之進行更改使之失效,或者故意添加一些有利於自己的信息,起到信息誤導的作用。積極侵犯者的破壞作用最大。
4 拒絕服務攻擊 攻擊者通過某種方法使系統響應減慢甚至癱瘓,阻止合法用戶獲得服務。
5 行為否認 通訊實體否認已經發生的行為。
6 電子欺騙 通過假冒合法用戶的身份來進行網路攻擊,從而達到掩蓋攻擊者真實身份,嫁禍他人的目的.
7 非授權訪問 沒有預先經過同意,就使用網路或計算機資源被看作非授權訪問。它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假冒、身份攻擊、非法用戶進入網路系統進行違法操作、合法用戶以未授權方式進行操作等。
8 傳播病毒 通過網路傳播計算機病毒,其破壞性非常高,而且用戶很難防範。如眾所周知的CIH病毒、愛蟲病毒、紅色代碼、尼姆達病毒、求職信、歡樂時光病毒等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嚴重的可使整個網路陷入癱瘓。
D. 2020新時代我國的國家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第一,文化安全威脅。西強我弱的文化生態在今後很長時間內無法改變,我們將長期受到壓力或者說威脅。歷史早就證明,對一個民族的改變根本在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意味著失去自我。目前的中國屬於政治文化一枝獨秀,民族文化停滯不前,內含普世價值的人類文化無法觸及,所以,被好萊塢大片深刻改造的中國青年一代,正在發生著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上的大改造,這方面我們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幾乎失去還手之力。第二手鋒,網路安全威脅。網路改變世界,西亞北非的國家動盪,越來越顯示出網路的推動作用,有人就說,過去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一個政權改變另一個政權,需要大量地積聚力量,而今網路號召與反政府遊行,就能迫使政府垮台,政權更疊,制度改變。正是由於網路的巨大旁薯禪力量,美國等西方國家把影響和改革中國的途徑移師網路,我們尚未做好運塵應對該領域挑戰的准備。
E. 北京健康寶遭受網路攻擊,網路安全問題該如何保障
在第318次新冠病毒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健康寶系統在使用高峰期時段遭受到網路攻擊,並且攻擊源頭來自境外,健康寶團隊也及時應對,在受攻擊時段並未對相關服務功能帶來實際影響,這也是健康寶系統在短時間內遭受到的第二次網路攻擊了,而且這次選在的使用的高峰時段,足以見得對方的行徑是有組織有目的性的,妄想對我們的基礎設施產生威脅,擾亂我們現有的社會秩序。
1、加大網路完全教育的宣傳,提高全面網路安全意識,這是築牢網路安全的必要屏障。
2、建立風險預警,以及風險防範失敗後應對機制,逐漸一支有網路風險處置能力的隊伍,並由一套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機制,一旦發生網路攻擊可以馬上作出反應。
3、加強國際合作,認清自身實力,取長補短,並且通過交流知己知彼,另外就是自身也要有過硬的技術,才能有效抵禦惡意攻擊。
4、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引領互聯網信息領域科學的發展,創造出一個有序的良性的互聯網產業環境。
F. 當前我國信息安全存在的主要威脅因素有哪些
信息安全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一、技術安全風險因素
1)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防護能力不強。
國家重要的信息系統和信息基礎網路是我們信息安全防護的重點,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國的基礎網路主要包括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重要的信息系統包括鐵路、政府、銀行、證券、電力、民航、石油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所依賴的信息系統。雖然我們在這些領域的信息安全防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安全防護能力仍然不強。主要表現在:
① 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對信息安全基礎設施投入不夠,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缺乏有效的維護和保養制度,設計與建設不同步。
② 安全體系不完善,整體安全還十分脆弱。
③ 關鍵領域缺乏自主產品,高端產品嚴重依賴國外,無形埋下了安全隱患。 我國計算機產品大都是國外的品牌,技術上受制於人,如果被人預先植入後門,很難發現,屆時造成的損失將無法估量。
2)失泄密隱患嚴重。
隨著企業及個人數據累計量的增加,數據丟失所造成的損失已經無法計量,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均可能隨意受到威脅。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竊密與反竊密的斗爭愈演愈烈,特別在信息安全領域,保密工作面臨新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信息時代泄密途徑日益增多,比如互聯網泄密、手機泄密、電磁波泄密、移動存儲介質泄密等新的技術發展也給信息安全帶來新的挑戰。
二、人為惡意攻擊
相對物理實體和硬體系統及自然災害而言,精心設計的人為攻擊威脅最大。人的因素最為復雜,思想最為活躍,不能用靜止的方法和法律、法規加以防護,這是信息安全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人為惡意攻擊可以分為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主動攻擊的目的在於篡改系統中信息的內容,以各種方式破壞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被動攻擊的目的是在不影響網路正常使用的情況下,進行信息的截獲和竊取。總之不管是主動攻擊還是被動攻擊,都給信息安全帶來巨大損失。攻擊者常用的攻擊手段有木馬、黑客後門、網頁腳本、垃圾郵件等。
三、信息安全管理薄弱
面對復雜、嚴峻的信息安全管理形勢,根據信息安全風險的來源和層次,有針對性地採取技術、管理和法律等措施,謀求構建立體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已逐漸成為共識。與反恐、環保、糧食安全等安全問題一樣,信息安全也呈現出全球性、突發性、擴散性等特點。信息及網路技術的全球性、互聯性、信息資源和數據共享性等,又使其本身極易受到攻擊,攻擊的不可預測性、危害的連鎖擴散性大大增強了信息安全問題造成的危害。信息安全管理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信息安全管理研究起步比較晚,基礎性研究較為薄弱。研究的核心僅僅停留在信息安全法規的出台,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標準的制定及一些信息安全管理的實施細則,應用性研究、前沿性研究不強。這些研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管理底子薄,漏洞多的現狀。
但這些威脅根據其性質,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 信息泄露:保護的信息被泄露或透露給某個非授權的實體。
(2) 破壞信息的完整性:數據被非授權地進行增刪、修改或破壞而受到損失。
(3) 拒絕服務:信息使用者對信息或其他資源的合法訪問被無條件地阻止。
(4) 非法使用(非授權訪問):某一資源被某個非授權的人,或以非授權的方式使用。
(5) 竊聽:用各種可能的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竊取系統中的信息資源和敏感信息。例如對通信線路中傳輸的信號搭線監聽,或者利用通信設備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電磁泄露截取有用信息等。
(6) 業務流分析:通過對系統進行長期監聽,利用統計分析方法對諸如通信頻度、通信的信息流向、通信總量的變化等參數進行研究,從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和規律。
(7) 假冒:通過欺騙通信系統或用戶,達到非法用戶冒充成為合法用戶,或者特權小的用戶冒充成為特權大的用戶的目的。我們平常所說的黑客大多採用的就是假冒攻擊。授權的權利或特權。例如:攻擊者通過各種攻擊手段發現原本應保密,但是卻又暴露出來的一些系統「特性」,利用這些「特性」,攻擊者可以繞過防線守衛者侵入系統的內部。
(9) 授權侵犯:被授權以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系統或資源的某個人,卻將此許可權用於其他非授權的目的,也稱作「內部攻擊」。
(10)抵賴:這是一種來自用戶的攻擊,涵蓋范圍比較廣泛,比如,否認自己曾經發布過的某條消息、偽造一份對方來信等。
(11)計算機病毒:這是一種在計算機系統運行過程中能夠實現傳染和侵害功能的程序,行為類似病毒,故稱作計算機病毒。
(12)信息安全法律法規不完善,由於當前約束操作信息行為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很多人打法律的擦邊球,這就給信息竊取、信息破壞者以可趁之機。
G. 中國在新興領域面對哪些威脅與挑戰
新形式的網路安全威脅和風險正不斷滋生、擴散和疊加。
近年來,我國網路安全應急響應能力不斷提升,傳統安全問題得到有效控制。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7月17日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未發生大規模病毒爆發事件,網頁篡改等傳統問題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數據泄漏、雲平台安全風險等問題較為突出,與5G、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相關的網路安全挑戰也在不斷增大。
應對方式
國家有關部門已就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和個人信息保護採取行動。2019年以來,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四部門,針對部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開展專項治理。國家網信辦副主任劉烈宏表示,針對數據安全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網信辦會同相關部門將繼續加強完善各項法規制度和標准規范,形成法規性防護機制和體系。
以上內容參考:中新網-傳統領域風險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