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以色列打造網路安全矽谷
擴展閱讀
手機寬頻網路促銷活動 2025-07-05 01:21:58

以色列打造網路安全矽谷

發布時間: 2022-04-13 05:04:13

⑴ 以色列創新真相

在遙遠的中東,有一個讓我們感到異常神秘的國度——以色列。那裡是一個面積跟北京差不多大的彈丸之國,被敵對的阿拉伯世界包圍,民族沖突剪不清理還亂……這些使我們長期覺得以色列是一個身處荒漠、飽經滄桑、充滿戰火的國度。

然而,當我們深入觀察這個國家之後,才會發現真實的以色列其實是一個經濟富庶、科技發達、環境美麗的現代化國家,其科技水平甚至超過了日本、加拿大、中國、印度等國家。

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先進的教育

最後,我們不得不對猶太人的重智尚德的文化傳統感到欽佩。在美國外交政策專家丹·塞諾和以色列專欄作家索爾·辛格合著的《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跡的啟示》一書中,作者就將猶太人的優秀的文化傳統視作以色列成為科技創新強國的最重要因素。

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包括:猶太人在兩千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善於博採眾長的傳統;讓猶太民族緊密團結而得以生存和復興的集體意識;在極其困難條件下建設國家、創造奇跡最需要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等等。

以色列人在上述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構築了十分成功的教育體系。比如,以色列人不迷信權威,不培養「乖孩子」,而要培養有想法、能獨立思考的孩子。他們認為孩子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在以色列的中學課程中,老師常常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問題並提供解決的方案。經過這樣的基礎教育,挑戰約定俗成的東西,擺脫思維條條框框的束縛已然成為以色列年輕人的一種習慣。以色列專家稱:「以前猶太人母親希望孩子成為律師,但現在每位母親都希望自己孩子創業。」

以色列特別注重高校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培養,支持每個大學成立自己的科技孵化器並進行資金資助,另外還成立了高校科研成果商業化中心。高校機構在商界也十分活躍,將實驗室研發出的技術成果、知識專利出售,或進行商業化運作。在大學教育中,以色列高校重視將科技創新與商貿管理、經濟、法學、文史哲等學科結合起來,體現出一種全面、系統、綜合的優勢。學校看上一個項目,要組織跨學科專家進行全面考察和評估。當然,也不是所有項目都能成功。比如希伯來大學的風險投資項目,失敗率大概是30%。但是,以色列高校既有鼓勵創新的政策舉措,也有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允許師生大膽嘗試,也允許犯錯誤。以色列教育界的共識是:創新本身就伴隨著風險和挫折,因此要倡導理解失敗的風氣,對失敗者多一點包容,才能使他們取得突破。

在高等教育之外,以色列還大力發展成人業余教育以推動全民創新,並鼓勵成人學生選修社會發展所急需的高科技課程。隨著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的不斷興起,每年高科技行業新增數千個崗位,因此,政府廣開渠道,為年齡較大的員工免費教授最新科技課程,讓他們填補高科技職位空缺。現在,以色列的中老年、退休人士取得創新成果的事例層出不窮,終身學習已蔚然成風。源源不斷的人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從而保證了民族的興盛與國家的繁榮進一步延續下去。


本文源自大科技*網路新說 2016年第11期雜志文章、歡迎廣大讀者關注我們大科技的微信號:hdkj1997

⑵ 中東土豪真會玩!無人車當巡警,超級高鐵飛行汽車也來了

▲以色列創企與OEM/Tier1合作情況一覽表

通過和OEM、Tier1的合作,來自以色列的汽車科技正對汽車行業的發展產生越來越深入的影響。

例如,致力於高級駕駛員輔助系統(ADAS)及自動駕駛系統研發的Mobileye已經與全球多家OEM和Tier1建立起合作關系。

Mobileye是視覺ADAS與自動駕駛技術的領軍者,據媒體報道該公司目前已在汽車前裝市場上擁有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現在,在寶馬5系、6系、7系、沃爾沃S80、S60、XC70、XC60、V70以及通用汽車的別克Lucerne等更多的車型上面,我們都能見識到來自Mobileye的技術。

結語:技術、政策推動中東變身黑科技孵化器

隨著該地區汽車銷量增長及多個自由貿易區的設立,中東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到來自汽車行業的關注。

雖然飛行汽車、超級高鐵等黑科技何時落地中東還不得而知,通過這些技術本身也有待時間檢驗,不過至少從目前來看,一些先進的汽車科技已經在中東找到了成長空間。

一方面,似乎是迪拜、沙特等中東國家不差錢,有足夠的資金用來投入汽車科技的研發。但另一方面,原有的技術沉澱和相關的激勵政策,才是中東國家有機會孕育、輸出這些前沿科技的深層原因。

就以色列而言,在研發方面以色列進行了高額的投入,並最終使其在自動駕駛、AI、網路安全等方面擁有了成熟的技術和人才資源。

而像沙特、迪拜等國家或者地區,則在政策上對於推進智能交通給予了支持,同時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也給一些在其他地方需要更嚴格認證標準的汽車黑科技創造出可進行測試的空間。

未來隨著全球汽車行業向智能化、電氣化轉型,中東地區將會成為推動汽車市場發展的又一個引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⑶ 以色列總理稱以色列網路安全做的怎麼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0日表示,以色列已成為網路安全領域的全球五大領先國家之一。

國際網路安全會議是正在以色列海濱城市特拉維夫舉行的以色列網路周的重要內容,網路周每年舉行一次。本屆網路周於6月17日拉開帷幕,吸引了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

厲害了。以色列。

⑷ 「70年戰爭不斷,還能成為發達國家」,以色列究竟是靠什麼賺錢的

以色列一個經濟發達國家,他的國內經濟是呈多元化的,其經濟的主要來源有,信息產業、國防工業、旅遊業、奶品業、教育業、農業,對外投資、美國提供經濟援等多種方式獲取經濟來源,因為其收入來源眾多,此處重點只介紹信息產業、國防工業、農業收入這三種收入方式。

1、信息產業是以色列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以色列是世界上除了美國矽谷外高科技最為集中,創業密度最高的地區,新興公司數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高新技術出口佔全部出口收入的百分之七十,電子產品出口佔全部工業品出口的百分之四十,其軟體產業已成為國際軟體業的一支主要力量。

除上述著重介紹的收入來源之外,以色列在旅遊業、奶品業、教育業、對外投資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這些行業都為以色列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⑸ 為什麼以色列這么小而又這么強大呢

  1. 以色列重教育更重科技,包括農業科技(滴灌技術)和工業科技,醫療等領域(具體如最先進的骨聲刀,U盤的鼻祖閃迪,網路在線即時消息的鼻祖ICQ)甚至於軍事領域。

  2. 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里有多少是以色列的公司,不用說想必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3. 以色列有自己的矽谷,位於以色列北部海法附近,集結了以色列最厲害的科學家,整天在搞科研,據以色列的朋友透露,至少有好幾百頂尖科學家。以色列也有自己的」矽谷「。

    如果我沒記錯,內坦尼亞胡曾經說過流傳甚廣的一句話:如果阿拉伯國家放下武器,那麼和平就有了,如果以色列放下武器,那以色列就沒了。

  4. 以色列有非常好的創業環境,特別是科技類的,政府扶持資金都是大手筆,而且社會環境對創業失敗有非常高的包容度。認識的很多以色列朋友都有過創業經歷,或者不是正在創業就是在創業的路上。

  5. 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等工科高校的科研氛圍非常好,整個大環境也是允許你質疑或是提問的,諾貝爾獲得者在比例上來講是非常高的。、

  6. 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使得以色列就像石縫中的小草長得更加頑強---不得不強大!

  7. 以色列全民皆兵,男女無特殊原因(已婚或者疾病等不適合服役的)都需要服役,鍛就了堅韌不拔的意志,也跟戰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個對於個人甚至整個民族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相對的人與人之間誠信指數也較高。插個題外話,關於以色列人的戰友情,2015.4.25尼泊爾地震的時候我在加德滿都,以色列的飛機和救援隊是第一時間到達並接人回去的。以色列男生女生高中畢業後服兵役一般男3年女2年,服兵役的時候政府每月是有補貼的,兵役完結後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可以去旅遊,以色列人愛旅遊,應該叫旅行,真的是在行走。地震的時候有個以色列人在珠峰大本營附近被雪崩埋了,以救援隊去找了幾天沒找到!後來,是被埋的人在部隊的好友,專程飛到還頻頻有餘震的尼泊爾,找了好多天,最後找到了他的遺體,帶回了以色列,裹著大衛旗。

  8. 猶太人在全球不管是經商還是其他領域包括諾獎,出類拔萃的占太多也一定程度上使得猶太人的回歸會對以色列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9. 全世界的猶太財團特別是歐美的對以色列在教育科研等領域的資助和各種幫助也至關重要。

  10. 和美國長期的盟友關系使得各方面交流,演習等也會有幫助。

  11. 因為其科技的威望,軍事科技也賣得很好,甚至是對美國都有不少軍事輸出,韓國也在協商購買」鐵穹「事宜。

  12. 前蘇聯解體後大批科學家,大學教授等移民到以色列,對以色列教育和科技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半夜三更的帝都霧霾太嚴重以至於思路不大清晰請見諒,不過點應該都有基本覆蓋到了,希望能幫到你。

⑹ 來自矽谷,以色列的創業項目怎麼玩

為什麼以色列是一個創新國度呢?以色列的創業企業比矽谷的創業企業還要多,而且這些創新企業是非常多元化的。以色列成為創新大國的原因,不是因為創新企業多,而是這一領域風投的數量巨大。以色列風投的數量是美國的2.5倍。按人均數來算,以色列的風投數量大概是歐洲的十倍。這對於以色列的創業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很大自信。首先,人們對創新可能有誤解。如果在網路上搜一下「創新」這個詞可以看到很多相關圖片,其中有些看起來像一個電燈,通常電燈就意味著一個想法。我們一直認為,創新就只是一些新的想法,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從事業企業的人都知道,想法並不是最重要的,想法有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任何價值。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想法加上其他的東西,把它真正的變為創新,把它真正的變為一個創新企業。在以色列,有兩大重要元素是需要被加入想法中的,並且這兩大元素能夠把想法變為創新。第一個元素是驅動因素及決心,第二個是願意冒險。這是兩個最重要的元素,我們需要把它們與想法結合起來。很多人都有想法,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成功利用「驅動」和「冒險」這兩個元素。如果你是一個企業家就知道,你有想法之後可以與人們探討,但是大多數人會覺得這個想法比較瘋狂,並不是很好。我們培養下一代人的時候,要讓他們承擔起責任,讓他們願意承擔風險。因為這是我們的祖先所做的一件事情,所具備的一些精神。創業是艱難的,有時候會碰到很多困難。中國會面臨很多挑戰,但也會幫助我們更好的應對挑戰,並且學會如何應對。還要提出的是,以色列是一個移民國家。這為什麼重要呢?因為移民有很多動力,他們也願意去擔當風險。其實,「移民」和「創業精神」是相關連的。即使在中國,你可能也不會一直住在一個城市,而是會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很多創業人員就像某種程度上的移民一樣。比如矽谷,有一半的公司都是由移民創立的。以色列就是個移民國家,人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像我從美國移回以色列,對我們來說這是重要的生活經歷。

⑺ 以色列,一個創新強國是怎麼煉成的

五大創新途徑

以色列的創新生態系統極富活力,吸引了數以百計的跨國公司、中等規模公司以及一些小型初創公司,這些公司或已和以色列的企業建立了夥伴關系,或已在該國建立了組織機構。

新型模式百花齊放,非以色列公司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把握以色列矽谷——「硅溪」——的機遇。

1. 在以色列開展研發活動

目前,超過250家外國公司在以色列設立了研發中心。例如,英特爾在該國設立了四個研發中心和一家晶元工廠,總產值幾乎占以色列技術出口額的10%;圍繞英特爾在以色列的創新基地,一個由1000多家初創企業和供應商組成的半導體產業群蓬勃發展起來。盡管運行研發中心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但開展研發活動仍是跨國公司利用以色列創新能力、有效應用科技人才的主要方式。

五大創新啟示

以色列正在轉型成為科技強國,這不僅給公司和企業家創造了機會,而且給全世界希望促進本國初創企業發展、提升本國創新文化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寶貴經驗。

1. 構建智庫

以色列始終大力發展教育和科研,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研究和學術機構培育高新人才、鼓勵新鮮創意,是其初創企業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該國民間在科技研發上的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1%,是歐洲平均投入(1.9%)的兩倍多。此外,以色列擁有七所研究型大學,其中兩所大學的自然科學學科位列世界前50名。

2. 改善移民與安置政策,弘揚企業家精神

以色列匯集了來自70個國家的移民,已經成為一個富有活力、文化多元的大熔爐。在多種措施的支持下,這些移民成為以色列創新體系多元化人才的組成部分。在全世界范圍內,以色列人口中的工程師和博士比例最高。國家需要為移民提供成功機會並助其真正紮根於此,避免人才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

3. 不畏風險,不懼失敗

以色列科技企業家非常重視敢想敢為的精神,也憑借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以非凡的速度和敏捷度推行自己的理念。充滿創新和冒險的文化——包括不懼失敗的精神——已經成為以色列基因的一部分。缺失這種精神的國家可以通過明智的政策進行彌補,包括企業家項目、學校教育、簡化與靈活的破產規定等。

4. 集中激勵制度及明智的創新支持政策

以色列政府通過集中激勵和創新政策為企業家提供支持,助其邁出第一步。國外投資商的研發中心、孵化器和創新實驗室也從諸如減稅、撥款等激勵政策中受益匪淺。更重要的是,政府應減少對企業的干預,讓企業家更自由地實踐其創新理念。

5. 化弊為利

由於自然資源匱乏、安全環境不夠穩定,以色列必須重點發展科技,彌補不利條件。各國不應單純模仿他國,而是應因地制宜,發展本國特色技術與服務。高科技集群的建設也非一日之功,需要現有的行業、大學和富有創造力的城市環境共同努力創造。

總之,多元化是創新之源。對於企業而言,創新方式多樣且復雜;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也適用於整個創新生態系統。隨著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企業需理解多種創新生態系統,創造性地結合自身獨特優勢參與其中,最終獲得成功。

⑻ 全球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矽谷

五大信息科技中心是:德國法蘭克福,中國香港,日本東京,英國倫敦,美國紐約。

世界十大矽谷是:德州首府奧斯汀,印度的班加羅爾,美國麻州的波士頓,英國劍橋,芬蘭首都赫爾辛,美國猶他州的鹽湖城,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新加坡,法國的蘇菲亞高科技園區,以色列的特拉維夫。


(8)以色列打造網路安全矽谷擴展閱讀:

深圳創新高地、頗具「中國矽谷」氣質的南山區在經濟總量突破5000億元,站穩中國百強區之首後,正舉全區之力,在科創、產業、交通三大領域發力,謀求核心引擎升級,飛速駛向世界級灣區。

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的目標就是緊盯基礎研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源頭創新引擎。該片區科研資源富集,結合南山蓬勃的產業創新活力,將為深圳乃至大灣區的科創提供更多「源頭活水」。


⑼ 只有830萬人口的以色列憑什麼能成為全球創新中心

這是因為以色列始終相信著,在這個時代只有科技和人才的力量才是最為重要的,他們一直大力的發展人才以及發展科技,其次就是他們把他們的信仰融入了他們的職業精神,然後讓人才來創造財富價值。再加上以色列有十分良好的創業投入生態系統,還有非常完善的風險資本測估體系,所以說他們一直可以走在創新的前列。

而以色列的企業家精神一直被商界人士所稱贊,其中很大的因素是千年來宗教的沐浴更使其與眾不同;以色列的企業家致力於快速助力將初創企業變成贏利和高速增長的公司。事實上世界上面除了矽谷,很多初創企業的聚集地都是在以色列這里誕生的,以色列被稱為矽谷第二,他原創的生態系統往往領先於紐約,洛杉磯等地。超過4,000多家在以初創企業致力於創新,並為全球性挑戰提供解決方案。


所以說如今的以色列憑著上面的幾種原因,在它的沙漠之旅中開出了一片綠洲,成為了所有創新人才最夢想去到的地方,也成為了初創企業的搖籃。世界上面最早出現的通信軟體就在以色列的公司誕生,那個時候QQMSN都還沒有出現,所以說在這個人口僅僅只有850萬的國家,但卻是創業者的天堂。

⑽ 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崛起

以色列崛起之謎
一個誕生不過58年的國家,為什麼能從一個農業國家快速變身為現代化國家?

一個人口不足700萬的國家,為什麼能在炮火和戰爭的陰影中實現人均GDP 18000美金的經濟奇跡?

一個國土面積不足中國三十分之一的國家,為什麼能完成從「農業立國」到「科技立國」的成功轉型?

一個除了沙子外幾乎一無所有的彈丸小國,為什麼能在世界經濟論壇國家排名中遙遙領先?

2006年11月25日開始的10天里,我們揣著一長串的問號,管中窺豹地探尋了以色列崛起的秘密。

我們的最後一個采訪對象是以色列外交部亞太司副司長Amos Nadai,他說,以色列崛起的秘密,就在於一無所有。除了沙子,除了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他們什麼都沒有。

從宗教聖殿到科技聖殿

以色列在高科技領域的驚人成就,是以色列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沖擊。

到達以色列的第一天,我們在以色列商貿勞工部投資促進中心觀看了一個短片。從比爾·蓋茨對以色列高科技人才的贊美,到IBM等世界一流企業落戶海法高科技園區,短暫的十分鍾內,短片向我們展示了世界對以色列高科技的青睞,以及以色列的科技發明對世界的貢獻。

該中心主任Rachel Roei女士告訴我們,以色列人發明了諸多顛覆性的技術:給電信運營商帶來巨大挑戰的網路電話VoIP技術;改變人們溝通方式的ICQ;提升無線計算能力的奔騰和迅馳晶元;豐富網路運用的Comverse的語音郵件……

看到摩托羅拉在以色列的研發中心發明世界上第一部手機,看到退役軍人發明了維護網路安全的防火牆,微軟、IBM等高科技公司爭先恐後地在以色列安營紮寨。來自以色列央行的數據稱,2006年前7個月以色列吸引的外國投資達154億美元,創歷史最高記錄。

以色列高科技公司成為外國投資者的首要目標,「股神」巴菲特用40億美金收購了以色列Iscar公司80%的股權,ScanDisk則將最先發明移動硬碟技術的MSystems公司攬至麾下。世界權威機構Fitch將以色列的國家評級從「A」調到了最高的「A+」。

遙想以色列建國之初,以色列商貿勞工部外貿局局長Boaz Hirsch說,那時候,他們是一個農業國家。最典型的標志是,他們向全世界出口了很多柑橘,由於柑橘的產地在雅法,所以柑橘的品牌名稱就是雅法的城市名字Jaffa。

不足半個世紀的光景,以色列在高科技領域,尤其是信息通訊領域,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在耶路撒冷這座古老的「宗教聖殿」之外,締造了一座嶄新的「科技聖殿」。他們開始向世界兜售象徵高科技的Jaffa。

Java是一種新型的計算機語言,以色列人讀起來和Jaffa的發音一致。Boaz Hirsch說:「當高科技把以色列抬進現代化國家的行列,我們的人民驕傲地說,我們走出了一條從Jaffa通往Java的新路。」

以色列為什麼會成為「第二個矽谷」?為什麼會成為矽谷之外新興科技企業最集中的地方?為什麼能在世界經濟論壇國家排名中遙遙領先?為什麼這么快就完成了從Jaffa到Java的轉變?

歐美高科技公司領袖們的答案是,以色列有著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據稱,巴菲特在收購Iscar公司時稱,Iscar是頭腦、才乾和想像力的獨特組合,他們的收購,本質上是一場關於他們的頭腦的豪賭。

諸多受訪的以色列官員認為,這樣的答案看到的只是表象,更為深層的原因在於以色列一無所有。他們說,以色列沒有資源,只有投資仰仗頭腦的高科技,才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拼出一條血路。

「我們的秘密在於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成功的秘密,真的就在於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幾乎沒有任何自然資源,我們要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須尋覓到適合我們的道路。」11月30日,在以色列外交部,亞太司副司長Amos Nadai,就以色列崛起的秘密,發表他的「個人看法」。

顯然,這樣的看法不僅僅是他的「個人看法」。采訪期間,從外交官到商貿勞工部官員到成功的企業家,受訪者眾口一詞,答案驚人的一致。

Amos Nadai說:「你們是不是覺得我們的國家實在太小了?從上海到北京要飛好幾個小時,而你們在直升飛機上看以色列,一會兒就結束了。」

以色列的國土面積實在是太小了。邊界線和停火線內的以色列面積,包括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控制的地區,不過27800平方公里。從西部地中海沿岸到東部死海沿岸,乘車一個多小時就能穿越而過,即便是從最北端的麥圖拉到最南端的埃拉特,也不過6個小時的車程。

國土面積小也就罷了,糟糕的是國土資源質量也不高。他們沒有阿拉伯鄰國引以自豪的石油,卻有一半以上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在地面上跑,經常只需幾分鍾就能從綠洲跑到沙漠。雨水對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說,算得上奢侈品。以色列的淡水資源已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但他們還在研究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

貧瘠的自然資源,讓以色列人在建國之初,就意識到「科技立國」的意義。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本-古里安告誡人民,對科學研究及其成果的追求,不能僅僅是抽象的知識追求,更應是關系民族存亡的關鍵因素。

之所以將科學研究拔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不單單在於一無所有的自然環境,還在於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外交上常說的「睦鄰友好」四個字,根本不能用來描述他們和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的關系。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不到24小時,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規軍,就用槍聲撕碎了復國的歡樂。彼時的以色列公民,將近百分之一戰死在這場戰爭中。直到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他們和周邊國家打了四次大規模的戰爭。

惡劣的周邊關系,頻頻爆發的戰爭,促使以色列人研製尖端軍事技術。以色列官員說,1960年代運用於軍事通訊系統研究的巨額資金,在1980年代孵化為民用技術。CheckPoint公司發明的防火牆軟體,就是一個從軍事技術向民用技術轉型的典型例證,它同時改變了人們對「軍隊」這一概念的認識。

狹小的國內市場,糟糕的周邊關系,迫使以色列人專注於高科技,將眼光投放到全球。RAD集團董事長Zohar Zisapel說,以色利必須走高科技的道路,必須集中優勢在有限的高科技領域內取得突破,科技生活必須成為以色列國民生活的中心。

有「以色列比爾·蓋茨」之譽的Zohar Zisapel說,早在20年前,他就在將商業攻略從香港轉移到中國大陸,10年前,他就中國大陸設立了窗口公司RAD中國公司。在Orbotech公司的實驗室,以色列科學家向我們圖解了中國市場上方興未艾的等離子彩電的技術原理。幾天前,他們向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做過同樣的演示。

該公司副總裁Amichai Steinberg稱,他們將技術賣給了韓國,韓國再用買來的技術去中國製造彩電,攻佔中國的市場。

一無所有的以色列人知道,他們能夠開發的資源只有國民的頭腦。他們復國還沒成功,誕生過諾貝爾獎得主的希伯來大學就已經建成。他們對教育的投入是驚人的。以色列人投資子女教育的熱情絲毫不遜於今天的中國人。

一位以色列女性官員說,她們在向別人介紹未成年子女的時候,往往會說,「這是我的孩子物理學家某某某」,以示父母對子女未來的期許。據悉,2000年以來,將近一半的以色列人受過13年的學校教育。以色列每1萬人中就有140名受過高等教育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這個比例是美國和日本的兩倍,全球各國沒有能出其右者。

鼓勵創新的制度安排

以色列高科技的驚人成就,以色列謎一般的崛起,是新制度經濟學家們喋喋不休的話題。華盛頓大學經濟系教授巴澤爾著述的《產權的經濟分析》,是北京大學汪丁丁教授等人時常提及的名著。書中所有的案例,都來自於以色列。

一位從英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移民以色列的「北京人」,對我們說,以色列在政治經濟制度層面的安排,是以色列得以崛起的關鍵要素。

以色列的經濟政策取向,是私有化、市場化、法治化。

以色列的技術創新,得益於政府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法治環境。以色列商貿勞工部外貿局局長Boaz Hirsch說,自1950年代末期《鼓勵資本投資法》誕生以來,《鼓勵工業技術研究法》等等鼓勵私人和外資投資高科技的專門法律,接連出台。微軟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公司,潮水般湧入。

以色列的技術創新,還得益於政府壟斷枷鎖的砸碎,私有化歷史進程的加速。將我們從中國送到以色列的以色列航空公司,就是一家兩年前由國營改制為私有的公司。

自1990年代起,以色列國有公司的私有化浪潮驚濤拍岸。去年,以色列通信巨頭Bezeq在耗時6年的私有化改制中,終於脫掉了國有的衣裳,裂變為一個個競爭充分的移動運營商或者服務提供商。政府的責任,被簡化為六個字:縮小數字鴻溝。

以色列的技術創新,同樣得益於風險投資制度。在海法高科技園區,一個只有三個人的技術公司,試圖為中國人既不損害歐美知識產權又能便宜地使用歐美游戲軟體,提供技術支持。公司總經理從政府那裡拿到了第一筆免費的風險投資,他說,他必須小心翼翼地使用它,因為政府只給他一次機會。

以色列風險投資協會主席Assaf Harel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不存在風險投資產業,政府設立專門的風險基金,打破創業者初期的資金瓶頸。如果成功的話,受益歸個人所有,失敗了,損失由政府承擔。15年後,美國擁有全球排名第二的風險投資產業。

以色列央行行長斯坦利·費希爾說,鼓勵經濟騰飛的制度創新至關重要,數十年前,不少人問他,以色列人這么聰明為什麼不好好工作?這位前美國花旗銀行副董事長說,那時候的制度安排,不能鼓勵人們創新的自主性。

以色列人不僅看重他們的經濟制度,還看重他們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在以色列高等法院門前,以色列商貿部的官員說,好的法律和好的政治,為以色列的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好的制度環境。

以色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均不同於美國,但三權分立的框架、憲法之上的原則、自由民主的精神,是一致的。以色列的朋友跟我們津津樂道的兩件事,一件是警察在解決冬季積雪問題時,對他家和總理家的態度沒什麼兩樣的陳年舊事,一件是我們在以色列期間發生的,以色列檢察官對總統卡察夫涉嫌性騷擾進行獨立調查。

好的政治制度對以色列而言,同樣意味著競爭力。1990年代,由於前蘇聯解體,以色列經歷了一次移民潮,湧入以色列的人口約有100萬人,這與法國當時移民到美國的人數相當。前蘇聯的移民大部分都是工程師、科學家、技術人員。據以色列商貿勞工部高級官員估測,他們給以色列經濟帶來的價值差不多150億左右。

這筆數目相當於俄國政府投資高等教育的經費,這意味著蘇聯免費為以色列培養了一支研發隊伍。蘇聯移民中還有許多經濟學教授。那時候如果你隨便打開一份報紙,就會發現有很多關於蘇聯教授為以色列做出貢獻的報道。

以色列還是一個鼓勵思想創新的國度。盡管猶太教信奉「一神思想」,但他們鼓勵思想多元化,倡導思想獨立、言論自由。1995年,刺殺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的那個青年,在沒有死刑的以色列,開始了漫長的牢獄生涯。他表示「絕不後悔」的言論,也能自由地見諸報端。在特拉維夫大學中東研究中心,接受我們訪問的Paul Rivlin博士,指著陪同我們的外交部官員說:「我的觀點不代表政府,我認為巴以沖突中的雙方都有責任。」

軟實力

曾被馬克·吐溫嘲弄為沒有希望的瘧疾橫行的以色列,何以一躍而為中東「花園」,成為一個科技大國,一個躋身於世界經濟發達國家之林的強國?探尋以色列崛起之謎,人人不時提到她蓄積多年的「軟實力」。

軟實力,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上世紀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新概念,包括文化的感召力、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國際關系中的結盟能力、利用現有國際組織的能力等要素。如果說軍事層面的「硬實力」,是以色列在對敵戰爭中屢屢獲勝的關鍵,那麼,文化意識形態層面的「軟實力」則是以色列崛起的關鍵。

以色列人口中四分之三以上是猶太人。猶太文化2000年來對「一個神、一本書、一種信仰」的忠誠,最終孕育成「四海一家」的「猶太一體觀」。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回家」。以色列央行行長斯坦利·費希爾在2005年5月1日之前,還是個美國猶太人。

58年過後的今天,以色列的人口數,已由建國時的60萬,變成700萬。在希伯來大學攻取哲學博士學位的張寶賢對我們說,只要你信仰猶太教,無論你來自哪裡,都可以皈依為以色列公民。換言之,今天的猶太人不再是一個確定的種族,而是一個文化共同體。

我們在耶路撒冷街頭看到的警察,就像一個「多國部隊」,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警察們,其父母或者來自於北非,或者來自於前蘇聯,或者來自於美洲。

「四海一家」的文化觀,影響著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以色列外交部一位官員說,世界各地猶太人的捐款,是1950年代以色列甩掉戰爭包袱的重要因素。

引領我們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沖突地帶的Leah Soibel,是個生長於美國的猶太人。數年前,她放棄了紐約的舒適生活,隻身來到以色列,組建了一個幫助國際記者理解巴以沖突的非政府組織——「以色列項目組織」,引領來自世界各國的記者,進入巴勒斯坦火箭喜歡襲擊的危險地帶。我們乘坐直升機觀察巴以局勢的3000美元的費用,就是該非政府組織支付的。

「四海一家」的文化觀,鼓勵以色列之外的猶太人重返故土,鼓舞以色列國內的猶太人捍衛故土,熱愛祖國。在巴以沖突頻頻的加沙附近,有個名叫Sha』ar Hanegev的地區委員會。Eliahu Segal是該委員會的行政長官。他說,炮火幾天前剛剛燒毀了他的院落,但他們一家三代並不會因為恐懼而撤退或者搬遷他處。在被火箭炮摧毀成斷壁殘垣上,人們的情緒沒有我們想像的緊張。

外交部官員說,民眾和政府之間已經形成了對付恐怖活動的默契,耶路撒冷死傷慘重的爆炸發生不過兩小時,秩序就恢復到從前。超市、酒店、辦公大樓的安檢,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人們的表情,除了配合,就是安詳。

以色列人對祖國的熱愛,在前以色列駐滬總領事Ilan Maor看來,也是以色列經濟騰飛的原動力。作為一名外交官,他走到哪裡,都不忘記告訴自己的女兒,他們的家在以色列,他們要為家園為以色列而工作。我們采訪斯坦利·費希爾的時候,沒有問他以色列的經濟成就問題,采訪結束起身離去前,這位新以色列公民懇切地希望我們,將以色列的經濟成就告訴中國人。

以色列的崛起,乃至於復國,都離不開美國人。據稱,這在一定程度上緣自兩國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親昵。

文化是猶太人對世界的最大貢獻。作為一本記錄猶太人思想體系的書,《聖經》對世界的貢獻,沒有哪本書可以與之相媲美。流淌其中的「一神思想」,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慢慢幻化成對人和生命的尊重,並影響到美國的立國先賢。我們在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中看到的,「人人生而平等」之類「不言而喻的真理」,就源自猶太人的《聖經》和「一神思想」。

以色列的軟實力,是以色列吸引美國做他的「盟友」的隱形資源。倘若沒有美國的幫助,以色列復國之路可能就沒有那麼平坦了。

1947年,託管巴勒斯坦地區的英國政府,將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沖突,提交到聯合國。在美國的支持下,猶太人展開技藝嫻熟的外交攻勢,博得世界人民對猶太人因為沒有家園而被納粹屠殺的同情,終於在聯合國特別會議上,以三分之二多數票,贏得猶太民族建立自己國家的合法權利。

20年過後,美國最高法院作出一項舉世震驚的裁決:美國猶太人擁有以色列國籍,美國猶太人可以加入以色列國防軍參戰。一位中東問題專家說,沒有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親近感,這一切可能都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