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著鴻鵠成地方性遭到侵權的信息在北上,哪些你比如說他在一些洪水了把這個數目或者人家都給交了。
2. 福建土樓旅遊項目有哪些
福建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和一部分客家土樓,總數約三千餘。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形如天外飛碟,散布在青山綠水之間。主要分布地區以中國福建西南山區,客家人和閩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包括以閩南人為主的漳州市,閩南人與客家人參半的龍岩市。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福建土樓」包括福建省永定縣的高北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和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武夷山的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於世。不單是最常見的圓形土樓,還包括了方形土樓、交椅形土樓等,覆蓋了完整的土樓群建築樣式。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參見董斌《現代風水精鑒》),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20世紀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龍岩市永定縣的土樓被美國人誤以為是蘑菇狀的核武設備,殊不知這獨一無二、從宋元時期就已經產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築,早在第一枚原子彈蘑菇雲騰雲駕霧之前,就已經在閩西南一塊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數個世紀了。 中國「福建土樓」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永定客家土樓
永定全縣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餘座。尤以奇特的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 龍岩永定
,最為震撼人心。 圓形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堪稱天下第一樓。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 這種圓樓都由二、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外圈高十餘米,四層,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卧室;二圈兩層有三五十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一間是祖堂,是居住在樓內的幾百人婚、喪、喜、慶的公共場所。樓內還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設施。土樓採用當地生土夯築,不需鋼筋水泥,牆的基礎寬達三米,底層牆厚1.5米,向上依次縮小,頂層牆厚也不小於0.9米。然後沿圓形外牆用木板分隔成眾多的房間,其內側為走廊。 土樓除具有防衛御敵的奇特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採光好等特點。由於土牆厚度大,隔熱保溫,冬暖夏涼。 客家土樓閃爍客家人的智慧,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傳統文化的可見、可觸、可感更吸引眾多的遊客的莫大興趣。
漳州土樓
漳州土樓遍布於漳州市的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山區。它以造型奇 漳州土樓
異、風格獨特而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土樓的前身是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建築,它是閩南地區在「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下的產物。漳州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舂壓、夯築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等特點。
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由 1座方形、3座圓形和1座橢圓形共5座土樓組成,居中的方形步雲樓和右上方的圓形和昌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以後又在周邊相繼建起振昌樓、瑞雲樓、文昌樓。五座土樓依山勢錯落布局,在群山環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在大地上,又像是飛碟從天而降,構成人文造藝與自然環境巧妙天成的絕景,令人嘆為觀止,是民居建築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01年5月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裕昌樓
(南靖縣現存最古老的土樓) 建於1350年的比薩斜塔聞名世界。它的出名,在於斜而不倒。六百多年來,塔身緩緩向南傾斜,近一個世紀傾斜似有加速之勢,尤其是經過1972年大地震後,它的斜度現今已達8度。比薩斜塔的斜,是塔身整體的斜。單從塔體來看,每一處結構還都是橫平豎直,中規中矩的。 福建土樓
在中國福建南靖縣境內,有一處堪與比薩斜塔叫板的古建築,它就是號稱「東倒西歪樓」的裕昌樓。裕昌樓是一座圓形土樓,建於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較比薩斜塔僅晚十幾年。裕昌樓共有五層,房室270間,從三層開始,樓內迴廊木柱便從左向右傾斜,最大斜度達到15度;而第四層迴廊的木柱又以同樣斜度反方向從右向左傾斜,兩層樓的木柱看上去東倒西歪。歪斜盡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層至五層的木柱迴廊看成一個整體,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頂部的木柱卻是保持在同一條軸線上的。裕昌樓的斜,是局部結構的斜,就像今天的央視新大樓,有驚無險,斜而不危。
和貴樓
和貴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跟南靖縣城53千米。建於清代雍正十年,是座佔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樓。這座土樓建在沼澤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歷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位於書洋鎮典江村河坑自然村,距南靖縣城58千米。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6座圓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樓建於1549年。河坑土樓群有仙山樓閣、北斗七星。 漳州土樓數量很多,共有800多座。第一座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的土樓是華安仙都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土樓中的優秀代表作,其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有「圓樓之王」、「國之瑰寶」之譽。 歷史最悠久的是華安縣沙建鎮的「齊雲樓」,它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有確切紀年的土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規模最大的土樓是直徑達94.5米的詔安縣宮陂鄉「在田樓」,它有「超級土樓」之稱;土樓造型多樣,有圓方、橢圓、半月、交椅、雨傘、風車、八卦等形狀,最為奇特的是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土樓,它是由一方一橢三圓五座土樓組合而成,氣勢磅礴,令人震撼。
振成樓
--土樓王子 永定客家土樓中,許多土樓是按八卦圖設計的,中華傳統文化鉻印深深地銘刻其中 福建土樓 振成樓
。而最為典型的代表當屬振成樓。振成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建於1912年,佔地5000平方米,懸山頂抬梁式構架,分內外兩圈,形成樓中有樓,樓外有樓的格局。前門是「巽卦」,而後門為 「乾卦」。外樓圈4層,每層48間,每卦6間;每卦設一樓梯,為一單元;卦與卦之間以拱門相通。樓內有一廳、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陰陽兩極)、三門(即正大門和兩頭邊門,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個單元。卦與卦之間是隔火牆,一卦失火,不會殃及全樓;卦與卦之間還設卦門,關閉起來,自成一方,開啟起來,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盜賊入屋,卦門一關,即可瓮中抓活鱉。祖堂似一個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圈成一個內圈,二層廊道精緻的鑄鐵花格欄桿,是從上海運到此樓嵌制的。大廳及門楣上有民國初年黎元洪大總統的"里堂觀型"、"義聲載道"等題字。樓內還有永久性楹聯及題詞二十餘幅,充分展示了土樓文化的內涵。 全樓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1995年它的建築模型與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築代表參加了美國落杉磯世界建築展覽會,引起了轟動,被譽為「東方建築明珠」。 永定人為什麼要循八卦建造土樓?究其歷史根源:首先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受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影響極深,而八卦又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一,所以在建造居住的樓房時,加以運用,是情理之中。其次,經過數代的播遷,為求生存,他們面對著自然與社會中種種困難,而八卦自古以來,便被人們用以排兵布陣,抵禦敵人。從安全形度出發,在設計、建造土樓時運用八卦,對於睿智的客家人來說,便不足為奇了。
編輯本段承啟樓
承啟樓坐落在福建省永定縣高頭鎮高北村,依山傍水,面前是一片開闊的田野。這里有數十座大大小 小、或圓或方的土樓,錯落有致高低起伏,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土樓畫卷。承啟樓的樓名是今人江靜波教授補題,樓門聯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孫謀讀與耕。」承啟樓從明代崇禎年間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48年(1709年)竣工。三代人經過半個世紀的奮斗,終於建成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相傳在建造過程中,凡是夯牆時間均為晴天,直到下牆枋出水後,天才下雨,承啟樓人有感於老天相助,所以又把承啟樓稱作「天助樓」。 承啟樓直徑73米,外牆周長1915米,走廊周長229.34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層,高16.4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二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中心為祖堂,全樓共有400個房間,3個大門,2口水井,整個建築佔地面積5376.17平方米。全樓住著60餘戶,400餘人。三環主樓層層疊套,中心位置聳立著一座祖堂。
永隆昌
永隆昌 永定縣撫市鎮的「永隆昌」,以高大著稱。該樓因受地形限制,部分以沙灘為基地,填平工程特大,從填壩動工到整修完工,前後整整花去28年。主樓高五層半,佔地都有一萬多平方米。是方樓與五鳳樓的組合建築。主樓有福盛樓和福善樓兩座,合計有92個廳,746個房間,144座樓梯,7口水井。
遺經樓
位於永定縣高陂鄉上洋村,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外牆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佔地10336平方米。其後座主樓高17米5層,共有房間二百六十七間,51個大小廳堂主樓左右兩端分別垂直連著一座四層的樓房,並與主樓平行的四層前樓緊緊相接,圍成一個巨大的方樓,如此環繞形成一個大「口」字。裡面又有一組小「口」字形建築,形成一個獨特的「回」字形整體造型。真是「門中有門,樓中有樓,重重疊疊」,當地人都稱它為「大樓廈」。中間為祖堂。前樓一左一右建有兩所學堂,樓內子女可以在樓內就讀,學堂中間是個石坪,前建有大門樓,大門高6米寬4米。在主樓後面有花園一座、魚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設建築。遺經樓共有280個房間。
奎聚樓
全國唯一的宮殿式土樓「奎聚樓」 位於湖坑鎮洪坑村,是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遠看頗有"布達拉宮"般的氣勢。從高處看,樓宇與背後的山脊連城一體,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樓前圍牆上有兩窗,似虎眼,建築時便是根據虎形地理特點而設計的。設計人是翰林學士巫宜福,他與樓主林奎揚是結拜兄弟。 奎聚樓建於1834年,用了近五年時間建成,已有160多年歷史,佔地6000餘平方米,高約15米,現住24戶,107人。一百多年裡,樓里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學生有20多人,海外華僑有40多人,正如大門對聯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於斯氣象新」。 奎聚樓的建築特點是中廳高,兩廂低,經160多年風雨,巋然如山。中門平時不開,貴客來到,才打開中門迎接。樓內檐梁雕刻十分精美,「文革」期間受到破壞。 福裕樓 位於湖坑鎮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富麗堂皇。公元1880年開始興建,耗資十多萬光洋,經歷三年時間才建成,佔地面積7000餘平方米。 該樓由樓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其結構特點:在主樓的中軸線上前低後高,兩座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樓前有三個大門,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內則分為三大單元。樓門坪和圍牆用當地河卵石鋪砌,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樓名也是張星炳題寫。
馥馨樓
馥馨樓--最古老土樓 馥馨樓位於湖雷鎮下寨村。建於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是永定客家土樓群中最古老的一座。佔地1275.76 平方米,高四層,牆身通體以生土夯成。馥馨樓沒有石基,這是沿襲了中原先祖的建築技術和建築形式,充分說明了永定土樓與黃河流域傳統民居的淵源關系。樓四周有四米寬的護樓壕溝,門前設有吊橋通行,其底牆生土摻拌有石灰、紅糖,堅固無比。堪稱中原古代建築文化的活化石。 集慶樓 集慶樓是初溪村徐氏三世祖建於明永樂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距今五百八十餘年,為永定現存圓樓中年代久遠又結構特殊的一座。一般圓樓,小的設置兩處公共樓梯,大的設置四處樓梯,底層相通且層層環廊通達,相互往來,十分方便。唯獨此樓,按底層每戶從一樓到四樓各自安裝樓梯,各層通道用木板隔開,七十二道樓梯把全樓分割成七十二個獨立的單元。房間、樓梯、隔牆全用杉木材料構建,全靠鄰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竟也穿越了近六個世紀的風霜雨雪,與厚達二米的生土牆一起依然挺立。
交通:客家土樓多分布在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漳州市南靖縣和華安縣。廣州有到龍岩和漳州的火車,永定有火車站可以停留,自駕車南靖、永定兩縣各鄉鎮的道路多是水泥路面,行車沒什麼問題。廈門往土樓就更方便了,島內就在sm廣場就有往土樓的,島外在杏林車站就有道土樓的。(凡是到永定地界的都有到土樓、如下洋、湖坑等) 住宿:永定、南靖兩縣的住宿條件都不錯,有各種檔次的賓館,住進土樓也是個不錯選擇,其中永定土樓王(承啟樓)旁邊的僑福樓土樓住宿堪稱經典, 美食:客家菜口味偏重,以「咸、肥、熟」為特點,鹽雞、鹽水鴨、釀豆腐和紅燒肉不可不嘗。 提醒:2010年春節,胡總書記去過的土樓有: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土樓王子」振成樓和永定縣高頭鄉的「土樓王」承啟樓。
編輯本段旅遊攻略
從廈門到永定土樓可以坐專車或公車,坐專車費用高但是比較方便,坐公車要到湖坑鎮下車,湖坑鎮上有岔路去南溪土樓群,可以在岔路口包摩的來回,一個車不會超過25元。南溪的路也可以往田螺坑方向走,沿途可以去看蘆溪那邊的土樓。如果不去南靖書洋那邊的話,可以從南溪過去看田螺坑,然後從塔下的路返回高頭、洪坑、湖坑。如果還要去書洋的話建議就到觀景台來回,看完洪坑、高頭,再經塔下村、田螺坑去書洋更順一些。據說觀景台可以看南溪土樓的全貌,因為時間關系這次沒有去,不知道風光如何,但是潺潺的南溪水猶如一條緞帶,串起沿途各個村落的座座土樓、顆顆珍珠,點綴著小橋流水,風光非常優美,值得推薦。 福建土樓
最西邊的是南江村的八角樓(東成樓),其實就是方樓,不過四個角切了個小斜角,並不是正八角形。樓內有住戶,不收門票。我很喜歡東成樓旁邊的一座小園樓,里邊住了4兄弟7戶人家。門前正好對著小橋流水,生機勃勃,情趣盎然。 接著往東5分鍾車程,來到南中村的環極樓。環極樓要收5元/人衛生費,不過樓內倒確實挺干凈的。環極樓最大的特點是抗震性能特強,300年來歷經多次地震。一次地震過後,留下3米多長1尺多寬的裂痕,由於圓樓的向心力和架構的牽引作用,裂縫竟奇跡般地慢慢合攏,僅留下一條細長的裂痕,而整個樓體安然無恙、巍然屹立。樓內部中心環無祠堂之設,在環極樓的中心點上,用力跺腳或放聲呼喚、歌唱,可以聽到十分明顯的回聲,好像北京天壇的迴音壁。 再往東5分鍾即到新南村的衍香樓。衍香樓坐落在一潭碧水旁邊,風光不錯。潭名游皇潭,算是個微型水庫,還有個小小的發電機組。這個土樓的大門布局比較特別,增加了一系列的外圍附設。廳內及樓外圍牆、左右小門等磚木雕刻比較精細,牆壁上書畫也比較精美。門楣上書「大夫第」,屬於詩書世家。這個樓也是要收5元/人的衛生費的,同樣也很乾凈。 繼續往東回來10分鍾左右路程,溪邊立著的是振福樓。這個樓不在大路邊,大門正對著南溪,依山伴水。由於現在被人承包下來准備開發成展覽館,所以還沒有開放。據說樓內用了許多石料和磚料,雕刻精細,外土內洋、中西合壁、富麗堂皇。 回到湖坑鎮。鎮上可以包小面、摩的,也可以住宿、補給、飲食FB。路口旁不遠處有一家美廉酒店,門面設施簡單。一大碗湯蒸兔子才10元錢,還有梅菜扣肉、燜豆腐、酸菜鴨血……味道都還不錯。比起旁邊的阿慶酒店來,真是實在的多。 如果不去初溪,可以直接從永定縣城坐[永定-高頭]的班車到達洪坑(土樓文化村)(9元)或者高頭(高北土樓群)(11元)。高頭與洪坑之間的道路正在修水泥路面,據說元旦前可以修好。往來其間基本上摩的比較多(3元/人)。 洪村土樓文化村門票40元。摩的可以直接帶進去,但是沒有門票進不了土樓,而且一旦發現有人沒買票進了村,保安就會安排查票,被趕出來的滋味不好受 。洪坑的土樓象振成樓、福裕樓、奎聚樓等還是很有代表性的,相比初溪的50元門票,還是可以進去看看。(據說早上和晚上保安下班了可以不花錢進去看)。 洪坑可以住宿,住土樓大概是30元/人,交通也還方便。 洪坑到高頭大概20分鍾的路程。高北土樓群就在快到高頭的時候大路左手側。最經典的當然是承啟樓,號稱「土樓之王」。「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數百年」。 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門票50元,可以乘管理員回家的時候溜進去看看(現任管理員家就在土樓旁邊),不用理會村民善意的嚇唬 。土樓游覽,一個是宏觀,從高處俯視;一個是微觀,在樓內游盪。絕對是經典的土樓不進去看的話,始終會是個遺憾。從洪坑方向過去,快到承啟樓的道路拐彎處,有個小牌子,指示去觀景台的方向。說是觀景台,其實就是個小山包的坡頂。這里可以俯視高北村的土樓群景色。承啟樓旁邊還有一個圓樓,叫「僑福樓」,也叫「博士樓」因出了十一個博士而聞名,樓內環境優雅,現以被開發成客棧,晚上紅燈籠全開切實很美,他們免費提供茶水,再喝喝客家糯米酒,絕對值得一住,其實高北村的其他民房外觀也很有特色,可以到處轉轉。 高頭過去一段距離就到了一個岔路口,一邊往曲江方向,一邊往塔下方向。兩條路都可以到書洋,沿途也都有土樓。不過往塔下村的路程要短一點,而且塔下村和坂下村的裕昌樓(東倒西歪樓)可以先往曲江方向觀看一下河坑的七星土樓群,然後回過頭來走塔下。 福建土樓永定湖坑如升樓
從岔路口往曲江方向大概2-3公里左右,路爬到了一個拐彎的坡上,坡上有小路可以下到村子。這里可以看到河坑的七星土樓群的尾巴上三個樓。道路左手邊一條小路往坡上走,一直要爬到高壓電線塔那裡才能夠看到河坑土樓群的全貌。村子土樓很集中,不過單個看上去不是很特別。如果有興趣,可以在道路還沒上坡的時候過一座橋,沿著河邊的道路進入村子。 有時間的話,可以繼續前去石橋村,據說土樓的各種形態,和各種分布規律在這里都能找到蹤跡,是《中國民居建築》一書中土樓部分的樣板。 回到岔路口繼續往塔下方向。昏昏欲睡中,道路拐了個灣,一灣溪水出現在你的面前,層層疊疊鋪開的流水,兩邊的民居乍一看有點吊腳樓的味道,溪上橫架著一座樣式特別的長橋。嚷嚷著讓司機停車的時候,司機會告訴你:這就是塔下村了。 不同於其他村子大規模的土樓群,這里的房子更多的是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的小戶人家。在小巷裡穿來穿去,不小心穿到了人家的後門,擔心一條大黑狗正橫眉冷對著你 有人家在制茶,那份茶香縈繞半個村莊,勝過各家各戶門廊窗牆擺置的各色花草。 穿過小村,村後坡上就是張家的宗祠——德遠堂了。德遠堂是我們這一路看過來保存最好的祠堂。屋檐上的磚雕色彩華麗,彩鳳、青龍、獅子、翠鳥、各式各樣的花朵…大門口和樑柱上的木雕、漆畫都保存完好、製作精細、色澤如新。此堂之所以屬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在於祠堂前佇立的23根盤龍柱(21根老柱,2根新柱)。當地有為功德之人立龍旗柱的風俗,而德遠堂前的旗柱林數量眾多,且保存完好。 塔下村再往東前行幾分鍾到達坂下村的裕昌樓。裕昌樓就是有名的東倒西歪樓了。收10元/人。據稱當年此樓為5戶人家一起修建,輪流供應修建土樓的木匠師傅飯食。但是因為彼此溝通不是很好,以至於對木匠師傅伙食供應不是很准時。這下得罪了大師傅,因此暗中動了手腳。以至於樓蓋好了雖然能住,慢慢的2-3層順時針扭斜,而4層則逆時針歪斜。可能力學結構剛好均衡,因此幾百年來倒也相安無事,被今人視為一建築奇跡。現今樓里還住有許多戶居民。裕昌樓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層的每家房子里都有一口水井。井水很滿 福建土樓永定初溪土樓群
,水位很高,清冽甘甜。樓里的村民可能請你去他家喝喝用井水泡出來的有機茶。茶水品嘗無妨 ,如果不懂茶葉,購買的時候要謹慎一點 。 出裕昌樓,再往前到達田螺坑。就是有名的四菜一湯啦,因為四個圓樓圍繞一個方樓而形象得名。據說從正下方看,形似5朵色澤不同的蘑菇(土樓顏色略有不同,有的淡青,有的淡紅);從側面看,象布達拉宮(比較牽強);從上方看,那就是四菜一湯啦。沒有進村,在公路邊拍過側面的角度後,車子直接開到觀景台處。觀景台就在公路邊,位置正好處於村子上方,而且角度封得死死的,旁邊的角度哪裡都看不到一絲絲。所以管理處放心大膽的收取20元/人的門票,而遊客就為了那一眼風景,實在是很無奈 。 過了田螺坑,一路盤山而下到達書洋鎮,不到1個小時。途中有蜜柚賣,一斤5毛錢左右,小個的大概1塊錢一個。 書洋小鎮上車子不多,到南靖的車次每天只有4-5班而已,大概是上午7點、9點、12點多、下午1點多、4點多,車票10元/人。可以包皮卡去南靖,48公里路,大概100元左右,摩的索價50元(書洋這邊的摩的要價比湖坑那邊要高不少,注意砍價)。 福建土樓永定湖坑振成樓
沿途經過呂鳳蓮的故鄉,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去看看南靖縣境內,梅林鎮長教村的懷遠樓和璞山村的和貴樓,以及船場鎮下山村的福興樓、隆興樓,南坑鎮新羅村的半月樓、翠林樓,還有最袖珍的土樓-如升樓。 南靖福建土樓博物館位於書陽鎮田中村,距離南靖縣50公里,離書陽鎮2公里,是從南靖去往南靖各土樓點的必經之地,原為前台灣領導人呂秀蓮祖籍的宗祠。 道路沿著船場溪一路蜿蜒,很多的香蕉林,也是一派山清水秀。行程大概1個小時左右,路況不錯。南靖境內除了土樓外,也有溫泉,還有熱帶雨林保護區,路況都還不錯,還是值得轉轉。 南靖屬於漳州市,去漳州可以坐的士,非常方便,10元/人,大概35-40分鍾路程
3. 客家土樓一大功能是防土匪,閩西土匪特別多嗎
有這樣的功能,但並不是土匪多,最主要的是設計的心思,還有住在裡面的大都是親人,大家住在一起才熱門。很多土樓也有設計後門,小門,等特色
4. 為什麼說客家土樓,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
客家來歷要想真正認識土樓,不得不從客家文化說起。在福建這個朗潤明麗的南國花園里,
廣東中西合璧式客家建築
除了它特有的亞熱帶風光之外,最具特色也最神秘的就要數客家文化了。福建是我國古代古越族文化的發源地,相傳西晉末年,由於中原的征戰不斷,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為了避免戰亂而南徙渡江,來到現江西、福建及廣東北部。為有別於當地原有居民,被稱之為「客家」。客家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演繹出一部屬於他們自己的獨特文化。福建的客家文化,集中在閩西,以長汀為中心的地區。「客家」二字所代表的大概就是那聽不懂的客家方言、看不夠的客家土樓及數不清的客家祠堂吧。編輯本段建築規模永定縣境內的大型方形、圓形土樓有8000餘座,
羅卓英故居江東小築
而圓形的則只有360座,最大的圓樓直徑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樓」,直徑為17米。最古老的是高頭鄉高北村的「承啟樓」,建於公元1709年,直徑73米,樓內最多時曾居住80餘戶人家,有600多人。最壯麗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樓。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建造土樓,就地取材,用當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築,牆中每10cm厚層布滿竹板式木條作牆盤,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價便宜。土樓群的奇跡,充分體現了客家人集體力量與高超智慧,
同時也閃耀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開放以來,永定土樓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振成樓,聞名世界,被稱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明珠。參觀各式建築往往是旅遊中的重頭戲,從帝王宮殿到普通民居,從萬里長城到亭台樓閣,每一處建築都有它看不夠、道不完的精緻與美妙。然而在福建的西部我見到了最令人震驚的民居建築——客家土樓,其外觀既可以與古羅馬雄偉的競技場相媲美,又讓人懷疑許多現代體育館的設計是不是受了它的影響。由於土樓獨特的造型,龐大的氣勢及防潮抗震等優勢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民居建築。編輯本段建築風格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深圳客家圍大萬世居
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
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採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風乎無秘密可言。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編輯本段結構類型客家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典型,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從整體看,以三堂屋
東莞鳳崗碉樓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漢族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方樓的布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圓寨,僅就名稱而言,已表現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壘,它的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准軍事工程。客家土樓建築具有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禦性,獨特的藝術性等多種優越性。
5. 客家土樓為什麼要成圓形排列
圓寨,僅就名稱而言,已表現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壘,它的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准軍事工程。客家土樓建築具有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禦性,獨特的藝術性等多種優越性。
客家土樓建築,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縱貫古今的結晶,是落後生產力和高度文明兩者奇特的混合。它們在技術和功能上臻於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在文化內涵上蘊藏有深刻內容。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例,其建築具有以下獨特性能:
充分的經濟性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這2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牆土可以重復使用,或用於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象現代轉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築垃極。一般來說,由於屋架通風較暢,木構件受白蟻侵襲或潮濕潤糟朽的情形並不嚴重,舊料可以2次使用,土樓的施工技術較易掌握,呵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物殊設備。通常建樓時間安排在乾燥少雨的冬季,此時正當農閑,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大大降低建軍築費用。
良好的堅固性
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的堅固性最好。圓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外牆底部最厚,往上漸薄並略微內傾,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勻下陷還必須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而由於土牆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即便因暫時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整體結構並無危險。
土樓最大的危險之一是水襲,但絕大多數做法是用大塊卵石築基,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牆在石基以上夯築,牆頂則設出挑達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確保雨水甩出牆外。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樓的牆體厚達1.5米左右,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洌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並且往往驟晴驟雨,室外干濕度變化太大。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它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濕時,吸收水份,這種調節作用顯然十分益於居民健康。今天的建築師們經常談到室內噪音的控制。的確,由於強烈的內向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容易產生噪音聚焦效應,對於大多數厭惡喧鬧的現代人來說,這是一大弊端,但我們應當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環境中,建築內部的迥響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
突出的防禦性
客家土樓的厚牆是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中國傳統住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以常見的4層土樓為例,底層和二層均不辟外窗,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台。土牆的薄弱點是入口,加強措施是在硬木厚門上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這些全部出於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羔」的故事。
獨特的藝術性
客家土樓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在這方面,3種典型均有其特點。五鳳樓一般選址於山腳向陽處,其立面中軸線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遞增,作為主體的上堂居於支配地位。軸線兩翼橫屋與之呼應地漸次升高,其重疊的三角形山面對峙左右,形成極工整的秩序構圖。雖不著力於細部刻繪,但那錯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飽含雄渾古拙的韻味。方樓的造型特徵與五鳳樓近似,唯其下堂和橫屋的外牆另厚升高,形成更為壯觀的整體。圓寨是3種典型中造型藝術最富魅力的一種,崇山峻嶺之間,它以渾然一體的純粹形態出現,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樣,極具紀念性。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隨時光流近,土牆出現無數不規則裂縫,更顯得蒼勁有力。圓寨是那樣地苦心經營,卻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當今方興未艾的土樓旅遊熱中,圓寨具有最強的吸引力。形走馬樓系由方形樓演變而成。這種樓以2層樓為多數,一層為卧室、倉庫。其有一個共同特點:在二樓的外部以木料架設一條外伸懸空的走廊。這種土樓是永定客家人在南遷過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欄」式民居的優點、創造性地運用中原先進的夯土技術構築而成的,它能適應山區的復雜地形和多雨潮濕的氣候,且簡單易建、省工省料。還不一種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樓,在樓正面及左右兩側築起轉牆,大門設於圍牆一側,全樓形似鎖頭,因而被稱為「鎖頭樓」。
6. 福建客家土樓的資本資料
永定土樓位於龍岩地區,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奇的山區民居建築,是我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土樓分方形和圓形兩種。龍岩地區共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多座。
永定土樓從古代至解放前,是客家人自衛防禦的堅固樓堡,土樓用土石夯築,不用鋼筋水泥,但牢固如石。土樓的大門是用十厘米厚的雜木製成,外釘鐵板,有的樓門上還裝有防火水槽。圓形土樓一、二層不開窗戶,有雙層的外層開窗,除用於通風納光外,也便於狙擊入侵之敵。土樓最高層處設有瞭望台,以便了解敵情。土樓除防範外.還有防火、防震、防獸和通風採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涼,是一種特獨的建築。
圓形土樓是客家人居住的典範民居。圓形一般由二、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外圈高約10多米,高三至四層,共有一二百個房間。底層是廚房和餐房,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居室。二圈兩層,均有30~50個房間。中間是祖堂。是婚喪喜慶的公用場所。樓內有水井、浴室、磨坊等設施。
比較典型的土樓有振成樓、承啟樓和遺經樓。
振成土樓位於永定縣湖坑鄉洪坑村,建於1912年,佔地約5000平方米,分內外兩圈。外圈4層,每層48間,按八卦圖形設計,每卦6間,一梯樓為一單元。卦與卦之間築有防火牆,以拱門相通。祖堂為一舞台,台前立有4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間圈成內圈,二層廊道有精緻的鐵鑄欄桿。1986年4月,在美國洛杉礬舉辦的世界建築模型展覽會上,中國的振成土樓與雍和宮、長城並列為三大建築而名聞於世。目前振成土樓已對外開放,設有客房、餐館、浴室及衛生設備。汽車可直達該樓。
承啟土樓位於永定縣古竹鄉高頭村,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全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層,高11.4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二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中心為祖堂,全樓共計400個房間。整個建築面積為5376.17平方米。1986年,我國郵電部發行一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就有承啟樓為圖案的郵票。
遺經土樓位於永定縣高陂鄉上洋村,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屬於方形土樓。外牆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佔地10336平方米,其後座主樓高17米,5.5層,是永定縣現有土樓中最高的樓房。主樓左右兩端分別垂直連接一座四層樓房,並與同主樓平行的四層「中廳樓」相連,合成一個巨大的方樓。遺經土樓共有280個房間,51個人小廳堂,整個建築布局規整。顯示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
7. 翔安環東海域新城規劃洪坑村有沒有在裡面
摘要 環東海域下潭尾南片區
8.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土樓居民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
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
土樓很注重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 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
(8)洪坑村網路安全擴展閱讀:
客家土樓的結構分類:
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典型,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
1、五鳳樓,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2、方樓:方樓的布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
3、圓寨,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寨是堡壘,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准軍事工程。
4、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9. 福建土樓的介紹。
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當推「土樓」。
風格奇異的土樓民宅散布在閩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閩西南的南靖、平和、華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土樓,俗稱「生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復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
這種以生土為牆的土木構架民宅,其造型在中國傳統民居的品類中,是花樣較多的一種。有圓、方、半圓、橢圓、交椅、五角、八卦、五鳳、桃形及不規則形等許多種類,又以圓、方、交椅形和五鳳樓最為常見。
方型樓,永定稱「四方樓」,南靖稱「四角樓」,其起源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封閉、最堅固。這種土樓高約16米,可達5層,每層相隔約3米左右,牆壁下厚上薄,底層牆厚1米以上,越往高牆愈窄,頂層厚僅0.8米。樓房佔地面積可達上千平方米,5層樓總建築面積在3000平方米上下,每層樓有房間20多間,門廳各1間,整座樓共有房間100間左右。樓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有樓梯通向上層。一座樓可居住二三十戶百口人以上。其代表有南靖梅林鄉璞山村的「和貴樓」,武平的「大夫第」,永定湖雷鄉下寨村的「馥馨樓」等。永定的「馥馨樓」,又稱「大樓廈」、「火燒樓」,始建於唐大歷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歷史,樓內居民已傳至27代。永定古竹鄉的「五實樓」是方樓結構中的特殊類型,其走廊設計在夾牆之中,節省很多木料,有很強的隱蔽性。
圓型樓,又稱「圓樓」、「土圓樓」,永定客家人稱其為「寨」。環形圓柱狀的圓樓是福建土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永定、南靖、平和、上杭、華安均以此類土樓為主。相傳圓樓是1300多年前唐將軍陳元光平閩時,由軍事營寨發展而來的。圓樓外觀龐大巍峨,直徑達50~70米者比比皆是。閩西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的「承啟樓」圓寨,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3年),直徑73米,是由同圓心的大圓環和小圓環、三環相套而成的巨大古堡,每環之間以環井形天井間隔,外圈周長達229米,底層土牆厚達1.5米。最外環高4層,中環為2層,第3環為平房,中央圓心點上是一座八卦形的八角祖堂,全樓共有400個房間,總面積為5376平方米,曾住過80戶600多人。閩南平和縣蘆溪鄉蘆峰村的「平作厥寧」圓寨,樓體圓直徑達77米,為世界上已知的、仍住人的、最大直徑的圓土樓民宅。主樓高4層,約14.5米高,每層有77個開間,現仍住有77戶250餘人,均為葉姓同宗一族。它始建於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後歷時40年,最盛時住過700多人。普通圓樓佔地面積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一般來說,永定圓樓多為3層、南靖圓樓常達4~5層。高約十二三米,每層房屋30間左右,梯道2~4條(依樓大小而定)。不少圓樓另建一座佔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圓樓;作為祭祖和娛樂場所,風格別致;通常小圓樓也可住20多戶100口人。圓樓建築風格在土牆厚度上與方樓相近,不同的是樓內各層房間規格比方樓更為統一規范。圓樓還克服了方樓的一些缺點。如方樓四角屋光線暗、通風差、緊臨木樓梯、噪音大,而圓樓消滅了角間,構件尺寸統一,施工相對簡單,屋頂也更為簡化。其房間朝向與方樓相比,好壞差別不明顯,有利於宗族內部的分配。此外,用同樣周長圍成的圓形面積是方形面積的1.273倍,因此,圓樓比方樓有更大的內院空間。因無間角,對大木料的需要也相應減少,且抗風抗震防火的性能更高。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的華安縣沙建鄉寶山村的「昇平樓」,是閩南唯一的外牆全部用條石砌成的三層圓樓。也是單元式結構。因不忌風雨,出檐較小,狀似石磨。這座石圓樓是福建土圓樓族中的獨特支系,但其抗震性能猶不及土樓。
在南靖等地,還有一種叫「交椅樓」的生土樓,其建築形式與方形樓大致相同。但前排房稍低,為平房或2層樓,左右兩邊稍高,為2層或3層樓,酷似座椅的「扶手」,後排房最高,可達3層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樓彷彿一把「交椅」,故俗稱「交椅樓」。其特點是土牆前低後高,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冬暖夏涼。房間數達五六十間,居住15戶約六七十人。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縣書洋鄉石橋村的「長源樓」是其代表。
在土樓建築中,圓樓和方樓通常是單獨起建的,但在一些地方由於歷史的原因也形成了圓樓與方樓結合的土樓群。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黃氏家族,開基數百年來先後建有5個一體相聯的圓、方土樓組合。從空中俯看,一座方樓雄踞中央,四座圓樓圍繞四角。恍若一朵怒放的碩大梅花,點綴於綠野平疇之上,錯落有致,美不勝收。該樓群初建時僅為一座方樓,黃氏祖先取樓名為「和昌樓」,後因人丁漸旺,分別在方樓四周建起4座圓土樓,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拱衛著「和昌樓」,使之既似山寨,又如城堡,奪人心魄的宏大構思,令人俯仰皆嘆!此外,在永定古竹鄉高北村也有以圓樓為主,方、圓樓錯雜而築的土樓群。這種巧妙的構思,奇特的組合,令海內外的建築專家贊不絕口。
圓樓或方樓的底層均作廚房、飯廳,有的也作牛欄、豬圈。底樓對外絕不開窗。2層樓為放置穀物和農具的雜物間,對外也罕有開窗。3層以上為卧室。樓上樓下的房間及每一單間均一樣大,一般為10米2左右,顯得狹小,僅容一床一櫥一桌,反映出客家家族不重卧室而以廳為主要活動空間的習慣。大多土樓內的走廊為敞廊,大家共用,每個房間的門與窗都開向走廊。也有一些土樓內部以八卦式單元切割或從一樓到頂樓每一間均為獨立單元。各家人靠樓梯上下相連。永定湖坑鄉的「振成樓」,外圈以八卦形分成8組居室,每單元6間,每層48間,4層共192間。每單元防火牆相隔,有拱門相通,樓下各有一間浴室。
在閩西及閩西南客家居住區,還有一種與圓、方土樓造型風格迥異的土樓民宅,俗稱「五鳳樓」(南靖人稱「大屋廈」),這是一種府第式的土樓住宅。五鳳原為五方(東、西、南、北、中)配五色所引伸的五行意義。以五鳳名宅,表示四方與中央相應的寓意。它像古代中原的宮殿,也近似北京故宮的形式。突出中軸中心,在平面發展的基礎上,講究左右均衡對稱,前後高低有序,布局方整有序。最普通的五鳳樓是三堂二橫式,也有三堂一橫、四橫、六橫等形式。一座三堂三橫式五鳳樓的建築內容包括:魚塘、側座、回屋、禾坪、下廳、中廳、後堂、兩廂橫屋幾大部分。在造型設計上,廳堂和天井的配置獨特,廳堂皆敞,面向天井且與天井相連,廳的邊沿便是天井邊沿,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有極巧妙的空間搭配與溝通協調的綜合功用。一座三堂二橫式五鳳樓,共有5個天井與9個廳堂。中軸線上有3個天井及3個廳堂,中軸線上一直就是天井與敞廳,可從大門一望到底,兩橫屋與中軸之間各有一天井,分別有小門廳、中廳、側門廳。樓內敞廊是迴廊,將全樓各部分及每一房間串通。樓的中軸線上有3個天井,兩橫屋的天井,均可搭起地棚,遇有紅白禮儀活動,有寬闊餘地,十分方便。五鳳樓通常有房30間上下,另有廚房倉雜間若干,可住十餘戶、百來人。大者有60餘間房,可容200多人。五鳳樓重裝飾藝術,雕梁畫棟,十分精緻,是諸類土樓中最「豪華」的一種。其色彩造型之美,廣受行家稱道。五鳳樓的代表作有永定高陂鄉富嶺村的「大夫第」,湖坑鄉洪坑村的「福裕樓」,上洋村的「遺經樓」等。
土樓共有的特點是建造工期長,一般要花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工,較大者甚至要積數十年、幾代工匠的辛勞。所用木材須300~500立方米。因土牆下厚上窄,堅實牢固,「三防」(防風、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還能防火(三環土牆便是3道封火牆),特別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嘆服,幾乎所有土樓都曾經受過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驗,皆安然無恙。如建於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鄉的「環極樓」,300年來經歷了數次地震,1918年農歷四月初六的大震,僅在其正門右上方3樓到4樓之間裂一條50公分寬的裂縫,由於圓樓牆結構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時略向內斜,呈梯形狀,向心力強。70多年來竟神奇地自然彌合,現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寬的裂縫。永定「資歷」最深的「馥馨樓」,近年人們為免眾人從一大門出入之不便,另開一小門,請來石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用鋼鑿撬挖數日才開通,這種三合土牆的堅韌由此可見一斑。土樓建築的另一特色是結構極為規范,房間的規格大小一致。大多數土樓均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樓內均有天井,可儲半年以上糧食,猶如一座堅固的城堡,易於防盜和防匪(舊時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壘築高大土牆以防不測)。由於牆壁較高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熱納涼,優點甚多。客家人建土樓時,將煙囪砌入土牆內,使廚房免受黑煙污染,十分潔凈。土樓的興建,也是舊時客家人篤信風水的表現。迷信說法,認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處有「凹煞」。建方樓時,他們以為其某個角會碰上「煞氣」,就在樓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以避邪,或在樓角釘上繪有八卦、寫上字元的木板,用以「制煞」。圓樓無角,據說「煞氣」能滑走,所以為避「煞」,清代以後的土樓多為圓樓。總的看來,建土樓講求實效性是顯而易見的。
土樓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特色鮮明,大多數土樓的命名也寓意雋永、意味深長。永定土樓或以方位命名,如「東升樓」為坐東朝西,喻意旭日從東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樓」,乃蘇振福獨資興建;或為紀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後代所建「慶福樓」、「福裕樓」、「振成樓」、「慶成樓」總不離「福」、「成」兩字;或以自然環境定名。如「望峰樓」因面朝筆架山峰而取名,「環興樓」則因三面環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環形大圓樓而得名;或為祝願祈祥定名,如「松竹樓」和「五十樓」,分別取「竹蒼松茂」和「五風十雨皆呈瑞」之意;或為勸勉後人定名,如「經訓樓」、「承啟樓」;或以創業者定名,如「福僑樓」,為江氏華僑所建,意為華僑福宅,「群興樓」因眾人集資興建,並寓群居興旺發達之意;或以褒貶雙關定名,「如升樓」,坐東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後代又戲稱其小如米升。
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的子孫往往無須族譜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築成高大的樓堡,化平凡為神奇,又體現了客家人征服自然過程中匠心獨運的創造。
本世紀60年代後,傳統的土樓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閩西和閩南保存有數百座形態各異的土樓,其中永定縣和南靖縣的數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樓。在永定,土樓麇集於湖坑、古竹等少數鄉鎮,僅湖坑鄉就有54座;在南靖則以書洋、梅林等鄉為多。絕大多數土樓保留完好並依然住人。與一般民居錯雜共存,使龐然土樓猶如鶴立雞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的「承啟樓」頻繁在影視中亮相,還載入《中國名勝辭典》,成為中國《民居》郵票組票之一。它以獨特的圓樓造型標本,使「永定土樓」的名聲不脛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樓的代名詞。
來自情感圈圈的討論
445209名情感領域達人來過
去圈圈
查看全部5個回答
廈門旅遊_廈門旅遊必去景點_鼓浪嶼,廈大,曾厝垵
廈門旅遊_廈門本地人教你怎麼安排路線,玩轉廈門的好玩景點,鼓浪嶼,雲水謠古鎮,南普陀寺,廈門大學,曾厝垵,環島路,集美學村...
西安銀橋國際旅行社..廣告
「必看」廈門旅遊—去廈門旅遊怎麼玩 攻略及費用
2020廈門旅遊親身體驗,超級靠譜實用廈門旅遊景點,線路,美食,住宿攻略,廈門旅遊廈門精典好玩的路線,廈門景點怎麼玩?廈門必玩景點有哪些?哪些景點要提前訂票?大概多少錢
青島佰嘉康網路科技..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一日游廈門分享,路線景點住宿全都有
我去廈門已經去過2次了,之前是2個人去的,後面是全家人去的,感覺前面去的被坑了,花了很多冤枉錢,所以寫了這篇一日游廈門,希望能幫到大家
572020-05-18
福建土樓簡介
福建土樓是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它以歷史悠久、 福建土樓種類繁多、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著稱,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譽為「東方古城堡」、「世界建築奇葩」,「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風格奇異的土樓民宅散布在閩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閩西南的南靖、平和、華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土樓,俗稱「生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復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 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46座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縣的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於世。不單是最常見的圓形土樓,還包括了方形土樓、交椅形土樓等,覆蓋了完整的土樓群建築樣式。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歷史。 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相關。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一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這些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推向極致。 史料記載,一次震級測定為七級的地震使永定環極樓牆體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卻能自行復合。這足見土樓的堅韌。 「土樓是原始的生態型的綠色建築。」黃漢民說,土樓冬暖夏涼,就地取材,循環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態全面體現了人們今天所追求的綠色建築的「最新理念與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綠色土樓,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樓是個豐富多彩的小社會。永定承啟樓擁有384個房間,最多時曾住過800多人。「土樓對建設和諧社會最有用。」徐松生說,住在土樓里,有事情大家會互相幫忙,鄰里和睦。「孩子孝不孝,會有口碑,好的學習,壞的批評,起到教育約束的作用。」 福建土樓多具完善的防禦功能。其外牆厚一至二米,一二層不開窗,僅有的堅固大門一關,土樓便成堅不可摧的堡壘。為防火攻,門上設有漏水漏沙裝置,緊急時樓內居民還可從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樓早已不再是堡壘,但那些完備而精緻的防禦設施,仍讓人們拍案驚奇。 厚重的福建土樓,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發人深省的楹聯匾額,與樓共存的私塾學堂,教化育人的壁畫彩繪,無不激盪著歷朝歷代土樓人家「修身齊家」的理想和「止於至善」的追求。振成樓有副名聯備受稱道:振作哪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 中國「福建土樓」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 瀏覽1286
福建土樓的資料?
福建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和一部分客家土樓,總數約三千餘。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形如天外飛碟,散布在青山綠水之間。主要分布地區以中國福建西南山區,客家人和閩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包括以閩南人為主的漳州市,閩南人與客家人參半的龍岩市。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5 瀏覽4272020-05-12
福建土樓介紹
福建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並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樓含福建省永定縣的高北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和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其中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它是我國圓士樓古民居的傑出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它以規模宏大、設計科學、布局合理、保存完好聞名遐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的子孫往往無須族譜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9 瀏覽2302017-08-29
福建土樓介紹?
福建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和一部分客家土樓,總數約三千餘。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形如天外飛碟,散布在青山綠水之間。主要分布地區以中國福建西南山區,客家人和閩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包括以閩南人為主的漳州市,閩南人與客家人參半的龍岩市。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12 瀏覽1085
介紹一下福建的土樓歷史及人文風俗!
福建土樓歷史: 福建土樓最早建於唐代,而現存的還是以清朝康熙年間至上世紀70年代所建的土樓為主。永定是土樓的發源地,後建的南靖土樓群,據說也是永定的師傅所建。 永定的土樓主要以圓寨和方樓為主,而圓寨在建築學上是最具代表性、造型藝術最富魅力的一種。在崇山峻嶺之間,圓寨宛如一天外來物,突兀眼前。巨大的圓形恍惚與天穹呼應,朴實的黃土牆又如此貼近大地。建築上圓寨巧妙地利用其圓筒狀結構均勻傳遞載荷,牆體之中埋有竹片木條等韌性物料,因此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至今仍未有土樓因地震而倒塌的記錄。圓寨土樓還利用其厚達一米的土牆體,在圓寨內部形成一個小氣候帶,既能保證冬暖夏涼,又能保持寨內的濕度。 當然圓寨最重要的作用還數抵禦外敵,在歷史的長河裡,這里曾屬於贛閩粵三不管的地帶,客家人經常遭到土匪、倭寇的襲擊,且不同姓氏間的家族武裝沖突也經常發生。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客家人要建造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聚族而居,以保性命,客家土樓也因此誕生。因此一談起抵禦外敵,老人們總有說不完的「敵人久攻不下,土樓安然無恙」之類的故事。 除此之外,老人們最為自豪的就是客家人自創的在紅土壤中加入紅糖、蛋清和煮熟的糯米飯作建築材料建造厚實的土牆,據說這是為進一步加強泥土的黏性,以加固牆體。 人文風俗: 福建土樓人家的婚姻、喜慶風俗——土樓人家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土樓人家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土樓人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土樓人家雖不免亦存在重男輕女的成見,但總體上,男女關系還是較平等的。如,土樓人家婦女與男子在家中同樣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時,與兄弟平等;出嫁時, 父母重視其婚嫁,夫家也必須按傳統禮節,循規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婦。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隨著社會的變遷,雖有更改,但大致上還是參照舊制辦理。六祀儀式:「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和古之"六禮"大同小異。婚禮儀式中,仍有鬧房,圓房等舊俗。 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娘家宴請女兒,女婿,謂之「請三朝」。這天,女兒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趕回夫家。有些鄉間,娘家過幾天請一些婦女親友到女兒家中做客;或娘家請女兒回家做滿月酒(結婚滿月時)。男女親家各擇日期,設宴互請,謂「上門」,以求加強兩親家間的往來。 結婚宴請賓客,俗稱「喜酒」,禮節甚為隆重,過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門前放鞭炮迎接,他們未到席,不能開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執壺,從母舅開始輪流斟酒。賓客按尊卑遠近、長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廳堂左上為首席,右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養媳,贅婚,轉親,換親,改嫁等。有些現正逐步少見,消失。 壽禮,土樓人家有一種不成文的習俗,即男女上了60歲,尊稱為上壽,好命之人。做生日時,子女均要做壽面,用3牲(豬、雞、魚)敬請天地,請上壽的父或母端坐廳堂,接受子女禮拜。有錢人家,還要宴請親朋好友。 小兒彌月禮,在土樓特別重視男嬰滿月。滿月之日,要在自家廳堂貼上新丁名字,掛上寫著「添丁」兩字的紅燈籠,還要到祠堂報丁,請來親房叔伯吃滿月酒。酒席間,做母親的要把滿月男嬰抱出來讓大家恭維一番。 入學高中禮,自古有之,現已發展成時尚習俗。如果土樓里誰考上大學。做父母的就殺豬請客,本土樓里的人家就會感到光榮。請客時,全樓的人家都會做自己家裡最好的菜和酒拿出來宴請客從,氣氛十分熱烈。 土樓的「二次葬」風俗——「二次葬」,是客家人最普遍採用的葬俗,山區多挖洞穴墓,平原地區多挖仰穴墓。其共同點是把先人的屍體埋葬三五年後屍化干凈時,將骨骸拾起抹乾凈,按人體骨架結構,自下而上疊放入「金罌」(一種陶缸)內,「金罌」蓋內寫上死者世系姓名。有條件的將「金罌」葬入新墳,無條件造墳的將「金罌」寄放在安全的山間岩洞中,或在山坎上挖一小龕寄放,如村中築有集體「陰城」的,則寄放於「陰城」。安葬先人很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福蔭後人,因此,要安葬先人的主家首先要請風水先生選擇陰宅地點選定吉日,這種墓式選在山地荒坡上,先葬屍體,三五年後把死者骨骸盛入金罌重新安葬。這種二次葬的風俗為絕大多數客家人所採用。 客家人的祖墓是坐椅地堂式。這種墳墓是依山勢或坡地而建成,前低後高、左右象靠椅扶手的形式,墓碑前一般有半圓形旱池叫墳堂,這種式樣在客家地區流行的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從一些留至今日的宋、元、明古墓,大多都屬這類,客家地區舉目都是山野荒坡上。 傳統的「風水陰宅理論」,長期以來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如風水先生在為你的祖宗擇陰宅時。要是預言你家族中會出讀書人,人們會把它當作一種「精神支柱」。
10. 永定客家土樓的主要景點
永定客家土樓中,許多土樓是按八卦圖設計的,中華傳統文化鉻印深深地銘刻其中。而最為典型的代表當屬振成樓。
振成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建於1912年,佔地5000平方米,懸山頂抬梁式構架,分內外兩圈,形成樓中有樓,樓外有樓的格局。前門是「巽卦」,而後門為「乾卦」。外樓圈4層,每層48間,每卦6間;每卦設一樓梯,為一單元;卦與卦之間以拱門相通。樓內有一廳、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陰陽兩極)、三門(即正大門和兩頭邊門,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個單元。卦與卦之間是隔火牆,一卦失火,不會殃及全樓;卦與卦之間還設卦門,關閉起來,自成一方,開啟起來,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盜賊入屋,卦門一關,即可瓮中抓活鱉。祖堂似一個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圈成一個內圈,二層廊道精緻的鑄鐵花格欄桿,是從上海運到此樓嵌制的。大廳及門楣上有民國初年黎元洪大總統的里堂觀型、義聲載道等題字。樓內還有永久性楹聯及題詞二十餘幅,充分展示了土樓文化的內涵。
全樓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1995年它的建築模型與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築代表參加了美國落杉磯世界建築展覽會,引起了轟動,被譽為「東方建築明珠」。
永定人為什麼要循八卦建造土樓?究其歷史根源:首先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受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影響極深,而八卦又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一,所以在建造居住的樓房時,加以運用,是情理之中。其次,經過數代的播遷,為求生存,他們面對著自然與社會中種種困難,而八卦自古以來,便被人們用以排兵布陣,抵禦敵人。從安全形度出發,在設計、建造土樓時運用八卦,對於睿智的客家人來說,便不足為奇了。 承啟樓位於高頭鄉高北村,據傳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歷世3代,閱時半個世紀,其規模巨大,造型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這是對該樓的生動寫照。承啟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4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層,高16.4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二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中心為祖堂,全樓共有400個房間,3個大門,2口水井,整個建築佔地面積5376.17平方米。全樓住著60餘戶,400餘人。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麗脫的造型藝術,融與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嘆為觀止,台灣小人國和深圳錦綉中華都有承啟樓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王」,與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一起競放異彩。
1986年,我國郵電部發行一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該郵票在日本評為當年最佳郵票。 遺經樓位於高陂鎮上洋村,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方形土樓。外牆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佔地10336平方米。其後座主樓高17米5層,是永定現有土樓中最高的樓房。主樓左右兩端分別垂直連著一座四層的樓房,並與主樓平行的四層前樓緊緊相接,圍成一個巨大的方樓,如此環繞形成一個大「口」字。裡面又有一組小「口」字形建築,形成一個獨特的「回」字形整體造型。真是「門中有門,樓中有樓,重重疊疊」,當地人都稱它為「大樓廈」。 中間為祖堂。前樓一左一右建有兩所學堂,樓內子女可以在樓內就讀,學堂中間是個石坪,前建有大門樓,大門高6米寬4米。在主樓後面有花園一座、魚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設建築。遺經樓共有280個房間。
遺經樓是目前所知方形土樓中最為龐大者,共有房間二百六十七間,51個大小廳堂,佔地五公頃,建築面積四千餘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規整,條理井然 ,費時七十多年,經三代人努力方建成。當地人形容其大說:一個人從太陽升起即開始開窗,開到中午下樓吃飯,然後上樓關窗,直到太陽下山才關完最後一扇窗。 府等式土樓的典型建築是永定高陂的「裕隆樓」,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歷時六年建成。距今有170多年歷史。門楣上留有「大夫第」三字,掛著「父子登科」的匾額。全樓縱深108米,寬58米,主樓高11.4米,全樓計有25個廳,118個房間。門樓外有17米寬的曬平,30米寬半圓形的魚塘一口,正樓後是山坡,有一道55米長的扇形圍牆,全樓佔地近萬平方米。中廳、前廳支柱承重,木雕屏風,屏柱休漆,高低錯落巨大的出檐,封以九脊瓦頂,使整個建築群在院落重疊,屋宇參錯中顯得和諧統一,氣勢軒昂。
著名園林建築專家、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考察該樓後,在《閩游記勝》中寫道:雖近傍晚,徘徊留戀,未忍遂行,在歸途中即興吟詩日:彷彿仙山初入夢,自LIAN老眼未模糊;流風已逝宋元畫,如此樓台豈易圖。 如升樓是永定眾多土樓中小巧玲瓏的土圓樓,俗稱「米升樓」,建於公元1901年,距今近百年。樓主林高林原先缺少住房,後得一夢:一輪紅日下落此地,他認為此地建房好,便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自己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時間才建成這座最小的圓樓。
為什麼命名為如升樓?是因樓小,像客家人昔時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米升」,許多遊客稱之為「袖珍土樓」。 如升樓是單圈結構,樓周長只有56.6米,直徑為18.2米,屋內天井圓形,屋頂瓦面內側連緣為八卦形,外側邊緣為圓形。樓內住有六戶人家,家居緊湊,井然有序。 取名「如升樓」還有更深一層意思----如日東升,光明萬年。 振福樓位於湖坑鎮下南溪,依山傍水,風景十分秀麗。「鳳起丹山秀,蛟騰碧水環」。這幅門聯相當准確地描述了振福樓和周圍環境和諧構成的一幅山鄉風景圖。振福樓的大門面對著嘩嘩而來的南溪。溪面寬闊平緩,河裡大石橫卧。兩岸河堤高築,厚實堅固。橋下不遠處,深潭碧水,古榕蔥蘢,如傘如蓋。如果站在大門對岸的村道上回望振福樓,可見振福樓的屋面正好位於峽谷兩側的山巒之間,樓不高不矮,不顯不隱,正好起到兩山之間過渡的作用。可以說,以振福樓為中心形成的秀美而幽靜的山水田園環境,是天地人溶成一體的傑作。
8集電視連續劇《土樓人家》的片頭,就選取了這片風景為主體畫面。 振福樓也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圓樓,它按八卦布局設計,樓內用了許多石料和磚料,雕刻精細,也是一座外土內洋、中西合壁的土樓,被稱為振成樓的「姐妹樓」。 振福樓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共有3個廳堂,96個房間。中廳高二丈、寬二丈二,兩邊是花崗岩石柱,上刻「振興有慶瞻輪奐,福履同綏頌熾昌」的對聯。樓外的右邊是昔日的制煙工場、工人住房等;左邊已坍塌的建築原先是一座西洋式學堂和游藝場所,「文革」期間被毀。 振福樓建於1913年。建樓者蘇振泰,貧苦出身。讀過幾年私塾,先學刨煙,後學賣煙,在廣東、上海等地經營煙絲生意發財,選擇了這片風水寶地,用幾萬大洋建起了振福樓。 蘇振泰的子孫很多,在海外的後裔就有上百人,不少是專家、學者。 衍香樓是一座圓形土樓,坐落在新南村,建於1880年,創建人是蘇谷春。蘇谷青春少年時期家境清貧,中年後在家鄉以及上海等地經營條絲煙生意,生意興隆,發家致富,於是建了這座樓。 衍香樓主體直徑40米,底牆厚1.5米,頂牆厚0.7米,牆高14.5米,有1個大門,2口水井,3個廳堂,4副樓梯,每層34間,4層共136間。底層樓梯旁分布有4個衛生間,廳邊6個洗浴間。一層為各家廚房餐廳,二層為糧倉,三四層為卧室。大門釘有鋼板,門內的頂端設有滅火的水喉水箱,過去曾有匪賊行劫,想縱火燒門,均不能得逞。
主樓也按八卦構建,其特色是:樓的內廳仿府第式建築,有後堂、中堂、前堂,廳左右側有廂房。廳內及樓外圍牆、左右小門等雕刻精巧,牆壁上書畫精美,龍飛鳳舞。整體布局協調、統一、美觀而實用。樓前,小溪、流水、風景別致。樓的地勢環境,左有「文星獨秀,馬鞍相隨」,右有「鸚哥呈祥,架上金盆」,前為「筆架玉案」,後為「鳳凰展翅」,風景極好,令人賞心悅目。最為奇特的是樓後有三棵二百餘年的古松樹。曾於1979年至1981年連續三年於夏秋之交的傍晚,徐徐冒起煙霧,直上雲霄,有上千人次看到了這一奇異景觀。1993年5月7日傍晚又出現同樣奇觀。對這個奇異景象,尚未有人加以科學的解釋。
衍香樓樓名的含義是「繁衍子孫昌盛發達,書香門第世代流傳」。樓外大門上書「大夫第」,兩旁對聯是:「積德多蕃衍,藏書發古香」橫披是「詩禮傳家」,蘇谷春後裔十三個孫輩中有五個秀才、一個舉人供職於福州等地而得譽稱。至今有五六百人,其中400餘人僑居東南亞等地。現居住在衍香樓里的有16戶,近百人,其中教師25人,大中專生32人。歷代以詩書傳家,是典型的書香門第。今 年二月國家文物委員會鄭孝燮副主任考察此樓後題詩為「遠山近水土圓樓,隔壁殘垣且伴留,耕讀傳家猶傳世,詩情畫境何悠悠」。 衍香樓建於1880年,今 年9月衍香樓舉行隆重的建樓120周年樓慶,來自港、澳和東南亞等後裔親屬和外賓等數百人參加了樓慶。 環極樓坐落於南中村。創建人是蘇卜臣,於清康熙癸酉年(1693年)建成這座土木結構、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的大圓寨。全樓四層,高約20米,樓的直徑43.20米,周長130米,底層牆厚1.70米,牆頂0.9米;第一層32間(作廚房與餐廳),並設有一個較大的門廳與正廳、第二層34間(作貯倉),第三、四層各34間。樓的內環建有二廳十室(作待客之用)與男女浴室各二間。樓內走廊寬1.56,樓外檐廊寬1.82米。樓門高2.96米,寬3.4米,加釘了鐵皮。樓的內外各有水井一口。樓外附屬建築還有卧室16間、馬房8間、碓磨房6間。環極樓現住有21戶,116人。蘇卜臣裔孫在本鄉有400餘人,不少在南洋,其中僑居緬甸較多。
取名「環極樓」,有一種說法是:北極星又稱北辰星,居子位向午方,常居其位而不見移,為天體眾星之主。有人作詩說:「有水必趨東,無星不拱北」,意思是眾星拱繞北極而旋轉。這座樓坐北壬子向丙午之位,所以取名「環極樓」;還有一種說法是:環即圓,「圓(環)」乃吉詞,「環極」,即願其吉祥(圓好)至極。
環極樓最大的特點是抗震性能特強,300年來歷經多次地震,據縣志記載,1918年2月13日(民國七年農歷正月初三日)永定發生7級大地震,附近田裡的泥漿水噴起幾丈高,樓頂的磚瓦幾乎全被震落了,餘震數次,共計十餘分鍾,環極樓正門上方第三、四層厚牆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長近3米一尺多寬。可是地震過後,由於圓樓的向心力和架構的牽引作用,裂縫竟奇跡般地慢慢合攏,僅留下一條細長的裂痕,而整個樓體安然無恙、巍然屹立。有的日本朋友參觀後說:「這樣的樓建在我們東京那就太好了!」 在環極樓的中心點上,用力跺腳或放聲呼喚、歌唱,可以聽到十分明顯的回聲,好像北京天壇的迴音壁。
環極樓還有一個很特別之處:樓內部中心環無祠堂之設,而是空曠的院落。這在永定眾多土樓中是絕無僅有的。這在重禮循綱的封建社會是不可思議的。環極樓因此又被稱為「忤逆樓」。人們在感嘆環極樓的建築藝術時,也不無敬佩建築師的富有創造性的反叛精神。 奎聚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是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遠看頗有布達拉宮般的氣勢。從高處看,樓宇與背後的山脊連城一體,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樓前圍牆上有兩窗,似虎眼,建築時便是根據虎形地理特點而設計的。設計人是翰林學士巫宜福,他與樓主林奎揚是結拜兄弟。
奎聚樓建於1834年,用了近五年時間建成,已有160多年歷史,佔地6000餘平方米,高約15米,現住24戶,107人。一百多年裡,樓里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學生有20多人,海外華僑有40多人,正如大門對聯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於斯氣象新」。 奎聚樓的建築特點是中廳高,兩廂低,經160多年風雨,巋然如山。中門平時不開,貴客來到,才打開中門迎接。樓內檐梁雕刻十分精美,「文革」期間受到破壞。 福裕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富麗堂皇。公元1880年開始興建,耗資十多萬光洋,經歷三年時間才建成,佔地面積7000餘平方米。 該樓由樓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其結構特點:在主樓的中軸線上前低後高,兩座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樓前有三個大門,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內則分為三大單元。樓門坪和圍牆用當地河卵石鋪砌,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樓名也是張星炳題寫。 清末,樓主林氏三兄弟,經營條絲煙和煙刀生意,產品銷往日本、東南亞各國發了大財,富甲永定。他們還捐巨資興辦「日新學堂」。日新學堂也是由張星炳設計,是一所典雅富麗、中西合壁的學堂。這個學堂辦起後,培育了不少人才,名氣遠揚,許多外鄉人都來「日新學堂」讀書。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福裕樓」里人才輩出。
黎元洪任總統時,林遜之(林仁山之子,振成樓的設計製造者)為中央議員,其書畫、對聯也很出名,「振成樓」對聯幾乎全是林遜之一手之作。林遜之的弟弟林亮之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擔任閩候、惠安、寧化縣縣長。解放前任永定中學校長多年。解放初期被評為開明人士。 下洋鎮初溪村徐氏三世祖建於公元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距今五百八十餘年,為永定現存圓樓中年代久遠又結構特殊的一座。一般圓樓,小的設置兩處公共樓梯,大的設置四處樓梯,底層相通且層層環廊通達,相互往來,十分方便。唯獨此樓,按底層每戶從一樓到四樓各自安裝樓梯,各層通道用木板隔開,七十二道樓梯把全樓分割成七十二個獨立的單元。房間、樓梯、隔牆全用杉木材料構建,全靠鄰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竟也穿越了近六個世紀的風霜雨雪,與厚達二米的生土牆一起依然挺立。初溪土樓群形成於13世紀初,同樣依山而建,土樓與層層梯田構成壯麗景觀,氣勢磅礴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