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斯諾登事件對信息安全有何警示
斯諾登事件為我們敲響了信息安全的警鍾,也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當前網路信息安全所面臨形勢的嚴峻性。保障我國網路信息安全,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斯諾登事件警示我們:
一、網路空間已經演變成各國博弈的新戰場
21 世紀,互聯網已經成為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主宰著世界的變遷。互聯網上的網路空間,是現實世界的延伸,也是現實世界的數字化體現。網路已經成為繼領土、領海、領空、太空之後的第五大疆域。從「棱鏡門」事件來看,互聯網對美國幾乎是透明的,全球互聯網的最終主導權一直都牢牢掌握在美國的手中。
事實上,美國有「棱鏡」監聽計劃,其他國家也有相應的針對別國或本國的網路監聽項目,如英國的「顳顬」情報監聽項目,法國對外安全總局的大規模攔截電話和電話數據,日本的《PC 監視法案》對個人和公司網路信息的監控,印度、德國等國家也都有類似的機構對互聯網實施著監控。網路空間已經演變成了世界各國博弈的新戰場。
二、網路信息安全威脅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美國的情報機構對互聯網的掌控已經超出了世人的想像,他們能夠通過秘密技術監控世界各國,監控幾乎每一個人,控制關鍵基礎設施。你在網上的一切行動和資料,都可以被調查得一清二楚,因為互聯網在他們眼裡是透明的。著名的「微軟黑屏」事件,已經向世人揭露出一個重大事實:微軟有能力控制使用Windows 系統的每一台電腦,用戶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對自己計算機的控制權。
三、我國面臨的信息安全形勢十分嚴峻
斯諾登曾在向美國《華盛頓郵報》提供的機密文件中披露,自 2009 年以來,美國國家安全局一直在入侵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電腦系統。此外,美國國家安全局下的「定製入口行動」辦公室(TAO),近15 年來一直從事著侵入中國境內電腦和通信系統進行網路攻擊的工作,藉此獲取有關中國的有價值情報。
我國所面臨的信息安全形勢確實十分嚴峻。首先,我國信息安全的整體防護能力還十分薄弱,我國信息安全關注的重點還只是停留在網路攻防與內容合法性方面,對於因通信設備而引起的網路社會安全則一直不夠重視。我國的網路通信設備關鍵基礎設施幾乎全部是購自國外的產品,這為我國的網路信息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隱患。此外,當前我國公民信息安全的防護意識還十分淡薄,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網路信息安全威脅帶來的嚴重後果缺乏足夠的認識。
四、我國應完善信息安全主動防禦體系的建設
保障信息安全就是保障國家安全。面對日益嚴重的網路威脅,我們必須下決心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網路空間缺乏防護能力的局面。專家建議:我國亟須完善自主可控的國家信息安全體系建設,加強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建設,強化基礎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的等級化保護和監督管理,落實等級保護相關措施。同時,鼓勵和扶持自主開發核心技術及產品創新,運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保障國家基礎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實現真正的自主可控,不再受制於人,把中國的信息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貳』 分析我國目前的安全環境
我.國.安全環境目前存在的問題
自然與生態安全環境
(1)我.國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荒漠化問題突出;自.然.災.害頻繁,洪旱.災.難交替發生。
(2)森林資源分布不均衡,林草覆蓋率低
(3)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分布不均
(4)環境污染嚴重。
總結:我認為自然與生態是潛在的安全環境的一部分,雖然不是主體的部分, 但是一旦造成 大量的破.壞,則會直接威脅到我.國的安全環境,造成我.國資源、資金大的量損失和浪費,從而間接影響我.國一些政.策的實施,同時也會威脅到人.民的生命。
社.會安全環境
(1)人口眾多,各個資源需求量大
(2)貧富差距較大,底層人.民可能出現極端行為,對社.會秩序造成威脅
(3)極端暴.力恐怖事.件多次發生
總結:我認為社.會安全環境存在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內憂」。尤其是第三.點,近年來我.國極端暴.力恐怖事.件頻繁發生,如雲南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案.件、 烏.魯.木.齊火車站恐怖襲.擊案等,造成了無辜人.民傷亡、財產損失和社.會恐.慌, 嚴重威脅到了中.國國.家安全和地區的和平穩定。
經濟安全環境
(1)金融安全,內憂外患 a金融貸.款總量增速下降,資金供應渠道不暢的問題突出;b 金融機.構違法違規活動嚴重,金融監.管體.制滯後;c金融開放和金融全球化帶來的外部沖擊;d 國際游資對我.國金融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2)產業與貿易安全,外部沖擊不斷加大
a外貿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b 較高的外貿依存度降低了我.國經濟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
(3)戰略資源安全,形勢極為嚴峻
(4)我.國農業及糧食安全面.臨嚴重挑戰
總結分析:國.家經濟安全是相對於國.家政.治軍事安全和國.家文化安全而言的, 是國.家安全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面.臨的經濟形勢嚴峻,國外經濟對國內經濟影響較大, 體.制戰略不完善、實施不到位是中.國經濟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
.政.治軍事安全環境
政.治軍事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核心。
(1)政.治軍事 國.家政.治安全是指國.家主.權、領土、政.權、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免受各種侵襲、 干擾、威脅和危害的狀態。這種狀態在我.國表現為: 對外保持國.家的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對內保持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穩固、 馬.克.思注意主流意識形態占據主導地位以及社.會穩定。 目前存在的問題:
A.國際政.治壓力嚴峻,且不確定因素逐漸增多
a.國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利.用人.權對問題對我.國施壓,粗.暴.干涉我.國內政
b.通.過各種宗.教團體和宗.教組.織對我.國進行滲透
B.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尚未結束 由於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差異和分歧,西方一直將中.國視為絕對「另類」國.家。近年來,美國加強了對中.國的意識形態攻心戰:通.過「媒體帝.國主.義」 手段對中.國的民.族主.義運.動進行持續的妖魔化宣.傳,企圖在文化上削弱中.國.民.族主.義,瓦解中.國精神。
C.我.國周邊安全環境不穩定
a.我.國地處亞太地區中心位置,海上瀕臨西太平洋。陸地與14個國.家接壤,海上與8 個國.家相鄰。就領土和海洋權問題上就存在著很大的爭議,而眾多鄰居國中, 有的曾侵略過中.國,有的內部矛盾很多,有的國內狹隘民.主主.義泛起等,都危及到中.國周邊的安全。 從戰略全局來看,周邊熱點潛在危.機可能造成的影響,將成為我.國.安全的直接威脅。
b.美國軍力強大,並在亞太地區保持前沿部署,具有威脅我.國.安全的軍事實力和潛在企圖。 近年來,美國重新把我.國列為「敵性國.家」和潛在作戰對象。其軍事部署有明顯針對我.國的一面,一旦形勢需要,隨時都可對我挑.起事端。
c.美國推行實質上的「一.中.一.台」政.策,是我實現祖國統.一的嚴重障礙。
d.日本將我.國視為假想敵國,對我.國.安全構成的潛在威脅呈上升趨勢 中.日摩擦的焦點集中在四個問題上:台.灣問題、歷.史問題、釣.魚島問題和日本擴軍問題。且日本提出對周邊爆發戰爭將進行積極對應,其所指就是我.國。日本已成為軍事技術領先的潛在軍事大國,對我.國的潛在軍事威脅逐步增大。
e.俄羅斯對我.國.安全的影響不容忽視 沙俄和前蘇聯對我.國疆土的掠奪最為嚴重。中俄在意識形態、對外政.策和領土問題上仍存在分歧和爭議,俄政局及對外政.策走向也有很大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我們應予以高度重視和警惕。
f.我.國與周邊國.家尚存在諸多領土、領海、海洋權益的爭議 我.國除與日、俄等存在領土爭議外,與周邊其他一些國.家也存在領土、領海和海權爭議,急待制定並採取有效措施,以維護我.國主.權。
g.台.灣與祖國統.一面.臨現實而嚴峻的挑戰 h.盡管中.國近年來軍事實力有顯著提升,但是與美國等大國相比,差距依然明顯
『叄』 國家安全除了傳統的政治安全、國防安全還包括
當代國家安全包括16個方面的基本內容: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極地安全、深海安全。
在中國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統一管理國家安全工作。2014年1月24日,為了進一步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中共中央決定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
維持國家安全的部分要素
一、軍事安全
軍事是國家安全的根本性保障。藉由設立常備軍隊,使國傢具有嚇阻、抵抗外來軍事勢力入侵的能力,並能確保在第一時間之內加以反擊。
通常指穩定的社會秩序與政府和人民的契約(如法律)不會因為政黨輪替或更換領導人而輕易的被推翻。朝令夕改,或是政府公信力降低,都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威脅因素。
二、經濟安全
對內,泛指維持國家內部各經濟部門與元素的正常運轉以及保障公平、有序的的交易投資環境;對外,指兩國之間的投資保障協定。維持貨幣幣值的穩定與自由經濟市場,以及防止外國的商業間諜大規模刺探未經授權的專利技術、侵害知識產權。
還要管制與防止產業集體出走或跨國並購,以關稅或反傾銷稅保障本土產業不受境外生產者的傾銷影響。以維持國家在經濟上的整體競爭力及民眾的正常生計。
三、網路安全
進入網路與信息時代後,人類獲得及傳遞信息的成本被大大降低,在世界上網路覆蓋的任意地區都可以實現任意距離內的即時信息傳播。因此,涉及國家安全的重要資訊(如軍事情報、科技情報)被泄露的風險也在陡然增加,且在事後難以補救。
此外,利用黑客、計算機病毒等技術手段攻擊敵對目標的有限成本和危險性,也使諸多特別是發達國家在不斷研發更新該領域的攻擊與防禦技術,並已將其應用於實踐。因此,現今網路與信息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不容小覷,網路信息戰甚至正在成為當今國際間戰爭等軍事行動的主要部分。
四、文化安全
文化因素雖然不會直接對國家安全構成顯性威脅,其影響具有潛在性、漸進性和傳染性等特點。歷史上不乏因某種文化或宗教思潮的流行促使統治階級、知識分子及民眾思想行為的轉變,最終導致國家發生戰事或重大變革甚至覆滅解體的實例。
此外,文化帝國主義等現象正在對一些特別是發展中與欠發達國家的文化元素、民族認同與生活方式構成影響:
先進發達國家利用其既有的影響力與實力在推銷自身文化元素、某種價值觀或相關周邊產品的過程中取得優勢,潛在性地影響與改變目標群體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加深或減輕其對某國或某一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好感或仇視,或是輸出自身意識形態以尋求同化和製造對立,為未來可能的行動計劃鋪設思想基礎。
同時,由於網路的發達和廣泛應用,利用新聞資訊媒介、在線社交網路和視頻網站等平台進行特定意識型態輸出,進而煽動民眾情緒和策劃群體性活動,以破壞目標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秩序甚至威脅其統治機構也成為現今國際間競爭的角力手段之一。
這些都使意識形態、社會輿論和新聞傳播等文化因素逐漸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抓手。
(3)領海網路安全擴展閱讀:
重要意義
國家安全的概念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意思是保證一個國家的安全不僅是不受外國侵略,而且在國內也要穩定,要反對顛覆。並且隨著國家安全的提出,我國有了一個概念性的轉折,由毛澤東時代的「戰爭與革命」發展成為了「和平與發展」。這樣使得中國在國際地位上更加發達,強調了經濟戰略。
2001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講話中提出:要頭腦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新形勢,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的極端重要性,緊迫性。確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糧食、石油等戰略物資安全。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的形式發展,沿著上述國家安全發展的思想道路,明確提出了要確保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國防安全的要求。
這說明我國國家領導人對國家安全所包括的方面逐步的擴大。更加確保了我國在不受外國侵略的同時,防止內部矛盾,發展經濟的目標。
『肆』 國家的安全和利益邊疆已不僅僅是傳統的領土、領空、領海的安全,而是包括太空
「高度關注海洋、太空、網路空間安全」,這是黨的十八大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的一個戰略部署,勾勒出全球視野下大國防觀、大安全觀的輪廓。
海洋、太空和網路空間,是國家安全的前沿地帶,與國家主權和利益息息相關。
生意興隆通四海,中國製造遍五洲。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利益已經超出傳統的領土、領海和領空,向更大的范圍和縱深拓展。今日之邊疆,已不局限於傳統的守疆固土,而是全新的「利益邊疆」。
隨著國家利益的拓展,軍人的目光超越軍用地圖上的一個個點狀目標和紅藍色箭頭,投向深藍的海洋、廣袤的太空和虛擬的網路。軍人的視野變得越來越開闊,軍人的疆場變得越來越多樣。
國家利益始終是軍人目光的聚焦點,維護國家利益永遠是激勵軍人的動力源。國家的利益延伸到哪裡,軍隊的使命任務就拓展到哪裡。人民軍隊不僅要應對傳統安全威脅,還要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不僅要維護國家的「領土邊疆」,還要維護國家的「利益邊疆」;不僅要成為國家生存利益的捍衛者,還要成為國家發展利益的捍衛者;不僅要為國內人民提供安居樂業的安全環境,還要保護我海外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國防和軍隊建設要有一個大的發展,不可能是一個溫情脈脈的過程,不可能在鶯歌燕舞之中實現,註定要踏過無數荊棘,跨越無數「歷史的刀鋒」。美國前太平洋司令布萊爾曾經說:「我們尊重人民解放軍在大陸上的權威,但我們必須讓他們明白,海洋和天空是我們的。」
『伍』 太空安全與哪些領域並列為四大新安全領域
海洋安全、太空安全、網路安全和核力量安全為四個重大安全領域。
『陸』 美國網路安全戰略對中國政治與安全有何影響
A 美國互聯網戰略及其對中國政治文化安全的影響
美國互聯網戰略對我政治文化安全的全方位、多層次影響
美國謀求掌控全球網路制網權的互聯網戰略,將勢必引發世界主要大國的網路軍備競賽,同時也對其他國家,尤其是信息弱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國家安全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我政治文化安全帶來了挑戰。
1.美國憑借在互聯網領域的絕對優勢,早已將其主權的行使范圍擴展到了除領土、領海、領空等有形世界以外的網路空間,把網路主權的斗爭納入國家主權斗爭的重要領域。然而,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斗爭中,美國擁有互聯網技術霸權、資源霸權和信息霸權,這使其他國家無疑處於被動的脆弱地位,也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網路主權時刻都受到來自美國的威脅。
2010年1月轟動世界的谷歌退出中國大陸事件,其實質就是美國對我網路主權展開進攻、中國為了保衛自身網路主權的一場政治斗爭。
2.互聯網成為美國推行其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新型工具和媒介。
當前,從美國政府到各主管部門再到網路服務提供商,他們自始至終都按照自身的標准篩選和推出符合其價值標準的互聯網信息內容及傳播方式,將符合本國利益和價值觀的信息傳播給受眾
3.主導網路話語權的美國,完全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台來影響我社會突發性、群體性事件的發生與發展。
4.美國以互聯網為依託,全天候、高效率、低成本、更直接、更便捷地進行美國文化的擴張。文化擴張是美國實現霸權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美國藉助新聞媒體大規模地輸出文化產品。另一方面,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即互聯網的發展,為美國文化的擴張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傳播途徑和媒介,美國牢牢掌控著互聯網信息主導權,利用網路源源不斷地進行政治宣傳和文化輸出,大力宣揚美國的政治文化理念。
5.美國主導互聯網全球輿論,不間斷宣傳「中國威脅論」。
那麼,美國不間斷宣傳「中國威脅論」的真實意圖是什麼?一是進入21世紀初,中國的迅速崛起使美國深感威脅和擔憂,其戰略疑慮進一步加重。二是美國國內不時有學者和政客提出,美國政府要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即便不能阻止但至少也要拖延或推遲中國霸權的到來。三是蘇聯解體後,中國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最後堡壘」,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致使美國及西方國家對華態度充斥著猜忌與排斥。從行動上看,進入21世紀,美國各屆政府都一致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其對華政策盡管不同時期和不同執政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對中國的防備之心卻從來沒有消除。
6.美國推行「互聯網自由」,指責中國的互聯網管理政策,影射中國限制互聯網自由,這是對我主權的干涉,已影響我互聯網文化安全。
美國「互聯網自由」戰略出台的核心就是網路連接自由,其本質就是「美國式」民主自由價值觀在網路空間的自然延伸與擴展,其根本目的就是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與戰略意圖。它標志著美國政府對互聯網應用的定位已經超越技術層面,使之成為在網路空間推廣美國民主及文化的工具與平台。美國指責中國的互聯網管理政策,影射中國限制互聯網自由,是對我主權的干涉。
『柒』 什麼已經成為繼陸地海洋天空外太空之外的第五空間
網路空間已經成為繼陸地海洋天空外太空之外的第五空間。第五空間是網路安全大型專題片,在中央網信辦網路安全協調局、上海市網信辦的聯合指導下,由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製作。這是國內第一部聚焦網路安全的電視新聞專題片,該專題片分為三集,分別是透明的時代,隱秘的威脅和真實的較量。
網路空間第五空間
網路空間成為繼陸地、海洋、天空、外空之外的第五空間。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深度融合,面對不斷涌現的各種已知和未知的網路安全威脅,人們能夠找到守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密鑰嗎?大數據時代,所行所思、消費習慣、行程安排、關系網路,數字巨頭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獲取便利的同時也簽署條約共享個人信息。
『捌』 我國安全環境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哪些
我國安全環境面臨的主要挑戰有:
1、從外部發展環境看,過去幾十年是世界經濟的「黃金發展期」。我國通過積極參與和開拓國際市場,取得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貨物貿易居世界第一,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
2、全球問題凸顯是戰略機遇期內涵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氣候變化關系人類命運全局,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從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進行深刻變革。這不僅涉及發展的諸多問題,而且涉及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應該承擔的國際責任。
3、從國際安全環境看,盡管和平仍然是時代主題之一,但在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深刻調整的背景下,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維護地區和世界局勢和平穩定的任務仍面臨諸多挑戰。
4、維護一個長期和平的環境符合我國根本利益。但是,和平環境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積極主動地應對各種挑戰。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正是中國主動營造和平環境的重要舉措。
(8)領海網路安全擴展閱讀:
當前我國外部安全環境的主要特點
進入21世紀尤其是第二個十年以來,我國所面臨的外部安全環境正在經歷復雜、深刻變化。
1、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但各種不確定性在不斷累積。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具備更多有利條件。
與此同時,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所上升,大國博弈加劇,局部動盪頻繁發生,各種思想、思潮交融交鋒,恐怖主義肆虐,網路安全、生態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
2、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正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與世界互動的頻率加快、力度增強,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抵禦各種外部風險的能力不斷提高,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與此同時,各種矛盾、風險、挑戰也在不斷向我聚集,可預測的風險和不可預測挑戰同時增加,其中一些風險和挑戰尤為突出。
美國為了維護世界霸主地位,加快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不斷在我國周邊加強軍事部署,強化同盟體系,介入我國與周邊國家的海洋領土爭端。台海局勢有可能再現波瀾。隨著民進黨的上台,2008年以來台海地區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局面可能遭遇挑戰。
來自海上的威脅日趨上升。在美國戰略重心東移背景下,部分國家調整海洋政策策略,不斷挑戰我國島嶼主權和海洋權益。東北亞地區局勢充滿變數。朝鮮半島形勢日趨復雜,不穩定性增大。
同時,日本右傾化趨勢明顯,追求擺脫戰後體制,並調動各種資源,充當制華遏華急先鋒。西方大國不斷加大實施西化、分化戰略的力度,不斷加大實施和平演變的強度。
3、我國還面臨著一系列新型安全風險。中亞地區「三股勢力」活動猖獗,給我國西北邊境地區乃至內陸地區安全穩定帶來不利影響。網路安全形勢更為復雜。
隨著各國競相加強網路空間攻防部署,加上網路犯罪和網路攻擊呈現出愈演愈烈的勢頭,我國已成為遭受各種形式的網路攻擊最多的國家之一。
生態安全面臨雙重挑戰。生態安全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一方面中國遭遇到諸如全球氣候變化、厄爾尼諾現象、沙塵暴、霧霾等侵害,另一方面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更多責任的聲音也很大。海外利益保護問題凸顯。
隨著中國的崛起和與外部世界深度互動,中國的海外利益以罕見的速度和幅度在世界范圍內拓展,與此同時,中國海外利益保護明顯滯後於海外利益蓬勃發展態勢。
『玖』 美國網路安全戰略的特徵體現在以下哪些方面
A 美國互聯網戰略及其對中國政治文化安全的影響
美國互聯網戰略對我政治文化安全的全方位、多層次影響美國謀求掌控全球網路制網權的互聯網戰略,將勢必引發世界主要大國的網路軍備競賽,同時也對其他國家,尤其是信息弱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國家安全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我政治文化安全帶來了挑戰。1.美國憑借在互聯網領域的絕對優勢,早已將其主權的行使范圍擴展到了除領土、領海、領空等有形世界以外的網路空間,把網路主權的斗爭納入國家主權斗爭的重要領域。然而,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斗爭中,美國擁有互聯網技術霸權、資源霸權和信息霸權,這使其他國家無疑處於被動的脆弱地位,也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網路主權時刻都受到來自美國的威脅。2010年1月轟動世界的谷歌退出中國大陸事件,其實質就是美國對我網路主權展開進攻、中國為了保衛自身網路主權的一場政治斗爭。2.互聯網成為美國推行其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新型工具和媒介。當前,從美國到各主管部門再到網路服務提供商,他們自始至終都按照自身的標准篩選和推出符合其價值標準的互聯網信息內容及傳播方式,將符合本國利益和價值觀的信息傳播給受眾3.主導網路話語權的美國,完全可以通過社交媒體來影響我社會突發性、群體性事件的發生與發展。4.美國以互聯網為依託,全天候、高效率、低成本、更直接、更便捷地進行美國文化的擴張。文化擴張是美國實現霸權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美國藉助新聞媒體大規模地輸出文化產品。另一方面,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即互聯網的發展,為美國文化的擴張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傳播途徑和媒介,美國牢牢掌控著互聯網信息主導權,利用網路源源不斷地進行政治宣傳和文化輸出,大力宣揚美國的政治文化理念。5.美國主導互聯網全球輿論,不間斷宣傳「中國威脅論」。那麼,美國不間斷宣傳「中國威脅論」的真實意圖是什麼?一是進入21世紀初,中國的迅速崛起使美國深感威脅和擔憂,其戰略疑慮進一步加重。二是美國國內不時有學者和政客提出,美國要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即便不能阻止但至少也要拖延或推遲中國霸權的到來。三是蘇聯解體後,中國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最後堡壘」,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致使美國及西方國家對華態度充斥著猜忌與排斥。從行動上看,進入21世紀,美國各屆都一致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其對華政策盡管不同時期和不同執政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對中國的防備之心卻從來沒有消除。6.美國推行「互聯網自由」,指責中國的互聯網管理政策,影射中國限制互聯網自由,這是對我主權的干涉,已影響我互聯網文化安全。美國「互聯網自由」戰略出台的核心就是網路連接自由,其本質就是「美國式」民主自由價值觀在網路空間的自然延伸與擴展,其根本目的就是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與戰略意圖。它標志著美國對互聯網應用的定位已經超越技術層面,使之成為在網路空間推廣美國民主及文化的工具與。美國指責中國的互聯網管理政策,影射中國限制互聯網自由,是對我主權的干涉。
『拾』 國家國防的根本目的和任務是
我國的與其他國家(如美國,他們到處侵略)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主要是保家衛國。我國國防的目的:1、捍衛國家的主權2、維護國家的統一3、保衛國家的領土4、保障國家的安全
國防的目的與任務是統一的,我國的國防的主要任務是由我國的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對外政策和歷史文化傳統等因素所決定的. 維護國家利益,一是要始終把維護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保衛祖國、抵抗侵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作為國防政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二是要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提供一個和平穩定的內外環境.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並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所選擇的社會制度、發展戰略和生活方式,不會產生對外侵略擴張的因素,因而也就不會制定擴張性的國防政策.中國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結盟,主張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國家間的糾紛和爭端,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因此,中國不會對任何別的國家構成威脅,而只能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重要力量.另外,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愛和平,重防禦,求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共御外侮,始終是中國國防觀念的主題.中國的國防政策淵源於這種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國防政策對國防的領導力量、國防的基本目標、國家軍事戰略方針、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途徑、防衛活動的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