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以京劇為主題設置主題網路圖
擴展閱讀
騰訊動漫怎麼設置網路 2025-05-12 15:22:15

以京劇為主題設置主題網路圖

發布時間: 2022-05-07 05:24:21

❶ 誰能幫我弄一個 主題是 走入京劇世界之京劇的起源 PPT 求速度 急需 QQ1052313428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這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恰逢乾隆帝八十大壽。為了慶祝壽辰,他召集了江西、安徽、陝西、湖北等省戲班進京演出,加上北方原有的戲班,在京城形成了「花、雅」眾戲爭奇斗艷的局面。〔花、雅」均為戲曲史上的專有名詞。「花」指各地的新興劇種;「雅」指崑曲〕。其中安徽來的「四大徽班」,即三慶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遠得了廣大京城觀眾的喜愛。壽辰結束後,他們仍然留在北京演出,並在與來京的漢班及西秦腔的結合中,相互融合,相互吸引,逐漸創立了個以唱西皮和二黃為主的新劇種——京戲,並很快風靡全國,取據了崑曲的霸主地位,成為了中國的新國戲。由此戲曲界把1790年,即「四大徽班」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這一年定為京劇的誕生年。

一個優秀的藝術種類是並非單靠優秀的理論而能建立的,它必須依賴於廣大欣賞者的喜愛,換言之,聽眾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京劇形成後,不僅受到了清朝宮廷王公帝後們的喜愛,更得到了廣大人民的認同,很快便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京戲在社會上越演越紅,在宮廷里也備受推崇。尤其是在清朝末年,宮中幾乎無戲不歡。京城中曾有詩曰:「歌舞編成內教坊,頤和日日奏圖霓裳。新來學得譚家調,小部聲音獨擅場」。甚至連朝中官員都有「狀元三年一個,十三旦蓋世無雙」之說,可見當年的盛況。一個時期內,京城中戲樓層出不窮,湖廣會館戲樓,正乙祠、恭王府大戲房、重華宮戲台,更不用說眾多的小戲園子了。

在很少有其他娛樂活動的年代裡,戲劇藝術獨霸了用形象表演故事的領域,聽戲成了人們最佳的消遣方式。也就在那個年代中,京劇有了極大的發展。無論從唱、念、坐、打,以及外在表現形式都有了極大的提高。西方戲劇家們曾經試圖建立「正在進行生活」的幻境,而中國戲劇藝術則坦白承認演戲是對生活的藝術表現,而不是生活本身。

因為通俗熱鬧的緣故,京劇觀眾從一開始就好「捧角兒」,什麼人唱比唱什麼戲更顯得重要。好戲全在紅伶身上帶著,所以上戲園子的人多是奔著當天掛頭牌的演員去的。戲迷談戲,實際上卻是在談「角兒」。「角兒們」演的戲,不光在規定情境里把戲做得很足,而且還會旁逸斜出地「饒」些彩頭。上戲園子既是去玩的,有誰不願意多樂幾回呢?京劇本來就是從「百戲」中脫胎而來的,融百家之長,自成一體,也為演者提供了極大發揮的空間。大凡真正優秀的演員,總要有自己的過人本領,即看家本事,大至流派特色,小至個人風格,必要有所標志,讓聽眾一聞便知內里功夫及其長項,久而久之,聽眾才會承認這是「角兒」。

「是有名士自風流」,但凡名角必有可聽精彩之處,千錘百煉,而後乃成。其中甘苦也如寒冬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從京劇誕生的那一天起,「角兒」一直是支撐舞台的主宰,並以其風標獨致的表演不知得到了多少戲迷的喝彩聲,也不知影響著方人士,甚至可以說京劇的歷史就是「角兒」們所創造的歷史。

「翩若驚鴻來照影,宛似神龍戲海濱。徙倚彷徨形無定,看神光離合乍陽陰」,這是京劇《洛神》里形容洛水之神美麗姿影的一段唱詞,而這種「神光離合」,亦幻亦真的情境,恰好正與京劇中的表演感受剛剛合拍。台上唱戲,台下捧場,台上台下一出戲,偌大的戲園內熱鬧非凡,實是一種享受,「玩」的享受。中國戲劇本身便具有很強的整體性特徵,這個整體性不僅體現在劇本、表演、舞美、音樂等多種藝術門類的綜合性上,而且還體現在演員與觀眾的反饋關繫上。中國的戲劇舞台是開放性的。尤其是老戲園,戲台多是置於觀眾之中,演員與觀眾相隔很近。觀眾座席為長條的桌凳,豎向舞台放置,台上演唱的同時台下則隨意交談、品茶、喝彩,氣氛較濃烈,這種形式所具有的種種神奇魅力,也使好戲者層出不窮,推動了京劇的發展。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觀眾。京劇歷經二百多年風雨後愈發顯示出她的風采與魅力。作為國粹她成為戲曲藝術的代表之一,向世人展示著她豐富的內涵,沒有人會懷疑她的存在,因為她代表著精華,是植根於中國文化的民族藝術。優美的唱腔,迷人的神態,厚重的根基都使她成為了一段歷史的擁有者。今天,她重又煥發了青春,去迎接一個新世紀的來臨

❷ QQ空間用京劇主題裝扮,配什麼背景音樂較好

當然是用經典的京劇唱段了, 推薦 梅派的貴妃醉酒。 霸王別姬之類。 要是喜歡老生就放個三家店 定軍山之類的。 要是喜歡花臉 就放個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呵呵

❸ 京劇的主要題材

京劇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起源於清朝,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其題材廣泛,劇目多,其中大部分是傳統劇目。從題材方面,它可以有以下類別:
另一類由梆子移植過來,也就是搬用或改編其他劇種的題材,代表有由河北梆子而來的《王寶釧》。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劇目來源於崑腔。代表作有《思凡》、《鬧學》、《游園》、《驚夢》等等。
京劇成體系後,京劇的劇目也逐漸增多,其題材也也變得越廣泛,其中很多題材是來源於名著長篇說部。比如來自於《三國演義》的《空城計》、《借東風》。清末民初,社會動盪,京劇成為反映社會的一個載體,像《黨人碑》、《瓜種蘭因》、《新茶花》、《血淚碑》等等。新中國成立後,京劇題材也有了現代意義,也出現了一些現代戲,比如《江姐》、《白毛女》、《趙一曼》等等。京劇是反映社會的一門藝術,它的題材包含了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人物傳記、宮廷政治斗爭、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等等。

❹ 想做一組以海派京劇臉譜為靈感來源的服裝系列設計,求幫忙想個主題

主題你不是都想出來了么...京劇臉譜什麼的 圍繞著傳統元素做唄 京劇為主題 那就表現古代文化元素與現代的服裝設計融合感

❺ 京劇花旦主題

不懂調色`

❻ 京劇花旦電腦主題

你可以去 主題之家看看,那裡有很多中國風的電腦主題哦,你可以網路 主題之家 第一個進去看看就行了啊~

❼ 京劇手抄報,都寫什麼內容啊

同學們在學校經常會有一些手抄報作業,手抄報的內容形式豐富多變,一般會根據學校的活動來定內容。下面給大家來分享一下關於京劇手抄報的內容。

我們的手抄報主題可以定為《國粹京劇》,主題最好寫到手抄報的中間,字體要大一些。下面是我們要展現的內容:

以上手抄報內容分為三部分,也可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刪減或增加。

❽ 京劇素有中國國粹之稱,你知道京劇的演變歷程是怎樣的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

1860年到1949年,京劇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860年到1917年左右,是京劇進一步走向成熟的時期。在劇目方面,從徽、漢、梆、昆等繼承下來的傳統劇目,經過演出實踐不斷加工、錘煉,更見精練。不少本頭戲逐漸刪除繁冗,精簡為自成起訖的摺子戲,如全本《宇宙鋒》通常只演"修本"、"金殿"二折。辛亥革命前後,在社會、政治變革中還出現了一批密切結合現實的新劇目,如汪笑儂的《哭祖廟》、《瓜種蘭因》等。音樂方面,板式、曲調有所增益,字音、聲韻更加定型,使京劇唱腔委婉、動聽,更具特色。舞台表演藝術方面,也更為細膩、精緻,色彩濃郁。京劇史上老生前三傑(程長庚1811-1880,徽派;餘三勝1802-1866,漢派;張二奎1813-1860,京派)還帶有京劇前身徽、漢的地方色彩,傳到老生後三傑(譚鑫培1847-1917,孫菊仙1841-1931,汪桂芬1860-1906)時,原來那種地方色彩已逐漸融會升華,成為京劇自身的藝術特色。

光緒九年(1883)起,大批京劇著名演員陸續被征為"內廷供奉",領取一定銀米,平時在戲園演出,不定期地應召進宮當差,從而打破了乾隆以來宮廷蓄養戲班的舊制。由於皇室貴族的喜愛,既為演出提供了優厚的物質條件,又在藝術上有嚴格的要求,因此留下了一批比較完整的劇目,並為京劇藝術的嚴格規范化奠定了發展的基礎。同時,宮廷演出也在劇目內容的傾向上給京劇帶來一些消極作用。

這一時期,有些京劇藝人直接參加政治斗爭。如戊戌政變中,名旦余玉琴、田際雲等傾向維新變法,為光緒帝傳遞消息。在上海,辛亥革命攻打製造局之役,潘月樵、夏月潤等直接參戰,曾得到孫中山的嘉獎。

光緒二十四年(1908),上海出現了第一個近代化的劇場新舞台。夏月潤弟兄出於愛國熱忱,在當時"租界"以外的地面,興建了備有燈光布景設施的劇場,變革了傳統的方形舞台,從而推動了京劇舞台藝術的革新,並影響到其他各地。

從1917年到1937年,是京劇藝術出現高峰的時期。劇目方面,傳統戲不斷加工、翻新,同時大量涌現新創劇目。題材范圍擴大了,表現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思想的劇目增多了。劇目與演員的表演特色結合更緊,出現了為某些藝術流派所特有的劇目。舞台藝術方面,流派藝術大大發展。早先,京劇舞台上以老生為主,老生流派比較明顯。到這一時期,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銳意革新,積極排演新戲。梅蘭芳在新編演的'《嫦蛾奔月》、《霸王別姬》、《西施》等"古裝戲"中,把我國傳統的古典舞蹈藝術吸收到京劇中來,唱腔曲調、伴奏樂器豐富了,服裝、化裝也有很多革新。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等也都發揮各自的創造力,編演了能夠體現自己藝術特色的新戲,如程硯秋的《春閏夢》,荀慧生的《釵頭鳳》、尚小雲的《漢明妃》等,舞台上出現了"四大名旦"爭衡的局面。這不僅使旦角藝術煥發出空前的光彩,而且帶動其他行當,爭奇斗絕,流派紛呈。如老生行,余叔岩、馬連良、高慶奎、言菊朋等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各自的流派。在上海,周信芳(麒麟童)以《蕭何月下追韓信》等新劇目,獨樹一幟,影響廣及江南各地,世稱"麒派"。武生行,楊小樓、尚和玉等與南方的李春來、蓋叫天等,也都形成有鮮明藝術特色的流派。此外,花臉、小生、老旦、丑等,也都人才輩出,京劇舞台達到了藝術高峰。

20年代以來,上海京劇舞台上出現了大量連台本戲。這種戲劇結構形式,原具有情節生動、有頭有尾、通俗易懂的特點,深受一般觀眾歡迎,逐漸流行於江南各大城市,以後也傳到了北京。其中某些片斷還獨立成為單折演出。但後來有些連台本戲走上了資本主義商業化的歧路。有時第一本戲主題還明確,但連演下去,本數越多,離題越遠。

同一時期,京劇舞台上出現了大量女藝人,有的藝術成就頗高。自從道、咸年間京劇形成以來,京劇演員,無論生、旦、凈、丑,一律皆由男演員飾演。大約在同治年間(1862-1874),上海開始有了幼女組成的戲班,習稱"髦兒戲";辛亥革命後,北京、天津也出現了女班,有的女演員,頗著名聲,但由於社會條件限制,大都曇花一現。20年代以後,許多優秀女演員先後脫穎而出,藝術上相當成熟,且能獨立挑班。1930年在北京廣德樓實行了男女合演(上海略早)。這些優秀女演員,除較早的老生恩曉峰、筱蘭英,旦角王克琴、劉喜奎等外,20年代以後有老生李桂芬、孟小冬,旦角雪艷琴、新艷秋等。

這一時期,在人才培養方面,受到較多重視,並採取了新的措施。從光緒六年(1880創辦小榮椿科班,到光緒三十年創辦的富連成科班,都實行苦練幼功、技術第一的教學方法。1919年南方建立的南通伶工學社(歐陽予倩任主任),1930年在北京建立的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焦菊隱等任校長),1934年創辦的山東省立劇院,1938年成立的上海戲劇學校,以及同年成立於西安,1945年後遷上海的夏聲戲劇學校等,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改革,除基本功外,兼重文化課程,並授以音樂及其他藝術知識。這種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雖然還處於摸索階段,但對提高新一代演員的藝術修養卻收到了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