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積的部署國產信息化網路安全管理設備,如UniAccess終端安全管理、UniNAC網路准入控制、UniBDP數據防泄露這類網路安全管理監控系統,也成了重中之重的一件事。用這類管理系統,對各個終端的安全狀態,對重要級敏感數據的訪問行為、傳播進行有效監控,及時發現違反安全策略的事件並實時告警、記錄、進行安全事件定位分析,准確掌握網路系統的安全狀態,為我們的網路安全起著保駕護航的作用。
㈡ 請說明對網路安全的理解,如何使整個網路對終端用戶最安全
我是信息安全專業出身的,可以這樣回答你,從理論角度來說,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網路和加密方式。但是卻可以將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
首先重要的其實是網路管理策略和人的因素,而不是許多人認為的技術因素,這涉及到社會工程學方面的內容,是網路安全的重要領域。
其次才是我們所說的技術領域,pc機包括防毒軟體,路由協議等各種安全協議
當然用戶的使用習慣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以上內容都是我親自所寫,如果有疑問,還可以再交流,希望給分,如果覺得有所收益,希望能追加給分,謝謝
㈢ 網路安全的概念
網路安全的概念
網路安全,通常指計算機網路的安全,實際上也可以指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安全。計算機通信網路是將若乾颱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及傳輸媒體互連起來,在通信軟體的支持下,實現計算機間的信息傳輸與交換的系統。而計算機網路是指以共享資源為目的,利用通信手段把地域上相對分散的若干獨立的計算機系統、終端設備和數據設備連接起來,並在協議的控制下進行數據交換的系統。
計算機網路的根本目的在於資源共享,通信網路是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途徑,因此,計算機網路是安全的,相應的計算機通信網路也必須是安全的,應該能為網路用戶實現信息交換與資源共享。下文中,網路安全既指計算機網路安全,又指計算機通信網路安全。
安全的基本含義:客觀上不存在威脅,主觀上不存在恐懼。即客體不擔心其正常狀態受到影響。可以把網路安全定義為:一個網路系統不受任何威脅與侵害,能正常地實現資源共享功能。要使網路能正常地實現資源共享功能,首先要保證網路的硬體、軟體能正常運行,然後要保證數據信息交換的安全。從前面兩節可以看到,由於資源共享的濫用,導致了網路的安全問題。因此網路安全的技術途徑就是要實行有限制的共享。
(3)網路安全終端互訪擴展閱讀:
主要問題
1、Internet是一個開放的、無控制機構的網路,黑客(Hacker)經常會侵入網路中的計算機系統,或竊取機密數據和盜用特權,或破壞重要數據,或使系統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直至癱瘓。
2、Internet的數據傳輸是基於TCP/IP通信協議進行的,這些協議缺乏使傳輸過程中的信息不被竊取的安全措施。
3、Internet上的通信業務多數使用Unix操作系統來支持,Unix操作系統中明顯存在的安全脆弱性問題會直接影響安全服務。
4、在計算機上存儲、傳輸和處理的電子信息,還沒有像傳統的郵件通信那樣進行信封保護和簽字蓋章。信息的來源和去向是否真實,內容是否被改動,以及是否泄露等,在應用層支持的服務協議中是憑著君子協定來維系的。
5、電子郵件存在著被拆看、誤投和偽造的可能性。使用電子郵件來傳輸重要機密信息會存在著很大的危險。
6、計算機病毒通過Internet的傳播給上網用戶帶來極大的危害,病毒可以使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系統癱瘓、數據和文件丟失。在網路上傳播病毒可以通過公共匿名FTP文件傳送、也可以通過郵件和郵件的附加文件傳播。
㈣ 內網安全的面臨問題
內網安全選擇金盾軟體,作為安全的網路世界理想的推進者,產品和服務涵蓋桌面終端、移動終端、網路設備、伺服器、雲計算、物聯網等多個方面,可提供面向終端安全、移動安全、網路運維多角度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㈤ 網路安全的防範措施主要有哪些
在當今網路化的世界中,計算機信息和資源很容易遭到各方面的攻擊。一方面,來源於Internet,Internet給企業網帶來成熟的應用技術的同時,也把固有的安全問題帶給了企業網;另一方面,來源於企業內部,因為是企業內部的網路,主要針對企業內部的人員和企業內部的信息資源,因此,企業網同時又面臨自身所特有的安全問題。網路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在方便了人們使用的同時,也使得網路很容易遭受到攻擊,而攻擊的後果是嚴重的,諸如數據被人竊取、伺服器不能提供服務等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路安全技術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由此推動了防火牆、人侵檢測、虛擬專用網、訪問控制等各種網路安全技術的蓬勃發展。
企業網路安全是系統結構本身的安全,所以必須利用結構化的觀點和方法來看待企業網安全系統。企業網安全保障體系分為4個層次,從高到低分別是企業安全策略層、企業用戶層、企業網路與信息資源層、安全服務層。按這些層次建立一套多層次的安全技術防範系統,常見的企業網安全技術有如下一些。
VLAN(虛擬區域網)技術
選擇VLAN技術可較好地從鏈路層實施網路安全保障。VLAN指通過交換設備在網路的物理拓撲結構基礎上建立一個邏輯網路,它依*用戶的邏輯設定將原來物理上互連的一個區域網劃分為多個虛擬子網,劃分的依據可以是設備所連埠、用戶節點的MAC地址等。該技術能有效地控制網路流量、防止廣播風暴,還可利用MAC層的數據包過濾技術,對安全性要求高的VLAN埠實施MAC幀過濾。而且,即使黑客攻破某一虛擬子網,也無法得到整個網路的信息。
網路分段
企業網大多採用以廣播為基礎的乙太網,任何兩個節點之間的通信數據包,可以被處在同一乙太網上的任何一個節點的網卡所截取。因此,黑客只要接人乙太網上的任一節點進行偵聽,就可以捕獲發生在這個乙太網上的所有數據包,對其進行解包分析,從而竊取關鍵信息。網路分段就是將非法用戶與網路資源相互隔離,從而達到限制用戶非法訪問的目的。
硬體防火牆技術
任何企業安全策略的一個主要部分都是實現和維護防火牆,因此防火牆在網路安全的實現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防火牆通常位於企業網路的邊緣,這使得內部網路與Internet之間或者與其他外部網路互相隔離,並限制網路互訪從而保護企業內部網路。設置防火牆的目的都是為了在內部網與外部網之間設立唯一的通道,簡化網路的安全管理。
入侵檢測技術
入侵檢測方法較多,如基於專家系統入侵檢測方法、基於神經網路的入侵檢測方法等。目前一些入侵檢測系統在應用層入侵檢測中已有實現。
㈥ 網路安全的防範措施有哪些
在當今網路化的世界中,計算機信息和資源很容易遭到各方面的攻擊。一方面,來源於Internet,Internet給企業網帶來成熟的應用技術的同時,也把固有的安全問題帶給了企業網;另一方面,來源於企業內部,因為是企業內部的網路,主要針對企業內部的人員和企業內部的信息資源,因此,企業網同時又面臨自身所特有的安全問題。網路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在方便了人們使用的同時,也使得網路很容易遭受到攻擊,而攻擊的後果是嚴重的,諸如數據被人竊取、伺服器不能提供服務等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路安全技術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由此推動了防火牆、人侵檢測、虛擬專用網、訪問控制等各種網路安全技術的蓬勃發展。 企業網路安全是系統結構本身的安全,所以必須利用結構化的觀點和方法來看待企業網安全系統。企業網安全保障體系分為4個層次,從高到低分別是企業安全策略層、企業用戶層、企業網路與信息資源層、安全服務層。按這些層次建立一套多層次的安全技術防範系統,常見的企業網安全技術有如下一些。
VLAN(虛擬區域網)技術 選擇VLAN技術可較好地從鏈路層實施網路安全保障。VLAN指通過交換設備在網路的物理拓撲結構基礎上建立一個邏輯網路,它依*用戶的邏輯設定將原來物理上互連的一個區域網劃分為多個虛擬子網,劃分的依據可以是設備所連埠、用戶節點的MAC地址等。該技術能有效地控制網路流量、防止廣播風暴,還可利用MAC層的數據包過濾技術,對安全性要求高的VLAN埠實施MAC幀過濾。而且,即使黑客攻破某一虛擬子網,也無法得到整個網路的信息。
網路分段 企業網大多採用以廣播為基礎的乙太網,任何兩個節點之間的通信數據包,可以被處在同一乙太網上的任何一個節點的網卡所截取。因此,黑客只要接人乙太網上的任一節點進行偵聽,就可以捕獲發生在這個乙太網上的所有數據包,對其進行解包分析,從而竊取關鍵信息。網路分段就是將非法用戶與網路資源相互隔離,從而達到限制用戶非法訪問的目的。
硬體防火牆技術 任何企業安全策略的一個主要部分都是實現和維護防火牆,因此防火牆在網路安全的實現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防火牆通常位於企業網路的邊緣,這使得內部網路與Internet之間或者與其他外部網路互相隔離,並限制網路互訪從而保護企業內部網路。設置防火牆的目的都是為了在內部網與外部網之間設立唯一的通道,簡化網路的安全管理。
入侵檢測技術 入侵檢測方法較多,如基於專家系統入侵檢測方法、基於神經網路的入侵檢測方法等。目前一些入侵檢測系統在應用層入侵檢測中已有實現。
㈦ 什麼是網路信息系統安全體系結構
網路信息系統安全體系結構是由硬體網路、通信軟體以及操作系統構成的,對於一個系統而言,首先要以硬體電路等物理設備為載體,然後才能運 行載體上的功能程序。
通過使用路由器、集線器、交換機、網線等網路設備,用戶可以搭建自己所需要的通信網路,對於小范圍的無線區域網而言,人們可以使用這 些設備搭建用戶需要的通信網路,最簡單的防護方式是對無線路由器設置相應的指令來防止非法用戶的入侵,這種防護措施可以作為一種通信協議保護,目前廣泛采 用WPA2加密協議實現協議加密,用戶只有通過使用密匙才能對路由器進行訪問,通常可以講驅動程序看作為操作系統的一部分,經過注冊表注冊後,相應的網路 通信驅動介面才能被通信應用程序所調用。
網路信息系統安全通常是指網路系統中的硬體、軟體要受到保護,不能被更改、泄露和破壞,能夠使整個網路得到可持續的穩定運 行,信息能夠完整的傳送,並得到很好的保密。因此計算機網路安全設計到網路硬體、通信協議、加密技術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