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路安全管理措施
【熱心相助】
您好!網路安全管理措施需要綜合防範,主要體現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和總體框架中。
面對各種網路安全的威脅,以往針對單方面具體的安全隱患,提出具體解決方案的應對措施難免顧此失彼,越來越暴露出其局限性。面對新的網路環境和威脅,需要建立一個以深度防禦為特點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案例】我國某金融機構的網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網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框架的外圍是風險管理、法律法規、標準的符合性。
圖1 網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框架
風險管理是指在對風險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等因素進行收集、分析、評估、預測的基礎上,制定的識別風險、衡量風險、積極應對風險、有效處置風險及妥善處理風險等一整套系統而科學的管理方法,以避免和減少風險損失,促進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網路安全管理的本質是對信息安全風險的動態有效管理和控制。風險管理是企業運營管理的核心,風險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其中後者包括信息安全風險。實際上,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框架中充分體現了風險管理的理念。網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架構包括五個部分:
1) 網路安全戰略。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理念,從長遠戰略角度通盤考慮網路建設安全。它處於整個體系架構的上層,起到總體的戰略性和方向性指導的作用。
2) 信息安全政策和標准。以風險管理理念逐層細化和落實,是對網路安全戰略的逐層細化和落實,跨越管理、運作和技術三個不同層面,在每一層面都有相應的安全政策和標准,通過落實標准政策規范管理、運作和技術,以保證其統一性和規范性。當三者發生變化時,相應的安全政策和標准通過調整相互適應。安全政策和標准也會影響管理、運作和技術。
3) 網路安全運作。是基於風險管理理念的日常運作模式及其概念性流程(風險評估、安全控制規劃和實施、安全監控及響應恢復)。既是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核心,貫穿網路安全始終;又是網路安全管理機制和技術機制在日常運作中的實現,涉及運作流程和運作管理。
4) 網路安全管理。涉及企業管理體系范疇,是網路安全體系框架的上層基礎,對網路安全運作至關重要,從人員、意識、職責等方面保證網路安全運作的順利進行。網路安全通過運作體系實現,而網路安全管理體系是從人員組織的角度保證網路安全運作,網路安全技術體系是從技術角度保證網路安全運作。
5) 網路安全技術。網路安全運作需要的網路安全基礎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及時支持。先進完善的技術可以極大提高網路安全運作的有效性,從而達到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目的,實現整個生命周期(預防、保護、檢測、響應與恢復)的風險防範和控制。
(拓展參考本人資料:清華大學出版社,賈鐵軍教授主編,網路安全實用技術)
B. 網路安全保護三化六防措施的六防是指
法律分析:網路安全保護「實戰化、體系化、常態化」和「動態防禦、主動防禦、縱深防禦、精準防護、整體防控、聯防聯控」的「三化六防」措施得到有效落實,網路安全保護良好生態基本建立,國家網路安全綜合防護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法律依據:《貫徹落實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的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認真貫徹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全面加強網路安全工作統籌規劃,以貫徹落實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為基礎,以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網路和數據安全為重點,全面加強網路安全防範管理、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偵查打擊、情報信息等各項工作,及時監測、處置網路安全風險、威脅和網路安全突發事件,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網路和數據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依法懲治網路違法犯罪活動,切實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積極構建國家網路安全綜合防控體系,切實維護國家網路空間主權、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
C. 國家網路空間安全戰略使用什麼概念
網路的安全策略 .引言隨著計算機網路的不斷發展,全球信息化已成為人類發展的大趨勢。但由於計算機網路具有聯結形式多樣性、終端分布不均勻性和網路的開放性、互連性等特徵,致使網路易受黑客、怪客、惡意軟體和其他不軌的攻擊,所以網上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對於軍用的自動化指揮網路、C I系統和銀行等傳輸敏感數據的計算機網路系統而言,其網上信息的安全和保密尤為重要。因此,上述的網路必須有足夠強的安全措施,否則該網路將是個無用、甚至會危及國家安全的網路。無論是在區域網還是在廣域網中,都存在著自然和人為等諸多因素的脆弱性和潛在威脅。故此,網路的安全措施應是能全方位地針對各種不同的威脅和脆弱性,這樣才能確保網路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計算網路面臨的威脅計算機網路所面臨的威脅大體可分為兩種:一是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二是對網路中設備的威脅。影響計算機網路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可能是人為的,也可能是非人為的;可能是外來黑客對網路系統資源的非法使有,歸結起來,針對網路安全的威脅主要有三:( )人為的無意失誤:如操作員安全配置不當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戶安全意識不強,用戶口令選擇不慎,用戶將自己的帳號隨意轉借他人或與別人共享等都會對網路安全帶來威脅。( )人為的惡意攻擊:這是計算機網路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敵手的攻擊和計算機犯罪就屬於這一類。此類攻擊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主動攻擊,它以各種方式有選擇地破壞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類是被動攻擊,它是在不影響網路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進行截獲、竊取、破譯以獲得重要機密信息。這兩種攻擊均可對計算機網路造成極大的危害,並導致機密數據的泄漏。( )網路軟體的漏洞和「後門」:網路軟體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無缺陷和無漏洞的,然而,這些漏洞和缺陷恰恰是黑客進行攻擊的首選目標,曾經出現過的黑客攻入網路內部的事件,這些事件的大部分就是因為安全措施不完善所招致的苦果。另外,軟體的「後門」都是軟體公司的設計編程人員為了自便而設置的,一般不為外人所知,但一旦「後門」洞開,其造成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計算機網路的安全策略 . 物理安全策略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護計算機系統、網路伺服器、列印機等硬體實體和通信鏈路免受自然災害、人為破壞和搭線攻擊;驗證用戶的身份和使用許可權、防止用戶越權操作;確保計算機系統有一個良好的電磁兼容工作環境;建立完備的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進入計算機控制室和各種偷竊、破壞活動的發生。抑制和防止電磁泄漏(即TEMPEST技術)是物理安全策略的一個主要問題。目前主要防護措施有兩類:一類是對傳導發射的防護,主要採取對電源線和信號線加裝性能良好的濾波器,減小傳輸阻抗和導線間的交叉耦合。另一類是對輻射的防護,這類防護措施又可分為以下兩種:一是採用各種電磁屏蔽措施,如對設備的金屬屏蔽和各種接插件的屏蔽,同時對機房的下水管、暖氣管和金屬門窗進行屏蔽和隔離;二是干擾的防護措施,即在計算機系統工作的同時,利用干擾裝置產生一種與計算機系統輻射相關的偽雜訊向空間輻射來掩蓋計算機系統的工作頻率和信息特徵。 . 訪問控制策略訪問控制是網路安全防範和保護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網路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訪問。它也是維護網路系統安全、保護網路資源的重要手段。各種安全策略必須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護作用,但訪問控制可以說是保證網路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下面我們分述各種訪問控制策略。 . . 入網訪問控制入網訪問控制為網路訪問提供了第一層訪問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戶能夠登錄到伺服器並獲取網路資源,控制准許用戶入網的時間和准許他們在哪台工作站入網。用戶的入網訪問控制可分為三個步驟:用戶名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口令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帳號的預設限制檢查。三道關卡中只要任何一關未過,該用戶便不能進入該網路。對網路用戶的用戶名和口令進行驗證是防止非法訪問的第一道防線。用戶注冊時首先輸入用戶名和口令,伺服器將驗證所輸入的用戶名是否合法。如果驗證合法,才繼續驗證用戶輸入的口令,否則,用戶將被拒之網路之外。用戶的口令是用戶入網的關鍵所在。為保證口令的安全性,用戶口令不能顯示在顯示屏上,口令長度應不少於 個字元,口令字元最好是數字、字母和其他字元的混合,用戶口令必須經過加密,加密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方法有:基於單向函數的口令加密,基於測試模式的口令加密,基於公鑰加密方案的口令加密,基於平方剩餘的口令加密,基於多項式共享的口令加密,基於數字簽名方案的口令加密等。經過上述方法加密的口令,即使是系統管理員也難以得到它。用戶還可採用一次性用戶口令,也可用攜帶型驗證器(如智能卡)來驗證用戶的身份。網路管理員應該可以控制和限制普通用戶的帳號使用、訪問網路的時間、方式。用戶名或用戶帳號是所有計算機系統中最基本的安全形式。用戶帳號應只有系統管理員才能建立。用戶口令應是每用戶訪問網路所必須提交的「證件」、用戶可以修改自己的口令,但系統管理員應該可以控制口令的以下幾個方面的限制:最小口令長度、強制修改口令的時間間隔、口令的唯一性、口令過期失效後允許入網的寬限次數。用戶名和口令驗證有效之後,再進一步履行用戶帳號的預設限制檢查。網路應能控制用戶登錄入網的站點、限制用戶入網的時間、限制用戶入網的工作站數量。當用戶對交費網路的訪問「資費」用盡時,網路還應能對用戶的帳號加以限制,用戶此時應無法進入網路訪問網路資源。網路應對所有用戶的訪問進行審計。如果多次輸入口令不正確,則認為是非法用戶的入侵,應給出報警信息。 . . 網路的許可權控制網路的許可權控制是針對網路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種安全保護措施。用戶和用戶組被賦予一定的許可權。網路控制用戶和用戶組可以訪問哪些目錄、子目錄、文件和其他資源。可以指定用戶對這些文件、目錄、設備能夠執行哪些操作。受託者指派和繼承許可權屏蔽(IRM)可作為其兩種實現方式。受託者指派控制用戶和用戶組如何使用網路伺服器的目錄、文件和設備。繼承許可權屏蔽相當於一個過濾器,可以限制子目錄從父目錄那裡繼承哪些許可權。我們可以根據訪問許可權將用戶分為以下幾類:( )特殊用戶(即系統管理員);( )一般用戶,系統管理員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為他們分配操作許可權;( )審計用戶,負責網路的安全控制與資源使用情況的審計。用戶對網路資源的訪問許可權可以用一個訪問控製表來描述。 . . 目錄級安全控制網路應允許控制用戶對目錄、文件、設備的訪問。用戶在目錄一級指定的許可權對所有文件和子目錄有效,用戶還可進一步指定對目錄下的子目錄和文件的許可權。對目錄和文件的訪問許可權一般有八種:系統管理員許可權(Supervisor)、讀許可權(Read)、寫許可權(Write)、創建許可權(Create)、刪除許可權(Erase)、修改許可權(Modify)、文件查找許可權(FileScan)、存取控制許可權(AccessControl)。用戶對文件或目標的有效許可權取決於以下二個因素:用戶的受託者指派、用戶所在組的受託者指派、繼承許可權屏蔽取消的用戶許可權。一個網路系統管理員應當為用戶指定適當的訪問許可權,這些訪問許可權控制著用戶對伺服器的訪問。八種訪問許可權的有效組合可以讓用戶有效地完成工作,同時又能有效地控制用戶對伺服器資源的訪問,從而加強了網路和伺服器的安全性。 . . 屬性安全控制當用文件、目錄和網路設備時,網路系統管理員應給文件、目錄等指定訪問屬性。屬性安全控制可以將給定的屬性與網路伺服器的文件、目錄和網路設備聯系起來。屬性安全在許可權安全的基礎上提供更進一步的安全性。網路上的資源都應預先標出一組安全屬性。用戶對網路資源的訪問許可權對應一張訪問控製表,用以表明用戶對網路資源的訪問能力。屬性設置可以覆蓋已經指定的任何受託者指派和有效許可權。屬性往往能控制以下幾個方面的許可權:向某個文件寫數據、拷貝一個文件、刪除目錄或文件、查看目錄和文件、執行文件、隱含文件、共享、系統屬性等。網路的屬性可以保護重要的目錄和文件,防止用戶對目錄和文件的誤刪除、、執行修改、顯示等。 . . 網路伺服器安全控制網路允許在伺服器控制台上執行一系列操作。用戶使用控制台可以裝載和卸載模塊,可以安裝和刪除軟體等操作。網路伺服器的安全控制包括可以設置口令鎖定伺服器控制台,以防止非法用戶修改、刪除重要信息或破壞數據;可以設定伺服器登錄時間限制、非法訪問者檢測和關閉的時間間隔。 . . 網路監測和鎖定控制網路管理員應對網路實施監控,伺服器應記錄用戶對網路資源的訪問,對非法的網路訪問,伺服器應以圖形或文字或聲音等形式報警,以引起網路管理員的注意。如果不法之徒試圖進入網路,網路伺服器應會自動記錄企圖嘗試進入網路的次數,如果非法訪問的次數達到設定數值,那麼該帳戶將被自動鎖定。 . . 網路埠和節點的安全控制網路中伺服器的埠往往使用自動回呼設備、靜默數據機加以保護,並以加密的形式來識別節點的身份。自動回呼設備用於防止假冒合法用戶,靜默數據機用以防範黑客的自動撥號程序對計算機進行攻擊。網路還常對伺服器端和用戶端採取控制,用戶必須攜帶證實身份的驗證器(如智能卡、磁卡、安全密碼發生器)。在對用戶的身份進行驗證之後,才允許用戶進入用戶端。然後,用戶端和伺服器端再進行相互驗證。 . . 防火牆控制防火牆是近期發展起來的一種保護計算機網路安全的技術性措施,它是一個用以阻止網路中的黑客訪問某個機構網路的屏障,也可稱之為控制進/出兩個方向通信的門檻。在網路邊界上通過建立起來的相應網路通信監控系統來隔離內部和外部網路,以阻檔外部網路的侵入。目前的防火牆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包過濾防火牆:包過濾防火牆設置在網路層,可以在路由器上實現包過濾。首先應建立一定數量的信息過濾表,信息過濾表是以其收到的數據包頭信息為基礎而建成的。信息包頭含有數據包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傳輸協議類型(TCP、UDP、ICMP等)、協議源埠號、協議目的埠號、連接請求方向、ICMP報文類型等。當一個數據包滿足過濾表中的規則時,則允許數據包通過,否則禁止通過。這種防火牆可以用於禁止外部不合法用戶對內部的訪問,也可以用來禁止訪問某些服務類型。但包過濾技術不能識別有危險的信息包,無法實施對應用級協議的處理,也無法處理UDP、RPC或動態的協議。( )代理防火牆:代理防火牆又稱應用層網關級防火牆,它由代理伺服器和過濾路由器組成,是目前較流行的一種防火牆。它將過濾路由器和軟體代理技術結合在一起。過濾路由器負責網路互連,並對數據進行嚴格選擇,然後將篩選過的數據傳送給代理伺服器。代理伺服器起到外部網路申請訪問內部網路的中間轉接作用,其功能類似於一個數據轉發器,它主要控制哪些用戶能訪問哪些服務類型。當外部網路向內部網路申請某種網路服務時,代理伺服器接受申請,然後它根據其服務類型、服務內容、被服務的對象、服務者申請的時間、申請者的域名范圍等來決定是否接受此項服務,如果接受,它就向內部網路轉發這項請求。代理防火牆無法快速支持一些新出現的業務(如多媒體)。現要較為流行的代理伺服器軟體是WinGate和ProxyServer。( )雙穴主機防火牆:該防火牆是用主機來執行安全控制功能。一台雙穴主機配有多個網卡,分別連接不同的網路。雙穴主機從一個網路收集數據,並且有選擇地把它發送到另一個網路上。網路服務由雙穴主機上的服務代理來提供。內部網和外部網的用戶可通過雙穴主機的共享數據區傳遞數據,從而保護了內部網路不被非法訪問。 .信息加密策略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護網內的數據、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護網上傳輸的數據。網路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鏈路加密、端點加密和節點加密三種。鏈路加密的目的是保護網路節點之間的鏈路信息安全;端-端加密的目的是對源端用戶到目的端用戶的數據提供保護;節點加密的目的是對源節點到目的節點之間的傳輸鏈路提供保護。用戶可根據網路情況酌情選擇上述加密方式。信息加密過程是由形形色色的加密演算法來具體實施,它以很小的代價提供很大的安全保護。在多數情況下,信息加密是保證信息機密性的唯一方法。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已經公開發表的各種加密演算法多達數百種。如果按照收發雙方密鑰是否相同來分類,可以將這些加密演算法分為常規密碼演算法和公鑰密碼演算法。在常規密碼中,收信方和發信方使用相同的密鑰,即加密密鑰和解密密鑰是相同或等價的。比較著名的常規密碼演算法有:美國的DES及其各種變形,比如TripleDES、GDES、NewDES和DES的前身Lucifer;歐洲的IDEA;日本的FEAL-N、LOKI- 、Skipjack、RC 、RC 以及以代換密碼和轉輪密碼為代表的古典密碼等。在眾多的常規密碼中影響最大的是DES密碼。常規密碼的優點是有很強的保密強度,且經受住時間的檢驗和攻擊,但其密鑰必須通過安全的途徑傳送。因此,其密鑰管理成為系統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公鑰密碼中,收信方和發信方使用的密鑰互不相同,而且幾乎不可能從加密密鑰推導出解密密鑰。比較著名的公鑰密碼演算法有:RSA、背包密碼、McEliece密碼、Diffe-Hellman、Rabin、Ong-Fiat-Shamir、零知識證明的演算法、橢園曲線、EIGamal演算法等等。最有影響的公鑰密碼演算法是RSA,它能抵抗到目前為止已知的所有密碼攻擊。公鑰密碼的優點是可以適應網路的開放性要求,且密鑰管理問題也較為簡單,尤其可方便的實現數字簽名和驗證。但其演算法復雜。加密數據的速率較低。盡管如此,隨著現代電子技術和密碼技術的發展,公鑰密碼演算法將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網路安全加密體制。當然在實際應用中人們通常將常規密碼和公鑰密碼結合在一起使用,比如:利用DES或者IDEA來加密信息,而採用RSA來傳遞會話密鑰。如果按照每次加密所處理的比特來分類,可以將加密演算法分為序列密碼和分組密碼。前者每次只加密一個比特而後者則先將信息序列分組,每次處理一個組。密碼技術是網路安全最有效的技術之一。一個加密網路,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權用戶的搭線竊聽和入網,而且也是對付惡意軟體的有效方法之一。 .網路安全管理策略在網路安全中,除了採用上述技術措施之外,加強網路的安全管理,制定有關規章制度,對於確保網路的安全、可靠地運行,將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網路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確定安全管理等級和安全管理范圍;制訂有關網路操作使用規程和人員出入機房管理制度;制定網路系統的維護制度和應急措施等。 .結束語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將日益成為工業、農業和國防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交換手段,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認清網路的脆弱性和潛在威脅,採取強有力的安全策略,對於保障網路的安全性將變得十分重要。
D. 什麼是網路安全,為何要注重網路安全
網路的安全是指通過採用各種技術和管理措施,使網路系統正常運行,從而確保網路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網路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而從企業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內部信息上的安全加密以及保護。
為數據處理系統建立和採用的技術和管理的安全保護,保護計算機硬體、軟體和數據不因偶然和惡意的原因遭到破壞、更改和泄露。
選擇適當的技術和產品,如基於NACC、802.1x、EOU技術的UniNAC網路准入、終端安全管理產品,利用此類產品性能制訂靈活的網路安全策略,在保證網路安全的情況下,提供靈活的網路服務通道。
採用適當的安全體系設計和管理計劃,能夠有效降低網路安全對網路性能的影響並降低管理費用。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網路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有很多是敏感信息,甚至是國家機密。所以難免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人為攻擊(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竊取、數據篡改、數據刪添、計算機病毒等)。同時,網路實體還要經受諸如水災、火災、地震、電磁輻射等方面的考驗。
網路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網路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數學、數論、資訊理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網路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或對手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網路安全應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徵: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完整性: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可用性: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可控性: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網路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在計算機上處理的業務也由基於單機的數學運算、文件處理,基於簡單連接的內部網路的內部業務處理、辦公自動化等發展到基於復雜的內部網(Intranet)、企業外部網(Extranet)、全球互連網(Internet)的企業級計算機處理系統和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共享和業務處理。在系統處理能力提高的同時,系統的連接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但在連接能力信息、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時,基於網路連接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整體的網路安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網路的物理安全、網路拓撲結構安全、網路系統安全、應用系統安全和網路管理的安全等。 因此計算機安全問題,應該象每家每戶的防火防盜問題一樣,做到防範於未然。甚至不會想到你自己也會成為目標的時候,威脅就已經出現了,一旦發生,常常措手不及,造成極大的損失。
E. 網路安全法制注重哪三個層面安全
是指操作系統安全,網路實體安全,數據與資料庫安全三個層次,還是指安全技術、安全管理和安全法規三個層次。
第五條國家採取措施,監測、防禦、處置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網路安全風險和威脅,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依法懲治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路空間安全和秩序。
第六條國家倡導誠實守信、健康文明的網路行為,推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採取措施提高全社會的網路安全意識和水平,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促進網路安全的良好環境。
第一條為了保障網路安全,維護網路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建設、運營、維護和使用網路,以及網路安全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法。
第三條國家堅持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並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鼓勵網路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持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
第四條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網路安全戰略,明確保障網路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提出重點領域的網路安全政策、工作任務和措施。
F. 簡要概述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總體框架
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總體框架
1.網路安全整體保障體系
計算機網路安全的整體保障作用,主要體現在整個系統生命周期對風險進行整體的管理、應對和控制。網路安全整體保障體系如圖1所示。
圖4 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框架結構
【拓展閱讀】:風險管理是指在對風險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等因素進行收集、分析、評估、預測的基礎上,制定的識別、衡量、積極應對、有效處置風險及妥善處理風險等一整套系統而科學的管理方法,以避免和減少風險損失。網路安全管理的本質是對信息安全風險的動態有效管理和控制。風險管理是企業運營管理的核心,風險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其中包括信息安全風險。
實際上,在網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框架中,充分體現了風險管理的理念。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架構包括五個部分:
(1)網路安全策略。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理念,從長遠發展規劃和戰略角度通盤考慮網路建設安全。此項處於整個體系架構的上層,起到總體的戰略性和方向性指導的作用。
(2)網路安全政策和標准。網路安全政策和標準是對網路安全策略的逐層細化和落實,包括管理、運作和技術三個不同層面,在每一層面都有相應的安全政策和標准,通過落實標准政策規范管理、運作和技術,以保證其統一性和規范性。當三者發生變化時,相應的安全政策和標准也需要調整相互適應,反之,安全政策和標准也會影響管理、運作和技術。
(3)網路安全運作。網路安全運作基於風險管理理念的日常運作模式及其概念性流程(風險評估、安全控制規劃和實施、安全監控及響應恢復)。是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核心,貫穿網路安全始終;也是網路安全管理機制和技術機制在日常運作中的實現,涉及運作流程和運作管理。
(4)網路安全管理。網路安全管理是體系框架的上層基礎,對網路安全運作至關重要,從人員、意識、職責等方面保證網路安全運作的順利進行。網路安全通過運作體系實現,而網路安全管理體系是從人員組織的角度保證正常運作,網路安全技術體系是從技術角度保證運作。
(5)網路安全技術。網路安全運作需要的網路安全基礎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及時支持。先進完善的網路安全技術可以極大提高網路安全運作的有效性,從而達到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目標,實現整個生命周期(預防、保護、檢測、響應與恢復)的風險防範和控制。
引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網路安全技術與實踐賈鐵軍主編2014.9
G. 網路及信息系統需要構建什麼樣的網路安全防護體系
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
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如圖1所示。其保障功能主要體現在對整個網路系統的風險及隱患進行及時的評估、識別、控制和應急處理等,便於有效地預防、保護、響應和恢復,確保系統安全運行。
圖4 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框架
網路安全管理的本質是對網路信息安全風險進行動態及有效管理和控制。網路安全風險管理是網路運營管理的核心,其中的風險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包括網路信息安全風險。實際上,在網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框架中,充分體現了風險管理的理念。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架構包括五個部分:
1) 網路安全策略。屬於整個體系架構的頂層設計,起到總體宏觀上的戰略性和方向性指導作用。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理念,從長遠發展規劃和戰略角度整體策劃網路安全建設。
2) 網路安全政策和標准。是對網路安全策略的逐層細化和落實,包括管理、運作和技術三個層面,各層面都有相應的安全政策和標准,通過落實標准政策規范管理、運作和技術,保證其統一性和規范性。當三者發生變化時,相應的安全政策和標准也需要調整並相互適應,反之,安全政策和標准也會影響管理、運作和技術。
3) 網路安全運作。基於日常運作模式及其概念性流程(風險評估、安全控制規劃和實施、安全監控及響應恢復)。是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核心,貫穿網路安全始終;也是網路安全管理機制和技術機制在日常運作中的實現,涉及運作流程和運作管理。
4) 網路安全管理。對網路安全運作至關重要,從人員、意識、職責等方面保證網路安全運作的順利進行。網路安全通過運作體系實現,而網路安全管理體系是從人員組織的角度保證正常運作,網路安全技術體系是從技術角度保證運作。
5) 網路安全技術。網路安全運作需要的網路安全基礎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及時支持。先進完善的網路安全技術可極大提高網路安全運作的有效性,從而達到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目標,實現整個生命周期(預防、保護、檢測、響應與恢復)的風險防範和控制。
摘自-拓展:網路安全技術及應用(第3版)賈鐵軍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H. 網路安全是什麼
參考網路的知識:
網路安全(Cyber Security)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通常指計算機網路的安全,實際上也可以指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安全。計算機通信網路是將若乾颱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及傳輸媒體互連起來,在通信軟體的支持下,實現計算機間的信息傳輸與交換的系統。而計算機網路是指以共享資源為目的,利用通信手段把地域上相對分散的若干獨立的計算機系統、終端設備和數據設備連接起來,並在協議的控制下進行數據交換的系統。計算機網路的根本目的在於資源共享,通信網路是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途徑,因此,計算機網路是安全的,相應的計算機通信網路也必須是安全的,應該能為網路用戶實現信息交換與資源共享。下文中,網路安全既指計算機網路安全,又指計算機通信網路安全。 [4]
安全的基本含義:客觀上不存在威脅,主觀上不存在恐懼。即客體不擔心其正常狀態受到影響。可以把網路安全定義為:一個網路系統不受任何威脅與侵害,能正常地實現資源共享功能。要使網路能正常地實現資源共享功能,首先要保證網路的硬體、軟體能正常運行,然後要保證數據信息交換的安全。從前面兩節可以看到,由於資源共享的濫用,導致了網路的安全問題。因此網路安全的技術途徑就是要實行有限制的共享。 [4]
相對概念
從用戶(個人或企業)的角度來講,其希望: [4]
(1)在網路上傳輸的個人信息(如銀行賬號和上網登錄口令等)不被他人發現,這就是用戶對網路上傳輸的信息具有保密性的要求。 [4]
(2)在網路上傳輸的信息沒有被他人篡改,這就是用戶對網路上傳輸的信息具有完整性的要求。 [4]
(3)在網路上發送的信息源是真實的,不是假冒的,這就是用戶對通信各方提出的身份認證的要求。 [4]
(4)信息發送者對發送過的信息或完成的某種操作是承認的,這就是用戶對信息發送者提出的不可否認的要求。 [4]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的角度來講,其希望本地信息網正常運行,正常提供服務,不受網外攻擊,未出現計算機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從安全保密部門的角度來講,其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涉及國家安全或商業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通過網路泄露關於國家安全或商業機密的信息,避免對社會造成危害,對企業造成經濟損失。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講,應避免不健康內容的傳播,正確引導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 [4]
狹義解釋
網路安全在不同的應用環境下有不同的解釋。針對網路中的一個運行系統而言,網路安全就是指信息處理和傳輸的安全。它包括硬體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的安全,資料庫系統的安全,電磁信息泄露的防護等。狹義的網路安全,側重於網路傳輸的安全。 [4]
廣義解釋
網路傳輸的安全與傳輸的信息內容有密切的關系。信息內容的安全即信息安全,包括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 [4]
廣義的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信息受到保護。它包括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系統中的信息不因偶然的或惡意的行為而遭到破壞、更改或泄露。 [4]
其中的信息安全需求,是指通信網路給人們提供信息查詢、網路服務時,保證服務對象的信息不受監聽、竊取和篡改等威脅,以滿足人們最基本的安全需要(如隱秘性、可用性等)的特性。網路安全側重於網路傳輸的安全,信息安全側重於信息自身的安全,可見,這與其所保護的對象有關。 [4]
由於網路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因此信息安全與網路安全具有內在的聯系,凡是網上的信息必然與網路安全息息相關。信息安全的含義不僅包括網上信息的安全,而且包括網下信息的安全。現在談論的網路安全,主要是是指面向網路的信息安全,或者是網上信息的安全。 [4]
I. 網路安全涉及什麼方面
1、操作系統沒有進行相關的安全配置
不管使用的是哪一種操作系統,安裝不完全的情況下都會存在一些安全問題,只有專門針對操作系統安全性進行相關的和嚴格的安全配置,才能達到一定的安全程度。千萬不要以為操作系統預設安裝後,只要自己設置的密碼很強就沒有問題。網路軟體的漏洞和「後門」是進行網路攻擊的首選目標。
2、沒有進行CGI程序代碼審計
如果是通用的CGI問題,防範起來還稍微容易一些,但是對於網站或軟體供應商專門開發的一些CGI程序,很多存在嚴重的CGI問題,對於電子商務站點來說,會出現惡意攻擊者冒用他人賬號進行網上購物等嚴重後果。
3、拒絕服務(DoS,DenialofService)攻擊
現在的網站對於實時性的要求是越來越高,DoS或DDoS對網站的威脅越來越大。如果一個網路攻擊是以網路癱瘓為目標的,那麼它的襲擊效果是很強烈的,破壞性很大,造成危害的速度和范圍也是我們預料不到的,而襲擊者本身的風險卻非常小,甚至可以在襲擊開始前就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4、安全產品使用不當
雖然很多網站都採用了基本的網路安全設備,但由於安全產品本身的問題或使用問題,這些產品並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很多安全廠商的產品對配置人員的技術要求很高,就算是廠家在最初給用戶做了正確的安裝、配置,但一旦系統改動,需要改動相關安全產品的設置時,很容易產生許多安全問題。
5、缺少嚴格的網路安全管理制度
網路安全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相應的制度去保障,建立和實施嚴密的計算機網路安全制度與策略是真正實現網路安全的基礎。
J. 網路安全法本身看,什麼是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法》出台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服務於國家網路安全戰略和網路強國建設
二、助力網路空間治理,護航「互聯網+」
三、構建我國首部網路空間管轄基本法
四、提供維護國家網路主權的法律依據
五、在網路空間領域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精神
六、成為網路參與者普遍遵守的法律准則和依據
整體來看,《網路安全法》的出台,順應了網路空間安全化、法制化的發展趨勢,不僅對國內網路空間治理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國際社會應對網路安全威脅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在邁向網路強國道路上至關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它意味著建設網路強國、維護和保障我國國家網路安全的戰略任務正在轉化為一種可執行、可操作的制度性安排。盡管《網路安全法》只是網路空間安全法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它是重要的起點,是依法治國精神的具體體現,是網路空間法制化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網路空間領域的發展和現代化治理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