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網路工程方面的畢業論文選哪一類型的好寫
我寫的《GSM網移動智能網網路工程規劃》,將移動網路與智能網設備相連,從而將移動交換與業務分開實現,便成了移動智能網。 移動業務的競爭已經從單純的網路覆蓋與網路規模擴大逐步過渡到差異化的業務競爭,GSM移動智能網目標就是解決業務提供能力的絕佳方法。
開始也不太會弄的,還是同學介紹的莫文』網,專業的就是靠譜啊,很快就幫忙搞定了
⑵ 大專生畢業論文怎麼寫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論文各組成的排序為: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附錄和致謝。
1.畢業論文格式的寫作順序是:標題、作者班級、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中文摘要及關鍵詞、英文摘要及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
2.畢業論文中附表的表頭應寫在表的上面,居中;論文附圖的圖題應寫在圖的下面,居中。按表、圖、公式在論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分別編號。
3.畢業論文中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嚴格按以下順序:序號、作者姓名、書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發表時間。
4.論文格式的字體:各類標題(包括參考文獻標題)用粗宋體;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摘要、關鍵詞、圖表名、參考文獻內容用楷體;正文、圖表、頁眉、頁腳中的文字用宋體;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體。
5.論文格式的字型大小:論文題目用三號字體,居中;一級標題用四號字體;二級標題、三級標題用小四號字體;頁眉、頁腳用小五號字體;其它用五號字體;圖、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列印頁碼,下面居中。
7.論文列印紙張規格:A4210297毫米。
8.在文件選項下的頁面設置選項中,字元數/行數選使用默認字元數;頁邊距設為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裝訂線:0.8厘米;裝訂線位置:左側;頁眉:1.8厘米;頁腳1.8厘米。
9.在格式選項下的段落設置選項中,縮進選0厘米,間距選0磅,行距選1.5倍,特殊格式選(無),調整右縮進選項為空,根據頁面設置確定行高格線選項為空。
⑶ 尋求通信類大學生畢業論文
下面的都是畢業論文範文,有用的話,請給我紅旗
LMX2350/LMX2352晶元簡介及電路設計
基於LMX2306/16/26 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LT5500f 的1.8~2.7 GHzLNA/混頻器電路設計
基於LT5517 40MHZ到90NHZ 積分解調器的設計
基於LT5527的400MHz至3.7GHz高信號電平下變頻混頻器電路設計
基於LT5572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LT5516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AX2039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AX2102/MAX2105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AX2106 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AX2323/MAX2325 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AX2338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AX2511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AX2685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AX2753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AX9981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AX9994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AX9995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C12430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C88920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PC97H73的簡介及電路設計
基於MPC9229 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pc9239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PC9992 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mpc92433晶元的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TQ5121的無線數據接收器電路設計
基於TQ5135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TQ5631 3V PCS波段CDMA射頻放大混頻器電路設計
語音信號處理技術及應用
網路文檔發放與認證管理系統
網路配置管理對象分析與應用
三維激光掃描儀中圖像處理快速演算法設計
基於分形的自然景物圖形的生成
圖像壓縮編碼
基於奇異值分解的數字圖像水印演算法研究
數字圖象融合技術
汽車牌照定位與分割技術的研究
焦爐立火道溫度軟測量模型設計
加熱爐的非線性PID控制演算法研究
直接轉矩控制交流調速系統的轉矩數字調節器
無線會議系統的設計
溫度檢測控制儀器
簡易遠程心電監護系統
基於LabVIEW的測試結果語音表達系統
程式控制交換機房環境監測系統設計
單片機控制的微型頻率計設計
基於DSP的短波通信系統設計(射頻單元)
等精度數字頻率計
不對稱半橋直直變換器模擬研究
基於MATLAB的直流電動機雙閉環調速系統
無線傳輸應變型扭矩儀
模糊控制在鍋爐焊接過程中的應用
三層結構的工作流OA的應用與實現
基於ANSYS8.0的永磁直線電機的有限元分析及計算
音頻信號的數字水印技術
3.3V低壓CMOS零延遲1:11時鍾發生器
基於ADF4116/4117/4118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ADF4193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LMX2310U/LMX2311U/LMX2312U/LMX2313U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MAX2754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MPC92432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高增益矢量乘法器
基於400MSPS 14-Bit,1.8VCMOS直接數字合成器AD9951
基於900MHz低壓LVPECL時鍾合成器的電路設計
基於 MAX2450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AD831低失真有源混頻器的電路設計
基於AD7008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AD8341 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AD8348的50M-1000M正交解調器
基於AD8349的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AD9511的簡介及電路應用
基於AD9540的晶元簡介及電路設計
基於AD9952的晶元簡介和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ADF436的集成數字頻率合成器與壓控振盪器
基於ADF4007簡介及電路設計
基於ADF4110/ADF4111/ADF4112/ADF4113上的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ADF4154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ADF4360-0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ADF4360-3電路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ADF4360-6的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ADF4360-7的集成整形N合成器的壓控振盪器
基於ADL5350的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CMOS 200 MHZ數字正交上變頻器設計
基於CMOS 的AD9831晶元數字頻率合成器的電路設計
基於CX3627ERDE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CXA3275Q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CXA3556N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基於IMA-93516的晶元簡介及應用電路設計
VPN技術研究
UCOSII在FPGA上的移植
IPTV影音信號傳輸網路設計
GSM移動通信網路優化的研究與實現
FSK調制系統
DSP處理GPS接收數據的應用研究
Boot Loader在嵌入式系統中的應用
ADS寬頻組網與測試
基於FPGA的IIR濾波器設計
MP3寬頻音頻解碼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實現
基本門電路和數值比較器的設計
編碼器和解碼器的設計
智力競賽搶答器
移位寄存器的設計與實現
四選一數據選擇器和基本觸發器的設計
四位二進制加法器和乘法器
數字鍾的設計與製作
數字秒錶的設計
數控分頻器及其應用
汽車尾燈控制器的設計
交通燈控制器的設計
簡易電子琴的設計
簡單微處理器的設計
DSP最小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基於消息隊列機制(MSMQ)的網路監控系統
基於DSP的電機控制的研究
基於數學形態學的織物經緯密度的研究
紗條均勻度測試的研究
圖像銳化演算法的研究及其DSP實現
手寫體數字識別
有限沖擊響應濾波器的設計及其DSP實現
同步電機模型的MATLAB模擬
USB通信研究及其在虛擬儀器中的應用設計
WLAN的OFDM信道估計演算法研究
採用S12交換機支持NGN下MEGACO呼叫流程的設計
基於語音信號預測編碼的數據壓縮演算法的研究與實現
基於小波變換數字圖像水印盲演算法
基於小波變換和神經網路的短期負荷預測研究
嵌入式系統建模模擬環境PtolemyII的研究與應用
分布式計算環境的設計與實現
復合加密系統中DES演算法的實現
大學自動排課演算法設計與實現
基於AES的加密機制的實現
基於AES演算法的HASH函數的設計與應用
基於DM642的H.264視頻編碼器優化和實現
基於Huffman編碼的數據壓縮演算法的研究與實現
基於internet的嵌入式遠程測控終端研製
基於Matlab的FMCW(調頻連續波)的中頻正交處理和脈沖壓縮處理
基於MATLAB的對稱振子阻抗特性和圖形模擬
基於windows的串口通信軟體設計
基於粗糙集和規則樹的增量式知識獲取演算法
自適應蟻群演算法在DNA序列比對中的應用
遠程監護系統的數據記錄與傳輸技術研究
基於分布式體系結構的工序調度系統的設計
基於活動圖像編碼的數據壓縮演算法的設計與實現
基於寬頻聲音子帶編碼的數據壓縮演算法的設計與實現
基於網路數據處理XML技術的設計
基於小波變換的數據壓縮演算法的研究與實現
基於小波變換的配電網單相接地故障定位研究及應用
英特網上傳輸文件的簽名與驗證程序
⑷ 有關於網路的畢業論文題目,然後給幾篇範文
淺談計算機網路安全對策分析
論文關鍵詞:計算機網路安全對策
論文摘要:本文對計算機網路安全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對應的改進和防範措施。
隨著計算機信息化建設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已普遍應用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比如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社區及家庭等。但隨之而來的是,計算機網路安全也受到全所未有的威脅,計算機病毒無處不在,黑客的猖獗,都防不勝防。本文將著重對計算機信息網路安全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安全防範措施。
1、技術層面對策
在技術方面,計算機網路安全技術主要有實時掃描技術、實時監測技術、防火牆、完整性檢驗保護技術、病毒情況分析報告技術和系統安全管理技術。綜合起來,技術層面可以採取以下對策:
1)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包括系統管理員和用戶在內的人員的技術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對重要部門和信息,嚴格做好開機查毒,及時備份數據,這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2) 網路訪問控制。訪問控制是網路安全防範和保護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網路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訪問。它是保證網路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訪問控制涉及的技術比較廣,包括入網訪問控制、網路許可權控制、目錄級控制以及屬性控制等多種手段。
3) 資料庫的備份與恢復。資料庫的備份與恢復是資料庫管理員維護數據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操作。備份是恢復資料庫最容易和最能防止意外的保證方法。恢復是在意外發生後利用備份來恢復數據的操作。有三種主要備份策略:只備份資料庫、備份資料庫和事務日誌、增量備份。
4) 應用密碼技術。應用密碼技術是信息安全核心技術,密碼手段為信息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證。基於密碼的數字簽名和身份認證是當前保證信息完整性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密碼技術主要包括古典密碼體制、單鑰密碼體制、公鑰密碼體制、數字簽名以及密鑰管理。
5) 切斷傳播途徑。對被感染的硬碟和計算機進行徹底殺毒處理,不使用來歷不明的U盤和程序,不隨意下載網路可疑信息。
6) 提高網路反病毒技術能力。通過安裝病毒防火牆,進行實時過濾。對網路伺服器中的文件進行頻繁掃描和監測,在工作站上採用防病毒卡,加強網路目錄和文件訪問許可權的設置。在網路中,限制只能由伺服器才允許執行的文件。
7) 研發並完善高安全的操作系統。研發具有高安全的操作系統,不給病毒得以滋生的溫床才能更安全。
2、管理層面對策
計算機網路的安全管理,不僅要看所採用的安全技術和防範措施,而且要看它所採取的管理措施和執行計算機安全保護法律、法規的力度。只有將兩者緊密結合,才能使計算機網路安全確實有效。計算機網路的安全管理,包括對計算機用戶的安全教育、建立相應的安全管理機構、不斷完善和加強計算機的管理功能、加強計算機及網路的立法和執法力度等方面。加強計算機安全管理、加強用戶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觀念,提高計算機用戶的安全意識,對防止計算機犯罪、抵制黑客攻擊和防止計算機病毒干擾,是十分重要的措施。
這就要對計算機用戶不斷進行法制教育,包括計算機安全法、計算機犯罪法、保密法、數據保護法等,明確計算機用戶和系統管理人員應履行的權利和義務,自覺遵守合法信息系統原則、合法用戶原則、信息公開原則、信息利用原則和資源限制原則,自覺地和一切違法犯罪的行為作斗爭,維護計算機及網路系統的安全,維護信息系統的安全。除此之外,還應教育計算機用戶和全體工作人員,應自覺遵守為維護系統安全而建立的一切規章制度,包括人員管理制度、運行維護和管理制度、計算機處理的控制和管理制度、各種資料管理制度、機房保衛管理制度、專機專用和嚴格分工等管理制度。
3、物理安全層面對策
要保證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安全、可靠,必須保證系統實體有個安全的物理環境條件。這個安全的環境是指機房及其設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計算機系統的環境條件。計算機系統的安全環境條件,包括溫度、濕度、空氣潔凈度、腐蝕度、蟲害、振動和沖擊、電氣干擾等方面,都要有具體的要求和嚴格的標准。
2) 機房場地環境的選擇。計算機系統選擇一個合適的安裝場所十分重要。它直接影響到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選擇計算機房場地,要注意其外部環境安全性、地質可靠性、場地抗電磁干擾性,避開強振動源和強雜訊源,並避免設在建築物高層和用水設備的下層或隔壁。還要注意出入口的管理。
3) 機房的安全防護。機房的安全防護是針對環境的物理災害和防止未授權的個人或團體破壞、篡改或盜竊網路設施、重要數據而採取的安全措施和對策。為做到區域安全,首先,應考慮物理訪問控制來識別訪問用戶的身份,並對其合法性進行驗證;其次,對來訪者必須限定其活動范圍;第三,要在計算機系統中心設備外設多層安全防護圈,以防止非法暴力入侵;第四設備所在的建築物應具有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設施。
計算機網路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技術、設備、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安全解決方案的制定需要從整體上進行把握。網路安全解決方案是綜合各種計算機網路信息系統安全技術,將安全操作系統技術、防火牆技術、病毒防護技術、入侵檢測技術、安全掃描技術等綜合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協調一致的網路安全防護體系。我們必須做到管理和技術並重,安全技術必須結合安全措施,並加強計算機立法和執法的力度,建立備份和恢復機制,制定相應的安全標准。此外,由於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犯罪等技術是不分國界的,因此必須進行充分的國際合作,來共同對付日益猖獗的計算機犯罪和計算機病毒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千里.網路安全新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2] 龍冬陽.網路安全技術及應用[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3] 常建平,靳慧雲,婁梅枝,網路安全與計算機犯罪[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
⑸ 求「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的畢業論文
我不是這個專業的,不過建議從中國知網上搜。
⑹ 評估移動通信的發展與未來畢業論文
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發展與3G應用前景
移動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
回顧我國行動電話1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國的移動通信發展史是超常規的發展史。自1987年中國電信開始開辦行動電話業務以來到1993年用戶增長速度均在200%以上,從1994年移動用戶規模超過百萬大關,行動電話用戶數每年幾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國行動電話第1000萬個用戶在江蘇南京誕生,意味著中國行動電話用10年時間所發展的用戶數超過了固定電話110年的發展歷程。2001年8月,中國的移動通信用戶數超過美國躍居為世界第一位。2003年底行動電話用戶總數已達到2.69億戶,普及率為20.8%。而在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10個國家的行動電話普及率超過83%。其中,英國為84.4%,義大利為92.65%,盧森堡為101.34%;當時,中國為16.09%。所以,我國移動通信業務尚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歷史發展的新機遇
回顧我國移動通信發展的歷程是第一代移動通信制式較多,有美國的AMPS,英國的TACS,北歐、日本的制式等。我國科技人員分析對比根據國情選用了TACS系統,購買國外設備建設移動通信網,設備製造廠也與外國公司合作生產(裝配)了部分系統設備和手機。研究部門也研製了部分設備,但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成為氣候。到了第二代,國際上主要是GSM、CDMA兩種制式。在建立第二代移動通信網之前,我國分別在嘉興、天津進行了GSM、CDM的試驗,測試了各種性能。由於GSM標准成熟較早,我國開始選用了GSM系統,後來聯通公司又引進了CDMA統,在第二代移動通信建設中我國制定了較為完整的技術體制和標准系列,為第二代移動通信網路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設備製造商如華為、中興等公司也參與標準的制定工作,這樣他們就推進了產品的開發生產,使我國民族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佔有一些比例。在制定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標准時我國的相關領導和廣大技術人員,明確認識到這是改變我國在移動通信業局面的重要機遇,組織相關技術人員積極參加3G標准制定工作,成立了IMT-2000RTT(無線傳輸技術)評估組,並先後向國際標准組織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和LAS-CDMA。TD-SCDMA已成為國際上3G的三大主流標准之一,LAS-CDMA也成為3G國際標准組織的後備標准。設備製造廠商在積極參加標准制定的同時,努力開發產品,取得較好進展。尤其是中興、華為開發的產品不僅在國內可以提供運營商使用,而且在國外也佔有一定位置。
3G改變中國通信格局
關於3G的發展,三年前我國政府部門已確定了「冷靜、穩妥、科學、求實」和「積極跟進,先行試驗,培育市場,支持發展」的3G及3G產業發展的基本方針與原則。信息產業部於2002年出台了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頻率規劃,時分雙工獲得了55 100=155MHz的頻譜,FDD獲得了120 60 (170)=180~C350MHz的頻譜。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分雙工標准體制的重視與支持。
根據政府確定的基本方針與原則,2001年6月22日信息產業部成立3G技術試驗專家組(3GTEG),負責實施3G技術試驗,專家組由來自國內的運營、設備製造和科研院校的專家組成。信息產業部六個司局組成3G領導小組。試驗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MTNet(移動通信實驗網)進行;第二階段,在運營商網路和MTNet進行。截止2003年底,已對WCDMA,TD-SCDMA,2GHzCDMA20001x完成了第一階段試驗工作,結論是系統基本成熟,終端尚存在一定問題需要改進。2004年進行第二階段試驗。
國際電聯ITU-R在1985年,就開始研究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技術和標准。其目標是統一全球移動通信標准和頻段,實現全球漫遊,提高移動通信的頻譜利用率及數據傳輸速率,滿足多媒體業務的需求。1998年,國際電聯ITU向全世界徵集第三代移動通信世界標准草案,共徵集了來自美、歐、中、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16種3GRTT(第三代移動通信無線傳輸技術)標准提案。在提案評審和篩選過程中,國際電聯根據對3G標準的要求,對3G標准提案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評估、模擬、融合、關鍵參數的確定工作,通過了包括中國提案在內的5個無線傳輸的技術規范。目前,國際上共認的3G主流標准有3個,分別是歐洲陣營的WCDMA、美國高通的CDMA2000和中國大唐的TD-SCDMA。
三種標准一經確定,就展開激烈的爭奪戰。這三種技術標准都各有自己的特點。作為中國大唐設計的TD-SCDMA標准,具有多項明顯優勢的特色技術。採用TDD模式,收發使用同一頻段的不同時隙,加之採用1.28Mb/s的低碼片速率,只需佔用單一的1.6M頻帶寬度,就可傳送2Mb/s的數據業務。該標準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採用智能天線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智能天線的採用,可有效的提高天線的增益。它特別適合於用戶密度較高的城市及近郊地區,非常適用於中國國情。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將是決定中國3G商用啟動的重要時期。隨著3G商用的日益臨近,國內幾大運營商首先應考慮如何針對自己既有的固定和移動網路與核心網路平台、核心業務能力,在取得3G運營執照後能按NGN演進發展的思路,拿出快速應對3G或3G演進發展業務及所謂全業務競爭的有效務實對策,並以市場需求驅動為導向,通過細分市場開發對用戶更有吸引力的應用。一旦發放新牌照,市場格局必將重新劃分,幾大運營商的競爭將更為激烈,同時,必會因建設新網路而掀起新的投資高潮,設備製造商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一旦3G啟動,整個通信行業的產業鏈會高速旋轉起來,我國通信設備製造業將由此實現第三次突破。
具體說來,3G將改變現有的運營市場布局,改變市場結構,促進中國通信產業發展。從產業鏈其他環節的角度看,3G有利於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IT企業。從宏觀層面上看,3G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3G技術是未來信息技術的核心,通信產業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領軍力量,也是未來國與國之間經濟競爭的重要部分。3G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抓住3G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作為擁有全球最大移動通信市場的中國,應抓住這一契機,提升我國通信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3G的來臨,正是移動通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現在無法想像的科技產品會飛快地出現在我們身邊,那時,手機不會再僅僅是你的個人通訊工具,相信它會成為你可靠的工作助手(上網、記事、制定工作計劃、照相、錄音、互動學習、電子商務、移動銀行、)和有趣的娛樂夥伴(游戲、聽MP3、音樂、看電影、體育賽事),而它的形狀也會有各種各樣(手錶、頭戴式、分離式、筆式)以適應不同人群的要求,讓我們共同期待移動通信創造的美好未來吧!
⑺ 大專移動通信畢業設計求救
摘要本文詳細論述了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六大最新發展趨勢:網路業務的數據化、分組化,網路技術的寬頻化,網路技術的智能化,更高的頻段,更有效利用頻率,網路趨於融合、走向統一。了解、掌握這些趨勢對移動通信運營商和設備製造商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關鍵詞 移動通信 Internet 無線數據 IMT-2000 智能網 網路融合
1前言
移動通信業務之所以發展迅猛主要是其滿足了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個人進行通信的願望。移動通信是實現未來理想的個人通信服務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支撐技術、市場競爭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呈現出以下幾大趨勢:網路業務數據化、分組化,網路技術寬頻化,網路技術智能化,更高的頻段,更有效利用頻率,各種網路趨於融合。了解、掌握這些趨勢對移動通信運營商和設備製造商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網路業務數據化、分組化
2.1無線數據——生機無限當前移動數據通信發展迅速,被認為是移動通信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近年來出現的移動數據通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電路交換型的移動數據業務,如TACS、AMPS和GSM中的承載數據業務以及GSM系統的HSCSD;另外一種是分組交換型的移動數據業務,如摩托羅拉的DataTAC、愛立信的Mobitex和GSM系統的GPRS。
目前,無線數據業務只佔GSM網路全部業務量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未來的兩年中這種狀況將開始扭轉,並大大改變。1999年以後,隨著HSCSD、GPRS等新的高速數據解決方案顯露崢嶸,並成為數據應用的新焦點,無線數據將成為運營商經營計劃中越來越重要的部分,它預示著未來大量的商業機遇。
(1)應用驅動市場
無線數據業務的主要驅動力在於用戶的應用。話音是單一的、易於被大眾所接受的業務,然而無線數據則不同,無線數據最初的應用重點放在運輸管理這樣的專業市場。近期無線數據業務的目標市場是銷售人員或現場工程師這樣的用戶群。從這些先發目標的應用中積累無線數據的經驗,並從中受益。
在過去的十年裡,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在迅速改變,人們更經常性地移動,職業和個人生活之間的分界變得模糊,人們需要不分時間、地點訪問很重要的信息。發生在用戶身上的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將成為驅動無線數據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2)網際網路的影響
和通信的其他領域一樣,無線數據業務的一個最重要的驅動力來自Internet。根據最近的研究,未來兩年歐洲的網際網路用戶數量將翻一番。在我國,網際網路用戶的年增長率將高達300%,顯然用戶在運動中接入網際網路的需求將會增長。
為了滿足接入網際網路的需求,一個全球性的開放協議——無線應用協議(WAP)應運而生。WAP為將Internet的信息內容以及增值業務傳送到移動終端提供了一種開放的通用標准,實現了IP與GSM網路的橋接,是一個為廠商提供加速市場增長、避免網路割接、保護運營商投資的標准,WAP確保任何與WAP兼容的GSM手機都能工作。
(3)數據速率的發展
GSM承載業務所提供的GSM數據速率最高只能達到9.6kbit/s。國際上1998年引入的高速電路交換數據(HSCSD)技術將實現57kbit/s的數據速率,對要求連續比特率和傳輸時延小的應用是理想的,如會議電視、電子郵件、遠程接入企業的區域網和無線圖像。1999年商用化的GPRS是第一個GSM分組數據應用,將實現超過100kbit/s的數據速率。對較短的「突發」類型業務是理想的,如信用卡認證、遠程測量和遠程事務處理。EDGE(增強數據速率GSM改進模式)使用修改過的GSM調制方式來實現超過300kbit/s的數據速率。EDGE會讓 GSM運營商特別受益,他們不但可以贏得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經營執照,還可以提供有競爭力的寬頻數據業務。
2.2個人多媒體通信——網路演進的方向
對隨時隨地話音通信的追求使早期移動通信走向成功。移動通信的商業價值和用戶市場得到了證明,全球移動市場以超凡的速度增長。移動通信演進的下一階段是向無線數據乃至個人移動多媒體轉移,這一進展已經開始,並將成為未來重要的增長點。個人移動多媒體將根據地點為人們提供無法想像的、完善的個人業務和無線信息,將對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在個人多媒體世界裡,話音郵件和電子郵件被傳送到移動多媒體信箱中;簡訊將成為帶有照片和視頻內容的電子明信片;話音呼叫將與實時圖像相結合,產生大量的可視行動電話,還將實現移動網際網路和萬維網瀏覽。像無線會議電視這樣的應用將隨處可見,電子商務將蓬勃開展。對於運動中的用戶還有隨時隨地的各種信箱和娛樂服務。
3網路技術的寬頻化
在電信業歷史上,移動通信可能是技術和市場發展最快的領域。業務、技術、市場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伴隨著用戶對數據、多媒體業務需求的增加,網路業務向數據化、分組化發展,移動網路必然走向寬頻化。
通過使用電話交換技術和蜂窩無線電技術,70年代末誕生了第一代模擬行動電話。AMPS(北美蜂窩系統)、NMT(北歐行動電話)和TACS(全向通信系統)是三種主要的窄帶模擬標准。第一代無線網路技術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將電話連接到網路的用戶線。用戶第一次能夠在他們所在的任何地方無線接收和撥打電話。
第二代系統引入了數字無線電技術,它提供更高的網路容量,改善了話音質量和保密性,並為用戶引入了無縫的國際漫遊。今天世界市場的第二代數字無線標准,包括GSM、MMPS、PDC(日本數字蜂窩系統)和IS95 CDMA等,均仍為窄帶系統。
第三代移動系統,即IMT-2000,是一種真正的寬頻多媒體系統,它能夠提供高質量寬頻綜合業務並實現全球無縫覆蓋。2000年以後,窄帶行動電話業務需求將依然很大,但隨著Internet等高速數據通信及多媒體通信需求的驅動,寬頻多媒體綜合業務將逐步增長,而且就未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無縫覆蓋而言,寬頻移動通信作為整個移動市場份額的子集將顯得愈來愈重要。
第三代系統預計在2002年投入商用。
從第二代到第三代系統的變化並不像從第一代模擬網路到第二代數字網路那樣存在重大的技術變遷。從目前的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來講,第二代系統將逐步子滑過渡到第三代系統,在此演進過程中,移動網路所能實現的數據速率逐步升級: GSM承載業務所能提供的數據速率為9.6kbit/s,1998年商用的HSCSD技術實現了57kbit/s的數據速率,1999年引入的GPRS將實現超過100kbit/s的數據速率,將在2000年引入的 EDGE技術可實現超過300kbit/s的數據速率。2001年後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統將能夠在廣域網上實現384kbit/s的數據速率,在辦公室和家中還可以達到2Mbit/s。
4網路技術的智能化
移動通信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新技術在移動通信中的廣泛應用,促使移動網路得到了迅速發展。移動網路由單純地傳遞和交換信息,逐步向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智能化發展,移動智能網由此而生。移動智能網是在移動網路中引人智能網功能實體,以完成對移動呼叫的智能控制的一種網路,是一種開放性的智能平台,它使電信業務經營者能夠方便、快速、經濟、有效地提供客戶所需的各類電信新業務,使客戶對網路有更強的控制功能,能夠方便靈活地獲取所需的信息。移動智能網通過把交換與業務分離,建立集中的業務控制點和資料庫,進而進一步建立集中的業務管理系統和業務生成環境來達到上述目標。通過智能網,運營公司可以最優地利用其網路,加快新業務的生成;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來設計業務,向其他業務提供者開放網路,增加收益。
關於移動智能網的研究,早在1995年就已開始,剛開始並沒有具體的標准協議出現,各廠商各自製定了自己的標准,並且據此進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如Alcatel、Nortel、Ericsson等都先後推出了自己的初期產品。這些工作為最終移動智能網標準的形成積累了經驗。
1997年末,美國蜂窩電信工業協會(CTIA)制定了移動智能網的第一個標准協議——IS-41D協議。1998年1月,歐洲電信標准研究所(ETSI)在GSM phase2+階段引入了CAMEL協議(移動通信高級邏輯的客戶化應用程序),當時的版本是Phase1。1998年4月,ITU-T在新推出的智能網能力集一2標准中描述了移動接入的功能實體,稱為CAMEL phase2標准。
伴隨著移動網路向第三代系統的演進,網路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斷地提升。智能網及其智能業務是構成未來個人通信的基本條件。
5更高的頻段
從第一代的模擬行動電話,到第二代的數字移動網路,再到將來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網路使用的無線頻段遵循一種由低到高的發展趨勢。1981年誕生的第一個具有國際漫遊功能的模擬系統NMT的使用頻段為450MHz,1986年NMT變遷到900MHz頻段。我國目前的模擬TACS系統的使用頻段也為900 MHz。在第二代網路中,GSM系統的開始使用頻段為900MHz,IS-95 CDMA系統為800MHz。為了從根本上提高GSM系統的容量,1997年出現了1800MHz系統,GSM 900/1800雙頻網路迅速普及。2002年將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統 IMT-2000則定位在2GHz頻段。
6更有效利用頻率
無線電頻率是一種寶貴資源。隨著移動通信的飛速發展,頻譜資源有限和移動用戶急劇增加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出現了「頻率嚴重短缺」的現象。解決頻率擁擠問題的出路是採用各種頻率有效利用技術和開發新頻段。
模擬制的早期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採用頻分多址方式,主要通過多信道共用、頻率復用和波道窄帶化等技術實現頻率的有效利用。隨著業務的發展,模擬系統已遠不能滿足用戶發展的需求。數字移動通信比模擬移動通信具有更大的容量。同樣的頻分多址技術,數字系統要求的載干比較小,因而頻率復用距離可以小一些,系統的容量可以大一些。而且,數字移動通信還可採用時分多址或碼分多址技術,它比模擬的頻分多址制在系統容量上大4-20倍。
GSM作為最具代表性和最為成熟的數字移動通信系統,其發展歷程就是一部頻率有效利用技術的演進史。GSM採用時分多址制式,其對頻率的有效利用主要是通過頻率復用技術的不斷升級實現的。從傳統的4×3方式,到3×3、1×3、MRP、2×6等新的復用技術,頻率復用的密集度逐步提升,頻譜效率快速提高, GSM系統的容量得到逐步釋放。1995年開始投入商用的IS-95 CDMA(窄帶)系統,以無線技術的先進性和大容量等特點著稱。它以擴頻技術為基礎,不同用戶的信號靠不同的編碼序列來區分,如果從頻域或時域來觀察,多個CDMA信號是相互重疊的,故理論上CDMA系統的頻譜利用率比GSM系統更高,網路容量更大。同時CDMA系統具有一定的過載能力,即系統具備軟容量。作為未來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主流無線接入技術的WCDMA(寬頻碼分多址)能夠更高效地利用無線電頻率。它利用分層小區結構、自適應天線陣和相干解調(雙向)等技術,網路容量可得到大幅提高,可以更好地滿足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要求。
7網路趨於融合,走向統一
7.1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結構
第三代系統的主要目標是將包括衛星在內的所有網路融合為可以替代眾多網路功能的統一系統,它能夠提供寬頻業務並實現全球無縫覆蓋。為了保護運營公司在現有網路設施上的投資,第二代系統向第三代系統的演進遵循平滑過渡的原則,現有的GSM、D-AMPS IS-136等第二代系統均將演變成為第三代系統的核心網路,從而形成一個核心網家族,核心網家族的不同成員之間通過NNI介面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實現全球漫遊。在核心網路家族的外圍,形成一個龐大的無線接入家族,現有的幾乎所有的無線接入技術以及 WCDMA等第三代無線接入技術均將成為其成員。
7.2未來的網路構架
技術的發展、市場需求的變化、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市場管制政策的放鬆將使計算機網、電信網、電視網等加快融合為一體,寬頻IP技術成為三網融合的支撐和結合點。未來的網路將向寬頻化、智能化、個人化方向發展,形成統一的綜合寬頻通信網,並逐步演進為由核。心骨幹層和接八層組成、業務與網路分離的構架。
OK?
⑻ 急求移動通信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3G移動通信 CDMA 運行商 設備製造商 論文摘要:近年來,隨著手機和其他相關移動通信設備在中國的普及,中國移動通信行業越來越彰其強大活力和規模示範效應,目前中國正在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用戶市場和全球移動通信設備的製造中心。隨著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的蓄勢待發,中國移動通信的產業格局以及相關運營與製造業的競爭格局均將發生深刻變化。本文從目前中國移動通信行業市場的現狀入手,分析了國內移動通信設備製造商在當前市場中的優勢和劣勢。結合國外類似通行設備廠商的成功經驗和教訓,從技術,市場以及自身管理方面為國內移動通信設備製造商,提出了一些改進的建議和思路。
1 國內通信設備廠商的優勢與不足
1.1 自主創新,技術差距不斷縮小 國外移動設備商進入中國市場參與中國的移動網路建設,不但促進了國內移動通信市場的繁榮,也帶動了國內通信企業的發展。另外,由於國內市場對海外設備商已經開放,每一筆訂單,都是在面臨眾多國際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取得的,使國內設備商基本適應了主要國際電信設備廠商的競爭策略,基本形成了獨立自主的技術創新體系,具備了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寡頭壟斷,強調高投入、高回報的經營模式在一段時間內刺激了中國電信業的迅速發展。在電信運營商成規模的采購下,國內的設備製造商也不斷的進行技術改革和創新,從傳統的程式控制交換機、GSM系統設備過渡到CDMA、3G產品。尤其是在3G領域,國內通信廠家經過多年的大量投入和努力追趕,已經極大地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如華為、中興、大唐近年來在3G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技術進步已經讓世人刮目相看。
1.2 國外市場競爭力尚待提高 目前國內的通信設備廠商長期紮根於國內市場,雖然部分中國通信設備廠商在拓展國外市場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甚至是可喜成績,如華為,中興等行業標竿企業,近幾年在國際市場中搶佔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但大部分的國內通信設備廠商在國外市場的拓展和競爭力方面略顯不足,有待提高。
即使是已經開拓了國外市場的設備商,從目前情況看,雖然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也取得了一些市場份額,但是海外市場多半還是集中於發展中和比較落後的國家地區。這些國家的市場存在著一些不確定和偶然性的因素,市場存在相當程度的不穩定性。另外,由於這些國家經濟相對比較落後,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如何解決客戶結算也是一個較大的問題。
1.3 優勝劣汰,行業高度集中 2005年5月信息產業部公布的「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表明,盡管電子信息產業依然是我國工業的第一大支柱產業,但在2005年1~5月全行業經濟運行增速放緩,經濟效益出現下滑。但在並非增長的通信市場環境中,通信行業的巨頭企業如中興,華為等,依然取得了出色的業績,在通信運營業中「優勝劣汰,強者恆強」的生存法則正在設備製造業得到「復制」。
2 3G給通信行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的3G網路的建設為市場中的每個設備商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同時國外的設備廠商也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志在必得,激烈的市場競爭在所難免。在目前的態勢下,每個通信設備商都面臨著巨大的商機和嚴峻的挑戰。
在國外,中國通信設備商獨具勞動力成本優勢,並且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對跨國巨頭已形成日益增加的壓力。
2.1 設備商面臨3G時代的挑戰 對於設備製造商來說,3G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更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一方面,3G網路設備的生產,要遠比2G復雜得多。目前在3G網路設備方面,雖然國產設備與國外設備在整體性能上差距已經微不足道,但是在某些領域,目前國產設備和國外進口設備的還存在不小的差距,這主要源於3G主要的核心專利都被國外廠商所掌控,以及國產設備目前普遍缺乏大規模的試驗網來驗證設備性能、提高設備穩定性。同時,激勵競爭的市場形式迫使通信設備商做研發,只有通過研發上的大量投入,設備商才能提供更高端的解決方案以滿足客戶需求,在3G時代這種情況尤為突出,這將對設備商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巨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一再推遲頒發的中國3G牌照,已經成為對各大電信設備廠商耐心的考驗,並日益接近極限。由於3G網路建設未啟動,在不明朗的政策中,國內電信設備製造商被迫同時擔負對WCDMA,TD—CDMA,CDMA2000三個3G標準的巨大研發成本,對設備製造商的資金,技術能力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2.2 3G時代國內通信設備商的優勢 國內電信運營商逐漸改變以往高投入高產出的的運營策略,成本控制意識不斷加強,開始注重降低網路建設、運營、維護等成本。而國產化的核心網設備的研發、市場、銷售、維護等各方面的成本遠遠低於國外企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運營商的網路建設成本、後期的運營維護成本,相對與2G時代而言,3G時代給國內通信設備廠商更多的機會和優勢。
通信網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通信網路和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我國現有的通信網路中採用了不少的國外進口通信設備。在信息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我們更要採用我國自主開發的通信設備來保證國家安全,而採用國產化的3G核心網設備恰恰是一個很好的契機。目前國內通信設備商的技術實力,已經完全可以承擔3G網路核心設備的建設,因此3G網路的建設,從信息安全形度來說,國內設備廠商較國外廠商無疑具有明顯的優勢。
2.3 國內通信設備廠商調整思路 面臨在3G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國內通信設備商只有迎合市場,不斷調整思路,加強企業自身在技術,管理上的改革創新,才能牢牢的把握機遇,成為市場的主導者和引領者。
2.4 注重核心技術突破,不斷創新 電信研究院有關專家認為,國內設備商需要與產業協同發展。首先是注重核心技術上的突破。由於我國設備製造業關鍵性、基礎性技術與應用技術落後,移動終端研發相對滯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一些系統軟體和支撐軟體缺乏核心技術,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而我國與歐美相比,軟體成本要低很多,急需提高軟體業自主化程度。
國內通信設備商應該加強關鍵技術的科研能力,將這些研發成果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以技術創新為根本,實現產品結構優化。企業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生產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的技術創新戰略指導下,根據不同的產品結構調整思路,進行研發和生產。
2.5 加強合作,分享價值鏈的利益 在通信產業鏈上,加強縱向橫向合作,實現競爭雙贏。縱向合作是指製造商加強與移動通信產業鏈中的運營商、增值服務商等上下游廠商間的合作,改變以往運營商平台上設備商的設備標准不統一、兼容性不強的局面,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是加強製造商陣營中的橫向合作,堅持戰略合作,加強行業內的經驗共享,進行相應的規劃,形成一致的標准,努力實現競爭雙贏。
2.6 實施全球化戰略,打造品牌效應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國內的通信設備廠商在國內市場,直面跨國公司的競爭,要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與世界接軌,完成「做強、做大,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大跨度戰略調整,實施全球化戰略。
在實施全球化戰略的過程中,就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積極主動地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就國內通信廠商目前的形式和市場競爭的態勢來說,如何「走出去」是應該更加重點考慮的。「走出去」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加強海外投資,努力開拓海外市場,實現產品本土化,同時也需要形成境外投資風險迴避和投資安全保障機制;第二,更好地利用國外科技資源,到科技資源密集的地方設立研發機構或高技術企業,開發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第三,加強出口,增強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第四,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優化組合,形成一批著名跨國公司,創立和發展自己的世界級名牌產品。
3G時代的來臨,無疑給在2G時代中錯失機遇的國內通信設備廠商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不斷根據市場變化來調整思路,努力打造核心競爭力,實施全球化戰略,國內通信設備商才能迎接挑戰,把握機遇,成為這個在市場的真正的主導者和引領者。
⑼ 移動通信技術畢業論文
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發展與3G應用前景
移動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
回顧我國行動電話1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國的移動通信發展史是超常規的發展史。自1987年中國電信開始開辦行動電話業務以來到1993年用戶增長速度均在200%以上,從1994年移動用戶規模超過百萬大關,行動電話用戶數每年幾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國行動電話第1000萬個用戶在江蘇南京誕生,意味著中國行動電話用10年時間所發展的用戶數超過了固定電話110年的發展歷程。2001年8月,中國的移動通信用戶數超過美國躍居為世界第一位。2003年底行動電話用戶總數已達到2.69億戶,普及率為20.8%。而在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10個國家的行動電話普及率超過83%。其中,英國為84.4%,義大利為92.65%,盧森堡為101.34%;當時,中國為16.09%。所以,我國移動通信業務尚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歷史發展的新機遇
回顧我國移動通信發展的歷程是第一代移動通信制式較多,有美國的AMPS,英國的TACS,北歐、日本的制式等。我國科技人員分析對比根據國情選用了TACS系統,購買國外設備建設移動通信網,設備製造廠也與外國公司合作生產(裝配)了部分系統設備和手機。研究部門也研製了部分設備,但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成為氣候。到了第二代,國際上主要是GSM、CDMA兩種制式。在建立第二代移動通信網之前,我國分別在嘉興、天津進行了GSM、CDM的試驗,測試了各種性能。由於GSM標准成熟較早,我國開始選用了GSM系統,後來聯通公司又引進了CDMA統,在第二代移動通信建設中我國制定了較為完整的技術體制和標准系列,為第二代移動通信網路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設備製造商如華為、中興等公司也參與標準的制定工作,這樣他們就推進了產品的開發生產,使我國民族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佔有一些比例。在制定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標准時我國的相關領導和廣大技術人員,明確認識到這是改變我國在移動通信業局面的重要機遇,組織相關技術人員積極參加3G標准制定工作,成立了IMT-2000RTT(無線傳輸技術)評估組,並先後向國際標准組織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和LAS-CDMA。TD-SCDMA已成為國際上3G的三大主流標准之一,LAS-CDMA也成為3G國際標准組織的後備標准。設備製造廠商在積極參加標准制定的同時,努力開發產品,取得較好進展。尤其是中興、華為開發的產品不僅在國內可以提供運營商使用,而且在國外也佔有一定位置。
3G改變中國通信格局
關於3G的發展,三年前我國政府部門已確定了「冷靜、穩妥、科學、求實」和「積極跟進,先行試驗,培育市場,支持發展」的3G及3G產業發展的基本方針與原則。信息產業部於2002年出台了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頻率規劃,時分雙工獲得了55 100=155MHz的頻譜,FDD獲得了120 60 (170)=180~C350MHz的頻譜。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分雙工標准體制的重視與支持。
根據政府確定的基本方針與原則,2001年6月22日信息產業部成立3G技術試驗專家組(3GTEG),負責實施3G技術試驗,專家組由來自國內的運營、設備製造和科研院校的專家組成。信息產業部六個司局組成3G領導小組。試驗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MTNet(移動通信實驗網)進行;第二階段,在運營商網路和MTNet進行。截止2003年底,已對WCDMA,TD-SCDMA,2GHzCDMA20001x完成了第一階段試驗工作,結論是系統基本成熟,終端尚存在一定問題需要改進。2004年進行第二階段試驗。
國際電聯ITU-R在1985年,就開始研究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技術和標准。其目標是統一全球移動通信標准和頻段,實現全球漫遊,提高移動通信的頻譜利用率及數據傳輸速率,滿足多媒體業務的需求。1998年,國際電聯ITU向全世界徵集第三代移動通信世界標准草案,共徵集了來自美、歐、中、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16種3GRTT(第三代移動通信無線傳輸技術)標准提案。在提案評審和篩選過程中,國際電聯根據對3G標準的要求,對3G標准提案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評估、模擬、融合、關鍵參數的確定工作,通過了包括中國提案在內的5個無線傳輸的技術規范。目前,國際上共認的3G主流標准有3個,分別是歐洲陣營的WCDMA、美國高通的CDMA2000和中國大唐的TD-SCD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