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網路暴力的危害和應對的方法
1、網路暴力侵犯了當事人的權益。
網路暴力中,參與者非理性的群體攻擊侵犯了網路暴力事件當事人,對當事人的身心造成了傷害,並直接侵擾了當事人的現實生活。
網路暴力混淆真假,在網路暴力事件的不斷沖擊下,原本難以辨識的真善美和假丑惡變得更加難以區分。
2、網路暴力影響網民的道德價值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處事方式。
那麼,面對如此的網路暴力,我們有哪些解決方式呢?網路暴力的解決方式如下:
(1)收集網路暴力的證據。
在信息泄露之後,很容易收到各種各種的郵件,接到天南海北的電話。這時候要留心,記下對方的電話或者是郵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
可能這些信息很瑣碎,但是一旦收集好這些信息不僅能幫助自己維權,而且還可能幫助更多的人。
(2)向相關部門報案。
個人信息一旦泄露,可向公安部門、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
報案的目的一來是保護自己的權益,二來也是可以備案。一旦有更多的人遇到和你類似的情況,就可以一起處理。
根據刑法的相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以及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公安機關可以介入調查。
(3)委託律師維權。
可以向專業的律師咨詢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果律師給予肯定的答復,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4)提醒身邊的親朋好友防止被騙。
個人信息泄漏後,不僅可以用這些信息盜用你的賬號,甚至還可能騙你身邊的親朋好友。所以一旦你的信息泄露,或者聯系工具賬號丟失,一定要第一時間通知你的親朋好友,要他們倍加防範,以免上當受騙。
⑵ 網路暴力會對當事人造成怎樣的傷害
網路暴力會混淆事實真相,侵害當事人權益,影響道德價值觀,阻礙和諧社會建設。
一、網路暴力會構成犯罪嗎?
網路暴力是一種非法行為。針對網路暴力的發生,2014年10月,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通知《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首次劃定個人信息保護范圍,明確了利用自媒體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過錯認定以及如何規范網路大軍。
專家認為,防控「網路暴力」必須與暢通無阻、綜合防控相結合。要通過有效的宣傳教育,提高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識,增強患者人的辨別選擇能力和對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培養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在全社會倡導文明負責的網路行為;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快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研究,盡快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依法懲處力度,規范人們的網路行為,通過法律手段凈化網路環境。
綜上所述,上述網路暴力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大於普通暴力,會誤導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侵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
⑶ 高鐵被摔手機乘客希望不要攻擊,網路暴力的傷害究竟有多大
如果說大家在這里關注最近的時事熱點消息的話,那麼一定知道這一個事情,那就是高鐵上的高鐵的乘務人員和乘客引起了一個爭執,那麼到後來乘務人員也是情緒特別激動的怒摔乘客的手機,表示說這個事情沒完,到站了也不要走,那麼後來呢,這一個事情在被解決了之後呢,乘客也是出面表示說,希望大家不要人身攻擊和網路暴力兩個人這其實只是一次糾紛而已,如果說在網路上不斷的被大家發酵的話,那麼就上綱上線了。
其實這個乘客出面說這樣的話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網路暴力對於一個人的傷害真的是很大的,無論是明星或者是普通人都很難去承受。
這個事情呢,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溝通上面的小問題而已。其實高鐵上這兩個人之間的糾紛呢,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那就是乘務人員在說這名乘客的時候呢,乘客剛開始沒有聽清,在後來聽清了之後呢,也是立刻的改正了自己的錯誤,這個事情其實真的很簡單。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看法,非常感謝你能夠讀到這里,如果說你有其他的意見和建議,也歡迎在評論區和我留言交流。
⑷ 網路暴力的危害
1網路暴力混淆真假
在網路這樣一個虛擬的世界中,真假原本就難以辨識,而在網路暴力事件的不斷沖擊下,原本難以辨識的真善美和假丑惡變得更加難以區分。通常,對真理的曲解並不在於信息源本身,而在於真理在傳播的過程中被歪曲混淆,網路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混淆了對與錯,真假難辨。
4網路暴力阻礙和諧社會構建
網路暴力事件加速個人信息的泄漏,引發社會恐慌,阻礙和諧社會的進程。
網路暴力事件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泄漏了網民的個人信息,更加增強了個人信息的安全風險,引發了社會的恐慌情緒。網路暴力是「輿論」場域的群體性紛爭,以道德的名義對當事人進行討伐,可以說是網路自由的異化,這無疑阻礙了和諧網路社會的構建。與現實社會的暴力行為相比,網路暴力參與的群體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因此某些意義上說,可能比現實社會的暴力產生的危害更大。網路暴力的產生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危害大、影響范圍廣,而且蔓延趨勢嚴重。(來源:網路)
⑸ 身處網路時代網路暴力事件越來越多,網路暴力對人造成的影響有哪些
如今人們身處網路時代,給人們帶來的便利是肉眼可見的。但事情總有兩面性,雖然說網路時代給人們帶來的便利,但隨著網路暴力事件越來越多,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小的危害。要知道,網路暴力很容易讓人產生不好的情緒,進而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而且雖然說網路是虛擬的,但網路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影響到人們的現實生活的。
綜上所述,網路暴力對人造成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不僅能引發人們出現心理問題,也有可能影響到人們的現實生活。
⑹ 網路暴力使人深受其害,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人們的言論自由得到了極大的釋放,網路上充斥的大量侮辱性、煽動性的言論和圖片,給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人身健康帶來了極大危害,這就是所謂的網路暴力。那麼,網路暴力會不會構成犯罪?網路暴力的危害有哪些?網路暴力怎麼解決?
1、網路暴力混淆真假:真真假假的世界,尤其是網路這樣一個虛擬的社會,真假原本就難以辨識,而在網路暴力事件的不斷沖擊下,原本難以辨識的真善美和假丑惡變得更加難以區分。
2、網路暴力侵犯當事人權益:網路暴力中,參與者非理性的群體攻擊侵犯了網路暴力事件當事人,對當事人的身心造成了傷害,並直接侵擾了當事人的現實生活。尤其人肉搜索風靡開始,網民已不再局限於在網路上通過語言文字或圖像的方式對當事人進行攻擊討伐,通過人肉搜索手段直接從網路虛擬社會滲透到現實社會,對當事人的現實生活進行騷擾。
3、網路暴力影響網民的道德價值觀: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外,網路暴力行為的頻繁發生,會影響網民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念是人類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美好和諧社會得以構建的保障。
⑺ 網路語言暴力的危害
低俗語言的網路傳播度之大,恐怕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連一些輸入法都可自動「聯想」出來。這也從側面表明,網路低俗語言的傳播並不僅僅是網民的事情,一些網路把關者和網站建設者也在自覺不自覺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樣的事實面前,既要正視低俗語言產生和蔓延的原因,又要理性處置、引導,不能因噎廢食,談低俗語言而色變,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蠻橫和霸道心態同樣是要不得的。
語言低俗的背後是我國網民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偏向於感性,容易輕信表面信息,想當然地對事情下對錯的判斷,習慣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容易被群體情緒所影響,導致網路文化的游戲性和娛樂性特徵,與其伴隨的語言不僅誇張,而且情緒化和低俗化隨意可見。
進一步說,網路語言低俗是當下時代文化趣味粗俗和淺薄的直接反映。不只網民,連一些作家的興奮點都集中於表達生理快感,文化趣味低級,還不以為然,與藝術趣味相距甚遠。這或許是創作的需要,但能不對讀者產生影響嗎?在低趣味的文化環境中,網友難免樂於效仿,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審美價值的偏離和社會價值觀的異化,讓粗鄙成為時尚,庸俗成為流行,語言、文化的格調品位下滑跌落。網路語言的粗鄙化、庸俗化與暴力化正是時下文化品位在網路社會的折射。
網路低俗語言不只表現為語言的低俗和低級,更在於其積聚了相當的暴力行為。在一定意義上,網路語言暴力比語言低俗更值得關注。網路語言暴力的危害主要體現為污言穢語和謾罵攻擊、人肉搜索和道德審判,當然,也可以說是禮儀原則和倫理原則缺位。社會學家弗洛姆說,個人為了逃避某些責任獲得完全的安全,便會隱身匿名加入某一組織或者群體,這樣更容易表現出放縱的姿態。如果這種隱匿和放縱是打著正義的旗號,那麼個人或群體會因為這種虛擬的正義感無限放大和鼓勵自己的行為,導致群體開始跟隨他的行為,進而演發成群體暴力。這用來解釋網路暴力語言比較合適,因為在廣場式的狂歡中,真實身份被隱匿,語言暴力再強烈也可能不被發現,施暴者沒有後顧之憂,相反,大顯神威,為所欲為。
語言的變化反映著社會風貌與審美的變遷,這是常識。語言的更新發展是不可改變的,新的詞彙和表達方式肯定會加入到傳統語言的河流里來。對於網路語言的創制、運用與變異流行,不能徹底格式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網路語言可能越來越被公眾和社會所接受。因此,一方面要認識到「×絲」「×格」之類網路語言可能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的暫時現象,是公眾某種情緒的體現,另一方面要理性對待網路語言,不能無端限制網路語言的發展。堵與疏結合,方是上策。
對於臟話、粗話等網路語言要正視,但要站在語言發展規律的立場上理性審視,因為臟話一直與我們的相伴隨,不是想消滅就能消滅的,既適用於現實社會也適用於網路社會。但是,要禁止那些網路語言暴力,因為這是低級的語言快感,有可能讓人們喪失起碼的道德感和正義心,導致整個社會陷入暴力的惡性循環,對個體和社會造成傷害。
⑻ 網路暴力產生的原因和危害
所謂「網路暴力」,是指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以及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為或言論侵擾,致使其權利受損的行為。
01
網路的匿名性與網民道德規范的缺失——匿名性是網路媒體特有的特徵,網民可以在網路上根據自己的喜好扮演任何一種角色,而道德規范卻無法以一種強制性的角色出現,匿名性這是網路受眾表達自己觀點的合理且重要的渠道,同時也是檢驗人性弱點的重要法寶,因為有時候人無法用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
02
從眾心理與網民理性的缺失——從眾行為是由於在群體一致性的壓力下,個體尋求的一種試圖解除自身與群體之間的沖突、增強安全感的手段。而長期的社會群體的壓力會導致網民的從眾行為成為一種潛意識的慣性行為,在現在網路環境中,網民往往會依據自己的主觀情緒來判斷是非,缺少了基本的理性思考
03
狂歡心理與網民惡搞——迅速發展的網路文化與社會的發展相互碰撞,在碰撞的過程中,必然會導致人的價值觀念和利益訴求不同,而在此環境下,人的慾望在不斷地攀升,一部分人開始逃避現實或者是窺探別人的隱私,並從中獲得快感,這些因素會進一步激發網路暴力
04
媒體的作用——網路文化的不斷發展,也使一些影視作品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暴力傾向,這些帶有暴力傾向的因素將會蔓延到受眾心理並且永久地紮根,長此以往,也就產生了網路暴力
⑼ 網路暴力的危害與應對方法
網路暴力的危害
1、網路暴力混淆真假
真真假假的世界,尤其是網路這樣一個虛擬的社會,真假原本就難以辨識,而在網路暴力事件的不斷沖擊下,原本難以辨識的真善美和假丑惡變得更加難以區分。通常,對真理的曲解並不在於信息源本身,而在於真理在傳播的過程中被歪曲混淆,網路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混淆了對與錯,真假難辨。網民進入網路世界,應該具備對與錯的基本辨識能力,可實際情況是,在網路這樣一個虛擬世界,對與錯的界限變得很模糊,當然,如果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是絕對值得推崇的。但是這里的混淆並不是辯證的用理性的態度去理解事情,而是將錯的東西說成對的,而對的事情又變成錯誤的,歪曲事實真相。眾多網民參與網路暴力事件時,會帶有個人情感的去看待事物,換而言之,就是對待一個事件往往會有「第一印象」,這個「第一印象」就是個體對網路事件的第一態度,而在接下來的過程中,進行搜索或者獲得資料試圖去辨明事件真相也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進入網路世界的人們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在利用搜索網站進行搜索時,所搜尋到的資料和觀點基本都是和自己原本持有觀念相一致的觀點,這個過程中不但無法將其從錯誤引向正確的觀點,反而會更加強化其原有的觀點。一件事情在網路上引起爭論,引來各方關注和討論,原本是件好事,經過討論和辨別的事情能夠更加趨近真理,可是網路暴力的發生也是網路事件引起爭論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不是討論結果的價值多元化,而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極端觀點佔主流地位,網民不自覺的站隊,無形中充當了網路暴力事件的推動者。縱觀多數能夠引起極大爭議的網路暴力事件,不難發現這樣的事件大多即使未違反法律也多半違背普遍道德倫理價值觀。
2、網路暴力侵犯當事人權益
網路暴力中,參與者非理性的群體攻擊侵犯了網路暴力事件當事人,對當事人的身心造成了傷害,並直接侵擾了當事人的現實生活。尤其人肉搜索風靡開始,網民已不再局限於在網路上通過語言文字或圖像的方式對當事人進行攻擊討伐,通過人肉搜索手段直接從網路虛擬社會滲透到現實社會,對當事人的現實生活進行騷擾。網路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卻找不到具體的實施傷害的人,正因為如此,參與的網民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肆意而為。網路集體暴力中,網民很少考慮到當事人的心理。而當事人因網路暴力事件,所受的懲罰完全非等量懲罰。當事人需要道德譴責,需要法律制裁,但絕對不需要披著道德外衣打著正義旗幟的暴力去解決。
3、網路暴力影響網民的道德價值觀
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外,網路暴力行為的頻繁發生,會影響網民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念是人類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美好和諧社會得以構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處事方式。就學校食堂旳例子來說,每到吃飯時會很擁擠,樓梯中總是人頭攢動,但是卻亂中又井然有序,就是價值觀念在發生作用。交通規則的道理相同,在交通規則還未制定、紅綠燈都還不存在的世界,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車輛也會互相相讓,以使每一個通行的人能快點到達目的地。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影響了個體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網路暴力沖擊人自身的防衛系統,原本符合社會倫理、符合道德意識的價值觀在網路暴力的沖擊下會被扭曲。原本提倡的辯證法在網路暴力事件中完全被忽略,事情變得只有兩個極端,非A即B。在網路暴力事件中,參與事件的網民盲目的支持某一方過於絕對化的觀點,披著道德的外衣,做著違反道德的事,而且並不認為自己有錯。這里網路暴力的表現就是扭曲的價值觀,把錯誤的觀點當成是真理,堅決不承認錯誤。人在思維上有一種慣性,就是有時會過於堅信某一方面的觀點,並通過其他信息的搜尋不斷的強化自己的觀點。正因為個體已經偏向於某一方面的觀點,一旦與自己已有觀念不同的觀點侵入,則會存在不安全感,盡其所能的去維護自己的觀點,進而自我欺騙,在搜集與自己持相同觀點的同時加上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騙,原先的觀點被強化,不再接受其他觀點,價值觀被扭曲。
4、網路暴力阻礙和諧社會構建
網路暴力事件加速個人信息的泄漏,引發社會恐慌,阻礙和諧社會的進程。2012年4月對公民如何保護個人信息權進行了網路調查,參與人數4142人。其中對於個人信息是否泄漏的調查數據顯示:30%的人多次遭遇信息泄漏狀況,40%的人偶爾有信息泄漏的狀況,僅15%的人極少遭遇此情況,且15%的人對自己信息是否泄漏尚不清楚。由此可見,至少70%以上的人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個人信息泄漏狀況,個人信息安全關繫到個體的切身利益,個人信息遭到侵犯,使得當事人缺乏安全感,容易引發不安情緒。而對於個人信息存在哪些安全隱患方面,52%的人認為機構或網站擅自將個人信息泄漏或販賣給其他機構或個人,23%的人認為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用於詐騙等犯罪行為,18%的人認為機構或網站的個人信息保管機制不健全,5%的人認為個人在上網時遭遇「釣魚網站」,而僅有2%的人認為是其他原因。很明顯98%以上的人所認為的安全隱患都與網路有關。網路暴力事件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泄漏了網民的個人信息,更加增強了個人信息的安全風險,引發了社會的恐慌情緒。網路空間和現實社會是有共通之處的,有的學者則直接認為,「網路空間」也是「現實社會」,只不過它是一種通過虛擬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和傳播的新型媒介而已。按照這樣的說法,網路空間,是人們生活的空間,是一個以虛擬為形式的「現實社會」。那麼,在這樣一個社會所受到的一切影響也必然會作用到現實社會。網路暴力是「輿論」場域的群體性紛爭,以道德的名義對當事人進行討伐,可以說是網路自由的異化,這無疑阻礙了和諧網路社會的構建。與現實社會的暴力行為相比,網路暴力參與的群體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因此某些意義上說,可能比現實社會的暴力產生的危害更大。網路暴力的產生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危害大、影響范圍廣,而且蔓延趨勢嚴重。網路暴力作為網路表達自由的異化現象,有的學者認為不僅是對人類公共道德和傳統價值觀念的挑戰,更為嚴重的是,網路上的一些過激言論或行為已經觸及到法律的紅線。也有的學者認為,網路上的發泄情緒所引發的網路暴力,不僅使得社會倫理大廈根基動搖,道德與誠信逐漸淪喪,而且古老的文明傳統即將逝去,與現代文明風氣也漸行漸遠。國外學者也注意到網路暴力的嚴重性,並一致認為網路暴力以及給受害者的騷擾在全球范圍內呈上升趨勢。他們提出,與傳統暴力相比,網路暴力以及網路犯罪來得更加頻繁。而且有人甚至認為互聯網潛在的巨大危害能徹底摧毀一個人的生活,這里摧毀的力量指的就是網路暴力。隨著博客、貼吧、論壇以及視頻網站的運營,人們的行為、話語、姿態,可能通過這些媒介,登上網路平台,遭受公眾審判,而公眾在審判的過程中帶有過多的個人情感和情緒的發泄,往往過於偏激,引發網路暴力。加之人肉搜索的興起,私人信息被曝,網民跟風炒作,擴大事情影響,引發網路暴力,給當事人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整治「網路暴力」的關鍵是教育引導。教育者不能「談網色變」,要正視網路的「雙刃劍」性質,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網路氛圍,用積極的信息豐富青少年生活,讓青少年認識到虛擬不是生活的全部,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會使人生更美好。
教育中要引入網路道德教育。青少年涉足「網路暴力」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德的缺失,因此教育要對症下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網路道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倫理知識引入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網路的責任感。
要引導青少年正確看待網路,讓年輕的網民以辯證的眼光審視網路中的各種現象。對網路中的信息真偽性加以理性的認識,杜絕盲從;充分結合未成年人的興趣、愛好,加強網上正面宣傳,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網路文化氛圍,不斷增強網路安全與道德意識,培養良好的網路道德素質,讓學生學會自我調節、自我約束和自我保護。
另外要教育青少年辨別網上信息的能力,通過引導青少年對網上信息內容的辨別,反思網路中信息良莠不齊的現狀,讓青少年養成在虛擬環境下能思考、會節制、有辨別的能力。
規范互聯網行業,在制度和技術上加大對不良信息的監管力度涉及互聯網的行業很多,互聯網行業就是網上信息的所在之處。很多網站服務商為了博取更多的關注而不負責任地發布或鼓勵網民發布諸如名人花邊新聞等不良信息。這類消息往往缺乏依據,或根據細碎的片段,利用網民好奇心理,斷章取義得出一些「轟動效應」強烈的結論,從而得到點擊率和經濟利益。
國家相關職能部門要在規范互聯網方面有所作為,政府有義務監管和整治互聯網行業。對散布不法信息的網站要制訂明確的執法依據,下大力整治,在技術上提高監管效率,長期整治,逐步凈化網路環境。
探索和建立實名制上網機制長期以來的匿名網路弊端凸顯,網民可以輕易地對事件進行不實的報道或評論,各種和網路沾邊的犯罪案件往往就是由於匿名網路的虛擬性和無制約性所致。在虛擬的環境下,網民可以以匿名方式從事「網路暴力」活動。韓國明星崔真實自殺案就是由於匿名消息超出當事人心理承受能力造成的。
過分的自由如同斷線的風箏勢必會撞得粉碎。沒有必要的管制,倫理道德的底線往往會被無情地埋葬。網路文明不能只寄希望於網民的誠信,網路中必須有能讓網民對自己在網上的言行舉止負起責任的制度。
實名制上網可以大幅度減少網上不負責任的言論,實名網民在發帖前會考慮所發信息內容的真實性,至少在發貼前進行必要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