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網路 » 移動網路消息傳遞過程
擴展閱讀
蘋果手機軟體恢復大師 2024-04-20 10:29:12
網站關閉了怎麼找到 2024-04-20 10:25:25

移動網路消息傳遞過程

發布時間: 2022-05-20 04:14:19

『壹』 手機之間的信息是如何傳遞的

這個其實是移動通信方面的了,簡單來說就是手機內部電路將聲音信號先轉化為電磁信號,經過相關處理發送出去,電磁信號經過一些中繼(基站和移動控制中心等)的處理,最後由目的手機接收並被還原成為聲音信號,這樣信息就會被傳遞出去了。其實手機傳遞信息的原理也很簡單,就是通過聲音振動轉換裝置把它變成相應「電信號」,在「有線網路」或「無線網路」中傳輸,在接收端把接收到的電信號通過揚聲器把聲音還原出來。

最後,說到手機,其實手機屬於是無線通訊設備,並且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手機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多,而且手機信息還可以存儲在平台的伺服器上,一旦對方開機,信息就會自動發送,接受信息的一方既可以實時回應,也可以延遲回應,信息保存在手機中,方便隨時查閱。手機的一些服務已經不再需要繁瑣的手續和漫長的等待,用戶只須輕輕點兩下手機屏幕,並且做一些簡單的設置,就可以享受這項服務了。

『貳』 信息的傳播過程是什麼

一,傳播過程,傳播學名詞,指的是具備傳播活動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過程。研究它所用的最常見的視角分別是歷時性考察和共時性考察。

二,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應包括以下要素:

1,傳播者

傳播者,又稱信源,指的是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即以發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於他人的人。在社會傳播中,傳播者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或群體。

2,受傳者

受傳者,又稱信宿,即訊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傳播者的作用對象。作用對象一詞並不意味著受傳者是被動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過反饋活動來影響傳播者。受傳者同樣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或群體。

傳播者和受傳者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角色,在一般傳播活動中,這兩者能夠發生角色的轉換或交替。

3,訊息

訊息指的是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有意義的符號組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

訊息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社會互動的介質,通過訊息,兩者之間發生意義的交換,達到互動的目的。

4,媒介

媒介,又稱傳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訊息的搬運者,也是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連接起來的紐帶。現實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種多樣的,郵政系統、大眾傳播系統、互聯網路系統、有線和無線電話系統都是現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饋

反饋,指受傳者對接收到的訊息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用。獲得反饋訊息是傳播者的意圖和目的,發出反饋訊息是受傳者能動性的體現。反饋是體現社會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的重要機制,其速度和質量因媒介渠道的性質有所不同,但它總是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叄』 信息傳遞過程

古代的太麻煩,現代的便捷,但是容易傷身體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肆』 信息傳遞一般過程是什麼

信息傳遞是指人們通過聲音、文字或圖像相互溝通消息的意思。信息傳遞研究的是什麼人向 誰說什麼,用什麼方式說,通過什麼途徑說,達到什麼目的。在銷售管理中傳達商品信息就是用特定的方式去影響人們的購買行為,使它在市場上產生反應。 信息傳遞程序中有三個基本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傳達人(銷售經理)為了把信息傳達給接受人(消費者),必須把信息譯出,成為接受人所能懂得的語言或圖像等。 第二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考)要把信息轉化為自己所能理解的解釋,稱為「譯進」。第三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者)對信息的反應,要再傳遞給傳達人(銷售經 理),稱為反饋。
基本環節
信息傳遞
(一)傳達人,在商品信息傳遞過程中,傳達人的代表是銷售經理,由他選擇信息機傳達渠道,去影響、說服消費者。信息效果到底好不好,一般取決於三個因素,專門性、可信性和可視性。專門性是指信息要具有專門性知識,例如通過有聲望的醫生傳遞有關醫葯方面的信息,它的專門性就高。可信性是指報道要真實,使人感到可靠,如由第三者寫新聞或專題報道商品,就此推銷員宣傳更能使人相信。可視性是指信息要吸引人、容易看懂,而且不致引起消費者的錯誤理解。這些都是促銷的技巧問題。銷售經理要十分注意尋求效果較好的信息和傳遞方式。
(二)譯出:傳達人要把信息傳達給預期的對象,就要考慮運用什麼方式才能吸引接受人,並且使接受人得到正確的理解,這就是「譯出」。比如:使用人員推銷,傳達信息主要是用語言表達,推銷員還可以隨機應變,使自已的語言、口吻、態度更符合顧客的要求;同時,人員推銷還可以使用樣品示範,這樣更能准確地「譯出」信息。如果使用的促銷工具是廣告或宣傳文字,「譯出」工作就更加艱巨。因為,首先要考慮選擇運用什麼傳達方法才更完滿地「譯出」信息內容,例如是選擇電視,還是利用報刊? 其次,要研究「譯出」的技巧,如廣告用什麼樣的稿本和圖片?否則,「譯出」的內容可能與原想傳達的信息不盡相符,或是不生動不引人。在出口貿易促銷中,由於買賣雙方的文化、語言和生活方式不同,「譯出」的方法和技巧更為復雜,這不僅是文字翻譯的問題。
(三)傳達途徑,這是傳遞信息的手段。運用人員促銷的途徑,既可以採用推銷員或公司代表與顧客直接面談;也可以由顧問、專家以自己的專門知識來影響顧客; 或者由買主的朋友、鄰居、同事、家屬在日常來往中影響買主。這類方式是口頭影響。運用非人員促銷的途徑,可以通過報刊、電視、廣播、招貼、信件等媒體。如果同時使用多種方式,就成為媒體組合。一般來說,人員推銷針對性較強,但影響面較窄口;非人員促銷針對性雖弱,但影響面較寬。因此,二者同時運用,才能相得益彰,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 「譯進」 :企業將信息傳遞給消費者以後,消費者有一個理解問題,這就是「譯進」。促銷手段運用是否有良好的效果,關鍵在於「譯進」是否與「譯出」相符。假如消費者聽到或看到某種商品的宣傳後,他的理解與企業想要宣傳的意圖基本相符,那末,這種信息傳遞就是成功的。
(五)反饋,企業把產品信息傳出以後,不能完事大吉,還必須通過市場研究,了解信息對於消費者的影響,了解潛在消費者對這一產品的態度和購買行為發生的變化,這就是反饋。企業應當根據信息反饋,決定今後的銷售策略是否應該調整。這是一個完整的信息溝通模式,它強調了有效溝通的主要因素。傳達人必須清楚把信息傳遞給什麼樣的接受者和自身想得到什麼樣的反應,必須熟悉如何譯出並考慮接受者通常會如何解譯。信息源必須通過可以到達接受者的有效媒體傳遞信息。傳達人為了解接受者對信息的反應,還必須廣開反饋渠道。

傳遞應用
信息傳遞應用
從信息傳遞角度分析現代遠程教育
一、 教育的本質職能就是通過知識信息的傳遞培養人的技能。「信息」一詞來源於拉丁文。原意是陳述、解釋。漢語中「信息」是指可以傳遞、傳送的消息。教育學中的「信息」一詞的含義,則是指文學、圖像、色彩、數據、資料中所包含的知識,換個角度也可以這樣表述:教育學中的信息是指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和大腦能夠感知到的知識與技能,以及有關的其它消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途徑,也就是將含有知識技能的信息轉化為符號進行傳遞。
以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的信息傳遞稱為信息傳遞模式。教育學中信息傳遞模式則主要指數學模式。根據分類標准,可以把教學模式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按數學的開放程序不同,可分為開放型與封閉型。按出現的時間及所用的教學工具不同分為傳統型與現代型;教學信息傳遞所經過的距離不同,分為面授型與遠距離教學型等。但教學模式無論怎樣變化,都是一種基本信息傳遞模式的演化。
這個模式表明,教學過程中知識信息的傳遞,要經過「編碼」和「信道」兩個環節,學生在接受信息的時候要經過「解碼」環節。下面對這幾個環節分別剖析:
1、編碼。教學主體在發送知識信息的時候,用一定的文字、圖象、聲音、色彩等編成信息載體。稱之為編碼。編碼後的信息稱之為信號。
2、選擇信道。教學中信道是指知識傳遞方式。每一種信道都有它的長處和缺陷。根據教學人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選擇一種或幾種信道,合信號能更准確、快速地傳送給對方,稱之為信道選擇。
3、解碼。信號在由信道傳送的過程中受到外部其它因素的干擾,這些干擾因素稱為「噪音」。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接受到信號後,剔除這些「噪音」,並把信號還為知識信息,稱為「解碼」。
二、 盡管信息傳遞的具體模式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基本模式的演變,但每一具模式仍然各有自己的特點,教學信息的偉北模式也是這樣,下面對傳統教學模式和現代遠距離教學模式加以分析比較。
1、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信源即信息的發出者是教師,教師通過口頭或黑板書寫以及動作演示等形式,面對面地將知識信息傳授給學生。在這種模式中,編碼就是教師知識信息轉化為口頭語言、黑板書寫、動作演示的過程,信息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傳授,學生通過聽、看、問、記的方法接受傳來的知識。當然這種模式中學生也閱讀文字教材,。
2、現代遠程距離教學模式中,信源是主講教師或教材主編,他們把知識信息編成文字教材或者製作成錄音、錄像、光碟、軟體等等。通過現代化多媒體手段傳授給學生,學生在閱讀文字教材,收聽收看聲音圖像教材後,獲得從信源處發出的信息。在這種模式中,編碼就是教學主體將知識信息編成文字教材,或是製作成聲音、圖像和現代化載體。文字教材、廣播、電視、計算機等等新科技媒體都是可供選擇的信道。
將這兩種教學構圖加以比較,可得出如下結論:
1、現代遠距離教學模式中,無論是編碼形式還是可供選擇的信道,都較傳統教學模式豐富得多。
2、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信息傳遞的主體,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教師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信息來源的主講或主編,他們是知識信息傳遞的主體。另一類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補充作用的輔導教師,在接受信源發出的信息時,他們和學生一樣是信息傳遞的客體;在幫助學生學習時,他們又是輔導主體。
3、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直接對面,學習效果的信息反饋及時、方便;現代遠距離教學中,信源與信宿之間跨度大,信源發出的知識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但由於噪音干擾強度大,學習效果的信息反饋不如傳統模式迅速。
三、 一個完整的信息傳遞系統,從信源到信宿需要經過五道環節。這中間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阻隔,都會影響整個傳遞系統的暢通,達不到預期的傳遞效果。這種阻隔就是傳遞障礙。在任何傳遞系統中都可能存在傳遞障礙,這是由傳遞過程本身具有特殊性所決定的。
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從信源處主講或主編發送知識信息到信宿處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接受之間,在編碼、信道、解碼三個中間環節中任保一上出現陰隔都會造成直接的教學障礙。因此,對現代遠距離教學中產生信息傳遞障礙的原因可作如下分析:
1、編碼技術性差。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除文字教材外,大量知識信息要製作或錄音、錄像、光碟、軟體以及其它新科技載體,然後通過現代多媒體手段傳遞給學生,極大地發展了學生的感知、注意、記憶、理解、思維、想像、模仿、操作等心理品質,使漫長的認識過程大大縮短。但是,如果編碼缺少一定的科學性,所編制的新技術載體不符合感知特點,就會導致編碼後的信息不容易被破譯與還原。給學生接受這些知識造成一定困難。
2、信道選擇不當。現代遠距離教學中,現代新科技媒體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但是,如果沒有根據信息內容、信息接受對象的特點,以及各種媒體的特點進行合理選擇,會導致噪音強而信息弱,或者傳遞中信息失真。
3、解碼障礙,遠距離教學中的「解碼」是指學生在感接受的信號時,排除各種「噪音」干擾,將信號重新轉化為信息形態的知識,進而達到理解,保持、應用、遷移的過程。信息傳遞中,如果幹擾因素太強或者學生的解碼能力太低,就會產生解碼障礙,合教學任務不能最終完成。
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存在有可能出現障礙的原因,因此,知識信息的傳遞就有可能被阻斷。為了保證教學作者的順利完成,在教學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編碼要符合感知規律。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感知是學習的起點,因此在遠距離教學中,編碼必須符合感知規律,如知識符號的形狀大小,結構特點,顏色彩度,聲音度要符合感受性。加強對比度、注意變化速度等等,以激發學生的感知興趣,獲得感性材料。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選擇信道。信道的優劣,不取決於所選用的媒體技術價值的高低,也不取決於技術的現代化程度,而取決於它是否適合實際況。因此,選擇信道時,應從遠距離教學特點出發,從學生所處的學習條件著眼,根據媒體的現狀,性質,心理效應和優缺點來進行。
3、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支持服務,加大輔導教師的輔導力度,提高學生的解碼能力。並積極建立信息反饋系統,以便及時准確地得到學生學習效果的信息,促進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進。

傳遞特點
信息傳遞發展趨勢圖
信息系統(Information System)是以提供信息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數據密集型、人機交互的計算機應用系統。它在技術上有4個特點:
(1)涉及的數據量大。數據一般需存放在輔助存儲器中,內存中只暫存當前要處理的一小部分數據;
(2)絕大部分數據是持久的,即不隨程序運行的結束而消失,而需長期保留在計算機系統中;
(3)這些持久數據為多個應用程序所共享,甚至在一個單位或更大范圍內共享;
(4)除具有數據採集、傳輸、存儲和管理等基本功能外,還可向用戶提供信息檢索、統計報表、事務處理、規劃、設計、指揮、控制、決策、報警、提示、咨詢等信息服務。
信息系統是一種面廣量大的計算機應用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指揮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辦公信息系統、科學信息系統、情報檢索系統、醫學信息系統、銀行信息系統、民航訂票系統……都屬於這個范疇。
就用途來說,信息系統其基本結構又是共同的。它一般可分為4個層次:
(1)硬體、操作系統和網路層,是開發信息系統的支撐環境;
(2)數據管理層,是信息系統的基礎,包括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取和管理,一般以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作為其核心軟體;
(3)應用層,是與應用直接有關的一層,它包括各種應用程序,例如分析、統計、報表、規劃、決策等;
(4)用戶介面層,這是信息系統提供給用戶的界面。信息系統是一個向單位或部門提供全面信息服務的人機交互系統。它的用戶包括各級人員,其影響也遍及整個單位或部門。由於信息系統的用戶多數是非計算機專業人員,用戶介面的友善性十分重要。用戶介面在信息系統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信息系統的開發和運行,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許多非技術因素,如領導的重視、用戶的合作和參與等,對其成敗往往有決定性影響。由於應用環境和需求的變化,對信息[wiki]系統常常要做適應性維護。在開發和維護過程中,盡可能採用各種軟體[/wiki]開發工具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系統是一種對各種輸入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產生針對解決某些方面問題的數據和信息。其主要內容是為產生決策信息而按照一定要求設計的一套有組織的應用程序系統。
信息系統一般分為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InformatinonSystem簡稱Mis)和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SupportSystem簡稱Dss)。
管理信息系統要使信息資源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獲得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必須研製開發一套軟體系統,以支持對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存取、提供、應用等各環節的事務處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業務管理水平。決策支持系統在收集、存儲、提供大量信息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能綜合分析、預測發展、判斷事態變化的模型,根據大量的原始數據信息,自動作出符合實際的決策方案。
統計信息系統包含統計報表信息查詢子系統,統計專項調查與普查子系統,統計信息發布子系統,統計分析預測子系統,國內城市信息子系統,國際信息子系統和辦公自動化子系統。

傳遞作用信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科學研究,既要及時獲得別人研究的成果,還要及時把自己研究的成果發表、告訴別人,只有通過這樣相互交流信息,才能不斷發展;打仗,必須及時獲得有關敵人兵力布置的信息,還必須把各種作戰命令及進傳達給官兵;經商,必須及時了解各地市場的信息,才能確定進什麼貨,從哪裡進貨,到哪裡去賣,賣什麼;日常生活,必須及時獲得有關天氣、商品、文體活動、親朋好友工作生活情況的信息,並經常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況告訴親朋好友。總之,人們之間只有不斷交流信息,才能使生產、生活等活動正常進行,人們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信息。
因為信息有價值,對人們有用的東西,就會在人們之間相互傳遞。 專業術語上稱信息的價值為信息量,單位是bit ,你下載東西的時候看到的20bps,就是說你每秒收到20bit 的信息量

『伍』 互聯網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一般情況下,網路從上至下分為五層: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每一層都有各自需要遵守的規則,稱之為「協議」。TCP/IP協議就是一組最常用的網路協議。

『陸』 打電話時,手機之間的信號是如何傳遞的

手機是靠地面基站傳輸信號的。

什麼是基站?基站的作用

基站是指在一定的無線電覆蓋區域中,通過移動通信交換中心,與行動電話終端(手機)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無線電收發信號電台。


國際電路,目前主要是光纜電路。只有海事衛星等用於專用的通信,如兩極地區的通信。

『柒』 信息在網路上傳播的過程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信息傳播
回顧人類傳播史,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歷史性杠桿作用。信息技術的每次創新,都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給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推動著人類的文明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信息技術強而有力地改變著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面貌,信息技術集中反映的標志就是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人類的信息傳播迄今可分為5個階段(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電子傳播階段、網路傳播階段),前一個階段向後一階段的躍升無不以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為前提。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路傳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網路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有著與傳播媒體截然不同的新特徵。網路傳播給我們的時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傳播方式,使人們如虎添翼。網路傳播是人類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傳播手段。網路傳播在中國的出現和對中國文明的意義,不亞於中國人發明紙張的意義。
網路傳播對於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不僅影響著政治和經濟方面,而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網路傳播正在以不可抵擋的勢頭,迅速滲透到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思想以及文化等諸多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然而,網路傳播的特性決定了它與傳統大眾傳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負面作用,如意識形態和文化滲透、假新聞假信息傳播、色情泛濫、個人隱私遭到侵犯、知識產權遭到侵犯等等。所有這些,都期待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因此,建立網路傳播學的理論體系,並加快培養網路傳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國網路傳播業的發展,是一件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二、傳統的傳播學理論難以合理解釋網路傳播現象,使得網路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
網路傳播的出現和發展,拓寬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類多種信息傳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實現面對面傳播,又可以實現點對點傳播。當信息面對多個上網用戶傳播時,網路傳播可謂大眾傳播工具,而個別獨立的上網用戶之間的交流可謂點對點的人際傳播。網路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這種全新的、特殊的傳播方式使傳統的大眾傳播理論面臨挑戰。
網路傳播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徵,在總體上形成一種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在這種傳播結構中,任何一個網結都能夠生產、發布信息,所有網結生產、發布的信息都能夠以非線性方式流入網路之中。網路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網路傳播兼有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優勢,又突破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局限。
網路傳播具有人際傳播的交互性,受眾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饋信息,發表意見。同時,網路傳播中,受眾接受信息時有很大的自由選擇度,可以主動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同時,網路傳播突破了人際傳播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局限,在總體上,是一種多對多的網狀傳播模式。
在傳播學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種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眾傳播活動中的作用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這種研究稱為「控制研究」。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對傳媒機構及其活動的控制和影響,二是考察傳媒機構的內部制度對信息的生產、加工和傳播活動的制約。
對於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來說,社會控制不難實施。國家和政府通過規定大眾傳播體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保障媒介活動為國家制度、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國家目標的實現服務。包括對媒體的活動進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對媒體的創辦進行審批登記;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內容的傳播;分配傳播資源等等。
對於無邊無際的網路世界而言,這種實實在在的社會控制幾乎無法做到。由於網路傳播容量的無限性,物質載體的無形性,僅從技術上來看,要想控制網路傳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聯網上都會有成百成千的新網站出現,要想控制住每一個網站對信息的傳播完全是空想。國家無法對其進行審批登記,也無法用經濟力量對其進行控制(建立一個網站的資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傳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會控制,對於網路來說,顯得十分蒼白無力。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沙漏式」傳播模式下,記者和編輯站在「把關人」的崗位上,控制著新聞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決定著從四面八方涌來的新聞的命運:讓哪些新聞通過這個狹窄的「漏口」傳播出去;哪些新聞不能傳播,就地「封藏」。不僅如引,他們還擔負著「議程設置」的職責,即將某信息放在何版面(節目)位置刊播、設計多大版面(節目時間)刊播、以什麼方式組織報道,等等。
在網路時代,受眾擁有前所未有的權力:不僅可以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地發布信息;信息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而是可以由受眾自己決定。盡管在許多場合下,例如知名的新聞類網站,對網路新聞仍然有編輯權,仍然有網路記者和網路編輯在充當「把關人」角色,但是,由於受眾享有極大的選擇權和主動權,新聞傳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權力在向受眾傾斜。所有這一切都將使社會控制趨向弱化。
在網路傳播中,受眾可以對信息進行自由選擇,包括選擇信息內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時間和順序。網上媒體採用多媒體技術向網上發布信息,不僅發布關於該信息的文本,還能顯示圖像、聲音,供受眾自由選用。在信息的編排上,網上媒體除少數重大新聞事件採取同步傳播外,對大多數信息採取非同步傳播,將各種信息散布在網上,並隨時更新,讓受者去「點播」,使受者可以隨時在網上按自己喜愛的順序瀏覽或下載新聞信息。
在網路傳播中,有條件的受眾可以直接參與到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去,成為名副其實的傳者。在網路傳播中,受眾與新聞傳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直接的雙向交流。由於網路新聞傳播較之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屬性上所具有的種種差異,因而在互聯網的新聞傳播領域,以往一些傳統的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的界線正在變得模糊以至消失:
一是新聞傳播的區域界線。新聞信息一經上網,在空間上立即可以覆蓋全球,成為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信息。
二是發布信息的時間界線。一個網路新聞媒體可以按照不同的時間梯度發布信息,即時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會並存於一個新聞網站中。以往新聞傳媒特別是報刊媒體的刊期界線,在網際信息傳播中已經開始消失。
三是各類傳媒信息傳播方式的界線。網路新聞傳播可以同時調動文字、圖片、聲音和影像手段,增強傳播效應,同時,還可以在網上運行各種內容豐富的信息資料庫。以往報刊、廣播和電視各種新聞傳播媒體獨有的優勢,在網際新聞傳播中已經開始融為一體,加之傳統媒體未曾擁有過的信息傳播優勢,網路新聞媒體已經將這一切化合成一種人類歷史上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
總之,網路傳播對傳統的傳播理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使傳統的傳播理論面臨挑戰,造成社會控制的弱化,傳播效果研究面臨新課題,從而使得網路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
三、什麼是網路傳播
什麼是網路傳播,這是關繫到網路傳播學的任務和研究對象的首要問題。
在回答什麼是網路傳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討什麼是傳播。許多學者對於傳播作過種種描述和解釋,有的把它說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說成是「勸服影響」,也有的把它說成是「刺激反應」,還有人認為,傳播是人類傳遞或交流信息的社會性行為;等等。郭慶光教授在其新著《傳播學教程》中認為:「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那麼何謂網路傳播?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因此,其給網路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還有人認為,「網路傳播」是近年來廣泛出現於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而言的。網路傳播是指以多媒體、網路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路,也被稱作網路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我們認為,所謂網路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在網路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路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路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互聯網高速傳播。
四、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我們剛才界定了網路傳播學中的網路傳播定義,它明白無誤地確立了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人類網路傳播活動。
網路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傳播學亦稱「傳學」,研究人類一切信息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同人和社會關系的一門新興學科。傳播學研究傳播的概念和本質,信息與對象交互作用的規律,信息的產生與獲得、加工與傳遞、效能與反映,各種符號系統的形成及其在傳播中的作用,各種傳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傳播與社會各領域、各系統的關系等。傳播學將傳播分為四個層次:(1)人的內向傳播。如自言自語,觸景生情,自我進行信息交流。(2)人際傳播。即個人與個人之間符號交流的行為。(3)組織傳播。即團體成員之間或團體之間的符號交流行為。(4)大眾傳播。即以印刷或電子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許多人的符號交流行為。20世紀30年代發韌於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傳到西歐和日本,並逐漸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設立了國際傳播問題研究委員會,定期交流各國學者對傳播學的研究成果。
網路傳播是一種基於網路的信息雙向交流。信息其實就是一種不確定性的減少或消除。網路傳播學是以人類的網路傳播活動為研究對象的。作為人類網路傳播內容的信息,能夠使人類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
網路傳播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知識的組織、傳遞和獲取,對人類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帶來深刻的影響。傳播作為聯系信息生產、積累和獲取的中心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網路傳播作為信息交流、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廣泛散發、吸收和利用。網路傳播在人類的信息流通過程中將佔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術與手段的變革將對人類信息流通活動的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
五、網路傳播學的學科屬性
我們認為,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理由主要有以下兩條。
1.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認定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因為,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網路傳播活動,而人類網路傳播活動無疑是一種社會現象。雖然,網路傳播學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但是,這改變不了網路傳播學的社會科學性質。
2.絡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而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我們由此也可以斷定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
六、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
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
網路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而在網路傳播活動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問題,例如國際政治斗爭往往會在網路傳播中充分得以體現,如一些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進行政治顛覆活動。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網路傳播活動,而人類網路傳播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研究中要運用到社會學的原理和方法。網路傳播活動是人的活動,研究中要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與理論研究網路傳播者和受眾的心理活動。網路傳播過程中要涉及到經濟投入、產出問題,要運用經濟學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網路傳播學是計算機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
七、網路傳播學的研究現狀與前瞻
進入90年代中期,互聯網的規模快速擴張,成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它打破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虛擬的以信息為主的跨國界、垮文化、跨語言的全新空間。在這一背景下,國內外學術界立刻形成了對互聯網的評介、研究的熱潮,新聞傳播學者亦對互聯網在信息傳播領域產生的變革性影響給予了充分關注。
按照美國傳播學者的定義,一種媒體使用的人數達到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稱為大眾傳媒。在美國,達到5000萬人使用的界限標準的大眾傳媒,廣播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有線電視用了10年,而互聯網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國的網路用戶已達6200萬。因此,互聯網作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體的概念被提出。從1995年起,國內的報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紛紛在網上建立網站。在這一背景下,新聞傳播學者開始將互聯網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其網路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國報刊月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央視調查咨詢公司在北京聯合主辦了「全國電子報刊經營現狀與發展趨勢研討會」。30餘家中國新聞機構出席了這次會議。這是中國網路新聞媒體進行的第一次網路信息傳播領域的理論研討會議。由於當時中國新聞媒體上網者很少,只有人民日報網路版、華聲報電子版等少數中國新聞機構在會上作了介紹性發言,會議邀請了華爾街日報網路版主管給中國新聞界介紹他們的經驗和體會。
1999年7月1—2日,中國記協在杭州主持召開了』99全國網路新聞媒體理論研討會。50餘家中國新聞機構網路版的負責人出席了這次會議。30多家新聞機構向大會提交了論文。10多家新聞機構的代表在會議上發言,與會代表從近年來各自的網路新聞傳播實踐出發,廣泛交流了對網路信息傳播各個領域的看法。
1.國外的研究
國外不少代表性的相關著作在國內外形成很大影響,而且這些著作大多被翻譯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龐蒂的《數字化生存》(胡泳等譯,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辜正坤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來時速:數字神經系統與商務新思維》(蔣顯NFDA1、姜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爾·巴雷特的《數字化犯罪》(郝海洋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數字化成長——網路世代的崛起》(陳曉開、袁世佩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馬丁的《數字化經濟》(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這些譯著雖然並不能被看作是網路傳播學的著作,只能說是相關著作,但是它們打開了國內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國人關注正在來臨的信息時代、網路時代、數字時代。其中《數字化生存》一書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評為《20年來最有影響的20本書》之一。
2.國內著作
國內學者近年來,撰寫了多種評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的專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網路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國內第一部全面介紹互聯網的誕生、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的著作。緊隨其後出版的是羅伊撰寫的《無網不勝》(兵器工業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編的《網路文化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輕學者執筆,共7本著作組成,力圖用中國人的視角,從文化的角度考察網路。作為中國學者為網路時代立言的原創著作,繼續推出的有蕭琛撰寫的《全球網路經濟》(華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陳炎撰寫的《Internet改變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嚴耕主編的《透視網路時代叢書》(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編的《數字論壇叢書》(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劉吉和金吾倫的《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華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
3.網路傳播研究狀況
網路傳播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新聞傳播學者的一個新領域。近年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得到拓展,甚至連研究本身都與網路緊密結合,包括從網上獲取資料、網上采訪、網上調查等等。
新聞傳播學者和直接從事網路傳播的新聞傳播者撰寫的大量文章和論文,可分為以下方面:探討網路傳播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探討網路傳播與傳統新聞傳媒的關系,探討新聞媒體網站的建設與經營,對國外網路傳播法規的評介,對新聞從業人員使用網路狀況的調查,碩士博士學位論文。
總起來看,對網路傳播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現階段描述性的,對策性的,解釋性的成果為多。
4.網路傳播學研究前瞻
進入2000年以後,隨著網路傳播業的蓬勃發展,為網路傳播學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同時,國外相關研究成果也通過各種形式,尤其是互聯網,傳入中國,擴展了網路傳播學研究者的視野。網路傳播業的發展,促使新聞傳播學的高等教育機構籌劃如何培養網路新聞學或網路傳播學的高級專門人才,激勵新聞傳播學的高等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對網路傳播學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預計網路傳播學在21世紀必然會掀起一個新的研究熱潮

『捌』 手機是通過什麼傳播信息的

打電話的手機信號傳到最近的基站,也就是移動或者連通的信號塔,再由基站把高頻信號頻率降低,由基站和基站之間通信。

這個信號是直線傳播,遇到高的建築物會被擋住,所以那些塔都豎的很高,傳到接電話的手機附近的基站,再轉成高頻信號發給手機 。

手機的信號頻率很高,一般在900Mhz左右,靠電離層反射傳播。同時手機信息也靠電磁波(或無線電波)進行傳播。

(8)移動網路消息傳遞過程擴展閱讀:

手機傳播特點:

1、手機是一種無線通訊設備,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手機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多。手機彩信服務不需要繁瑣的手續和漫長的等待,用戶只須按動幾個鍵,做一些簡單的設置,就可以享受這項服務了。

2、手機彩信不像打電話和上網,必須要求接收方也同時在另一端。信息可以存儲在彩信平台的伺服器上,一旦對方開機,信息就會自動發送,接受信息的一方既可以實時回應,也可以延遲回應,信息保存在手機中,方便隨時查閱。

3、手機報採用無線多媒體傳播技術,不同於WAP瀏覽,無需在線即可瞬間接收「報紙」全部內容。在傳統訂戶訂閱的報紙還在印刷廠、郵局的時候,手機報已經顯示在手機上。

4、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手機簡訊的交流手段更加方便、交流速度不斷加快,實際上也帶來了交流頻率的增加和交流內容的擴大。手機簡訊、彩信的這一特點使它在新聞信息的傳播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點。

『玖』 移動用戶之間是怎樣通信的

蜂窩行動電話系統中的移動用戶與移動用戶(即手持機與手持機)間的通信,是先將信號傳向基台,再由行動電話通信局的網路管理中心的電話交換機交換的,不必經由市話交換。只有固定用戶(普通電話)與移動用戶間的交換才需要通過市話網。當然,若行動電話用戶需要打長途,自然也就離不開長途電話局了。

由於法國物理學家愛德華•布朗利(1844-1940)的金屬屑檢波器,使無線電通信成為可能

『拾』 手機為什麼可以打電話,手機里的信息是怎麼傳出去的,

手機之所以能夠打電話是由於它背後有一個龐大的系統在支持著它。在我國,模擬手機屬模擬網或稱ETACS系統,GSM數字手機屬GSM數字網或稱GSM系統。模擬ETACS系統的每個信道都有不同的頻率,當基站發出信號,指示一個行動電話發射指定頻率上網時,這個用戶便佔用了這一條信道,另外的用戶就無法佔用同一條信道了;GSM系統採用的是TDMA的選址方式,同一頻率的信道分為8個時隙,可以在不同時段由不同的用戶佔用,各用戶之間的信號通過基站分配的一定協議加以區分。這使得GSM手機的結構更為復雜,抗干擾能力更強。

話音信號又稱語音信號。語音信號的頻率通常在300~3400Hz之間,要將它變成脈沖信號負載在載波上傳送,首先要將這一低頻語音信號進行抽樣、量化。抽樣是模/數轉換中常用的技術,如圖1所示。模擬信號是一個連續的正弦或餘弦波,要用一系列的脈沖信號對它進行基本不失真的再現,那麼抽樣的頻率就要足夠高,這樣才能使信號得到還原。依據抽樣的定律,抽樣頻率應大等於兩倍的抽樣信號頻率,才能不失真。在目前的數字手機中,抽樣頻率都採用8kHz,這個抽樣率是足可以保證信號的可信度的。數字脈沖信號只有0和1兩種。經過抽樣後的脈沖波,其振幅有大有小,要對一個脈沖波進行准確的描述,就要有對它的「高度」也有一個定義,這就是量化的過程。每個采樣值經編碼成為8bit碼,形成為8k×8bit/s =64kbit/s的信號。這就是話音信號成為數字信號的第一步,即模/數轉換(A/D)。但是64kbit/s的信號所佔的頻帶太寬,無疑是一種浪費。因此,需要將該信號進行壓縮,通過語音壓縮技術我們將64kbit/s的信號變為13kbit/s的信號,大大節省了頻帶。從抽樣、量化到壓縮的這一系列過程,稱之為語音編碼。

圖1 抽樣頻率

語音編碼後,我們得到的是一組連貫地反映話音信息的13kbit/s脈沖信號,這組信號將被重新分組,分解出重要bit碼、次重要bit碼和不重要bit碼,然後將他們不按次序地插入碼群中,這就是分間插入。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無線信號在空中傳送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干擾,而且這些干擾都是隨機的。如果將語音編碼器送來的13kbit/s信號順次負載在載波上加以傳送而不進行重新組合分間插入的話,那麼在一段時間內受到干擾時就會造成這一段時間的所有資料的丟失,由於沒有這段時間的相關資料,恢復這些信號也就不可能了。而採用了分間插入的技術,即使一段時間的資料被破壞,也僅是一組語音群中的一小部份被破壞,完全可以根據其他脈沖群對它進行恢復。

當然,根據相關脈沖恢復受損的脈沖,是需要通過在編碼時加入一些碼元來辨別的。這種編碼方式可以由加入塊卷積碼、糾錯碼和奇偶校驗碼幾種形式來實現。上面所述的過程,就是信道編碼和交織的過程。

GSM手機較ETACS手機的一項十分先進的技術就是其保密性的極大提高。GSM手機加密採取多種方式,如在手機開機登記入網時,要傳送IMSI號及MIN號等每個用戶特有的入網號,這些號碼在空中傳送要經過了一個存儲在SIM卡上的ki值的運算,這一運算要與交換機相對應,因此要在空中截取和破獲這一信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另外,GSM系統還有跳頻的功能。顧名思義,就是載頻的頻率不斷變化,以起到保護信息不被盜取的作用。這一過程,我們稱之為加密。
經過了以上一系列對語音信號的處理,便形成了Burst,即幀信號。通過0.3高斯最小移頻鑒控即0.3GMSK技術,將二進制數據變換成為一個低頻調制信號,從而把它負載到載波上以電磁波的形式傳送出去,這就是調制過程。

短消息業務(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的實現原理很簡單,但用戶在手機上輸入文字的過程卻比較麻煩。SMS有兩大突出優點: 第一是存儲轉發機制。SMS傳送數據包的工作由移動網路中的短消息中心而不是終端用戶來完成,如果用戶不在服務區內,短消息就被存儲在短消息中心,等用戶出現之後再轉發給他,這是GPRS等業務所不具備的。 第二是傳遞確認機制。在電路交換數據環境中,連接是端到端的,所以用戶能夠知道連接是否完成,以及數據傳遞的情況,但在GPRS環境中,附屬於GPRS承載體的終端是「永遠在線」的,它在任何時候都准備透明地(相對於用戶而言)傳送或接收數據,這樣一來,檢查數據包是否發送成功的任務就落到了用戶頭上,對於每一次分組數據業務,其相應的成本也會比SMS高。

希望可以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