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發展歷史趣事
擴展閱讀
西大有電腦網路技術班嗎 2025-07-21 10:22:27
給手機吹風的軟體 2025-07-21 09:47:59

計算機網路發展歷史趣事

發布時間: 2022-06-05 10:21:35

⑴ 作文:網路安全

不可否認,網路是把雙刃劍。在當今社會,網路安全不得不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視。網路對當今社會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網路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首先,網路確實為人們帶來了許多的便利。人們跨越不出門但卻跨越知天下大小事。還可以在網上購物、網上聊天、聽歌等等。由於網路的發達,一個個棘手的問題接踵而來。例如有一些人因沉迷於網路而無法自拔。在現實社會中,青少年狙猝死宇網吧的案例數不甚數,它引起了人們對網路安全的高度重視。

但不得不說,計算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因為在網上幾乎能查到自己想找的資料。但也由於它的發達,會死很多人在玩的時候興奮過度而永遠長眠於地下。所以說,網路也是恐怖的。

網路安全成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很多人發出由衷的疑問:「怎樣使用網路才安全呢?」我認為:者何人的自製力有很大的關系。因為疲累過後適當的聽一下歌曲可以使人放鬆。但有的人卻無節制的玩,這不僅不能起到效果,反而還會使人更加頹獸,這不違背了自己最終的意願了嗎?

有些商家為了個人利益,發明出血腥場面的游戲,但卻能吸引大批的青少年。他們僅僅是為了尋求刺激。但這卻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影響,心靈開始扭曲,放佛自己身臨其境,從而分不清虛實。所以說網路是虛構的也不夠如此罷了。

我認為我們應該利用網路來學習知識,遠離那些不堪入眼的資料。但在我們查閱資料時常會彈出一些無聊的廣告,這對我們的影響也是極大的,因為處於青春期的我們迷茫,好奇。但這往往會使我們掉下懸崖。當這是,我們應該向老師、家長以及自己信任的人求助。

不過網路也是精彩的,看的就是我們怎樣去利它。例如,我們可以發郵件與異國的人聊天,我們不用擔心語言不通而無法聊天,因為網上有翻譯軟體的,這樣我們還可以學習異國文化。

但也有的人不務正業,在網上發許多不良信息來誤導別人的思想。所以網路是把雙刃劍,可以成全一個人,但也可以毀掉一個人,看的就是我們怎樣使用。

有很多人的網路安全意識弱,隨便將自己的號碼和地址給網上認識的陌生人,從而讓犯

《關注網路安全,共建和諧家園》徵文

罪分子有了犯罪的機會,殊不知,這給自己的安全帶來隱患。

還有的人將別人的照片經過處理(醜化)發到網上去,這不僅犯了當事人的肖像權,還打擊別人的人格,但我們也可以通過網路找到這個人並去告他維護自己的利益。網路各種各樣的軟體給我們帶來方便,同時還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網路安全還是具有很大的影響。我們應該重視網路安全方面的問題。應該查閱資料,讓自己得到更好的保護。科技發展的好處,同時也帶來了不為人知的壞處。網路安全的影響對我們身心健康的發展很重要,我們應當重視。

讓我們進一步探索網路安全的影響。創造跟美好、更文明的世界,使祖國更強大。

⑵ 電腦有什麼

電腦有什麼用?肯定電腦都功能強大了,很多東西都離不開電腦,包括我們的工資結算呢,還有一些資料的統籌各方面都需要它非常的智能。

⑶ 急求關於計算機發展歷史的名人趣事!!!

熟悉計算機發展歷史的人大都知道,美國科學家馮·諾依曼歷來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可是,數學史界卻同樣堅持認為,馮·諾依曼是本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在遍歷理論、拓撲群理論等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運算元代數甚至被命名為「馮·諾依曼代數」。 物理學家說,馮·諾依曼在30年代撰寫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已經被證明對原子物理學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而經濟學家則反復強調,馮·諾依曼建立的經濟增長橫型體系,特別是40年代出版的著作《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使他在經濟學和決策科學領域豎起了一塊豐碑。

無論史學家怎樣評價,美籍匈牙利裔學者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都不愧為傑出的全才科學大師。人們至今還在津津樂道,這位天才人物的少年時代,竟請不到一位家庭教師……

事情發生在1931年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一位猶太銀行家在報紙上刊登啟事,要為他11歲的孩子招聘家庭教師,聘金超過常規10倍。布達佩斯人才濟濟,可一個多月過去,居然沒有一人前往應聘。因為這個城市裡,誰都聽說過,銀行家的長子馮·諾依曼聰慧過人,3歲就能背誦父親帳本上的所有數字,6歲能夠心算8位數除8位數的復雜算術題,8歲學會了微積分,其非凡的學習能力,使那些曾經教過他的教師驚詫不已。

父親無可奈何,只好把馮·諾依曼送進一所正規學校就讀。不到一個學期,他班上的數學老師走進家門,告訴銀行家自己的數學水平已遠不能滿足馮·諾依曼的需要。「假如不給創造這孩子深造的機會,將會耽誤他的前途,」老師認真地說道,「我可以將他推薦給一位數學教授,您看如何?」

銀行家一聽大喜過望,於是馮·諾依曼一面在學校跟班讀書,一面由布達佩斯大學教授為他「開小灶」。然而,這種狀況也沒能維持幾年,勤奮好學的中學生很快又超過了大學教授,他居然把學習的觸角伸進了當時最新數學分支——集合論和泛函分析,同時還閱讀了大量歷史和文學方面的書籍,並且學會了七種外語。畢業前夕,馮·諾依曼與數學教授聯名發表了他第一篇數學論文,那一年,他還不到17歲。

考大學前夕,匈牙利政局出現動盪,馮·諾依曼便浪跡歐洲各地,在柏林和瑞士一些著名的大學聽課。22歲時,他獲瑞士蘇黎士聯邦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師文憑。一年之後,輕而易舉摘取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在柏林當了幾年無薪講師後,他轉而攻向物理學,為量子 力學研究數學模型,又使自己在理論物理學領域占據了突出的地位。風華正茂的馮·諾依曼,靠著頑強的學習毅力,在科學殿堂里「橫掃千軍如卷席」,成為橫跨「數、理、化」各門學科的超級全才。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1928年,美國數學泰斗、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維伯倫教授(O.Veblen)廣羅天下之英才,一封燙金的大紅聘書,寄給了柏林大學這位無薪講師,請他去美國講授「量子力學理論課」。馮·諾依曼預料到未來科學的發展中心即將西移,欣然同意赴美國任教。1930年,27歲的馮·諾依曼被提升為教授;1933年,他又與愛因斯坦一起,被聘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第一批終身教授,而且是6名大師中最年輕的一名。

在馮·諾依曼的一些同事眼裡,他簡直就不象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他們評價說:「你看,瓊尼的確不是凡人,但在同人們長期共同生活之後,他也學會了怎樣出色地去模仿世人。」馮·諾依曼的思維極快,幾乎在別人才說出頭幾句話時,就立即了解到對方最後的觀點。天才出自於勤奮,他差不多天都工作到黎明才入睡,也常常因刻苦鑽研而神魂顛倒,鬧出些小笑話來。

據說有一天,馮·諾依曼心神不定地被同事拉上了牌桌。一邊打牌,一邊還在想他的課題,狼狽不堪地「輸掉」了10元錢。這位同事也是數學家,突然心生一計,想要捉弄一下他的朋友,於是用贏得的5元錢,購買了一本馮·諾依曼撰寫的《博奕論和經濟行為》,並把剩下的5元貼在書的封面,以表明他 「戰勝」了「賭博經濟理論家」,著實使馮·諾依曼「好沒面子」。

另一則笑話發生在ENIAC計算機研製時期。 有幾個數學家聚在一起切磋數學難題,百思不得某題之解。有個人決定帶著台式計算器回家繼續演算。次日清晨,他眼圈黑黑,面帶倦容走進辦公室,頗為得意地對大家炫耀說:「我從昨天晚上一直算到今晨4點半,總算找到那難題的5種特殊解答。它們一個比一個更難咧!」說話間,馮·諾依曼推門進來,「什麼題更難?」雖只聽到後面半句話,但「更難」二字使他馬上來了勁。有人把題目講給他聽,教授頓時把自己該辦的事拋在爪哇國,興致勃勃地提議道:「讓我們一起算算這5種特殊的解答吧。」

大家都想見識一下教授的「神算」本領。只見馮·諾依曼眼望天花板,不言不語,迅速進到「入定」 狀態。約莫過了5分來鍾,就說出了前4種解答,又在沉思著第5種……。青年數學家再也忍不住了,情不自禁脫口講出答案。馮·諾依曼吃了一驚,但沒有接話茬。又過了1分鍾,他才說道:「你算得對!」

那位數學家懷著崇敬的心情離去,他不無揶揄地想:「還造什麼計算機喲,教授的頭腦不就是一台『超高速計算機』嗎?」然而,馮·諾依曼卻呆在原地,陷入苦苦的思索,許久都不能自拔。有人輕聲向他詢問緣由,教授不安地回答說:「我在想,他究竟用的是什麼方法,這么快就算出了答案。」聽到此言,大家不禁哈哈大笑:「他用台式計算器算了整整一個夜晚!」馮·諾依曼一愣,也跟著開懷大笑起來。

馮·諾依曼對科學做出的最大貢獻當然是在計算機領域。

1944年仲夏的一個傍晚,戈德斯坦來到阿貝丁車站,等候去費城的火車,突然看見前面不遠處,有個熟悉的身影向他走過來。來者正是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馮·諾依曼。天賜良機,戈德斯坦感到絕不能放過這次偶然的邂逅,他把早已埋藏在心中的幾個數學難題,一古腦兒倒出來,向數學大師討教。數學家和藹可親,沒有一點架子,耐心地為戈德斯坦排憂解難。聽著聽著,馮·諾依曼不覺流露出吃驚的神色,敏銳地從數學問題里,感到眼前這位青年身邊正發生著什麼不尋常的事情。他開始反過來向戈德斯坦發問,直問得年輕人「好像又經歷了一次博士論文答辯」。最後,戈德斯坦毫不隱瞞地告訴他莫爾學院的電子計算機課題和目前的研究進展。

馮·諾依曼真的被震驚了,隨即又感到極其興奮。從1940年起,他就是阿貝丁試炮場的顧問,同樣的計算問題也曾使數學大師焦慮萬分。他急不可耐地向戈德斯坦表示,希望親自到莫爾學院看一看那台尚未出世的機器。多年後,戈德斯坦回憶說:「當瓊尼看到我們正在進行的一件工作時,他就雙腳跳到電子計算機旁」。

莫契利和埃克特高興地等待著馮·諾依曼的來訪,他們也迫切希望得到這位著名學者的指導,同時又有點兒懷疑。埃克特私下對莫契利說道:「你只要聽聽他提的第一個問題,就能判斷出馮·諾依曼是不是真正的天才」。

驕陽似火的8月,馮·諾依曼風塵僕僕地趕到了莫爾學院的試驗基地,馬不停蹄約見攻關小組成員。莫契利想起了埃克特的話,豎著耳朵聆聽數學大師的第一個問題。當他聽到馮·諾依曼首先問及的是機器的邏輯結構時,不由得對埃克特心照不宣地一笑,兩人同時都被這位大科學家的睿智所折服!從此,馮· 諾依曼成為莫爾學院電子計算機攻關小組的實際顧問,與小組成員頻繁地交換意見。年輕人機敏地提出各種設想,馮·諾依曼則運用他淵博的學識把討論引向深入,逐步形成電子計算機的系統設計思想。馮·諾依曼以其厚實的科技功底、極強的綜合能力與青年們結合,極大提高了莫爾小組的整體水平,使莫爾小組成為「人才放大器」,至今依然是科學界敬慕的科研組織典範。

人們後來把「電子計算機之父」的桂冠戴在馮·諾依曼頭上,而不是第一台電腦的兩位實際研製者,這並不是沒有根據的。莫契利和埃克特研製的ENIAC計算機獲得巨大的成功,但它最致命的缺點是程序與計算兩分離。指揮近2萬電子管「開關」工作的程序指令,被存 放在機器的外部電路里。需要計算某個題目前,埃克特必須派人把數百條線路用手接通,像電話接線員那樣工作幾小時甚至好幾天,才能進行幾分鍾運算。

在ENIAC尚未投入運行前,馮·諾依曼就已開始准備對這台電子計算機進行脫胎換的改造。在短短10個月里,馮·諾依曼迅速把概念變成了方案。新機器方案命名為「離散變數自動電子計算機」,英文縮寫EDVAC。1945年6月,馮·諾依曼與戈德斯坦等人,聯名發表了一篇長達101頁紙洋洋萬言的報告,即計算機史上著名的「101頁報告」。這份報告奠定了現代電腦體系結構堅實的根基,直到今天,仍然被認為是現代電腦科學發展里程碑式的文獻。

在EDVAC報告中, 馮·諾依曼明確規定出計算機的五大部件: 運算器CA、 邏輯控制器CC、存儲器M、輸入裝置I和輸出裝置O,並描述了五大部件的功能和相互關系。與ENIAC相比,EDVAC的改進首先在於馮·諾依曼巧妙地想出「存儲程序」的辦法,程序也被他當作數據存進了機器內部,以便電腦能自動一條接著一條地依次執行指令,再也不必去接通什麼線路。其次,他明確提出這種機器必須採用二進制數制,以充分發揮電子器件的工作特點,使結構緊湊且更通用化。人們後來把按這一方案思想設計的機器統稱為「諾依曼機」。

自馮·諾依曼設計的EDVAC計算機始,直到今天我們用「奔騰」晶元製作的多媒體計算機為止,電腦一代又一代的「傳人」,大大小小千千萬萬台計算機,都沒能夠跳出「諾依曼機」的掌心。馮·諾依曼為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是當之無愧的「電子計算機之父」。當然,隨著人工智慧和神經網路計算機的發展,「諾依曼機」一統天下的格局已經被打破,但馮·諾依曼對於發展電腦做出的巨大功績,永遠也不會因此而泯滅其光輝!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種種原因,ENIAC研製小組發生令人痛惜的分裂,「內存程序」的機器無法被立即研製。馮·諾依曼、戈德斯坦和勃克斯三人返回了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1946年,他們為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先期研製出新的IAS計算機(IAS即高級研究院英文縮寫)。

馮·諾依曼的歸來,在普林斯頓掀起了一股強勁的電腦熱。一向冷冷清清的研究院沸騰了,大批專業人才仰慕他的大名,紛至沓來,使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一時間成為美國電子計算機的研究中心。 馮·諾依曼乘熱打鐵,著手將他那101頁計算機方案付諸實施。1951 年,這台凝聚著他多年心血的EDSAC計算機終於面世,程序儲存在機器內部後,效率比ENIAC提高數百倍,只用了3563個電子管和1萬只晶體二極體,以1024個水銀延遲線來儲存程序和數據,消耗電力和佔地面積亦只有ENIAC的三分之一。

在馮·諾依曼研製ISA電腦的期間,美國涌現了一批按照普林斯頓大學提供的ISA照片結構復制的計算機。例如,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製的MANIAC,伊利諾斯大學製造的ILLAC。雷明頓·蘭德公司科學家沃爾(W. Ware)甚至不顧馮·諾依曼的反對,把他研製的機器命名為JOHNIAC(「約翰尼克」 ,「約翰」即馮·諾依曼的名字)。馮·諾依曼的大名已經成為現代電腦的代名詞。

在普林斯頓,馮·諾依曼還利用計算機去解決各個科學領域中的問題。他提出了一項用計算機預報天氣的研究計劃,構成了今天系統的氣象數值預報的基礎;他受聘擔任IBM公司的科學顧問,幫助該公司催生出第一台存儲程序的電腦IBM 701;他對電腦與人腦的相似性懷著濃厚的興趣,准備從計算機的角度研究人類的思維;他雖然沒有參加達特默斯首次人工智慧會議,但他開創了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的數學學派;他甚至是提出計算機程序可以復制的第一人,在半個世紀前就預言了電腦病毒的出現……

1957年2月8日,馮·諾依曼身患骨癌,甚至沒來得及寫完那篇關於用電腦模擬人類語言的講稿,就在美國德里醫院與世長辭,只生活了 54個春秋。他一生獲得了數不清的獎項,包括兩次獲得美國總統獎,1994年還被追授予美國國家基礎科學獎。他是電腦發展史上最有影響的一代偉人。

⑷ 網上都有些什麼」客」

網路」X客」大集合:博客、維客、奇客、播客、閃客、摩客、…

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網路文化也開始走向了多樣化、個性化,並逐漸影響到現實生活,並成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網路人群也隨著網路文化的延伸發展劃分了多個特色群體,這里主要介紹「X客」群體,它包括了博客、維客、奇客、播客、閃客、摩客、黑客、紅客、駭客、飛客、數字朋克、威客、秀客、拍客、搜客、遊客等群體。你是哪種X客呢?或者對哪類X客感興趣呢?就來看看以下的介紹吧:

博客:原名weblog,後簡化為blog,台灣譯為部落格,也有直譯為網志的。公認是由Peter Merholz在1999年命名而成,blog簡單說就是一個個人信息發布系統,文章按時間倒序排列,文章內容以超鏈接作為重要的表達方式,頻繁更新。它同日記不同的是,它是一個面向公眾的個人媒體,它使得個人有了更多的機會面向大眾,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blog還延伸發展了移動博客(Moblog)、圖片博客(Fotolog)、群體博客(Group blog)等多種形式。

維客:原名wiki,通常譯為維基,來源於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中文為「快點快點」的意思。wiki的概念始於1995年,當時在PUCC(Pure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工作的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建立了一個叫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工具,其目的是方便社群的交流,他也因此提出了wiki這一概念。Wiki 系統創造者的 Ward Cunningham,共同為 Wiki 下了定義:一群相互連接並可自由擴展的網頁、一套用來儲存與修改信息的超文本系統,所有的網頁儲存在一套資料庫中,任何人透過具有表單功能的瀏覽器用戶程序,皆可輕易加以編輯。wiki最大的特色就是協同創作、版本控制以及獨有的語法規則。wiki通常用於知識管理系統、網路全書、使用手冊等,目前最大的wiki系統是2001年開始運行的Wikimedia網路全書系統,可惜在國內被封,無法訪問。

奇客:原名「Geek」,也有叫極客的。Geek也稱原指那些性格古怪的人,或是在狂歡節進行奇怪表演的小丑。在PC革命初期,「奇客」開始衍伸為一般人對電腦黑客的貶稱,他們具有極高的技術能力、對計算機與網路的痴迷有時會達到不正常狀態,將自己生活的大部份精力和時間都消耗在電腦和網路上。給大眾普遍的印象是:架著厚厚圈圈眼境、頭發凌亂或發型古怪、衣著老土古怪,性格偏執離群等。中文最接近的說法就是「發燒友」,但是比發燒友更富內涵……最近Geek的概念更加大眾化,Geek通常指一些在業余時間沉迷在電腦網路上與人交往的人。不過我更認同Geek是電腦網路的狂熱愛好者,但並不一定是電腦高手。其他比較認可的解釋:ComputerGeek from The Jargon-The NewHacker』s Dictionary、ComputerGeek from FOLDOC、What is a geek? by omini。

典型網站:slashdot.org(英文)、solidot.org(中文)

播客:原名Podcast或Podcasting,這個詞是蘋果電腦的」iPod」與」廣播」(broadcast)構成的合成詞,簡單的說就是個人的網路廣播。Podcast是數字廣播技術的一種,初期藉助一個叫iPodder的軟體與一些便攜播放器相結合而實現。播客錄制的是網路廣播或類似的網路聲訊節目,網友可將網上的廣播節目下載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中隨身收聽,不必端坐電腦前,也不必實時收聽,享受隨時隨地的自由。更有意義的是,你還可以自己製作音頻節目,並將其上傳到網上與他人分享。播客顛覆了被動收聽廣播的方式,使聽眾成為主動參與者。播客於2004年下半年開始流行,如今發展迅速,而且也擴展到視頻節目的錄制。

典型網站-國外:Podcast、odeo、last.fm,國內:土豆、菠蘿網

閃客:國產詞,來源於Flash,Flash的中文正有「閃」的意思,同時也對應傳統靜態圖片有閃亮動人的意思,因此製作flash的高手就被稱為閃客。其實「閃客」這個詞源於「閃客帝國」個人網站。1999年正要開始建設,但是名字還沒有想好。在回聲資訊的「Flash論壇」上,有一天有人無意中說出一「閃客」,這個立刻擊中了邊城浪子。於是,「閃客」就開始掛在他的嘴邊,等到「閃客帝國」開通的時候,「閃客」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了。

摩客:原名Flash mobs,音譯為摩客,也稱作快閃暴走族。這個詞來源於兩個詞:一個是Flash crowd,指一群人為一個目的,同時進入一個網站;另一個是Smart mob,指一群有相同見解的人,利用先進科技,例如:互聯網、手機等,在無領袖下組織集會。快閃暴走族源於2003年5月的美國紐約的曼哈頓。人們僅僅知道它最初的組織者名叫比爾(Bill),他自詡是一名」社會工作者」。比爾為組織活動專門成立了一個叫「Mob Project(快閃計劃)」小組。「快閃計劃」自身有著鮮明的特點–參加者應當了解一些人已接受了邀請。沒有網站會對活動提供專門的信息,更不會在任何當地報紙上發布任何廣告–他們只是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相互進行邀請,同為虛擬世界的朋友,幾乎沒有人在現實生活中會相互熟知。從2003年5月開始,這股無厘頭式的「快閃暴走族」(flash mobs)風潮從紐約開始,迅速橫掃世界各大都市。紐約、倫敦、阿姆斯特丹、柏林、奧斯陸、堪薩斯城、西雅圖到亞洲的新加坡、香港、台北,那些原本躲藏在電腦背後互不相識的年輕男女,瞬間聚集在一起興致勃勃地到麥當勞跳芭蕾舞、到傢俱店裡坐沙發、在購物中心忽然鼓掌起鬨……,然後又迅速散去。來如風,去如雨,令旁觀者一頭霧水,完全摸不著頭腦。目前我對這個最感興趣,可是國內似乎缺乏愛好者和相應的環境。

黑客:原名Hacker,意為「劈,砍」,引申為「幹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在早期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園俚語中,「黑客」則有「惡作劇」之意,尤指手法巧妙、技術高明的惡作劇。黑客具有高超的編程技術,強烈的解決問題和克服限制的慾望。黑客大都是程序員,他們對於操作系統和編程語言有著深刻的認識,樂於探索操作系統的奧秘且善於通過探索了解系統中的漏洞及其原因所在,他們遵守這樣一條准則:」Never damage any system」(永不破壞任何系統)。他們近乎瘋狂的鑽研更深的電腦系統知識並樂於與他人共享成果,他們一度是電腦發展史上的英雄,為推動計算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後來,出現了一群新的電腦高手,他們以****和進入別人的系統作為目的,被人們稱作」cracker」。漸漸的,大家都混淆了這兩個詞的含義,而中文在翻譯時,把兩者都譯成了黑客(有點邪惡),於是大家將錯就錯,就將在網路上利用任何技術危害他人的人稱為」黑客」,包括一些利用別人做好的現成工具來攻擊和進入他人系統的人,雖然真正的黑客絕對看不起這些玩工具的」小黑客」。

駭客:原名cracker。有些黑客逾越尺度,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去做出有損他人權益的事情,我們就稱這種人為駭客(Cracker)。駭客通常利用網路漏洞破壞網路,他們往往做一些重復的工作(如用暴力法****口令),他們也具備廣泛的電腦知識,但與黑客不同的是他們以破壞為目的。

紅客:redhacker,國產詞,是指比較愛國的黑客一族。2001年5月那場轟動全球的中美黑客大戰,而當時中國一方的「主力軍」就是名噪一時的紅客。紅客是一種精神,它是一種熱愛祖國、堅持正義、開拓進取的精神。所以只要具備這種精神並熱愛著計算機技術的都可稱為紅客。紅客通常會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術去維護國內網路的安全,並對外來的進攻進行還擊。

飛客:又稱電話飛客,英文名為Phreaking。是一群採用最古老的網路入侵技術盜用電話線路的人。他們是現今電腦黑客心目中病毒入侵的始祖。在他們的定義中,飛客就是對貝爾(Bell)電話系統的運作比貝爾公司的職員還清楚的電話愛好者。如今飛客依然存在,但飛客的叫法卻很少提及了。

數字朋克: 也稱電腦朋克,原名為Cyberpunk。首先了解一下朋克的來源,70年代末,一代青年崛起了,他們不滿現實,意圖反抗。但他們不再試圖推翻什麼、建立什麼,而是尋求個體的獨立、嘲弄統治者、嘲弄整個制度。於是搖滾樂誕生了一個新的流派――朋克(Punk)。到了70年代末期,新的作家群體也出現了,他們和搖滾樂的回歸有極為相似的背景和動機。這些作家把目光投向60、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新科學:控制論、資訊理論、計算機/網路、生物工程等等,形成了獨特的科幻文學流派數字朋克。Cyberpunk一詞最早出現在布魯斯•貝斯克1983年11月發表於科幻雜志《Amazing》上的短篇小說《Cyberpunk》。直到1984年12月30日,《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的編輯加德納•多佐伊斯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回顧性的文章《新的熱點作家》,才將這一類作品稱為「Cyberpunk」。一般認為,Cyberpunk一詞由表示「控制論(Cybernetics)」的Cyber與表示搖滾樂流派的Punk組合而成。這個詞覆蓋的范圍不僅在於計算機領域,還包括控制論、資訊理論和生物工程等,統稱為數字朋克。黑客帝國就是典型數字朋克的代表。

在數字朋克作家看來,總存在一個系統在統治民眾的生活,這種系統總是依靠某種特定的技術來實現統治,如通過洗腦、假肢、克隆、遺傳工程等方式,這種技術會擴展人機合體。人成為機器的一部分,這便是Cyber的含義。在任何文化體系中,總有一些人生活在社會邊緣。如罪犯、流浪漢、夢想家或只是單純尋求興趣愛好的人。數字朋克作品關注這些人,通常顯示他們是如何把系統的那種統治技術變成他們自己的工具,這便是Punk的含義。這提醒我們,在關注數字朋克中計算機/網路的內容時,不能忘記這些作品中具有「Punk」精神的一面。這不是計算機領域的英雄史詩,這是平民的、個人主義的、玩世不恭的個人體驗。

隨著時間的演變,電腦朋客通常指那些著迷於電腦的反文化分子。他們喜歡在電腦上製造小型,有時則是大型的惡作劇,藉此鍛煉自己的對抗技能,以示對流行秩序的反抗。一些黑客喜歡把自己叫做「電腦朋克」,但像「黑客」本身一樣,「電腦朋客」今天也越來越多地被等同於電腦罪犯了(注意:從中文意義上來講電腦朋克和數字朋克實際上是有區別的,通常電腦朋克是指電腦犯罪,數字朋克指的是一種文化,多用於科幻作品中)。

威客:最近涌現的一個詞語,意思指能夠讓智慧體現價值的人,英文名取為witkey(wit智慧 key鑰匙)。簡單的說,威客就是「我幫人人,人人幫我」,只不過這個「幫助」分為有償的和無償的兩種類型。威客網站就是給大家一個平台,讓大家公開自己的知識、經驗、能力,讓需要幫助的人了解到你及你可以提供的服務和幫助,同時也可以幫你找到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和麻煩的人,並獲得他的幫助。 代表網站:新浪的愛問,網路的知道、小i、ideacool、時間財富網、yahoo的answers

秀客:指網頁設計者,通過web頁面來展示自己的人。

拍客:指通過手機、數碼相機的拍攝來展現和製作網志的人。

代表網站:ZCOM拍客、Fzone

搜客:習慣使用網路搜尋各類信息、資訊、知識的人。

遊客:論壇上沒有登陸的人。

測客是什麼?
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10240.htm
互聯網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新詞彙,比如博客,播客,閃客,黑客,紅客......等等。2006年四月底,互聯網上又突然出現了測客一詞,測客同博客,播客,閃客,黑客,紅客等一樣,都是指有某些興趣愛好或從事互聯網相關工作的一群時尚的年輕一代。測客同博客更加的類似,博客習慣於在網上寫日記,讓朋友們來看來了解他/她,而測客喜歡在網上出一些題目,來測試朋友和身邊的人,來了解朋友。簡單而言,測客就是一類人,這些人喜歡在網上出題來考大家。

測客網站在哪裡

2006年四月底,http://test.egoov.com 測客e族(test.egoov.com)網站正式推出,這個目前功能最為強大的自助式測試系統一下子就帶來了互聯網上測客的革命,受到廣大測客的一致推崇,流量直線飆升,有越來越多的網友加入測客e族,體驗著互聯網帶來的新奇和樂趣。
參考資料:http://www.benmao.com/blog/index.php?job=art&articleid=a_20060424_054144

⑸ 關於電腦網路的作文(三年級 三百字)(有題目)

人人的生活都是美好的,每個孩子都要有快樂的童年,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課余愛好,我的課余愛好是玩電腦,在我不開心的時候只要玩上電腦,我就會快樂,當然在我開心的時候玩電腦我會更快樂,想知道我玩電腦的趣事嗎?那就和我來看看吧! 我玩的是摩爾庄園,這里是我快樂開始的地方,我每天都玩,只要寫完作業,肯定就要玩,還記得我有一次玩摩爾庄園的搬運小游戲我就臉紅,我就給你說說我的醜事吧!那天我妹妹在家,我在玩摩爾庄園的搬運游戲,我怎麼搬也搬不起來,我妹妹就笑話我,說,哥哥你的摩爾力氣太小了,看看我的,力氣多大,說這,我的臉開始紅了起來,為了保存我在妹妹心目中的形象,我吹牛說,我一下能搬起五六袋呢,我妹妹不信,說,你現在就搬,這時我的頭都出汗了,我又說搬就搬,我好不容易搬起一袋還壓趴下了。 大家說好玩嗎? (改了的)

⑹ 網路大電影走向精品化的關鍵是什麼

創新,創新,創新,重要事情說三遍

⑺ 作文:我和電腦的故事。(500字)

電腦如今已成為我們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樣重要工具,我和電腦之間發生過很多趣事。
我最早接觸電腦的時候,是剛出生後的幾個月。我每天早上聽見桌上的電腦傳來鳥叫聲,那時候我總是東張西望,現在我才知道,
我是在找小鳥呢!
上幼兒園的有一天,我走到電腦面前,看見許多大哥哥大姐姐都在裡面跳舞。可第二天,我卻看到自己也在裡面跳舞,我感覺很奇怪,就跑去問媽媽這是怎麼一回事,媽媽笑著說:「是昨天幼兒園表演節目老師拍了錄像,發到校園網上了。」那時候,我感到電腦真神奇啊!
自從上了小學,我對電腦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我會用QQ、還能聽音樂、下載圖片、上網路搜索資料等。說起網路,還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呢!有一次,一道數學題「光榮題」我左思右想做不出來,就想到了網路,卻沒想到答案是錯的,我信以為真,照抄無誤。爸爸回家檢查作業,發現是錯的,我才明白,網路也不是萬能的呀!
電腦是我們生活中的好幫手,不過我們不能太依賴電腦,要學會多動腦、多思考。

⑻ 網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互聯網信息網路化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多角度以及多層次的。

面對互聯網的便利,我們越來越依賴網路了。在生活中如何看待這種影響呢?

互聯網上的信息非常豐富,五花八門,帶給我們很多便利。然而,無形之中我們每天都感覺脫離不了網,在家的時候網斷了或者信號不好心情就比較差,心情會有點焦慮。究竟如何正視互聯網的影響呢?我們要堅信一點,互聯網是時代發展的方向,它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的。

互聯網消除了信息壁壘。

無論是我們想學的,想做的,想認識的,基本上都是可以從網路上解決的。互聯網讓我們的學習成本變的很低,現在只要是想學的,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教程!能自學、愛鑽研的人可以很快的成長起來,變的越來越優秀,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變大。現在的世界需要更加專業,但又更加全面的人才,而互聯網給了大家這樣的學習機會。

互聯網擴大了交友圈子。

互聯網讓交友沒有地域的限制,可以接觸到更多優秀的人。好友變多了,選擇變多了,找到合適伴侶的機會也增加了。隨著互聯網漸漸普及,網路上出現了很多社交網站以及一些即時聊天工具。這樣,你可以及時的在互聯網上和親朋好友分享你的照片或者視頻什麼。所以說,社交網站在一定程度上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

互聯網可以讓大家找到自己喜歡的圈子和喜歡的人,相反,騙子也魚目混珠,關鍵還是要有辨識的能力。

互聯網豐富了我們的業餘生活。

互聯網對於我們的社會生活影響極深,網上娛樂非常之多。電影,運動賽事,音樂會,游戲等等,這些娛樂活動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觀看到,這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同時,在線購買這些活動的門票等等,為人們參加娛樂活動提供便利。

互聯網極大的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