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機網路結構的特點
早期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廣域網。廣域網在結構上分成兩個部分:負責數據處理的主計算機與終端;負責數據通信處理的通信控制處理設備與通信線路。從計算機網路組成的角度來看,典型的計算機網路從邏輯功能上可分為兩個部分: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主機包括用戶終端設備與伺服器,是資源子網的主要組成單元,它們通過高速通信線路與通信子網的通信控制處理機相連接。普通用戶終端通過主機連入網路。主機要為本地用戶訪問網路其他主機設備與資源提供服務,同時要為網路中遠程用戶共享本地資源提供服務。終端是用戶訪問網路的界面。通信子網由通信控制處理機、通信線路與其他通信設備組成,完成網路數據傳輸、轉發等通信處理任務。通信控制處理機在網路拓補結構中被稱為網路節點。通信線路為通信控制處理機與通信控制處理機、通信控制處理機與主機之間提供通信信道。
2. 在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中,各分層結構的特點是什麼
物理層:物理介面規范,傳輸比特流,網卡是工作在物理層的。
數據層:成幀,保證幀的無誤傳輸,MAC地址,形成EHTHERNET幀
網路層:路由選擇,流量控制,IP地址,形成IP包
傳輸層:埠地址,如HTTP對應80埠。TCP和UDP工作於該層,還有
差錯校驗和流量控制。
會話層:組織兩個會話進程之間的通信,並管理數據的交換使用ETBIOS
和WINSOCK協議。QQ等軟體進行通訊因該是工作在會話層的。
表示層:使得不同操作系統之間通信成為可能。
應用層:對應於各個應用軟體
3. 1什麼是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具有哪些特點計算機網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多台電腦連接在一起,能夠實現電腦相互間信息的互相交換,並可共享電腦資源的系統,就是計算機網路。
可以分為:(1)按網路的交換功能分類: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混合交換;
(2)按網路的拓撲結構分類:匯流排型結構、星型結構、環形結構、蜂窩結構(是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產生而產生的);
(3)按作用范圍的大小分類:區域網(LAN)、廣域網(WAN)、城域網。
世界上公認的、最成功的第一個遠程計算機網路是在1969年,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後來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
特點:
1.極強的時效性
2.廣泛的傳播面
3.多媒體化的信息
4.突破線形限制的超鏈接方式
5.不斷增強的互動性
6.靈活多變的傳播形式
最大的特點是網路的傳播互動性。
網路通信協議,是網路中(包括互聯網)傳遞、管理信息的一些規范。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則必須在網路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TCP主要指傳輸控制協議,而IP協議指互聯網路協議。
4.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兩級體系結構和特點
結構:
計算機網路系統就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聯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網路中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通過計算機的互聯,實現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從而實現計算機系統之間的信息、軟體和設備資源的共享以及協同工作等功能,其本質特徵在於提供計算機之間的各類資源的高度共享,實現便捷地交流信息和交換思想。
特點: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由網路硬體和網路軟體組成的。在網路系統中,硬體的選擇對網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網路軟體則是挖掘網路潛力的工具。
①計算機網路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計算機資源的共享。計算機資源主要是指計算機硬體、軟體與數據。
②互連的計算機是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多台獨立的「自治計算機」。連網的計算機既可以為本地用戶提供服務,也可以為遠程用戶提供網路服務。
③連網計算機之間遵循共同的網路協議。
5.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 第一階段:誕生階段s(7|4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mH8R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PV'v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了網路的雛形。u,n,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KOkhD
2. 第二階段:形成階段R%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KbP
20 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3. 第三階段:互聯互通階段,F?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F6A
20 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ARPANET興起後,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各大計算機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及實現這些結構的軟硬體產品。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同廠商的產品之間互聯很困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開放性的標准化實用網路環境,這樣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rMUJ
4. 第四階段:高速網路技術階段'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_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由於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網路,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6.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基本結構及特點
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
網路的特點:
互動性
虛擬性
全球性
直接性
全天候
高效率
低成本
方便性
7. 計算機網路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7)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的特點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按網路拓撲結構、網路涉轄范圍和互聯距離、網路數據傳輸和網路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准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路范圍劃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
區域網的地理范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群體組建的小范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范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
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者洲際網路,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范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局部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簡稱為"區域網",縮寫為LAN。區域網是結構復雜程度最低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僅是在同一地點上經網路連在一起的一組計算機。區域網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網路。通常將具有如下特徵的網稱為區域網。
1、網路所覆蓋的地理范圍比較小。通常不超過幾十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築或一個房間內。
2、信息的傳輸速率比較高,其范圍自1Mbps 到10Mbps ,已達到100Mbps 。而廣域網運行時的傳輸率一般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專用線路也只能達到1.544Mbps 。
3、網路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屬於某個單位。
8. 計算機的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現代計算機就是從古老的計算工具一步步發展過來的,中間經歷過的難易程度已經很少找到相關記載,但是可以想像如今計算機的智能化大概就能猜測出當時的一步步艱辛!
到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電子計算機出現的時候已經到了20世紀中期。
1946年,馮 · 諾依曼提出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
1. 由二進制代替十進制思想
2. 採用存儲程序思想
3. 從邏輯分為CPU(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同年第一台計算機ENIAC (埃尼阿克(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現世並正式投入運行,參與研製工作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工程學院的莫克萊和埃克特為首的研製小組。
馮諾依曼並沒有參加 ENIAC 的研製,而是在了解到 ENIAC 項目後,在其基礎上帶領 ENIAC 的原班人馬研製了 EDVAC,重新設計了整個架構,從而奠定了當今所有計算機的結構,從而開始採用二進制進行運算。
ENIAC重30噸,使用了約18800個真空電子管,功率達174千瓦,佔地約140平方米,使用十進制運算,每秒能運算5000次加法,但是它不像現在這樣的電腦有輸入控制設備,只能通過人工來扳動龐大面板上的各種開關來進行數據信息輸入,雖然現在看來它真的很落後,但是在當時它代表著人類計算技術的最高成就,它奠定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基礎,開辟了信息時代。
第一台計算機操作圖片:
後來的日子裡面,根據計算機電子器件分為了四個階段
1946~1957年 電子管 外存:磁鼓,磁帶 機器語言、匯編語言
1958~1964年 晶體管 內存:磁芯體 出現程序員
1965~1972年 半導體,小規模集成電路 半導體存儲器
1972年至今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整個計算機起始與發展的歷程,是十分的曲折的,發展到如今還在感嘆它鬼斧天工的藝術性。
9.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趨勢是什麼,現代網路結構有哪些特點
開放和大容量的發展方向
系統開放性是任何系統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系統特性,因此也應是計算機網路系統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基於統一網路通信協議標準的互聯網結構,正是計算機網路系統開放性的體現。統一網路分層體系結構標準是互聯異種機的基本條件,Internet所以能風靡全球,正是它所依據的TCP/IP協議棧已逐步成為事實上的計算機網路通信體系結構的國際標准。各種不同類型的巨、大、中、小、微型機及其它網路設備,只要所裝網路軟體遵循TCP/IP協議棧的標准,都可聯入Internet中協同工作。早期那種各大公司專用網路體系結構群雄競爭的局面正逐步被TCP/CP一統天下的形勢取代,
這是計算機網路系統開放性大趨勢所決定的。互聯網結構是指在網路通信體系第三層路由交換功能統一管理下,實現不同通信子網互聯的結構,它體現了網路分層體系中支持多種通信協議的低層開放性,因為這種互聯網結構可以把高速局域通信網、廣域公眾通信網、光纖通信、衛星通信及無線移動通信等各種不同通信技術和通信系統有機地聯入到計算機網路這個大系統中,構成覆蓋全球、支持數億人靈活、方便上網的大通信平台。近幾年來,各種互聯設備和互聯技術的蓬勃發展,也體現了網路這種低層開放性的發展趨勢。統一協議標准和互聯網結構形成了以Internet為代表的全球開放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標准化始終是發展計算機網路開放性的一項基本措施,除了網路通信協議的標准,還有許多其它有關標准,如應用系統編程介面標准、資料庫介面標准、計算機OS介面標准及應用系統與用戶使用的介面標准等,也都與計算機網路系統更方便地融入新的信息技術,更大范圍的開放性有關。計算機網路的這種全球開放性不僅使它要面向數十億的全球用戶,而且也將迅速增加更大量的資源,這必將引起網路系統容量需求的極大增長而推動計算機網路系統向廣域的大容量方向發展,這里大容量包括網路中大容量的高速信息傳輸能力、高速信息處理能力、大容量信息存儲訪問能力,以及大容量信息採集控制的吞吐能力等,對網路系統的大容量需求又將推動網路通信體系結構、通信系統、計算機和互聯技術也向高速、寬頻、大容量方向發展。網路寬頻、高速和大容量方向是與網路開放性方向密切聯系的,21世紀的現代計算機網路將是不斷融入各種新信息技術、具有極大豐富資源和進一步面向全球開放的廣域、寬頻、高速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