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網路道德的問題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涉及網路的道德問題相伴而生,探討引起網路道德問題的根源,進行網路道德教育。
21 世紀,人類社會必將進入網路時代,網路有自己的空間,網路空間的出現帶來了獨特的網路文化,網路開啟了人們新的實踐,井正在日益強烈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如同以往時代一樣,科學技術的進步,都將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動社會道德的進步,網路的發展為人類的道德進步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網路帶來的某些負面的、消極的道德影響甚至嚴重的道德失范行為,也給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道德教育如何去適應並滿足網路社會對道德教育的要求,開辟一條網路道德教育之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網路道德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網路作為一項影響深遠的技術革命,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一個涉及網路的道德問題相伴而生。
1 、網民的道德人格問題。在網路上,人們適應網路生存需要,形成了新的行為方式和新的交往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也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而反過來,新的文化模式又在培養造就新一代的網路人網路人按照網路生活的樣式形成了與網路相適應的網路人格。隨著人們上網時間越來越長,對網路的依賴性逐漸增強,出現了「網路上癮症」、「網路綜合症」等現象。由於人機交往的頻繁,導致人際現實接觸很少,進而導致人們之間感情關系談薄,對社會認識的扭血。
2 、道德沖突現象。由於信息內容所產生的地域性與信息傳播方式的超地蛾性矛盾,導致民旅國家問倫理道德發生沖突事件。上網者的民旅、種族、國家不同,其接受的傳統道德教育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其對同一事情的道德評價也會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沖突的。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些沖突有范圍擴大、加速化的趨勢。不同國家的意識形態的相互滲透和價值觀念的相互傳播,引發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沖突和失范。
3 、知識產權極易受到侵害。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企業和個人的各種權益越來越頻繁地受到來自網上的形形色色的侵害。商標網上被仿冒,作品網上被盜用,技術網上被泄露等等,都給受害者帶來了難以言狀的損失和傷痛。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強烈地要求政府或社會處理好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知識網路資源共享,合理利用兩者相矛盾的難題。現有的著作權法難以應付新的信息體系,如何保護系統中所存的信息數據的知識所有權成了問題。
4 、網路信息污染的問題。信息網路技術的濫用威脅著人們的道德倫理。有用無用的信息同時被生產,網路正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倉庫。網路環境的不可控性從信息質量上污染了德育環境,大量信息垃圾對人們的思想造成了嚴重的侵蝕。電腦技術帶紿人們的一些游戲使辨別能力差的青少年沉浸其中,游戲中充斥著暴力以及色情的東西,無時不在教唆孩子們褻凄人類的文明。
5 、利用同絡侵犯他人隱私問題和損害他人身心健康。以電子形式存儲的有關個人的或法人的信息被用於原來的目的以外的用途,或者被泄露給第三者,被誤用或被濫用。保護個人的隱私是一項社會的基本倫理要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除了上述的知識產權方面的網上侵權行為之外,另一種更加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網上行為也在蔓延,這就是在網上散布種種流言蜚語,侮辱誹謗他人。在網路經濟活動中,如何界定個人隱私的范疇,防止把個人隱私作為謀取經濟利益的手段,防止損害他人的身心健康,這將成為人類社會在網路時代面對的一個難題。
6 、利用網路犯罪。網路的隱蔽性使道德行為的自由度和靈活性顯著增強,為人們放棄道德責任提供了可能,一些人因此把網路當成犯罪工具。電腦病毒的製造和傳播給人類社會已經帶來了極大的損失,網路黑客的人侵引起人們對網路安全的高度重視,恐怖組織、邪教組織也把網路當成新的犯罪工具。
凡此種種足以引起人們對此類問題的重視,對網路擴展過程中出現的負面道德同題應保持高度警惕。那麼引起網路道德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呢 ?
② 計算機的道德規范是什麼
計算機的道德規范指的是不能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
計算機的道德規范有:你不應干擾別人的計算機工作;你不應用計算機進行偷竊;你不應用計算機作偽證;你不應使用或拷貝沒有付錢的軟體;你不應未經許可而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你應該考慮你所編的程序的社會後果;你應該以深思熟慮和慎重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等。
(2)計算機網路帶來的道德問題擴展閱讀:
六種網路不道德行為
1、有意地造成網路交通混亂或擅自闖入網路及其相聯的系統;
2、商業性或欺騙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
3、偷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
4、未經許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
5、在公共用戶場合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動;
6、偽造電子郵件信息。
③ 計算機發展的弊端難以避免,由計算機網路引發的社會問題有哪些呢
計算機的發展如今早已非常成熟,但是仍有弊端,甚至還形成了一些社會問題,對於人們來說這些問題無法避免,只能靠自己的判斷盡可能降低其發生率。計算機發展過程中,在其弊端難以避免的情況下,由計算機網路引發的社會問題有哪些呢?
三、未成年人接觸網路而產生的影響
對老年人來說,網路安全問題就是可能會被騙,以及對網路的不熟悉,那麼對於未成年來說,則是因為他們太熟悉網路了。有的未成年人會抓住家長不熟悉網路的缺口,從而在家長不知道的時間瘋狂游戲,家長也不知道該如何管教這方面的問題,因此就有可能演變成家庭矛盾。總而言之,計算機網路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有非常多,不僅僅是打破局限、網路安全、未成年游戲的問題,畢竟網路在發展的同時,也不斷帶來新的問題。
④ 當代網路中存在哪些道德問題
你好,當代網路中存在的道德問題有很多。
例如,抄襲他人作品。在自媒體領域,有專門的「搬磚族」,通過抄襲他人作品獲取流量。
再比如,不文明言論。有的人利用網路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發表不文明言論。
⑤ 怎樣防範網路不道德行為 詳細�0�3
計算機網路的出現, 使人們在獲取和傳遞信息時, 又多了 一種選擇, 而且是一種能夠提供空前「自 由化」 的選擇, 它使信息的傳播速度、 質量與范圍在時間和空間上有了 質的飛躍, 從而使人們的許多夢想變成了 現實。 但是,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 尤其是對於正在發展中的新事物來說, 更是如此。 計算機網路也不例外。 人們在享受著網路傳輸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 也對日 露端倪的網路負面影響愈發擔憂。 這就是我們必須正視了 一個全新的課題――網路道德。網路世界的道德問題一, 自 由性與社會責任的弱化。 網路世界中, 人們擺脫了 傳統社會的管理和 控制, 進入了 一個徹底「自由」 和 「民主」 的天地。 網民很容易忘掉自 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 做一些平時不可能做的明顯不道德的甚至違法的事情。二, 開放性與道德沖突。 在網路社會, 信息傳播打破了 國家和地區的界限, 但是信息的內容仍帶有國家和地區的特徵。 在信息交換過程中, 不同文化之間的道德沖突對各國意識形態的影響很大。三, 非人性化與道德冷漠。 網上交流, 人們感受不到對方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反應, 忽略了 對方的感情需要。 另外, 人們終日 與電腦終端打交道, 極易患「網際網路綜合症」 。四, 虛擬性與計算機犯罪。 網路是由圖文音像構成的虛擬世界, 在這里人們的身 份、 行為方式、 行為目 標等都可以被隱匿和篡改。 計算機犯罪也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防範網路不道德行為首先, 加強青少年網路教育。 青少年是網路時代的主力軍, 是未來網路文明的締造者。 這種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 需要家庭的配合及各級各類學校等組織的共同努力。 針對青少年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 特定的心理和生理特點, 可以將枯燥的說教寓於生動活潑、 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中, 積極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路, 正確認識自 我, 擺正自 我的位置。 盡管網路能給青少年以自 信, 幫助其樹立自 主、 獨立的意識,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已找到了 認識自 我的正確途經, 相反, 網路還可能誤導青少年對自 我的正確認識。 家庭和社會有責任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自 我觀, 使他們清醒地了 解現實, 了 解自 我, 走出封閉的虛幻社會, 拋棄個人主義、 利己主義, 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 將自 己的人生價值定位於為社會多做貢獻。 同時政府和社會應大力構建網路主流文化, 純凈社會環境, 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 塑造網上精神家園。構建網路主流文化, 牢牢把握青少年網路教育這塊主陣地, 廣泛進行法制宣傳和教育, 使青少年從事網路行為時知法、 懂法、 守法, 也是時代賦予的重任。其次, 加強對網路安全技術的研究開發, 提高網路安全防範水平。 網路犯罪是一種技術犯罪, 要有足夠的技術手段才能防範、 制止。 信息安全技術是實現網路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要提高網路信息安全水平, 必須以較好的安全技術為支撐。 這就需要加快網路安全技術和安全設備的研究開發, 國家應考慮增加在這方面的投入。對重要部門信息網應考慮加強技術安全防範, 開發網路安全技術。 應鼓勵企業加強自 我保護, 防範網路犯罪侵害。 網路安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在一個地方如何實現安全和如何保證必要的自 由度總會存在著矛盾。 網路安全措施的配置要兼顧網路的便捷性與公眾必要合理的自 由度, 這更有賴於信息安全技術的全面提高。第三, 建立健全的網路法律體系。 單純從技術角度不能長遠、 全面地規范、 保障網路安全。 而且, 防範技術的增強可能會激發某些具有獵奇心態的人在網路犯罪方面的挑戰興趣。 因此, 從根本上對網路犯罪進行防範與干預, 還是要依靠法律的威嚴。 對青少年網路犯罪的懲處, 我國現行刑法典由於規定的罪名比較單一, 且范圍偏窄, 不利於打擊網路犯罪。 鑒於當前網路犯罪的現狀, 應當適當增加網路犯罪罪名, 並將一些對國計民生危害嚴重的行為擴大到刑法調節的范疇。 在完善現行刑法的同時, 考慮到網路犯罪與傳統類型犯罪相比存在諸多獨特之處, 待時機成熟, 我國應參照發達國家立法上的經驗, 將網路犯罪的防範與懲處制定為一部單行刑法,以 全面規范網 絡犯罪行為 , 避免刑 事司 法真空的 存在以 及司 法困 惑的 出現。創造一個安全的網路空間, 這是人類的共同心願。 我相信, 技術法律於道德的攜手,必將使網路更美好!
⑥ 有關網路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
網路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便利和機會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些問題,如網路暴力、變態網戀、病毒黑客、垃圾信息、網路性心理障礙等,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網路道德危機。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有關網路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網路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篇一《當代大學生網路道德危機的表現與成因研究》
[摘要]網路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便利和機會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些問題,如網路暴力、變態網戀、病毒黑客、垃圾信息、網路性心理障礙等,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網路道德危機,如誠信危機、價值危機、主體危機和安全危機等。引起這些危機的主要原因有制度原因、 文化 原因、主體原因、技術原因等幾個方面。面對網路發展帶來的問題,研究大學生網路道德危機的表現與成因就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 教育 的一個重要部分。
[關鍵詞]大學生 網路 道德危機 表現 成因
[作者簡介]肖虎(1980- ),男,四川成都人,西南石油大學研究生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一、網路道德及危機的定義
網路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路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
網路道德危機是在網路生活中產生的網路道德問題以及存在的潛在危險,其表現在於網路主體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或滿足個體的某種需要而採取的有悖於傳統道德價值理念或不利於良好公共網路環境形成的言行和信息。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危機的表現
1.誠信危機。大學生之所以在網路活動中隨意操作、散布謊言、傳播虛假信息而不用擔心被發現受到相應的懲罰,是因為網路具有隱蔽性的特點。有了這種隱蔽性的保護,大學生就容易產生一些不誠信的網路言行。因為網路中的不誠信行為加大了對大學生不良行為的影響,從而導致現實生活中出現更多的不誠信行為,如大學生考試使用手機和高科技手段作弊、盜用別人的賬號密碼、拖貸欠貸等時有發生。大學生誠信問題已到了不得不引起廣泛關注和重視的地步。在一份關於「大學生網路道德現狀」調查中,有過這樣的數據:在「你是否有過在網上下載 文章 來完成作業的經歷?①」的選項,文史類和理工類學生分別有37.2%和13.7%選擇「經常」、25.9%和27.8%選擇「有過,但不經常」、37.1%和58.5%選擇「沒有」。從以上的調查可知,大學生不誠信行為的影響極其深遠:一方面,他們不惜違背學術道德,利用網路下載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剽竊行為踐踏了學術尊嚴;另一方面,更是加劇了學術腐敗在現實中的蔓延和滋生,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大學生為人、為事的標准急劇下降。
2.價值危機。網路信息極為豐富,各種信息混雜在一起,使許多青年學生沉溺其中,不辨是非、美醜、善惡,造成價值觀混亂,導致其價值迷惘。首先,「文化霸權」導致青年學生價值迷惘。在網路社會中,由於網路資源佔有的不平等,信息生產權被掌握在少數西方國家、少數人手中,在網路中形成「文化霸權」。這使得大學生在優秀的傳統倫理道德和西方倫理價值之間迷茫、遲疑,難以抉擇,使得大學生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紊亂。其次,黃色信息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黃色信息在網路中泛濫;另一方面,青少年是非判斷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受新奇的富有刺激性的信息的吸引,久而久之便沉迷於此,甚至上癮墮落,嚴重影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再者,「技術英雄」導致青少年價值追求偏頗。在網路世界中,技術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重要標准。青少年群體對「技術英雄」一味地盲目地崇拜,容易造成其人文精神的失落與價值追求的偏頗。
3.主體危機。大學生長期處於孤獨的物理空間之中,會造成大學生脫離現實群體,迷失自我,情感上變得脆弱而冷漠,隨之產生主體危機。首先,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別容易導致人格沖突。有些大學生在現實環境和虛擬的網路環境中判若兩人:現實中自我封閉、少言少語,在網上則變得激情滿懷、興奮異常,這樣造成了大學生雙重人格的沖突和主體異化。其次,網路的機械化和程序化容易造成主體人格異化。網上學習、網上購物、網上交流等行為都被設計者預先設定妥當,人們只需簡單地通過敲擊鍵盤、點擊滑鼠或輸送代碼就可以完成,一切都變得十分簡單和機械。但同時也加重了人們對計算機技術和網路的依賴,造成了人們的思維定式和局限,尤其會引起青少年主體人格的異化。再次,網路世界的虛擬性容易引起主體道德思維能力下降。網路會導致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冷漠,缺乏許多真實的道德生活,以及體驗與鍛煉,使道德判斷、選擇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缺失。
4.安全危機。網路的發展給人和社會帶來了一系列安全危機。網路信息和網路言行很難得到有效監控,網路犯罪和網路越軌現象日益突出。我們經常看到各大電視台、雜志、廣播經常報導大學生網路犯罪事件,輕者入侵他人電腦或資料庫,重者破譯賬號密碼非法侵佔國家和他人的財產,更有甚者散布謠言引起社會動盪,傳播反動言論給國家和民族安全造成威脅。大學生網路安全危機的動機各有不同,有的是受利益驅使,企圖非法佔有他人財物;有的則出於炫耀技術、嘩眾取寵的心理。有些調查在問及大學生如何看待「黑客」問題時,不少大學生竟選擇「崇拜」「羨慕」。②
三、大學生網路道德危機的成因分析
1.制度原因。目前,大學生的網路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缺乏統一和權威性的明文規定、責任落實不到位、缺少法律支持;即使有的局部區域或個別單位有類似的規章,往往也是一紙空文,不切實際、不便於操作。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計算機網路本身沒有明顯的地界和屬地,不屬於任何哪個機構和組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正式、通行的國際法規來約束網路活動。所以對於不道德的網路行為和網路犯罪缺乏相應的處理依據。我國目前針對網路的法律法規同樣還存在著許多的不完善,一些投機分子和犯罪人員便在這種虛擬空間中投機鑽空子,侵佔他人財產和危害國家安全。另一方面,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學校和家庭在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教育上並沒有明確的分工,劃分各自的責任,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兩者在學生的網路道德教育上不但不能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反而會相互推脫、相互阻礙。
2.文化原因。首先,計算機網路的特點決定了網路文化具有不可預知性、不可控制性、超現實性、隱蔽性、便利性等特點。網路文化的這些特點,一方面,會對自我監控能力不強、極富好奇心的大學生產生極強的誘惑力,對大學生的道德成長構成嚴峻的挑戰,影響著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③另一方面,會改變大學生傳統的 人際交往 方式,這種新的交往方式大大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現實交流,使個體對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大大降低。其次,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文化導致全球范圍的重智輕德傾向。以上種種原因助長了在校大學生「重智輕德」的傾向,有可能導致當代大學生片面重視理論學習和 智力開發 ,而忽視了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質的修養,更為嚴重的情況會引發個體私慾的膨脹和高科技犯罪,給他人和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全人類有待解決的問題。再者,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校園內外不良文化的誤導。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是變化多樣的,容易被外界不良文化所誤導。這些不良文化與 傳統文化 相比,能夠為當代大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展示個性和情感,但其過於追求形式和感覺,容易導致大學生對社會的參與限制在膚淺和感性的層面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從而造成大學生的道德認同變得困難,進而導致道德約束趨於鬆懈。
3.主體原因。一方面,大學階段正是人一生中逐漸向成人轉變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成才的需求往往與社會所能提供的教育環境產生一定的矛盾。世界發展的全球化趨勢與網路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結合越來越緊密,大學生知識結構尚未完善,心智尚不成熟,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惡意曲解,以及西方自由主義的不斷侵襲,導致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困惑,不利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30年的改革開放給社會經濟環境帶來了巨大變化,引發了大學生群體道德與價值觀念的嬗變。其次,目前的不良社會風氣、發展中產生的不公平現象和諸多的社會問題也給一部分大學生帶來了較強的憂慮和不滿傾向,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網路道德規范的形成。再次,當前的就業形勢與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沒有達到和諧的狀態,就業的現實情況往往與大學生的期望值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許多大學生有一種失落感,很多人把發泄途徑投向了網路這個虛擬空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網路當成了消遣對象,無節制的上網讓一些大學生逐級喪失了個體性,甚至淪為工具客體的危險。
4.技術原因。專家指出,科學技術的步伐,常常比倫理學的步伐要急促得多,正是這種科學技術與思想觀念發展的間距對網路道德的養成構成了嚴重威脅。首先,由於信息技術形成的不同主體之間信息權利的不對稱性導致網路資源佔有的不平等。 網路技術 人員、網路專家、網路所有者在知識和資本等方面佔有絕對優勢,他們憑借這些優勢可能侵犯個人和公眾信息,從而給他人和社會帶來損失。如幾年前炒得沸沸揚揚的「網路螞蟻」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其因使用簡單、下載速度快等優點很快在網民中流行開來。但後來,網民們發現這個軟體可以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自動訪問其他網站,更為嚴重的是泄露個人信息,這在國內引起了廣大網民關注網路隱私的問題。其次,網路作為一門技術,利用好的話可以造福人類,但也可能成為滿足某些人邪惡要求的工具。網路軟體都是網路技術人員設計出來的,從技術的角度講,一則軟體本身就有可能存在缺陷,為黑客們留下「後門」;二則,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終有被攻克和解除的時候。因此,有專家認為:網路道德問題僅靠網路技術單方面是無法解決的。
當代大學生離不開網路,但網路不能成為他生活的全部。引導學生將網路與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中審視網路,看到網路的利弊、優勢與不足,架構好網路與生活的橋梁,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指導學生 反思 自己和同伴的網路行為,進行網路生活的道德體驗教育和道德評價活動,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網路行為道德與不道德的不同結果和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並處理好上網娛樂與上網學習、上網學習與讀書學習的關系,樹立科學、理性、自覺的網路及網路道德觀念。幫助學生疏導網路生活中的主體矛盾沖突、困惑、苦悶等,引導學生明白網路的不足,樹立正確的網路生活觀念,加強網路道德修養。社會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大學生網路道德發展和互聯網發展的規律,積極調研、勇於創新、投身實踐,努力探索大學生網路文明工程和網路道德教育的新 方法 、新思路、新 渠道 和新成果,為廣大青年大學生營造寬松和諧又穩定健康的網路環境,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從而將他們培養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高級人才。
[注釋]
①韓振峰.警惕大學生網路道德失范[N].河北日報,2003-11-05.
②彭雪開.網路文化價值滲透試析[J].求索,2002(3):36.
③於睿.大學生網路道德問題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3):112.
[參考文獻]
[1]王鳳秋,何葵.網路對學校德育的沖擊[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1).
[2]韋文廣.論網路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改革與戰略,2007(9).
[3]張燕.論網路時代下大學生的網路道德危機[J].考試周刊,2009(7).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有關網路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
⑦ 網路道德問題產生的自身原因有哪些
網路道德問題產生的自身原因如下:
網路的特殊性為網路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能。首先,網路的非中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導致網路道德環境中,充滿了各種與我國傳統道德相沖突的「異質」道德,強烈沖擊著現實的主流價值觀。
其次,網路的隱蔽性、無約束性和虛擬性,弱化了大學生內在的道德信念,導致道德主體感淡漠。
網路是一個失去了某些強制「他律」因素的自由空間,是一個淡化了社會背景、「社會控制因素」的虛擬社會,在網路環境中缺少社會輿論的監督,使「他律」作用下降,容易誘發道德行為的失控。
再次,網路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行為,為大學生提供了不良的榜樣示範。而眾多負面「榜樣」的頻繁出現,惡化了網路環境,加劇了大學生的網路道德失范。
網路德育的滯後是導致網路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首先,網路德育在許多學校是「盲點」、「空白」。
其次,一些已經開展網路德育課程的高校,由於沿用現實社會德育的傳統模式來解決網路道德問題,缺乏針對性,使教育的力度和效果不盡如人意。
⑧ 網路道德我的看法200字
網路在以迅捷的速度、生動的形式和浩翰的容量向人們傳遞信息與知識的同時,也將網路文化的垃圾帶入了我們的生活中。網路的開放、虛擬、兼容和無序,使得網路道德問題變得十分突出,其主要特點及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網路開放導致信息多元。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信息傳遞系統,網路用戶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於各自在文化類型、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生活准則等方面的差異,網路上的信息內容必然是多元的。信息多元造成的網路道德問題有三種情形:一是存在一些不良甚至有害內容,如色情、暴力等;二是一些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與主導性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產生矛盾和沖突;三是各種信息垃圾和精神垃圾堆積網路中,造成信息污染和精神破壞。
網路虛擬導致人格虛偽。網路創造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即虛擬生存。人們在網上常常表現出與社會生活中的現實人格不同的虛擬人格,有的人藉助於網路釋放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壓抑;有的人則依賴網路生活逃避現實。虛擬生存方式,產生了大量道德問題,如匿名傳輸導致的網上謠言,虛擬交往導致人格欺騙,網路虛擬誘發的信任危機等。
網路兼容導致上網成癮。隨著網路技術的兼容性越來越強,人們不僅可以在網上滿足越來越多的願望,而且上網將變得更為方便、快捷,這無疑更容易誘發上網成癮。有調查顯示,20歲~35歲的青年是上網成癮的易發人群。色情、交際、游戲、信息收集是上網成癮的主要誘導因素,成癮者表現出神經衰弱、失眠、頭痛等相關症狀。
網路無序導致網路侵犯。由於網路自身的鬆散結構和它方便信息交流的構建目的,其發展過程表現出無序性,網上黑客無處不在。他們有的窺視政府和軍隊的核心機密、企業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有的截取銀行賬號,盜取巨額資金;有的大肆破壞政府及各種機構的網站,使它們突然癱瘓或不能正常工作……對經濟秩序、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網路道德建設
在社會普遍關注網路的負面效應,呼籲網路立法,倡導網路文明的背景下,加強網路道德建設已成當務之急。
加強網路安全技術,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由於網路的安全技術遠不夠成熟,網路的防禦機制存在問題,許多心懷不軌的人有了可乘之機。比如,黑客大多數是在挑戰網路安全,網站與黑客一直玩著貓和老鼠的游戲。
加強互聯網技術上的安全性,對於網路道德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由於互聯網的發展缺少一套相應的規范,網民在上網時高度的自我捲入,在不太友好的氣氛中,不道德的行為就會表現出來。網路法律的制定,已得到了各國政府的密切關注。
完善網路道德規范和加強監督。在互聯網環境中,由於存在道德批評的不系統和不完整、道德理想環境的模糊和不存在道德權威等問題,網路道德規范的建立任重道遠。最初的網規是一些技術性的規則,如TCP/IP協議。目前,網路的使用者自發制定了一些網路道德規范,如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所制定的計算機倫理「十誡」中,提到的「你不應該到他人的計算機文件里去偷盜,你不應該剽竊他人的精神產品」等條款。同時網路可以通過一種網路身份的確認來增強道德規范的制約力量。在這種規范之下,網路道德有可能向良性發展。
加強網路道德的心理調適。我們應當自覺增強履行網路道德規范的正向情感體驗,克服報復、惡作劇、故意炫耀等不良的反向的情感體驗,使道德情感與正確的道德認識有機地統一起來。在此基礎上,我們要自覺進行意志鍛煉,堅持現實人格與網上虛擬人格的協調一致;同時,要克服對網路過度迷戀和依賴的不良心理傾向,形成遵守網路道德的堅強意志。
規范網路道德的行為表現。人們網路道德行為的規范是一個從自發到自律再到自覺的過程。網民不僅要在無人監督的網路環境下「慎獨」,而且要根據現有的網路技術條件和網路道德規范洞察違背道德的行為,履行道德義務,提高網路道德行為的自覺性。
網路道德的建設,僅靠行政部門的干涉、大眾媒體的呼籲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每個網民都用自己的方式參與網路道德建設,網路這個虛擬的世界才會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