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路裡面RIP是什麼
我一本正經地胡說一下吧。 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是網際網路的標准協議,其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
B. 如下圖,在路由器上配置RIP V1協議,達到PC間能夠互相訪問,請給出兩台路由器的完整配置命令
沒有圖片,我給你分析一下:
1.「ping」命令所產生的數據包,我們歸類為ICMP協議。說白了就是向目的地發送一個數據包,然後等待回應,如果回應正常則目的地的網路就是通的。當我們輸入了「ping」命令之後,我們的機器(電腦A)就生成了一個包含ICMP協議域的數據包,姑且稱之為「小德」吧~~~~
2.「小德」已經將ICMP協議打包到數據段里了,可是還不能發送,因為一個數據要想向外面傳送,還得經過「有關部門」的批准------IP協議。IP要將你的「寫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寫到數據段上面,即:將數據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打包在「小德」的頭部和尾部,這樣一來,大家才知道你的數據是要送到哪裡。
3.准備工作還沒有完。接下來還有部門要審核------ARP。ARP屬於數據鏈路層協議,主要負責把IP地址對應到硬體地址。直接說吧,都怪交換機太「傻」,不能根據IP地址直接找到相應的計算機,只能根據硬體地址來找。於是,交換機就經常保留一張IP地址與硬體地址的對應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來生成這張表的。比如:當「小德」被送到ARP手裡之後,ARP就要在表裡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與交換機的哪個埠對應,然後轉發過去。如果沒找到,則發一個廣播給所有其他的交換機埠,問這是誰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轉發給它。
4.經過一番折騰,「小德」終於要走出這個倒霉的區域網了。可在此之前,它們還沒忘給「小德」屁股後面蓋個「戳」,說是什麼CRC校驗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還得麻煩它們重新發送。。。。。我靠~~~~註: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謂的CRC是一種校驗方法,用來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丟包,損壞等等,FCS是數據包(准確的說是frame)里的一個區域,用來存放CRC的計算結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後,目的計算機要檢查FCS里的CRC值,如果與原來的相同,則說明數據在途中沒有損壞。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傢伙最後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眾多的0和1,弄成了什麼「高電壓」「低電壓」,在雙絞線上傳送了出去。暈~~出趟門就這么麻煩嗎?
6.坐著雙絞線旅遊,爽!可當看到很多人坐著同軸電纜,還有坐光纖的時候,小德又感覺不是那麼爽了。就在這時,來到了旅途的中轉站------路由器。這地方可是高級場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給下面的人去做。夠牛吧?路由器的內部也有一張表,叫做路由表,裡面標識著哪一個網路的IP對應著路由器的哪一個埠。這個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間互相「學習」之後生成的,當然也可以由管理員手工設定。這個「學習」的過程是依靠路由協議來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當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後,根據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網路,接著就把小德轉到了相應的埠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裝成frame,轉換成電壓信號等一系列「折騰」的活,就由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模塊去干吧。
8.小德從路由器的出口出來,便來到了目的地----電腦B----所屬的網路的默認網關。默認網關可以是路由器的一個埠,也可以是區域網里的各種伺服器。不管怎樣,下面的過程還是一樣的:到交換機里的ARP表查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屬於哪個區域網段或埠,然後就轉發到B了。
9.進了B的網卡之後,還要層層「剝皮」,基本上和從A出來的程序是一樣的------電腦B先校驗一下CRC值,看看數據是否完整;然後檢查一下frame的封裝,看到是IP協議之後,就把「小德」交給IP「部門」了;IP協議一看目的地址,正確,再看看應用協議,是ICMP。於是知道了該怎麼做了------產生一個回應數據包,(可以命名為「回應小德」),並准備以同樣的順序向遠端的A發送。。至於剛剛收到的那個數據包就丟棄了。
10.「回應小德」這個數據包又開始了上述同樣的循環,只不過這次發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個最簡單的路由過程,任何復雜的網路都是在次基礎之上實現的。
C. 計算機網路-網路層-內部網關協議RIP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內部網關協議IGP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協議,它的中文名稱叫做 路由信息協議 ,但很少被使用。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是互聯網的標准協議,其最大優點就是簡單。
RIP協議要求網路中的每一個路由器都要維護從它自己到其他每一個目的網路的距離記錄(因此,這是一組距離,即「距離向量」)。RIP協議將「 距離 」定義如下:從一路由器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1。從一路由器到非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所經過的路由器數加1。「加1」是因為到達目的網路後就進行直接交付,而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已經定義為1。例如路由器R1到網1或網2的距離都是1(直接連接),而到網3的距離是2,到網4的距離是3。
RIP協議的「距離」也稱為「跳數」(hop count)吧,因為每經過一個路由器,跳數就加1。RP認為好的路由就是它通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少,即「距離短」, RIP允許一條路徑最多隻能包含15個路由器 。因此「距離」等於16時即相當於不可達,可見RIP只適用於小型互聯網。
"需要注意的是,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也可定義為0(採用這種定義的理由是:路由器在和直接連接在該網路上的主機通信時,不需要經過另外的路由器。既然每經過一個路由器要將距高加1,那麼不再經過路由器的距離就應當為0)。但兩種不同的定義對實現RIP協議並無影響,因為重要的是要找出最短距離,將所有的距離都加1或都減1,對迭擇最佳路由其實是一樣的。"
RIP不能在兩個網格之間同時使用多條路由 ,RIP選擇一條具有最少路由器的路由(即最短路由),哪怕還存在另一條高速(低時廷)但路由器較多的路由。
RIP協議和OSPF協議,都是分布式路由選擇協議。 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每一個路由器都要不新地和其他一些路由器交換路由信息。我們一定要弄清以下三個要點,即和哪些路由器交換信息?交換什麼信息?在什麼時候交換信息?
RIP協議的特點是:
(1) 僅和相鄰路由器交換信息 。如果兩個路由器之間的通信不需要經過另一個路由器,那麼這兩個路由器就是相鄰的。RIP協議規定,不相鄰的路由器不交換信息。
(2) 路由器交換的信息是當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現在的路由表。 也就是說,交換的信息是:「我到本自治系統中所有網路的(最短)距離,以及到每個網路應經過的下一跳路由器」。
(3) 按因定的時間間隔交換路由信息 ,例如,母隔30秒。然後路由器根據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當網路拓撲發生變化時,路由器也及時向相鄰路由器通告拓撲變化後的路由信息。
路由器在剛剛開始工作時,它的路由表是空的,然後路由器就得出到直接相連的幾個網路的距離(這些距離定義為1)。接著,每一個路由器也只和數目非常有限的相鄰路由器交換並更新路由信息。但經過若干次的更新後,所有的路由器最終都會知道到達本自治系統中任何一個網路的最短距離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看起來RIP協議有些奇怪,因為「我的路由表中的信息要依賴於你的,而你的信息又依賴於我的。」然而事實證明,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我告訴別人一些信息,而別人又告訴我一些信息。我再把我知道的更新後的信息告訴別人,別人也這樣把更新後的信息再告訴我」,最後在自治系統中所有的結點都得到了正確的路由選擇信息。在一般情況下,RIP協議可以收斂,並且過程也較快。 「收斂」就是在自治系統中所有的結點都得到正確的路由選信的過程。
路由表中最主要的信息就是: 到某個網鉻的距離(即最短距離),以及應經過的下一跳地址 。路由表更新的原則是找出到每個目的網路的最短距離。這種 更新演算法又稱為距離向量演算法 。
對每一個相鄰路由器發送過來的RIP報文,進行以下步驟:
現在較新的RIP版本是1998年1I月公布的RIP2RFC2453](已成為互聯網標准),新版本協議本身並無多大變化,但性能上有些改進。RIP2可以支持變長子網掩碼和無分類域間路由選擇CIDR。此外,RIP2還提供簡單的鑒別過程支特多播。圖4-32是RP2的報文格式,它和RIP1的首部相同,但後面的路由部分不一樣。
RIP報文由首部和路由部分組成。
RIP的首部佔4個位元組,其中的命令欄位指出報文的意義。例如,1 表示請求路由信息,2表示對請求路由信息的響應或未被請求而發出的路由更新報文,首部後而的「必為0」是為了4位元組字的對齊。
RIP2報文中的路由部分由若干個路由信息組成,每個路由信息需要用20個位元組。 地址族標識符(又稱為地址類別)欄位用來標志所使用的地址協議。 如採用IP地址就令這個欄位的值為2(原來考慮RIP也可用於其他非TCPP協議的情況), 路由標記填入自治系統號ASN (Autonomous System Number))( 自治系統號ASN原來規定為一個16位的號碼(最大的號碼是655),由1ANA分配.現在已經把ASN擴展到32位),這是考慮使RIP有可能收到本自治系統以外的路由選擇信息。再後面指出某個網路地址、該網路的子網掩碼、下一跳路由器地址以及到此網路的距離,一個RIP報文最多可包括25個路由,因而RIP報文的最大長度是4+20×25=504位元組。如超過,必須再用一個RIP報文來傳送。
RIP2還具有簡單的鑒別功能。若使用鑒別功能,則將原來寫入第一個路由信息(20位元組)的位置用作鑒別。這時應將地址族標識符置為全1(即0 xFFFF),而路由標記寫入鑒別類型,剩下的16位元組為鑒別數據。在鑒別數據之後才寫入路由信息,但這時最多隻能再放入24個路由信息。
優點: RIP協議最大的優點就是實現簡單,開銷較小;如果發現更短的路由,這種更新信息傳播的很快。
缺點: 限制了網路的規模,它能使用的最大距離為15(16表示不可達);路由器之間交換的路由信息是路由器中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開銷也就增加; 當出現網路故障時,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將此信息傳送到所有的路由器。
設三個網路通過兩個路由器互連起來,並且都已建立了各自的路由表。圖中路由器交換的信息只給出了我們感興趣的一行內容。路由器R1中的「 1,1,直接 」表示「到網1的距離是1,直接交付」。路由器R2中的「 1,2,R1 」表示「到網1的距離是2,下一跳經過R1」。
現在假定路由器R1到網1的鏈路出了故障,R1無法到達網1。於是路由器R1把到網1的距離改為16(表示到網1不可達),因而在R1的路由表中的相應項目變為「 1,16,直接 」。但是,很可能要經過30秒鍾後R1才把更新信息發送給R2。然而R2可能已經先把自己的路由表發送給了R1,其中有「1,2,R1」這一項。
D. 路由信息協議(RIP)是什麼
路由信息協議(RIP) 是內部網關協議IGP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協議【1058[1]】。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於距離矢量的路由選擇協議,是網際網路的標准協議,其最大優點就是實現簡單,開銷較小。
但RIP的缺點也較多。首先,其限制了網路的規模,能使用的最大距離為15(16表示不可達)。其次路由器交換的信息是路由器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開銷也就增加。最後,「壞消息傳播得慢」,使更新過程的收斂時間過長。因此對於規模較大的網路就應當使用OSPF協議。然而目前在規模較小的網路中,使用RIP協議的仍佔多數。
中文名
路由信息協議
外文名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類型
內部網關協議IGP
應用
計算機行業
信息協議
路由信息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縮寫:RIP)是一種使用最廣泛的內部網關協議(IGP)。(IGP)是在內部網路上使用的路由協議(在少數情形下,也可以用於連接到網際網路的網路),它可以通過不斷的交換信息讓路由器動態的適應網路連接的變化,這些信息包括每個路由器可以到達哪些網路,這些網路有多遠等。 IGP是應用層協議,並使用UDP作為傳輸協議。
雖然RIP仍然經常被使用,但大多數人認為它將會而且正在被諸如OSPF和IS-IS這樣的路由協議所取代。當然,我們也看到EIGRP,一種和RIP屬於同一基本協議類(距離矢量路由協議,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但更具適應性的路由協議,也得到了一些使用。
歷史
Xerox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的,是IP所使用的第一個路由協議,RIP已經成為從UNIX系統到各種路由器的必備路由協議。RIP協議有以下特點:
(1)RIP是自治系統內部使用的協議即內部網關協議,使用的是距離矢量演算法。
(2)RIP使用UDP的520埠進行RIP進程之間的通信。
(3)RIP主要有兩個版本:RIPv1和RIPv2。RIPv1協議的具體描述在RFC1058中,RIPv2是對RIPv1協議的 改進,其協議的具體描述在RFC2453中。
(4)RIP協議以跳數作為網路度量值。
(5)RIP協議採用廣播或組播進行路由更新,其中RIPv1使用廣播,而RIPv2使用組播(224.0.0.9)。
(6)RIP協議支持主機被動模式,即RIP協議允許主機只接收和更新路由信息而不發送信息。
(7)RIP協議支持默認路由傳播。
(8)RIP協議的網路直徑不超過15跳,適合於中小型網路。16跳時認為網路不可達。
(9)RIPv1是有類路由協議,RIPv2是無類路由協議,即RIPv2的報文中含有掩碼信息。
RIP所使用的路由演算法是Bellman-Ford演算法.這種演算法最早被用於一個計算機網路是在1969年,當時是作為ARPANET的初始路由演算法。
RIP是由「網關信息協議」(Xerox Parc的用於互聯網工作的PARC通用數據包協議簇的一部分)發展過來的,可以說網關信息協議是RIP的最早的版本。後來的一個版本才被命名為「路由信息協議」,是Xerox網路服務協議簇的一部分。
E. 一位新來的網路管理員問你:配置路由協議RIP時,"passive-interface"這個命令有
這個命令如果在思科的路由器上配置是將某個路由器介面改為被動介面,如果換成華為或者華三命令就是就是其他的,所以說網管員主要研究的是原理性的東西,如果一味研究命令,換台設備你就不會了。
F. 計算機三級中rip路由協議更新路由表遵循的規則
路由信息協議(RIP)更新路由表的原則是使到各目的網路的距離最短。
路由信息協議(RIP)是內部網關協議(IGP)中使用得最廣泛的一種基於距離矢量路由演算法的協議,其最大優點是簡單。RIP協議更新路由表的原則是使到各目的網路的距離最短。路由最少意味著數據包通過的節點少,同時就反映了數據包到達目標節點的距離最短。
RIP翻譯為路由信息協議,是基於距離矢量演算法的路由協議,使用跳數作為計量標准。在帶寬、配置和管理方面要求較低,主要適用於較小規模的網路中。路由器運行RIP後,會首先發送路由更新請求,收到請求的路由器會發送自己的RIP路由進行響應;網路穩定後,路由器會周期性發送路由更新信息。
G. 計算機網路RIP協議的疑問
rip配置時候可設置版本號。
RIP V1是有類路由協議,路由更新中沒有子網延碼,自動匯總,
RIP V2是無類路由協議,路由更新中包含子網延碼,可以手動匯總,支持VLSM。
所以,你在默認情況下,路由一般走自動走最經濟的路線。
因為是RIP2匯總 匯總的是8位主路由,所以看到的都是30.0.0.0/8
H. 計算機網路RIP路由協議
不是有答案了嗎,
跟你分析一下吧, 首先,你要了解路由和概念,RIP路由的優良是看跳數的, 然而當他收到R 2 的更新路由之,他的路由表發生了改變
10.0.0.0 0
20.0.0.0 4
30.0.0.0 4
40.0.0.0 3 上面可以看到R1 接到10 網段裡面,所以不變, R1接到20 網段的跳數變為4 證明他有更加好的路由去到達20 網段 又因為他接的是R2 ,所以R2 的距離應該是3 排除了 A與D
現在只有 B C 如果是C的話,那麼R1 到40 r的距離應該不是3 而是2 因為R1與R2 是相連的,中間只隔了一個路由,所以正確的答案就是B了
I. 計算機網路-4-6-互聯網的路由選擇協議
路由選擇協議的核心是 路由演算法 。即 需要一種演算法來獲取路表中的各項 ,一個比較好的路由選擇演算法應該有以下特點[BELL86]:
一個實際的路由選擇演算法,應該盡可能的接近於理想的演算法,在不同的應用條件下,可以對上面提出的六個方面有不同的側重。
倘若從路由演算法能否隨網路的通信量或拓撲自適應的進行調整變化來劃分,則只有兩大類: 靜態路由選擇策略 和 動態路由選擇策略 。靜態路由選擇策略也叫做 非自適應路由選擇 ,其特點是簡單和開銷較小,但不能即使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對於很簡單的小網路,完全可以採用靜態路由選擇,用人工配置每一條路由。動態路由選擇也叫做 自適應路由選擇 ,其特點是能夠較好的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但實現起來較為復雜,開銷也比較大,因此動態路由選擇適用於較復雜的大網路。
互聯網採用的路由選擇協議主要是自適應的(動態的),分布式路由選擇協議。由於以下兩種原因,互聯網採用分層次的路由選擇協議:
為此,可以把整個互聯網劃分為許多較小的 自治系統AS(autonomous system) ,自治系統AS是在單一技術管理下的一組路由器,而這些路由器使用一種自治系統內部的路由選擇協議和共同的度量,一個AS對其他AS表現的出是 一個單一的和一致的路由選擇策略 。
在目前的互聯網中,一個大的ISP就是一個自治系統。這樣,互聯網就把路由選擇協議劃分為兩大類:
自治系統之間的路由選擇協議也叫做 域間路由選擇(interdomain routing) ,而在自治系統內部的路由選擇叫做 域內路由選擇(intradomain routing) 。如圖4-31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內部網關協議IGP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協議[RFC1058],也叫 路由信息協議 ,RIP是一種分布式的 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 。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
RIP協議要求網路中的每一個路由器都要維護從它自己到其他每一個目的網路的距離記錄(因此這是一組距離,叫做距離向量),RIP將距離定義如下:
從一路由器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為1,從路由器到非之間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所經過的路由器數+1。
RIP協議的距離也稱之為 跳數 ,但是一條跳數最多隻能包含15個路由器,因此,當距離=16時,就相當於不可達。因此RIP只能適用於小型互聯網。
注意的是,到直接連接的網路也定義為0(採用這種定義的理由是:路由器在和直接連接在該網路上的主機進行通信並不需要經過另外的路由器,既然經過每一個路由器都要將距離增加1,那麼不經過路由器就不需要+1,就是0)。
RIP不能在兩個網路之間同時使用多條路由。RIP選擇一條具有最少路由器的路由(最短路由),哪怕還存在另一條高速低延時的但是路由器較多的路由。
路由器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其內部路由表是空的。然後路由器就可以和直接相連的幾個網路的距離(這些距離為1),接著,每個路由器和與自己相連的路由器不斷交換路由表信息,經過若干次更新後,所有的路由器最終就可以知道本自治系統中任何一個網路地址和最短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路由器最主要的信息是:到某個網路的距離(最短距離),以及下一跳的地址,路由表更新的原則是找出到每個網路的 最短距離 ,這種演算法又稱之為 距離向量演算法 。
對 每一個相鄰的路由器 發送過來的RIP報文,進行以下步驟:
演算法描述:其實就是求一個路由器到另一個路由器的最短距離。
例題:
已知路由器R6有表4-9(a)所表示的路由表,現在收到相鄰路由器路由表R4發過來的路由更新信息,如圖4-9(b)所示。試更新路由器R6的路由表。
解:首先把R4發過來的路由表中的距離都+1:
把這個表和R6的路由表進行比較:
RIP協議讓每一個自治系統中的所有路由都和自己的相鄰路由器定期交換路由表信息,並不斷更新路由表,使得每從 每一個路由器到每一個目的網路的路由都是最短距離(也就是跳數最小)。
現在比較新的RIP協議報文格式是1998年提出的RIP2。
RIP協議使用運輸層的用戶數據報(UDP埠為520)進行傳輸。
RIP報文由首部和路由部分組成。
RIP首部佔4個位元組,其中的命令欄位指出報文的意義。
RIP2報文中的路由部分有若幹路由信息組成,每個路由信息需要用20位元組。 地址標識符(又稱地址列別) 欄位用來標識所用的地址協議。如果採用IP地址就為2。 路由標記填入自治系統號ASN(Autonomous System Number) ,這是考慮使用RIP有可能收到本自治系統以外的路由選擇信息,再後面指出某個 網路地址 , 下一跳路由器地址 以及 到此網路的距離 ,一個RIP報文最多可以包含25個路由,因而RIP報文的最大長度是4+20x25=504位元組。如果超過,則必然再使用以惡搞RIP報文來傳送。
RIP還具有簡單的鑒別功能,若使用鑒別功能,則將原來寫入第一個路由信息(20位元組)的位置用作鑒別,這時應該將地址標識符置為全1(0xFFFF),而路由標記寫入鑒別類別,剩下的16位元組作為鑒別數據,在鑒別數據之後才能寫入路由信息,但這時只能寫入24個路由信息。
RIP存在的一個問題是 當網路出現故障的時候,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將信息傳送到所有的路由器 ,RIP協議的這一特點是: 好消息傳播的很快,而壞消息傳播的很慢 ,網路出現故障的傳播時間往往需要經過較長時間,這是RIP協議的一個主要缺點。
為了使壞消息傳播的更快些,可以採用多種措施,例如,讓路由器記錄收到某特定路由信息的介面,而不是讓同一個路由信息再通過此介面反方向傳送。
總之,RIP協議最大的優點是 實現簡單,開銷較小 ,但RIP協議缺點也很明顯,首先 限制了網路規模,因為路由器最大的跳數是15跳,一般中大型網路規模RIP協議就不適用了 。其次就是 路由器之間交換的路由信息是路由器中完整的路由表,因而隨著網路規模變大,開銷也就增加 。最後就是 好消息傳播的很快,壞消息傳播的很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