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將計算機連接到網路的基本過程是什麼
計算機連接到網路的基本過程是
1、確定使用的網路硬體設備。
2、用RJ-45插頭的雙絞線和網路集成器把計算機連接起來
3、安裝網路通信協議
4、設置網路參數
(1)計算機網路同傳步驟擴展閱讀:
網路鏈接技術的作用
從計算機技術誕生那天開始,網路鏈接就開始發揮了作用。網路鏈接技術的作用量大、面廣,有時平行,有時交叉,有時重疊,難以全面總結。我在這里寫幾條具有現實意義的。
1、輻射
以點帶面。互聯網—-互連網—-互鏈網。如上網以後,不管在「地址欄」里鍵入那個網站的網址,就能進入該網站。又如在「收藏夾」里收藏有許多網址,想進那個網站,就進那個網站。這是小區域網與大網站的互聯。
2、包容
兩個網站之間的鏈接,新浪網首頁給谷歌網留有查詢窗口,搜狐網給搜狗網留有查詢窗口。
3、以小控(制)大
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一個16k大小的、後綴為「.VSP」的會聲會影項目文件能啟動605M大的「會聲會影視頻編輯軟體」。
4、萬能
想要宣傳某一思想而發的博文,可以有意設計成通過具有鏈接功能的博文標題,讓別人關注到博文。
5、索引
簡單快捷。根據一定需要,把書刊中的主要內容或各種題名摘錄下來,標明出處、頁碼,按一定次序分條排列,以供人查閱的資料。
6、橋
連接知識點的橋。
7、詞典
網上通用。將各種具有「鏈接」功能的素材編制一個word文件。日積月累下來,就是一本自編自用的「詞典」了!
8、網
點—-線—-網。通過互聯網的網路鏈接,將各門各類知識網羅到我們和下一代的心中,讓智慧和經驗代代傳承。
2. 聯想電腦的網路同傳正確的操作
開機自檢後按f4
出現「聯想網路同傳」
——「接收端」「發送端」,可以選擇同傳某幾個分區,只要是一個區域網即可,同傳後所有接收端都和發送端系統完全一樣,包括ip地址,所以需要挨個更改,切記接收端
發送端硬體配置相同,不然會藍屏。
至於同傳自身帶的ip配置只要是發送端逐步連接到接收端即可。
3. 兩台電腦在網路中的數據傳輸經過那些步驟
我暫且按我的理解說說吧。
先看一下計算機網路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
│ 應用層 │←第七層
├—————┤
│ 表示層 │
├—————┤
│ 會話層 │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數據鏈路層│
├—————┤
│ 物理層 │←第一層
└—————┘
而我們現在用的網路通信協議TCP/IP協議者只劃分了四成:
┌—————┐
│ 應用層 │ ←包括OSI的上三層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網路介面層 │←包括OSI模型的下兩層,也就是各種不同區域網。
└—————┘
兩台計算機通信所必須需要的東西:IP地址(網路層)+埠號(傳送層)。
兩台計算機通信(TCP/IP協議)的最精簡模型大致如下:
主機A---->路由器(零個或多個)---->主機B
舉個例子:主機A上的應用程序a想要和主機B上面的應用程序b通信,大致如下
程序a將要通信的數據發到傳送層,在傳送層上加上與該應用程序對應的通信埠號(主機A上不同的應用程序有不同的埠號),如果是用的TCP的話就加上TCP頭部,UDP就加上UDP頭部。
在傳送成加上頭部之後繼續嚮往下傳到網路層,然後加上IP頭部(標識主機地址以及一些其他的數據,這里就不詳細說了)。
然後傳給下層到數據鏈路層封裝成幀,最後到物理層變成二進制數據經過編碼之後向外傳輸。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經過許多各種各樣的區域網,舉個例子:
主機A--->(區域網1--->路由器--->區域網2)--->主機B
這個模型比上面一個稍微詳細點,其中括弧裡面的可以沒有也可能有一個或多個,這個取決於你和誰通信,也就是主機B的位置。
主機A的數據已經到了具體的物理介質了,然後經過區域網1到了路由器,路由器接受主機A來的數據先經過解碼,還原成數據幀,然後變成網路層數據,這個過程也就是主機A的數據經過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在路由器上面的一個反過程。
然後路由器分析主機A來的數據的IP頭部(也就是在主機A的網路層加上的數據),並且修改頭部中的一些內容之後繼續把數據傳送出去。
一直到主機B收到數據為止,主機B就按照主機A處理數據的反過程處理數據,直到把數據交付給主機B的應用程序b。完成主機A到主機B的單方向通信。
這里的主機A、B只是為了書寫方便而已,可能通信的雙方不一定就是個人PC,伺服器與主機,主機與主機,伺服器與伺服器之間的通信大致都是這樣的。
再舉個例子,我們開網頁上網路:
就是我們的主機瀏覽器的這個應用程序和網路的伺服器之間的通信。應用成所用的協議就是HTTP,而伺服器的埠號就是熟知埠號80.
大致過程就是上面所說,其中的細節很復雜,任何一個細節都可以寫成一本書,對於非專業人員也沒有必要深究。
4. 網路同傳的操作方法
先做好一台聯想樣機,測試沒有任何問題後,以此機作為樣機(發射端),其他機器作為接受端,傳送時有全盤數據傳送、單個分區數據傳送、CMOS數據傳送等選項。
1.聯想電腦開機按F4,進入網路同傳功能,以樣機作為發送端。
2.打開其他的聯想電腦,以打開的可重啟,會自動進入網路同傳功能,其他電腦會自動選擇為接收端。
3.當全部電腦以開機並進入網路同傳功能的界面時,發送端結束登陸,然後選擇右邊的「硬碟數據同傳」或者其他需要的功能,下一步,選擇盤符(即你需要同傳到其他電腦的分區),例如在C盤前打鉤,下一步,約等待11分鍾完成同傳功能,完成後重啟電腦便可。
4.此功能僅使用於聯想電腦。
5. 兩台電腦在同一個區域網怎麼傳輸文件
兩台電腦在同一個區域網傳輸文件的操作方法和詳細步驟如下:
1、第一步,按「
Windows」 +「 R」打開「運行」窗口,輸入「 control」命令,然後單擊「確定」按鈕,如下圖所示,然後進入下一步。
6. 請正確操作兩台計算機之間的網路同傳,請詳細說明怎麼操作
您將一台電腦設置為發送端,其他電腦選擇接收端,如果在一個網段中,會自動連接到發送端,都鏈接好後,按照提示同傳即可。但是由於EDU版本不同,操作也不太相同。
為您提供常見硬碟保護系統(EDU)使用手冊及硬碟保護驅動程序:http://support1.lenovo.com.cn/lenovo/wsi/htmls/detail_12828639123754711.html
7. 什麼是網路同傳
網路同傳簡單可以理解為電腦系統之間克隆(復制)。使用此功能可以大大簡化機房管理者安裝操作系統的工作時間,提高效率。
網路同傳針對區域網的搭建,提供一體化快速安裝調試方案,通過網路同傳功能,可以將在一台機器上安裝好的系統迅速 復制到網路中的其它機器上
網路管理員不再需要對每台機器進行重復的網路配置及系統安裝,大大提高了區域網搭建的整體工作效率。
(7)計算機網路同傳步驟擴展閱讀
網路同傳的作用
1、網路同傳功能允許管理員同時對機房中的所有計算機進行計算機名稱以及IP地址的分配。
2、網路同傳功能能夠為機房中的所有計算機進行操作系統以及相關軟體的快速部署,並且部署使用時間較少。
3、能夠保護機房中的所有計算機免受病毒以及惡意破壞的困擾,能夠極大地降低計算機管理人員日常維護計算機的工作難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網路同傳
8. 華碩電腦系統同傳怎麼操作同傳
1打開計算機母機,進入系統引導菜單
2 到引導菜單時按F10,輸入密碼後選擇發送端
3 系統管理——網路拷貝下
4 點擊網路拷貝——網路拷貝界面——遠程喚醒(手動開啟)要克隆的計算機
5遠程喚醒(手動開啟)都開啟的計算機起開是時——點擊等待登錄,母機就會接受到計算機,開啟後點擊完成登錄
6 客戶端連接情況
7 完成登錄後——傳送數據選擇——先傳底層驅動和系統參數
8底層傳好了後在就是傳播全部操作系統或者單個操作系統(選擇要傳的操作系統),傳好後點擊確認重新啟動客戶端的計算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