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學方式一定是講的讓別人能聽懂,對於初學者,我認為好的方法應該是這樣的:
1、從實際案例出發(比如我們在瀏覽器輸入一個網址到展示出內容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2、計算機網路出現的背景是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不能一下子就陷入細節,一開始應該快速入門,了解其概貌。
3、入門後,然後再進階學習,建議從自頂向下的方式來學習。
4、一定要多實戰,通過抓包工具查看實際的數據包長啥樣,通過動手實現一個聊天工具等。
② 計算機網路復習指導
從2009年起,計算機專業考研實行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課全國統考,考試內容涵蓋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路等學科專業基礎課程。試卷內容的結構是:數據結構45分(佔30%),計算機組成原理45分(佔30%),操作系統35分(佔23%),計算機網路25分(佔17%)。計算機網路部分分值也佔有不小的份額,要求咱們以平等的心態去對待。
一、考查目標
(1)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和典型網路協議,了解典型網路設備的組成和特點,理解典型網路設備的工作原理。
(3)能夠運用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進行網路系統的分析、設計和應用。
二、知識點解析
1、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網路體系就是為了完成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計算機相連的功能劃分成有明確定義的層次,並固定了同層次的進程通信的協議及相鄰之間的介面及服務。這個知識點要求咱們對網路的概念、組成、分類、發展過程等內容要有所了解,同時還要理解網路分層結構、網路層協議、介面、服務等概念,掌握ISO/OSI參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區別與聯系。這部分知識理論性強,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
2、物理層
物理層作為OSI模型的最底層、也是各層通信的基礎,在計算機考研網路模塊中,需要重點復習。咱們要掌握的概念有:信道、信號、寬頻、碼元、波特、速率、信源與信宿、編碼與調制、電路交換、報文交換與分組交換、數據報與虛電路等基本概念。同時,網路技術中有名的兩個定理(奈奎斯特定理與香農定理)及其表達公式,需要咱們能夠熟練掌握與應用。這部分還涉及到綜合布線相關知識,如:傳輸介質(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與無線傳輸介質)、物理層設備(中繼器、集線器)及物理層介面的特性。這部分知識理論與實踐並重,可能會涉及一道綜合應用題。
3、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功能強大,對該層知識的考查涉及的面比較廣,主要以選擇題出現。對該知識點的復習,咱們可以從該層所提供的功能為線索,便於更加形象的理解與記憶。數據鏈路層的主要功能有:數據幀的拆分與拼接、差錯控制(檢錯編碼、糾錯編碼)、流量控制與可靠傳輸機制(滑動窗口機制、停止-等待協議、後退N幀協議GBN、選擇重傳協議SR)、介質訪問控制(頻分多路復用、時分多路復用、波分多路復用、碼分多路復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在數據鏈路層的協議中,要求咱們掌握主要有ALOHA協議、CSMA協議、CSMA/CD協議、CSMA/CA協議、令牌傳遞協議。
對區域網與廣域網的考查,也放在的這個知識點中。要求咱們掌握區域網的基本概念與體系結構、乙太網與IEEE 802.3、IEEE 802.11及令牌環網的基本原理;廣域網的基本概念、PPP協議、HDLC協議、ATM網路基本原理等知識只需要有所了解,相信在比重佔25分(選擇題2分/題,綜合應用題近10分/題)的限制下,考查的概率相對較低。
最後還需對數據鏈路層設備網橋(網橋的概念、透明網橋與生成樹算飯、源選徑網橋與源選徑演算法)、交換機及其工作原理等知識進行重點復習。
4、網路層
網路層是OSI參考模型中的核心層,從網路層的功能上看,它的主要功能是路由與轉發,因此對路由演算法與協議的考查,是必考的內容。路由演算法主要包括靜態路由與動態路由、距離-向量路由演算法、鏈路狀態路由演算法、層次路由等。在路由協議方面,要求咱們搞清楚自治系統(AS)、域內路由與域間路由的概念及常用的三種路由協議(RIP、OSPF、BGP)及其實現。
網路層的主要協議是IP協議,對於這部分內容,要求咱們掌握IPv4分組、IP組播、IPv4地址與NAT、子網劃分與子網掩碼、CIDR。另外,還有與IP協議相關的其它層協議(例如,ARP協議、DHCP協議與ICMP協議等)也將放在一起進行考查。作為新版本的IP協議IPv6,需要咱們掌握的是IPv6的主要特點、改進即地址表示方式等。
最後,還要求咱們熟悉網路層設備(路由器)的組成和功能、路由表與路由轉發等技術。
5、傳輸層
傳輸層要求咱們了解無連接服務與面向連接服務這兩種服務的區別及兩種代表性的傳輸層協議:UDP協議和TCP協議。UDP協議是提供無連接服務的,要求咱們掌握UDP數據報的發送和UDP校驗方式。TCP協議是提供面向連接服務的,要求咱們掌握TCP連接管理、三次握手協議、TCP可靠傳輸,以及TCP流量控制與擁塞控制。
傳輸層的內容不多,但將會考得非常細,對咱們來說,難度相對較大。
6、應用層
應用層要求了解兩種網路應用模型(客戶/伺服器模型、P2P模型)及常用的幾種應用服務及其實現,例如:
(1)DNS(域名解析服務):包括層次域名空間、域名伺服器、域名解析過程等。
(2)FTP(文件傳輸協議):包括FTP協議的工作原理、控制連接與數據連接等。
(3)E-Mail(電子郵件):包括電子郵件系統的組成結構、電子郵件格式與MIME、SMTP協議與POP3協議等。
(4)WWW(萬維網):包括WWW的概念與組成結構、HTTP協議等。
對於以上4種常見的服務,咱們要掌握其相關概念、基本工作原理、服務過程、所涉及的網路協議。
三、復習方法
1、教材的選擇
教材的話,可以考慮: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第五版,謝希仁,電子工業出版社;
2、學習方法
(1)專業課全年復習資料
第一:買參考書,統考其實比非統考要好,起碼感覺大家是在同一起跑線上,上面已經介紹過了,不重復了。
第二: 歷年真題,歷年真題咱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到,這些並不是很難,難的是很多咱們歷年試題做了N遍也不知道正確與否,也就是說試題解析最關鍵。通過真題學習到的不單純的是那幾道題目,關鍵是咱們要通過真題把握專業課考核的重點和難點,掌握目標院校目標專業的標准答案答法。這個還得是免費下載,什麼北京的,沈陽,廣州的,全國高校的專業課真題幾乎都包括了,下載超爽!
第三:考核科目的筆記講義,因為很多同學是跨校跨專業考研,沒有機會去目標院校聽課,所以筆記就彌足珍貴,尤其是命題老師或該研招單位學科帶頭人的課程講義。當然,有些學校開設的研究生階段的相關課程也很是重要,有精力的同學可以參考學習。
(2)專業課備考三大學習階段
第一階段:基礎復習階段。這個階段要做的是,對學校制定參考書目進行「地毯式」學習一遍。這期間,咱們要做到對每一個知識點都理解,重在理解,不需強制記憶。目標是對所考核科目建立一個宏觀知識邏輯框架,對每一個知識點做到認識、理解即可。不要怕時間長,關鍵在於全面。
第二階段:強化復習階段。這個階段,咱們的任務是,首先,先勾勒出一份屬於咱們自己的專業課考試大綱。咱們可以根據三到五年的歷年真題,採用從題目推到知識點的倒推法,在咱們所用的參考書目上把所有曾經靠到的知識點全部標注一遍。咱們就不難發現,有一部份一次也沒有被標注到,這就是非重點,可以在以後的復習中大大壓縮花在它們上的時間,甚至不看;有的知識點被標注了很多遍,這就是重點,要強化記憶。這樣一來,咱們就縮小了復習范圍,掌握了考核要點,就勾勒出了一份屬於咱們自己的專業課考試大綱。呵呵,偶的獨創!
在這個基礎上,咱們要結合該大綱進行長達三個月左右的強化復習。目標是將重要的知識點理解、記憶、掌握、應用。在這個階段,咱們還得密切聯系自己目標院校、目標專業的老師,盡一切可能掌握各種考試相關信息,以利於全面復習。新大綱沒出來前,一切都是不定數,但我們要以不變應萬變,總得給自己一些盼頭啊!
第三階段:沖刺階段。這是在考前四十天到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咱們應該在強化復習的基礎上開始全面回顧了。這個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考點意識,學會用標準的答題方法解答相關問題,多做模擬試卷,進一步歸類整理總結。有時間的話,應當在保證重點的前提下,兼顧零散知識點。
最後,咱們應當按照其難度以及所佔分值合理分布政治、英語等公共課與專業課的學習時間,不要有所偏頗。如果保證了這些,咱們便能夠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地學習。
(3)專業課看書方法
筆記法:看完一節或一章,對主要內容進行概括。尤其是把重要的知識點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列成條目——再復習時節約時間,記憶起來更為容易。更何況老人有言:手過一遍,賽過口過十遍。筆記法能加深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抽取題目法:對各知識點進行總結,總結的多了,可以按照真題的出題模式給自己出一些有跨度的題,把平時看書和論文上的內容都可以融和進去。
回憶法:平常學習要注意知識得系統化,並重點突出地進行復習,不可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此刻利用專業課參考書目錄來回憶復習內容,盡可能的把復習內容回憶出來;然後再對照書本,找出遺漏的部分重點記憶。把書本「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即整本書甚至每一門學科的知識在腦子里系統化、歸整化。
3、輔導班
專業課復習還是建議報個輔導班,現在的輔導班也好多,選擇上一定要謹慎,師資,時間,內容都是咱們要關注的!祝大家2010年好運!來源:跨考教育
③ 計算機網路第4章(網路層)
計算機網路微課堂 的筆記整理
筆記也放到了 我的github 和 我的gitee 上
一種觀點:讓網路負責可靠交付
發送方 發送給 接收方 的所有分組都沿著同一條虛電路傳送
另一種觀點:網路提供數據報服務
發送方 發送給 接收方 的分組可能沿著不同路徑傳送
A類地址
B類地址
C類地址
練習
IP 地址的指派范圍
一般不使用的特殊的 IP 地址
IP 地址的一些重要特點
(1) IP 地址是一種分等級的地址結構 。分兩個等級的好處是:
(2) 實際上 IP 地址是標志一個主機(或路由器)和一條鏈路的介面 。
(3) 用轉發器或網橋連接起來的若干個區域網仍為一個網路 ,因此這些區域網都具有同樣的網路號 net-id。
(4) 所有分配到網路號 net-id 的網路,無論是范圍很小的區域網,還是可能覆蓋很大地理范圍的廣域網,都是平等的。
在 ARPANET 的早期,IP 地址的設計確實不夠合理:
如果想要將原來的網路劃分成三個獨立的網路
所以是否可以從主機號部分借用一部分作為子網號
基本思路
劃分為三個子網後對外仍是一個網路
舉例
例子1
例子2
默認子網掩碼
無分類域間路由選擇 CIDR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舉例
給定一個IPv4地址快,如何將其劃分成幾個更小的地址塊,並將這些地址塊分配給互聯網中不同網路,進而可以給各網路中的主機和路由器介面分配IPv4地址
劃分子網的IPv4就是定長的子網掩碼
舉例
無分類編址的IPv4就是變長的子網掩碼
舉例
舉例
源主機如何知道目的主機是否與自己在同一個網路中,是直接交付,還是間接交付?
主機C如何知道路由器R的存在?
路由器收到IP數據報後如何轉發?
假設IP數據報首部沒有出錯,路由器取出IP數據報首部各地址欄位的值
接下來路由器對該IP數據報進行查表轉發
路由器是隔離廣播域的
靜態路由配置
舉例
默認路由
舉例
默認路由可以被所有網路匹配,但路由匹配有優先順序,默認路由是優先順序最低的
特定主機路由
舉例
有時候,我們可以給路由器添加針對某個主機的特定主機路由條目
一般用於網路管理人員對網路的管理和測試
靜態路由配置錯誤導致路由環路
舉例
假設將R2的路由表中第三條目錄配置錯了下一跳
這導致R2和R3之間產生了路由環路
聚合了不存在的網路而導致路由環路
舉例
正常情況
錯誤情況
解決方法
網路故障而導致路由環路
舉例
解決方法
添加故障的網路為黑洞路由
④ 計算機網路知識點總結
計算機網路知識點總結
計算機網路使微機用戶也能夠分享到大型機的功能特性,充分體現了網路系統的“群體”優勢,能節省投資和降低成本。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計算機網路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參考!
OSI,TCP/IP,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以及各層協議
OSI分層 (7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TCP/IP分層(4層):網路介面層、 網際層、運輸層、 應用層。
五層協議 (5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 應用層。
每一層的協議如下:
物理層:RJ45、CLOCK、IEEE802.3 (中繼器,集線器,網關)
數據鏈路:PPP、FR、HDLC、VLAN、MAC (網橋,交換機)
網路層:IP、ICMP、ARP、RARP、OSPF、IPX、RIP、IGRP、 (路由器)
傳輸層:TCP、UDP、SPX
會話層:NFS、SQL、NETBIOS、RPC
表示層:JPEG、MPEG、ASII
應用層:FTP、DNS、Telnet、SMTP、HTTP、WWW、NFS
每一層的作用如下:
物理層:通過媒介傳輸比特,確定機械及電氣規范(比特Bit)
數據鏈路層:將比特組裝成幀和點到點的傳遞(幀Frame)
網路層:負責數據包從源到宿的傳遞和網際互連(包PackeT)
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報文傳遞和錯誤恢復(段Segment)
會話層: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會話協議數據單元SPDU)
表示層:對數據進行翻譯、加密和壓縮(表示協議數據單元PPDU)
應用層:允許訪問OSI環境的手段(應用協議數據單元APDU)
IP地址的分類
A類地址:以0開頭, 第一個位元組范圍:0~127(1.0.0.0 - 126.255.255.255);
B類地址:以10開頭, 第一個位元組范圍:128~191(128.0.0.0 - 191.255.255.255);
C類地址:以110開頭, 第一個位元組范圍:192~223(192.0.0.0 - 223.255.255.255);
10.0.0.0—10.255.255.255, 172.16.0.0—172.31.255.255, 192.168.0.0—192.168.255.255。(Internet上保留地址用於內部)
IP地址與子網掩碼相與得到主機號
ARP是地址解析協議,簡單語言解釋一下工作原理。
1:首先,每個主機都會在自己的ARP緩沖區中建立一個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之間的對應關系。
2:當源主機要發送數據時,首先檢查ARP列表中是否有對應IP地址的目的'主機的MAC地址,如果有,則直接發送數據,如果沒有,就向本網段的所有主機發送ARP數據包,該數據包包括的內容有:源主機 IP地址,源主機MAC地址,目的主機的IP 地址。
3:當本網路的所有主機收到該ARP數據包時,首先檢查數據包中的IP地址是否是自己的IP地址,如果不是,則忽略該數據包,如果是,則首先從數據包中取出源主機的IP和MAC地址寫入到ARP列表中,如果已經存在,則覆蓋,然後將自己的MAC地址寫入ARP響應包中,告訴源主機自己是它想要找的MAC地址。
4:源主機收到ARP響應包後。將目的主機的IP和MAC地址寫入ARP列表,並利用此信息發送數據。如果源主機一直沒有收到ARP響應數據包,表示ARP查詢失敗。
廣播發送ARP請求,單播發送ARP響應。
各種協議
ICMP協議: 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議。它是TCP/IP協議族的一個子協議,用於在IP主機、路由器之間傳遞控制消息。
TFTP協議: 是TCP/IP協議族中的一個用來在客戶機與伺服器之間進行簡單文件傳輸的協議,提供不復雜、開銷不大的文件傳輸服務。
HTTP協議: 超文本傳輸協議,是一個屬於應用層的面向對象的協議,由於其簡捷、快速的方式,適用於分布式超媒體信息系統。
DHCP協議: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是一種讓系統得以連接到網路上,並獲取所需要的配置參數手段。
NAT協議:網路地址轉換屬接入廣域網(WAN)技術,是一種將私有(保留)地址轉化為合法IP地址的轉換技術,
DHCP協議:一個區域網的網路協議,使用UDP協議工作,用途:給內部網路或網路服務供應商自動分配IP地址,給用戶或者內部網路管理員作為對所有計算機作中央管理的手段。
描述:RARP
RARP是逆地址解析協議,作用是完成硬體地址到IP地址的映射,主要用於無盤工作站,因為給無盤工作站配置的IP地址不能保存。工作流程:在網路中配置一台RARP伺服器,裡面保存著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關系,當無盤工作站啟動後,就封裝一個RARP數據包,裡面有其MAC地址,然後廣播到網路上去,當伺服器收到請求包後,就查找對應的MAC地址的IP地址裝入響應報文中發回給請求者。因為需要廣播請求報文,因此RARP只能用於具有廣播能力的網路。
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的全過程
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戶端發送syn包(syn=x)到伺服器,並進入SYN_SEND狀態,等待伺服器確認;
第二次握手:伺服器收到syn包,必須確認客戶的SYN(ack=x+1),同時自己也發送一個SYN包(syn=y),即SYN+ACK包,此時伺服器進入SYN_RECV狀態;
第三次握手:客戶端收到伺服器的SYN+ACK包,向伺服器發送確認包ACK(ack=y+1),此包發送完畢,客戶端和伺服器進入ESTABLISHED狀態,完成三次握手。
握手過程中傳送的包里不包含數據,三次握手完畢後,客戶端與伺服器才正式開始傳送數據。理想狀態下,TCP連接一旦建立,在通信雙方中的任何一方主動關閉連接之前,TCP 連接都將被一直保持下去。
四次握手
與建立連接的“三次握手”類似,斷開一個TCP連接則需要“四次握手”。
第一次揮手:主動關閉方發送一個FIN,用來關閉主動方到被動關閉方的數據傳送,也就是主動關閉方告訴被動關閉方:我已經不 會再給你發數據了(當然,在fin包之前發送出去的數據,如果沒有收到對應的ack確認報文,主動關閉方依然會重發這些數據),但是,此時主動關閉方還可 以接受數據。
第二次揮手:被動關閉方收到FIN包後,發送一個ACK給對方,確認序號為收到序號+1(與SYN相同,一個FIN佔用一個序號)。
第三次揮手:被動關閉方發送一個FIN,用來關閉被動關閉方到主動關閉方的數據傳送,也就是告訴主動關閉方,我的數據也發送完了,不會再給你發數據了。
第四次揮手:主動關閉方收到FIN後,發送一個ACK給被動關閉方,確認序號為收到序號+1,至此,完成四次揮手。
;⑤ 計算機網路第四章(網路層)
4.1、網路層概述
簡介
網路層的主要任務是 實現網路互連 ,進而 實現數據包在各網路之間的傳輸
這些異構型網路N1~N7如果只是需要各自內部通信,他們只要實現各自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即可
但是如果要將這些異構型網路互連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互聯網,就需要實現網路層設備路由器
有時為了簡單起見,可以不用畫出這些網路,圖中N1~N7,而將他們看做是一條鏈路即可
要實現網路層任務,需要解決一下主要問題:
網路層向運輸層提供怎樣的服務(「可靠傳輸」還是「不可靠傳輸」)
在數據鏈路層那課講過的可靠傳輸,詳情可以看那邊的筆記:網路層對以下的 分組丟失 、 分組失序 、 分組重復 的傳輸錯誤採取措施,使得接收方能正確接受發送方發送的數據,就是 可靠傳輸 ,反之,如果什麼措施也不採取,則是 不可靠傳輸
網路層定址問題
路由選擇問題
路由器收到數據後,是依據什麼來決定將數據包從自己的哪個介面轉發出去?
依據數據包的目的地址和路由器中的路由表
但在實際當中,路由器是怎樣知道這些路由記錄?
由用戶或網路管理員進行人工配置,這種方法只適用於規模較小且網路拓撲不改變的小型互聯網
另一種是實現各種路由選擇協議,由路由器執行路由選擇協議中所規定的路由選擇演算法,而自動得出路由表中的路有記錄,這種方法更適合規模較大且網路拓撲經常改變的大型互聯網
補充 網路層(網際層) 除了 IP協議 外,還有之前介紹過的 地址解析協議ARP ,還有 網際控制報文協議ICMP , 網際組管理協議IGMP
總結
4.2、網路層提供的兩種服務
在計算機網路領域,網路層應該向運輸層提供怎樣的服務(「 面向連接 」還是「 無連接 」)曾引起了長期的爭論。
爭論焦點的實質就是: 在計算機通信中,可靠交付應當由誰來負責 ?是 網路 還是 端系統 ?
面向連接的虛電路服務
一種觀點:讓網路負責可靠交付
這種觀點認為,應藉助於電信網的成功經驗,讓網路負責可靠交付,計算機網路應模仿電信網路,使用 面向連接 的通信方式。
通信之前先建立 虛電路 (Virtual Circuit),以保證雙方通信所需的一切網路資源。
如果再使用可靠傳輸的網路協議,就可使所發送的分組無差錯按序到達終點,不丟失、不重復。
發送方 發送給 接收方 的所有分組都沿著同一條虛電路傳送
虛電路表示這只是一條邏輯上的連接,分組都沿著這條邏輯連接按照存儲轉發方式傳送,而並不是真正建立了一條物理連接。
請注意,電路交換的電話通信是先建立了一條真正的連接。
因此分組交換的虛連接和電路交換的連接只是類似,但並不完全一樣
無連接的數據報服務
另一種觀點:網路提供數據報服務
互聯網的先驅者提出了一種嶄新的網路設計思路。
網路層向上只提供簡單靈活的、 無連接的 、 盡最大努力交付 的 數據報服務 。
網路在發送分組時不需要先建立連接。每一個分組(即 IP 數據報)獨立發送,與其前後的分組無關(不進行編號)。
網路層不提供服務質量的承諾 。即所傳送的分組可能出錯、丟失、重復和失序(不按序到達終點),當然也不保證分組傳送的時限。
發送方 發送給 接收方 的分組可能沿著不同路徑傳送
盡最大努力交付
如果主機(即端系統)中的進程之間的通信需要是可靠的,那麼就由網路的 主機中的運輸層負責可靠交付(包括差錯處理、流量控制等) 。
採用這種設計思路的好處是 :網路的造價大大降低,運行方式靈活,能夠適應多種應用。
互連網能夠發展到今日的規模,充分證明了當初採用這種設計思路的正確性。
虛電路服務與數據報服務的對比
對比的方面 虛電路服務 數據報服務
思路 可靠通信應當由網路來保證 可靠通信應當由用戶主機來保證
連接的建立 必須有 不需要
終點地址 僅在連接建立階段使用,每個分組使用短的虛電路號 每個分組都有終點的完整地址
分組的轉發 屬於同一條虛電路的分組均按照同一路由進行轉發 每個分組獨立選擇路由進行轉發
當結點出故障時 所有通過出故障的結點的虛電路均不能工作 出故障的結點可能會丟失分組,一些路由可能會發生變化
分組的順序 總是按發送順序到達終點 到達終點時不一定按發送順序
端到端的差錯處理和流量控制 可以由網路負責,也可以由用戶主機負責 由用戶主機負責
4.3、IPv4
概述
分類編制的IPv4地址
簡介
每一類地址都由兩個固定長度的欄位組成,其中一個欄位是 網路號 net-id ,它標志主機(或路由器)所連接到的網路,而另一個欄位則是 主機號 host-id ,它標志該主機(或路由器)。
主機號在它前面的網路號所指明的網路范圍內必須是唯一的。
由此可見, 一個 IP 地址在整個互聯網范圍內是唯一的 。
A類地址
B類地址
C類地址
練習
總結
IP 地址的指派范圍
一般不使用的特殊的 IP 地址
IP 地址的一些重要特點
(1) IP 地址是一種分等級的地址結構 。分兩個等級的好處是:
第一 ,IP 地址管理機構在分配 IP 地址時只分配網路號,而剩下的主機號則由得到該網路號的單位自行分配。這樣就方便了 IP 地址的管理。
第二 ,路由器僅根據目的主機所連接的網路號來轉發分組(而不考慮目的主機號),這樣就可以使路由表中的項目數大幅度減少,從而減小了路由表所佔的存儲空間。
(2) 實際上 IP 地址是標志一個主機(或路由器)和一條鏈路的介面 。
當一個主機同時連接到兩個網路上時,該主機就必須同時具有兩個相應的 IP 地址,其網路號 net-id 必須是不同的。這種主機稱為 多歸屬主機 (multihomed host)。
由於一個路由器至少應當連接到兩個網路(這樣它才能將 IP 數據報從一個網路轉發到另一個網路),因此 一個路由器至少應當有兩個不同的 IP 地址 。
(3) 用轉發器或網橋連接起來的若干個區域網仍為一個網路 ,因此這些區域網都具有同樣的網路號 net-id。
(4) 所有分配到網路號 net-id 的網路,無論是范圍很小的區域網,還是可能覆蓋很大地理范圍的廣域網,都是平等的。
劃分子網的IPv4地址
為什麼要劃分子網
在 ARPANET 的早期,IP 地址的設計確實不夠合理:
IP 地址空間的利用率有時很低。
給每一個物理網路分配一個網路號會使路由表變得太大因而使網路性能變壞。
兩級的 IP 地址不夠靈活。
如果想要將原來的網路劃分成三個獨立的網路
所以是否可以從主機號部分借用一部分作為子網號
但是如果未在圖中標記子網號部分,那麼我們和計算機又如何知道分類地址中主機號有多少比特被用作子網號了呢?
所以就有了劃分子網的工具: 子網掩碼
從 1985 年起在 IP 地址中又增加了一個「 子網號欄位 」,使兩級的 IP 地址變成為 三級的 IP 地址 。
這種做法叫做 劃分子網 (subnetting) 。
劃分子網已成為互聯網的正式標准協議。
如何劃分子網
基本思路
劃分子網純屬一個 單位內部的事情 。單位對外仍然表現為沒有劃分子網的網路。
從主機號 借用 若干個位作為 子網號 subnet-id,而主機號 host-id 也就相應減少了若干個位。
凡是從其他網路發送給本單位某個主機的 IP 數據報,仍然是根據 IP 數據報的 目的網路號 net-id,先找到連接在本單位網路上的路由器。
然後 此路由器 在收到 IP 數據報後,再按 目的網路號 net-id 和 子網號 subnet-id 找到目的子網。
最後就將 IP 數據報直接交付目的主機。
劃分為三個子網後對外仍是一個網路
優點
1. 減少了 IP 地址的浪費 2. 使網路的組織更加靈活 3. 更便於維護和管理
劃分子網純屬一個單位內部的事情,對外部網路透明 ,對外仍然表現為沒有劃分子網的一個網路。
子網掩碼
(IP 地址) AND (子網掩碼) = 網路地址 重要,下面很多相關知識都會用到
舉例
例子1
例子2
默認子網掩碼
總結
子網掩碼是一個網路或一個子網的重要屬性。
路由器在和相鄰路由器交換路由信息時,必須把自己所在網路(或子網)的子網掩碼告訴相鄰路由器。
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每一個項目,除了要給出目的網路地址外,還必須同時給出該網路的子網掩碼。
若一個路由器連接在兩個子網上,就擁有兩個網路地址和兩個子網掩碼。
無分類編址的IPv4地址
為什麼使用無分類編址
無分類域間路由選擇 CIDR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CIDR 最主要的特點
CIDR使用各種長度的「 網路前綴 」(network-prefix)來代替分類地址中的網路號和子網號。
IP 地址從三級編址(使用子網掩碼)又回到了兩級編址 。
如何使用無分類編址
舉例
路由聚合(構造超網)
總結
IPv4地址的應用規劃
給定一個IPv4地址快,如何將其劃分成幾個更小的地址塊,並將這些地址塊分配給互聯網中不同網路,進而可以給各網路中的主機和路由器介面分配IPv4地址
定長的子網掩碼FLSM(Fixed Length Subnet Mask)
劃分子網的IPv4就是定長的子網掩碼
舉例
通過上面步驟分析,就可以從子網1 ~ 8中任選5個分配給左圖中的N1 ~ N5
採用定長的子網掩碼劃分,只能劃分出2^n個子網,其中n是從主機號部分借用的用來作為子網號的比特數量,每個子網所分配的IP地址數量相同
但是也因為每個子網所分配的IP地址數量相同,不夠靈活,容易造成IP地址的浪費
變長的子網掩碼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
無分類編址的IPv4就是變長的子網掩碼
舉例
4.4、IP數據報的發送和轉發過程
舉例
源主機如何知道目的主機是否與自己在同一個網路中,是直接交付,還是間接交付?
可以通過 目的地址IP 和 源地址的子網掩碼 進行 邏輯與運算 得到 目的網路地址
如果 目的網路地址 和 源網路地址 相同 ,就是 在同一個網路 中,屬於 直接交付
如果 目的網路地址 和 源網路地址 不相同 ,就 不在同一個網路 中,屬於 間接交付 ,傳輸給主機所在網路的 默認網關 (路由器——下圖會講解),由默認網關幫忙轉發
主機C如何知道路由器R的存在?
用戶為了讓本網路中的主機能和其他網路中的主機進行通信,就必須給其指定本網路的一個路由器的介面,由該路由器幫忙進行轉發,所指定的路由器,也被稱為 默認網關
例如。路由器的介面0的IP地址192.168.0.128做為左邊網路的默認網關
主機A會將該IP數據報傳輸給自己的默認網關,也就是圖中所示的路由器介面0
路由器收到IP數據報後如何轉發?
檢查IP數據報首部是否出錯:
若出錯,則直接丟棄該IP數據報並通告源主機
若沒有出錯,則進行轉發
根據IP數據報的目的地址在路由表中查找匹配的條目:
若找到匹配的條目,則轉發給條目中指示的嚇一跳
若找不到,則丟棄該數據報並通告源主機
假設IP數據報首部沒有出錯,路由器取出IP數據報首部各地址欄位的值
接下來路由器對該IP數據報進行查表轉發
逐條檢查路由條目,將目的地址與路由條目中的地址掩碼進行邏輯與運算得到目的網路地址,然後與路由條目中的目的網路進行比較,如果相同,則這條路由條目就是匹配的路由條目,按照它的下一條指示,圖中所示的也就是介面1轉發該IP數據報
路由器是隔離廣播域的
4.5、靜態路由配置及其可能產生的路由環路問題
概念
多種情況舉例
靜態路由配置
舉例
默認路由
舉例
默認路由可以被所有網路匹配,但路由匹配有優先順序,默認路由是優先順序最低的
特定主機路由
舉例
有時候,我們可以給路由器添加針對某個主機的特定主機路由條目
一般用於網路管理人員對網路的管理和測試
多條路由可選,匹配路由最具體的
靜態路由配置錯誤導致路由環路
舉例
假設將R2的路由表中第三條目錄配置錯了下一跳
這導致R2和R3之間產生了路由環路
聚合了不存在的網路而導致路由環路
舉例
正常情況
錯誤情況
解決方法
黑洞路由的下一跳為null0,這是路由器內部的虛擬介面,IP數據報進入它後就被丟棄
網路故障而導致路由環路
舉例
解決方法
添加故障的網路為黑洞路由
假設。一段時間後故障網路恢復了
R1又自動地得出了其介面0的直連網路的路由條目
針對該網路的黑洞網路會自動失效
如果又故障
則生效該網路的黑洞網路
總結
4.6、路由選擇協議
概述
網際網路所採用的路由選擇協議的主要特點
網際網路採用分層次的路由選擇協議
自治系統 AS :在單一的技術管理下的一組路由器,而這些路由器使用一種 AS 內部的路由選擇協議和共同的度量以確定分組在該 AS 內的路由,同時還使用一種 AS 之間的路由選擇協議用以確定分組在 AS之間的路由。
自治系統之間的路由選擇簡稱為域間路由選擇,自治系統內部的路由選擇簡稱為域內路由選擇
域間路由選擇使用外部網關協議EGP這個類別的路由選擇協議
域內路由選擇使用內部網關協議IGP這個類別的路由選擇協議
網關協議 的名稱可稱為 路由協議
常見的路由選擇協議
⑥ 計算機網路(3)
課程筆記,筆記主要來源於《計算機網路(第7版)》,侵刪
簡述/引言:
信道是鏈路的一個抽象,並非實際的描述。
數據鏈路層有兩種類型:
鏈路:一個結點到相鄰接待您的一段物理線路(有限或無線),中間沒有其他的交換結點。
數據鏈路:實現協議的硬體和軟體 + 鏈路 = 數據鏈路
網路適配器:一般都包括了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這兩層的功能
*規程:早期的數據通信協議
幀:點對點信道的數據鏈路層的協議數據單元
IP數據報:網路層協議數據單元(數據報、分組、包)
三個基本問題:封裝成幀、透明傳輸、差錯檢測
目前點對點鏈路中,使用最廣泛的數據鏈路層協議就是PPP協議
PPP協議:用戶計算機和ISP進行通信時所使用的數據鏈路層協議
PPP協議應滿足的需求(主要部分):
PPP協議的三個組成部分:
首部和尾部分別為四個欄位和兩個欄位
首部:
區域網的主要特點:網路為一個單位所擁有,且地理范圍和站點數目均有限
*區域網具有的優點:
區域網按網路拓撲進行分類有:星形網、環線網、匯流排網(現使用最多)
共享信道的方法:
乙太網的兩個標准:DIX Ethernet V2 和 IEEE的802.3標准
802.3標准把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拆成兩個子層:邏輯鏈路控制LLC子層(偏網路層)、媒體接入控制MAC子層(偏物理層)
適配器(網路介面卡/網卡)的作用:連接計算機與外界區域網
早期的乙太網是多個計算機連接在一條匯流排上的
匯流排的特點:廣播通信方式,實現一對一通信
為了通信的簡便,乙太網採取了兩種措施:
CSMA/CD協議(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
CSMA/CD協議特性:
關於碰撞:
集線器:在星型拓撲網路的中心增加的一種可靠性非常高的設備
集線器的特點:
令 , 為單程端到端時延, 為幀的發送時間
則 越小,乙太網的信道利用率就越高
極限信道率
只有當參數 遠小於1才能得到盡可能的信道利用率
MAC地址:48位(IEEE 802標准),是區域網中的硬體地址/物理地址,是每個站的「名字」或標識符(固化在適配器的ROM中的地址,一般不可更改)
IP地址:32位,代表了一台計算機,是終端地址(可更改)
MAC幀之間傳送要有一定的時間間隔
適配器對接收到的MAC幀的處理:先檢查MAC幀中的目的地址,若是本站的則收下再進行其它處理,否則直接丟棄
接收到的MAC幀有三種:
MAC幀的格式
兩種MAC幀格式標准:DIX Ethernet V2標准(乙太網V2標准)、IEEE的802.3標准
MAC幀的類型欄位用來標志上一層用的什麼協議,以便把接收到的MAC幀的數據上交給上一層的這個協議
IEEE 802.3標准規定的無效MAC幀:
(原理不變,擴大距離)
使用光纖和一對光纖調節器
使用多個集線器
好處:
缺點:
最初使用網橋
網橋的傳輸不會改變MAC幀的源地址
網橋的作用:對MAC幀的目的地址進行轉發和過濾
網橋的優點:
網橋的缺點:
後改用乙太網交換機
乙太網交換機 / 交換式集線器:工作在數據鏈路層,實質上就是一個多介面的網橋
乙太網交換機特點:是一種透明網橋(一種即插即用設備),其內部的幀交換表(地址表)是通過自學習演算法自動轉建立起來的
乙太網交換機可實現虛擬區域網(VLAN)
虛擬區域網:由一些區域網網段構成的與物理位置無關的邏輯組
⑦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多久看完
pyright © 1999-2020, CSD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打開APP
不吃牛油果
關注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 【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及網際網路】 原創
2021-12-08 14:43:31
2點贊
不吃牛油果
碼齡3年
關注
目錄
1.1 什麼是網際網路
1.1.1 具體構成描述
1.1.2 服務描述
1.1.3 網路協議
1.2 網路邊緣
1.2.1 接入網
1.3 網路核心
1.3.1分組交換
1.3.2 電路交換
1.3.3 報文交換
1.4 交換網中的時延,丟包和吞吐量
1.5 協議層次及其服務模型
1.1 什麼是網際網路
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描述網際網路
1.1.1 具體構成描述
端系統(主機):與網際網路相連的設備
端系統通過通信鏈路和分組交換機連接到一起
通信鏈路由不同的物理媒體組成,傳播速度用bit/s來計算
分組:當一台端系統要向另一台端系統發送數據時,發送端系統將數據分段,並為每段加上頭部位元組,由此形成的信息包叫分組
分組通過網路發送到接收端系統,在那裡被裝配成初始數據
分組交換機從它的一條入通信鏈路接收到達的消息,並從它的一條出通信鏈路轉發該條消息
最著名的分組交換機:路由器和鏈路層交換機
路由器通常用作網路核心
鏈路層交換機常用在接入網
一個分組所經歷的一系列的通信鏈路和分組交換機稱為通過網路的路徑
端系統通過**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ISP)**接入網際網路中
每個ISP本身就是一個由多台分組交換機和通信鏈路組成的網路,各ISP為端系統提供了不同類型的網路接入
端系統,分組交換機和其他網路部件都需要運行一系列的協議
網際網路最重要的協議TCP/IP
IP協議定義了路由器和端系統之間交換的分組格式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1.1.2 服務描述
分布式應用程序: 應用程序涉及在多個相互交換數據的端系統,故稱他們分布式應用程序。
與網際網路相連的端系統都有一個套接字介面,該介面規定了運行在端系統上的程序請求在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向另一個端系統上特定的目的程序交付數據的方式
網際網路套接字介面是一個發送程序必須遵守的規則合集
1.1.3 網路協議
在網際網路中,任何兩個以上的遠程通訊實體的所有活動都受協議的制約
協議定義了在兩個通訊實體之間交換的報文的格式和順序,以及報文的發送或接收一條報文或其他時間所採取的動作
1.2 網路邊緣
位於網路邊緣的主機又分為兩類:客戶和伺服器
客戶通常是桌面PC,智能手機等
伺服器是更強大的機器,用於存儲和發布Web頁面,郵件等
1.2.1 接入網
接入網:是將端系統物理連接到其邊緣路由器的網路
邊緣路由器 是端系統到任何其他遠程端系統的路徑上的第一台路由器
家庭接入有兩種最流行的類型:數字用戶線(DSL)和電纜
1.3 網路核心
網路核心: 又端系統的分組交換機和鏈路構成的網狀網路
1.3.1分組交換
端系統之間彼此交換報文,報文可以執行一種控制功能,也可以包含數據
為了從源端系統向目的端系統發送一個報文,源將上報文劃分為較小的數據塊,稱為分組
分組以鏈路的最大傳輸速率的速度通過通信鏈路
多數分組交換機在鏈路的輸入端使用存儲轉發傳輸,是指在交換機開始向輸出鏈路傳輸該分組的第一個比特之前,必須接受到整個分組
每台分組交換機和多個鏈路連接,對於每條相連的鏈路,該分組交換機具有一個輸出緩存,它用於存儲路由器准備發往那條鏈路的分組
如果該鏈路正在傳輸其他分組,那麼該分組必須在輸出緩存等待,這叫排隊時延
一個到達的分組可能發現輸出緩存已經滿了的情況,此時將出現分組丟包的情況
每個端系統都有一個IP地址。當源主機向目的主機發送一個分組時,源在該分組的首部包含了目的主機的IP地址
1.3.2 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在這個發送者可以發送信息之前,電話網路必修要先在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建立一條連接。這是條真正的連接,在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交換機都是維持著的。
當網路把這個電路建立好之後,在這個網路中的鏈路的傳輸速率也是維持好的。所以發送者可以以穩定的速率傳輸數據給接收者
鏈路中的電路是通過頻分復用FDM和時分復用TDM來實現的
對於FDM,鏈路的頻譜由跨越鏈路創建的所有連接共享。在連接期間鏈路為每條連結專用一個頻率。
在電話網路中,這個頻寬通常是4kHz,該頻段的寬度稱為帶寬
對於TDM,時間被劃分為固定的幀,每個幀又被劃分為固定數量的時隙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的區別:
電路交換的三個步驟:
建立連接(分配通信資源)
通話(一直佔用通信資源)
釋放連接(歸還通信資源)
1.3.3 報文交換
報文交換
一個應用發送信息的整體就是一個報文。
在數據交換過程中,要以整個信息作為一個整體,一次性轉發到下一個鄰接路由器上,路由器再把整個報文接收到,再決定這個報文怎麼轉發,從哪個介面轉發出去,直至目的主機。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1.4 交換網中的時延,丟包和吞吐量
我們希望網際網路服務在任意兩個端系統之間隨心所欲的瞬間移動數據而沒有任何數據損失,但那時不可能的,
所以計算機網路要限制在端系統之間的吞吐量:每秒能夠傳送的數據量
當一個分組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該分組在沿途的每個節點經受了不同的時延:節點處理時延,排隊時延,傳輸時延,傳播時延,這些時延累加就是節點總時延
節點處理時延: 檢查分組首部和決定將該分組導向何處需要的時間
排隊時延: 在隊列中,當分組在鏈路上等待傳輸時,經受排隊時延
傳輸時延: 路由器推出整個分組需要的時間
傳播時延: 將分組傳播到另一個節點需要的時間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到達分組時發現隊列滿了。由於沒有地方存儲這個分組,路由器將丟棄該分組,形成丟包
一個節點的性能不止可以從時延看出來,也可以從丟包率看出來
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
吞吐量被常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路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路;吞吐量受網路帶寬或額定速率的限制。
時延帶寬積
時延帶寬積 = 傳播時延 × 帶寬
若發送端連續發送數據,則在所發送的第一個bit即將到達終點時,發送端就已經發送了時延帶寬積個bit;
鏈路的時延帶寬積又稱為以bit為單位的鏈路長度。
往返時間RRT
在許多情況下,網際網路上的信息不僅僅單方向傳輸,而是雙向交互;
我們有時候很需要知道雙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時間。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 用來表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
網路利用率: 全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
利用率並非越高越好,當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時,該信道引起的時延也會迅速增加,如下圖所示;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丟包率
丟包率即分組丟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傳輸過程中丟失的分組數量與總分組數量的比率;
分組丟失的兩個主要原因:分組誤碼,結點交換機緩存隊列滿(網路擁塞)。
1.5 協議層次及其服務模型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文章知識點與官方知識檔案匹配
網路技能樹首頁概覽
22919 人正在系統學習中
打開CSDN APP,看更多技術內容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筆記02_A橙_的博客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學習筆記02:運輸層。 運輸層介於應用層與網路層之間,為應用層提供了直接的通信服務。在應用層時已經介紹了兩種運輸層協議UDP和TCP,本章主要介紹這兩個協議和運輸層的原理及實現。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 自頂向下方法》學習整理_TiSam的博客
《計算機網路 自頂向下方法》學習整理計算機網路1、計算機網路(1)英特網(2)網路邊緣(3)網路核心(4)時延、丟包、吞吐量(5)協議層次2、應用層(1)應用層協議(2)Web和HTTP(3)SMTP(4)DNS3、運輸層(1)運輸層服務(2)無連接運輸:UDP...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
自頂向下方法來自於計算機演算法的其中一種思想結晶。當然在我們所了解的演算法中還有許多種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是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工具/原料遞歸網路程序方法演算法方法/步驟自頂自下主要是一種演算法的實現,在不知道結果的情況之下,使用一種方法進行演算,得到一種正確的結果,也就可以命名用自頂向下的思想進行實現了。在方程式內,對於未知的結果也就是進行一種推...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一)——計算機網路和網際網路
不要成為理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寫在前面 為了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計算機網路》這門課程,打算把自己的學習筆記轉化為博客,以便於更好地復習,也便於大家一起學習與交流。 參考課程:中科大-鄭老師《計算機網路》 參考書籍:《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原書第七版 什麼是Internet? 網際網路是一個世界范圍的計算機網路,即它是一個互聯了遍及全世界數計算設備的網路。 具體構成及描述 計算設備 : 主機(端系統)、運行的網路應用程序 節點: 主機及其上運行的應用程序 路由器、交換機等網路交換設備 例如:手機、平.
繼續訪問
最新發布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筆記)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第7版)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 通信網路筆記(自頂向下的方法)from top to the botton of MIT
網路利用率大並不是好事:會導致網路很堵,速度變慢。時延變長。 第一章計算吞吐量: 考慮下圖,其中有一個機構網路連接到互聯網。假設平均對象大小為900,000位,並且從機構的瀏覽器到原始伺服器的平均請求速率為每秒15個請求。還假設從接入鏈路互聯網上的路由器轉發HTTP請求到收到響應所需的時間平均為3秒。對於平均接入延遲(access delay),即從互聯網路由器到機構路由器的延遲,可以建模為,ta是通過訪問鏈路發送對象所需的平均時間(也就是機構網路到原始伺服器網路的時間,圈起來的部分),b是對象到達訪問鏈路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Wireshark lab(一)
Getting Started Wireshark:A packet sniffer for observing the messages exchanged between executing protocol entities A packet sniffer captures (「sniffs」) messages being sent/received from/by your computer; it will also typically store and/or display the con
繼續訪問
熱門推薦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學習筆記
目錄 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和網際網路 1.1 什麼是網際網路 1.1.1 組成描述 1.1.2 服務描述 1.1.3 協議 1.2 網路的邊緣 1.2.1 接入網 1.2.2 物理媒體 1.3 網路核心 1.3.1 分組交換 1.3.2 電路交換 1.3.3 分組交換和電路交換的對比 1.3.4 網路的網路 1.4 分組交換中的時延、丟包、吞吐量 1.4.1 分組交換...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 自頂向下方法
文章目錄學習本書的目的一、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和網際網路二、使用步驟總結 學習本書的目的 主要目的並不是學習計算機網路的只是,而是學習作者的思維方式,以及自己對這種思維方式的理解。 一、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和網際網路 這一章首先描述了什麼是網際網路,以及網際網路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讓我對網際網路很感興趣,然後就描述了網際網路中最簡單的例子,兩個端之間的數據傳輸,講解數據傳輸的時候從協議到路由器最後到通信衛星,讓我腦子里大致有個輪廓,就是兩個端傳遞需要那些設備支持。由兩個端的數據傳輸,自然將到了多端傳輸,多端傳輸一個是多端之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網路層
將路由器、交換機和目前大多數網路設備的功能進一步抽 象成:按照流表(由控制平面設置的控制邏輯)進行PDU。:替換目標IP地址和埠號,採用存
⑧ 計算機網路自學筆記:選路演算法
網路層必須確定從發送方到接收方分組所經過的路徑。選路就是在網路中的路由器里的給某個數據報確定好路徑(即路由)。
一 台主機通常直接與一台路由器相連接,該路由器即為該主機的默認路由器,又稱為該主機的默認網關。 每當某主機向外部網路發送一個分組時,該分組都被傳送給它的默認網關。
如果將源主機的默認網關稱為源路由器,把目的主機的默認網關稱為目的路由器。為一個分組從源主機到目的主機選路的問題於 是可歸結為從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選路問題。
選路演算法的目標很簡單:給定一組路由器以及連接路由器的鏈路,選路演算法要找到一條從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最好路徑,通常一條好路徑是指具有最低費用的路徑。
圖 G=(N,E)是一個 N 個節點和 E 條邊的集合,其中每條邊是來自 N 的一對節點。在網 絡選路的環境中,節點表示路由器,這是做出分組轉發決定的節點,連接節點的邊表示路由 器之間的物理鏈路。
一條邊有一個值表示它的費用。通常一條邊的費用可反映出對應鏈路的物理長度、鏈路速度或與該鏈路相關的費用。
對於 E 中的任一條邊(xy)可以用 c(xy )表示節點 x 和 y 間邊的費用。一般考慮的都是無向 圖,因此邊(xy)與邊(y x)是相同的並且開銷相等。節點 y 也被稱為節點 x 的鄰居。
在圖中為各條邊指派了費用後,選路演算法的目標自然是找出從源到目的間的最低費用路徑。圖 G=(N,E)中的一條路徑(Path)是一個節點的序列,使得每一對以(x1,x2), (x2,x3),…,是 E 中的邊。路徑的費用是沿著路徑所有邊費用的總和。
從廣義上來說,我們對 選路演算法分類的一種方法就是根據該演算法是全局性還是分布式來區分的。
.全局選路演算法: 用完整的、全局性的網路信息來計算從源到目的之間的最低費用路徑。
實際上, 具有全局狀態信息的演算法常被稱作鏈路狀態 LS 演算法, 因為該演算法必須知道網路中每條鏈路的費用。
.分布式選路演算法: 以迭代的、分布式的方式計算出最低費用路徑。通過迭代計算並與相鄰節點交換信息,逐漸計算出到達某目的節點或一組目的節點的最低費用路徑。
DV 演算法是分布式選路演算法, 因為每個節點維護到網路中的所有其他節點的費用(距離)估計的矢量。
選路演算法的第二種廣義分類方法是根據演算法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來分類。
一: 鏈路狀態選路演算法 LS
在鏈路狀態演算法中,通過讓每個節點向所有其他路由器廣播鏈路狀態分組, 每個鏈路狀態分組包含它所連接的鏈路的特徵和費用, 從而網路中每個節點都建立了關於整個網路的拓撲。
Dijkstra 演算法計算從源節點到網路中所有其他節點的最低費用路徑.
Dijkstra 演算法是迭代演算法,經演算法的第 k 次迭代後,可知道到 k 個目的節點的最低費用路徑。
定義下列記號:
D(V)隨著演算法進行本次迭代,從源節點到目的節點的最低費用路徑的費用。
P(v)從源節點到目的節點 v 沿著當前最低費用路徑的前一節點(,的鄰居)。
N`節點子集;如果從源節點到目的節點 v 的最低費用路徑已找到,那麼 v 在 N`中。
Dijkstra 全局選路演算法由一個初始化步驟和循環組成。循環執行的次數與網路中的節點個數相同。在結束時,演算法會計算出從源節點 u 到網路中每個其他節點的最短路徑。
考慮圖中的網路,計算從 u 到所有可能目的地的最低費用路徑。
.在初始化階段 ,從 u 到與其直接相連的鄰居 v、x、w 的當前已知最低費用路徑分別初始化為 2,1 和 5。到 y 與 z 的費用被設為無窮大,因為它們不直接與 u 連接。
.在第一次迭代時, 需要檢查那些還未加到集合 N`中的節點,找出在前一次迭代結束時具有最低費用的節點。那個節點是 x 其費用是 1,因此 x 被加到集合 N`中。然後更新所有節點的 D(v),產生下表中第 2 行(步驟)所示的結果。到 v 的路徑費用未變。經過節點 x 到 w 的 路徑的費用被確定為 4。因此沿從 u 開始的最短路徑到 w 的前一個節點被設為 x。類似地, 到 y 經過 x 的費用被計算為 2,且該表項也被更新。
.在第二次迭代時 ,節點 v 與 y 被發現具有最低費用路徑 2。任意選擇將 y 加到集合 N` 中,使得 N』中含有 u、x 和 y。通過更新,產生如表中第 3 行所示的結果。
.以此類推…
當 LS 演算法結束時,對於每個節點都得到從源節點沿著它的最低費用路徑的前繼節點, 對於每個前繼節點,又有它的前繼節點,按照此方式可以構建從源節點到所有目的節點的完 整路徑。
根據從 u 出發的最短路徑,可以構建一個節點(如節點 u)的轉發表。
二 距離矢量選路演算法 DV
LS 演算法是一種使用全局信息的演算法,而距離矢量演算法是一種迭代的、非同步的和分布式的演算法。
Bellman-Ford 方程:
設 dx(y)是從節點 x 到節點 y 的最低費用路徑的費用,則有 dx(y) = min {c(x,v) + dv(y) }
PS: 方程中的 min,是指取遍 x 的所有鄰居。
Bellman-Ford 方程含義相當直觀,意思是從 x 節點出發到 y 的最低費用路徑肯定經過 x 的某個鄰居,而且 x 到這個鄰居的費用加上這個鄰居到達目的節點 y 費用之和在所有路徑 中其總費用是最小的。 實際上,從 x 到 v 遍歷之後,如果取從 v 到 y 的最低費用路徑,該路 徑費用將是 c(x,v)+ dv(y)。因此必須從遍歷某些鄰居 v 開始,從 x 到 y 的最低費用是對所有鄰 居的 c(x,v)+dv(y)的最小值。
在該 DV 演算法中,當節點 x 看到它的直接相連的鏈路費用變化,或從某個鄰居接收到一 個距離矢量的更新時,就根據 Bellman-Ford 方程更新其距離矢量表。
三 LS 與 DV 選路演算法的比較
DV 和 LS 演算法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計算選路問題。
在 DV 演算法中,每個節點僅與它的直接相連鄰居交換信息,但它為它的鄰居提供了從其 自己到網路中(它所知道的)所有其他節點的最低費用估計。
在 LS 演算法中,每個節點(經廣播)與所有其他節點交換信息,但它僅告訴它們與它直接 相連鏈路的費用。
·報文復雜性:
LS 演算法要求每個節點都知道網路中每條鏈路的費用,需要發送 O(nE)個消息。
DV 演算法要求在每次迭代時,在兩個直接相連鄰居之間交換報文,演算法收斂所需的時間 依賴於許多因素。當鏈路費用改變時,DV 演算法僅當在會導致該節點的最低費用路徑發生改 變時,才傳播已改變的鏈路費用。
·收效速度:
DV演算法收斂較慢,且在收斂時會遇到選路環路。DV演算法還會遭受到計數到無窮的問題。
•健壯性: 在 LS 演算法中,如果一台路由器發生故障、或受到破壞,路由器會向其連接的鏈路廣播 不正確費用,導致整個網路的錯誤。
在 Dv 演算法下, 每次迭代時,其中一個節點的計算結果會傳遞給它的鄰居,然後在下次迭代時再間接地傳遞給鄰居的鄰居。在這種情況下,DV 演算法中一個不正確的計算結果也會擴散到整個網路。
四.層次選路
兩個原因導致層次的選路策略:
•規模: 隨著路由器數目增長,選路信息的計算、存儲及通信的開銷逐漸增高。
•管理自治: 一般來說,一個單位都會要求按自己的意願運行路由器(如運行其選擇的某 種選路演算法),或對外部隱藏其內部網路的細節。
層次的選路策略是通過將路由器劃分成自治系統 AS 來實施的。
每個 AS 由一組通常在相同管理控制下的路由器組成(例如由相同的 ISP 運營或屬於相同 的公司網路)。在相同的 AS 內的路由器都全部運行同樣的選路演算法。
在一個自治系統內運行的選路演算法叫做自治系統內部選路協議。 在一個 AS 邊緣的一台 或多台路由器,來負責向本 AS 之外的目的地轉發分組,這些路由器被稱為網關路由器
在各 AS 之間,AS 運行相同的自治系統間選路協議。
⑨ 計算機課程總結怎麼寫
課程總結萬能模板如下:
眨眼一個學期過了,在這一學期中學到了很多關於計算機的知識及應用,收獲頗豐,雖然之前對於這些都有接觸和了解,但通過學習才知道自己了解的還是太少了,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而通過這一學期計算機的學習正好彌補了自己的不足。
雖然還有很多地方掌握的不是很好,但以後我會通過不斷地練習去慢慢掌握。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我通過結合自己本身有了幾點體會:
1、初學者對計算機都是比較薄弱的,對一些、應用操作理解起來很困難要從整體上較好理解很把握應用軟體,不是僅僅靠買幾本專業書就能知道的,我們平時不僅要多做練習,記筆記,還要實際應用。
2、要多了解相關知識,讀思考,多提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要學以致用,計算機網路使學習、生活、工作的資源消耗大為降低。
我們是新一代的人用的都是高科技,也隨著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高科技的,需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才能更好的幫助我們工作,生活。不過有時也要動我們的腦子,要個人親身去體會、,去實踐,把各項命令的位置,功能,用法記熟,做熟。
3、提高我們整體的知識,打好基礎。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授課老師深入淺出,讓我們自己積極動手操作,結合實踐來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使每個學員得到了一次鍛煉的機會。
其次,學習了常用的辦公軟體,主要有word,excel,powerpoint等,以及常用的計算機知識的應用技巧,同時也學習了一些解決實際應用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的方法,相信這次學習,會讓我在今後的工作中運用電腦時能夠得心應手。
為了提高大家的認識,老師不僅採用操作演示的辦法,而且還為我們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
同時在學習中我們不僅學到很多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和其他學員之間的交流。同學們坐在一起暢所欲言,互相討論,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讓老師來幫助解決,這樣使得相互之間都得到了學習,鞏固知識的機會,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通過這次學習我真正體會到了計算機知識的更新是很快的,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轉變我們傳統的教育觀念,來充實我們的計算機技能,已經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識,才能在以後把工作做得更好。我們也渴望能夠多學關於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我相信在更多的學習機會中,我們懂的也會越來越多。
課程總結注意事項:
1、無論從哪種方式設計課堂總結,都要緊扣教學內容,把握住教學重點,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化、明確化,加深理解和鞏固,達到強化記憶的目的。
2、課堂總結切忌由教師包辦代替,要師生共同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想方設法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討論。只有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才能發揮課堂總結的作用。
3、課堂總結時,不光要從教材內容、教學要求出發,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智力水平、知識結構的差異。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千方百計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地利用好每堂課的最後幾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