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計算機網路的可靠性是勢在必行的
近年來,計算機網路不斷發展,各行各業的主要業務都依賴於計算機網路。下面,筆者將列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行業對計算機網路的依賴性。
1.1商業活動對計算機網路的需求
1.1.1對於企業內部通信及管理的需求
如今,計算機網路己經在企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企業中的各個部門都可以藉助網路來互相聯系與交流,部門之間可以通過QQ、MSN、飛鴿傳書、電子郵箱、微信等來交換資料,甚至可以藉助計算機網路來發布通知。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目前許多企業是合資企業,合資企業中的員工可能會在不同的地區,而互聯網則解決了由於地域之隔而無法及時通訊的問題。計算機網路的這個作用也同樣適用於全國,乃至全球的連鎖企業。
1.1.2對於企業業務方面的需求
計算機網路的普及,正好開拓了企業的銷售渠道,例如網購。網路課程。具有客戶端的網路游戲等。另外還出現了一個新詞:網路銷售。可見,網路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恰巧成為一些企業的商機。
1.1.3對於企業與客戶方面的需求
企業的壯大離不開忠實客戶的支持,而與這些數量龐大的客戶群打交道,就必須藉助於計算機網路的幫助。網路可以幫助企業用戶整理客戶資料,並上傳到雲空間備份。網路也允許企業與客戶直接單線聯系,這只要藉助於客戶端便可實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網路被非法入侵或者網路癱瘓,都會對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1.2教育事業對計算機網路的需求
計算機網路走入校園己經是尋常事了,學校需要構建完整的校園網來保證整個校園的正常秩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藉助於網路收集整理更多有趣有用的知識來豐富講課的內容,讓學生更加容易地學到相關知識;在業余時間里,學生可以通過網路,自己在互聯網上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或者登錄學校的資源網,下載有用的知識與素材。
1.3普通家庭用戶對計算機網路的需求
家庭網路相對於前者顯得更為簡單,普通用戶只希望有穩定網速的網路可供自己使用,有的人利用網路玩游戲、聊天、看電視劇等,也有的人利用網路炒股、做生意。一旦網路受到侵襲,輕則無法上網,影響用戶心情,重則會造成金錢的損失與重要資料文件的丟失。
2影響計算機網路的因素
2.1硬體設備
硬體設備是影響計算機網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二者的關系是,硬體設備的防禦能力越強,計算機網路的可靠性就越強。
2.2通信線纜
在綜合布線時,使用的通信線纜會直接影響到網路的可靠性,如果選用屏蔽雙絞線或者光纖,不僅通訊的信號不會有太大的損耗,而且信號也不會被別人竊取,而非屏蔽的雙絞線在通信可靠性方面就會差很多。
2.3網路管理系統
網路管理系統也是影響計算機網路可靠性的因素之一。一個嚴密完整的計算機網路管理系統具備防火牆等安全設備,可以有效維護網路的可靠性,而網路管理系統的不完善,會導致網路的不安全。
2.4網路的拓撲結構
網路的拓撲結構是影響計算機網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網路拓撲結構有匯流排型。星型。環型。網狀型。樹型。混合型等。匯流排型是將所有通信設備連接到一條匯流排上,這種拓撲結構最為簡單,卻也是最不可靠的,一旦匯流排上有一點無法通信或受到攻擊,那麼整個匯流排上的通訊設備都會癱瘓。星型拓撲結構是以一點為中心,向其他各個方向發散分布通訊設備的網路拓撲結構,其好處在於,除中心點外的其他任何設備都互不幹擾,互不妨礙,一旦中心點的伺服器受到攻擊,那麼整個網路就會陷入癱瘓。環型也是重要的網路拓撲結構之一,環型類似於匯流排型,若一點受到攻擊,其他點也會癱瘓,但如果此處採用雙環型網路拓撲結構則會解決這一問題。雙環型網路拓撲結構是將兩個環型結構,里外相連,其中一條線是輔線,屬於冗餘,平時正常工作時不通訊,一旦主環線上有一點斷開,那麼副環線便會與有一點斷開的主環線共同組成一個新的環型結構,並繼續保持通信。相比而下,網狀型這種網路拓撲結構更具有可靠性,它繼承了雙環型的優點,並且更加靈活。樹型網路拓撲結構使用得並不太多,在此不作過多解釋。
3提高計算機網路可靠性的方法
如今,網路己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對於計算機網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問題己經無法迴避。下面將討論提高計算機網路可靠性的具體措施。
3.1網路通訊線纜的使用
計算機與其他通信設備之間得以連通,需要的便是通訊的線纜,所以通訊線纜的質量也會影響計算機網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為保證網路的可靠性,可以選用屏蔽雙絞線或者光纖作為通訊介質,這樣需要傳遞的信息會由模擬信號通過AD轉換器轉換成數字信號,在通訊線纜上傳遞,到達目的端後,又會通過DA轉換器轉換回模擬信號供計算機接收,這樣便實現了計算機之間的通訊。
3.2網路拓撲結構的`優化
要實現計算機網路的可靠性,在建網之初就需要將鏈路冗餘。負載均衡等問題考慮進去。在大型網路構建中可以選用較為復雜也較為安全的網狀型網路拓撲結構作為網路拓撲設計的總體框架。在網路設計中,可以選用虛擬網關備份技術來防止網路中心出現單點故障,將兩台核心機組成VRRP熱備份組,其中一台為主,另一台為輔,實現一種鏈路冗餘,達到雙核心架構的效果。
還可以在網路中按照具體要求劃分VLAN,以實現路由冗餘和負載均衡。在核心交換機與路由器之間配置OSPF協議.在二層匯聚與接入交換機,交換機自動進行MSTP協議協商,保證二層交換網路的通暢,核心交換機配置VRRP組分擔數據流量。
在對網路的配置過程中,可以選用生成樹協議,產生一條鏈路冗餘,防止網路中單點斷裂造成整個網路的癱瘓。網路拓撲結構的優化是計算機網路可靠性的重要指標,只有實現了這一層,網路的穩定性才能有所保障。
3.3使用多層網路結構
在組建網路時,可選用多層網路結構來保證計算機網路的可靠性。多層網路結構,就是將不同的網路設備劃分為多個層次,每個層次所負責實現的功能也不同。計算機網路多層結構需要靠三層設備實現。組建完成的多層網路可以減少網路不安全造成的損失,以此來達到增加可靠性的目的。
多層網路結構一般包含3層,即用戶訪問層。分布層。核心層多層網路結構也是一種集路由器(或三層交換機)和集線器(或二層交換機)為一體的網路結構。接入層是將底層的網路設備接入到整個網路中的入口,也是為整個網路提供帶寬的入口。接入層是整個網路結構中對設備要求最低的,所以成本也是最低的,這是其優勢之一。匯聚層相較於接入層而言,對設備的要求會更高一點。匯聚層是匯聚接入層所有信息點的匯聚點,也是接入層與核心層之間的橋梁。匯聚層所用到的網路設備一般是三層交換機。核心層是整個網路最關鍵的部分,一般由路由器組成。核心層是整個網路信息的最終承受者與匯聚者。多層的網路結構能夠有效提高計算機網路的可靠性。
3.4及時更替舊的設備
現在網路設備的更替速度非常快,稍不留意便會被飛速發展的科技甩在身後,所以及時更替廢舊的網路設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將決定網路設備的可靠性。對於網路設備的更替,無論軟體還是硬體,都需要及時換成新的,以保證計算機網路的可靠性。
4結語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對於計算機網路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計算機網路己經遍布於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中,無法忽視。隨之而來的問題則是如何讓人們能夠安心地使用互聯網通信。娛樂。如今,計算機網路的可靠性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表示人們的安全意識提高了。這不單單只是能否上網的問題,還涉及個人的隱私。成果。財產等問題,許多案例都涉及了安全的問題。所以,提高計算機網路的可靠性勢在必行。
⑵ 3、決定計算機網路性能的三個主要指標是什麼
1)運算速度。運算速度是衡量計算機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
2)字長。一般說來,計算機在同一時間內處理的二進制位數
(3)內存儲器的容量
⑶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 )。 ( )
是誤碼率 。
誤碼率=傳輸中的誤碼/所傳輸的總碼數*100%。如果有誤碼就有誤碼率。 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10。這個誤碼率標準是針對脈沖振幅調制(PAM-5)編碼而設定的,也就是千兆乙太網的編碼方式。
誤碼的產生是由於在信號傳輸中,衰變改變了信號的電壓,致使信號在傳輸中遭到破壞,產生誤碼。噪音、交流電或閃電造成的脈沖、傳輸設備故障及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誤碼(比如傳送的信號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各種不同規格的設備,均有嚴格的誤碼率定義,如通常視/音頻雙向光端機的誤碼率應該在:(BER)≤10E-9。
(3)計算機網路可靠性的重要指標擴展閱讀:
頻帶利用率是衡量數據通信系統有效性的指標。它是單位頻帶內所能傳輸的信息速率,可表示為:
nb = Rb / B (bps/Hz) (設B為信道所需的傳輸帶寬, Rb為信道的信息傳輸速率,則頻帶利用率)
或 n = Rb / B(Baud/Hz)
根據比特率與波特率的關系,進一步可推得: n = RB log2M / B (bps/Hz)
從上可以看出,若碼元速率相同,加大M或減少B都可使頻帶利用率提高。前者可採用多進制調制技術實現,後者可採用單邊調制、部分響應等壓縮發送信號頻譜的方法 。
⑷ 計算機網路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速率、帶寬、吞吐量、時延、時延帶寬積、往返時間RTT、利用率
⑸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什麼
誤碼率。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誤碼率,即傳輸前後或出錯前後的出錯碼元數與總碼元數之比,當以二進制位為碼元時,誤碼率表示錯誤的比特數與總比特數之比。數據傳輸指數據發送端依據與接收端約定的規程或協議,將發送的數據進行編碼後,通過傳輸介質上的傳輸信道(或稱鏈路)傳輸到數據接收端的過程和技術。
⑹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有效性的指標是什麼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有效性的指標是誤碼率。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誤碼率。誤碼率越低,表明網路的傳輸可靠性越高。
誤碼率一般縮寫為BER,即Bit Error Ratio的縮寫,是衡量一定量數據在規定時間內數據傳輸精確性的指標。誤碼率 = 傳輸中的誤碼 / 所傳輸的總碼數 * 100%。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的-10次方。
⑺ 計算機網路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標
計算機網路常用性能指標有:
1、速率:連接在計算機網路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
2、帶寬:網路通信線路傳送數據的能力。
3、吞吐量:單位時間內通過網路的數據量。
4、時延: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
5、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帶寬。
6、往返時間RTT:數據開始到結束所用時間。
7、利用率信道:數據通過信道時間。
(7)計算機網路可靠性的重要指標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中的時延是由一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1)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因此發送時延也叫做傳輸時延。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發送速率(bit/s)
(2)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大的傳播速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5km/s。
發送時延發生在機器內部的發送器中,與傳輸信道的長度沒有任何關系。傳播時延發生在機器外部的傳輸信道媒體上,而與信道的發送速率無關。信號傳送的距離越遠,傳播時延就越大
(3)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需要花費一定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分組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合適的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4)排隊時延
分組在進行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取決於網路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量很大時會發生隊列溢出,使分組丟失,這相當於排隊時延無窮大。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以上四種時延之和: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一般來說,小時延的網路要優於大時延的網路。
⑻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什麼
是誤碼率 。
誤碼率=傳輸中的誤碼/所傳輸的總碼數*100%。如果有誤碼就有誤碼率。 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10。這個誤碼率標準是針對脈沖振幅調制(PAM-5)編碼而設定的,也就是千兆乙太網的編碼方式。
誤碼的產生是由於在信號傳輸中,衰變改變了信號的電壓,致使信號在傳輸中遭到破壞,產生誤碼。噪音、交流電或閃電造成的脈沖、傳輸設備故障及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誤碼(比如傳送的信號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各種不同規格的設備,均有嚴格的誤碼率定義,如通常視/音頻雙向光端機的誤碼率應該在:(BER)≤10E-9。
(8)計算機網路可靠性的重要指標擴展閱讀:
頻帶利用率是衡量數據通信系統有效性的指標。它是單位頻帶內所能傳輸的信息速率,可表示為:
nb = Rb / B (bps/Hz) (設B為信道所需的傳輸帶寬, Rb為信道的信息傳輸速率,則頻帶利用率)
或 n = Rb / B(Baud/Hz)
根據比特率與波特率的關系,進一步可推得: n = RB log2M / B (bps/Hz)
從上可以看出,若碼元速率相同,加大M或減少B都可使頻帶利用率提高。前者可採用多進制調制技術實現,後者可採用單邊調制、部分響應等壓縮發送信號頻譜的方法 。
⑼ 計算機網路中服務質量指標有哪些
應該是這四個,主要包括:
*
可用性:用戶與網路連接的可靠性。
*
傳輸延遲:兩個參照點之間發送和接收數據包的時間間隔。
*
可變延遲:也稱為延遲抖動,指接收的一組數據流中數據包之間的時間差異。
*
吞吐量:網路中發送數據包的速率,可用平均速率或峰值速率表示。
*
丟包率:在網路中傳輸數據包時丟棄數據包的最高比率。數據包丟失一般是由網路擁塞引起的。
一般在QoS保證的實現中,可以根據具體應用的不同要求將這些參數組合起來構成不同的服務等級。
⑽ 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可靠性有哪些
可靠性是網路信息系統能夠在規定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功能的特性。可靠性是系統安全的最基於要求之一,是所有網路信息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目標。網路信息系統的可靠性測度主要有三種:抗毀性、生存性和有效性。
抗毀性是指系統在人為破壞下的可靠性。比如,部分線路或節點失效後,系統是否仍然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務。增強抗毀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各種災害(戰爭、地震等)造成的大面積癱瘓事件。
生存性是在隨機破壞下系統的可靠性。生存性主要反映隨機性破壞和網路拓撲結構對系統可靠性的影響。這里,隨機性破壞是指系統部件因為自然老化等造成的自然失效。
有效性是一種基於業務性能的可靠性。有效性主要反映在網路信息系統的部件失效情況下,滿足業務性能要求的程度。比如,網路部件失效雖然沒有引起連接性故障,但是卻造成質量指標下降、平均延時增加、線路阻塞等現象。
可靠性主要表現在硬體可靠性、軟體可靠性、人員可靠性、環境可靠性等方面。硬體可靠性最為直觀和常見。軟體可靠性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內,程序成功運行的概率。人員可靠性是指人員成功地完成工作或任務的概率。人員可靠性在整個系統可靠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系統失效的大部分原因是人為差錯造成的。人的行為要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受到其技術熟練程度、責任心和品德等素質方面的影響。因此,人員的教育、培養、訓練和管理以及合理的人機界面是提高可靠性的重要方面。環境可靠性是指在規定的環境內,保證網路成功運行的概率。這里的環境主要是指自然環境和電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