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中mac是指什麼
MAC:Media Access Control. 由於大量的計算機在乙太網內「共享「數據流,所以必須有一個統一的辦法用來區分傳遞給不同計算機的數據流的。這種問題不會發生在撥號用戶身上,因為計算機會假定一切數據都由你發動給modem然後通過電話線傳送出去。可是,當你發送數據到乙太網上的時候,你必須弄清楚,哪台計算機是你發送數據的對象。的確,現在有大量的雙向通訊程序出現了,看上去,他們好像只會在兩台機器內交換信息,可是你要明白,乙太網的信息是共享的,其他用戶,其實一樣接收到了你發送的數據,只不過是被過濾器給忽略掉了。 MAC地址是由一組6個16進制數組成的,它存在於每一塊乙太網卡中。 MAC地址的格式是什麼? 乙太網卡的MAC地址是一組48比特的數字,這48比特分為兩個部分組成,前面的24比特用於表示乙太網卡的寄主,後面的24比特是一組序列號,是由寄主進行支派的。這樣可以擔保沒有任何兩塊網卡的MAC地址是相同的(當然可以通過特殊的方法實現)。如果出現相同的地址,將發生問題,所有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24比特被稱之為OUI( 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 可是,OUI的真實長度只有22比特,還有兩個比特用於其他:一個比特用來校驗是否是廣播或者多播地址,另一個比特用來分配本地執行地址(一些網路允許管理員針對具體情況再分配MAC地址)。 舉個例子,你的MAC地址在網路中表示為 03 00 00 00 00 01 。第一個位元組所包含的值二進製表示方法為00000011。可以看到,最後兩個比特都被置為真值。他指定了一個多播模式,向所有的計算機進行廣播,使用了「NetBEUI」協議(一般的,在Windows計算機的網路中,文件共享傳輸等是不使用TCP/IP協議的)。.
Ⅱ 什麼是IEEE802.11MAC協議
1997年6月,IEEE推出了第一個無線區域網標准——IEEE802.11。該標準定義了物理層和介質訪問控制子層(MAC)的協議規范,允許無線區域網及無線設備製造商在一定范圍內建立可互相操作的網路設備。這是基本的概述,哥們,如果你不是搞專業的這個,就不要知道太多了,沒用。如果你需要更詳細的講解,聯系我。不需要的話,就給個最佳吧,我就小學畢業了。
Ⅲ 在區域網中,mac指的是
區域網中mac指的是介質訪問控制,是數據鏈路層的一個功能子層。
MAC子層,是區域網中數據鏈路層的下層部分,提供定址及媒體訪問的控制方式,使得不同設備或網路上的節點可以在多點的網路上通信,而不會互相沖突,上述的特性在區域網或者城域網中格外重要。早期網路發展時以MAC判別個網路介面之位置,但後來互聯網發展後,才有IP之制定與使用。若只是兩台設備之間全雙工的通信,因為兩台設備可以同時發送及接收資料,不會沖突,因此不需要用到MAC協議。
MAC子層的作用
MAC子層負責把物理層的「0」、「1」比特流組建成幀,並通過幀尾部的錯誤校驗信息進行錯誤校驗;提供對共享介質的訪問方法,包括乙太網的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CSMA/CD)、令牌環(Token Ring)、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FDDI)等 。
MAC子層分配單獨的區域網地址,就是通常所說的MAC地址(物理地址)。MAC子層將目標計算機的物理地址添加到數據幀上,當此數據幀傳遞到對端的MAC子層後,它檢查該地址是否與自己的地址相匹配,如果幀中的地址與自己的地址不匹配,就將這一幀拋棄;如果相匹配,就將它發送到上一層中。
Ⅳ 什麼是IP、MAC、ARP、ICMP
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網路之間互連的協議)的縮寫,中文簡稱為「網協」,也就是為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進行通信而設計的協議。在網際網路中,它是能使連接到網上的所有計算機網路實現相互通信的一套規則,規定了計算機在網際網路上進行通信時應當遵守的規則。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系統,只要遵守 IP協議就可以與網際網路互連互通。IP地址具有唯一性,根據用戶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5類。另外,IP還有進入防護,知識產權,指針寄存器等含義。
MAC:Media Access Control 媒體訪問控制 MAC 協議最重要的功能是確定網上的某個站點佔有信道,即信道分配問題 對於共享信道,通常採用的信道訪問協議有 Ø無沖突的信道訪問協議(輪詢、預約、頻分、時分等) Ø有沖突的信道訪問協議 傳統的乙太網採用匯流排結構,MAC採用一種競爭的方式佔用信道(CSMA/CD) CSMA/CD的基礎是CSMA,CSMA源於ALOHA的思想 MAC協議的主要作用是保證公平性和有效的資源共享。MAC機制主要分為兩類:1基於競爭的協議2無競爭的信道協議。基於競爭的協議假定網路中沒有中心實體來分配信道資源,每個節點必須通過競爭媒體資源來進行傳送,當超過一個節點同時嘗試發送時,碰撞就會發生。相反,無競爭的協議為每個需要需要通信的節點分配專用的信道資源。無競爭的協議能夠有效的減少沖突,其代價是突發數據業務的信道利用率可能會比較低。
ARP協議是「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的縮寫。在區域網中,網路中實際傳輸的是「幀」,幀裡面是有目標主機的MAC地址的。在乙太網中,一個主機要和另一個主機進行直接通信,必須要知道目標主機的MAC地址。但這個目標MAC地址是如何獲得的呢?它就是通過地址解析協議獲得的。所謂「地址解析」就是主機在發送幀前將目標IP地址轉換成目標MAC地址的過程。ARP協議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目標設備的IP地址,查詢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以保證通信的順利進行。
ICMP協議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查詢報文,一種是差錯報文。其中查詢報文有以下幾種用途:1.ping查詢(不要告訴我你不知道ping程序) 2.子網掩碼查詢(用於無盤工作站在初始化自身的時候初始化子網掩碼) 3.時間戳查詢(可以用來同步時間)
1.ICMP協議介紹 IP協議並不是一個可靠的協議,它不保證數據被送達,自然的,保證數據送達的工作應該由其他的模塊來完成。其中一個重要的模塊就是ICMP(網路控制報文)協議。 當傳送IP數據包發生錯誤--比如主機不可達,路由不可達等,ICMP協議將會把錯誤信息封包,然後傳送回給主機。給主機一個處理錯誤的機會,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建立在IP層以上的協議是可能做到安全的原因。ICMP數據包由8bit的錯誤類型和8bit的代碼和16bit的校驗和組成。而前 16bit就組成了ICMP所要傳遞的信息。書上的圖6-3清楚的給出了錯誤類型和代碼的組合代表的意思。 盡管在大多數情況下,錯誤的包傳送應該給出ICMP報文,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是不產生ICMP錯誤報文的。如下 1.ICMP差錯報文不會產生ICMP差錯報文(出IMCP查詢報文)(防止IMCP的無限產生和傳送) 2.目的地址是廣播地址或多播地址的IP數據報。 3.作為鏈路層廣播的數據報。 4.不是IP分片的第一片。 5.源地址不是單個主機的數據報。這就是說,源地址不能為零地址、環回地址、廣播地 址或多播地址。 雖然裡面的一些規定現在還不是很明白,但是所有的這一切規定,都是為了防止產生ICMP報文的無限傳播而定義的。 ICMP協議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查詢報文,一種是差錯報文。其中查詢報文有以下幾種用途: 1.ping查詢(不要告訴我你不知道ping程序) 2.子網掩碼查詢(用於無盤工作站在初始化自身的時候初始化子網掩碼) 3.時間戳查詢(可以用來同步時間) 而差錯報文則產生在數據傳送發生錯誤的時候。就不贅述了。 2.ICMP的應用 ping可以說是ICMP的最著名的應用,當我們某一個網站上不去的時候。通常會ping一下這個網站。ping會回顯出一些有用的信息。一般的信息如下: Reply from 10.4.24.1: bytes=32 time<1ms TTL=255 Reply from 10.4.24.1: bytes=32 time<1ms TTL=255 Ping statistics for 10.4.24.1: 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0ms, Maximum = 0ms, Average = 0ms ping這個單詞源自聲納定位,而這個程序的作用也確實如此,它利用ICMP協議包來偵測另一個主機是否可達。原理是用類型碼為0的ICMP發請 求,受到請求的主機則用類型碼為8的ICMP回應。ping程序來計算間隔時間,並計算有多少個包被送達。用戶就可以判斷網路大致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 ping給出來了傳送的時間和TTL的數據。我給的例子不太好,因為走的路由少,就可以觀察到一些 丟包的現象,而程序運行的時間也會更加的長。 ping還給我們一個看主機到目的主機的路由的機會。這是因為,ICMP的ping請求數據報在每經過一個路由器的時候,路由器都會把自己的ip放到該數 據報中。而目的主機則會把這個ip列表復制到回應icmp數據包中發回給主機。但是,無論如何,ip頭所能紀錄的路由列表是非常的有限。如果要觀察路由, 我們還是需要使用更好的工具,就是要講到的Traceroute(windows下面的名字叫做tracert)。 3.ICMP的應用 Traceroute是用來偵測主機到目的主機之間所經路由情況的重要工具,也是最便利的工具。前面說到,盡管ping工具也可以進行偵測,但是,因為ip頭的限制,ping不能完全的記錄下所經過的路由器。所以Traceroute正好就填補了這個缺憾。 Traceroute的原理是非常非常的有意思,它受到目的主機的IP後,首先給目的主機發送一個TTL=1(還記得TTL是什麼嗎?)的UDP(後面就 知道UDP是什麼了)數據包,而經過的第一個路由器收到這個數據包以後,就自動把TTL減1,而TTL變為0以後,路由器就把這個包給拋棄了,並同時產生 一個主機不可達的ICMP數據報給主機。主機收到這個數據報以後再發一個TTL=2的UDP數據報給目的主機,然後刺激第二個路由器給主機發ICMP數據 報。如此往復直到到達目的主機。這樣,traceroute就拿到了所有的路由器ip。從而避開了ip頭只能記錄有限路由IP的問題。 有人要問,我怎麼知道UDP到沒到達目的主機呢?這就涉及一個技巧的問題,TCP和UDP協議有一個埠號定義,而普通的網路程序只監控少數的幾個號碼較 小的埠,比如說80,比如說23,等等。而traceroute發送的是埠號>30000(真變態)的UDP報,所以到達目的主機的時候,目的 主機只能發送一個埠不可達的ICMP數據報給主機。主機接到這個報告以後就知道,主機到了,所以,說Traceroute是一個騙子一點也不為過:) Traceroute程序裡面提供了一些很有用的選項,甚至包含了IP選路的選項,請察看man文檔來了解這些,這里就不贅述了。
Ⅳ mac地址和mac協議的區別
對於網路上的某一設備,如一台計算機或一台路由器,其IP地址是基於網路拓撲設計出的,同一台設備或計算機上,改動IP地址是很容易的(但必須唯一),而MAC則是生產廠商燒錄好的,一般不能改動。但是如果一個計算機的網卡壞了,在更換網卡之後,該計算機的MAC地址就變了。
(2)長度不同。IP地址為32位,MAC地址為48位。
(3)分配依據不同。IP地址的分配是基於網路拓撲,MAC地址的分配是基於製造商。
(4)定址協議層不同。IP地址應用於OSI第三層,即網路層,而MAC地址應用在OSI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協議可以使數據從一個節點傳遞到相同鏈路的另一個節點上(通過MAC地址),而網路層協議使數據可以從一個網路傳遞到另一個網路上(ARP根據目的IP地址,找到中間節點的MAC地址,通過中間節點傳送,從而最終到達目的網路)
Ⅵ Mac層網路協議具體屬於第幾層中的哪個層
MAC層協議用來支持數據包在MAC層的雙跳中繼(2-hop relay),Mac層網路協議具體屬於OSI模型的2.5層,介於數據鏈路層和IP層。
OSI是一個開放性的通行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他是一個定義的非常好的協議規范。OSI模型有7層結構,每層都可以有幾個子層。 OSI的7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7 應用層 6 表示層 5 會話層 4 傳輸層 3 網路層 2 數據鏈路層 1 物理層 其中高層,即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層,即3、2、1層主要面向通過網路的端到端的數據流。
應用層
與其它計算機進行通訊的一個應用,它是對應應用程序的通信服務的。例如,一個沒有通信功能的字處理程序就不能執行通信的代碼,從事字處理工作的程序員也不關心OSI的第7層。但是,如果添加了一個傳輸文件的選項,那麼字處理器的程序員就需要實現OSI的第7層。示例:telnet,HTTP,FTP,NFS,SMTP等。
表示層
這一層的主要功能是定義數據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許你選擇以二進制或ASCII格式傳輸。如果選擇二進制,那麼發送方和接收方不改變文件的內容。如果選擇ASCII格式,發送方將把文本從發送方的字元集轉換成標準的ASCII後發送數據。在接收方將標準的ASCII轉換成接收方計算機的字元集。示例:加密,ASCII等。
會話層
它定義了如何開始、控制和結束一個會話,包括對多個雙向消息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連續消息的一部分時可以通知應用,從而使表示層看到的數據是連續的,在某些情況下,如果表示層收到了所有的數據,則用數據代表表示層。示例:RPC,SQL等。
傳輸層
這層的功能包括是否選擇差錯恢復協議還是無差錯恢復協議,及在同一主機上對不同應用的數據流的輸入進行復用,還包括對收到的順序不對的數據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網路層
這層對端到端的包傳輸進行定義,它定義了能夠標識所有結點的邏輯地址,還定義了路由實現的方式和學習的方式。為了適應最大傳輸單元長度小於包長度的傳輸介質,網路層還定義了如何將一個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示例:IP,IPX等。
數據鏈路層
它定義了在單個鏈路上如何傳輸數據。這些協議與被討論的各種介質有關。示例:ATM,FDDI等。
物理層
OSI的物理層規范是有關傳輸介質的特性標准,這些規范通常也參考了其他組織制定的標准。連接頭、幀、幀的使用、電流、編碼及光調制等都屬於各種物理層規范中的內容。物理層常用多個規范完成對所有細節的定義。示例:Rj45,802.3等。
Ⅶ mac是什麼意思
Mac是蘋果公司研發的一種個人消費型計算機。
Mac是蘋果公司自1984年起以「Macintosh」開始開發的個人消費型計算機,如:iMac、Mac mini、Macbook Air、Macbook Pro、Macbook、Mac Pro等計算機。使用獨立的Mac OS系統,最新的macOS系列基於NeXT系統開發,是一套完備而獨立的操作系統。
(7)計算機網路中mac協議是擴展閱讀:
macOS操作系統界面非常獨特,突出了形象的圖標和人機對話(圖形化的人機對話界面最初來自施樂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蘋果借鑒了其成果開發了自己的圖形化界面,後來又被微軟的Windows所借鑒並在Windows中廣泛應用)。
蘋果公司能夠根據自己的技術標准生產電腦、自主開發相對應的操作系統,可見它的技術和實力非同一般,打個比方,蘋果公司就像是Dell和微軟的聯合體,在軟硬體方面「才貌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