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計算機網路(第5版)》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計算機網路(第5版)》(Andrew S. Tanenbaum)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計算機網路(第5版)
作者:Andrew S. Tanenbaum
譯者:嚴偉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3-1
頁數:739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外使用最廣泛、最權威的計算機網路經典教材。全書按照網路協議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層、數據鏈路層、介質訪問控制層、網路層、傳輸層和應用層)有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原理,並結合Internet給出了大量的協議實例。在講述網路各層次內容的同時,還與時俱進地引入了最新的網路技術,包括無線網路、3G蜂窩網路、RFID與感測器網路、內容分發與P2P網路、流媒體傳輸與IP語音,以及延遲容忍網路等。另外,本書針對當前網路應用中日益突出的安全問題,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對計算機網路的安全性進行了深入討論,而且把相關內容與最新網路技術結合起來闡述。
本書的適用對象非常廣泛。由於本書的重點立足於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原理,同時兼顧了Internet體系結構與TCP/IP協議等內容,因此對於學習計算機網路課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本書都是絕佳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本書每章後面給出了大量練習題,有助於教師根據教學目的酌情安排課後練習。此外,本書對於從事網路相關技術研究和網路應用開發的廣大科研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Andrew S.Tanenbaum獲得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理學學士學位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哲學博士學位,目前是荷蘭阿姆斯特丹Vrije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的教授,並領導著一個計算機系統的研究小組。同時,他還是一家計算與圖象處理學院的院長,這是由幾家大學合作成立的研究生院。盡管社會工作很多,但他並沒有中斷學術研究。多年來,他在編譯技術、操作系統、網路及局域分布式系統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設計規模達數百萬用戶的廣域分布式系統。在進行這些研究項目的基礎上,他在各種學術雜志及會議上發表了70多篇論文。他同時還是5本計算機專著的作者。
Tanenbaum教授還開發了大量的軟體。他是Amsterdan編譯器的原理設計師,這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用來編寫可移植編譯器的工具箱。他領導編寫的MINIX,是一個用於操作系統教學的類UNIX(的小型操作系統。他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及其他編程人員一道設計的Amoeba分布式操作系統,是一個高性能的微內核分布式操作系統。目前,可在網際網路上免費得到MLNIX及Amoeba,用於教學和研究。
他的一些博士研究生,在獲得學位後繼續進行研究,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贏得了社會的贊譽,對此他深感自豪。人們稱他為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
Ⅱ 學計算機網路技術對初學者來說需要看什麼書
初學者的話原理就看謝希仁老師的《計算機網路》比較合適(第五版、第六版都可以)。內容方面對於初學者肯定是夠豐富的,難度也不是太大,講得比較詳細,比較好理解。
後續的實驗(命令)方面的話,看你是學的思科體系還是華為體系了。這兩個體系的命令有一些區別,但大致意思差別不大。這兩種體系的書籍在網上都可以找到很多。
作為初學者看了上面那本《計算機網路》基本對網路就有個初步的認識了,如果想繼續研究得更細致可以花時間研究研究《TCP/IP協議》。
拓展資料:
1、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2、《計算機網路(第5版)》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來,於1994年、1999年和2003年分別出了修訂版。2006年8月本教材通過了教育部的評審,被納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計算機網路》的第5版,在內容和結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修改。
全書分為10章,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和原理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應用層、網路安全、網際網路上的音頻/視頻服務、無線網路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內容。各章均附有練習題。此外,附錄A給出了部分習題的答案和提示。隨書配套的光碟中,有全書課件和作者教學中經常遇到的150多個問題及解答,計算機網路最基本概念的演示(PowerPoint文件),以及《計算機網路(第5版)》引用的全部RFC文檔等,供讀者參閱。
計算機網路-網路
Ⅲ 《計算機網路第5版》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計算機網路》(謝希仁)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計算機網路
作者:謝希仁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1
頁數:402
內容簡介:
《計算機網路(第5版)》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來,於1994年、1999年和2003年分別出了修訂版。2006年8月本教材通過了教育部的評審,被納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計算機網路》的第5版,在內容和結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修改。
全書分為10章,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和原理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應用層、網路安全、網際網路上的音頻/視頻服務、無線網路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內容。各章均附有練習題。此外,附錄A給出了部分習題的答案和提示。隨書配套的光碟中,有全書課件和作者教學中經常遇到的150多個問題及解答,計算機網路最基本概念的演示(PowerPoint文件),以及《計算機網路(第5版)》引用的全部RFC文檔等,供讀者參閱。
Ⅳ 計算機網路技術應該要看什麼書
買清華版教材.非入門及實用,相信看懂!
我幫收集資料:
(1)數據結構:
《數據結構(C語言版),版期:2005-5-1,嚴蔚民,清華.---推薦
《數據結構習題與解析(C語言版)》,李春葆.---比嚴簡單點通俗易懂
《數據結構》(用面向象與C++描述)》,版期:19997月,殷昆 王京,清華版社.
(2)算:
《算設計與析(高等校計算機教材)》,鄭宗漢,清華版社.
《算導論(影印版)》(Introction to Algorithms, Second Edition
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and Clifford Stein MIT)高等教育版社.
《計算機程序設計藝術》(The Art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清華版社
《算設計與析基礎》(Intruction to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 (US)Anany Levitin)潘彥 譯清華版社.
3)資料庫
《資料庫系統概論》,1983,薩師煊 王珊,高等教育版社版.
《資料庫原理與》,1983,鄭若忠 王鴻武,湖南科技術版社版.
《資料庫系統原理》,1988,俞盤祥 沈金發,清華版社.
(4)操作系統原理
《現代操作系統》,孫鍾秀等,高等教育版社.
《操作系統原理》,謝青松,民郵電版社.
《操作系統原理教程》,張堯主編,清華版社版.
(5)計算機體系結構
《計算機體系結構》,張晨曦等,高等教育版社.
《計算機系統結構》,鄭緯民 湯志忠,清華版社版.
《計算機組與結構》,王英,清華版社.
(6)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第二版)》,馮博琴,高等教育版社.
《<計算機網路與INTERNET教程>》,張堯,清華版社.
《計算機網路》,蔡裕等,機械工業版社.
(7)離散數
《離散數》,孫吉貴 楊鳳傑,高等教育版社.
《離散數教程》,耿素雲 屈婉玲 王捍貧,北京版社.
Ⅳ 計算機網路 第五版 答案
第一章 概述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度
發送時延=數據塊長度/信道帶寬
總時延=傳播時延+發送時延+排隊時延
101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102 試簡述分組交換的要點。
103 試從多個方面比較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主要優缺點。
104 為什麼說網際網路是自印刷術以來人類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
105 試討論在廣播式網路中對網路層的處理方法。討論是否需要這一層?
106 計算機網路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107 試在下列條件下比較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要傳送的報文共x(bit)。從源站到目的站共經過k段鏈路,每段鏈路的傳播時延為d(s),數據率為b(b/s)。在電路交換時電路的建立時間為S(s)。在分組交換時分組長度為p(bit),且各結點的排隊等待時間可忽略不計。問在怎樣的條件下,分組交換的時延比電路交換的要小?
108 在上題的分組交換網中,設報文長度和分組長度分別為x 和(p+h)(bit),其中p為分組的數據部分的長度,而此為每個分組所帶的控制信息固定長度,與p的大小無關。通信的兩端共經過k段鏈路。鏈路的數據率為b(b/s),但傳播時延和結點的排隊時間均可忽略不計。若打算使總的時延為最小,問分組的數據部分長度P應取為多大?
109 計算機網路中的主幹網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點?
110 試計算以下兩種情況的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1)數據長度為107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00kb/s,收發
111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部分組成?
101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答: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
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
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 世紀60 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
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
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
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斷續(或動態)
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
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
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
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
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102 試簡述分組交換的要點。
答:分組交換實質上是在「存儲——轉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兼有電路交換和報文交
換的優點。在分組交換網路中,數據按一定長度分割為許多小段的數據——分組。以短的分
組形式傳送。分組交換在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技術。每個分組標識後,在一條物理線路上采
用動態復用的技術,同時傳送多個數據分組。在路徑上的每個結點,把來自用戶發端的數據
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內,接著在網內轉發。到達接收端,再去掉分組頭將各數據欄位按順
序重新裝配成完整的報文。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率高,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小,
交互性好。
分組交換網的主要優點是:
① 高效。在分組傳輸的過程中動態分配傳輸帶寬,對通信鏈路是逐段佔有。
② 靈活。每個結點均有智能,為每一個分組獨立地選擇轉發的路由。
③ 迅速。以分組作為傳送單位,通信之前可以不先建立連接就能發送分組;網路使用高
速鏈路。
④ 可靠。完善的網路協議;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網。
103 試從多個方面比較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主要優缺點。
答:(1)電路交換電路交換就是計算機終端之間通信時,一方發起呼叫,獨佔一條物理
線路。當交換機完成接續,對方收到發起端的信號,雙方即可進行通信。在整個通信過程中
雙方一直佔用該電路。它的特點是實時性強,時延小,交換設備成本較低。但同時也帶來線
路利用率低,電路接續時間長,通信效率低,不同類型終端用戶之間不能通信等缺點。電路
交換比較適用於信息量大、長報文,經常使用的固定用戶之間的通信。
(2)報文交換將用戶的報文存儲在交換機的存儲器中。當所需要的輸出電路空閑時,
再將該報文發向接收交換機或終端,它以「存儲——轉發」方式在網內傳輸數據。報文交換的
優點是中繼電路利用率高,可以多個用戶同時在一條線路上傳送,可實現不同速率、不同規
程的終端間互通。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報文為單位進行存儲轉發,網路傳輸時延
大,且佔用大量的交換機內存和外存,不能滿足對實時性要求高的用戶。報文交換適用於傳
輸的報文較短、實時性要求較低的網路用戶之間的通信,如公用電報網。
(3)分組交換分組交換實質上是在「存儲——轉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兼有電路交
換和報文交換的優點。分組交換在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技術傳送按一定長度分割為許多小段
的數據——分組。每個分組標識後,在一條物理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的技術,同時傳送多個
數據分組。把來自用戶發端的數據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內,接著在網內轉發。到達接收端,
再去掉分組頭將各數據欄位按順序重新裝配成完整的報文。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
率高,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小,交互性好。
104 為什麼說網際網路是自印刷術以來人類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
105 試討論在廣播式網路中對網路層的處理方法。討論是否需要這一層?
答:廣播式網路是屬於共享廣播信道,不存在路由選擇問題,可以不要網路層,但從OSI
的觀點,網路設備應連接到網路層的服務訪問點,因此將服務訪問點設置在高層協議與數據
鏈路層中邏輯鏈路子層的交界面上,IEEE 802 標准就是這樣處理的。
106 計算機網路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答:從網路的交換功能進行分類: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和混合交換;從網路的拓撲結構進行分類:集中式網路、分散式網路和分布式網路;從網路的作用范圍進行分類:廣域網WAN、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從網路的使用范圍進行分類:公用網和專用網。
107 試在下列條件下比較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要傳送的報文共x(bit)。從源站到目的站共經過k段鏈路,每段鏈路的傳播時延為d(s),數據率為b(b/s)。在電路交換時電路的建立時間為S(s)。在分組交換時分組長度為p(bit),且各結點的排隊等待時間可忽略不計。問在怎樣的條件下,分組交換的時延比電路交換的要小?
答:對於電路交換,t=s時電路建立起來;t=s+x/b 時報文的最後1 位發送完畢;t=s+x/b+kd時報文到達目的地。而對於分組交換,最後1位在t=x/b時發送完畢。為到達最終目的地,最後1個分組必須被中間的路由器重發k1 次,每次重發花時間p/b(一個分組的所有比特都接收齊了,才能開始重發,因此最後1位在每個中間結點的停滯時間為最後一個分組的發送時間),所以總的延遲為
所以:
108在上題的分組交換網中,設報文長度和分組長度分別為x 和(p+h)(bit),其中p為分組的數據部分的長度,而此為每個分組所帶的控制信息固定長度,與p的大小無關。通信的兩端共經過k段鏈路。鏈路的數據率為b(b/s),但傳播時延和結點的排隊時間均可忽略不計。若打算使總的時延為最小,問分組的數據部分長度P應取為多大?
答:所需要的分組總數是x /p ,因此總的數據加上頭信息交通量為(p+h)x/p 位。源端發送這些位需要時間為: 中間的路由器重傳最後一個分組所花的總時間為(k1)(p+h)/b因此我們得到的總的延遲為對該函數求p的導數,得到 令 ?得到 ?因為p>0,所以 故 時能使總的延遲最小。
109 計算機網路中的主幹網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點?
答:主幹網路一般是分布式的,具有分布式網路的特點:其中任何一個結點都至少和其它兩個結點直接相連;本地接入網一般是集中式的,具有集中式網路的特點:所有的信息流必須經過中央處理設備(交換結點),鏈路從中央交換結點向外輻射。
110 試計算以下兩種情況的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1)數據長度為107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00kb/s,收發兩端之間的傳輸距離為1000km,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為2×108m/s。 解:發送時延= 107bit/100kbit/s =100s
傳播時延= 1000km/2×108m/s =5×103s
(2)數據長度為103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Gb/s。收發兩端之間的傳輸距離為1000km,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為2×108 m/s。
解:發送時延=103bit/1×109bit/s =1×106s
傳播時延= 1000km/2×108m/s =5×103s
111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部分組成?
答:一個計算機網路應當有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
(1)若干主機,它們向用戶提供服務;
(2)一個通信子網,它由一些專用的結點交換機和連接這些結點的通信鏈路所組成的; (3)一系列協議,這些協議為主機之間或主機和子網之間的通信而用的。
Ⅵ 誰有計算機網路第五版期末試題的給我來一份 快要考試了,跪求!!!!
計算機網路 第五版 期末考試 (1)2011-07-04 11:13
第一章
1.三網:電線網路,有線電視網路,計算機網路
2.計算機網路為用戶提供的最重要的兩個功能:連通性,共享性
3.網路是由若干結點和連接這些結點的鏈路組成。
4.網際網路是世界上最大的互連網路。
5.網路把許多計算機連接在一起,網際網路把許多網路連接在一起。
6.網際網路發展的三階段:
(1)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的過程。
(ARPANET:網際網路之父,第一個投入運行的分組交換網)
(2)建成了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internet 互聯網或網際網路)
(3)逐漸形成了多層次的ISP結構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
7.網際網路體系結構委員會(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設有兩個工程部:
網際網路工程部IETF(engineering task force),網際網路研究部IRTF
8.制訂網際網路的正式標准要經過以下四個階段:
網際網路草案,建議標准,草案標准,網際網路標准。
9.網際網路的組成:邊緣部分,核心部分
10.在網路邊緣部分的端系統中運行的程序之間的通信方式分為:
客戶伺服器方式(C/S方式),對等方式(P2P方式)。
11.客戶和伺服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兩個應用進程。(客戶程序,伺服器程序)
本來是指計算機進程(軟體)。
12.客戶是服務請求者,伺服器是服務提供者。
13.客戶程序:①被客戶調用後,在通信時主動向遠地伺服器發起通信(請求服務)。因此客戶程序必須知道伺服器程序的地址。②不需要特殊的硬體和很復雜的操作系統
14.伺服器程序:①是一種專門用來提供某種服務的程序,可同時處理多個遠地或本地客戶的請求。②系統啟用後即自動調用,並一直不斷的運行著,被動的等待並接受來自各地客戶的通信請求。因此伺服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戶程序的地址
15.路由器是實現分組交換的關鍵部件,其任務是轉發收到的分組。
16.分組交換的特點:分組交換採用存儲轉發技術。①在發送報文前,先將較長的報文劃分成一個個更小的等長的數據報。②在每一個數據報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組成的首部後,就構成一個分組。③路由器收到一個分組,先暫時存儲起來,在檢查首部,查找路由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適的介面轉發出去,把分組交給下一個路由器。④這樣一步步的以存儲轉發方式,把分組交付給最終的目的主機。
17.計算機網路,根據不同的作用范圍分為:
①廣域網(WAN wide area network) 幾十到幾千公里
②城域網(MAN metropolition) 5~50km
③區域網(LAN local) 1km左右
④個人區域網(PAN) 10m左右
18.不同使用者的網路:公用網,專用網
19.法律上的國際標准:OSI/RM (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reference model)
事實上的國際標准:TCP/IP
20.網路協議: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
由以下三要素構成:
①語法:數據與控制信息的 結構或格式
②語義:需要發送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 以及 做出何種響應
③同步: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21.分層可以帶來的好處:各靈結易能
①各層之間是獨立的 ②靈活性好 ③結構上可分割開
④易於實現和維護 ⑤能促進標准化工作
22.體系結構:計算機網路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
23. OSI 7層: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 運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 應用層
TCP/IP 4層:網路介面層 網際層 運輸層 應用層
五層協議: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 運輸層 應用層
24.應用層:直接為用戶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運輸層:負責向兩個主機中進程之間的通信提供服務。
傳輸控制協議TCP 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網路層:負責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通主機提供通信服務。
數據鏈路層:將網路層交下來的IP數據報封裝成幀,在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鏈路上「透明」的傳送幀中的數據。
物理層:透明的傳送比特流。
25.實體:任何可以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體或軟體進程。
協議:控制兩個對等實體(或多個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協議和服務的關系:在協議控制下,兩個對等實體間的通信使得本層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要實現本層協議還需要使用下面一層所提供的服務。
協議和服務的區別:①首先,使用本層服務的實體只能看見服務而無法 看見下面的協議。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實體是透明的。
②其次,協議是「水平」的,服務是「垂直」的。
26. everything over IP: TCP/IP協議可以為各式各樣的應用提供服務。
27. IP over everything: TCP/IP協議允許IP協議在各式各樣的網路構成的互聯網上運行。
第二章
1.根據信號中代表消息的參數的取值方式的不同,信號可分為:
模擬信號(連續信號),數字信號(離散信號)
2.從通信雙方消息交互的方式來看:單向通信(單工通信),
雙向交替通信(半雙工通信),雙向同時通信(全雙工通信)。
3.基帶信號:來自信源的信號
4.基帶調制:交換後的信號仍然是基帶信號
5.帶通信號:經過載波調制後的信號
6.最基本的帶通調制方法:調幅(AM),調頻(FM),調相(PM)
7.奈氏准則:在任何信道中,碼元傳輸速率是有上限的,傳輸速率超過此上限,就會出現嚴重的碼間串擾問題,使接收端對碼元的判決(或識別)成為不可能。
8.信噪比:信號的平均功率/雜訊的平均功率 即S/N
9.香農公式:C = W log2(1+S/N) b/s
表明:信道的帶寬或信道中的雜訊比越大,信息的極限傳輸速率就越高。
10.導向傳輸媒體:①雙絞線(屏蔽雙絞線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非屏蔽雙絞線UTP)②同軸電纜 ③光纜(多模光纖,單模光纖)
11.最基本的復用:頻分復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時分復用TDM
12.脈碼調制PCM(pulse code molation)體制:由於歷史上的原因,PCM有兩個互不兼容的國際標准,即北美的24路PCM(簡稱T1,V=1.544Mb/s)和歐洲的30路PCM(簡稱E1,V=2.048Mb/s,我國採用的)
13.寬頻接入技術:
①x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數字用戶線)
用數字技術對現有的模擬電話用戶線進行改造
②光纖同軸混合網(HFC網,hybrid fiber coax)
③FTTx技術: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纖到家),FTTB(光纖到大樓),
FTTC(curb光纖到路邊)
第六章
1.域名系統 DNS:基於的運輸層協議:TCP或UDP 埠:53
com(公司企業) gov 政府部門 e 教育機構 mil 軍事部門
採用劃分區的方法來提高系統運行效率
域名是按照自右到左逐漸減小的多層排列方式。
2.文件傳送協議 FTP協議:基於的運輸層協議:TCP 埠:21
3.簡單文件傳送協議 TFTP:基於的運輸層協議:UDP 埠:69
4.遠程終端協議 TELNET: 基於的運輸層協議: TCP 埠:23
5.統一資源定位符 URL :是對可以從網際網路上得到的資源的位置和訪問方 法的一種簡潔的表示。
HTTP協議: 基於的運輸層協議:TCP 埠:80
6.簡單郵件傳送協議 SMTP
發送郵件使用SMTP
讀取郵件使用POP3和IMAP
Ⅶ 請推薦幾本有關電腦硬體的書籍!!!
1、《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鈞良。本書是專門面向高等學校非計算機的理工科各專業學生編寫的,較全面地介紹了計算機系統的組成和各部分的工作原理。
2、《計算機組成與設計:硬體與軟體介面》,是2012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涵蓋從串列計算到並行計算的革命性變革,新增了關於並行化的一章,並且每章中還有一些強調並行硬體和軟體主題的小節。
3、《計算機網路第5版》,是2008年01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希仁。主要講述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和原理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應用層、網路安全、網際網路上的音頻與視頻服務、無線網路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內容。
4、《計算機硬體技術教程》,是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洪連、李劍中。本書即可用作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微機硬體基礎課程的教材,還可供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人員作為參考材料,也可供有關部門、有關單位作為培訓教材。
5、《計算機編程基礎》,是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圖書,以案例為主線,通過案例的實施引入相應的知識點,有利於「教」與「學」。
Ⅷ 求助!!關於謝希仁計算機網路第四版和第五版的區別
數據鏈路層部分,第五版刪去了第四版過時的內容,加入了新內容,但2009,2010年的大綱計算機網路部分的數據鏈路層依舊是老的內容,不知道2011年的大綱是否有變化,其實2010年編寫大綱的時候,謝希仁的第五版書已經有了,但2010年的大綱網路部分還是老內容,不能說大綱計算機網路部分是按照謝希仁的書編的,但也應該與時俱進啊,大綱計算機網路部分確實太老了,過時了。
Ⅸ 計算機網路與網際網路第五版翻譯在哪裡可以找到
淘寶上看看
Ⅹ 謝西仁的《計算機網路》哪個版本適合初學者
謝希仁編著的《計算機網路》(第五版)
同時又配套學慣用書,對其知識精要及習題進行解析。每章由四個主要部分構成:知識要點、書後習題解析、同步訓練題、同步訓練題答案。知識要點部分主要對該章內容作簡要概括並提煉重要知識點。書後習題解析給出了該章書後習題的詳細分析過程及答案。同步訓練題有針對性地選取了難度適宜的題目,讀者可以通過這些題目檢驗該章的學習效果。
本書非常適合計算機網路的初學者作為輔導教材使用,亦可作為該課的教學參考書。 第1章 概述
知識要點
1.1 計算機網路在信息時代中的作用
1.2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
1.3 網際網路的組成
1.4 計算機網路在我國的發展
1.5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6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
1.7 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書後習題解析
同步訓練題
同步訓練題答案
第2章 物理層
知識要點
2.1 物理層的基本概念
2.2 數據通信的基礎知識
2.3 物理層下面的傳輸媒體
2.4 信道復用技術
2.5 數字傳輸系統
2.6 寬頻接入技術
書後習題解析
同步訓練題
同步訓練題答案
第3章 數據鏈路層
知識要點
3.1 使用點對點信道的數據鏈路層
3.2 點對點協議PPP
3.3 使用廣播信道的數據鏈路層
3.4 使用廣播信道的乙太網
3.5 擴展的乙太網
3.6 高速乙太網
3.7 其他類型的高速區域網或介面
書後習題解析
同步訓練題
同步訓練題答案
第4章 網路層
知識要點
4.1 網路層提供的兩種服務
4.2 網際協議IP
4.3 劃分子網和構造超網
4.4 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議ICMP
4.5 網際網路的路由選擇協議
4.6 IP多播
4.7 虛擬專用網VPN和網路地址轉換NAT
書後習題解析
同步訓練
同步訓練題答案
第5章 運輸層
知識要點
5.1 運輸層協議概述
5.2 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5.3 傳輸控制協議TCP概述
5.4 可靠傳輸的工作原理
5.5 TCP報文段的首部格式
5.6 TCP可靠傳輸的實現
5.7 TCP的流量控制
5.8 TCP的擁塞控制
5.9 TCP的運輸連接管理
書後習題解析
同步訓練題
同步訓練題答案
第6章 應用層
知識要點
6.1 域名系統DNS
6.2 文件傳送協議
6.3 遠程終端協議TE1NET
6.4 萬維網WWW
6.5 電子郵件
6.6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HCP
6.7 簡單網路管理協議SNMP
6.8 應用進程跨越網路的通信
書後習題解析
同步訓練題
同步訓練答案
第7章 計算機網路的安全
知識要點
7.1 網路安全問題概述
7.2 兩類密碼體制
7.3 數字簽名
7.4 鑒別
7.5 密鑰分配
7.6 網際網路使用的安全協議
7.7 鏈路加密與端到端加密
7.8 防火牆
書後習題解析
同步訓練題
同步訓練答案
第8章 網際網路上的音頻/視頻服務
知識要點
8.1 概述
8.2 流式存儲音頻/視頻
8.3 互動式音頻/視頻
8.4 改進盡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務
書後習題解析
同步訓練題
同步訓練題答案
第9章 無線網路
知識要點
9.1 無線區域網W1AN
9.2 無線個人區域網WPAN
9.3 無線城域網WMAN
書後習題解析
同步訓練題
同步訓練題答案
第10章 下一代網際網路
知識要點
10.1 下一代的網際協議IPv6
10.2 多協議標記交換MP1S
10.3 P2P文件共享
書後習題解析
同步訓練題
同步訓練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