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互聯網上Internet的符號代表什麼
IE的全稱是Internet Explorer,意思是「互聯網探索者」,非常形象的翻譯。E標志取自Explorer的頭一個字母。
從第三代才開始是字母「e」的,前兩代的圖標是微軟標識和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Ⅱ 計算機網路是基於什麼和什麼發展而來的一種新技術
早期年代
過去人們開始將彼此獨立發展的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起來,完成了數據通信與計算機通信網路的研究,為計算機網路的出現做好了技術准備,奠定了理論基礎。
分組交換
網路符號
20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領導的遠景研究規劃局ARPA提出要研製一種嶄新的網路對付來自前蘇聯的核攻擊威脅。因為當時,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信網雖已經四通八達,但戰爭期間,一旦正在通信的電路有一個交換機或鏈路被炸,則整個通信電路就要中斷,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迴電路,還必須重新撥號建立連接,這將要延誤一些時間。這個新型網路必須滿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為了打電話,而是用於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
2:能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
3:所有的網路節點都同等重要,這就大大提高了網路的生存性。
4:計算機在通信時,必須有迂迴路由。當鏈路或結點被破壞時,迂迴路由能使正在進行的通信自動地找到合適的路由。
5:網路結構要盡可能地簡單,但要非常可靠地傳送數據。
根據這些要求,一批專家設計出了使用分組交換的新型計算機網路。而且,用電路交換來傳送計算機數據,其線路的傳輸速率往往很低。因為計算機數據是突發式地出現在傳輸線路上的,比如,當用戶閱讀終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鍵盤輸入和編輯一份文件時或計算機正在進行處理而結果尚未返回時,寶貴的通信線路資源就被浪費了。
Ⅲ 在計算機網路中,人們通常用來描述數據傳輸率的符號是什麼
數據傳輸速率(又稱碼率、比特率或數據帶寬)描述通信中每秒傳送數據代碼的比特數,單位是bps。
Ⅳ 計算機網路分為幾個階段,代表產物是什麼
1、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
2、計算機-計算機網路;
3、體系結構標准化網路;
4、Internet時代。
計算機網路從產生到發展,總體來說可以分成4個階段。
第1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
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標志計算機網路的真正產生ARPANET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第2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1976年,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1974年,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著名的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
這些網路的成功實現,一方面標志著區域網絡的產生,另一方面,它們形成的乙太網及環網對以後區域網絡的發展起到導航的作用。
第3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
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1980年2月,IEEE (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下屬的802區域網絡標准委員會宣告成立,並相繼提出IEEE801.5~802.6等區域網絡標准草案,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已被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正式認可。
作為區域網絡的國際標准,它標志著區域網協議及其標准化的確定,為區域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4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目前,計算機網路已經真正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為社會各行各業所採用。另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使網路技術蓬勃發展並迅速走向市場,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
(4)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符號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要想讓兩台計算機進行通信,必須使它們採用相同的信息交換規則。我們把在計算機網路中用於規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發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規則稱為網路協議或通信協議。
為了減少網路協議設計的復雜性,網路設計者並不是設計一個單一、巨大的協議來為所有形式的通信規定完整的細節,而是採用把通信問題劃分為許多個小問題,然後為每個小問題設計一個單獨的協議的方法。
這樣做使得每個協議的設計、分析、編碼和測試都比較容易。分層模型(是一種用於開發網路協議的設計方法。本質上,分層模型描述了把通信問題分為幾個小問題(稱為層次)的方法,每個小問題對應於一層。
在計算機網路中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就必須遵守一些事先約定好的規則。這些規則明確規定了所交換的數據格式以及有關的同步問題。
這里所說的同步不是狹義的(即同頻或同頻同相)而是廣義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應當發生什麼事件(如發送一個應答信息),因而同步含有時序的意思。這些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稱為網路協議,網路協議也可簡稱為協議。網路協議主要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① 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② 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③ 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協議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使用便於人來閱讀和理解的文字描述,另一種是使用計算機能夠理解的程序代碼。
對於非常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其結構應該是層次式的。分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
① 各層之間是獨立的。某一層並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層是如何實現的,而僅僅需要知道該層通過層間的介面(即界面)所提供的服務。由於每一層只實現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因而可將一個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個較容易處理的更小一些的問題。這樣,整個問題的復雜程度就下降了。
② 靈活性好。當任何一層發生變化時(例如由於技術的變化),只要層間介面關系保持不變,則在這層以上或以下各層均不受影響。此外,對某一層提供的服務還可進行修改。當某層提供的服務不再需要時,甚至可以將這層取消。
③ 結構上可分割開。各層都可以採用最合適的技術來實現。
④ 易於實現和維護。這種結構使得實現和調試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變得易於處理,因為整個的系統已被分解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
⑤ 能促進標准化工作。因為每一層的功能及其所提供的服務都已有了精確的說明。
分層時應注意使每一層的功能非常明確。若層數太少,就會使每一層的協議太復雜。但層數太多又會在描述和綜合各層功能的系統工程任務時遇到較多的困難。
我們把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稱為網路的體系結構。換種說法,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就是這個計算機網路及其構件所應完成的功能的精確定義。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功能究竟是用何種硬體或軟體完成的,則是一個遵循這種體系結構的實現的問題。
體系結構的英文名詞architecture的原意是建築學或建築的設計和風格。但是它和一個具體的建築物的概念很不相同。我們也不能把一個具體的計算機網路說成是一個抽象的網路體系結構。總之,體系結構是抽象的,而實現則是具體的,是真正在運行的計算機硬體和軟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網路
Ⅳ 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包括哪些
我簡單說幾句,計算機技術主要分為硬體,軟體,計算機作為一個完整系統所運用的技術。主要有系統結構技術、系統管理技術、系統維護技術和系統應用技術等。
①系統結構技術
它的作用是使計算機系統獲得良好的解題效率和合理的性能價格比。電子器件的進步,微程序設計和固體工程技術的進步,虛擬存儲器技術以及操作系統和程序語言等方面的發展,均對計算機系統結構技術產生重大影響。它已成為計算機硬體、固件、軟體緊密結合,並涉及電氣工程、微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理論等多學科的技術。現代計算機的系統結構技術主要有兩個方面:一為從程序設計者所見的系統結構,它是系統的概念性結構與功能,關繫到軟體設計的特性;其二為從硬體設計者所見的系統結構,實際上是計算機的組成或實現,主要著眼於性能價格比的合理化。但50年代以來,程序設計者所見的系統結構變化不大,傳統計算機的計算機技術硬體組成與高級語言之間的嚴重脫節,給軟體的可靠性、源程序編譯效率,以及系統的解題效率等方面帶來不利的影響,這是計算機系統結構技術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以提高系統運算速度為主要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並行處理技術,是70年代以來系統組成技術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見並行處理計算機系統)。70年代出現的數據流計算機系統結構思想,把傳統計算機的指令控制流控制方法改變為數據控制流的控制方法。從而有可能自動免除運算相關性的障礙,達到高度平行的目的。由於器件價格大幅度下降,為某種特殊用途專門設計的系統,可以顯著提高性能價格比,如資料庫計算機,圖像處理計算機等。
②系統管理技術
計算機系統管理自動化是由操作系統實現的。操作系統的基本目的在於最有效地利用計算機的軟體、硬體資源,以提高機器的吞吐能力、解題時效,便利操作使用,改善系統的可靠性,降低算題費用等。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是對計算機系統的各種資源以至用戶程序施行有效的管理、調度和指揮,主要為作業管理、文件管理、數據管理、處理器管理、輸入輸出管理、存儲空間管理、人-機通信管理、終端網路管理、系統故障管理、系統再組合以及對其他軟體的管理等。此外還負責對諸用戶的數據和程序實施保護和保密,以及收費計算等。操作系統技術正向提高通用性、可擴展性、可移植性及工作效率、降低輔助時間等方面改進。
③系統維護技術
計算機系統實現自動維護和診斷的技術。實施維護診斷自動化的主要軟體為功能檢查程序和自動診斷程序。功能檢查程序針對計算機系統各種部件各自的全部微觀功能,以嚴格的數據圖形或動作重試進行考查測試並比較其結果的正誤,確定部件工作是否正常。自動診斷根據部件的具體邏輯,以特定的演算法生成大量的測試數據和故障字典,利用診斷機或其他特設硬體作為「硬核」,對故障部件有關的測試路徑進行布數啟動,並回收測試結果。對有故障者查詢故障字典以確定故障部位。自動診斷目前尚只能解決單個壞死故障。由於受到電路本身和測試演算法等的限制,診斷的覆蓋面一般在90%左右,故障定位范圍約在1~3個插件之內(見特徵分析儀)。
④系統應用技術
計算機系統的應用十分廣泛。程序設計自動化和軟體工程技術是與應用有普遍關系的兩個方面。程序設計自動化,即用計算機自動設計程序,是使計算機得以推廣的必要條件。早期的計算機靠人工以機器指令編寫程序,費時費力,容易出錯,閱讀和調試修改均十分困難。50年代初期開始使用的匯編語言,與機器指令一一對應以記憶碼和符號地址替代機器指令的操作碼和地址碼,再通過翻譯器產生機器指令,有效地改善了程序設計的條件,雖然它是低級語言,但因可人工編寫出高質量的程序而仍保有其生命力。50年代中期出現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可根據課題演算法的規律與特點,定義嚴格的語言和描述方法,使設計者可以用語言形式編制出課題的源程序,然後通過編譯程序,自動編出以機器指令形式表達的目的程序,大大提高了程序設計的勞動生產率。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已多達數百種,其中主要者有BASIC、FORTRAN、ALGOL、COBOL、PASCAL等。由於語言繁多又互不相通,程序移植困難,造成很大浪費。
計算機網路技術是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路是按照網路協議,將地球上分散的、獨立的計算機相互連接的集合。連接介質可以是電纜、雙絞線、光纖、微波、載波或通信衛星。計算機網路具有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功能,具有對共享數據資源集中處理及管理和維護的能力。計算機網路可按網路拓撲結構、網路涉轄范圍和互聯距離、網路數據傳輸和網路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准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路范圍劃分為:(1)區域網(LAN);(2)城域網(MAN);(3)廣域網(WAN)。區域網的地理范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群體組建的小范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范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洲際網路,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范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計算機網路由一組結點和鏈絡組成。網路中的結點有兩類:轉接結點和訪問結點。通信處理機、集中器和終端控制器等屬於轉接結點,它們在網路中轉接和交換傳送信息。主計算機和終端等是訪問結點,它們是信息傳送的源結點和目標結點。計算機網路技術實現了資源共享。人們可以在辦公室、家裡或其他任何地方,訪問查詢網上的任何資源,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了辦公自動化、工廠自動化、家庭自動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