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第二學期計算機網路作業
擴展閱讀
電腦網路沒網速怎麼回事 2025-09-30 11:21:55
iqoo移動網路設置 2025-09-30 11:19:43
計算機網路基礎圖文 2025-09-30 11:13:22

第二學期計算機網路作業

發布時間: 2023-03-30 18:26:08

1. 計算機網路(11)作業4

試問經典10Mbps乙太網的波特率是多少

波特率表示每秒鍾傳送的碼元符號的個數,是衡量數據傳送速率的指標,它用單位時間內載波調制狀態改變的次數來表示(也就是說,是頻率乘上對應時間內改變的次數)  
在信息傳輸通道中,攜帶數據信息的信號單元叫碼元,每秒鍾通過信道傳輸的碼元數稱為碼元傳輸速率,簡稱波特率。波特率是傳輸通道頻寬的指標。 
因為乙太網是使用曼徹斯特編碼的,這就意味著發送的每一位都有兩個的信號周期,標准乙太網的數據率為10Mb/S,也就是每bit2個信號周期,所以波特率是比特速率的2倍,即20波特每秒。

假設經典乙太網使用曼徹斯特編碼,請畫出比特流000111010的編碼輸出

只需要根據規律對應即可,有低變高是0,由高變低是1,所以是 —— —— ——

一個1千米長、10Mbps的CSMA/CD LAN(不是802.3),其傳播速度為200米/微秒,這個系統不允許使用中繼器,數據幀的長度是256位,其中包括32位的頭,校驗及其他開銷,在一次成功傳輸後的第一個比特槽被預留給接收方,以便它抓住信道發送32位的確認幀,假定沒有沖突,試問除去開銷之後的有效數據率是多少?

因為是1000米長,所以來回應該延遲了10us
發送需要25.6us,接受需要3.2us
此外,兩者與傳輸線相接都需要10us
所以是58.8,發送了224的數據位,有效數據速率為224/58.8=3.8Mbps

一個通過乙太網傳送的IP數據包長60位元組,其中包括所有的頭,如果沒有使用LLC,試問需要往乙太網幀中填補位元組嗎?如果需要,試問需要填補多少個位元組?

最小乙太網的包長為64位元組(包括包頭、數據、地址、校驗)
,而數據包的60加上所有包頭的長度為18,已經超過,不需要加

乙太網幀必須至少64位元組長,才能確保當電纜另一端發生沖突時,發送方仍處於發送過程中,快速乙太網也有同樣的64位元組最小幀長度限制,但是它可以快10倍的發送數據,試問它如何有可能維持同樣的最小幀長度限制?

把最大長度變成1/10就行了

試舉例說明802.11協議中的RTC/CTS與MACA協議有哪點不同

前者運行中的每個站都能聽到信息,但是是保持沉默使得應答通過,所以會暴露
而後者是回復應答,所以會暴露

一個無線區域網內有一個AP和10個客戶站,4個站的數據速率為6Mbps,另外4個站有18Mbps的數據速率,最後兩個站有54Mbps的數據速率,試問當全部10個站一起發送數據,並且下列條件成立時,每個站能獲得的數據速率是多少?
(1)沒有用TXOP
(2)才會用了TXOP

(1)簡單來說,所謂的TXop就是保證所有站點發送幀的效率是相同的,那麼也就是在最慢的發送完成之前不能算停止,如果最大速率為1單位時間,發送完之後進行等待,那麼輪回下來使用的時間是50倍,也就是54的50分之一=1.08mbps
(2)第二個情況較為簡單,只需要給每個幀分配十分之一的時間就可以了,在這種情況下,對應的速率也將會減少到十分之一,也即是0.6,1.8,5.4

假設一個11Mbps的802.11bLAN正在無線信道上傳送一批連續的64位元組幀,比特錯誤率為10-7,試問平均每秒鍾將有多少幀被破壞?

所有幀都正確的概率是(1-10-7)512=0.9999488,發生幀錯誤的概率約為5 10-5,每秒鍾傳輸的幀數是11 106/512,約為21484幀。5 10-5 21484約為1,所以每秒鍾大約有1幀損壞。

考慮圖4-41(b)用網橋B1和B2連接的擴展區域網,假設兩個網橋的哈希表是空的,對於下面的數據傳輸序列,請列出轉發數據包所用的全部埠
(a)A發送一個數據包給C
(b)E發送一個數據包給F
(c)F發送一個數據包給E
(d)G發送一個數據包給E
(e)D發送一個數據包給A
(f )B發送一個數據包給F

(a)b1用234,b2使用123
(b)b1使用123,b2使用13
(c)b1使用0,b2使用0
(d)b1使用0,b2使用2
(e)b1使用1,b2使用4
()b1使用1,3,4,b2使用2

2. USC第二學期課程CS551,CS571輔導

CSCI-551 / CS-551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Units: 3
Textbook: No, only papers
論文基本上涵蓋了計算機網路的設計歷史,原理和發展,路由協議的發展和優化,數據中心網路的發展,協議的發展等等,基本上屬於計算機網路的原理廳缺備課,比較深奧。
作業就是對每篇論文都寫短summary(最扮斗少23篇),其中某2篇要寫長的summary,然後還有一些presentation和課堂發言分數。
Project是3個小projects拼起來的,個人完成不組隊,難度循序漸進。這學期是在Mininet環境下設計一個data center的高性能網路,主要用到的技術有openflow, c和python。難度:相當大 (有點像單挑402)
兩次考試,內容就是全部的論文,少看一篇都沒戲。

CSCI-571 / CS-571 Web Technologies
Units: 3
Textbook: too many
這門課比較好說,看課程名稱就知道了,Web技術。大概的知識點有:
HTML, CSS, XML, DOM, JavaScript, Regex, HTTP, Apache, CGI, PHP, Ajax, REST, XML Schemas, JSON, Web Server Performance, Responsive Website Design, Building High Performance Websites, Web Security, HTML5, Cookies, jQuery, Bootstrap
2次考試,5次作業。前4次都是涉及上面這些技術的,最後一次的作業是一個Android app開發。
總結:知識點非常多,考試也非常刁鑽,基本要把一坨ppt都背下來才可以搞定。作業不是很麻煩,得分點比較多,就算得不了滿分,也不會太差。
重點就是扮毀2次考試。

3. 計算機網路運輸層作業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這層的功能包括是否選擇差錯恢復協議還是無差錯恢復協議,及在同一主機上對不同應用的數據流的輸入進行復用,還包括對收到的順序不對的數據包的重新排序功能。
示例:TCP,UDP,SPX。
從三個協議去想....太多了 TCP:三次握手,效率不高,安全驗...

4. 計算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計算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計算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計算機學習心得體會1

頂著烈日,懷著一顆火熱激動的心來到了安徽大學,由此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學校生活。

計算機審計中級培訓素有「魔鬼訓練營」之稱,課程多、難度大、壓力大,在60天左右的時間里要完成計算機基礎、網路技術、資料庫、VB編程、審計軟體、會計電算化等近8門課程的學習,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對於不是計算機專業的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通過兩個多月的集中培訓,讓我認識到計算機輔助審計的重要性,也明白掌握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對於審計人員來說非常重要。

這兩個月,老師們不再按書講學而是結合一個個案例,注重實踐,深入淺出,層層剖析,讓我對計算機的一些基礎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利用晚自習時間,反復練習,讓我可以通過SQLsever、access等簡單的計算機語言進行數據查詢處理,並且能夠順利地對各種財務、業務數據進行採集、分析。對剛到審計部門時間不長的我來說,這些無疑是很大的幫助和收獲。利用計算機技術為審計工作服務,這是計算機審計的核心,也是計算機中級培訓的初衷。通過學習,我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計算機水平,而且拓展了視野、開闊了思路、增長了見識、交流了業務,為今後的審計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我很珍惜和感激有此次學習的機會,通過培訓,既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今後努力的方向。我將以此次培訓為契機,強化學習,不斷積累審計經驗,使自己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審計工作者。

計算機學習心得體會2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並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計算機日益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再過不了幾年,不會使用計算機,就會象不識字一樣使人舉步維艱。進入大學,計算機無時無刻在伴隨著我們,給我們在學習的生活增添了樂趣。然而這個學期將是展現自我能力的一個好時機,在這個學期里我們要進行全國計算機應用技術的考試。這就要看你在平時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講,在上操作課的時候有沒有認真的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任務,還有平時自己積累的知識跟經驗,這些都將成為面臨考試的一項重要的准備工作。

計算機課是一門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理論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科目,既不同於人文課程又和計算機的專業課有所區別。我們應該堅持「邊講邊練、精講多練」的做法,因材施教,激勵著我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拓展我們的學習目標,使我們為今後走向社會在具體工作崗位上的計算機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矗對一些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同學,出現了一些在學習過程中不夠自覺的現象。但是老師你總是很耐心的指導我們教育我們,使我們正確的認識計算機在我們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剛開始的計算機教學中,老師你每節課安排相應的練習任務,抓住樂我們學習計算機的心理特點,完成的同學可以在課堂上作自己的事,比如玩下小游戲,聊下qq等加強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如在英打字練習時,每節課要是比上節課進步一分鍾,或是在在漢字錄入部分,每分鍾比上節課進步5個字,就可以自由練習。上機課時你總是在同學間教育我們怎樣做對的事,怎樣使用正確的指法,怎樣才能更快的打好更多的字。打字成績好的同學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可以更好的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計算機知識。讓後為了爭取自由時間去游戲,會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計算機課中,並不會完全的在兩節課時間里讓大家完全的做練習,在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下,給予了我們一片自由的游線天地,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又達到了計算機學習的目的。使我們在課堂上更加積極的去完成作業,使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自由的時間,這樣也要求我們更加熟練的掌握老師上課時所講內容。以練為主,講練結合。以練為主,講練結合。許多知識是靠在操作實踐中而獲得的,所以我在操作實踐中可以獲得知識,動手實現最基本的操作,從中獲得成就感,培養動手操作→觀察現象→分析原因→概括總結這一獲得知識的過程,如在文字處理軟體教學中,老師你提出樂一些問題讓學我們來思考,比如如何利用Shift鍵快速輸入大小寫字母?引導我們大膽探索,從操作中去找方法,這樣在實踐中使我們充分掌握了Shift鍵的作用,茅塞頓開,從中得到了樂趣,並體會了掌握計算機知識必須以練為主的真諦,培養了解決實際操作問題的能力。初學者對計算機都是比較薄弱的,對一些應用操作理解起來很困難要從整體上較好理解很把握應用軟體,不是僅僅靠買幾本專業書就能知道的,我們平時不僅要多做練習,記筆記,還要實際應用。

要多了解相關知識,讀思考,多提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要學以致用,計算機網路使學習、生活、工作的資源消耗大為降低。我們是新一代的人用的都是高科技,也隨著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高科技的,需要老師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才能更好的幫助我們不過有時也要動我們的腦子,要個人親身去體會,去實踐,把各項命令的位置,功能,用法記熟,做熟。提高我們整體的知識,打好基礎最初,我了解了計算機的硬體與系統軟體的安裝,維護知識。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授課老師深入淺出,讓我們自己積極動手操作,結合實踐來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使每個學員得到了一次鍛煉的機會。

其次,學習了常用的辦公軟體,主要有WORD,EXCEL,POWERPOINT等,以及常用的幾種軟體的應用技巧,同時也學習了一些解決實際應用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的方法,相信這次學習,會讓我在今後的工作中運用電腦時能夠得心應手。為了提高大家的認識,老師不僅採用實物演示的辦法,而且還為我們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來為大家講解有關組建區域網以及網路維護方面的知識,介紹了一些平時我們很少用到的網路檢測命令,對我們今後維護自己的區域網絡有很大的幫助。

同時在方遠電腦學校的學習中我們不僅學到很多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和其他學員之間的交流。同學們坐在一起暢所欲言,互相討論,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讓老師來幫助解決,這樣使得相互之間都得到了學習,鞏固知識的機會,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通過這次學習我真正體會到了計算機知識的更新是很快的,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轉變我們傳統的教育觀念,來充實我們的專業技能,已經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識,才能在以後把工作做得更好。我們也渴望能夠多學關於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我相信在更多的學習機會中,我們懂的也會越來越多。

計算機學習心得體會3

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愜機。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每個教育者應不斷地加強,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才能不斷的開拓進取,勇於創新,才不至於被社會淘汰。經過14天的學習過程,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也嘗到了成長的快樂,這就是學習並快樂著吧!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高科技的發展,需要老師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利用網上的教育資源為教學服務,促進學生的發展。暑假教育局舉辦了計算機培訓,我積極參加了培訓。雖然感覺時間有點緊張,但很充實,學到了很多知識,可以說我很好的完成這次學習任務。對於計算機我可以說既熟悉又陌生,雖說經常使用,但其中好多東西都還不懂,但我對計算機特別感興趣,經過丁玉海老師的講解,使我對網路世界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可以說讓我大飽眼福,大開眼界。學習中,我學會了如何下載各種軟體,如何運用它進行下載,一些上網查找資料的技巧,並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擁有了自己的郵箱。學習是辛苦的,但我認真的去把的所有內容學好,認真完成每一天的學習任務。這次培訓學校從教師的實際培訓出發,做到了通俗易懂,由淺入深。通過14天的培訓,我掌握了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通過這次學習我了解了中文windowsxp及officexp,學習了word的操作,excel的操作,演示文稿的操作。本次培訓時間雖然很短,只有短短的14天,但對我來說確是受益非淺。這次培訓為全縣教師搭建了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平台,使我們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斷提高和成長。並能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熟練運用這些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孩子們的成長帶來福音。

為了使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教學之中,我要經常與同層次同專業的學員組織起學習興趣小組,大家在一起交流討論學習問題、體會、經驗。並由學習好的學員帶領大家學習,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遇到問題和同事們交流一下,可以讓自己更好的掌握知識點,而對幫助解答問題的同事來說也可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另外要充分利用網上答疑時間,在答疑前做好准備工作,對學習中的疑問事先有個總結,以便在答疑時能有的放矢。

首先拿到課本後,一定要先通讀一遍,讓自己了解這門課程有多少內容和學習的重點。通讀之後在聽老師的課,就不會產生迷惑,能很快的跟上老師的講課進度。其次要做好筆記,在短時間內學習很多知識,一遍不可能全部掌握,課後要對著筆記多練習以便達到鞏固。

平時的作業可能是大家比較頭疼的東西,我寫作業是每次在聽完一個知識點或者幾個相關的內容後,就立刻做。遇到作業中不理解的知識點,可以翻過頭來查查筆記,還不能解決就請教同學或老師講,這樣幾次也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識點。

通過這次培訓,不僅學到很多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和其他學校教師之間的交流。大家坐在一起暢所欲言,互相討論,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讓老師來幫助解決,這樣使得相互之間都得到了學習,鞏固知識的機會,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同時也希望今後能多舉辦一些這樣的培訓,因為計算機知識更新是很快的,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識,把工作做得更好。在工作中,我要利用所學到的計算機知識,設計課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更好的成績。

計算機學習心得體會4

春天,讓人感覺生機勃勃。更讓我們感到高興的是,教育局安排了兩天的計算機學習,感謝教育局領導、學校領導為我們教師們提供的這次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新技術的機會。我也為我自己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員而慶幸,想到還有許許多多的鄉村教師沒有這樣的機會充電,我便暗暗告訴自己:機會來之不易,應牢牢把握,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教學。

為了有充足的時間學習、練習。教師們犧牲了午休時間,因為時間太短,所以我們吃晚飯就去練習了。在課堂上,我們人手一機,採用多媒體聯機教學方式,老師的計算機同我們的電腦同步。在老師的講解和我們練習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老師除講最基本的知識外,還結合大量的實例,老師那口若懸河的語句和熟練的計算機操作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在這小小的縣城感覺自己計算機水平還湊合的我此刻體會到了一山更比一山高。

「一切從零開始」,我默默地對自己說。課上我努力做到:虛心學習,不恥下問。勤學苦練,堅持不懈。俗話說的好:「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熟練方能生巧。」現將體會和大家分享:

1、通過此次學習,讓我更進一步地接觸計算機,對它從內到外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說實話,以前我對計算機的認識只是表面的那些東西,可現在不同了,它使我進一步地體會到了網路的神奇,讓我明白是網路使萬里之遙的人可以面對面的交流;是網路使人們能夠更快的掌握更多的信息。

2、通過此次學習,我也進一步認識到教師們在新的課改中任重而道遠。另外,我利用學到的一些信息知識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地應用計算機資源,如何在電腦上查找一些學習資料、習題。這樣,學生們以此熱愛學習了,有了興趣,作為老師的我自然而然也輕松。利用網上的教育資源為教學服務,促進學生的發展。

4、通過此次學習,我深刻的了解了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在教育領域的作用和地位,它讓我樹立適應和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改革的規化教育思想和觀念,並切實掌握通過計算機及其信息網路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方法,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課程教育過程,從而推進中學教育向現代化素質教育的邁進。

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高科技的發展,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要利用網路資源去教學。計算機教學它不僅節約了很多時間,還為我們教師提供了很多豐富的資源,讓我們能隨時隨地觀看各國各地優秀教師的課堂,從而吸取經驗,總結教訓。

短短的2天的培訓,讓我熟悉了計算機的技術,學會了多媒體課件製作及應用、EXCEL電子表格的運用、等,讓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也嘗到了成長的快樂,這就是邊學習邊快樂著吧!

計算機學習心得體會5

大一第二學期我學習了計算機應用這門課,主要學習硬體知識、網路制式、計算機病毒防護軟體、計算機殺毒軟體、操作系統的高級應用,視頻音頻多媒體軟體的應用。等等…… 通過以上知識的學習,我最深有體會的就是控制面板內容,掌握的也最深,下面我就來說說我課上和課下查找記錄以及自己的體會。

在以前一直以為自己對電腦很了解,其實不然,自從老師講完Windows控制面板的使用技巧後,才知道自己對計算機的知識了解的甚少。

老師重點講了控制面板讓我學會怎樣擺弄Windows,學會診斷錯誤,准確找到機器出什麼毛病了,甚至可以自己排除一些簡單的錯誤。

我學完Windows控制面板,才感覺自己對計算機有所了解。

首先我們學的是如何進入控制面板。單擊Windows開始按鈕,在彈出菜單中選擇「控制面板」,就可以進入到控制面板當中了。老師還特別給我們說了在XP中控制面板的圖標可以以分類視圖查看,這樣方便了人們按主題進行設置。不過這項功能在其他版本的Windows當中不提供,在其他版本Windows中,控制面板以「經典視圖」出現。使用「系統」圖標控制面板中最重要的圖標是「系統」圖標。在這個程序中可以設定大部分與計算機工作相關的控制選項。雙擊系統圖標,打開「系統」對話框,該對話框有7個選項頁,第一頁為常規頁。

在這頁中顯示了正在使用的操作系統版本,以及其他一些細節如是否安裝了Service Pack 1或2。該頁中也會顯示計算機的一些信息,如中央處理器類型、速度、計算機內存大小。這些信息在診斷錯誤或與技術支持人員交流時會很有用。

下一個選項頁是「計算機名」,如果你處於一個家庭網路,這個選項頁很有用。單擊「更改」按鈕可以更改計算機的名字。如果有人管理這個網路,他/她已經設置了計算機名,你就不要再更改了。如果你還沒有建立內部網路,這個選項也仍然會存在,但是更改計算機名沒有任何作用。

「高級」選項頁包括了一些很復雜且比較危險的設置。老師建議我們如果不是一個專家,就不要修改文中沒有明確提到的任何設置。不過在這個選項頁中,也有一些有用的部分。 高級選項頁中包含了對虛擬內存的設定。你最好也讓Windows自己來管理虛擬內存,不過如果技術人員告訴你要更改虛擬內存的設置,單擊這一項當中的「更改」按鈕。 Windows XP系統恢復功能能在你的PC機上實現「時光倒流」,它刪除了工作不正常的驅動程序的設置變更,又回到以前正常工作的狀態;對於這個部分最好不要做任何更改。 下一個選項頁是「自動更新」選項頁。這一頁主要設置Windows訪問Windows XP的修復網站的頻率,該網站提供了最新的Windows漏洞補丁包。可以把訪問頻率設定為「自動下載並安裝所有更新」,或者「自動下載更新並且當更新就緒可以安裝時通知我」,或者「從不下載任何更新」。

但老師說一般最好別選自動更新。因為大多人的系統是盜版的。

最後一個選項卡,遠程選項卡,可以讓技術人員遠程式控制制你的PC並幫你解決問題。不過對於家庭計算機來說這一項功能不常用。為了對你電腦的防止非授權訪問,最好不要選中第二項,即「允許用戶遠程連接到這台計算機」。

添加/刪除程序

通常情況下,要安裝一個新軟體,只需要插入程序光碟,然後等待安裝程序自動運行。如果安裝程序不能自動運行,你可以通過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刪除程序」來完成程序的安裝。

打開「添加/刪除程序」,在左邊的面板中選擇「添加新程序」,然後選擇「光碟或軟盤」,按照指示一步步安裝。你也可以在「添加/刪除程序」中通過訪問Windows Update網站升級Windows。 但最好還是不要。

「添加/刪除程序」向導在刪除程序時顯得更為有用。我們可以通過在開始菜單中找到某程序的子菜單,選擇「卸載」來刪除程序。這個時候一般會彈出一個對話框,引導你卸載應用程序。不過有的應用程序不提供這種卸載服務,要刪除此類程序就需要用到控制面板里的「添加/刪除程序」。

在「添加/刪除程序」對話框中,「更改或刪除程序」選項頁有一系列的軟體列表,列出了在你的計算機中目前安裝的所有軟體(除了Windows操作系統本身,關於Windows卸載的相關內容在下文會提到)。

你不可以使用控制面板來卸載Windows,不過你可以添加或刪除Windows組件。打開「添加/刪除程序」對話框,在左邊面板上選擇「添加/刪除Windows組件」,將會出現「Windows組件向導」,包括了所有的Windows組件列表。

在這個列表中,被選中的項表示已經安裝的Windows組件。清除某項前邊的選中標記可以卸載該組件,反之打上選中標記則可以安裝該組件。一些組件項可以展開:當「詳細信息」按鈕可用的時候,單擊該按鈕,就會彈出對話框讓你選擇有關該組件項的詳細選項。 一些Windows組件,如Internet Explorer和網路服務,是Windows的核心部分,不要刪除它們。而另外一些組件,如Windows媒體播放器或者Outlook Express,如果不需要的話就可以卸載它們。按照你的需要添加或刪除相應組件後,單擊「下一步」,然後按照向導提示完成對Windows組件的修改。

用戶帳號

「用戶帳號」管理電腦的多個用戶,比方說各個家庭成員。每個用戶帳號信息包含了用戶的工作環境,如桌面牆紙、個人文檔文件夾、桌面圖標、收藏夾和用戶口令。帳號Administrator是電腦的管理員。即使你是電腦唯一的用戶,你也需要設定密碼,這樣才能保證電腦的網路安全

5. 求解計算機網路作業求幫忙前兩問就好

掩碼25 1.0 1.127 1.1嫌蔽鍵1.126vlan10

掩碼26 芹巧1.0 1.63 1.1 1.62vlan20

掩碼26 1.64 1.127 1.65 1.127並蔽vlan30



三層,接入層和匯聚層合並了。雙核心提供冗餘。設備的數量圖上就可以看出來了。

6. 繼續教育《計算機網路基礎》作業,求高手解答!

1、網路協議2、面向連接服務無連接服務3、源路徑選擇網橋的基本原理是採用源路徑選擇演算法。該演算法假定每個發送站知道所發送的幀是送往本地區域網還是送往別的區域網。當送往不同的區域網時,則將目的地址的高位置1,且在幀格式的頭內包括該幀傳遞的確切路徑。該演算法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確定這個路徑。其基本思想是採用探知法,如果源站不知道目的站接在哪一個區域網上,則先發一個廣播幀,詢問該目的站所在區域網,廣播的幀被么個網橋所接收並轉發到每個區域網。當目的站收到廣播幀後,發一個回答幀給源站,源站記錄它的標識,並獲得確切的路徑信息。和透明網橋相比,透明網橋的優點是安裝容易猶如一個黑盒子,對網上主機完全透明;缺點是不能選擇最佳路徑,無法利用榮譽的網橋來分擔負載。源路徑選擇網橋能尋找最佳路徑,因而可以充分利用冗餘的網橋來分擔負載;其缺點是存在幀爆發現象,特別當互連網路規模很大,包含很多網橋和區域網時,廣播幀的數目在網內劇增,會產生擁擠現象。從路徑選擇優化角度看,源路徑選擇網橋更優,但在規模不大的網路中,透明網橋的缺點並不嚴重,而其它優點卻很明顯。IEEE802.3和802.4小組選用透明網橋方案,802.5選用源路徑選擇網橋方案。4、傳統的區域網一般是共享匯流排帶寬,若是共享10M的區域網,有5個用戶,則每個用戶平均分得的帶寬最多為2M。這樣,對於帶寬要求比較高的多媒體應用,如視頻會議、視頻點播等,這種網路將難以勝任。交換式區域網則改變了這種狀況,它利用中央交換器,使得每個接入的鏈路都能得到帶寬保證,典型的交換器總頻帶可達千兆位,比現有的共享介質區域網的速度提高2個數量級,可充分保證達數據量多媒體應用的帶寬要求。5、:(1)電路交換;(2)報文交換;(3)分組交換6、IEEE802是在1980年2月成立了LAN標准化委員會(簡稱為IEEE802委員會)後,由專門從事LAN的協議制訂,形成的一系列標准,這些稱為IEEE802系列標准。IEEE802.3是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查訪問方法和物理層協議,IEEE802.4是令牌匯流排訪問方法和物理層協議,IEEE802.5是令牌環訪問方法和物理層協議,IEEE802.6是關於城市區域網的標准,IEEE802.7是時隙環訪問方法和物理層協議。7、LAN的多個設備共享公共傳輸介質。在設備之間傳輸數據之前,首先要解決由哪個設備佔用介質的問題,所以數據鏈路層必須由介質訪問控制功能。為了使數據幀的傳送獨立於所採用的物理介質和介質訪問控制方法,IEEE802標准特意把LLC獨立出來,形成一個單獨子層,使LLC子層與介質無關。MAC子層則以來於物理介質和拓撲結構。8、(1)如果介質是空閑的,則可以發送。(2)如果介質是忙的,則繼續監聽,直至檢測到介質空閑,立即發送。(3)如果由沖突,則等待一隨機量的時間,重復第一步。(4)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只要介質空閑,站就立即發送;缺點是假如由兩個或來年各個以上的站同時有數據要發送,沖突就不可避免。因為多個站同時檢測到了空閑。9、全雙工乙太網可以雙向傳輸數據,不需要沖突檢查功能,允許同時發送和接收,由全雙工乙太網開關實施網路通信管理,比傳統的10BASE-T的吞吐量大一倍。10、1)發送站發送時首先偵聽載波(載波檢測)。(2)如果網路(匯流排)空閑,發送站開始發送它的幀。(3)如果網路(匯流排)被佔用,發送站繼續偵聽載波並推遲發送直至網路空閑。(4)發送站在發送過程中偵聽碰撞(碰撞檢測)。(5)如果檢測到碰撞,發送站立即停止發送,這意味著所有捲入碰撞的站都停止發送。(6)每個捲入碰撞的站都進入退避周期,即按照一定的退避演算法等一段隨機時間後進行重發,亦即重復上述1-6步驟,直至發送成功。11、集線器是一種特殊的中繼器,又稱HUB。它通常作為網路中心並以星型拓撲結構方式,使用非屏蔽雙絞線將網上各個結點連接起來。自90年代開始,10BASE-T標准已經商量使用,使得匯流排型網路逐步向集線器方式靠近。採用集線器的優點是:如果網上某條線路或結點出現故障,它不會印象網路上其它結點的正常工作。集線器作為一種中繼器,它的基本功能是將網路中的各個介質連在一起。但今天的集線器發展很快,可以分成三類:無源集線器、有源集線器和智能集線器。無源集線器只負責將多段介質連在一起,不對信號做任何處理,這樣它對每一介質段,只允許擴展到最大有效距離的一半。有源和無源集線器相似,但它能對信號起再生與放大作用,有擴展介質長度的功能。智能集線器除具有有源集線器的全部功能外,還將網路的很多功能(如網管功線路交換功能、選擇網路路徑功能等)集成到集線器中。12、透明網橋具有學習、過濾和幀轉發等功能,每個透明網橋皆設有自己的路徑選擇表。當網橋剛接入時,所有路徑選擇表都為空,此時尚不直到如何選擇路徑。若要轉發幀,就按照擴散法轉發,即除了接收該幀的輸入通道以外,還將幀送到所有通道,這在網橋剛啟動時,可能會造成廣播風暴(BroadcastStorm)。透明網橋按照向後學習演算法來建立路徑選擇表,網橋觀察和記錄每次到達幀的源地址和表示,以及從哪一個區域網入橋,並將記錄登入路徑選擇表。當表建立好以後,網橋則按照路徑選擇表轉發幀。例如某一幀到達時,需要查找路徑選擇表中的目地地址。如果查到,則按制訂的通道將該幀轉發;如其目地地址就在網橋所在的同段區域網中,則將該幀過濾掉;如未查到目地地址,就按照擴散法處理。路徑選擇表有時效性,以使用網路可能的變動。透明網橋的路徑選擇演算法可歸納如下:(1)若目的區域網和源區域網一樣,則網橋將該幀刪除。(2)若源區域網和目的區域網是不同的網,則將該幀轉發到目的區域網。(3)若目的區域網不知道,則採用擴散法處理。三、1、

7.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課後習題答案

CH1 答案 一.填空題 1.通信 2.實現資源共享 3.區域網 廣域網 4.資源子網 通信子網 二.選擇題 DDBBCCA 三.簡答題 1.答:所謂計算機網路,就是指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的方式互連起來的自治計算機系統的集合。 2.答: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20世紀60年代末期,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初步結合,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雛形。此時的計算機網路,是指以單台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計算機網路完成了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的研究,形成了初級計算機網路。 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從而促進了符合國際標准化的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 第四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個階段最富有挑戰性的話題是互聯網應用技術、無線網路技術、對等網技術與網路安全技術。 3.網路的拓撲結構主要主要有:星型拓撲、匯流排型拓撲、環型拓撲、樹型拓撲結構、網狀型拓撲結構。 (1)星型拓撲優點:控制簡單、故障診斷和隔離容易、服務方便;缺點:電纜需量大和安裝工作量大;中心結點的負擔較重,容易形成瓶頸;各結點的分布處理能力較低。 (2)樹型拓撲優點:易於擴展、故障隔離較容易;缺點是各個結點對根的依賴性太大,如果根結點發生故障,則整個網路都不能正常工作。 (3)匯流排型拓撲的優點如下:匯流排結構所需要的電纜數量少;匯流排結構簡單,又是無源工作,有較高的可靠性;易於擴充,增加或減少用戶比較方便。匯流排型拓撲的缺點如下:匯流排的傳輸距離有限,通信范圍受到限制。故障診斷和隔離較困難。匯流排型網路中所有設備共享匯流排這一條傳輸信道,因此存在信道爭用問題, (4)環型拓撲的優點如下:拓撲結構簡單,傳輸延時確定。電纜長度短。環型拓撲網路所需的電纜長度和匯流排型拓撲網路相似,比星型拓撲網路所需的電纜短。可使用光纖。光纖的傳輸速率很高,十分適合於環型拓撲的單方向傳輸。環型拓撲的缺點如下:結點的故障會引起全網的故障;故障檢測困難;信道利用率低。 (5)網狀型拓撲優點是:可靠性好,結點的獨立處理能力強,信息傳輸容量大。 缺點是:結構復雜,管理難度大,投資費用高。 4.計算機網路的主要功能:資源共享、數據通信、實時控制、均衡負載和分布式處理、其他綜合服務。舉例說明(略)。 CH2 答案 一.填空題 1.信號

2.串列通信 並行通信 並行通信 3.調制 解調 數據機 4.幅度調制(ASK) 頻率調制(FSK) 相位調制(PSK) 5.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分組交換 6.奇偶校驗 循環冗餘校驗 7.非屏蔽雙絞線 屏蔽雙絞線 二.選擇題 BDAABDABCCB 三.簡答題 1.答:信息是指有用的知識或消息,計算機網路通信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換信息。數據是信息的表達方式,是把事件的某些屬性規范化後的表現形式,它能夠被識別,可以被描述。數據與信息的主要區別在於:數據涉及的是事物的表示形式,信息涉及的是這些數據的內容和解釋。在計算機系統中,數據是以統一的二進制代碼表示,而這些二進制代碼表示的數據要通過物理介質和器件進行傳輸時,還需要將其轉變成物理信號。信號是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電磁波表現形式,是表達信息的一種載體,如電信號、光信號等。在計算機中,信息是用數據表示的並轉換成信號進行傳送。 2.答:當發送端以某一速率在一定的起始時間內發送數據時,接收端也必須以同一速率在相同的起始時間內接收數據。否則,接收端與發送端就會產生微小誤差,隨著時間的增加,誤差將逐漸積累,並造成收發的不同步,從而出現錯誤。為了避免接收端與發送端的不同步,接收端與發送端的動作必須採取嚴格的同步措施。 同步技術有兩種類型: (1)位同步:只有保證接收端接收的每一個比特都與發送端保持一致,接收方才能正確地接收數據。 (2)字元或幀數據的同步:通信雙方在解決了比特位的同步問題之後,應當解決的是數據的同步問題。例如,字元數據或幀數據的同步。 3、4.略 5.傳輸出錯,目的結點接收到的比特序列除以G(x)有餘數。 CH3 答案 一.填空題 1.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 傳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 應用層 2.物理 3.比特流 差錯 4.比特 數據幀 數據包(分組) 報文 5.物理層 網路層 傳輸層 二、選擇題 DBACB BCABB CDACA 三、簡答題 1.所謂網路體系結構就是為了完成主機之間的通信,把網路結構劃分為有明確功能的層次,並規定了同層次虛通信的協議以及相鄰層之間的介面和服務。因此,網路的層次模型與各層協議和層間介面的集合統稱為網路體系結構。 2.網路體系結構分層的原則: 1)各層之間是獨立的。某一層並不需要知道它的下層是如何實現的,而僅僅需要知道下層能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就可以了。
2)靈活性好。當任何一層發生變化時,只要層間介面關系保持不變,則在這層以上或以下各層均不受影響。 3)結構上可獨立分割。由於各層獨立劃分,因此,每層都可以選擇最為合適的實現技術。 4)易於實現和維護。這種結構使得實現和調試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變得易於處理,因為整個系統已被分解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 3.幀同步(定界)就是標識幀的開始與結束,即接收方從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確地區分出一幀的開始於結束。常見有4中幀定界方法,即字元計數法、帶字元填充的首尾界符法、帶位填充的首尾標志法和物理層編碼違例法。 4.數據鏈路層使用的地址是MAC地址,也稱為物理地址;網路層使用的地址是IP地址,也稱為邏輯地址;傳輸層使用的地址是IP地址+埠號。 5.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不相鄰結點間數據包的透明傳輸,為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數據傳送任務。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有:1)為傳輸層提供服務;2)組包與拆包;3)路由選擇;4)流量控制。 6.傳輸層是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層,其主要功能是在源主機與目的主機進程之間負責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而網路層只負責找到目的主機,網路層是通信子網的最高層,傳輸層是資源子網的最低層,所以說傳輸層在網路體系結構中是承上啟下的一層。在計算機網路通信中,數據包到達指定的主機後,還必須將它交給這個主機的某個應用進程(埠號),這由傳輸層按埠號定址加以實現。 7.流量控制就是使發送方所發出的數據流量速率不要超過接收方所能接收的數據流量速率。流量控制的關鍵是需要一種信息反饋機制,使發送方能了解接收方是否具備足夠的接收及處理能力,使得接收方來得及接收發送方發送的數據幀。 流量控制的作用就是控制「擁塞」或「擁擠」現象,避免死鎖。 流量在計算機網路中就是指通信量或分組流。擁塞是指到達通信子網中某一部分的分組數量過多,使得該部分網路來不及處理,以致引起這部分乃至整個網路性能下降的現象。若通信量再增大,就會使得某些結點因無緩沖區來接收新到的分組,使網路的性能明顯變差,此時網路的吞吐量(單位時間內從網路輸出的分組數目)將隨著輸入負載(單位時間內輸入給網路的分組數目)的增加而下降,這種情況稱為擁塞。在網路中,應盡量避免擁塞現象的發生,即要進行擁塞控制。 網路層和傳輸層與流量控制和擁塞控制有關。 8.傳輸層的主要功能有:1)分段與重組數據2)按埠號定址3)連接管理4)差錯處理和流量控制。 分段與重組數據的意思如下: 在發送方,傳輸層將會話層來的數據分割成較小的數據單元,並在這些數據單元頭部加上一些相關控制信息後形成報文,報文的頭部包含源埠號和目標埠號。在接收方,數據經通信子網到達傳輸層後,要將各報文原來加上的報文頭部控制信息去掉(拆包),然後按照正確的順序進行重組,還原為原來的數據,送給會話層。 9.TCP/IP參考模型先於OSI參考模型開發,所以並不符合OSI標准。TCP/IP參考模型劃分為4個層次:1)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2)傳輸層(Transport Layer);3)網際層(Internet Layer);4)網路介面層(Host-to-Network Layer)。 10.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採用了層次結構的概念,在傳輸層中二者都定義了相似的功能。但是,它們在層次劃分與使用的協議上有很大區別。 OSI參考模型與協議缺乏市場與商業動力,結構復雜,實現周期長,運行效率低,這是它沒有能夠達到預想目標的重要原因。 TCP/IP參考模型與協議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TCP/IP參考模型在服務、介面與協議的區別上不很清楚;2)TCP/IP參考模型的網 絡介面層本身並不是實際的一層,它定義了網路層與數據鏈路層的介面。物理層與數據鏈路層的劃分是必要合理的,一個好的參考模型應該將它們區分開來,而TCP/IP參考模型卻沒有做到這點。 CH4 答案 一.填空題 1.光纖 2.IEEE802.4 3.介質訪問控制子層(MAC) 邏輯鏈路子層(LLC) 4.CSMA/CD 令牌環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令牌匯流排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5.星型結構 匯流排型結構 環型結構 6.MAC地址 48 廠商 該廠商網卡產品的序列號 二.選擇題 ADCBCDAB 二.簡答題 1.答:區域網是在有限的地理范圍內,利用各種網路連接設備和通信線路將計算機互聯在一起,實現數據傳輸和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特點:地理范圍有限;一般不對外提供服務,保密性較好,且便於管理;網速較快;誤碼率低;區域網投資較少,組建方便,使用靈活等。 2.答:區域網有硬體和軟體組成。區域網的軟體系統主要包括:網路操作系統、工作站系統、網卡驅動系統、網路應用軟體、網路管理軟體和網路診斷軟體。區域網的硬體系統一般由伺服器、用戶工作站、網卡、傳輸介質和數據交換設備五部分組成。 3.答:目前,區域網常用的共享式訪問控制方式有三種,分別用於不同的拓撲結構:帶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法(CSMA/CD),令牌環訪問控製法(Token Ring),令牌匯流排訪問控製法(token bus)。 CSMA/CD協議主要用於物理拓撲結構為匯流排型、星型或樹型的乙太網中。CSMA/CD採用了爭用型介質訪問控制方法,原理比較簡單,技術上易實現,網路中各工作站處於平等地位,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優先順序控制。在低負荷時,響應較快,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在高負荷(節點激增)時,隨著沖突的急劇增加,傳輸延時劇增,導致網路性能的急劇下降。此外,有沖突型的網路,時間不確定,因此,不適合控制型網路。 令牌環(Token Ring)介質訪問控制多用於環型拓撲結構的網路,屬於有序的競爭協議。令牌環網路的主要特點:無沖突;時間確定;適合光纖;控制性能好;在低負荷時,也要等待令牌的順序傳遞,因此,低負荷時響應一般,在高負荷時,由於沒有沖突,因此有較好的響應特性。 令牌匯流排訪問控制技術應用於物理結構是匯流排的而邏輯結構卻是環型的網路。特點類似令牌環介質訪問控制技術。 4.答:CSMA/CD方法的工作原理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以下4句話:先聽後發、邊聽邊發、沖突停止、隨機延遲後重發。 5.答:由於區域網不需要路由選擇,因此它並不需要網路層,而只需要最低的兩層: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IEEE802標准,又將數據鏈路層分為兩個子層:介質訪問控制子層MAC和邏輯鏈路子層LLC。
CH5 答案 一.填空題 1.交換機 路由器 2.電路交換(撥號)服務 分組交換服務 租用線路或專業服務 3.計算機主機 區域網 4.640kbps-1Mbps 1.5Mbps-8Mbps 二.選擇題 BCADAA 三.簡答題 1.答:①撥號上Internet/Intranet/LAN; ②兩個或多個LAN之間的網路互連; ③和其它廣域網技術的互連。 2.答:(1)多種業務的兼容性 (2)數字傳輸:ISDN能夠提供端到端的數字連接。 (3)標准化的介面: (4)使用方便 (5)終端移動性 (6)費用低廉 3.答:① 採用TDMA、CDMA數字蜂窩技術,頻段為450/800/900MHz,主要技術又GSM、IS-54TDMA(DAMPS)等; ② 微蜂窩技術,頻段為1.8/1.9GHz,主要技術基於GSM的GSC1800/1900,或IS-95的CDMA等; ③ 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er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可在GSM行動電話網上收、發話費增值業務,支持數據接入速率最高達171.2Kbps,可完全支持瀏覽Internet的 Web站點。 CH6答案 一.填空題 1.unix 、linux、Netware、Windows Server系列 2.列印服務 通信服務 網路管理 二.選擇題 DBCAC 三.問答題 1.答:①從體系結構的角度看,當今的網路操作系統可能不同於一般網路協議所需的完整的協議通信傳輸功能。 ②從操作系統的觀點看,網路操作系統大多是圍繞核心調度的多用戶共享資源的操作系統。 ③從網路的觀點看,可以將網路操作系統與標準的網路層次模型作以比較。 2.答:網路操作系統除了應具有通常操作系統應具有的處理機管理、存儲器管理、設備管理和文件管理外,還應具有以下兩大功能: ①提供高效、可靠的網路通信能力; ②提供多種網路服務功能,如遠程作業錄入並進行處理的服務功能;文件傳輸服務功能;電子郵件服務功能;遠程列印服務功能等。

8. 計算機網路技術

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概述
1.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和發展歷史
1.1.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計算機網路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在地理上分散的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的計算機集合,這些計算機遵守共同的協議,依據協議的規定進行相互通信,實現網路各種資源的共享。
網路資源:所謂的網路資源包括硬體資源(如大容量磁碟、列印機等)、軟體資源(如工具軟體、應用軟體等)和數據資源(如資料庫文件和資料庫等)。
計算機網路也可以簡單地定義為一個互連的、自主的計算機集合。所謂互連是指相互連接在一起,所謂自主是指網路中的每台計算機都是相對獨立的,可以獨立工作。
1.1.2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課後小結:
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2. 網路資源的分類.
課後作業:預習P2-P8.

第二講
教學類型:理論課
教學課題:1.2~1.3
教學目標:1.了解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2. 了解計算機網路的系統組成
教學重點、難點: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網路的系統組成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提問;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1.2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
1.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1)實現計算機系統的資源共享
(2)實現數據信息的快速傳遞
(3)提高可靠性
(4)提供負載均衡與分布式處理能力
(5)集中管理
(6)綜合信息服務
2.計算機網路的應用
計算機網路由於其強大的功能,已成為現代信息業的重要支柱,被廣泛地應用於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主要有:
(1)辦公自動化
(2)管理信息系統
(3)過程式控制制
(4)互聯網應用(如電子郵件、信息發布、電子商務、遠程音頻與視頻應用)
1.3計算機網路的系統組成
1.3.1 網路節點和通信鏈路
從拓撲結構看,計算機網路就是由若干網路節點和連接這些網路節點的通信鏈路構成的。計算機網路中的節點又稱網路單元,一般可分為三類:訪問節點、轉接節點和混合節點。
通信鏈路是指兩個網路節點之間承載信息和數據的線路。鏈路可用各種傳輸介質實現,如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衛星、微波等。
通信鏈路又分為物理鏈路和邏輯鏈路。
1.3.2 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
從邏輯功能上可把計算機網路分為兩個子網:用戶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
資源子網包括各種計算機和相關的硬體、軟體;
通信子網是連接這些計算機資源並提供通信服務的連接線路。正是在通信子網的支持下,用戶才能利用網路上的各種資源,進行相互間的通信,實現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通信子網有兩種類型:
(1)公用型(如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2)專用型(如各類銀行網、證券網等)
1.3.3 網路硬體系統和網路軟體系統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由計算機網路硬體系統和網路軟體系統組成的。
網路硬體系統是指構成計算機網路的硬設備,包括各種計算機系統、終端及通信設備。
常見的網路硬體有:
(1)主機系統; (2)終端; (3)傳輸介質; (4)網卡;(5)集線器; (6)交換機; (7)路由器
網路軟體主要包括網路通信協議、網路操作系統和各類網路應用系統。
(1)伺服器操作系統
常見的有:Novell公司的NetWare、微軟公司的 Windows NT Server及 Unix系列。
(2)工作站操作系統
常見的有: Windows 95、Windows 98及Windows 2000等。
(3)網路通信協議
(4)設備驅動程序
(5)網路管理系統軟體
(6)網路安全軟體
(7)網路應用軟體
課後小結:
1.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
2. 網路的系統組成
課後作業:預習P8-P10

第三講
教學類型:理論課
教學課題:1.4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教學目標:1.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分類;2. 了解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和發展;3. 了解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4. 了解計算機網路的系統組成
教學重點、難點: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提問;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1.4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4.1 按計算機網路覆蓋范圍分類
由於網路覆蓋范圍和計算機之間互連距離不同,所採用的網路結構和傳輸技術也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計算機網路。
一般可以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三類。
1.4.2按計算機網路拓撲結構分類
網路拓撲是指連接的形狀,或者是網路在物理上的連通性。如果不考慮網路的的地理位置,而把連接在網路上的設備看作是一個節點,把連接計算機之間的通信線路看作一條鏈路,這樣就可以抽象出網路的拓撲結構。
按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可將網路分為:星型網、環型網、匯流排型網、樹型網、網型網。
1.4.3 按網路的所有權劃分
1.公用網
由電信部門組建,由政府和電信部門管理和控制的網路。
2.專用網
也稱私用網,一般為某一單位或某一系統組建,該網一般不允許系統外的用戶使用。
1.4.4 按照網路中計算機所處的地位劃分
(1)對等區域網
(2)基於伺服器的網路(也稱為客戶機/伺服器網路)。
課後小結:
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2.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3.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課後作業:(P10)1 、4、5、6

第四講
教學類型:理論課
教學課題:1.1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和發展
教學目標:1. 了解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2. 了解數據傳輸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數據傳輸方式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提問;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教學內容與過程
導入:由現在的網路通訊中的一些普通關鍵詞引入新課
講授新課:(多媒體幻燈片演示或板書)
第二章 數據通信基礎
2.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和數據
1.信息
信息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可以是對物質的形態、大小、結構、性能等全部或部分特性的描述,也可表示物質與外部的聯系。信息有各種存在形式。
2.數據
信息可以用數字的形式來表示,數字化的信息稱為數據。數據可以分成兩類:模擬數據和數字數據。
2.1.2 信道和信道容量
1.信道
信道是傳送信號的一條通道,可以分為物理信道和邏輯信道。
物理信道是指用來傳送信號或數據的物理通路,由傳輸及其附屬設備組成。
邏輯信道也是指傳輸信息的一條通路,但在信號的收、發節點之間並不一定存在與之對應的物理傳輸介質,而是在物理信道基礎上,由節點設備內部的連接來實現。
2.信道的分類
信道按使用許可權可分為專業信道和共用信道。
信道按傳輸介質可分為有線信道、無線信道和衛星信道。
信道按傳輸信號的種類可分為模擬信道和數字信道。
3.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是指信道傳輸信息的最大能力,通常用數據傳輸率來表示。即單位時間內傳送的比特數越大,則信息的傳輸能力也就越大,表示信道容量大。
2.1.3 碼元和碼字
在數字傳輸中,有時把一個數字脈沖稱為一個碼元,是構成信息編碼的最小單位。
計算機網路傳送中的每一位二進制數字稱為「碼元」或「碼位」,例如二進制數字10000001是由7個碼元組成的序列,通常稱為「碼字」。
2.1.4 數據通信系統主要技術指標
1.比特率:比特率是一種數字信號的傳輸速率,它表示單位時間內所傳送的二進制代碼的有效位(bit)數,單位用比特每秒(bps)或千比特每秒(Kbps)表示。
2.波特率:波特率是一種調制速率,也稱波形速率。在數據傳輸過程中,線路上每秒鍾傳送的波形個數就是波特率,其單位為波特(baud)。
3.誤碼率:誤碼率指信息傳輸的錯誤率,也稱誤碼率,是數據通信系統在正常工作情況下,衡量傳輸可靠性的指標。
4.吞吐量:吞吐量是單位時間內整個網路能夠處理的信息總量,單位是位元組/秒或位/秒。在單信道匯流排型網路中,吞吐量=信道容量×傳輸效率。
5.通道的傳播延遲:信號在信道中傳播,從信源端到達信宿端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個時間叫做傳播延遲(或時延)。
2.1.5 帶寬與數據傳輸率
1.信道帶寬
信道帶寬是指信道所能傳送的信號頻率寬度,它的值為信道上可傳送信號的最高頻率減去最低頻率之差。
帶寬越大,所能達到的傳輸速率就越大,所以通道的帶寬是衡量傳輸系統的一個重要指標。
2.數據傳輸率
數據傳輸率是指單位時間信道內傳輸的信息量,即比特率,單位為比特/秒。
一般來說,數據傳輸率的高低由傳輸每一位數據所佔時間決定,如果每一位所佔時間越小,則速率越高。
2.2 數據傳輸方式
2.2.1 數據通信系統模型
2.2.2 數據線路的通信方式
根據數據信息在傳輸線上的傳送方向,數據通信方式有:
單工通信
半雙工通信
雙工通信
2.2.3 數據傳輸方式
數據傳輸方式依其數據在傳輸線原樣不變地傳輸還是調制變樣後再傳輸,可分為基帶傳輸、頻帶傳輸和寬頻傳輸等方式。
1.基帶傳輸
2.頻帶傳輸
3.寬頻傳輸
課後小結:
1. 什麼是信息、數據?
2. 什麼是信道?常用的信道分類有幾種?
3. 什麼是比特率?什麼是波特率?
4. 什麼是帶寬、數據傳輸率與信道容量?
課後作業:(P20)二1、2、3、4、5、6

第五講
教學類型:理論課
教學課題:2.2~2.4
教學目標:1.理解數據交換技術;2. 理解差錯檢驗與校正技術
教學重點、難點:數據交換技術、差錯檢驗與校正技術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提問;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教學內容與過程:
導入:由現在的網路通訊中的一些普通關鍵詞引入新課
講授新課:(多媒體幻燈片演示或板書)
2.3 數據交換技術
通常使用四種交換技術:
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分組交換
信元交換。
2.3.1 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也稱線路交換)
在電路交換方式中,通過網路節點(交換設備)在工作站之間建立專用的通信通道,即在兩個工作站之間建立實際的物理連接。一旦通信線路建立,這對端點就獨占該條物理通道,直至通信線路被取消。
電路交換的主要優點是實時性好,由於信道專用,通信速率較高;缺點是線路利用率低,不能連接不同類型的線路組成鏈路,通信的雙方必須同時工作。
電路交換必定是面向連接的,電話系統就是這種方式。
電路交換的三個階段:
電路建立階段
數據傳輸階段
拆除電路階段
2.3.2 報文交換
報文是一個帶有目的端信息和控制信息的數據包。報文交換採取的是「存儲—轉發」(Store-and-Forward)方式,不需要在通信的兩個節點之間建立專用的物理線路。
報文交換的主要缺點是網路的延時較長且變化比較大,因而不宜用於實時通信或互動式的應用場合。
在 20 世紀 40 年代,電報通信也採用了基於存儲轉發原理的報文交換(message switching)。
報文交換的時延較長,從幾分鍾到幾小時不等。現在,報文交換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2.3.3 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也稱包交換,它是報文交換的一種改進,也屬於存儲-轉發交換方式,但它不是以報文為單位,而是以長度受到限制的報文分組(Packet)為單位進行傳輸交換的。分組也叫做信息包,分組交換有時也稱為包交換。
分組在網路中傳輸,還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方式:數據報和虛電路。
分組交換的優點
高效 動態分配傳輸帶寬,對通信鏈路是逐段佔用。
靈活 以分組為傳送單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 必先建立連接就能向其他主機發送分組;充分使用鏈路的帶寬
可靠 完善的網路協議;自適應的路由選擇協議使網路有很好的生存性
2.3.4 信元交換技術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非同步傳輸模式)
ATM是一種面向連接的交換技術,它採用小的固定長度的信息交換單元(一個53Byte的信元),話音、視頻和數據都可由信元的信息域傳輸。
它綜合吸取了分組交換高效率和電路交換高速率的優點,針對分組交換速率低的弱點,利用電路交換完全與協議處理幾乎無關的特點,通過高性能的硬體設備來提高處理速度,以實現高速化。
ATM是一種廣域網主幹線的較好選擇。
2.4 差錯檢驗與校正
數據傳輸中出現差錯有多種原因,一般分成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內部因素有噪音脈沖、脈動噪音、衰減、延遲失真等。
外部因素有電磁干擾、太陽噪音、工業噪音等。
為了確保無差錯地傳輸,必須具有檢錯和糾錯的功能。常用的校驗方式有奇偶校驗和循環冗餘碼校驗。
2.4.1 奇偶校驗
採用奇偶校驗時,若其中兩位同時發生錯誤,則會發生沒有檢測出錯誤的情況。
2.4.2 循環冗餘碼校驗。
這種編碼對隨機差錯和突發差錯均能以較低的冗餘充進行嚴格的檢查。
課後小結:
1. 數據通信的的一些基本知識
2. 三種交換方式的基本工作原理
3. 兩種差錯校驗方法:奇偶校驗和循環冗餘校驗
課後作業:(P20)二7、8、9

第六講
教學類型:復習課
教學課題:第一章與第二章
教學目標:通過復習掌握第一、二章的重點
教學重點、難點:第一、二章的重點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提問;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教學內容:第一、二章的內容

第七講
教學類型:測驗一

第八講
教學類型:理論課
教學課題:第三章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
教學目標:1. 掌握幾種常見網路拓撲結構的原理及其特點;2. 掌握ISO/OSI網路參考模型及各層的主要功能
教學重點、難點:1. 掌握幾種常見網路拓撲結構的原理及其特點;2. 掌握ISO/OSI網路參考模型及各層的主要功能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學生認真學習並思考、記憶;教師講授與學生理解協調並重的教學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教學內容與過程
導入:提問學生對OSI的七層模型和TCP/IP四層模型的理解。
引導學生總結重要原理並認真加以研究。
教師總結歸納本章重要原理的應用,進入教學課題。
講授新課:(多媒體幻燈片演示或板書)
第三章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
3.1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3.1.1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網路拓撲是指網路連接的形狀,或者是網路在物理上的連通性。
網路拓撲結構能夠反映各類結構的基本特徵,即不考慮網路節點的具體組成,也不管它們之間通信線路的具體類型,把網路節點畫作「點」,把它們之間的通信線路畫作「線」,這樣畫出的圖形就是網路的拓撲結構圖。
不同的拓撲結構其信道訪問技術、網路性能、設備開銷等各不相同,分別適應於不同場合。它影響著整個網路的設計、功能、可靠性和通信費用等方面,是研究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環節之一。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主要是指通信子網的拓撲結構,常見的一般分為以下幾種:
1.匯流排型;2.星型;3.環型;4.樹型;5.網狀型
3.1.2 匯流排型拓撲結構
匯流排結構中,各節點通過一個或多個通信線路與公共匯流排連接。匯流排型結構簡單、擴展容易。網路中任何節點的故障都不會造成全網的故障,可靠性較高。
匯流排型結構是從多機系統的匯流排互聯結構演變而來的,又可分為單匯流排結構和多匯流排結構,常用CSMA/CD和令牌匯流排訪問控制方式。
匯流排型結構的缺點:
(1)故障診斷困難;(2)故障隔離困難;(3)中繼器等配置;(4)實時性不強
3.1.3 星型拓撲結構
星型的中心節點是主節點,它接收各分散節點的信息再轉發給相應節點,具有中繼交換和數據處理功能。星型網的結構簡單,建網容易,但可靠性差,中心節點是網路的瓶頸,一旦出現故障則全網癱瘓。
星型拓撲結構的訪問採用集中式控制策略,採用星型拓撲的交換方式有電路交換和報文交換。
星型拓撲結構的優點:
(1)方便服務;(2)每個連接只接一個設備;(3)集中控制和便於故障診斷;(4)簡單的訪問協議
星型拓撲結構的缺點:
(1)電纜長度和安裝;(2)擴展困難;(3)依賴於中央節點
3.1.4 環型拓撲結構
網路中節點計算機連成環型就成為環型網路。環路上,信息單向從一個節點傳送到另一個節點,傳送路徑固定,沒有路徑選擇問題。環型網路實現簡單,適應傳輸信息量不大的場合。任何節點的故障均導致環路不能正常工作,可靠性較差。
環型網路常使用令牌環來決定哪個節點可以訪問通信系統。
環型拓撲結構的優點:
(1)電纜長度短;(2)適用於光纖;(3)網路的實時性好
環型拓撲結構的缺點:
(1)網路擴展配置困難;(2)節點故障引起全網故障;(3)故障診斷困難;(4)拓撲結構影響訪問協議
3.1.5 其他類型拓撲結構
1.樹型拓撲結構
樹型網路是分層結構,適用於分級管理和控制系統。網路中,除葉節點及其聯機外,任一節點或聯機的故障均隻影響其所在支路網路的正常工作。
2.星型環型拓撲結構
3.1.6 拓撲結構的選擇原則
拓撲結構的選擇往往和傳輸介質的選擇和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的確定緊密相關。選擇拓撲結構時,應該考慮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服務可靠性; (2)網路可擴充性; (3)組網費用高低(或性能價格比)。
3.2 ISO/OSI網路參考模型
建立分層結構的原因和意義:
建立計算機網路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數據通信和資源共享,而通信則是實現所有網路功能的基礎和關鍵。對於網路的廣泛實施,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經過多年研究,在1983年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Reference Model of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這是一個定義連接異種計算機的標准主體結構,給網路設計者提供了一個參考規范。
OSI參考模型的層次
OSI參考模型共有七層,由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1.OSI參考模型的特性
(1)是一種將異構系統互聯的分層結構;
(2)提供了控制互聯系統交互規則的標准骨架;
(3)定義了一種抽象結構,而並非具體實現的描述;
(4)不同系統上的相同層的實體稱為同等層實體;
(5)同等層實體之間的通信由該層的協議管理;
(6)相鄰層間的介面定義了原語操作和低層向上層提供的服務;
(7)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面向連接的或無連接的數據服務;
(8)直接的數據傳送僅在最低層實現;
(9)每層完成所定義的功能,修改本層的功能並不影響其它層。
2.有關OSI參考模型的技術術語
在OSI參考模型中,每一層的真正功能是為其上一層提供服務。在對這些功能或服務過程以及協議的描述中,經常使用如下一些技術術語:
(1)數據單元
服務數據單元SDU(Service Data Unit)
協議數據單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介面數據單元IDU(Interface Data Unit)
服務訪問點SAP(Service Access Point)
服務原語(Primitive)
(2)面向連接和無連接的服務
下層能夠向上層提供的服務有兩種基本形式:面向連接和無連接的服務。
面向連接的服務是在數據傳輸之前先建立連接,主要過程是:建立連接、進行數據傳送,拆除鏈路。面向連接的服務,又稱為虛電路服務。
無連接服務沒有建立和拆除鏈路的過程,一般也不採用可靠方式傳送。不可靠(無確認)的無連接服務又稱為數據報服務。
3.2.1 物理層
物理層是OSI模型的最低層,其任務是實現物理上互連系統間的信息傳輸。
1.物理層必須具備以下功能
(1)物理連接的建立、維持與釋放;2)物理層服務數據單元傳輸;(3)物理層管理。
2.媒體和互聯設備
物理層的媒體包括架空明線、平衡電纜、光纖、無線信道等;
通信用的互聯設備如各種插頭、插座等;區域網中的各種粗、細同軸電纜,T型接/插頭,接收器,發送器,中繼器等都屬物理層的媒體和連接器。
3.2.2 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可以粗略地理解為數據信道。數據鏈路層的任務是以物理層為基礎,為網路層提供透明的、正確的和有效的傳輸線路,通過數據鏈路協議,實施對二進制數據正確、可靠的傳輸。
數據鏈路的建立、拆除、對數據的檢錯、糾錯是數據鏈路層的基本任務。
1.鏈路層的主要功能
(1)鏈路管理;(2)幀的裝配與分解;(3)幀的同步;(4)流量控制與順序控制;(5)差錯控制;(6)使接收端能區分數據和控制信息;(7)透明傳輸;(8)定址
2.數據鏈路層的主要協議
(1)ISO1745-1975;(2)ISO3309-1984;(3)ISO7776
3.鏈路層產品
獨立的鏈路產品中最常見的是網卡,網橋也是鏈路產品。
數據鏈路層將本質上不可靠的傳輸媒介變成可靠的傳輸通路提供給網路層。在IEEE802.3情況下,數據鏈路層分成兩個子層:一個是邏輯鏈路控制,另一個是媒體訪問控制。
3.2.3 網路層
網路層是通信子網與資源子網之間的介面,也是高、低層協議之間的介面層。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是路由選擇、流量控制、傳輸確認、中斷、差錯及故障的恢復等。當本地端與目的端不處於同一網路中,網路層將處理這些差異。
1.網路層的主要功能
(1)建立和拆除網路連接;
(2)分段和組塊;
(3)有序傳輸和流量控制;
(4)網路連接多路復用;
(5)路由選擇和中繼;
(6)差錯的檢測和恢復;
(7)服務選擇
2.網路層提供的服務
OSI/RM中規定,網路層中提供無連接和面向連接兩種類型的服務,也稱為數據報服務和虛電路服務。
3.路由選擇
3.2.4 傳輸層
傳輸層是資源子網與通信子網的介面和橋梁。傳輸層下面三層(屬於通信子網)面向數據通信,上面三層(屬於資源子網)面向數據處理。因此,傳輸層位於高層和低層中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屏蔽了通信子網中的細節,實現通信子網中端到端的透明傳輸,完成資源子網中兩節點間的邏輯通信。它是負責數據傳輸的最高一層,也是整個七層協議中最重要和最復雜的一層。
1.傳輸層的特性
(1)連接與傳輸;(2)傳輸層服務
2.傳輸層的主要功能
3.傳輸層協議
3.2.5 會話層
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一起構成OSI/RM的高層,會話層位於OSI模型面向信息處理的高三層中的最下層,它利用傳輸層提供的端到端數據傳輸服務,具體實施服務請求者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通信,屬於進程間通信的范疇。
會話層還對會話活動提供組織和同步所必須的手段,對數據傳輸提供控制和管理。
1.會話層的主要功能;
(1)提供遠程會話地址;
(2)會話建立後的管理;
(3)提供把報文分組重新組成報文的功能
2.會話層提供的服務
(1)會話連接的建立和拆除;
(2)與會話管理有關的服務;
(3)隔離;
(4)出錯和恢復控制
3.2.6 表示層
表示層為應用層服務,該服務層處理的是通信雙方之間的數據表示問題。為使通信的雙方能互相理解所傳送信息的含義,表示層就需要把發送方具有的內部格式編碼為適於傳輸的比特流,接收方再將其解碼為所需要的表示形式。
數據傳送包括語義和語法兩個方面的問題。OSI模型中,有關語義的處理由應用層負責,表示層僅完成語法的處理。
1.表示層的主要功能
(1)語法轉換;(2)傳送語法的選擇;(3)常規功能
2.表示層提供的服務
(1)數據轉換和格式轉換;
(2)語法選擇;
(3)數據加密與解密;
(4)文本壓縮
3.2.7 應用層
OSI的7層協議從功能劃分來看,下面6層主要解決支持網路服務功能所需要的通信和表示問題,應用層則提供完成特定網路功能服務所需要的各種應用協議。
應用層是OSI的最高層,直接面向用戶,是計算機網路與最終用戶的介面。負責兩個應用進程(應用程序或操作員)之間的通信,為網路用戶之間的通信提供專用程序。
課後小結:
1.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的分類
2.OSI參考模型的層次
課後作業:預習P37~P39

第九講
教學類型:理論課
教學課題:3.3~3.4
教學目標:
1. 掌握共享介質方式的CSMA/CD和令牌傳遞兩種數據傳輸控制方式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幾種常見的網路類型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數據傳輸控制方式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提問;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教學內容與過程
導入:提問學生對OSI的七層模型和TCP/IP四層模型的理解。
引導學生總結重要原理並認真加以研究。
教師總結歸納本章重要原理的應用,進入教學課題。
講授新課:(多媒體幻燈片演示或板書
3.3 數據傳輸控制方式
數據和信息在網路中是通過信道進行傳輸的,由於各計算機共享網路公共信道,因此如何進行信道分配,避免或解決通道爭用就成為重要的問題,就要求網路必須具備網路的訪問控制功能。介質訪問控制(MAC)方法是在區域網中對數據傳輸介質進行訪問管理的方法。
3.3.1 具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
沖突檢測/載波偵聽(CSMA/CD法)
CSMA/CD是基於IEEE802.3標準的乙太網中採用的MAC方法,也稱為「先聽後發、邊發邊聽」。它的工作方式是要傳輸數據的節點先對通道進行偵聽,以確定通道中是否有別的站在傳輸數據,若信道空閑,該節點就可以佔用通道進行傳輸,反之,該節點將按一定演算法等待一段時間後再試,並且在發送過程中進行沖突檢測,一旦有沖突立即停止發送。通常採用的演算法有三種:非堅持CSMA、1-堅持CSMA、P-堅持CSMA。
目前,常見的區域網,一般都是採用CSMA/CD訪問控制方法的邏輯匯流排型網路。用戶只要使用Ethernet網卡,就具備此種功能。

9. 計算機網路與通訊作業

1。 A.C.D 131.107.256.80 不可以.本身就不是一個有效的IP地址.
126.1.0.0 如果未劃分子網的話,它是一個普通的A類地址,可以分配給主機使用.(進行部分特定方法劃分子網的話,此地址也是可用的.)
198.121.254.255 如果掩碼是24位或16位的話,此地址是廣播地址,不可分配給主機使用.但如果對其進行了亂物盯超網劃分,比如當掩碼是8位的時候,該地址就是一個可用的IP地址,可以分配給主機使用.嚴格說來只有A 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基本參考模型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的標准化開放式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模型,又稱ISO's OSI參考模型。「
OSI包括了體系結構、服務定義和協議規范三級抽象。OSI的體系結構定義了一個七層模型,用以進行進程間的通信,並作為一個框架來協調各層標準的制定;OSI的服務定嘩和義描述了各層所提供的服務,以及層與層之間的抽象介面和交互用的服務原語;OSI各層的協議規范,精確地定義了應當發送何種控制信息及何種過程來解釋該控制信息。
OSI七層模型從下到上分別為物理層(Physical Layer,PH)、數據鏈路層螞困(Data Link Layer,DL)、網路層(Network Layer,N)、運輸層(Transport Layer,T)、會話層(Session Layer,S)、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P)和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A)。

10. <<計算機網路技術>>作業

1B 2A 3A 4AB 5C 6B 7C 8D 9AC 10BC 11A 12A 13C 14D 15C
正確率應該在80以上,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